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分析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分析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分析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各种公共政策也是层出不穷。

这些政策的提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提出的,然而,有些政策的制定不但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反而遭到了人们的抵制与反对。

那么,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就显得十分重要,政策就是要走群众路线,满足对大多数人的利益。

一、我国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现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县制度的建设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特别是民主制度建设仍然薄弱。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推动国家治理走向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国在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方面远不及发达国家,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措施。

二、推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措施当今我国公民参与的内容可分四个方面:一是参与选举,如通过“公推直选”、“公推公选”参与地方干部的选举;二是参与涉及自身利益重要事项的决策,如参与商品定价听证;三是参与不同领域的管理,如村民参与农村自治、城市居民参与政府管理;四是参与监督,如公民对教育乱收费、群众看病难、垄断暴力链等社会热点十分关注,并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其次,就公民参与的领域而言,从社会公共事务、司法、立法到行政领域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日益增加。

那么,我们就分阶段来分析公民如何参与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的制定阶段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确定政策问题,那么问题的来源就是公民,我国政府可以实行民意调查,利用网络等媒体手段了解社会舆论等,来了解存在的公共问题。

在制定政策方案之前,应该举办公民听证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而且听证会必须公开举行,以保证听证会的公开、公正。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阶段公共政策的执行阶段,是需要政策执行人员正确的实施,一般情况下,政策执行人员都是行政人员。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探究》范文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探究》范文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问题探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的进步,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逐渐增强,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究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为推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向更加科学、民主、公正的方向发展提供参考。

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1. 参与形式多样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听证会、座谈会、网络问政、问卷调查等。

这些形式的运用,为公民提供了多种途径表达意见和建议。

2. 参与程度逐步提高随着民主意识的普及和法治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来。

他们在政策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政策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三、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1. 参与渠道不够畅通尽管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已经多样化,但仍然存在渠道不畅、信息不透明等问题。

部分地区和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未能充分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公民参与度不高。

2. 参与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公民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难以有效参与到政策制定中。

同时,部分公民的参与动机存在偏差,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忽视公共利益。

3. 制度保障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此外,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制约了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四、解决路径1. 拓宽参与渠道,提高信息透明度政府应进一步拓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如加强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完善听证会制度等。

同时,提高政策制定的信息透明度,确保公民能够及时了解政策信息,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

2.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民参与能力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帮助公民了解政策制定过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近十年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研究综述一、引言- 介绍城市遗产保护及公众参与的概念和重要性- 简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二、近十年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国内城市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分析公众参与在城市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意义- 探讨目前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三、公众参与在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实践案例- 选取近十年来在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实施公众参与的具体案例- 分析每个案例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效果四、公众参与在城市遗产保护中的政策和法规- 介绍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政策和法规- 分析其中对公众参与的强调和规定- 探讨已有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五、未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展望-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实施情况,提出未来完善城市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的措施和建议- 分析未来公众参与在城市遗产保护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六、总结- 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强调公众参与在城市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望未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注:提纲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章节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引言城市遗产是城市发展史上的纪念和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人类文明的留存。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公众参与问题。

公众参与是城市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广大居民的参与和关注,更关乎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本文将围绕近十年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公众参与进行研究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现状、分析实践案例、探讨政策法规、展望未来发展,从而为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二、近十年我国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现状1. 国内城市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随之兴起。

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研究述评

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研究述评
近 年 来 , 国 内 学 者 关 于 西 方 公 民 参 与研 究 的 引 介 凸 显 出 一 种 实 证 研 究 偏 好 的倾 向 ,对 公 民 参 与 策 略 和 模 型 的关 注 正 是 这 种 转 向 的集 中 体 现 。造 成 这 种 转 向 的部 分 原 因 是 公 民参 与 的 规 范 性 研 究 已 经 积 累 了
民参 与 的已有 文献进 行梳理 。


