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德育工作中的道德教育与人文关于怀

德育工作中的道德教育与人文关于怀德育工作中的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是德育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促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人文关怀则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人格,倡导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精神。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实施方法。
首先,道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行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从而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道德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意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道德讲座、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其次,人文关怀在德育工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人格,提倡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精神。
通过人文关怀,学校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人文关怀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间的互助活动,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团队意识。
如何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呢?首先,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将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纳入其中。
通过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学校可以安排每周的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校园中张贴人文关怀的标语,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其次,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机制,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应成为学生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榜样,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学会感恩、友爱、宽容和尊重。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班会活动,开展情感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
再者,学校应积极倡导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
在德育教育中创生人文关怀

学生提供“ 人性关 怀” 的职责 。 基于这一认识 , 我在 品德与社会课 是什么 , 以及 如何得到表扬的 。也就是说 , 小红鸽是以相互 的支
的教学 中,把关心人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 并且 围绕 这个主 持和肯定 为情感纽带 。可 以说 , 学生之间真正的情 感交 流 , 正是
题, 开展 了三个富于情境 的教学活动 , 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 在小红鸽送出的温 暖中得 以实现的。因为这是一种开放而且丝
学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道德 行为的 自发性 和 目的 毫不需要 任何感情基础的沟通模式 ,学生在借助这种途径 时没
性。 一有任何心理源自垒 , 往往能够真诚地接受评 价 , 并且去善意地评价
和肯定别人。 在小白鸽和小红鸽的来来往往中 , 的凝聚力和 班级 这个活动 , 是让学生每星期为班上任意一位同学折一只 白 相互关怀加强。 于是 , 一种更广 、 更为直接的深化学生关注他人 、 纸鸽。 但这不是普通的纸鸽, 上面必须写有这位同学这个星期的 关注群体的方式产生了, 这就是“ 小星星送愿望 ” 。
Ppl c ne ou r i c aSe
科 学 大 众 ・ 学 教 育 科
20 年 第6 09 期
在德育教育中创生人文关怀
杨 宏 峰
( 江苏省姜堰 市白米 中心小学, 江苏省 2 50 ) 2 50
摘
要: 思想道德教 育的本质要 义, 为学生提供一种人文教 育关怀 。因此 , 是 品德与社会课教 学中的道德教 育, 应更 多地从人性
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与道德修养教育的真正价值人文素养与道德修养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它们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上,更体现在社会和谐稳定的构建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人文素养与道德修养教育的价值,并探讨怎样有效地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首先,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释放。
它包括人文科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引领他们接触艺术的力量,扩大他们的视野。
同时,人文素养能够激发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思考方式和创造力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利,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道德修养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品质养成和道德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承需要长期的教育引导和灌输。
通过道德修养教育,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处世原则和行为规范。
道德修养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公德心、友爱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幸福感。
人文素养与道德修养教育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教育的开展能够建立起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减少犯罪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通过培养和加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可以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减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人文素养与道德修养教育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关爱,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要发挥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教育的真正价值,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
学校应该注重人文科学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培养,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其次,家庭和社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社会各界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完整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浅谈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中,人文关怀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本质是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他们的利益为核心,优化学校管理制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道德教育,创造一个更加温馨、包容的学习环境,让每位学生感受到尊重、关爱和温暖。
为了建立一个人文关怀的学校管理制度,我们需要以下几点:1. 注重情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人文关怀制度的设计应该注重情感教育,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文艺活动,提供情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表达、互相交流中得到情感的满足。
2. 完善结构化管理人文关怀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完善管理结构。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操作,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更加安全、安心、舒适。
3. 动态教学管理人文关怀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应有所体现。
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关注和重视。
另外,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学校也应当采取及时的措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4.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应尤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的心理营养,及时和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派遣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疏导等服务,让学生随时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5. 强化道德教育最后,人文关怀制度应加强道德教育。
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学校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规范和标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中至关重要。
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里获得成长、收获快乐,为自己和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与价值观教育

