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家刘金柱的创业故事
创业人物事迹
创业人物事迹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这个创业时代里里,很多创业人物的事迹在影响着我们。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创业人物事迹,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创业人物事迹一:3000万到身家910亿,27岁创业,他是全球第一狂人他有“全球华人第一狂人”、“财富黑马”、“中国厚待员工第一人”之称。
在国内他首创了BT模式,被誉为“中国BT模式鼻祖”。
从他3000万创建太平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达910亿,在这财富爆炸式裂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80年代,在江苏淮安,还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严介和,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
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
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
1992年,严介和辞职注册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紧接着承接的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是严介和自己创造出的打开“省门”的机遇。
因为这个项目,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万元,由此开启了他的太平洋时代。
为了能够在政府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亏五万不如亏八万”的经营思想。
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干完。
业主大吃一惊,检测结果质量全优!“吃亏”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挥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万的工程交给了严介和。
2002年以前,严介和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路桥建设业内“掘金”。
这以后,他开始与许多地方政府部门打得火热,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达到115家,严介和因此获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设项目。
严介和找到了一条发财捷径——通过收购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从而博得当地政府的好感,进而在当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收编亏损国企,不仅验证了严介和“吃亏是富”的座右铭,更让严介和与政府走得更近。
“重组前的国企连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将一个极端差的企业做成极端好。
刘金柱:植棉把家发 轿车开回家
孙 自伟 玩赏 斗鸡 已有 近 2 O年的历史 。 近 年, 他看到斗鸡市场商 机不 错 , 便在庭 院里办
的细心观察和反复实践 ,掌握
起 斗鸡 孵化场 , 并从越 南 、 国引进名贵斗鸡 泰 种鸡 3 0多只 , 与当地鲁西斗鸡杂交 。经过提 纯复壮 , 他培育 出体格健壮 、 勇猛灵 活善斗的 斗鸡新 品种 , 并凭 多年 积累 的驯养经验 , 对斗
还带 出了 4 O多位徒弟。 熟悉他 他在大集上看到修鞋 的摊子很 的人都说他不但 手艺好 ,而且 红火 ,修鞋师傅不仅有戴着 花 心 眼好 , 收费合理 , 服务 热情 ,
对 老 年 人 、 疾 人 以及 困难 户 , 残
一
镜的老人 ,还有三 四十岁 的农 家妇女 。 在观察 了几个大集后 ,
收成。
网 农 产品 养殖项目, 但受季节限 番 制, 海蛰只在夏秋季节生
刘金柱购买 的全部是 国家指定
的 补 贴 棉 种 。 “ 上 了 好 政 策 , 棉 赶 光
二二 = =
F| =
产货 短 。 于 初 ,源 缺 他 年 新
建工厂化养殖大棚 3 0 00立
几年前 ,刘金 柱投资 二三万元 花种就省下 了千 多块 。” 他对党 的惠 购 置 了拖 拉 机 、 耕机 、 、 等农 农政策充满 了感激 。今年 收获 , 旋 耙 犁 他
向供人观赏 的斗鸡 ,经过 山东省鄄城
他不仅不 收费 ,还经常给予资 他决定也要做修鞋 的生意 。张
金帮助 。 的 自强不 息 、 他 乐于助 人 的精神得 到了十里八乡父老
县淀 粉村 孙 自伟 的一 番苦 心 驯养 便 身价 倍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鞍山岫岩80后小伙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80后王征靠修脚创业,9年开了十家连锁店朋朋修脚店的鞍千路分店,近日正式开业,这是其在鞍山地区的第十家分店。
这一天,对来自辽宁鞍山岫岩的80后小伙王征来说意义非凡。
这个年轻的创业者,用9年多时间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尽管有挫折与失败,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凭借一把柳叶刀,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
艰难开局1985年出生的王征来自岫岩石庙子镇石佛村,初中没读完就辍学的他,曾经做过押运员,也在街头发过传单。
后来王征应征入伍,在部队,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书。
凭借这股勤奋劲儿,他成了班里的思想教员。
退伍之后,王征曾纠结是回家乡养鸡,还是走出去干一番事业。
“我曾患过脚疾,很痛苦。
后来经过治疗,康复了,那时候我就开始注意修脚这个行业了。
但在家人看来,修脚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听说王征要靠“摆弄脚丫子”挣钱,乡里乡亲的闲话可是没少说。
2007年,刚结婚不久的王征向父母提出到鞍山开修脚店。
“虽然他们是不赞同我的,但还是给我凑了3万块钱。
”王征说,带着这3万块钱他只身来到鞍山,租下一个不起眼的门店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5元、10元、20元……这是当时王征平均每天能挣到的钱。
