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甲骨文作出贡献的几个人
王国维与甲骨文研究
渡湘江。1956 年,他在武汉历时两个多小时 横渡长江,总计游了约 26 公里,几天之后又 先后两次横渡长江。脍炙人口的诗篇“才饮 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
反围剿中于湘、赣、闽、粤等山区转战,长征 参考文献 [1]李力研.毛泽东与他的“豪杰”体育[J].体育科学
途中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对毛泽东来说不 研究,2002(2).
所言“:他认识了早期的‘王’字,对于卜 灭性合力,终于酿成了一代宗师赴水自
辞整体的认识是很重要的。他的‘旬’ 沉的悲剧。”
字、‘昱’字的认识,解决了占据很多数 量的卜旬卜辞。他认识了‘土’字,并以 为假为‘社’字,对于古代礼制提供了新 材料。”[4]这样,王国维便取得了同时代 学者无法企及的卓越成就。
览 Dang'an Bolan
档案博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 的王国维转入“更新中国的经学研究”方面。 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
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
王国维所以在学术上发生转变,一方面 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惟有一二
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 源于内在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与罗振玉有 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
号,才使得“甲骨文始稍可读”,才使得后人 的《流沙坠简》。同年 9 月,王国维把罗振玉 用。他在 1917 年 1 月写成划时代的《殷先公
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学术方向的转变
的收藏和建议集中到一起,撰成了《国朝金 王考》,为开创甲骨文这一独立学科奠定基 文著录表》。同年 10 月,王国维又为罗振玉 础之后,同年 2 月份就再写《续考》,过了不
过是万水千山只等闲。另外,在湖南求学时, [2]刘玉燕,刘玉娥.体育本质的再认识[J].体育成人 教育学刊,2011(4).
高考经典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文章类别:高考作文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上)是位行家。
而奠定了中国文化光照环宇的伟大的物质基础。
王懿荣,字正孺,祖籍烟台市福山区古现在镇东村,生于1845年。
王懿荣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
六岁入王氏书塾,从小就接受了诸多名师正统、规范、严谨的文化教育。
名师严教,加上他聪颖好学,博采众长,很快就积累了很厚的文化底蕴。
王懿荣父子三翰林,兄弟多举人,被朝野誉为“天春其后,世泽蝉联”,如此文人辈出鸿儒群集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这样的家族对文化的景仰,具有宗教般的虔诚。
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传承为定势,每个家族成员一出生,便在灿烂的文化阳光中茁壮成长。
或许是家庭的熏陶,青年时代,王懿荣便潜心于考古学,酷爱金石文字学。
为搜寻古物,研究文字,他八千里路云和月,足迹遍布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大半个中国。
他对收集来的大量汉印、石刻、碑刻等文物,潜心考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懿荣对历史文化,金石文字的研究,造诣深厚,著述颇丰。
他有《汉史存目》、《南北朝存目》、《墨园语》等三十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这些都为日后发现甲骨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六年王懿荣考中进士,参任翰林院修编。
以后,他三任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
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而祭酒则相当于校长的官衔,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当时的文化名人和考古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王懿荣终于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巨掌,金石学校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因而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也就注定是历史的必然。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开始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把发现的所有龟甲兽骨当作了毫无价值的废弃物。
传说中,李成的偶然发现,只是把它当作了赚钱的药材。
药店老板的发现却是认定它为龙骨,其功用仅限于药用价值。
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患疟疾,久治不愈。
甲骨学大师董作宾
50人文中原·先贤甲骨学大师董作宾—— 聂振弢——董作宾拓甲骨拓片甲骨学学者中成就最为卓著的,是学界盛称的“甲骨四堂”——罗雪堂(振玉)、王观堂(国维)、董彦堂(作宾)、郭鼎堂(沫若)。
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第三“堂”董作宾先生。
董作宾,字彦堂,号平庐。
1895年3月20日(农历二月二十四日)生于南阳城区。
他的父亲董士魁在长春街(今南阳市解放路)开一杂货小店。
六岁时,父亲送他拜师晚清秀才陈文斗读私塾。
读了十年私塾后,他考入元宗高等小学,后因兄弟病故辍学。
当时,南阳篆刻名家周文金开了一个“吉祥斋”刻字店,正好和董家的杂货店相邻,天资聪慧的董作宾常去周先生的刻字店,对篆刻表现出极大兴趣,时常侧立于周先生的桌头聚精会神地看刻字。
为人厚道的周先生很喜欢这位聪慧的小邻居,也常常给董作宾讲一些篆刻的基本常识,有时还让他试着刻篆章。
幼时的熏陶对董作宾影响很大。
他曾在《平庐印存》自序中写道:“常梦得许多石印,极良,喜出望外!醒则又懊丧无端。
其嗜之至深如此。
”这种对篆刻的认知、兴趣,对他后来研究甲骨文有奠基之功。
辍学后,董作宾在家帮父亲经营小店。
他在店里开一个图书柜台卖书。
当时,他与朋友陈耀垣一同设馆授徒,还和同城学友们组织了一个读书学习机构“文社”,定期聚会,互相督促鼓励读书写文章。
文章写成了,他们便虚心向前辈请教。
当时,南阳著名学者、教育家张嘉谋就住在长春街北段,对董作宾这个常来求教的年轻人很赏识。
在他的鼓励下,董作宾于1915年春报考了乡贤任学春创办的南阳县师范讲习所。
次年冬,他即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1918年春,张嘉谋把董作宾带到开封,让他管理家中藏书,后推荐他考入河南育才馆。
