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文化和社会因素是他们最重要的塑造者之一。
本文将阐述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各个方面。
一、家庭文化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基本单元,因此家庭文化是影响儿童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家庭文化包括家庭的价值观、信念、规范、习惯等等。
这些因素对儿童的行为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家庭中,父母可能会强调孩子的学业成绩,如果孩子无法取得好成绩,父母可能会对其产生焦虑和不满,孩子也可能因此出现压力和焦虑情绪。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会强调孩子的道德和品德标准,他们会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并强调家庭的传统价值观,以此来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和思想。
二、社交文化影响社交文化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采用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
社交文化也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父母教育下,儿童可能会形成一些特定的文化模式,比如有的家庭强调孩子要文静礼貌,尊重他人,而有的家庭则更强调孩子要放松自我,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
另外,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也会对儿童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可能会在学校和社会机构中接触到各种文化体验,包括音乐、舞蹈、艺术、运动、科技等。
这些文化体验可能会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形成积极、有益的行为和思想。
三、媒体文化影响媒体文化是指在电视、电影、音乐、社交媒体、视频游戏等媒介平台上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这些信息和价值观会对儿童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大众电视节目中,可能会出现暴力、不道德或不负责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给儿童带来负面的影响。
此外,在现代社会,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问题也对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有一些网络监管政策,但在实际生活中,仍需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呵护、防范和解决此类问题,以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结语影响儿童行为的文化和社会因素有着复杂而多元的影响。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 生物因素 (二) 家庭因素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 生物因素 遗传 孕产期损害 疾病感染 身体发育状况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 家庭因素 1. 家庭教养方式 2. 家庭教育环境
3. 社会因素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限制了小凯自主性的发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必须把握好规则与自 由的张力,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孩子才会既守规则又有创新精神。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案例:家庭教育环境】
妈妈在家里给五岁的小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00准时睡 觉,早上7:00必须起床,刚开始,小花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当 小花睡觉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有好多次 小花早上近8:00醒来时,妈妈还在睡懒觉........
谢谢聆听
thanks
【案例:家庭教养方式】
6岁的小凯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学校离小凯家不过400米,邻居家的小朋友都是放了 学大家结伴回家,可是小凯妈妈却给小凯立下了严格的规定:妈妈不来接他,他就不能回 家;周末不准小凯出去玩,即使学校里组织春游,他也不能参加总之,小凯大部分的时间 都被爸爸妈妈给安排好了,最后导致小凯没有一个朋友,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首先要向 爸爸妈妈汇报。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担心孩子安全而进行过度保护 ,担心孩子日后发展而给孩子设立种种规则所致。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婴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一、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种类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离焦虑:婴幼儿在与主要照料者分离时出现情绪紧张、哭闹等反应。
2. 抑郁情绪:婴幼儿可能因环境变化、疾病或其他原因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等情况。
3. 情绪失调:婴幼儿可能因外界刺激、生理需求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4. 睡眠问题:婴幼儿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睡眠时间不规律等。
二、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对婴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婴幼儿的心理行为。
2. 遗传因素:婴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或其他近亲中存在睡眠问题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会增加婴幼儿患此类问题的风险。
3. 生理因素:婴幼儿的生理状态如健康状况、生长发育等也会对其心理行为问题产生一定影响。
4. 外界刺激: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也会影响其心理行为发展,比如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
结语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和照料者应注重对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观察,并借助专业机构的帮助,帮助婴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行为。
同时,也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影响婴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
【字数约800字】。
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面临着孩子行为问题的困扰。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失控、社交困难等。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这些行为问题的成因,并采取恰当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生理因素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发展状况。
有研究表明,一些生理因素,如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营养不良、睡眠障碍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行为问题。
例如,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与大脑前额叶区域发育迟缓有关;情绪失控则可能源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调控能力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
心理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
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如自尊心脆弱、情绪管理能力差、挫折应对能力弱等,都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