西 方 公 民参 与 研 究 引 介
国 内学界 关于公 民参与 的研究始 于对西方 公 民参 与概念 和理论 的引介 。在西方 发达 国家 ,公 民参 与 政府 决 策或 公共 政策 制定 有 着悠 久 的历史 和 传统 ,理 论 研究 方 面也 积 累 了相 当多颇 具价 值 的文 献 。 因
有 价 值 的成 果 。公 民 参 与 研 究 具 有 很 强 的实 践 导 向性 ,如 何 使 公 民 参 与 取 得 好 的 效 果 是 学 术 研 究 应 有 的 实 践 关 怀 。 为 推 进 国 内 公 民参 与 研 究 的 知 识 累 积 与 公 民 参 与 实 践 的 有 益 发 展 ,本 文 试 图 对 近 十 年 国 民参 与 的 内 涵 、方 式 类 型 、优 缺 点 和 理 论 依 据 等 问题 的 探 讨 带 有 比较 明 显 的 规 范 分 析 和 功 能 分
析色 彩。 已有研 究 中 ,党秀云 基于西方 公 民参 与研究 文献 ,对 公 民参与 的 内涵 、价值 和方 式等 问题进 行 了一 般性 的分析 和介绍 。l l _ 一些学 者借 鉴 A r n s t e i n的 “ 公 民参 与 阶梯 理论 ” 和托 马斯 以 “ 政 策质 量 ”和
本 文 系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重 点 研 究基 地 重 大项 目 “ 公 民参 与 和 中 国 民 主行 政 模 式 的 建 构 ” ( 1 2 J J D 8 4 0 0 0 4 ) 、中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一直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城市社区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公民参与社区治理。

在过去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政府和管理部门往往是权力的核心,而公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随着社会对民主、参与和透明度的要求不断提高,公民参与成为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还可以加强社会信任和社区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实现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加强公民参与,促进城市社区治理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改革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公民参与的形式、影响因素及现有研究进展,以期为城市社区治理的改善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字数:214】1.2 研究意义城市社区治理是指城市居民在社区内的自我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过程。

公民参与是城市社区治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础,有助于促进社区的发展和民主化进程。

研究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当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时,他们会更加关心社区的发展和利益,从而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关系。

公民参与能够提高城市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让居民参与到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从而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公众利益的政策。

公民参与有助于增强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和透明度。

通过公开的参与机制和程序,居民可以更加直接地参与到社区决策过程中,提升社区治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研究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意义,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社区民主化的实践路径,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公民参与的形式以及影响公民参与的因素,进一步总结和评估现有研究的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公民志愿者行动研究述评

近年来我国公民志愿者行动研究述评
2 0 年 1 月 09 1 第 6期
Ju ao苏州大学学报 i h ooh &Sc)Si c) or l fuh u n e t哲学社会科学版i e e n zo i r yr i spy o a c n S U v s(P l l
N V 09 O. o 2
NO6 .
服 务 事 业 的 文 化 与 心理 认 同 。 二 、 于 我 国 志愿 者 行 动 的价 值 研 究 关
志愿服 务既包括地 方和 国家范 围内的志愿 者行为 , 也 包 括跨 越 国境 的双边或 国际范 围的志愿服务 项 目。 有学 者 认 为, 作为义务工作 , 志愿服务指任何人 自愿贡献个人时间 和精力 , 在不为物质报酬 的前提下 , 为推进人 类发展 、 会 社 进 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 一界 定认 同了 “ 这 一 必须是志愿 , 二不为报酬 , 三是利他”的国际共识 , 突出了
高校 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 与趋势是公 民志愿者行 动研 究的热点。应进 一步深化志愿者行动的理论研 究与实践指
导 , 进 我 国公 民志 愿 者 行 动发 展 的 国 际化 、 会 化 、 色 化 、 范化 。 促 社 特 规
关键词 :志愿者行 动;研究 ;述 评 中图分类号 :C 1. 9 26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2 0 ) .140 0 14 0 ( 90 0 3 .3 0 6 神 , 雷锋精 神突 出的意识形 态性不 同于志 愿精神 的社 会 但 性、 事业性 ,以人物为载体的雷锋精神与 以事业为载体的志 愿精 神在 当代社会有着完全不 同的境遇 J 。 总体看 ,与西方起 源于宗 教性慈善 服务 活动的志愿 服
愿 者行动 , 以使社会资源增值 , 可 改善社 会风 尚, 进社会 促

