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十八大也明确提出,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我们当前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对于黄河流域如何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结合当前实际,探索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实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方略,是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治黄改革创新的实践问题,也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生态文明的内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黄河文明史蕴含着一个哲理: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生态负担却日益沉重,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了现实威胁,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局面将不再是危言耸听。河湖萎缩、沙尘暴频发、雾霾天气屡现,已敲响了警钟。因此,针对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这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控制因子,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破坏;二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水土资源的破坏及土地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即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是一个古老的自然现象。在人类出现以前的漫长时间里,水土流失仅表现为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作用下产生的正常侵蚀现象。随着人类的出现,以及人口不断增加和人类对水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常侵蚀的速度逐渐加快,产生加速侵蚀,这种侵蚀现象对人类构成了威胁。现在我们常说的水土流失,就是指的这种加速侵蚀。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