例如,社交困难可能源于孩子缺乏自信,无法与他人良好互动;情绪失控则可能源于孩子无法适当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环境因素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不利的家庭环境,如家庭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教育缺乏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例如,家庭关系紧张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而教养方式不当则可能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
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上述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方法来解决:提升儿童的生理健康水平。
这包括注重孩子的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的生理问题。
培养儿童的心理素质。
这包括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挫折应对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包括父母要以身作则,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行为表现,如攻击性行为、挑衅行为、情绪失控、违抗规则等。
这些问题行为给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扰,也给家长和教育者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原因分析1.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缺乏时间陪伴等,都会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1.2 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与师生关系会对儿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学校暴力现象、师生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问题。
1.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媒体的影响、同伴关系、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二、解决办法2.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树立榜样,给予鼓励和肯定。
此外,家庭中应建立良好的规矩和纪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让他们明白善恶的区别。
2.2 学校教育与管理学校在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应提供积极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2.3 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媒体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正面引导,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儿童成长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4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孩子良好行为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
此外,建议学校设置情绪管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商,提高他们处理压力和情绪的能力。
2.5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一些有较严重行为问题的儿童,家长和学校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和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和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发展阶段: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等问题行为。
2. 生理因素:儿童可能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疼痛、睡眠不足等,导致他们表现出焦躁、易怒等问题行为。
3. 社交环境:家庭和社交环境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有重要影响。
例如,家中的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受到虐待或忽视等,都可能导致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
4. 学校环境:儿童在学校中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适应困难等问题,这些可能导致他们表现出问题行为。
针对儿童问题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干预和处理:
1.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提供稳定、支持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爱、关注和鼓励。
2. 提供适当的规则和界限:为孩子设立适当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对不良行为进行相应的纠正和惩罚。
3. 培养适应能力: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提高
他们的情绪调节和自控能力,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4. 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支持:根据孩子的个别情况,提供适当的心理教育和支持,包括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
5. 加强家校合作:与学校和教师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问题行为,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和措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理解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干预和处理,对于帮助儿童改善其问题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儿童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让家长和教师感到头疼不已。
究其原因,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家庭和学校更加和谐。
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父母的育儿方式不当,要么过于溺爱,要么过于严苛,这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如果家庭氛围紧张,父母常常争吵不休,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从而表现出叛逆、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教育环境因素学校环境也是塑造儿童行为的重要场所。
如果学校管理混乱,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纪律缺失,孩子很可能会产生逃避、违纪等行为。
同伴关系的处理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
一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同伴交往经验,很容易产生孤僻、攻击甚至犯罪行为。
个体心理因素每个儿童的成长都具有独特性,他们的性格、temperament、自尊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行为表现。
一些孩子天生就较为内向、敏感,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从而表现出依赖或偏执的行为。
儿童的认知水平、情绪调控能力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应该以平和、民主的方式进行育儿,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理解。
父母之间也要营造良好的相处模式,减少争吵,维护家庭和睦。
家长还要注重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学校要建立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培养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教师应该以耐心和同理心对待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学校还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增强儿童的心理素质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学会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黄埔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黄埔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整理:马晓丽方卫红苏云凤谢笑英林文涛【关键词】黄埔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调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儿童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儿童行为问题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已成为社会及家庭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内外研究认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及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