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效果的影响分析

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效果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公民参与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行为。

这不仅是公民的权利,更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分析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使政府更加关注民众的需求。

当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时,政府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会更加倾听民意,更加重视公共利益。

实践证明,具有广泛社会参与的政策制定和治理,更能够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减少政策执行的失误和偏差。

其次,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不同群体都有机会发声和表达意见。

通过公共讨论和协商,可能产生更多共识,解决争议和分歧,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公民参与还有助于加强社区意识和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建设。

例如,在一些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增进邻里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次,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和提高社会绩效。

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可以促使政府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有助于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改进政府服务,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社会绩效。

公民参与还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政府行事更加公正和廉洁。

总的来说,公民参与对社会治理有着重要影响。

它不仅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可以提升治理效能和提高社会绩效。

然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不对称、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来完善和促进。

只有充分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倡导广泛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才能更加科学和民主,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进步。

近年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状况研究述评

近年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状况研究述评
维普资讯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 年第 3 06 期
近年来 中国公 民政治参与状况研 究述评
王 亚 玲
( 解放 军西安政治 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8
内容提要 随着 中国政治文 明建设 的深入展开 , 民政治参 与 问题 为越来越 多的学者 所关注。 中国公 民政治参 与的 公 状况及其原 因是 学者 们探讨的热点 问题之一。本文试从研 究的概况 及特 点、 研究 的 内容及主要观 点、 究 中尚存 在 的问 研
但这段 时间公 民政治参 与 的被关注 度并 不太 高。19 9 7年
党 的十五大提出 “ 法治 国” 1 9年第 九届 全 国人 大二 依 ,9 9
次 会议通过 的宪法修正案 , 把依 法治 国作 为治 国的基本 方 略载入宪法 , 0 2 2年党 的十六大报告 正式 提 出“ 0 扩大公 民 有序 的政治 参与 ” 。在 中央一 系列重 大政策 的导 向下 , 公
究 , 于上世纪 的 8 始 0年代 。8 0年代 中期 , 政治 体制改革 提 上议事 日程 , 国的政治 学 、 中 社会学 等学科 体 系逐 步恢 复
民政治参与的状况与对策 , 为政治参与制度的设计及解决 相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贵的理论依据。第三。 研究方法多 样化。随着涉入学科的多样化和研究者整体水平的提高 。 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
然 研究 , 主要 侧 重 于宏 观探 讨 。近 年来 研 究 有逐 步 细 且 化 、 的趋势 。研究者逐步引入西 方公 民参 与研究 的理 深化
论和工具 , 中 国社 会发 展 的实践 出发 , 从 深入 分析 中国公
纪 6 年代 , o 对政治参与 的研究取得 了进一步 的深化 。 在中 国。 真正现代 民主政治意 义上 的公 民政治参 与研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活动有显著的改进,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参与不平衡、非制度化参与、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从观念、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并提出推进和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措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党的民主执政意识,高度重视公民参与;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现状措施政治参与其概念来自西方政治学,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公民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政治体系施加影响的活动,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切实加强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活动的研究,对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政治参与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民主化,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功用与效能。

追求普遍而平等的政治参与,不仅是民主政治的精神显示,也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所趋向的核心内容。

根据国情的发展,适度的政治参与是必要的,这是保障社会发展有序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公民参与的总体水平显然滞后,尚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从实践中看,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部分政治参与的动机表现为政治取向和利益取向并存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利益原则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从而演变为某些人参与政治的一个主要驱动力,也就是说政治参与成为人们利益实现的重要途径。