1921年冬,董作宾又应移居北京的张嘉谋之邀,寄住在张嘉谋家中,并认识了同乡徐旭生。
1922年,徐旭生推荐董作宾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作旁听生。
次年,他正式被国学门录取为研究生,1924年,他从北大国学门研究生毕业。
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
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作者:韩峰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6期摘要:罗王二人是两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二人以自己的大量研究和著作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方向,其共同创立的“罗王之学”在今天仍是一座丰碑毅然伫立,本文将浅析罗振玉和王国维对古文字的贡献。
关键词:罗振玉;王国维;古文字众所周知,罗振玉和王国维是两位中国近代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同学大师,每当我们谈及其中一位便很自然的联系到另一位。
在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甲骨文之前,就是罗王二人以自己的大量研究著作为甲骨研究奠定了方向。
共同创立的“罗王之学”的卓越成果,成绩辉煌,名声远扬。
古文字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研究甲骨文还是研究金文,二人贡献仍然是一座丰碑毅然伫立。
罗振玉在整理、研究甲骨方面的贡献上见长:王同维在对甲骨的考释上贡献就大的多。
罗最初是在刘铁云处看到甲骨刻辞,后大力搜购,王是在罗其后对此才做研究。
所以说王致力于古文字的研究是受罗的启导和帮助的,且王对罗的在其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是推崇备至的。
早年罗经多年探索,断定甲骨出土地点为小屯,并称为“夏殷之龟”,时代笼统地断为夏商二代。
1910年《殷商贞卜文字考》序中他认为小屯是“武乙之墟”。
1914年他进一步认为小屯即“洹水故墟,旧称嬗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这是对甲骨的出土地点和时代具有开创性的重大学术研究成果。
罗将时代进一步限定为武乙至帝乙三世,后王在《说殷》一文中考证“殷之为洹水南之殷墟”,“今龟甲手骨出土,皆在此地,盖即盘庚以来之旧都”,并指出:“帝乙之世,尚宅殷墟”,把甲骨文的时代限定在盘庚迁殷到帝乙时代。
所以说将甲骨出土的地点时代限定考证出来是罗的主要成就。
其二便是对甲骨的收集和编纂,罗对甲骨所做的研究和出版流传最为有功。
罗是收藏甲骨最多的藏家,其派古董商(“瘁吾力以购之,一岁所获,殆愈万”)和自己的亲属(“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恒阳采掘之,所得则又再倍焉”)前往安阳收购,所获数量超过了别人并得到很多精品。
发现甲骨文第一人,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书法
发现甲骨文第一人,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书法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生性耿直,号称“东怪”。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
三为国子监祭酒。
庚子年,义和团攻掠京津,授任京师团练大臣。
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荣遂偕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谥号“文敏”。
王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
与翁同龢、徐郙、潘祖荫、吴大徵、罗振玉、刘鹗等鉴藏家和学者交游密切。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本人因通晓医术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对其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通过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断为商代。
该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
王懿荣死后,其子王崇烈来北京,变卖家产,偿还王懿荣生前债务,把王懿荣收集的千余块甲骨卖给另外一位甲骨文研究先驱、《老残游记》作者刘鹗。
王懿荣对甲骨文字的最初判断,被后来的研究所证实。
王懿荣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着精深的研究,殷墟甲骨文经他之手,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被继续当作“药材”而遭毁灭的厄运。
王懿荣对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和甲骨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懿荣还是一位文物古迹的保护者。
他看到不少古墓葬、古遗址或遭破坏,或被盗掘,曾上《请重申旧章封禁天下古墓疏》,建议清廷加强对古墓葬与古代文物的保护。
其保护范围包括历代帝王陵寝及先王、先贤、忠臣、烈士墓葬以及方志所记著名古墓或无名墓等,而对那些私挖古墓、开棺盗宝者,一经查获,严刑治罪。
王懿荣一生搜集和研究了大量古代文物,经常与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一起切磋学术,其丰富的收藏和研究,推动了传统金石学研究向“古器物学”阶段的转变,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形成积累了大量资料。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11自动化2班宋宇光111102101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出土有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称之为甲骨文。
1899年,开始认识到甲骨上刻的是古文字,这是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
可以这样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对甲骨卜辞的研究是新史学的开山。
王国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人之一。
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且看他的自述:“辛壬之交初抵日本,与叔言参事整理其所藏书籍,殆近一年,此时无书可读,故得诗二三十首。
嗣是以后始得重理旧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