本调查旨在了解黄埔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发现并及时干预其影响因素,更好的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促进黄埔区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以黄埔区集体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9间幼儿园2~3岁儿童240人进行调查,收回有效表格219份,男童104人,女童115人,男女比例0.920∶1(P>0.05)。
1.2 调查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1],根据6个月内儿童的行为表现,由家长填写。
该量表有100项行为问题,分为6个行为症状因子,即社会退缩、抑郁、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
每个行为因子包括若干个项目,以无此行为、偶尔有、经常有这三个等级按0、1、2予以计分。
每个行为因子组成项目的分数之和为这个因子的总分,每个症状因子得分之和为行为问题总分。
另外,自行设计《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态度、居住环境、父母性格、经济状况等方面,共有45道问题组成。
1.3 统计学方法调查人员由经严格培训的各抽样幼儿园的保健医生组成,统一填表要求和方法。
将儿童家长集中,统一发放表格并且将填表要求和项目内容做详细解释,由家长在家中填写。
收回的表格经过逻辑性、严格性检查,剔除不合格表。
合格表格统一编号,将资料输入电脑,经行为问题评价软件分析处理得出数据,并将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2.1 各年龄组行为问题检出率情况见表1。
解读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
解读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
儿童的行为问题常常让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但这些问题往往并非简单的表面现象。
背后隐藏着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
情绪与行为
儿童的行为往往受情绪的影响。
当他们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可能会通过行为来表达内心的不安和需求。
因此,了解儿童的情绪状态对于解读其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社交环境与行为模仿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交环境的深刻影响。
他们往往会模仿家庭、学校或其他社交圈中的行为模式,因此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对于塑造儿童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自我认知与行为控制
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和行为控制能力也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一些行为问题可能源于儿童尚未发展完善的自我认知能力,导致难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心理发展阶段与行为表现
儿童处于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其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了解儿童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行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家庭教育与行为养成
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行为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
解读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情绪、社交环境、自我认知到心理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只有全面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才能有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对于儿童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情绪、社交环境、自我认知和心理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以全面的视角解读和理解。
希望家长和教育者能够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内心世界,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我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故意伤害他人、破坏性行为或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
这种行为会对幼儿园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基础,不良家庭环境可能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父母的冲动行为、家庭暴力和亲子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外在因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媒体暴力的普遍存在、仇恨言辞的传播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可能使儿童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模式。
3.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是儿童控制攻击性行为的关键。
对于那些情绪管理能力不强的儿童来说,当他们感到愤怒、沮丧或挫折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以下是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些措施: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防止和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键要素。
家长应该注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避免过度惩罚和暴力行为。
2.学校教育: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积极的社交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培训,帮助儿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3.环境改善:针对学校的环境设置,可以增加儿童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和游戏机会,以缓解儿童的压力和疲劳。
4.媒体教育:应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监管,减少暴力场景的呈现,并提供积极健康的儿童节目和游戏,以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5.亲子关系建立:鼓励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沟通和理解。
父母的陪伴和关心有助于儿童塑造积极的行为模式。
总之,针对我国幼儿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积极合作,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改善、媒体教育和亲子关系建立等方面入手,共同努力防止和改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6~11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Ab ta tOb etv Tola nt e6 — 1y asodc i r n e a irpo lmsa dif e cn a tr .Meh src : j cie r h — 1 e r l hl e ' b h vo r be n l n igfco s e d s nu t-