现代公民政治文化下,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是一种自觉意识,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动机还缺乏由利益取向到政治文化的进一步深(二)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政治参与程度和质量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平衡和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其次,市场经济推动思想解放。市场经济的实践唤醒了人们在经济上的平等观念、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并使其成为发扬政治民主、唤起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激发公民政治参与愿望的前提。
(二)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公民的政治素质决定了其政治行为,这就要求努力增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公民要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增强公民权利意识,由被动到积极主动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增强参与政治的信心与决心。首先,公民自己要摒弃盲目服从被动的态度,积极树立勇气和信心,培养政治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从外部加强对公民民主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此外,还要增强公民政治认知,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
(二)公民政治参与存在不平衡。
首先,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不同。政治参与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文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及意识较强,但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参与政治的能力较弱。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因参与能力欠缺而导致参与受限的情况。如不知如何投票,如何选择人民代表,如何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要: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内容都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但仍存在参与限制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健全参与制度体系、拓宽参与渠道等措施。
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制度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占据着举总轻重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政治参与现状,正视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是指城市社区居民与政府、社区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同决策社区事务的过程。

公民参与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区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公民参与的概念、现状和影响等方面,对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一、公民参与的概念和类型公民参与是指居民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包括对社区政策、规划和项目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环节的参与。

公民参与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居民代表制、公民投票、公众听证、社区问卷调查、居民议事会等。

这些形式既可以由政府主导,也可以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

1.公民参与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对肆意改变社区环境、破坏社区利益的行为持更加积极的态度,要求政府、社区组织等各方更多地倾听和回应居民的声音。

2.政府主导型公民参与仍占主导地位。

目前大部分城市社区在治理中公民参与还以政府主导为主,居民参与的权力和渠道仍不够充分,往往只是履行形式上的义务,缺乏真正的影响力。

政府力量较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相对较高,容易形成政府主导的公民参与模式。

3.公民参与形式多样化。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形式多样化,如居民自治委员会、居民议事会、投诉举报热线等。

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可以借鉴和互补,提升整体参与水平。

公民参与对城市社区治理具有以下几个重要影响:1.促进社区发展。

公民参与使社区治理更加民主、公正和透明,居民可以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社区发展和改善。

2.提升居民满意度。

通过公民参与,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以充分实现,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护,提高了居民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

3.增强社会凝聚力。

公民参与能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凝聚居民之间的共识和共同体意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过去,政府主导一切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民主参与和社会共治的管理方式。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还可以增强市民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实际的管理中,公民参与行为并不总是如人们期望的那样积极和有效。

有必要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共管理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增强社会稳定和推进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参与行为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公民参与可以使政府决策更具代表性和民意性,有利于建立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机制,增强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2. 促进政府有效治理。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使社会资源更加合理地配置和利用,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3. 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加强公民参与能够培养和壮大公民社会组织,推动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4.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公民参与可以使社会各界更加团结一致,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政府治理体系、促进社会进步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分析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行为的现状和特点,揭示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公民参与行为对公共管理的影响,从而揭示公众参与对政府治理的积极作用;探讨影响公民参与行为的因素,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分析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公民参与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总结出最适合本研究的方法。

H市环境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 行政管理论述类范文分享

H市环境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 行政管理论述类范文分享

环境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摘要环境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是指在政府和有关企事业单位所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活动中,利益相关的个人、团体和组织获得相关信息,参与有关决策,并督促有关部门实施相应的环境政策,以保障自身的权利并促进环境改善的活动。

环境治理已成为城市稳定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既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也是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以H市环境治理中公民的参与情况为例,提出完善公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从而探究公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为提升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环境治理;公民参与;参与途径;问题一、绪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先开发后治理的环境治理理念严重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

H市近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环境污染问题令人担忧,报告显示,H市面临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问题。

“公民参与”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发挥反映群众诉求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的自治功能在我国,环境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程度在各省市有很大差异,也各有特点。