惟有一二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前年维复于甲骨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
)乃与《大荒经》称正同。
今年复考上甲微以后六世,系统与《世本》略殊。
后复见一骨折为二者,合之,乃证明此事。
”关于甲骨文资料的整理,王国维有《哈同氏之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其中“余亦有考释”。
“余复据此种材料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证《世本·史记》之为实录。
作《殷周制度论》以比较二代之文化。
”从王国维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对甲骨学研究的独创性贡献,主要在于用甲骨卜辞这种考古发现来探讨和印证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
其中主要文章有《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鬼方昆夷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是王国维依据甲骨卜辞所见地名与古文献相印证而撰写的。
共考定龚、孟、雍、亳、曹、祀、雇等处地名,并指出“此八地皆在大河南北千里之内,又周时亦有其地,殆可信为殷天子行幸之地矣。
”这篇文章与王国维主要用文献和金文资料所写的《三代地理小记》、《鬼方昆夷考》以及《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说亳》、《说耿》、《说殷》等文,对包括都邑在内的方国地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甲骨文发现者及其故事的研究
甲骨文发现者及其故事的研究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形式,最早出现于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
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99年,当时清政府的一位官员王懿荣在河南安阳附近的殷墟发现了一批龟甲和兽骨,上面刻写着古代文字,这些就是后来被称为甲骨文的文字。
二、王懿荣的生平王懿荣(1854-1923),字伯光,河南安阳人。
他是清朝的一位官员,曾任清政府的内阁学士。
王懿荣对考古学和文物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河南安阳附近的殷墟做了大量的发掘工作,最终发现了甲骨文。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个发现对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三、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意义王懿荣的发现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文字的一次重大突破。
甲骨文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古代文字史的空白,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也揭开了我国古代文字演变的面纱,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我国的文字使用情况。
甲骨文的发现还为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古文字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四、王懿荣的成就与影响王懿荣在我国古文字学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发现为我国的古代文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也为后来的学者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王懿荣也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考古学和文物研究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王懿荣的成就影响深远,不仅在当代,在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五、王懿荣的研究价值王懿荣的发现和研究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为我国古代文字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
王懿荣在考古学和文物研究方面的方法和经验也为后人所学习和借鉴。
王懿荣的精神和品格也对后人有着启迪和激励作用,他对于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的热情和执着,都是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尊敬的。
六、结语王懿荣是我国古代文字学研究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发现为我国的古代文字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王国维与甲骨文研究
同时也是王国维学术研究的转折点。日本学 者狩野直喜在回忆王国维的文章中曾经这 样写道“:从来京都开始,王君在学问上的倾 向,似有所改变。这是说,王君似乎想更新中 国经学的研究,有志于创立新见解。例如在
王 国 维
于文字范围,而是引向综合运用,最后落脚 于古代社会制度,这是王国维在甲骨文领域 从事研究的一大特色。
为世界四大文字体系。有诸多学者从事甲骨 期研究文字学的重要著作。1914 年 2 月,罗
1.开创了用甲骨文字证史的先河。王国
文的研究,而最早对甲骨文研究取得突破性 振玉认为西方学者写的 《汉晋木简文字考 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
进展的,首推王国维。正是因为有了王国维 释》一书考释内容不妥,于是邀王国维,两人 人之一。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迅速应用到古 等人早期的研究,破译了一些难解的字形符 重新对该书加以重新分类考订,这就是后来 史研究中去,使甲骨文充分发挥史料的作
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 1898 年,王懿荣偶然发现并认识了甲
骨文[1]。甲骨文的发现,像璀璨的群星,把学
关。狩野直喜曾提到这一点说“:王君寓居京 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前年维复于甲骨 都期间,日夜与罗叔言君生活与共。正如众 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 所周知,罗君是小学金石方面冠绝一时的学 《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乃与《大
王国维的研究兴趣转移到语言学上来 校写了《历代符碑图录》、《蒿里遗珍》、《四朝 久便写出《殷周制度论》和《殷礼徵文》等名