g s i e e so n l ss wa e o a ayss t e r s t . s t The pr vae e o h vir lpr lm s o i tc r gr s in a a y i sus d t n l i h e uls Re uls e lnc f b a o a obe f6~ e 1l e r d c id e s6. a sol h lr n i 2% . er r if e esb we n g rsa d b s。a o dif en e et en dfe — y Th e a e no dfer nc et e il n oy nd n fer c s b we if r e ge ou nta sgr p. Th ha i a o e so hi r n we er l t d wih p r nt d r tnd n o c l en,ho sng eb e vor lpr blm fc l e r e a e t a e f un e sa i g t hi d dr ui c nd to o ii n- r a ins i t elto h p b wee a e sa he a tt d o a e i e n p r nt nd t tiu e f r p r ntng.Co c u i n Fa or ff m i l n i — n lso ct s o a l pay a m y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分析
一、行为惯问题
幼儿常见的行为惯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咬指甲和吸吮手指等。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或物品为目的的行为,包括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包括频繁、以身体攻击为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以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情绪相关问题
幼儿常见的情绪相关问题包括胆小、羞怯、焦虑、害怕和恐惧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语言发展问题
幼儿常见的语言发展问题包括口吃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认知发展问题
幼儿常见的认知发展问题包括说谎、自私和违规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道德发展和社交能力。
五、心理障碍
幼儿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选择性缄默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或物品为目的的行为,包括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包括频繁、以身体攻击为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以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包括激素水平、气质、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经验累积与强化以及环境因素。
家庭教养环境、交流与文化影响以及暴力性大众传媒和游戏都可能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原则和策略
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原则包括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需求和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
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该疏导而不是堵塞。
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包括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
论述幼儿行为的影响因素
论述幼儿行为的影响因素父母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时的心理压力和分娩时的情况等,均可影响儿童行为的发育。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较多地存在着孕前、妊娠中的病理现象和异常分娩等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处事方法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耐心、尊重和关爱,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些积极的行为。
相反如果父母经常使用惩罚或负面强化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可能学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榜样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通过树立榜样来塑造幼儿的行为是非常有效的。
家长和老师应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接触人群对幼儿的行为也有重要影响,孩子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尤其是那些他们觉得有趣或者吸引人的行为。
因此让孩子接触到的群体应该是积极向上、行为规范的,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社交技能和行为模式。
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对小儿行为有很大影响,在这些疾患中有些可使小儿产生不适、疼痛,有些影响或限制了儿童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有些则使小儿恐惧和焦虑,有些则使小儿感到羞辱、孤立、窘迫、自卑和困惑。
以上种种变化常可改变家长、老师和伙伴们对孩子行为的态度,而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儿童自身行为的改变。
疾病对儿童情绪、行为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抑郁,男孩以社会退缩为多,女孩以攻击行为较多。
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程度是小儿行为发育的最主要因素,神经系统的成熟与智能有关,在某一年龄的小儿应有相应的智能发育水平。
对于智能发育较迟者,如果期望过高则往往会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智力相对较高者常会对学校产生厌倦情绪、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
心理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
心理学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引言:儿童问题行为的背景与重要性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或情绪问题,例如攻击性、情绪不稳定、社交冷漠等。
这些问题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家庭与社会环境造成负面效应。
因此,研究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干预这些问题行为,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和特点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心理学将儿童问题行为划分为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
1. 外化问题行为是指儿童表现出来的直接、外显的攻击性、规则违背、冲动、好斗等行为。
这类行为往往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干预,对儿童自身和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2. 内化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内心体验和情绪调节的异常表现,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类问题行为常常不易被外部观察到,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内外部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两类问题行为在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早期的问题行为往往会持续到成年,对个体发展轨迹产生持久影响。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遗传对儿童问题行为有一定影响。
某些基因变异与问题行为的易感性相关,但遗传因素并不是问题行为的唯一解释。
2. 家庭环境:家庭的养育方式、亲子关系、家庭支持系统等因素与儿童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中的冲突影响儿童行为与情绪发展。
3.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形成的社交互动和弱化冲突的能力将对问题行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
当个体遗传易感性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结合时,问题行为往往更容易出现。
三、心理学干预儿童问题行为的方法心理学通过提供有效干预方法,帮助儿童改善问题行为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以下是常见的干预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强调调整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儿童行为问题对家庭及社会的影响