本文以H市为分析样本,通过H市环境治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要实践与经验,以及公民参与对推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成效及发挥的作用,探讨H市环境治理中公民参与现状表现及原因,从公民参与意识、参与渠道选择以及相关机制的建立等多方面为完善H市环境治理中公民参与制度提出对策[1-2]。

二、现阶段H市公民参与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全民共治。

国内公民文化问题研究述评与思考

国内公民文化问题研究述评与思考
向 , 于 民主制 度 的 隐结 构 。 - 周 光辉 则 把 公 民 属 ”2
[ 收稿 日期 ]0 0—1 —1 21 1 5 [ 作者 简介] 徐伟 明( 92 ) 男, 18 一 , 江西抚 州人 , 中山大学新华 学院思政 理论部教 师 , 法学硕士 。

7 ・ 0
徐 伟 明 : 内公 民 文化 问题 研 究 述评 与 思 考 国
21 年 o 01 4月( 2期 ) 第
湖北省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
・ 9・ 6
观 察 与 思考
国 内公 民文 化 问题 研 究 述 评 与思 考
徐 伟 明
( 中山大 学 , 东 广 广州 50 2 ) 1 5 0
[ 摘
要 ] 公民文化” ‘ ‘ 是现代西方政治 学研究 中的一个重要 概念。公 民文化 因其 自身的特点 、 理论 背景和现 实基础
章 已开 始集 中关 注“ 道 ” 中国公 民文化 问题 , 地 的
第 一 , 民文 化 是 一 种 混 合 型 的政 治 文 化 。 公 潘 一禾 先生认 为 , 民文 化是 一种 公 民、 民和村 公 臣 民的混 合 , 现代 民 主社 会是 不 同方 式 的混 合 型 国
民身份 的 集 结 地 。我 国 的学 者 赵 虎 吉 指 出 , 公 “
议 。
[ 关键词 ] 民文化 公 [ 中图分类号 ] 6 8 D 4
问题研 究
思考 [ 文章编号 ]6 1— 8 3 2 1 ) 2— 0 9— 5 17 2 0 (0 1 O 0 6 0
[ 文献标识 码] A
“ 民文化 ” 现 代 西 方 政治 学 研 究 中 的一 公 是
个 重 要 概 念 。8 0年 代 传 人 中 国 , 研 究 的 过 程 在 中, 随着 公 民文化 研究 的 断深 入发展 , 在我 国已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公共政策制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其决策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公民的利益和意见。

在信息化时代,公民网络参与成为一种重要的参与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公民可以就公共政策提出建议、表达意见,从而促进政府更加民主、透明的决策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公民网络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提供更广泛的参与渠道传统的公共政策制定往往只能通过公开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公民参与,但这些方式受到时空限制和参与门槛较高等问题。

而公民网络参与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允许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提供更广泛的参与渠道,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

2. 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公民网络参与能够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透明化,使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听取民意,采纳更多的建议和意见。

在互联网上,公民可以直接向政府提交建议、意见,政府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和决策理由,向公众公开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使政策制定更加民主和透明。

3. 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公民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政策信息,进行研究和讨论。

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公民提供相关数据和政策论证,公民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研究,从而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公民网络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状与问题1. 网络参与的公众认知与参与意愿不足虽然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却仍然是一个小众行为。

很多公民对于互联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和途径并不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政策制定。

2. 公民网络参与的平台建设和治理存在问题目前,虽然政府搭建了一些公民网络参与的平台,但存在着平台功能单一、用户交互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很多公民觉得这些平台并不方便,对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反馈。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公民参与行为对于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以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为主题,探讨公民参与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一、公民参与的概念公民参与是指公共管理中公民自愿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评估等过程的行为。

公民参与是一种民主政治的体现,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共同进步。

二、公民参与的影响因素公民参与行为的发生和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个体因素等。

1.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对公民参与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完善的政治制度能提供公民参与的机制和平台,保障公民参与的权利。

一些国家建立了公民投票制度和议会制度,能够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和决策。

2.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公民参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任和合作水平、社会网络等会影响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