是在 1911 年东渡日本后。辛亥革命之后的 钞币图录》等书序目。短短几年内,王国维的 篇,创造性地运用甲骨文所载内容,提出了
东渡日本,成了王国维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对殷周两代制度的看法。不把古文研究局限
悲剧人生辉煌成就:甲骨文四堂之王国维
悲剧人生辉煌成就:甲骨文四堂之王国维王国维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1923年任清废帝溥仪帝师南书房行走,为以秀才身份开国师之先例,被清华大学研究院聘为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称为四大导师,在文学、史学、哲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尤其是甲骨文研究方面为奠基人物。
甲骨文四堂,开拓甲骨文研究所境界。
甲骨文四堂,是指研究甲骨文的四大专家,被史学界称之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其中王国维,号观堂,甲骨文研究成就最高,是将文字学转为史学的第一人,发明了二重证据法研究历史,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考证,将商代帝王年表与司马迁《史记》进行比较考证,纠正了其疑误。
罗振玉号雪堂,与王国维亦师亦友,在罗的帮助下开启了甲骨文的研究,并依托罗振玉收藏的甲骨文卜辞实物和拓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著述,并超越罗振玉成为甲骨文研究第一人。
董作宾字彦堂是民国国立研究院史语所考古学家,主持殷墟的挖掘,将甲骨文断代,经整理研究发表有影响力的成果。
郭沫若字鼎堂是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甲骨文专家,历史学家。
殷墟甲骨文纪念邮票甲骨文史学研究第一人。
清光绪年间金石学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中医龙骨上刻有文符,并断定属于商代的文字,大量购买收藏,收集了第一手的甲骨文卜辞实物。
是甲骨文第一人,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去世后,其收藏的甲骨文资料被刘鹗(《老残游记》作者)所得,并形成了《铁云藏龟》著作,因罗振玉与刘鄂是儿女亲家,就得到甲骨文的资料及拓本,进行系统的文字研究,并确认了甲骨文出土的地方,进行有目的的购买收藏,开启了甲骨文文字的研究。
王国维先生故居王国维与罗振玉也是儿女亲家,辛亥革命之后流亡日本四年,得以进行史学文字学研究,将甲骨文的文字学演化为史学,并确立了《史记》记载为信史,也确定了商代的信史,将中国的姓氏提高了1000多年。
开拓式大师级的贡献。
清朝被推翻之后,王国维保留着辫子,以北京大学的辜鸿铭齐名称为民国时期的两条辫子。
研究甲骨文的名人
研究甲骨文的名人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遗产,它记录了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在研究甲骨文的领域,存在着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为理解这种古老文字的起源、意义和用途做出了巨大贡献。
1. 篆刻家李学勤:李学勤是中国著名的篆刻家和甲骨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文字的破译和研究有重要影响。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篆刻技艺,为甲骨文的保存、整理和破译作出了卓越贡献。
2. 考古学家殷墟发掘者郑振铎:郑振铎是中国考古学家,他领导了中国大陆首次大规模的商代遗址——殷墟的发掘工作。
在殷墟的发掘过程中,他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牌和卜辞,为解读甲骨文的用途提供了实质性的证据。
3. 甲骨学家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他对甲骨学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王国维提出了甲骨文象形文字的解释理论,并对甲骨文的字义、句法和文化内涵做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学者闻一多: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闻一多提出了甲骨学与语言学、考古学和
历史学的关联性,并深入探讨了甲骨文的句法结构和演变过程,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名人各自在甲骨学的不同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甲骨文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的努力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和参考,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优秀的学者加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中,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这一古代文字的神秘之处。
发现甲骨文的两大功臣,没有他们,将造成历史重大遗憾
发现甲⾻⽂的两⼤功⾂,没有他们,将造成历史重⼤遗憾清代光绪⼆⼗五年(1899年),河南省安阳城西北5⾥处的⼀个村⼦,由于⽔决堤,冲出许多甲⾻,当地⼈以为是中药中的龙⾻,于是当作药材治疗疾病。
⼀天,⼀位名叫范维卿的古董商偶然来到这⾥,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回了⼀些龙⾻。
他把从河南安阳搜求的⼏样宝物推销给了在京城为官的⼭东⽼乡王懿荣,其中就包括⼩屯出⼟的龙⾻。
王懿荣祖籍烟台福⼭,是光绪六年进⼠、翰林,他学识渊博,对⾦⽯、版本、书画都有很深的造诣。
王懿荣⾸次接触到这些甲⾻,就产⽣了浓厚的兴趣。
他仔细琢磨这些龙⾻,发现上⾯有许多刻画的⼩道道。
他把⼤⼤⼩⼩的龙⾻对到⼀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版!他苦思冥想,查阅资料,⼤致判断这龟版肯定是三代遗物。
他通过多⽇的研究,成功地识别出了⼀些象形字。
在初战告捷的基础上,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从《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中弄明⽩了上古之⼈是怎样占⼘的。
此后,他⼜从龟版找到了商代⼏位国王的名字,对照《史记》,得到了初步的印证。
⾄此,王懿荣的疑惑彻底解开了,这就是商代先祖们占⼘⽤的龟版!他吩咐家⼈到北京各个⼤药房,专拣带字的龙⾻买下,很快购得数千⽚,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字开创之始。
王懿荣曾邀请了很多学界名流到家中做客,传阅着这3000多年前的⽂字。
可以说,王懿荣对甲⾻⽂的保护、识别有开创性的贡献。
但天不假年,⼀年后⼋国联军⼊侵,王懿荣殉难,没来得及对所藏甲⾻进⾏全⾯研究,因⽽没有留下此学的论述,殊为憾事。
到底谁是发现甲⾻第⼀⼈的问题上,历史上还有王襄于1898年最先发现的说法。
