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

合集下载

电子课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含WORD版版及课本中的图片集)--第二节 产业转移

电子课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含WORD版版及课本中的图片集)--第二节 产业转移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吸引的境外投资迅速增长。

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思考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3.三家工厂的区住选择各有什么优点?像图5.7中展示的外资或合资工厂,在我国有成千上万,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

它们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即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日本、韩国的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建工厂?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它们建厂的目的地?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

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图5.8)。

思考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39页 0041页 0068页 0151页 0224页 0262页 0331页 0393页 0443页 0537页 0539页 0643页 0703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问题研究 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20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上、下册)电子教材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上、下册)电子教材
(二)色球在光球的外面,有一层呈玫瑰色的太阳大气。这一层叫做色球层。它的厚度约几千千米,气体稀薄,所发出的可见光①,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被人们看到。色球的温度自里向外由四、五千度升高到几万度②。色球层当中,有时会向外猛烈地喷出高达几万千米至几十万千米的红色火焰,这叫日珥。色球层的某些区域,在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耀斑,又叫太阳色球爆发。耀斑的周期也是11年,常随黑子群的增多而增多。耀斑和黑子都是太阳活动①的主要标志。耀斑所发出的能量极大,在几分钟的短暂时间内,它能发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射出,把氢原子分解为高能带电粒子抛出,使它们能逃离太阳表面,并能到达地球。
近圆性是指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大多数行星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①不超过0.1,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较大,分别为0.21和0.25。
九大行星,即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表面温度较高,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
在星空中,人们可以看到,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的主要恒星都是七颗,排列成勺子的形状。仙后星座有五颗亮星,它们排列成W的形状。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这三个星座都是终年可见的。在北半球的中纬度,九月初的21时左右,天顶附近有天琴座(其中有织女星)、天鹅座和天鹰座(其中有牛郎星)。
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一个普通星云的质量至少相当于上千个太阳,半径大约为10光年。星云的物质密度十分稀薄,主要成分是氢。
星座人们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每个星座中的恒星,人们曾把它们联成各种不同的图形。我们根据这些图形,就能辨认不同的星座以及星座中的恒星。按照国际上的规定,全天分成88个星座。上述北斗七星就是大熊星座的主要部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

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

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完整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完整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德 •智 •体 •美 •劳

• 人地和谐
• 第6章 P99-121 • 爱惜土壤 P92-95 • 保护大气 P29、33、42-44

• 健康体魄
• 大气氧量和运动 P30 • 海滨浴场水温 P52F3.11

• 自然景观欣赏
– 地貌之美,植被之美,土壤之美
• 第4章 地貌景观 P65-80 • 第5章 植被土壤 P81-98
– 地图 – 照片 – 表格 – 示意图 – 统计图
系统地理与区域认知
• 世界 • 中国
51 世界 中国 75
80 74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亚洲
7 非洲
11 欧洲
2 澳洲
10 北美
4 南美
2 极地
9 2 10
42
6
亚洲
非洲
欧洲
澳洲
北美
南美
67
极地
小结 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继承的栏目
• 章首页 • 章首页继承了原教材的设计,但是对内容和呈现作
了一定的改进。章首页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叙述文字,要求超脱具体内容介绍本章内容在全 书或地理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针 对具体的“内容要求”并用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是 本章的学习目标。章首页的设计要求突出内容,改 变以前过分注重美工设计的状况。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活动)怎样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
地球上根本的能量来源
• 光、热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6页9图
• 为地球提供能量 •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5页6图
1.3 地球的演化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_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_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地理必修第一册》 解读
• 课标有哪些内容要求 • 教材是如何落实课标 • 修订教材有哪些特点 • 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 12条内容标准 • 5大要素
– 大气1.5-1.6 – 水1.7-1.8 – 地貌1.4 – 植被1.10 – 土壤1.9
• 地球本体1.1-1.3 • 自然灾害1.11 • GITs 1.12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 活动)怎样影响(地理 环境、人类活动)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1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重点
– 不是辐射和活动本身 – 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 铺垫知识 •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 • 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 • 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继承的栏目
• 章首页 • 章首页继承了原教材的设计,但是对内容和呈现作
了一定的改进。章首页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叙述文字,要求超脱具体内容介绍本章内容在全 书或地理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针 对具体的“内容要求”并用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是 本章的学习目标。章首页的设计要求突出内容,改 变以前过分注重美工设计的状况。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活动)怎样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
地球上根本的能量来源
• 光、热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6页9图
• 为地球提供能量 •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5页6图
1.3 地球的演化
•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 “描述”:会用文字或言语说出
“广义的情境即个体存在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社会和文化。”
——摘选自杨向东在高中课标修订大会上的发言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教材(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具有适合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的条件,因此,它成为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行星??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晴朗的夜晚,当我们在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星空。