在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的文化背景下,公民参与可能相对较少;而在强调社会责任和合作的文化背景下,公民参与可能相对较多。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公民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公民教育水平和公民自愿参与的意愿较高。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公民参与可能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

4.个体因素:个体的特征和经验也会影响公民参与行为。

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公共事务的认知和参与意愿。

三、公民参与的效果公民参与行为对公共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合理性:公民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通过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可行性。

2.民主性:公民参与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

通过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过程更加透明,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得到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会提高。

民众参与意愿研究报告

民众参与意愿研究报告

民众参与意愿研究报告民众参与意愿研究报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和了解民众参与意愿的程度以及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为提升民众参与度提出建议和措施。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民众参与逐渐成为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民众参与的程度和意愿则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性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了解民众参与意愿的因素和影响,对于引导和激发民众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问卷设计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编制一份针对民众参与意愿的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

问卷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2.参与意愿的认知:包括对民众参与的了解和认知;3.参与意愿的动机:包括对参与的动机和利益的期望;4.参与意愿的障碍:包括对参与的障碍和担忧的评估;5.参与意愿的渠道:包括希望通过哪些渠道参与和获取信息。

调查对象和样本选择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广大市民,样本选择采用随机抽样方式,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

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将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并收集反馈。

数据将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和结果。

研究结果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参与意愿的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意愿的程度整体较低。

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而60%的受访者表示对参与感到冷漠或者缺乏兴趣。

影响参与意愿的因素1.教育程度: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参与意愿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高受教育水平的人群更倾向于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2.信任度: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度直接影响到参与意愿的程度。

低信任度会使参与意愿降低。

3.参与动机:参与动机是影响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

个体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个人发展和满足社交需求是参与的主要动机。

参与意愿的障碍和担忧1.时间和空间限制:工作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是参与意愿的主要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述评一、改革开放对公民意识的影响1.1 公民意识的定义和内涵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的研究前,首先需要明确公民意识的定义和内涵。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到自己是公民,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意识状态。

公民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法治意识、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等。

1.2 改革开放对公民意识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经济发展带来的法治意识: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的加强,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尊重程度日益提高,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2. 开放交流带来的民主意识: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人们对民主权利的了解和认同程度有所提高,民主意识开始在社会中获得扩散和推动。

3. 社会改革引发的社会责任意识: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行为的社会影响,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4. 国家崛起带来的国家认同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在公民意识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

1.3 改革开放对公民意识的挑战虽然改革开放对公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社会不平等问题:改革开放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有所提升,但还存在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2. 社会信任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度逐渐下降,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也有所增加,这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3. 环境问题: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现状2.1 研究方法与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民意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公民意识的特点、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研究述评2013-11-11 08:40来源:《学术研究》2013年6期作者:郭小聪代凯字号:核心提示:随着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的增多和形式的创新,以及中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政策导向影响下,公民参与研究吸引了许多行政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公民参与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如何使公民参与取得好的效果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实践关怀。

为推进国内公民参与研究的知识累积与公民参与实践的有益发展,本文试图对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的已有文献进行梳理。

【内容提要】公民参与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围绕非制度性参与是否属于公民参与,学者们对公民参与概念的理解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认知。

关于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的研究存在制度―结构分析和过程―事件分析两种路径,形成了参与式民主、参与式治理和社会资本三种理论取向。

已有研究存在研究方法非规范化与缺少理论建构等问题。

在研究中保持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构建本土化的理论与开展高水平的定量研究,是未来公民参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公民参与/参与式治理/决策制定近年来,随着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的增多和形式的创新,以及中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政策导向影响下,公民参与研究吸引了许多行政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公民参与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如何使公民参与取得好的效果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实践关怀。

为推进国内公民参与研究的知识累积与公民参与实践的有益发展,本文试图对近十年国内公民参与的已有文献进行梳理。

一、西方公民参与研究引介国内学界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始于对西方公民参与概念和理论的引介。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或公共政策制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理论研究方面也积累了相当多颇具价值的文献。

