【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密练(七)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
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上述思想认为劳动能生善心,使得奸邪之念不起,可见其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B正确;题干列举人物不能对代表统治阶级,排除A;敬姜和颜元对劳动的作用认识相近,排除C;题干主旨是劳动和人的意识关系,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
2.《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载:“(汉武帝)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汉武帝旨在A.平定七王之乱 B.解决王国问题
C.统一国内币制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汉武帝)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可知,汉武帝废除了各郡国的铸币权而统一由中央“上林三官”铸造,既削弱地方诸侯的经济基础,又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平定七王之乱”是汉文帝,不是汉武帝,故A项错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和实行附益之法,而不是收回铸币权,故B项错误;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而不是为了统一国内币制,故C项错误。
3.“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
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
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
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宋代“节妇”要求尚未写入刑法。这说明“节妇”伦理仅仅是理学家推崇,尚未得到官方正式认可,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是唐宋官方对传统贞洁观基本一致,没有出现被冲击情况,A项排除;B项说法常识性错误,中国古代男女不平等,排除;D 项说法是常识,但材料没有出现男女地位差异及其关系,排除。
4.明朝晚期,白银向社会渗透加速了社会流动,随着旧等级制的逐渐瓦解,富民阶层兴起,妇女、雇工、奴隶的法律地位也有所提高,同时政治社会化和儒学平民化趋势日显。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社会结构逐渐多元化
B.商业行为是各阶层的共同取向
C.社会变革已成为主流
D.白银货币化是社会变革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富民阶层兴起,妇女、雇工、奴隶地位提高及儒学的平民化反映了传统社会等级结构受到冲击,社会结构逐渐多元化,故A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商业行为受各阶层认同,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后期出现社会变革趋势,排除C项;明代晚期社会变革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
5.光绪末年,河北高阳地区大多数农民,从商人手中购买原料,“为原料不致缺乏计,不得已只有仰商人的鼻息,替商人织布而赚取工资”,商人则收取成布,运销各地,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现象,这表明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
B.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C.社会分工星现专业化特征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包买商制度,即商人向小手工业者贷给或供给原材料以至生产工具,给予一定酬金或工钱,然后收取成品转向市场销售,在这里,商业资本已经转变成为工业资本,
和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相比,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故选A项;列强的侵略方式、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等内容均为体现,排除BCD。故选A。
6.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1912年为民国元年)。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A.局部抗战时期民众抗争
B.台儿庄战役产生的影响
C.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
D.抗战胜利时民众的心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廿七年儿童节”,可得出时间是1938年,结合“抗战期间,……《儿童与捷报》”这一信息可得出与台儿庄战役有关,台儿庄战役正是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故B项符合题意;1938年已经是全面抗战,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是敌后战场,排除C项;1938年抗战还没有胜利,排除D项。
7.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作用。B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C项说法绝对。
8.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海外朋友时说:“‘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他所说的“九条”是
A.《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B.《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简称“叶剑英‘九条方针’”,故D符合题意;《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于1984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于1987年,故AB不符合题意;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高度概括了197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形势、台湾局势和国际形势、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有观点认为:《十二铜表法》中说“人民对于最新情况的投票就是法律”,没有比这句话更能体现出法律中所发生的革命了;它使罗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来,法律成了一项人类的工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其中“人民”是指罗马帝国的自由民
B.成文法一经产生便不可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