如果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连续数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辽阔的星空背景下,除了有闪烁的恒星,圆缺变化的月球外,还有不断移动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恒星。

如a、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它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b、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太阳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放射太阳光而发亮。

c、流星体式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d、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果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恒星和星云.除了这些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

所有这些天体和星际物质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课件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课件

国际组织合作
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能源署(IEA)等加强气候变化监测 、预警和应对。
25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和贡献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 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 理进程。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 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 出积极贡献。
南南合作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 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发 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倡导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 气候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 候变化挑战。
2024/2/29
26
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习国际知识和文化
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 识,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22
Part
05
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应对策略
2024/2/29
23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 件增多。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 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 物种灭绝。
2024/2/29
海平面上升
威胁沿海城市和岛国安全,影响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注全球性议题和挑战
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 贫困、公共卫生等,了解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应对策略和合作 机制。
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
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文化 交流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拓 宽国际视野和增强跨文化交流 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2021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3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1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3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1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3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章 旅游资源
2021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3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2021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3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现代旅游
2021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3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节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 意义
2021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3 电子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93页 0139页 0166页 0354页 0566页 0654页 0708页 0785页 0807页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第二节 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 第三节 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第一节 旅游规则 第五章 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 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本书相关网站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29页 0128页 0186页 0247页 0264页 0351页 0437页 0501页 0572页 0751页 0921页 0970页பைடு நூலகம்1060页 1131页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上、下册)电子教材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上、下册)电子教材
2.把天体系统的出大熊星座、仙后星座、北极星、牛郎星和织女星(参看北半球中纬度九月星空图)。
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
一太阳
太阳概况在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是,对地球来说,这颗恒星太重要了。没有它,地球上的生命就不会存在。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同太阳息息相关。
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月亮和地球构成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它们和太阳构成高一级的天体系统。这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太阳系又是更高一级天体系统——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 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达7万光年。在银河系以外,人们又观测到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我们把它们叫做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太阳外部结构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一)光球我们看到的像圆盘一样、明亮发光的太阳表面,叫做“光球”。它是太阳外部很薄的一层,厚度大约只有500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 000K①。太阳光基本上都从这一层发出。光球表面有一些黑斑点,叫做太阳“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光球的表面温度大约低1500度左右,在明亮光球的衬托下,它才显得阴暗一些。根据长期观察和纪录,发现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我们把黑子最多的年份,叫做太阳活动极大年,最少的年份叫做太阳活动极小年。前一次活动极大年到再次出现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是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的时间为8分多钟。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①,它的光到达地球约需4.2年的时间。这就是说,它同地球的距离约为4.2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距离的一种单位。光的速度为每秒钟30万千米,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约等于94 605亿千米,这叫做一光年。有些恒星远达几百、几千光年,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为200亿光年。

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6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6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6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录
0002页 0039页 0121页 0196页 0257页 0350页 0396页 0488页 0532页 0579页 0773页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三章 第二节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五节 第一节 第三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认识环境管理 公众参与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6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最新人教版高三地理选修6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课件5:4.1.1喀斯特地貌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课件5:4.1.1喀斯特地貌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 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坑。
活动探究: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②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
ABAABB
UUABCBCA
UACB
UC A B R
4.容斥原理
card(A B) cardA cardB card(A B)
card(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A B)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1.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 2.这些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 3.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 影响
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 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北,东北尽于道州,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 云。《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
➢ 天坑就是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 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征,发育在厚度特别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 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 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以迁移)的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1.2.3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 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地1 貌喀斯特地貌
概念; 地表的各种形态和外貌
2 河流地貌
常见的地貌类型
3 风沙地貌
喀斯特地貌 河流地貌 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4 海岸地貌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2页 0037页 0103页 0229页 0272页 0364页 0377页 0446页 0538页 0635页 0679页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