儿童行为问题对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家庭和社会都面临的一个挑战,它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种类、成因以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改善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的种类儿童行为问题的种类很多,包括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攻击、抗拒、抑郁、焦虑、脾气暴躁、自闭症等等。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引起的,个体差异很大。
其中,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是儿童行为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冲动和行为失调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交往和生活,让孩子处于一种孤独、焦虑和自卑的状态中。
成因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除了遗传和基因因素外,环境和教育也是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
环境影响:家庭、社会和周围环境都会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亲不关注或过度关注孩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挫败感等负面情绪。
社会因素,例如,贫困、暴力、社交网络等因素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之一。
教育影响: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非常重要。
温和、鼓励性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习惯,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对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这种行为问题会使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导致其在医学、教育等方面偏低。
其次,这种行为问题对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家庭关系会因为孩子的行为问题而紧张和繁重。
父母亲常常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中,无法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这种情况下,家庭的和谐受到严重威胁,家庭内的教育和关系也受到很大影响。
再次,孩子的行为问题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儿童在社会上的行为会影响他们的同龄人和他们的家庭关系。
如果儿童行为不当,很容易引起周围人的不满和反感。
这也会间接影响到儿童的安全和福祉。
改善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一旦发现孩子存在行为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孩子重新恢复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齐心协力。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然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不合理由于人们长期对学前家庭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我国目前学前家庭教育在内容上,重养育轻教育,重知识灌输轻道德培养,导致幼儿家庭教育出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欠缺,诚信教育欠缺,做人基本规范教育欠缺等教育欠缺和空白。
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许多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的重新认识仍存有非常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幼儿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
把识字、背诗、排序、学外语当做幼儿教育的主要课程,错误地指出只要幼儿存有了科学知识就具有了未来的一切,而疏失了对幼儿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从而给幼儿的一生增添不当的影响。
第二,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顾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为了自己面子问题,强迫学龄前儿童接受“正规化”训练,容易损伤儿童的生理健康,也易造成儿童压抑、厌学心理。
过早的“正规化”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严重违背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过分疼爱孩子社会各界的家长,对幼儿教育儿童广泛地任性,往往事事依着孩子,再加之三代同堂的现象比较广泛,隔代教育更加过分地初生之犊不畏虎、疼爱孩子。
家长这样无原则的娇惯,很难并使幼儿滋长出来任性、娇横、不讲道理的习惯,并在心理上予以加强。
同时,由于任性,又往往可以对孩子维护过度,过分的疼爱、初生之犊不畏虎,不想孩子搞他自己必须搞的事,并使孩子越养越强,有利于培育幼儿克服困难和处置实际事务的能力。
不可否认,家长的快乐就是催化剂孩子智慧之芽的阳光,就是孩子较好个性品质构成的土壤。
但家长对孩子的爱少于了限度难构成孩子不身心健康的个性。
由于孩子获得这些方面的满足用户太过难和太过充足,事实上可以引致两种并非家长所希望的结果:一是孩子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过于敏感,稍感不能尽如其意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体验;二就是孩子又因此而显得越来越过分不脆弱,再多“快乐”的提供更多都难于并使其赢得积极主动的体验。
心理咨询师的儿童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师的儿童行为问题心理咨询师在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儿童行为问题的广泛存在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恰当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心理咨询师在儿童行为问题上的作用,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启示和建议。
一、认识儿童行为问题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行为,如攻击性、易怒、恶劣语言、自闭行为等。
这些问题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和干预。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与亲子关系有关等。
例如,在家庭环境中存在暴力或冷漠,孩子可能表现出攻击性和情绪不稳定。
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有时,儿童的行为问题可能与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发展有关。
三、心理咨询师的作用1. 评估和诊断:心理咨询师通过面谈和行为观察等方式,对儿童进行评估和诊断,以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这有助于咨询师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2. 心理干预和治疗:心理咨询师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干预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技巧、家庭系统疗法等,帮助儿童调整和改善不良行为。
3. 家长咨询和指导:心理咨询师与家长密切合作,为他们提供关于儿童行为问题的支持和指导。
这有助于家长理解孩子的困境,并学习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4. 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心理咨询师与教育工作者合作,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他们也可以向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儿童行为问题管理的建议和培训。
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与心理咨询师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发展和需要。
以下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的一些措施:1.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家长应关注和鼓励孩子的成长,建立亲密的关系。
有效的沟通和相互支持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2. 提供稳定的环境:稳定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儿童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一、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1.1 问题的定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在学前阶段,儿童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打人、骂人、抢东西、不听话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认识和矫正是非常重要的。