教育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与价值观教育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教育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许多国家,教育机构都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教育,以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以下是一些体现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1.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环境尊重他人和环境是体现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包括不同文化和个人信仰。
同时,他们也应该尊重自然环境,保护动物和植物。
2. 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是体现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
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他们应该学会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他们也应该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并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
3.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是体现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包括家人、朋友和社区。
通过关心他人,他们应该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并帮助需要帮助他人。
4. 培养学生参与社区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并尝试为社区做出贡献。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并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权利。
同时,他们也应该学会关注社区的发展,并为实现社区的目标而努力。
5.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体现人文关怀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该学会诚实、宽容、同情和宽容。
通过培养这些品质,学生应该学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为他人和社区做出贡献。
6.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对人生目标和道德准则的认知。
这有助于帮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并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力。
7.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生可以学会将所学的道德价值观付诸行动,并发现他人的需要。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服务意识,并让他们学会从失败中学习。
8. 鼓励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鼓励学生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
加强人文关怀 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人文关怀师德师风建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到。
而作为教育的承担者和传播者,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人文关怀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怀他们的疾苦和困惑。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信任和尊重教师。
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重视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
加强人文关怀还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积极与他们交流。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加强人文关怀还需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放松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与同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加强人文关怀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树立良好的榜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修养,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加强人文关怀,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持续发展。
如何加强中小学生人文关怀

如何加强中小学生人文关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冷漠、自私、缺乏人文关怀等。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培养人文关怀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文关怀呢?一、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道德准则,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意识,培养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观念和行动,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比如,组织学生到社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地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去关心和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加深学生们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并激发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关怀。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关注弱势群体的问题,了解社会现实。
这些经历可以让学生从心里产生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感,从而增加他们的人文关怀。
三、发扬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追求和谐共处的社会。
发扬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推崇中国传统思想,形成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和对自然的尊重和关怀,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教育学生自我反思教育学生自我反思,可以让他们从内心研究、评价和认识自己,进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份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逐渐形成更全面和及时的自我认识,从而增加他们的人文关怀。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场所。
所以,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他人的关怀。
教师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学校要重视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一起捐献爱心,关注学校中的弱势群体的问题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团结和关怀,从而积淀人文情感。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 高校 思 想政 治教 育 中 的人文关怀
叶之 宁
( 丽水学 院
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 , 浙江
丽水
3 30 ) 20 0
摘要 :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 育中过分强调制度 管理而忽视 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传统 思想政 治教育常常以制
度 管理 来代 替教 育 , 不能 做 到 与 学生 面 对 面地 平等 地进 行 交流 , 以 全 面 了解 学生 的 思想 状 况和 心 理状 况 , 以也 难 所
证 明材料 ; 贫困生在校获得资助 的情况记 录, 包括经济 上的有形资助 ,心理上的疏导 以及学校提供 的社会实
效性 。
总之 , 高校档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 用是显 而易见 的 , 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 档案工作有 义不 容辞的责任 。只要掌握高校档案育人 的特点 , 利用档案 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 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档案的作 用, 相信大学生会健康地成长为有 责任感 、 使命感 和开 拓创新精神 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 。
【】邬雪军.高校 档案馆参与校 园文化建设 的思考 U.档案, 3 】
20 .2 . 03()
208 —
【 德育渗透 】
义、 享乐 主义 、 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 从而导致他们社会责 任感和社会义务感 的淡漠 ,有 的甚 至产生违 法犯罪行 为。现在 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 他们从小就 在家长
很 少能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有针对性 的指导、 引导和疏导。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 出, 强和改 加
进 思想 政 治 工作 , 注重 人 文 关怀 和 心理 疏 导 , 正确 方 式 处理 人 际 关 系。 一要 求 为新 时期 高校 思 想政 治教 育工作 用 这 指 明 了方 向 。
人文关怀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所在

人文关怀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所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履职行为,更是师德的核心所在。
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
没有人文关怀就没有教育,人文关怀是教育的基础,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学会人文关怀,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提升人格魅力:教师人文关怀的力量源泉学校的一切要以教师的人格为主;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两句教育箴言,“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
不难看出,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力有多大,这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和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纯正的教育力量。
师德的核心内容包括对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这首先是因为人格魅力是教师人文关怀的力量源泉。
教师的人格影响是制约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诸多因素中的最重要的一种。
其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道德教育的巨大资源,是直接参与教书育人过程的重要元素。
再次,道德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的道德生活过程,教师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过程,正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XXX所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人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
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格魅力才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核心内容,提升人格魅力才会成为教师人文关怀的力量源泉。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呢?笔者认为:健康的价值观,加上高尚的道德情操,再加上站在时代前沿的学术水平,其总和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具体可以分解为: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个人品德,稳定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惯,向上的社交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等。
塑造理想形象:教师人文关怀的外化标志体现崇高师德的人文关怀绝不是抽象空洞的,它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标志。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良师”,他包含了三个“师”的和谐统一,即具有道德感召力量的人师、具有知识摄取力量的经师和具有综合素质力量的技师。
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教育

