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几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伦理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伦理思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不仅具有强大的理论思想,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伦理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伦理思考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首先体现在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上。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是最高的价值目标,认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一观点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现象,提出要消除剥削,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人与人之间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种族、性别、阶级等因素的限制。
这一价值观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前进。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还强调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社会的利益,个人的追求应当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只有通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考与其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伦理思考也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追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考关注社会公正和道德责任。
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们要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尊重个人和社会的权益。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考指导人们始终关注公共利益,努力维护社会的公正与正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考注重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伦理思考要求人们关注并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自由的追求。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对待自然,人们要保护自然资源,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价值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价值理论是研究商品价值形成和分配的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价值理论进行解析和复习。
一、价值的概念和本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价值是商品所固有的属性,是衡量商品在交换中的重要指标。
商品价值的核心基础是劳动,劳动是商品的创造者,也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所消耗的时间和劳动的强度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大小。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价值的本质是劳动价值,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价值通过交换活动转化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来确定的,它受到市场需求和商品供给的影响。
二、价值形成和价值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商品的价值形成是由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两个环节共同决定的。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商品,这些商品以一定的价值投入到市场中。
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实际交换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中普遍有效的规律,它通过商品流通和交换来调节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中一种自发的调节机制。
三、价值分配和价值转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价值分配是指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
价值分配涉及到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平的问题,它需要通过政府的调控和市场机制的运作来实现。
价值转化是指商品价值在流通中的转移和重新分配。
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商品形式的转化和货币的流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商品的买卖和货币的流通,商品价值被实现和转移到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
四、价值理论的意义与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价值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批判性。
它揭示了商品经济及其运行机制的本质和规律,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讨论价值判断的论述
马克思讨论价值判断的论述
马克思对于价值判断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他的论述主要围绕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形成和评价展开。
以下是马克思关于价值判断的主要论述:
1.商品价值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固有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还包括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社会劳动时间。
这种价值的社会性质并不取决于商品的个体特性,而是在商品作为社会产品进入交换流通时产生的。
2.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用于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他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性质对于价值的形成至关重要,认为这是商品交换和价值评价的基础。
3.资本主义下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
这个额外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被称为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现象在马克思看来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对社会中的价值和正义问题的深刻反思。
4.资本主义下的物化社会关系: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关系。
这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和判断往往受到了物质利益和金钱的影响,而不是以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为导向。
总的来说,马克思对价值判断的论述强调了商品价值的社会性质、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下的剩余价值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是对于价值观判断形成的基础和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变革和正
义的思考和关注。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现实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为核心命题,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概念价值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经济领域里它指某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政治生活中是指某政权体现人民群众意志,精神生活是指某种信仰,艺术领域是指某种艺术作品,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弘扬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繋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
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词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意思就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满足主体的需要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的概念就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这样的一种意义关系价值有“四性”。
第一:客观性。
客体对主体的满足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
所谓“越之西子,善毀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誉者不能掩其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主体性。
价值的客观性并不否定、排斥价值的主体性。
价值的形成、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依赖于主体的存在和创造。
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不过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自在之物,本身并无美丑、好坏、有用无用之分。
只因为有了人、人的活动和人的需要,才形成了事物和人之间的价值关系。
所谓环境危机实际上是对人的危机,环境友好是对人的友好。
第三: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比如说煤炭,我们阜新是著名的“煤炭之乡”,像煤炭、石油等能源形态对我们的价值就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摘要:价值问题是同人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只有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要培养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必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义与利相统一的关系,还必须处理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价值取向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概念及其价值观特征1.价值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表示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范畴,它表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
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任何价值都是对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
价值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指自然、他人和社会。
因此,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
其中人的价值最为重要,人有创造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类劳动的两种尺度的思想。
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已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的两种尺度即是物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
说明人的需要的尺度即价值尺度。
由此可见,价值是由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两个要素构成的。
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主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确立的对客体的肯定意向,它是价值观在德育优化灵魂过程导向作用的具体体现。