因此,对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引介成为早期国内公民参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时间序列上看,国内学者对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引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阶段,学者们探讨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公民参与的内涵、方式类型、优缺点和理论依据等方面;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公民参与的策略、模型等问题。

对公民参与的内涵、方式类型、优缺点和理论依据等问题的探讨带有比较明显的规范分析和功能分析色彩。

已有研究中,党秀云基于西方公民参与研究文献,对公民参与的内涵、价值和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的分析和介绍。

[1]一些学者借鉴Arnstein的“公民参与阶梯理论”和托马斯“政策质量”和“政策可接受性”的划分标准,依据不同方式的参与程度和对决策制定的影响力,对不同的公民参与方式进行了类型学的划分。

[2][3]除了一般性的功能分析外,一些学者援引西方学者Irvin和Stansbury的研究,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公民收益/损失和政府收益/损失四个维度,分析了公民参与的优缺点。

[4][5]此外,不少学者从参与式民主理论、强势民主理论以及协商民主理论等追溯了公民参与的理论依据。

[6][7][8]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引介凸显出一种实证研究偏好的倾向,对公民参与策略和模型的关注正是这种转向的集中体现。

造成这种转向的部分原因是公民参与的规范性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我国公民参与实践迫切需要实证研究的指导。

已有文献关于公民参与策略和模型的引介还不多,代表性的研究有:陈芳介绍了Creightton按参与目的分类的策略、Thomas的有效决策参与策略和Walters等人的目的—问题参与策略;[9]王巍描述了Ebdon的参与式预算模型、Ho和Coates的公民发起的绩效评估模型以及Cuthill和Fien的合作性社区治理模型。

[10]公民参与的策略和模型研究是西方公民参与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策略和模型为如何在特定情境下选择最合适的公民参与机制,以及在某一公共管理领域更好地开展公民参与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学者对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引介,并非简单的介绍和描述。

事实上,不少学者基于归纳分析,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例如马英林和王春城构建的公民参与决策限度的分析模型[11]、周志忍发展的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分析框架[12]以及汪锦军提出的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分析模式[13]等。

总体而言,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虽不乏自己的分析见解,但在较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借鉴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痕迹,研究方法上也多以文献研究和一般分析性研究为主。

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引介为国内学者开展实证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随着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的增多,对我国公民参与实践的分析和探讨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二、国内公民参与实践分析关于国内公民参与实践分析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文献,国内日益增多的公民参与实践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基于不同的分析路径与研究方法、理论取向与实践导向,学者们对我国公民参与实践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探讨。

当然,公民参与研究在我国仍面临不少挑战,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一)公民参与的兴起与概念进入21世纪以来,公民参与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从实践层面来看,公民参与的兴起表现在:第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公民参与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精英群体,社会各阶层的普通公众开始有机会参与政府决策制定过程。

[14]此外,NGO、[15]媒体[16]成为组织化公民参与的重要力量。

第二,参与领域的广泛化。

公民参与的领域涉及政府管理的多个层面,包括立法、环境保护、公共预算、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绩效评估、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比较有影响的事件例如绩效评估中的珠海和南京等地的万人评议政府活动、[17]公共预算中的温岭参与式预算活动、[18]环境保护中的厦门PX项目事件和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19]等。

第三,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除传统的信访、听证会等参与渠道外,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参与方式得以创造和推行,例如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20][21][22]南京市的市民论坛、[23]杭州市的开放式政府决策[24]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参与逐渐成为公民参与的新形式,[25]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

[26]总之,公民参与正逐渐成为政府决策制定的重要环节,一个“新公共运动”正初露端倪。

[27]公民参与实践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学术研究的百家争鸣,与此同时造成了学者们关于我国“公民参与”这一特定概念内涵界定的分歧。

从已有文献看,学者们围绕“公民参与”的概念界定大致形成了广义和狭义两种认知取向,争论的焦点在于非制度性的参与是否属于公民参与。

广义取向认为,“公民参与”是比“政治参与”内涵更为宽泛的概念,指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和公民生活的一切活动。