1.2 问题行为的原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原因: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育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的能力较弱。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学前儿童所处的家庭、幼儿园或学校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这些环境充满了冲突、紧张和负面情绪,那么学前儿童就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严厉或者忽视孩子的需求,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行为。
1.3 问题行为的危害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际关系: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容易引起其他儿童的排斥和反感,导致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
(2)损害自尊心: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问题行为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同伴中失去尊重,从而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3)影响学习能力: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降低学习效果。
问题行为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进一步影响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2.1 加强沟通与理解家长和老师要学会与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家长和老师还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行为并进行干预。
2.2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需求,关爱和支持他们的成长。
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和影响
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和影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及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父母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甚至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孤僻、压抑、逆反、自闭等,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还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
本文从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及其影响方面详细分析了这一问题。
一、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是离不开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因素的,具体表现如下:1.遗传因素:孩子的天赋和性格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包括智力、皮肤颜色、眼睛形状、身高、骨骼形态等。
2.环境因素:孩子的环境,包括家庭、社会、教育等,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孩子在婴儿期得到的关爱和食物对其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敏感期的语言、情感、感官等训练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步入不同的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婴儿期:出生至两岁,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学习世界,建立与家长、朋友的关系。
2.幼儿期:两岁至六岁,幼儿逐渐意识到自我,掌握了说话和思考,形成自我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儿童期:六岁至十二岁,儿童进入这个阶段后,开始面临学校和其他社交活动的压力。
他们会遇到更多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会对成就和学业的表现出现与日俱增的期望。
4.青春期:十二岁至十八岁,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进入身体和情感成熟的阶段,也会面临性和学术等重大问题,需要面对压力和挑战。
二、儿童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不仅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1.家庭因素: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家长的宽容度、纪律性不足,缺少父母的陪伴、关注和爱,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
2.学校因素:教育方面的问题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教育质量不高、体罚、课业过重、竞争艺术化等可能会使孩子沉沦丧失活力,导致学习退步,甚至出现逆反、耽误成长等现象。
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1.引言儿童行为问题是许多家长和教育者关心的重要话题。
儿童的行为问题既是由于个体差异引起的,也与环境、家庭和教育背景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儿童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身体、生理或神经发育的异常引起的。
例如,广泛发育障碍(如孤独症)、多动症等都会对儿童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
其次,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也有重要影响。
缺乏关爱、家庭冲突频发、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引起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
此外,学校环境、同伴关系、社会压力等因素也可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3.儿童行为问题的解决策略3.1 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为了帮助儿童解决行为问题,首要任务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提供充足的关爱和支持。
例如,父母可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烦恼,减少家庭冲突的发生。
学校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积极的学习氛围,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3.2 建立积极的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应该学会正确的教养方式,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例如,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表扬和鼓励积极的行为,引导他们学会自控和情绪管理。
此外,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增强他们的情感安全感。
3.3 学校教育中的干预措施学校在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帮助儿童改善行为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积极激励的方式,通过鼓励、表扬和奖励来促进儿童的积极行为。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适宜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4 专业的儿童行为干预和治疗对于一些儿童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情况,专业的干预和治疗是必要的。
家长和学校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探索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儿童不良行为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泉州市城区3所小学1627名6~11岁的儿童行为问题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6%,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13.6%和9.2%(P=0.006)。
