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

3、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4、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6、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7、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8、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9、隐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10、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11、复发: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12、稽留热: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13、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

14、散发:是指某些传染病散在发生,其发病率是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15、流行:是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论述题
1、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1、答案要点: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
节来采取措施,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①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5分)
②切断传播途径:切断起主导作用的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毒措施等;(5分)③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

(5分)
2、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
2、答案要点:①病原体被清除(3分)
②隐性感染: 3分)
③显性感染:(3分)
④病原携带状态:(3分)
⑤潜伏性感染:(3分)
3、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3、答案要点:
①有病原体: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②有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流行;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龄、
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征;④有感染后免疫: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问答题
1、如何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答案要点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体环节,缺一不可,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

(1分)
1、管理传染源(1分)
2、切断传播途径(1分)
3、保护易感人群(1分)
2、答案要点:①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曾去地、过去史、疫苗接种史、发病季节、当地疫情等;②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发生的时间、强度,有无特殊体征等;③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与病原特异性检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核酸检查等。

名词解释
1、母婴传播(Mother-children transmission):
已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将HIV传播给婴儿,此称之为母婴传播。

2、是指人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抑制(如恶性肿瘤、皮
质激素长期应用)的情况下,一些不容易侵犯普通人集体造成损害的病原体(如卡氏肺孢子虫、弓形虫,隐球菌等)所致的感染,称之为机会性感染。

3、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是HIV与人庖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常侵犯皮肤或黏膜。

4、是指在免疫缺陷病毒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下,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缺陷,易致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病死率高;这一慢性致命性传染病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称为艾滋病。

5、肺孢子虫肺炎(P.carinii pneumonia,PCP):
由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部少有罗音,X线胸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等检出肺孢子虫可作出诊断。

问答题
1、艾滋病是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的?
答案要点
①性接触传染,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主要的传播途径;(1分)
②注射途径传播,这在我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药瘾者共用针头,血友病患者应用第Ⅷ因子和注射含HIV的血和血制品,均可传染;(1分)
③母婴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
或喂奶等传播给婴儿;(1分)
④其他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受精等。

此外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有可能受感染。

(1分)
2、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机会性感染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最常见的严重机会性感染为肺孢子虫肺炎。

(1分)
2、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及发热,呼吸急促和发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1分)
3、肺部X线征为间质性肺炎。

(1分)
4、诊断须依靠痰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抹片染色找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

(1分)
3、艾滋病毒感染后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哪几期?艾滋病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要点
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三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期。

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

(2分)
主要表现有:
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机会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2分)
六、病例分析
试题分析:患者以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其临床经过与伤寒、钩体和疟疾不符合;而结核病少见有鹅口疮及血白细胞低下,加上既往有血制品的反复输注史,故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艾滋病。

(10分)
名词解释
1、同时感染(coinfection):
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一个机体。

如HBV 的感染与HDV感染同时发生。

2、HBeAg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
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e系统血清转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3、急性乙型肝炎在HBsAg消失后,但尚未出现抗-HBs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两种病原体的感染相继发生。

如HBV 的感染基础上再出现另一种病原体的感染,如重叠HCV、HDV 、HEV 或HAV的感染。

重叠感染常可使病情加重。

5、Dane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包膜含有HBsAg,核内含有环状双股DNA ,DNA-P,HBcAg .
6、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多为功能性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7、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昏迷等的临床表现。

问答题
1、HBV-DNA定量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答案要点
HBV-DNA定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1、诊断方面:①HBV DNA是HBV存在最直接的依据;②HBV DNA是HBV复制的标志;③HBV- DNA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④对血清学标志起补充诊断作用:(2分)
2、治疗方面:①作为用药指征,HBV DNA是决定是否用抗病毒药的重要因素;
②用于疗效预测,HBV DNA是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

(2分)
2、如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答案要点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有以下措施:
1、加强产程和产后的卫生保护,在分娩过程中尽量避免血液和阴道分泌物污染新生儿的消化道、皮肤和粘膜。

(1分)
2、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HBIG100-200IU。

(1分)
3、3天后接种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时再各注射一次疫苗.(2分)
病例分析
1、
答案要点
(1)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

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症状、体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

(5分)
(2)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4分)
(3)本病例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支持疗法:静滴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

对症治疗:防止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染,避免损害肾药物,扩张血容量,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

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可选用一些合适的护肝药。

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

(3分)
(4)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HCV,HCV RNA,以支持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HBV DNA等;还要作B型超声波,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

(3分)
2、
答案要点:
1、根据急性起病、明显消化道症状、肝大、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性黄疸本病例的诊断最可能是病毒性肝炎。

(5分)
2、本例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如伤寒、钩体病等。

(5分)
3、本例有发热、黄疸表现应注意溶血性黄疸,但无腰痛、无酱油样尿、无贫血表现、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不支持溶血性黄疸。