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

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

(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

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

(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

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

(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

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讲述工业区,专门介绍了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以及新兴工业区的发展。

第四,加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教材将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力培养方面,例如,教材通过典型地域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通过开放型活动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中外对比,培养学生借鉴国外生产方面成功的或先进的经验,为中国以及家乡的生产发展服务的能力。

思想教育方面,例如,发展生产应因地制宜;生产活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正确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上存在的差距。

本单元共9课,前4课讲述农业生产活动,后5课讲述工业生产活动。

每一种生产活动主要分3个部分:生产活动概述、区位选择和地域分析。

鉴于工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另写了工业地域的形成1 课。

5.1 农业生产活动一、本课内容可看作是本单元农业部分的概述。

大纲中没有对本课内容作要求,但是,大纲要求讲述的“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农业的地域类型”两个知识点,需要有一些基础知识作准备。

为此,教材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特点、投入—产出、分类等知识,合在本课讲述。

二、教材开篇阐述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并由此引申出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材阐述农作物的培植和家禽、家畜的驯化,以及它们从起源地向世界各地的传播,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一定地域的人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有多种选择。

这就为后面讲述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打下铺垫。

三、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理解农业生产特点的关键是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逐个回答出农业生产的特点。

四、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简单分析了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

投入—产出是经济学上经常运用的分析方法,地理学借用这种方法来评价生产系统经济效益的高低,从而为合理配备各投入要素以使生产系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教材在此讲述农业的投入—产出,没有从经济学意义上作更多的分析,只是考虑到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需要:第一,使学生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作常识性的了解;第二,使学生认识到,增加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可提高农业的产出;第三,为下一课讲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作铺垫。

五、教材把农业的历史发展安排为选学课文,简单介绍了世界农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分布区。

学生在学习农业的分类和农业地域类型时,可对照了解各类型农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六、教材安排讲述“农业的分类”,主要是为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作知识准备。

农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教材采用三种经常使用的分类。

1.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将农业分为农(种植业)、林、牧(畜牧业)、副、渔五个部门。

但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基本上可归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

混合农业只是农场经营的一种方式,并形成固定的农业地域类型,但不像种植业、畜牧业那样作为农业的一个部门,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属于同一分类层次。

2.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密集农业也称集约农业,并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资金密集型农业(如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等。

不同类型的密集农业,在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时,将会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教材在此为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原则,重点以实例说明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及其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

3.根据产品用途,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区别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的关键是看农民生产农产品的用途(自给或作为商品)。

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对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以及各类型的命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些人文地理学家把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为12种: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定居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谷物家畜农业(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地中海农业、园艺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教材没有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析,只是参照上面的分类,选取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类型,作为例子用框图(图5.2)的形式加以说明,为后面分析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作铺垫。

七、在教学本课前,教师可按本课“活动”要求,选择当地比较普遍的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或某种作物的种植,或某种牲畜的饲养),让学生事先做简单的咨询或调查。

活动可以穿插在课间进行,也可以在本课内容教学完毕后进行。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本课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二、教材通过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等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了。

学生在回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地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本课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将有利于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学习。

区位的概念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

绝对区位指位置,相对区位指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原来的中学地理课不讲区位,而讲布局,两者都强调某一事物(如工厂)与其他事物(如原料地、市场)的空间关系,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客观存在,后者强调主观安排;前者强调微观(如某个农场、某个工厂、某个城市的区位),后者强调宏观(如农业、工业、城市的总体布局)。

但是,影响布局的因素也就是区位因素。

三、教材通过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农业的对比,引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图5.5,使学生注意到:第一,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而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读图的基础上,再分析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阳与喜阴之分。

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

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

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

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除举教材中土壤酸性的例子外,还可从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举实例加以说明。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

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四、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科技因素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的。

无论是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科技因素。

因此,教材没有单独讲述科技因素,而是将科技因素的影响结合在农业区位的其他因素之中。

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因素的作用。

五、“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但是,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