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的思考
• [问题一]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处 理“情境设置”与“数学化”之间 的关系?什么又是数学教学中“去 情境”的主要手段?
• [问题二] 在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的同时,教师应当如何去发挥指导 作用,什么又可被看成数学教师在 这一方面的基本功(能力)?
• [问题三] 什么是好的“合作学习” 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从数学教学 的角度看我们又应当如何去实现这 些要求,数学教学在这一方面并是 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 • • •
“为什么是除呢?” “老师,我又错了。” “你说,对的该是怎样呢?” “应该把它们加起来。”
启而不发?
• “我们换一个题目,比如你每天吃 两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 • “老师,我早上不吃大饼的。” • “那你吃什么?” • “我经常吃粽子。” • “好,那你每天吃两个粽子,5天 吃几个粽子?”
现实中的问题:[实例之一] • 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求解这样一个问 题:“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 亩,问12天耕地多少亩?” • 一位学生是这样解题的: 52×150×12=……
接下来的对话
• “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列式?” • “老师,我错了。” • “好的,告诉我,你认为正确的该怎 么列式?” • “除。” • “怎么除?” • “大的除以小的。”
• 其实,我们作为一线老师,更有话语 权,我们从课堂中来,我们知道教育, 知道教学,我们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对专家们理论层面上的讨论和争论, 我们更加有判断力。而专家也需要我 们实践层面上的感想。
一、 如何看待数学课程改革?
• 基本立场之一:有批判不等于全盘否 定;新一轮课程改革确实也有不小的 成绩。 • 相关的思考:什么是课改以来最重要 的进步?
有益的对照(2)
• “ 有些教育行政官不愿意深入学校,了 解教师,宁可相信书面总结、经验汇 报、数据报表,仿佛总结材料中的事 实越动听,统计表格中的数据越好看 就代表课改实施成效越好。问题是, 总结中的事实,表格中的数据可信吗? 你相信总结中的事实、表格中的这些 数据吗?” (方裴卿,“课程改革批评: 来自基础教师的另类思考”,《新课 程研究》,2103年第3期)
• 教室里一片沉寂。 • 刘:还可以怎样想呢?我也不知道啊。 • 陪同者:还可以想乘法口诀呀!因为三四 十二,所以12÷3=4。 • 刘:(恍然大悟)哦,没想到。
片断三
• 讲解完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老师又 进一步追问: 师:“12÷3”还可以怎样想? 几个孩子答了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 教室里又是一片沉寂。 • 刘(疑惑地):还能有什么方法? • 陪同者:说不准,看看教材上是怎么 写的。
正面的观点
• 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两个关键: (1)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2)发扬成绩,真正“做细做实做深”。
(1)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例] 这算不算是一种误导?
(1)数学教学只讲“情境设置”,却完全不 提“去情境”。 (2)数学教学只讲“学生主动探究”,却完 全不提“教师的必要指导”。 (3)教学中满足于形式上的合作,却完全不 顾及所说的“合作学习”究竟产生了怎样 的效果,也完全没有提及个人的独立思考。 (4)数学教学只讲“动手实践”,却完全不 提“活动的内化”。
• • • •
“老师,我一天根本吃不了两个粽子。” “那你能吃几个粽子?” “吃半个就可以了。” “好,那你每天吃半个(小数乘法没 学)粽子,5天吃几个粽子?” • “两个半。” • “怎么算出来的?” • “两天一个,5天两个半。”……
相关的思考
• [问题一]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处 理“情境设置”与“数学化”之间 的关系?什么又是数学教学中“去 情境”的主要手段? • 相关的论述:数学教学必定包括 “去情景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 化”。
简历
• 1965 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 曾在中学长期任教。 1981 年硕士研究 生毕业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 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 年起享 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 主要研究领域:数学哲学;科学哲学; 数学教育;科学教育。 • 已出版著作30部,发表论文320多篇。