患者年龄较大,有黄疸表现应注意阻塞性黄疸的可能。

但无皮肤瘙庠、无白陶土样大便;体检肝肿大程度轻,腹部未及包块,无压痛等胆囊炎、胆道梗阻、肝癌、胰腺癌的根据;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5分
3、答案要点:
⑴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

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症状、体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

(4分)
⑵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3分)
⑶本病例的治疗措施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支持疗法:静滴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

对症治疗:防止消化道
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染,避免肾损药物,扩张血容量,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

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可选用一些合适的护肝药。

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

(5分)
⑷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HCV,HCV RNA,以支持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HBV DNA等;还要作B型超声波,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

(3分)
名词解释
1、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多见于病愈后的3-6月。

2、黑尿热,亦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是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如伯氨喹。

论述题
1、答案要点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二个阶段。

⑴红细胞外期当唾腺中带有成熟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流侵入肝细胞,摄取肝细胞内营养,发育并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

成熟的裂殖体内含数以万计的裂殖子。

肝细胞胀破,散出裂殖子,释放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

⑵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后很快侵入红细胞,先形成环状体,然后摄取营养,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经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最后形成含有一定数量的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释出,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其余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2、答案要点间日疟典型发作常呈隔日的发作,可分为:
⑴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苍白,唇指发绀,脉速有力。

寒战持续10min至2h;
⑵高热期寒战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

全身酸痛,口渴,烦躁甚至谵妄,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搏有力,此期持续2~6小时
⑶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离,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⑷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症状缓解,可有乏力。

问答题
1、如何进行抗疟原虫治疗?
答案要点
抗疟原虫治疗包括控制症状发作、防止复发和传播及预防三部分。

控制症状发作及防止复发的用药原则:
⑴一般疟疾的治疗磷酸氯喹+伯氨喹。

⑵耐药性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甲氟喹、磷酸咯萘啶、青蒿素类,同时加服伯氨喹。

⑶凶险型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磷酸氯喹注射剂、盐酸奎宁注射剂、磷酸咯萘啶或青蒿琥酯注射剂作静滴或鼻饲,清醒后加服伯氨喹。

(4) 预防性服药可选用氯喹、甲氟喹或乙胺嘧啶。

病例分析
1、答案要点:
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典型的疟疾发作,因此应诊断疟疾,依据是:⑴流行病学资料发病时处在疟疾的高发区(海南山区),时间也是疟疾高发的夏季。

(5分)
⑵隔日发作的寒战、高热、继而热退大汗的典型疟疾临床经过;贫血貌,脾大体征。

(5分)
⑶实验室检查依据发现红细胞中的疟原虫(环状体可能就是疟原虫的小滋养体),血液中红细胞数减少。

(4)治疗可选择磷酸氯喹或青蒿素控制发作,继以伯氨喹防止复发。

发热、头痛等予对症处理。

名词解释
1、伤寒的再燃: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一7天后热退为再燃。

血培养在这段发热期可为阳性,可能与菌血症仍未完全控制有关。

有效和足量的抗菌药物
治疗可减少或杜绝再燃。

2、伤寒的复发:大约20-30%用氯霉素治疗的患者在热退后1-3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为复发。

此时血培养可获阳性,与病灶内的细菌未被完全清楚,重新侵入血流有关。

少数患者可有2次以上的复发。

3、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4、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

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内变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

有时可变成压之不褪色的小出血点。

5、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使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
(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

论述题
1、伤寒的诊断依据的答案要点:
①流行病学依据:当地的伤寒疫情,既往是否进行过伤寒菌苗预防接种,是否有过伤寒病史,最近是否与伤寒病人有接触史,以及夏秋季发病等流行病学资料均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②临床依据: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不振、腹胀;胃肠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体征。

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③实验室依据: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
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

2、伤寒肠出血的治疗要点:
①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和血便量的变化;②暂时禁食,或仅进食少量流质;③如果患者烦躁不安,应给西地泮(安定),10mg/次,肌内注射,必要时6~8小时可重复1次;或者苯巴比妥,0.1g/次,肌内注射,必要时4~6小时可重复一次;④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⑤止血药:维生素K1,10mg/次,静脉滴注,每日2次。

安络血,10mg/次,肌内注射,每日2次。

止血敏,0.5g/次,静脉滴注,每日2次;⑥按照出血情况,必要时给予输血。

⑦经过积极的内科止血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病例分析
试题分析:患者中年男性,夏秋季发病;发热呈阶梯样上升,以后为稽留热型,伴胃肠症状,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减少,以淋巴细胞为主,肝功能仅轻度损害,无乙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证据,肥达反应符合诊断效价,故本例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伤寒。

(5分)
鉴别诊断:患者无黄疽前期表现,热程超过2周,无谷丙转氨酶高度升高,故不支持急性黄疽型甲型肝炎。

患者无到过疟疾流行区,无寒战、高热、大汗的间歇性发作,故不支持疟疾。

(4分)
患者无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故不支持钩端螺旋体病。

患者无热退病情加重,休克,少尿,多尿病史,无充血出血体征,白细胞升高,故不支持肾综合征出血热。

(3分)由于临床诊断考虑伤寒,所以.确诊阳性率最高的实验室检查为骨髓
培养;临床经验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病程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为肠穿孔。