价值取向的基础只能是社会实践。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价值观,都是以私有制为土壤,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都不承认或者任意贬低劳动人民的价值,具有虚伪的一面,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肩负着历史赋予的最终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推翻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实践中,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责任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旨在分析和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它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主要代表,主张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观,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阐述。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变革推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经济基础的发展必将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这一原理为我们理解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本质。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并控制他们的劳动力,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这一观点强调了工人阶级利益的捍卫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一原理对于分析社会矛盾、揭示社会问题的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倡导消除阶级对立,实现阶级的消亡。
四、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主张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追求共同的利益,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五、国际主义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观。
它强调各国人民的团结协作,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国际主义追求国际间的和平与合作,支持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取得真理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围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展开了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产物,是物质生产活动中人类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的反映,是劳动产品在交换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
从价值观到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贯穿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对改变现实的强烈呼吁。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也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贡献。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对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规律”和“供求关系”等理论观念的一种挑战与超越。
其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个体都应当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人的本质是强调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倡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享有社会资源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价值观的核心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主性,主张人的创造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再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人的全面发展只能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否则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理论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究和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精辟总结。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的自身的真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价值理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及其所探讨的价值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分析商品生产关系以及商品交换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基本矛盾作出了重要论断。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以及价值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剖析其内涵、逻辑和意义。
### 一、价值理论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价值理论是指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价值的社会性和劳动的价值规律,因而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价值理论的内涵首先涉及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物品,而作为价值则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存在。
其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关注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劳动时间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普通的社会平均劳动力水平进行衡量的。
最后,价值的实现问题也是价值理论的内涵之一。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的等价物的交换,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 二、价值规律的阐释价值规律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关系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值规律是由商品生产关系本身所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基本矛盾的表现。
首先,价值规律表现为商品交换的等价物比例。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规律决定着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进而决定商品交换的实际结果。
其次,价值规律涉及到劳动生产率、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会影响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影响着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的运行。
最后,价值规律还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种基本特征,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利润产生的重要基础。
### 三、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律的意义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和基本逻辑。
马克思批判的价值论
马克思批判的价值论马克思批判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他提出了关于商品经济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中包含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对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论。
马克思批判的价值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劳动来决定的。
具体来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由平均熟练工人完成所需的工作时间。
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
其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强调,商品的价值不仅仅是由劳动决定的,还包括一部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力价值与所生产商品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者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而雇主则通过占有和控制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获得了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的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
马克思的价值论批判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剥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着雇佣劳动和剥削的根本矛盾。
这一分析不仅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启示,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价值论批判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过于简化和抽象,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商品价值的影响,例如供求关系、市场条件等。
此外,有人指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在实践中难以具体应用,尤其是在计算具体商品的价值时存在困难。
然而,无论是否认同马克思的价值论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它对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价值论为我们理解社会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同时,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马克思的价值论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的价值定义
马克思的价值定义马克思的价值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价值”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一、价值的本质和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是从商品交换中产生的经济现象,在商品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即一个商品所需要的生产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直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因此价值的含义就是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二、价值的基本形式价值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使用价值,二是交换价值。
其中,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特定属性,如面包的营养价值;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具有的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价值,因为只有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才能真正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三、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价值的自然形式,二是价值的货币形式,三是价值的总和形式。
其中,价值的自然形式是指商品本身具有的价值属性,如煤炭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产出成本,还取决于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价值的货币形式是指价值采用货币形式进行表现,如人们通常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货币的数量越多就意味着价值越高;价值的总和形式则是指将所有商品的价值汇总起来形成的总和,这个总和也就是社会总资本。
四、价值的变化和剥取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经过一系列变化和转化之后才会最终表现出来的。
这些变化和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剥取劳动者的现象。
这种剥取劳动者的现象是由于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的,他们通过剥夺劳动者创造价值的权利,从而获得更多得利润。
综上所述,价值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商品经济中对商品价值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剥削劳动者的本质性原因,因此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阶级斗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价值论马克思的价值论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批判和革新。
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被视为商品能够交换的基础,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
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基于劳动时间的价值观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实际功能,可以通过商品的形式和属性进行衡量。