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教育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充满挑战的事业,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责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教育。
本文将探讨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和指导,以及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
一、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需求人文关怀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的角度出发,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体需求。
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个体关怀的责任。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其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日常的饮食、作息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再次,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平等、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积极引导。
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品德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正面品德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引路人和榜样。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情感,教会他们正确处理情绪,提升情感智慧。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和合作精神。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合作和互助,在团队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社会情感和合作能力。
再次,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
师德是师范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和道德标准。
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

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在古代中国,道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几乎贯穿于所有的层面和阶段。
这种教育强调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品质的提高,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联系在一起。
首先,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
父辈们会时常对儿女进行道德倡导和榜样示范。
他们会告诉孩子们尊重长辈、关爱同学、团结友好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同时,古代中国还强调孝道的教导,孩子们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种教导旨在增强家庭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了尊重他人、珍惜亲情、助人为乐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他们善良、宽容、有责任心的品德。
其次,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强调修身养性。
在古代中国,读书是培养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通过深入学习经典著作,人们培养了自己的思想和品德。
例如,曾国藩是清代的一个著名将领和学者,他非常重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读书、思考和反省,并通过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和道德观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修身养性的教育不仅提高了个人的道德素养,同时也为个体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支持。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品格,以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
另外,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也注重人文关怀。
古代中国的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孝悌忠信的最基本表现。
在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成员们注重互相关心和关怀。
父母会教导孩子们关爱兄弟姐妹,在彼此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而在社会层面,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也鼓励人们关心弱势群体,如孤儿、贫困人士和老年人。
在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中,人们被教导要懂得同情和帮助他人,并通过行动来落实这些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
道德教育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品德修养,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
而人文关怀则提醒人们要关心他人、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这种教育形式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人文化的基石,并为后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年级春季道德与法治教案:深入探究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这个词汇的意义其实很容易理解。
就是在与人打交道时,我们心中有着一份深刻的关怀和体谅。
这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态度。
春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这一主题,恰是借此机会,让同学们学会如何理解并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
一、我们应当怎样关怀别人1.如何尊重与理解别人的想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方式。
有时候别人的想法可能与我们不同,如果我们仅仅是批判并轻视别人的看法,便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攻击和不尊重。
相反,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倾听对方的意见。
通过“学会听”、“孝敬别人的想法”,我们努力创造一个充满尊重和理解的环境。
2.如何给予别人鼓舞与激励在别人面临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鼓励、激励和支持的方式,让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孤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我们可以用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继续向前走去。
3.如何关心别人的情况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只有当我们关心别人并且关心自己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成长,让自己不断地改进。
如果我们能够关心别人的情况,并且适时地开口帮助别人,这样就能让我们成为身边的人们更好的支持者。
二、身为学生应当如何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1.集体就是一个家校园学习生活的核心便是班级,班级就像我们家一般,同学们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关心以及相互支持。
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中,相信我们能够收获更多理解、快乐,并且更加和谐地度过学业中的难关。
2.身心合一,让自己更强大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也和身心健康的关系密切。
通过运动、音乐、书籍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身体和心灵,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倍感自信。
这种身心相连的方式,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加自信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3.为他人着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身边的人。
因为我们往往存在的并不只是个人,而是集体中的个体,我们若是只关注了自己,则很容易疏离集体,让自己和大家的教育目标都出现偏差。
教师德育与人文教育

教师德育与人文教育引言教师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工程师,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的重要任务。
教师德育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人文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教师德育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相互关系以及实施方法。
教师德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教师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行为准则。
其次,德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
最后,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成为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公民。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它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质。
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学会思考、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化形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教师德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关系教师德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
教师德育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而人文教育则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德育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良好品德的教师,才能够有效地传授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实施教师德育的方法教师德育的实施需要从教师自身做起。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做到以身作则。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人文教育的实施需要注重学科教育和课外教育的结合。
首先,学校应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和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做一名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的老师

做一名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的老师作为一名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的老师,我坚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文素养。
下面我将就如何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展开论述。
首先,作为一名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的老师,我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我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关心他们的困惑和需求。
我会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意见,并提供帮助和指导。
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才华和潜能,我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其次,我会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学生是一个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和压力。
作为老师,我会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我会留出时间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排解困惑和压力。
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另外,我会重视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发生着各种关系。
我会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他们的友善、宽容和合作精神。
我会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学会团队合作和相互依赖。
我也会设立班级参与社区服务的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并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也会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作为老师,我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我会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组织道德讨论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我会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尊重他人、关爱弱者,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最后,我作为一名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的老师,会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我会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我会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我也会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做一名注重学生人文关怀的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情感关怀、心理健康、人际关系、道德教育和学习环境的营造。
人文关怀:道德教育改革的应然选择