(3分)
名词解释
1、里急后重:是指病人在患急性菌痢等时出现的急于去排便,但排不畅,似乎总排不净,频繁进出厕所的情形。

2、粘液脓血便:是指粪便中含有较多粘液与脓血,与粪质不相混,血色鲜红,是急性菌痢的典型粪便。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⑴流行病学资料:有不洁食物进食史,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夏秋季发病,儿童、青年多见。

(5分)
⑵临床表现:突然起病,发高热,腹痛腹泻,呕吐,食欲减退,粪便量少,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

(5分)
⑶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粪便镜检发现较多白细胞、脓细胞与红细胞,粪便致病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5分)
2、鉴别要点急性菌痢急性阿米巴菌痢
1、病原及流行病学痢疾杆菌,夏秋季多见阿米巴原虫,散发性
可引起流行性
2、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数周至数月
3、全身症状有发烧及毒血症状不发烧,少有毒血症
胃肠道症状腹痛重,有里急后重腹痛轻,无里急后重
腹泻每日数十次腹泻每日数次
4、腹部压痛左下腹压痛多见右下腹压痛多见
5、大便检查粘液脓血便量多,果酱样,腥臭,见大量红细胞、夏科莱登
镜下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晶体,查见溶组织滋养体、包囊
少数红细胞,可见巨噬细胞
培养痢疾杆菌。

6、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早期略增多
7、结肠镜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浅表溃疡,肠黏膜大多正常,有深切溃疡为烧瓶样地图状溃疡,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

病变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
结肠和
直肠。

每个要点(3分)
3、答案要点:
⑴一般及对症治疗:包括隔离、消毒、护理、休息、心理治疗、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5分)
⑵对症治疗:对高热、呕吐、腹泻、脱水、腹痛等的处理。

(5分)
⑶病原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剂量与疗程,如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

疗程不应少于5~7天。

(5分)
4、答案要点:
中毒型菌痢病势凶险,应及时采取综合措施抢救。

⑴一般治疗:同急性菌痢。

(2分)
⑵病原治疗:静脉滴注杀菌类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曲松等。

⑶高热、惊厥的治疗:采用物理与药物降温措施,如体温不降、躁动及反复惊厥用亚冬眠疗法。

(3分)
⑷循环衰竭的治疗:包括解除微血管痉挛,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纠正酸中毒,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分)
⑸脑水肿的治疗:使用脱水剂及皮质激素。

(3分)
⑹呼吸衰竭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剂及人工辅助呼吸等。

(2分)
问答题
1、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答案要点
急性:普通型、轻型、重型、中毒性。

中毒性包括:脑型、休克型、混合型。

(2分)
慢性: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2分)
2、慢性细菌性痢疾发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要点
1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或为耐药菌株感染;(2分) 2患者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1分)
3有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慢性胆囊炎或肠寄生虫病。

(1分)
病例分析
1、1.答案要点本病最可能的诊断是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混合型)。

诊断依据:①患者为儿童,夏秋季节发病,病前有不洁饮食史;
②起病急骤,突然高热,数小时内即出现反复抽搐、喷射状呕吐及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同时有呼吸急促,脉快,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肢端冰冷,尿少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③化验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

该患儿同时具有周围循环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故诊断考虑为中毒型菌痢(混合型)。

为进一步诊断应立即做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粪便,若肉眼可见粘液,镜检有白细胞或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

确诊则
应送粪便细菌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8分)
2.答案要点主要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儿童多见,夏秋季发病,有高热,抽搐及意识障碍故需鉴别。

但乙脑较中毒型痢疾病情发展缓慢,抽搐、昏迷一般多在病程2~3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明显,少见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进一步鉴别可做脑脊液检查,乙脑时除压力升高外,可有蛋白及白细胞轻度升高(毒痢时脑脊液正常)。

血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4分)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与暴发型流脑鉴别,本病也为儿童多见,起病急骤,可出现头痛、呕吐、抽风及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但流脑发病多在冬春季,除可有上述症状外,皮肤粘膜可出现瘀点、瘀斑及出现脑膜刺激征(休克可缺如),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

瘀点涂片可找见脑膜炎球菌,血培养脑膜炎球菌阳性。

(3分)
2、答案要点:
1、请列出本病例临床特点。

(6分)
1)女,4岁。

2)"发热、腹痛腹泻一天,伴抽搐、神志不情2小时"
3)夏秋季发病,于2004年8月24日入院。

有不洁饮食史,患儿曾进食没清洗的西红柿。

4)查体:T39℃,P、R、BP正常。

急性热病容,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应,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弱。

肠鸣音亢进,膝反射、跟腱反射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