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二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 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 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 感受。
C(“以散句为主”有误。)
(2)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 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 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3.下列对“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放下拐杖,但是笑了笑,什么是得,什 么是失呢? B.我放下拐杖,突然笑了笑,什么是得,什 么是失呢? C.我放下拐杖,然后笑了笑,什么是得,什 么是失呢? D.我放下拐杖,然后笑了笑,哪里是得,哪 里是失呢?
4.短文中,作者借“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虚实相生,一正一侧,作者以高 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都包含其中。
B(“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有误。)
课外文言文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想要 )睡, 月色入( 照入 )户( 门 ),欣然起行(行走)。念 ( 想到)无与(一起 )为
乐者,遂( 于是 )至( 到 )承天寺,寻( 寻找 )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睡 ),相与(一起 )步 ( 散步)于中庭( 院子里 )。 庭下如( 好像 )积水空明( 澄澈 ),水中藻、荇 交( 交错 )横( 纵横 ),盖( 大概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 地方 )无 竹柏?但( 只是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原文填空)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 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①贬谪悲凉;②人生感慨; ③赏月喜悦;④漫步悠闲。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4)本文第一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文中的议论句是哪一句?有何作用? 是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 的人很少。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 高峰入云 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________________ ,
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 极力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3)描写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C.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 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而作者能够从中 发现无尽的乐趣。 D.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 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 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
D(没有表达“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
2.文言词汇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 A.山川之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四时俱备/学而时习之 C.实是欲界之仙都/是非木柿 D.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D(A.的/取消句子独立性;B.季/按 时;C.判断词/代词;D.于)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山川之美 (1)用原文回答: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总起全文,表达了作者对 古来共谈 山川风物的愉悦的审美感受。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把作者在山水 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现无疑。
ຫໍສະໝຸດ Baidu

2.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面各句中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起:起床 B.念无与为乐者 乐:快乐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空白 D.水中藻、荇交横 交:交错 C(清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C ) A.月色入户/元方入门不顾 B.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肃遂拜蒙母 D.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C.于是、就;A.照进/进去;B.想要 /快要;D.一起/参与)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C )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 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 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 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 束。
谢谢!
(2)原本打算就此入睡的作者因
月色入户 “________________” 而欣然出行,因 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寻张怀民,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产生无尽的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想。(用原文句子填空)
(3)本文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人、情、景合一的
道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道出了因缘自势,随遇而安,达观 的生活哲理。
【参考译文】己卯年正月十五,我在儋州, 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 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 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 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 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 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然后 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 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 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 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 鱼。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1)作者至承天寺邀请张怀民前的心理活动是
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怀民和作者有
同样的愁思,大概也是由 月色入户 “________________” 引起的吧。可见二人境 遇相同,心意亦有相通之处,才能“心有灵
犀一点通”。(用原文句子填空)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动词,击鼓。 (1)归舍已三鼓矣: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步 (2)步西城: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 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步 西 城/入 僧 舍/历 小 巷/民 夷 杂 揉/屠 沽 纷 然。
第十课
短文两篇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
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都 晓雾将 )备。
歇( 消散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 竞(争相跳出水面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 参与,这里 指置身其中 )其奇者。
2.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C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 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 让人心醉神迷。 B.“庭下如积水空明”虽是一种错觉,却以巧 妙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出奇幻的月夜景象。 C.全文记述一次夜游的全过程,记述了所见 所闻和所感,既歌颂了患难之中的真挚友情, 又抒发了赏月的欣喜,还道出了“境由心生” 的哲理。
月色入户 意境。先写因“____________” 勾起作者夜游 的兴致,再以写实笔法描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 ________ 的澄澈的月 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___”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 光,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对世人汲汲于名利而无人赏月的惋惜。(用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 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 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C(只是夜游的片段,且无所闻,也 没有刻意歌颂友情。)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透 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 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B.作者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 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 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多的无限 感慨。
书上元夜游 (宋)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 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 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 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 得失?过(苏轼的小儿子)问先生何笑,盖自笑 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 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 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 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 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 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 作乐,用寓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 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 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 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 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