[] 4 张字峰. 谈谈高校 学生实习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 徐州教育学院 J.
学报 . 0 7 1 ) 20 (2 .
作 者 简 介 :钱 成 敏 ,研 究 实 习员 ,现 供 职 于温 州医 学 院 。
系的人 ,关心与 自己没有关系的人 ,关心动物 、植物 和 自然环境 ,关心人类制造 出来 的物 品,以及关心知 识和学问。 ”[ 。 ] ’
儿童作 为道德 教育 的主体 ,是发展中的、未 成熟 的人 ,是人类 社会的弱势群 体,更加 需要来 自家 庭 、 学校 与 社会 的人 文 关 怀 。 道 德 教育 中 的 人 文 关 怀 , 以 帮助 儿 童形 成 关 心 的 品质 和 富有 爱 心 的精 神 为 己任 , 主 要表 现 为对 儿 童 自然 性 需要 的关 怀 、社 会 性 需 要 的关 怀 与 自我 实现 需要 的关 怀 等 。道 德 教 育 关 心 儿 童 的基 本 需 要 ,使 儿 童 能 有 温 饱 感 、安 全 感 和 自尊 感 ; 当这 些 基 本 的 需 要 得 到 关 切 之 后 ,教 育 者 还 应 引 导 儿 童 充 分 发 掘 自 己的潜能 ,实现 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人文关怀的 道 德 教 育 不 是 纯 粹 的道 德 知 识 的 灌 输 ,而 是 一 种
[ ] 聪 聪 . . % 人 认 为 大 学 生 实 习经 历 将 影 响 就 业 [] 国 青年 2王 36的 N 中
报, 0 9 1 6 2 0— 卜2 .
[] 3 余冠仕, 柴蒇等. 代表委员解开大学生实习 “ 千千结”[] 中国教 N.
育报 , 07 3 1. 20 — 高 问题 分析 与 解 决途 径 [] 高 等 工程 教 育研 J.
究. O O 5 : 4 — 4 . 2 1 () 1 4 1 9
加强人文关怀 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人文关怀师德师风建设近年来,人文关怀和师德师风建设逐渐成为教育界重要的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这个重要的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
加强人文关怀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人文关怀是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和挣扎,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专业水平。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我们应该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要我们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加强人文关怀和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应该提升自身的素养和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
我们应该注重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人文关怀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体现

人文关怀在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的体现1. 人文情怀的渗透人文关怀注重对人的关注与尊重,通过在课程中渗透人文情怀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与尊重。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真实的故事,提供学生与人相关的感人情怀的事例,促使学生思考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讲解国家政策方面,可以对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故事进行讲解,引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思考。
2. 品德修养的培养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
教师通过对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学生完善人格、提高素养。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爱与责任感,树立正确对待他人的思想品质。
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面案例的引导,警示学生那些不道德行为的危害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多元文化的包容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也需要体现人文关怀的多元文化包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文化、思想、信仰等多元素,增强学生的包容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不同文化、宗教、思想观念的介绍,促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认知和包容心态。
二、人文关怀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中的意义和作用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凝聚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关心他人,愿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的体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教育入手培养老百姓的人文关怀

从教育入手培养老百姓的人文关怀教育是培养人们的品德、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老百姓的人文关怀的基础。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传授和倡导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在互助、理解和关爱中成长。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老百姓的人文关怀。
首先,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培养人文关怀的关键。
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温暖、关爱和理解的环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商。
此外,情感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
其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教育是培养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讲座和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再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人文关怀的基础。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关注他人和社会的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使学生更加了解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现实情况,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最后,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培养人文关怀的重要前提。
学校应该通过德育课程,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社会分析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教育是培养老百姓的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通过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公民意识的塑造,我们可以培养每个人对他人的关爱和关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我对人文关怀的分析

