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景观设计在现代的滨水公园整体打造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滨水公园由于其天然的地理优势,比其他公园能吸引更多的人,地形有更好的可塑性,但如何将景观设计与人文、水利、水环境、城市结合是滨水设计的难点。景观不仅仅停留在休憩与观赏,还要结合当地人文历史和城市发展方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者们一定要始终将内涵设计、特色设计、多样性、多层次这些概念放在思路中,努力将城市的滨水公园设计得更好,造福于城市人民。

前言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能在喧嚣的城市中寻找到一片充满绿意,蕴涵人文的地方,是很多城市人的一种追求。水域作为孕育城市和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被人们更多的寄予希望与赋诸情感。打造富有意义、保护自然并拥有活力的滨水景观便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同时这样的滨水景观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地区与城市的识别性。文中通过提出分析城市滨水公园的现状问题,结合笔者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出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通过新颖、独特的构思,科学合理的布局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生态系统稳定、景观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滨水景观。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能够更加容易亲近大自然,达到和谐生存的目的。

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滨水区,顾名思义,是指紧邻湖泊、河流等类似水域的城市区域,这种区域在城市发展中被不断的侵蚀、破坏,其生态系统也被破坏,因此修护和改善城市滨水系统显得至关重要。政府为改善滨水区域一些现状,对这一区域合理规划,一般的方式是将其建成一些滨江、邻水的公园,这在西方的中被称为是Public Park概念,在一定范围内有草地、有树林,都市里的男女老少在自由、平等的原则上进行休养、保健、娱乐、休息、游戏、增进身心健康的地域。设计好城市滨水区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景观设计师的重要课题。

2现状滨水景观主要存在的问题

2.1整体驳岸处理方式较为单一

由于安全性考虑,以前的河岸总是采用硬质驳岸结合栏杆的形式处理,人虽然可以近距离看到水,但不可接触,感受较差。而单一的硬质驳岸必定造成更多景观视觉差的挡墙。

2.2空间层次单一

滨河景观大多断面形式一致,仅保证游步道的连贯和一些必要场所的联通,一般为一到两个竖向层次,较少考虑人的行进感受。而滨湖景观多设置单一的环湖步道,缺乏湖岸道路与场地的变化与组合。

2.3活动空间没有结合周边地块,仅以固定思维布置

现状很多滨水景观仅依照规范均匀的设立必要的活动空间,但由于周边地块需求不同,往往使得人需要到很远的地方进行他们需要的活动,或者就近使用其他地块,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2.4缺乏特点,没有将城市或区域特色凸显

滨水空间整体形式大同小异,甚至照搬别处的设计,无法体现城市和地域特色。

2.5生态性较差

仅从美观或安全角度出发,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生态优先的因素,大挖大填、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致使青山不再、绿水变腐。

2.6缺乏整体的、可持续的规划

现在许多滨水景观往往面临多次的改造重建,这样都是由于前期缺乏整体的规划。这些区域改造后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整体性较差、拼凑感较强。

3结合国外优秀案例和实际工作案例,探讨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与处理方法

3.1安全性与景观性协调的原则

对于这种自然景观的设计,安全性排在第一位。河流承载着防洪排涝的功能,而江、湖又往往需要重视排洪问题,在一些山区,甚至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发生。设计中,首要保证足够的河流排洪断面,景观与植物均不能阻碍行洪。若设计湖泊,需要与水利设计师合理配合,计算好库容,相应的设计水坝,保证滨水景观的安全性。同时,由于人们对亲水的要求和一些景观化的需求,是否需要加设栏杆也是一大课题,若不希望设置栏杆,安全水深一定需要保证,并且还必须有其他让人能免于危害的措施。总之,安全应该是高于一切创新与美

观的,无论是从景观的整体上,抑或是细节的处理上,都能够使人轻松且愉快的享受景观。

如在成都市新川创新科技园洗瓦堰河道景观的项目中,就采取了BIM协同设计的手法。在改建河道的市政设计环节,景观就及时介入,提出重点区域的蓄水及亲水要求,使水利市政专业放弃本来单一的生态袋驳岸形式,设置翻板坝,在重要区段形成如首尔清溪川般丰富的驳岸形式与亲水空间。另一方面,不同的过洪断面都在市政的控制下完成,保证了河道本身的安全性。

3.2生态性优先原则

水承载着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而滨水的绿化空间,更是地球上其他空间生物的生态迁徙廊道。绿带中在设计人群活动场地的基础上,应保证绿地率,还原动植物迁徙廊道。塑造湖泊应因地就势,减少开挖。在修建时破坏的水生态系统,以往仅采用化学及物理处理方式人为干预,而现在的观念是重建水下生态体系,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如成都的麓湖生态公园,在设计之初的概念就是保留场地的丘陵机理。在造湖之时,原原本本的保留了等高线,被水没过的便是水下,之上则是公园。并没有追求水形态的寓意及驳岸的人工扭曲,但自然化的生态感受却是胜于扭捏造作的其他人工湖。而专业化的水处理团队,在设计之初注重水下动植物的配比,之后再加以简单的维护,便换来较少维护的清澈见底的湖水,有如自然界的产物。

3.3空间层次丰富原则

景观设计的表达中,不能仅就平面构成提出美学设计,更应注重人在其中参与的感受。因此结合地形或者人工塑造的空间层次就至关重要,其不但能加强景观丰富程度,更能提供人移步异景的景观感受。

3.3.1结合自然地形的设计方式

设计中若存在自然地形起伏变化的,建议保留自然地形起伏,并以此设计游线及场所。在麓湖项目中,保留的自然山形形成主要骨架,而游线设计根据山形形成多个层次,底层的步行道可亲水,中层的车行道可越过下面人们的头部观水,而上层密林中则设置更多私密性的人群活动空间。这样的设计,既减少了土方量与造价,又丰富了人在滨水景观中的参与性,实为上选。

3.3.2人工塑造的设计方式

若场地自身比较平坦、或完全为新建地形,则应人工创造这样多层次的空间,这在我们设计的洗瓦堰及韩国的清溪川中都表现突出。河道本身低于周边道路较多,生态区段更多注重生态性与通过性,可仅通过步道和树木天际线塑造层次。而重点区段,可根据本来需设置的挡土墙,梳理合理高差,形成不同高度的活动空间。而这立面丰富的处理方法,也实现更多层次的打造。

而对于地形平坦的区域,应该适当区域堆坡造林,而另一些面又是开阔湖面,形成虚实对比,更能体现空间层次。景观设计是多维度的,植物、建筑也可在设计中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感受。

3.4以人为本的原则,美观与参与性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