而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市场上能够交换的量,它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然而,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时间并不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唯一因素。
他认为,商品价值的决定还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者所受到的剥削程度相关。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机制的深入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
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而资本家则支付一定的工资。
然而,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不仅仅支付了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还能够从劳动过程中获得额外的剩余价值。
这是因为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实际获得的工资。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过程中剥削的存在。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利润的本质。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是无法避免的,而剥削的规模与程度决定了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的贫富差距。
三、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矛盾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阶级对立和剥削的实质,为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象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工具。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对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来探索社会的真相和变革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的价值论分析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的价值基础
功能 是一事物 在与周 围事 物发生相互作 用时 表现 出来
的功 用和效能 , 作为一种 对象性范 畴 , 功能 以事物 固有 的属 性为基础 , 并在与他事物的相互作用 中体现 出来 。价值 的本
响,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 固有 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问题 , 一直 以来 都存在着
思主义理论教育“ 万能论 ” 。前一种观点 以物质利益为标 准 ,
质是客体的主体化 , 是客体对主体本质力量 的效应 。客体不 价值是相互区别的。 第一 , 二者 的作用指 向不同。 功 能的作用
范 围包括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而价值只指向人 和人类社会 。
隐性功能 、 基本 功能与派生功能等等。 从作用对象来看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可 以划分为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马克思 主义理论教育的个 体功 能是指
的功能 ; 这种功 能以教育本质为判别依据 , 它始终发挥 着教 育本质活动规定 的“ 对人 的影 响” 作用。 教育 的派生功能是在
两种相反 的错误看法 : 马克 思主义理论教 育“ 无能论 ” 和马克 是与主体无关 的事 物 , 而是主体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 。功能与 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所 以无用 。
后一种观点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泛化 , 认 定马克思 所以 出现 上述 两种错误认 识 , 究其原 因 , 在 于对马克思 主义 理论教育功能的考察和理解方式缺乏科学性 , 在于割裂了马
教育功能体 系中因基本功能 的实现 而延 展出来的对改 善 自
然和促进社会进步所发挥 的功能 。所谓派生性 , 是指它是教
其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 由于发生在教育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性以及特征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性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也是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完成者,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提出人类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
马克思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也对于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研究,提出自己对于经济学的看法。
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接轨,促进与中国实际更好地融合,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不光是中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研究资本主义,吸收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支点。
同时在应该注重对于两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及时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真理性和有效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蕴含的真正价值,这主要是因为其能够作为解决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其产生的年代,它能够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对未来社会进行规划时坚持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基本前提,也是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分的根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念辨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一种实践经验,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指导。
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注重其再中国本土的传播与运用,更应该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的创造,体现出中国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仅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传播研究,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史演进。
第一,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思想再创造之间的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初期,中国人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新思想、新文化,而不是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意义】一、两种本质不同的劳动价值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从一开始就用需要等量劳动来生产的贵金属和谷物具有同一价值的例子来说明价值量。
这是仅仅从生产领域中的具体活劳动耗费出发来说明商品价值的。
它计较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纯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数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劳动二重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不考虑这种主观的具体活劳动耗费的质量及其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用的劳动的含量。
这就是耗费劳动即价值的理论的始祖。
马克思则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
马克思是从分析1夸特小麦=a@①铁出发,指出在1 夸特小麦和a@①铁里面,有一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马克思 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原则
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对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马克思对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对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原则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价值评价的标准1. 劳动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劳动价值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意味着,同样的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所创造的价值是相同的。
劳动价值理论成为了马克思价值评价的标准之一。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强调,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的特定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一概念反映了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平均劳动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为了马克思价值评价的标准之一。
3. 社会需求和供给除了劳动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供给。
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它的价值会相应地上升;反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它的价值会下降。
社会需求和供给也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之一。
二、价值评价的原则1. 价值的生成和流通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创造的,但它是通过商品的交换和流通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通过市场交换得到体现。
价值评价的原则之一是要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和分析。
2. 社会分工和交换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分工和交换是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基础。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才得以实现,商品的价值也才得以体现。
社会分工和交换成为马克思价值评价的原则之一。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价值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私人生产并在市场上自由交换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浅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浅析摘要:在人与世界的多层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
此外,还有一种关系虽然它不是最基本的关系,但是却随时随处都渗透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并且作为一种目的性要素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起作用,他就是价值关系。
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人们改造世界则是为了追求和实现某种价值。
因此,对价值的哲学思考历来都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即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来考察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对价值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价值的本质、价值的特点、价值的形态一、价值的本质生活中人们常常谈到价值问题,可是什么才是“价值”?价值既不是在于人的主观经验,也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价值的,并由此揭示了价值的本质。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其变化与主体需要及其发展之间的某种一致或符合,也可说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要正确地理解价值的本质,我们还需要把握两个方面:(1)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与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感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讲到价值就要设计两个方面,即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