王襄1935年在《河北博物院半⽉刊》上发表的《簋室题跋》中记载,安阳殷墟⼩电村农民收种植的花⽣时,在⼟中发现了带字的甲⾻。
这些甲⾻⽂不但当地⼈不认识,就连经常来⼩屯村收购⽂物的古董商也不予收购。
直到清光绪⼆⼗四年(1898),潍县古董商范寿轩在天津出售古代⽂物时,拿着甲⾻⽂向孟⼴慧和王襄请教,孟⼴慧判定可能是古代的简策,便促其前往收购。
谁是最伟大的考古学家-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功不可没甲骨学家:董作宾着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堂堂堂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他这句话里提到的郭董罗王,即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和王国维(观堂)。
因为他们的名号都有一个"堂"字,便有了"甲骨四堂"之说。
的确,他们四人在早期的甲骨学研究中各自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董作宾,原名守仁,字彦堂,1895年出生于河南南阳。
他6岁入私塾,16岁高级小学肄业。
他虽家境贫寒,曾辍学经商,但一直坚持自学。
1915年他从县立师范讲习所肄业留校任教。
1925年,董作宾从北京大学研究所毕业后获史学硕士学位,他先后任教于福州协和大学和河南中州大学。
1927年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同文学院代院长傅斯年结为知交。
之后,入傅斯年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28年,回宛在南阳中学任教。
同年暑假,他去安阳考察,发现当地村民在殷墟挖掘并出卖甲骨,即向傅斯年建议,由中央研究院主持进行系统发掘。
10月,董作宾首次发掘获得甲骨残片784件,此后又先后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
他又参加山东城子崖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
曾任教于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等,1928年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研究员、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
他对甲骨学的贡献在于他曾于1928~1934年间8次主持或参与了安阳殷墟的甲骨的发掘,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出土的甲骨文及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研究,他第一个发现了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王国维大师。
后来,他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处成立后,他被聘为通讯员。
同年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考古的科学研究工作大面积地展开了。
特别是1929年秋,在第三次挖掘中人们发掘出4块较完整的大龟版,它们处于同一时代,体形巨大字迹众多,一出土就引起了董作宾的关注。
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汉字能够追溯到几千年前,而且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程。
其中,甲骨文文字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文字系统,曾经长期在中国使用。
甲骨文的发现让研究者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
其中,王国维(Guo Wei)先生对甲骨文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王国维先生分别于1926年至1935年,以及1957年至1960年期间,连续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探讨了甲骨文字的演变及其历史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他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续的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国维的大部分论文专注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性,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探讨古代中国文明的进化和发展史,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料。
例如,王国维1926年发表的论文《关于甲骨文图腾符号的研究》,阐述了甲骨文图腾符号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意义。
此外,王国维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更多的研究涉及甲骨文字编码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
例如,他在1929年撰写的论文《甲骨文发展史》探讨了甲骨文字在汉代之前发展的历史和特征,在讨论中,他还提出了甲骨文字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另外,王国维在甲骨文文字标准方面也有一些重要贡献。
他曾经在195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根据甲骨文字编码进行编号的方法。
1959年,他又撰写了一篇论文,总结了甲骨文字编码的内容,并绘制了一系列甲骨文字简表,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
总之,甲骨文研究起源于古代,但直到二十世纪,才真正得到深入研究和发展。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王国维先生对甲骨文研究取得了重大贡献,他的论文不仅阐明了甲骨文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还解释了甲骨文的文化内涵,为我们保存和研究甲骨文字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理论支撑,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个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小故事
三个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小故事01一片甲骨惊天下1899年秋,时任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的王懿荣患了疟疾,京城的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中药叫“龙骨”。