近几年的演讲题目
聚焦数学教育(2) • [例3] “重构精彩”(小数会30周年纪念 会,2012,12,广州) • 牛献礼,“两步应用题”(1999); • 于萍,“小数加减法”(2009); • 贲友林,“平面图形面积复习” (2001); • 黄爱华,“圆的认识”(1996)。
应有的思考Biblioteka Baidu
• 什么是“重构精彩”的主要意义?我 们又应如何去“重构精彩”,或者说, “重构精彩”的主要方向究竟应是什 么? • 特殊地,我们在此是否也应积极地去 提倡数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乃至 将“有无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
• “从某种角度讲,我的课堂有那么一点闪亮 的思想,就是因为我远离了那些‘专业比 赛’,剔除了一些权威思想的干扰和传统 思维的束缚,长期扎根于日常实践的田野 式生长,保持了最为可贵的独立性。” •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有‘思想含量’的 课是家常课,因为只有家常课,才是我们 教师独立思考的最佳土壤
结论
• 优秀的一线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 独立思考,不应迷信专家,更不应 盲目地去追随潮流。
聚焦数学教育(1)
[例1] 课堂上学生的座位究竟应当排成传 统的一行行,还是一个个小圈? [例2] 课堂上的“问题”究竟应当来自学 生,还是也可由“教师适当地引导”? • 结论: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各种“显性” 成分而言,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深层次 的思考。
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2)
• 刘发建,“思想含量来自独立思考”, 《人民教育》,2010年第8期 • “其实,……孕育‘独立思考’的土壤, 就是生活,就是日常教学,就是每天的课 堂,就是和孩子们的每一句真实的对话。 一个教师不一定要成名成家,但一定要学 会独立思考,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全部尊 严所在。”
• [问题四] 应当如何认识“动手实践” 与数学认识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 是,什么是“活动的内化”的真正 涵义与有效途径?
背景与分析
• [问题一]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处 理“情境设置”与“数学化”之间 的关系?什么又是数学教学中“去 情境”的主要手段? • 背景:数学教学决不应只讲“情境 设置”,却完全不提“去情境”。
另外几段文字
• 学术上的争论,是只对事不对人的, 这样的高端论坛上的争论是其他任何 场合都不会有的。郑教授说,学术就 应该争鸣的,而争鸣的最好的方法就 是面对面,哪怕拍桌子砸橙子。
• 很多老师认为这样的会议我听不懂, 他们感兴趣的是名师的现场教 学。……我希望我们一线老师多去现 场听听大师们的声音,也许他们的一 句话,能解开困绕你多年的问题;也 许他的一个做法,能让你豁然开朗; 也许他们的一个建议,能指明你的方 向。
• [问题二] 在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的同时,教师应当如何去发挥指导 作用,什么又可被看成数学教师在 这一方面的基本功(能力)?
• [问题三] 什么是好的“合作学习” 所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从数学教学 的角度看我们又应当如何去实现这 些要求,数学教学在这一方面并是 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 [问题四] 应当如何认识“动手实践” 与数学认识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 是,什么是“活动的内化”的真正 涵义与有效途径?
相关的论述
• “新课程实施以来,……涌现出了一批 有理想并勇于改革实践的教师和校长, 这在课改前是不可想象的。”(刘利 民) • 什么是新一代优秀教师的主要特征? • 应有的质疑:一个永远走在“最前面” 的教师是否就是真正的优秀教师?
来自一线教师的启示(1)
• 陈士文、周建军(扬州育才小学),“关 于‘数学是什么’的思考”,《小学教学 研究》,2012年第11期 • 背景:为了弄清“数学是什么?”这两位 老师阅读了不少的文章和专著;由于相关 的论点和说法并不一致,他们最终发出了 这样的感慨:“不想再摘了,摘多了,可 能会应了法国数学家韦伊的话:‘数学的 特别之处,就是它不能为非数学家所理 解。’
片断一
• 教师出示问题:12个桃子,每只小猴 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师:谁会列式? 生:12÷3=4。 师:(板书12÷3)12÷3你们会算吗? 生:(整齐响亮地)会!