客体的属性是价值的基础和载体,没有它价值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根本无所谓价值;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重要构成因素,它将客体的可能意义予以肯定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价值形态没有主体需要的肯定和转化作用,同样也无所谓价值。
尽管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都是价值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二者在价值关系中的地位并不是并列的,其中主体需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方面,主体的需要决定着主客体之间价值的形成和实现。
当主体尚未产生某种需要时,客体的属性及其存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同时它们对主体来说不具有任何意义,不可能成为价值客体。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点认识摘要:劳动价值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和支柱,就是对价值形成过程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与革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领域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真理性受到质疑与挑战,按劳分配已经不再是唯一标准,按生产要素分配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也要积极看待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挑战;意义1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源泉及主要内容1.1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源泉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他提了由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共同形成商品价值,但物化劳动只是转移自身价值并不创造价值的观点。
大卫・李嘉图比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更加坚定地坚持了劳动是“唯一原则”的观点。
他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观点,同时根据劳动价值论对斯密、萨伊等人关于非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
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进行的特定的生产活动,它体现了包含在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中原有价值向新商品中的转移,并创造出不同质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由于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才解开了物所掩盖的社会生产关系,彻底揭示出了商品经济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明确阐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他提出,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是二重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属于历史的范畴。
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所固有的基本规律,价格除了受价值决定,还要受到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问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从建构新的体系开始,而是从解决时代性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也不在于它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在于它对时代性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这段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之所以能成为划时代的哲学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从这种“问题意识”出发,准确地捕捉住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关系人类命运的时代性问题,并从理论上科学解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不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能不能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历史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时代性问题。
1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在思考和回答时代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时,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东西,不是他得出的某些具体的结论,而是那种把时代性问题真正地引入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
虽然,在“形而上学处于支配地位”的时代,时代性问题也曾被有的哲学家所关注,但它从来未曾真正地进入哲学家的视野。
可以说,马克思在时代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
今天有人提出“回到马克思”也好,“重读马克思”也罢,其重要意义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的思想,也不是把马克思的思想教条式地套用到时代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去,而是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
从问题出发研究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以建构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人类提供永恒不变、包治百病的绝对真理为目的。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重大问题引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价值的生成和流转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深入研究和应用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正确认识和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重大问题入手,探讨并阐释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和理论逻辑。
一、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然而,在实际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往往存在波动和差异,因此,如何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下,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劳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来解决。
生产价格是通过将商品的劳动价值与生产成本、市场供求等因素相结合计算而得到的。
虽然在具体情况下,不同的商品可能存在一定的价值与价格偏离,但总体来说,商品的价格在长期内趋向于其劳动价值水平,这是由于竞争的驱动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二、劳动价值的量化问题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是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准确地量化劳动价值成为一个具体问题。
马克思提出了“抽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
这一概念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能力所消耗的时间,即实际生产中所呈现的普遍劳动时间。
通过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化,我们可以计算出商品的劳动价值。
然而,实际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它受到生产力、劳动者技能、劳动组织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具体计算商品的劳动价值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变化和差异,以更加准确地量化劳动价值。
三、价值规律的实现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价值规律,即价值的生产与实现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价值规律的实现并非完全顺利,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危机和剩余价值的实现困难等问题。
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市场交换的推动力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所带来的。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通过买卖双方的自愿交换来实现,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往往会压低工人的工资、提高劳动时间,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的问题。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几个重大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三、生产资料对劳动价值的影响四、商品交换与价值量的确定五、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重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之后予以理解和解决。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以劳动为基本物质价值的经济理论,其核心是通过劳动价值来分析商品交换和价值实现的原理,并从而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必须消耗的劳动时间。
当生产一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长时,这种商品的价值就会上涨,反之则会下降。
三、生产资料对劳动价值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对劳动价值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生产资料中包含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条件,其中包括了技术水平、自然资源和社会组织等因素。
而各种生产资料的效率和适用能力的差异,也影响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时间和产出的商品价值。
四、商品交换与价值量的确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交换是利用劳动价值来确定,也就是说,在商品交换中,每种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因此,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那么就会在商品交换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五、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和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律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价格与劳动价值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还可以作为一个识别和评价国家经济政策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几点分析--《资本论》读书报告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
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
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
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
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
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
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
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第二,科学研究劳动。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
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
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
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
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
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
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
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
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
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
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
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
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