[28]持这种取向的学者认为,除投票、(基层)选举和制度化的参与方式外,在中国现有制度化参与渠道不足的情况下,带有中国特色的“维权”行动甚至“发泄”活动(街头政治、群体性事件、社会抗争等)都属于公民参与的范畴。

[29]与广义取向不同,狭义取向指出,“公民参与”是与“政治参与”不同的概念,主要指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制定和公共治理的制度性参与行为,不包括选举、街头行动和个人或组织的维权行动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公民参与概念狭义取向的界定与西方公民参与研究的表述更为一致,但广义取向的界定特别是其中“维权”行动更加符合当代中国现实。

事实上,在判断某种非制度性参与行动是否属于公民参与时,更重要的是分析政府与公民是否产生了互动。

如果产生了互动(例如厦门PX 项目事件),就属于公民参与。

[30]本文倾向于狭义取向的公民参与概念界定,特别强调参与行动的互动性,参与范围主要涉及政府决策或公共政策制定、社区治理等领域。

(二)分析路径与研究方法从分析路径与研究方法上看,已有研究对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的分析大致可分为制度―结构分析与过程―事件分析两种分析路径,案例研究与定量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研究方法。

1.制度―结构分析。

制度―结构分析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国内公民参与实践进行研究,探讨的主题包括公民参与的产生机制、公民参与的时代特征等,研究方法多以一般性分析为主,也包括部分定量研究。

研究国内公民参与实践,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公民参与为什么会产生?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试图从我国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制度变迁中寻找答案。

王洛忠从利益分析的视角分析认为,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格局,不同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必然会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利益博弈之中。

[31]陈福平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自主空间的释放,推动了公民参与的产生和发展。

[32]上述解释更多地是从公民参与的“自下而上”角度分析的,相对忽略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

事实上,公民参与的产生和发生与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政府的回应和探索有很大关系,例如中央提出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以及地方政府主导的各类公民参与活动。

[33]可以说,政府与公民对公民参与的供给与需求共同促进了公民参与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民参与的时代特征是学者们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

从宏观层面上看,现阶段我国公民参与大致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政府主导性。

尽管有不少公民主动发起的公民参与实践,但总体而言,现阶段的公民参与活动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

这种主导不仅体现在政府的主动推动,例如社区建设、[34]绩效评估[35]中的公民参与等,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政府的积极回应,公民很难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来。

二是公民维权性。

有关我国公民参与表现出的维权性特征,学者们有很多的论述,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这正是公民参与的“中国特色”。

[36]一些定量研究发现,公民参与的维权性一方面表现在对低级政治感兴趣而对高级政治漠不关心,[37]另一方面还体现为参与过程中合作精神的缺失。

[38]三是媒体驱动性。

在我国NGO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媒体对公民参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媒体通过传播和报道某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加速甚至决定了事件处理的议程设置,并成为各种利益表达与聚合的公共平台。

[39]2.过程―事件分析。

与制度―结构分析不同,过程―事件分析主要从微观层面研究国内公民参与实践,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为主,更加关注对公民参与的过程分析以及参与过程中不同行动者的策略与行为分析等。

在公民参与过程分析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公民参与的程序是如何设计的、公民参与经历了哪些阶段、公民参与取得了怎样的结果等。

很多学者对我国不同的公民参与案例进行了过程描述和分析,这其中既有关于政府发起的公民参与进行分析的文献,例如朱德米对宁波市城市管理中协商式公民参与的经验研究、[40]王雁红对杭州市开放式政府决策的过程描述[41]以及阿兰纳·伯兰德和朱健刚对广州市绿色社区建设中的公民社区参与经验研究[42]等,也有关于公民推动的公民参与进行探讨的研究,例如宁骚和孔祥利对S商店拆迁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过程分析、[43]张紧跟对厦门PX项目事件和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中的公民参与过程分析[44]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