近一年时间下来修脚店只盈利500元钱。
为了节省开支,他连续数月每天只吃土豆白菜。
后来妻子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来和他一起生活,三口人住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每天入不敷出的状态让王征几度想要放弃。
“那时候亲戚朋友都不敢接我的电话,就怕我跟他们借钱。
”王征苦笑着说。
第一桶金支撑王征坚持下来的,是一次难忘的修脚经历。
2007年末的一天,王征接到一通电话,对方想让他上门修脚。
那是一个瘫痪在床的老人,因患严重的甲沟炎已经连被子都无法盖严。
创业的艰辛的励志文章
创业的艰辛的励志文章创业不仅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世界上有两种人:95%的人每日循规蹈矩过着上班族的生活,5%的人则是创造未来。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创业的艰辛的励志文章,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致挣扎奋斗的80后一代作为80后,这个社会赋予了我们太多的责任,我们没赶上70后分房子的年代,不得不为2万一平的房子辛苦奋斗。
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得不肩负起照顾四个老人的责任。
我们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不得不每天海投着各种简历。
总之,用苦逼来形容我们,不足为过。
大多数人,相信像我一样,一直怀揣着创业梦,因为这是我们过上更好生活的有效手段。
但是我想说,创业很苦逼,但这个年代不创业会后悔!创业不仅是一件很苦逼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世界上有两种人:95%的人每日循规蹈矩过着上班族的生活,5%的人则是创造未来。
为什么说需要勇气,在创业初期,我们不得不顶着极大的压力,甚至是亲朋好友的反对。
会遭到一堆的质疑,但是确实也是现实问题。
比如:看病问题以及创业初期收入切断房贷便会很紧张,或者创业也不一定成功等等诸多问题让我们犹豫不决,这时候你需要的是勇气。
80后的我们可能资产并不是很丰厚,可以从小的事情做起,比如开一些网店微店之类,这样不仅不会影响你的工作还会增加你的额外收入。
但是如果你想破釜沉舟的做一些事情,下面的创业建议,可供你参考。
一、创业是艰苦的过程创业苦逼的原因更多的是你将忍受你从未有过的痛苦,将比就业更加艰辛,不仅拿不到薪水,很有可能每天一睁眼就是欠银行的高额贷款,到处借款,四处碰壁。
而且即便是一切做的很好,最后失败的可能性还会不小。
真正做成伟大公司的概率可能是几万分之一,这方面,你要问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想好了?二、创业者是真正的“狠”角色就像刚开始提到的,你可能会遭到亲朋好友的质疑,如果你总犹豫不定,担心父母的认可,女友的期望等诸多问题,你可能则缺少“创业基因”,或许根本就不适合创业,即使你狠下心走了下去,之后遇到的问题也很有可能另你崩溃。
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
民营企业家创业故事成功的企业家的励志小故事个人创业故事篇一:草根创业故事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说话、做事大大咧咧,一口义乌普通话,举手投足有股豪侠之风,这就是俞巧仙给人的第一印象。
虽然已是浙江颇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她多次表示,不管企业多大,不管赚了多少钱,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卖过皮蛋的农家女。
她的第一桶金就是皮蛋。
在经历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商界风云后,她最终又回归农业,种起了一种传说中无法培植的铁绿色植物。
一垄垄田地上,整齐地生长着一种铁绿色的植物,5-8厘米长的茎,其上生长着像冬青树般的叶子。
这就是有"植物黄金"之称的铁皮石斛。
义乌佛堂镇剡溪江畔,到处是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田。
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名贵珍稀中药种植基地之一,在500多亩种植基地上,栽培着1500万株石斛苗,整个基地光是围墙就有3.8公里多。
这里的女当家就是俞巧仙。
十多年前,她在深不可测的义乌商界便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闯出了一番局面。
比如楼忠福、徐文荣、李书福等人。
俞巧仙也不例外。
俞巧仙是义乌城西镇蒋母塘村人,父母均为农民。
1980年她15岁那年,俞巧仙初中毕业,迫于家境贫困,她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
打过短工,摘过茶叶,俞巧仙最终选择了卖蛋。
一开始,她挨家挨户收鸭蛋,加工成皮蛋后,挑到十几里路外的城里卖。
后来,她学会了到农村的代销店和城里的副食品商店推销,让店家代销自己的皮蛋。
生意慢慢做大,3年后,俞巧仙成了远近闻名的皮蛋大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问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场摆起了摊位。
她对此记忆犹新,"刚进副食品市场时,摊位摆在水泥台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着一车的皮蛋上路,晚上总是要最后一个收摊。
那个苦,就不用说了??"接着,俞巧仙走上了一条捷径---品牌代理。
她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内做品牌代理的开山鼻祖。
一路从金日、万基的地区代理,做到现在国内外800多个品牌的总代理。
凯风自南 高飞远翔——民营企业家刘金锁创业纪事
CHINA'STU NXT\ONMATY凯风自轟备&对瓠〃七「r f ——民营企业家刘金锁创业纪事□文/朱迅用们去走访一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位被众人视为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
三十多年前,无论在民和三川地区的机关工地.还是民居住宅,总能看见这位被当地人称为“江苏瓦工”的身影,如今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艰苦创业,闯岀了一番事业。