仆人到宣武门外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中药后,王懿荣不经意间在“龙骨”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符号。
作为晚清有名的金石学家的王懿荣,对此非常敏感,经过观察辨认,王懿荣认为这些龙骨是年代久远的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画纹符号”不同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应该是更早的古文字。
于是他便开始高价大量收购带字的甲骨。
王懿荣从甲骨上的刻画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因此推测这种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产物。
王懿荣对甲骨文字最初的判断,被后来的研究证实是完全正确的。
尽管一些学者对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过程有所质疑,但王懿荣是我国学术界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这是被学界所公认的。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因王懿荣的发现而向前推进了1000年!王懿荣之后,甲骨文研究代代相承,与敦煌学、红学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史“三大显学”。
距今3000余年的甲骨文,是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云铁藏龟》王懿荣有位好友叫刘鹗,也就是那位写《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
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毅然服毒坠井而死。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
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
1903年,刘鹗将王懿荣和自己收集到的甲骨选拓1058片,编写成《云铁藏龟》一书,这是有关中国甲骨文的第一部专著,也是首次将甲骨文公布于众,让世人皆知。
02“人吞商史”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的好多年,龙骨就被挖掘出来了,不过人们只将其当做药材,而不知道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河南北部安阳的小屯村,是商王朝的都城遗址所在地。
商王朝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一个王朝,它被西周攻破以后,那里就成了一片废墟了。
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故事
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代诞生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古代科学家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一段段辉煌的科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
1. 甲骨文创始人-李翼李翼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他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学者之一。
他在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发现了甲骨文的独特之处,并编纂成了《殷契规范》一书,为后人研究甲骨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天文学家-张衡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在天文学和地理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发明了悬日仪和水运仪等仪器,为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地理测绘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医学家-扁鹊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医药学家,他的医术高超,被誉为“神医”。
他总结了大量的医疗经验,开创了《内经》和《外经》等医学著作,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化学家-郦道元郦道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化学家和铁器制造家,他在化学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发明了灵木之术、达摩火等制铁技术,为中国古代的冶炼工艺和金属制造做出了杰出贡献。
6. 草药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草药学家和植物学家,他在植物学和草药学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收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编纂了《本草纲目》等药用植物著作,为中国古代的草药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7. 水利工程师-范仲淹范仲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师和政治家,他在水利工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黄河水利工程,解决了黄河的水患问题,为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9. 地质学家-章昌章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矿产学家,他在地质学和矿产学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探索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发现了很多矿产蕴藏点,为中国古代的地质资源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100位科学家的介绍,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扬光大,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甲骨四堂与甲骨研究