我对人文关怀的分析我认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培训学生的自主品格与公民意识,养成学生的健康道德,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涵养学生的情商意识,提倡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教育符合人性发展与现代文明的世界潮流。
具体来说,人文关怀需要从如下方面转变我们的观念:一是:人文关怀首先要倡导尊重人的教育本体观。
我们今天要突出提倡尊重学生的教育观。
我们的学生从来没有像现在不被尊重,大多数是被管理、被培优、被呵护、被陪读,被排名,学习没有快乐,学生普遍厌学,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受教育的自我尊严意识被剥夺。
我们要还学生的尊严,给学生以学习的快乐。
二是,教育过程要提倡平等交流与人文关怀。
知识灌输代替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难以激发。
要改变把学生当标准件产品来培养的工具理性教育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注重教育过程中的能力激发,应该说是还给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人的主体意识位置。
如果一个课堂像工厂,我们的学生像被加工的标准件,我们学生的快乐从何而来?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从何开发?教育的质量从哪里提高?三是人文关怀倡导学生智商情商兼修的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过于功利,分数为上,成绩第一,成了人才标准,把才智等同为人才。
错误偏颇的人才价值观,成了当前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与观念基础。
我们的教育对象较普遍缺少人文理想、社会抱负、道德信仰,缺少对社会对他人甚至对亲友的关心,缺少生动活泼的个性,缺少幽默与情趣。
这样的工具理性教育的产物,是不可能成为治理天下的人才的。
我们的社会并不太缺少这样的知识者,缺少的是一大批有思想、有人文情怀的现代知识分子与管理者。
第四,人文关怀,要主张教育公平,教育平等。
现代社会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在当前城乡体制变革的不平衡过程中,农村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将使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后代将会越来越少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城市的分层教育机制,将使越来越多的底层平民子女丧失优质资源的教育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摘要: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建构的过程。
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重视教育对象的服从和适应,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需要,这导致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要发挥酒神精神,对个体的道德生活加以引导,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选择的能力,并充分尊重其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道德生命意识。
关键词:酒神精神;人文关怀;道德生命意识在古希腊的神话中,狄奥尼索斯被视为人类的保护神,他专司酿酒和种植葡萄,因而被称为酒神。
酒神精神常常被看作人类摆脱各种禁忌和束缚,获得人性自由,张扬自我的一种象征。
把酒神精神寓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和价值理念。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感情丰富、个性丰满的个体,他们要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需要的满足以及全方位自我的展现。
这就要求道德教育服务于人,与个体的需要相一致,发扬酒神精神,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予个体以充分的人文关怀。
一、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许多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入,各种利益关系需要重新定位。
这些都会引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许多新现象、新风尚、新文化逐步形成,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无一不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影响和冲击。
这就要求我们发扬酒神精神,对个体的道德生活加以引导,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选择的能力,并充分尊重其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道德生命意识。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个体的人文关怀不够。
1.道德教育在心理维度上缺少情感支持首先,从道德教育本身来看。
虽然当今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接受道德知识。
但这种理性的认知教育却缺少对教育对象的道德情感支持,很难产生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需要,更不会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没有情感的道德行为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没有充满情感交流的道德教育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从教育者本身来说。
他们往往以高姿态的说教者身份出现,有时甚至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强加到受教育者身上,这种观念和做法本身就缺乏情感因素,扼杀了个体的创造力。
2.道德教育的内容缺少对人性的尊重从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到今天的“作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这种伦理观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外求恭顺内求自醒,它只会压抑个性、泯灭天赋、扼杀创造精神。
培养出来的人缺少主体性和个性,缺少对现实的道德规范和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新的能力。
这种缺少对人性尊重的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规范,而这种不尊重人性化、个性化需要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
道德教育内容如果仅仅服从于培养只有归顺而毫无批判意识、无个性化、对生活淡漠的人这一目标,它将会失去其真本意蕴。
“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该建立在人性上”(霍尔巴特语)。
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需要的增加而不断地调整。
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道德规范应当尊重人性的需要,这样才能体现对人性的关照。
3.道德教育的运行过程中缺少创新首先,道德教育的主体主要是学校,其他的社会组织几乎与道德教育无缘。
道德教育单纯地依赖学校,势必影响到教育源的扩大和沟通、信息源的整合和优化,造成道德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隔离,从而降低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道德教育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认知教育。
教育者往往将道德视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把德育从其他诸育中分离出来,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分离出来,使道德教育不能直面社会。
应当看到“德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依托其他诸育而存在,以其他诸育为载体。
”德育不应脱离智育、体育等成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教育者在教书的同时不应忘掉育人的责任。