他所引领的青海凯翔建设有限总公司,荣获了“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省优势建筑企业”“省文明诚信企业”、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等称号,开发建设项目获得“昆仑杯”“江河源杯”“标准化工地”等行业奖项,在行业内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成为海东地区实力较强的建筑企业之一。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发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无论本文作者采访刘金锁(右)城市还是乡村.把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提升到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中,其中“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摆脱了贫困的人们开始追求宽敞、明亮、舒适并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小天地。
当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户户居民搬进新居,作为现代城市的建筑人,刘金锁的成就感和欣喜之情,不亚于乔迁新居的住户。
刘金锁,祖籍江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民和支部副主委.海东市政协委员,民和县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主席,青海省房地产协会副会长,现任青海凯翔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位富有成就感的城乡建设的筑梦人。
1963年10月,刘金锁岀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由于家乡连年灾荒,迫于生计的父母在解放后随祖父从江苏泰州逃难到丹阳市吕城镇,生下了刘金锁兄妹五人,一家人挤在村内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祠堂里。
为了养活家人,父母在生产队拼命干活。
常年繁重的劳作,使父亲患上了腰椎疾病,行动非常困难,给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无奈之下,父母忍痛将两岁的幼子送给了他人。
刘金锁的哥哥、弟弟和妹妹由于交不起学费,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过早地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都一定是时势造英雄,千万不要英雄造时势。
顺流而上,这是手法。
形势好了,大家才有机会成为英雄。
只有成为英雄后,才有可能去适应时势、改造时势。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供大家参考。
创业人物故事5篇精选荟萃1余玲兵余玲兵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
这位自称“老船长儿子”的“农二代”,既是淘宝农业电商、淘宝特色中国的创始人,也是生鲜B2B独角兽“宋小菜”的创始人。
于是,在时间与身份的不断切换中,他被业界誉为“农业里最懂互联网、互联网里最懂农业的人”。
“农二代”的阿里征程余玲兵来自农村,“我老家是浙江台州的,我是老船长的儿子”,他喜欢这样作自我介绍。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东濒东海,是一个港口城市。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戴着黑框眼镜,皮肤晒得黝黑,休闲POLO衫配牛仔裤的余玲兵,给人的感觉很朴素。
他说话的语速很慢,而语调又很平缓,几乎没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笑起来时眼睛在偌大的镜框里眯成一条缝,有种邻家大哥的腼腆与憨厚。
熟悉他的人,开门见山地评价“接地气”。
在那个崇尚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这位“农二代”的童年生活跟大多数同龄人无异,读书考试升学。
从浙江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余玲兵留在城里的电视台做着媒体工作,日子过得按部就班又波澜不惊。
2007年11月,杭州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由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风风火火登陆港交所,无数阿里人随之一夜暴富。
这家如日中天的传奇公司,让很多人趋之如骛,余玲兵就是其中一个。
次年,余玲兵从电视台辞职转投阿里怀抱,这一干就是7年。
众所周知,自2003年淘宝诞生之初起,阿里就有武侠文化,但凡加盟阿里的员工都必须取“花名”。
进入阿里后,余玲兵“入乡随俗”给自己取了一个叫“天舒”的花名,寓意是天天舒心。
余玲兵是在2010年开始关注农业的,缘由是初为人父,他对女儿的饮食特别紧张。
谁也没有想到,这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意外的惊喜。
2011年的某一天,当他在农业领域做了足够多的功课后,碰巧有一个食品农业的内幕需要一个领导者,余玲兵就此活学活用,淘宝农业电商和淘宝特色中国在他手里应运而生。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的大军,中国的创业大军中,也有不少创业者成功创业,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1:陈光标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
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牛人陈光标:我的钱是从垃圾里“捡”来的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
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
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
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
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
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