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号雪堂,又称永丰乡 人,晚号贞松老人,我国近代著名甲骨文专家、金石学家, 原籍浙江绍兴府上虞县永丰乡。罗氏一生勤于刊布甲骨拓片, 编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菁 华》等甲骨著录书,收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 一”;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甲骨文考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过罗氏的考释,大批常 用字已基本释出,甲骨卜辞已基本可以通读。罗氏旧藏甲骨 有 461 片现存国家图书馆。
在董作宾甲骨断代五期分法基础上,学者们继续进行探讨,认为必须把甲骨分类(指根 据字体等特征把殷墟甲骨文分成不同的类)与甲骨断代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根据这一新的学 说,学者们主要是根据字体把全部甲骨分成���组、宾组、历组、出组、何组、无名组、黄组 等不同的类组,在此基础上,再试图厘清各类组的时代先后。因分类分组主要依据的是字体,
馆也颇有渊源,民国时期曾为北平图书馆编撰《甲骨丛编》。
董作宾像
甲骨文断代是甲骨学的核心,15 万余片甲骨经过分期断代,将甲骨学研究推进到以科 学断代为基础的新阶段。甲骨文断代始于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他开创性地提出世 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项标准,把殷墟甲骨断为 五期: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 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此种为甲骨的科学断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罗振玉像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 考释》等。对商代先公先王的考定、甲骨缀合研究,以及出 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的“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并运用都有 首创之功。35Fra bibliotek王国维像
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摘要: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编写了多种甲骨文论著,不仅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而且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文;商史研究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公元前十四——前十一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
从1899年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字鼎堂)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共经历了整整五十个年头,无论是在早期紧张的革命环境里,还是在建国后繁忙的公务活动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甲骨文和古史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内屡创新说,成为甲骨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前关于郭沫若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将眼光集中在他的诗歌、戏剧及他的个人生活(如他的日本夫人金娜和他的感情生活),对于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一般局限在胡厚宣等学者对他的回忆、评价等,较为系统研究其甲骨文方面的是曾参与编著《甲骨文合集》的王宇信先生。
本文在王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本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对郭老在甲骨文研究和古史研究方面的贡献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在生活的重压下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一)早期革命生涯郭沫若(1892—1918),字鼎堂,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时期,他的白话文诗集《女神》气势磅礴,豪情激荡,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理想,强烈地表现出了“五四”时代那种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教育了千百万青年。
1926年夏,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南昌,他踏遍了关山险阻,经受了战争的考验。
就在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郭沫若满怀无产阶级革命义愤,奋笔疾书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随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甲骨文创作者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者与甲骨学创始人
甲骨文创作者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者与甲骨学创始人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支重要分支,承载着古代华夏文明的记载和传承。
在甲骨学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有许多优秀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为其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甲骨文创作者、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者与甲骨学创始人的故事和贡献。
一、甲骨文创作者甲骨文创作者是指那些能够用甲骨文书写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人。
在古代,甲骨文创作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创作出丰富多样的甲骨文作品,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最著名的甲骨文创作者之一是曾国藩。
他是清朝时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热爱古代文字研究的学者。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甲骨文实物。