师:那好,请大家用三角形摆一摆。 学生摆,教师巡视,请一名学生往黑板上 摆。 • 刘:学生明明说出了12÷3=4,老师为什么 视而不见,不板书得数呢? • 陪同者:老师只要求学生列式,没让学生 说出得数,列式是列式,计算是计算。
• • • • • • 2008:有效的教学,开放的教学; 2009:走进数学思维; 2010: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2011:数学教学研究:问题与案例; 2012: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 2013: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另 类解读”
今年的变化
• 一个难得的聚会:“未来10年中国 数学教育展望”研讨会(2013, 6,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 相关的报道:“‘未来十年中国数 学教育展望’研讨会感想2”
• 刘:全班学生都说会算,老师为什么不让 学生说说他们是怎么算的,而非要按老师 的要求来摆三角形? • 陪同者:可能老师认为……不能这么快说 出得数,而操作很重要,所以大家都来摆 一摆。 • 刘:这样太不自然了。
片断二
• 黑板前的孩子摆成的三角形是4堆,每堆有 3个 师:他摆得对吗?分成了几堆? 生:对!分成了4堆。 老师在算式后面接着板书得数“4”。 • 师:刚才我们用摆学具的方法算出了得数。 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想,“12÷3”还可 以怎样想?
基本立场之二:问题的必要转换
• 相对于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评价问 题,特别是“是”与“非”此类的简 单解答而言,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样 一个问题,即是如何才能促进数学课 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插入:“用数据说话”?
• 刘兼:“从证据出发——展望未来十 年中国数学教育”。 • 有益的对照(1): “每个人都具有支持自己在某一论题 上所采取的立场的证据;几乎每一个 人也都具有驳斥相反立场的证据。” (基尔帕特里克)
• “史教授讲了在新课标下未来十年中国数学 教育应该如何走,刘坚教授则是用数据作 证据,证明课改是如何的正确,批评是如 何没有道理,他制定的诸如“小树长高 了”,“一百万有多大”是多么的好,多 么的不应该删去。而郑教授则是从质疑的 角度对新旧课标进行解读,
• “他不停的说,刘坚,我问你一个问题,刘 坚,我问你一个问题,史校长,我问你一 个问题,史校长,我再问你一个问题,特 别是郑教授对新课标的“四基”提出质疑 时,可以说句句有理,字字如针,尖锐而 有逻辑。我们一线老师听来,会对许多问 题有了答案的。”
• “我们要思考!我们不是数学家,我们是数学教育 工作者,我们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那么,小 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是什么? • “应该明白了,我们不是从数学家的角度为数学 定义,而是为小学数学,为小学数学教育,为了 小学生享受数学教育。” • 他们并以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自己的文章:“我们 在继续思考,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是什么?小 学数学教育是什么?”
另外一些问题
[问题五] 这是否也是一种“误导”: • 数学教学只讲“算法的多样化”, 却完全不提必要的优化? • 只强调“过程的教育”,却完全不 考虑相应的“结果”?
• [问题六]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看待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这一问题 上我们又是否应当允许、乃至积极 地提倡多种不同的观点?
现实中的问题:[实例之二] • “不妨请‘外行’来听听数学课” (《小学教学》2010年第6期) • 教学内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9cd46a0 101eb58.html
相关报道
• “近十年中国数学教育的大事就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有争论,在课标颁布 后的几年就启动了修订工作就是例证,但 是争论不断,代表人物分别是刘坚教授, 史宁中教授,郑毓信教授,在本次会议上, 这三人第一次见面了,也不知道是组织者 的有心安排还是无意为之,他们三人演讲 的顺序是,15日上午史宁中,下午刘坚, 郑毓信,而且刘郑是一前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