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
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
“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
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
有志者竟事竟成的事例
有志者竟事竟成的事例有志者竟事竟成的事例众所周知,天下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有许多人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
下面就是几个典型的有志者竟事竟成的事例。
一、刘强东打造电商帝国刘强东是中国电商巨头,是京东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
1998年,刘强东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在家人的反对声中开始创业,成立了京东。
2004年,京东正式推出电子商务平台。
如今,京东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之一,全球员工超过20万人,品类也已覆盖了数百万种。
二、王健林引领万达王国王健林是中国商业领袖,万达集团创始人和董事长。
他始于房地产,并逐渐进军金融、文化、体育、旅游等多个领域。
在2015年,《财富》杂志评选出全球最富有的人中,王健林排名第十四位。
如今,万达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帝国之一,拥有多家上市公司。
三、李彦宏打造百度帝国李彦宏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极高影响力的人物。
他是百度公司创始人之一、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1994年,李彦宏赴美留学,是中国大陆首批前往美国读博士的人之一。
2000年,在硅谷创立了百度,成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之一。
四、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马斯克是特斯拉创始人之一,还是 SpaceX 和 PayPal 两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2012年5月,SpaceX 成功将龙飞船送入空间,成为第一家进入太空的美国私人公司。
2010年初,特斯拉推出了首款电动跑车Roadster,这是汽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马斯克的创意和想法带来了诸多颠覆传统的创新。
这些人都是有志者竟事竟成的典型代表,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
他们敢于挑战自己,不断质疑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最终走到了商业和科技的前沿。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不怕失败,只要坚持不懈,学会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在自己的领域赢得成功。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每一个企业家想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都得付出极大努力与代价,而这通向成功的背后就是一段辛酸的励志故事。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1:余进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初想的和最后做的总有不同,做好才是最主要的。
我最初的梦想是做老师,但是19岁从新乡税校毕业后,迫于现实的压力,就去打工了。
三年下来,除了结识我这辈子的人生伴侣和收获自信外,并没有多大收获,最终决定回来创业。
上天眷顾,抛了个馅饼砸中我的脑袋——跟朋友买彩票中得大奖。
也正是分得的两万多元奖金,成了我事业的启动资金。
三台电脑(一买二借),租来20多平米的小办公室,“青峰”诞生了。
把奋斗留在骨子里说实话,这个时候我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都极其缺乏,惟一有的是大胆,无知者无畏,只能奋斗拼搏,甚至说是拼命,让别人看到我的勤奋和“强”。
就这样坚持了4年多,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青峰不算很大的企业,但发展平稳,前景也不错。
我们做的主要是互联网这一领域,毫无疑问,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具有极强的竞争性,每个员工压力特别大,都希望把这份事业做大。
然而创业第二年,我就遭遇了第一次寒流。
早上来公司上班的时候,所有员工(当时有十几个人)都离职了,只剩下我自己。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离职,但意识到自己的管理出问题了。
有压力不一定全是坏事,可是他们开心吗?跟着我有什么前途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经过很长时间思考,我明白了:管理一个企业,归根到底是管理企业员工。
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员工,什么事也做不成。
员工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他们同样是有身份、尊严和地位(不是职位)的人。
想明白了这点,我没有怪那些离职的员工,反而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
正是从这件事以后,我才开始科学地管理公司。
每天都有新员工加入,为了多和他们沟通,我坚持天天按时来公司上班。
一次,无意间发现,公司将近500名员工,我只认识70多人。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精选企业家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企业家带来的成功,促进了一个群体的成功。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篇1:董思阳她曾被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评为亚太最具有潜力的女企业家,被中国《海外赤子》杂志评为中国最年轻的女企业家,是国际励志成功学大师陈安之、黑黝龙、林伟贤、许伯凯的得意弟子,被国际最有名望的成功学大师艾莫誉之为“少女企业家之最”。