男性、既往有高热史、托管/托养、早产、采用打骂为主的教育方式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62、2.359、2.732、2.321、2.702;母亲文化程度高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0.761)。
结论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研究结果相近。
加强男童与托管/托养儿童的教育,提高父母亲自身文化素养,改变教育方式对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在童年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常常妨碍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甚至对成年后人格特征、行为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为了了解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探索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早期进行不良行为干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开展了此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福建省泉州市城区3所小学1713名6~11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量表和问卷1627份,有效率95.0%。
其中男童888例,女童739例,男女比为1.20;年龄分布为:6岁105人(6.5%),7岁176人(10.8%),8岁376人(23.1%),9岁404人(24.8%),10岁337人(20.7%),11岁229人(14.1%)。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研究对象的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儿童基本信息、父母情况、家庭情况、儿童情况四部分。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行为问题由113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采用0~2级计分,0、1、2分别表示无、偶尔有、明显或经常有此项表现,儿童父母根据儿童近半年的情况如实填写。
1.3判定标准参照《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将113条行为问题归纳为9个因子,男童行为问题因子包括:分裂焦虑、抑郁、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女童行为问题因子包括: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分裂样强迫性、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残忍。
以忻仁娥等[2]制定的中国常模作为因子行为问题判断标准,因子分大于常模界值,判定儿童因子行为异常。
任一因子行为异常,即判定儿童有行为问题[1]。
1.4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经核对无误后转入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运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
2结果
2.1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本研究共调查儿童1627例,发现有行为问题的儿童189例,行为问题检出率11.6%。
3所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4.2%、12.3%、10.0%(χ2=
3.808,P=0.149);各年龄儿童检出率分别为:6岁12.4%,7岁10.8%,8岁12.5%,9岁10.6%,10岁11.3%,11岁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6,P=0.953);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6%,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0,P=0.006)。
男女在因子行为异常检出率排序上也存在着差异,男童行为异常检出率前四位的因子为交往不良、多动、攻击性、社会退缩;女童排在前四位的为社交退缩、分裂样强迫性、多动和攻击性(表1)。
2.2 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χ2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高热史、托管/
托养、新生儿期有患病史、父母采用打骂为主教育方式、早产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无上述情况的儿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P<0.05)(表2)。
2.3 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结果(1=有,0=无)为因变量,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为候选自变量(各变量取值见表3);按照纳入标准为0.05、排除标准为0.10的水准,采用后退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6%,与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的调查结果(12.97±2.19)%及江西省(11.4%)、宜昌市(11.7%)、吕梁市(11.9%)等研究结果相近[2~5]。
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儿童期男童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育方面都较女童迟,对事物的认知及自律性相对较差,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受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一些家庭对男童的预期期望值高于女童,潜意识里增加了对男童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男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稍高于女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泉州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既往高热史、托管/托养、早产、教育方式、母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母孕期有害因素和新生儿疾病是儿童行为问题重要的生物学危险因素[6]。
本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结论,既往有高热史、早产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无高热史和足月产儿童高,OR值分别为2.359和2.321。
托管或托养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而缺少情感交流和宣泄,缺乏原有的亲情关心,接受积极关注少,甚至丧失安全感,因此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托管或托养儿童。
有调查显示寄养儿童成年以后的犯罪率较高[7]。
本研究提示,母亲文化程度高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
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往往比较了解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可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研究结果还提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以说理教育为佳而非打骂。
6-11岁儿童举止言行还不规范化,经常发生缺点错误给予正常引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经常打骂的孩子容易表现为逆反心理,易出现行为问题及其他心理卫生问题[2]。
因此,加强男童与托管/托养儿童的教育,提高父母自身文化素养,改变教育方式对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5-52.
[2]忻仁娥,唐慧琴,张志雄,等. 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独生子女精神卫生问题的调查,防治和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J].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5.
[3]刘美华,周小军,况小燕,等. 江西省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实用临床医学,2008,9(ll):108-110.
[4]郭晓虹,杨荣,赵军. 4~14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 l2(5):415-417.
[5]孙亚娟,朱芳,曲成毅. 吕梁市6~11岁儿童行为问题现况调查分析.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l(6):520-523.
[6]王秀珍. 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l5(7):667-668.
[7]宫本宏,王晓敏,杜松妹,等. 温州地区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2):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