如果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某些道德问题时没有人去引导,而是到一个集中的时间去教,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4.道德教育的主题缺少时代感其实在道德领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并不能称其为问题,只是我们用过去的老标准衡量新问题产生了道德认识上的偏差。
这需要道德规范的创新和道德观念的转变,使道德教育的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增强时代感。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道德教育要体现这种时代特征,就不能是一堆僵硬的规范,它应当包括个人在面临新的情境和新的问题时的一种合理的选择和创新。
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虽然古人曾经提出过“天人合一”的思想,但那也只不过是在生存层面上的统一。
而今天,我们在认识到人对自然在生存层面上的征服所带来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时,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不仅是一种生存关系,更是一种伦理关系,即所谓的生态伦理的观点。
这便是面对新的道德情境对新的问题做出的选择和创新,体现了道德发展的时代感。
道德教育的主题应当从过去那种传统的一元价值观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使人与道德双向发展。
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自觉地服从那些人类的美德,更要忠诚而客观地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
“当教育采取了自由探索征服环境和创造事物的方式时,它就更加民主化了。
”体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才是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所在。
二、给道德教育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培养个体的道德生命意识1.构建道德教育中双向学习的平台今天的受教育者特别是青少年,已经不再受过去传统、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束缚。
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意识、独到的见解和强烈的个性需要,时常以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是“新新人类”或“酷一族”,宣扬“我酷故我在”,“我叛逆我疯狂”,表现出对传统的伦理观念的挑战欲。
虽然他们的有些思想是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主编的《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概括了当代孩子具有的主要优秀品质: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强,有批判创造精神,强烈的环保意识,自律的道德意识,这些道德观念都是我们不能漠视的。
从来没有哪个成人会扪心自问:我比孩子更善良吗?我比孩子更真诚吗?我们应该教孩子以道德,更应该向他们学习道德。
道德教育不应当只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教育,而应当是两代人的双向学习和共同成长。
德育工作者不应该在受教育者面前摆出一副权威或真理化身的面孔,否则更会增加受教育者的厌恶情绪,增加道德教育的困难。
社会在进步,信息在发展,青少年身上可能会有上一代人所没有的新道德品质。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建构一个双向学习的平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才能以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
这样情感因素才能发挥作用,道德教育才能在心理的层面上打动人、说服人,道德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美德不仅是知之,而且是乐之、好之。
”只有道德认知是不够的,真正的道德应激励人的内在动机,发挥人的创造潜能,才会让人乐之、好之。
尊重个体身上具有的新的道德品质,向他们学习,平等地与他们交流,增加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支持,道德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倡导尊重人性的人文精神首先,要关注教育对象的精神欲求,切实地体会其人性本身的最真实的“做人”状态。
要时刻用理解的眼光去关照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相信他们人性中的弱点。
真正明确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勇敢地剔除那些对教育者不利的过时的道德规范,充分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和人性需要,并以自己职业的敏感去发现他们人性的真实面。
彻底抛弃德育过程中存在的片面夸大社会价值,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对立,忽视个人价值,强调社会需求,否定人性的思想。
“把对人的尊重和社会的需要两者协调一致起来,把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起来。
”这是对人性的真正关怀。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经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其道德经验的水平和层次也不尽相同。
而且在这种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道德经验中又有积极和消极成分。
要充分认识到这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差异,把握受教育者已有的道德经验特征,发挥其道德经验中的积极成分,克服其消极成分,使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进步。
而今天的道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忽视了教育对象的道德经验的多样性和产生于这种道德经验基础上的人性化的需要。
如果教育者只期望受教育者是“美德袋”或“道德之洞”,忽视了他们自身的个性化的道德经验这个前提,搞“一刀切”,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3.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道德源于生活、源于生命。
因此,道德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体现其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必须回到生活,这也是德育生活化的问题。
笔者认为,德育向生活的回归,最主要的是培养道德生命意识。
道德生命可以看做是与人的创造性的活动和人对价值世界的不断追求紧密相关。
这种生命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发展和延续,它是不断剔除旧道德生成新道德的过程,是创造道德的生命和展现生命的道德的统一。
道德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道德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和发展道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道德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过程和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发展道德的过程,也是道德生命的成长过程。
培养道德生命意识,就要使道德回到生活中去,不应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引导受教育者对生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两难问题,进行讨论和价值澄清,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只有让他们直面社会,树立道德生命意识,才能把德育和生活紧密相连,做到在生活中德育,在德育中生活。
促使他们的道德生命的成长,并在道德生命意识的指导下,分析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超越自身的道德经验,发展道德主题,体现时代感。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