他不仅将这些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还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和研究。
曾国藩的贡献使得甲骨文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另外,还有许多古代文人墨客也是甲骨文创作者,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甲骨文元素,使得作品更具古风韵味。
这些甲骨文创作不仅丰富了古代艺术文化,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研究的对象。
二、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者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者是指那些专门从事古代文字研究的学者。
他们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实物,解读和还原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途,为我们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中国古代文字研究者中的佼佼者是许慎。
他是东汉时期的学者,也是《说文解字》的作者。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主要收录了古代文字的形体和释义。
许慎通过对甲骨文、金文和篆刻等多种文字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字义系统,并详细解释了各个字的意义和用法。
《说文解字》对于后来的古代文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甲骨文的含义和用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在近代的甲骨学研究中,黄国琦和李学勤等学者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通过对大量甲骨文的整理、解读与比较,揭示了甲骨文的语言规律和发展演变。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甲骨学的理论体系,还为后来的甲骨文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浅谈对甲骨文作出贡献的几个人
浅谈对甲骨文做出贡献的几个人一、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1、郭沫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董作宾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
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甲骨文做出贡献的几个人
一、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1、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
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
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
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董作宾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
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
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3、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
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
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
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
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4、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
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
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
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
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
”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二、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廉生,福山县(今福山区)古现村人。
其祖父王兆琛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累官至山西巡抚,著有《正俗备用字解》、《眄棠书屋文集》、《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
其父王祖源,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官至四川成绵龙茂兵备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曾汇编《天壤阁丛书》,并有《渔洋山人秋柳诗笺》之作。
三、甲骨四老
甲骨四老,指1949年以为甲骨学研究“继续发展时期”做出贡献的陈老名梦家、唐老名兰、于老名省吾、胡老名厚宣。
他们老当益壮,不仅著述不辍,还大力培养接班人,使今天的甲骨研究代有传人,呈现一派兴旺发达景象。
陈老(梦家)不仅文字考释多有创见,而且他的《甲骨断代学》将甲骨文“分组”并修订了《断代例》的分期不确之处,从而使5期分法更为精密并有所前进。
1956年出版的他的总结性巨著《殷虚卜辞综述》,滋润了几代青年学者。
唐老(兰)考释文字的“偏旁分析法”和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殷虚文字记》等书,对2000千多年来“很少有理论性著作”的中国古文字学研究来说,“是空前的,在今天仍很有用”的划时代著作。
于老的《甲骨文字释林》,共考释文字300多个。
而他主编的《甲骨文字释林》,总结了近百年来甲骨文字考释的成果,是文字深入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胡老在甲骨文的著录公布方面超过了前人,他为《甲骨文合集》的编篆和《释文·来源表》的完成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而他的《甲骨学商史论丛》,为“通盘全部的彻底整理”甲骨文材料研究商史树立了典范,被誉为甲骨学研究“金字塔式”的著作。
李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