是什么力量的引导能让21岁的她就成为横跨东南亚的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她的资产已逾亿,是80后唯一做实业起家的女性创业者。
是神话吗?有奇迹吗?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不过,当你了解了她的成长、创业过程中的三次转变后,便会为之赞叹。
刚到新加坡念书的时候她才15岁,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一个亲戚,她不得不半工半读,为的只是能够尽快地学会独立,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
她的第一次转变是从在新加坡最大的花卉市场卖花开始的。
由于学校离花市非常远,每天下课后她便直接坐车去花市卖花,可是任凭她怎么努力,都没有一位客人愿意买她的花。
一个下午,她仅仅从一位老奶奶那里收到了30新币,更为残酷的是,老板只给了她0.3新币,原来她的薪酬只是业绩的百分之一。
不过她没有因为这样的事实而产生挫败感。
回家的路上,她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月2000新币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她直接奔向了离家最近的书店,买了好几本关于销售技巧的书籍。
了解顾客的心理,学会如何与他们交流,如何激起他们潜在的需求。
这个月,她赚到了4000新币。
更为让人欣喜的是,她的学业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加巩固。
这样的经历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年幼的她从一个不大会说话的女孩子,慢慢变得越来越爱交际了。
第二次改变是在她17岁,她在书店里无意中拿起一本《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的书,这本书成了她为人生订立目标的启蒙书。
这本书非常厚,里面有介绍100位优秀的企业家故事,当时她心里就涌起一股激情,没有犹豫,马上买了这本书。
十几年艰苦创业 40岁赚取18亿
十几年艰苦创业40岁赚取18亿声名显赫,如日中天,用来形容如今的王玉锁与其领导下的新奥集团实不为过。
但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王玉锁还是一个三年高考落榜骑着自行车卖煤气罐的小伙子。
坎坷中探索1964年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胜芳古镇的王玉锁,创富之路并不平坦。
三次高考落榜,令他不禁有些心灰,于是放弃学业开始做些小生意。
王玉锁卖过葵花籽、啤酒,还卖过女用泡泡纱背心,后来还做过一家塑料厂的业务员,但都没有赚到什么钱。
经历了对各种行业的探索、尝试,这一切让他具备了承受巨大市场压力的良好心态。
1986年春节,生意失败的王玉锁拿着100块钱,准备去租车跑运输,没想到人家又不许租车了。
在茫然之际,他忽然想到倒腾燃气能赚钱,于是半途改道来到任丘。
在任丘,经邂逅认识的一位熟人帮忙赊到一罐液化气,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将液化气罐拉回家,做起了经销液化气的生意。
没想到无意的选择竟然对了路,几天时间,液化气罐卖出去40多套,净赚1000多元。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对液化气开始实行“国家定价和市场浮动”价格双轨制。
生意虽然做得并不轻松,但价格的双轨制还留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
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几年时间里,王玉锁就赢得了创富的“第一桶金”。
“西气东输”带来机遇1989年,王玉锁成立夏利出租车公司,开始了他从谋生计到创富的最初历程。
在王玉锁看来,罐装液化气显然不能成为自己的事业,这时的发家并不代表创业。
经营出租车公司的时候,他从汽车加油的巨大开销看到了石油产品的巨大市常当时的石油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但王玉锁还是看到了石化贸易中的市场空间。
虽然石化贸易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直接财富,但却为他积累了在这个行业的“无形财富”——包括人缘、对行业的市场敏感和对未来市场的思考。
90年代初期,天然气下游行业开始逐渐“松口”,允许国有零散气井与外界合作开发。
王玉锁得知消息后,壮着胆子在华北油田包了几口气井,正式进入天然气行业。
当时,适逢廊坊开发区成立,凭借经营液化气的良好口碑和经验,在不用政府投资的情况下,王玉锁在1992年成立新奥燃气有限公司,而后以市场化方式为廊坊市开发区供气。
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10篇
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10篇毕业季就是就业季,如今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创业,那么你知道创业成功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1真正的主将,总是能在企业遭遇艰难和路径分歧的时候,挺身而出,给团队带来信念和方向。
54岁开始二次创业的李建全十年磨一剑,用品质和口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死局”,将“一朵棉花”盘活成一门年营收达30亿,全国拥有230家门店的大生意。
李建全将自己第一次创业的原因归结为“养家糊口”,而第二次创业他则希望打造一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民族品牌”。
全棉时代的故事要从其棉柔巾的核心技术——全棉水刺无纺布的研发开始讲起。
当年的李建全,是中国第一批外贸出口人,于1991年创办稳健医疗,凭借医用敷料用品的OEM生产起家,出口至欧美日,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用敷料出口企业。
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是,医用手术纱布会带纱头或绒毛,很容易遗留在体内,导致后遗症。
(目前,该问题已不存在)李建全自己就是受害者,手术后的部位,至今一到雨天就疼。
能不能做出不带绒毛的无纺纱布呢?1096天,2156次实验,消耗537吨棉花之后,2005年,李建全带领团队终于成功研发了全棉水刺无纺布技术,并获得专利。
但没想到的是,因为技术超前,缺乏认证标准,产品在医疗市场应用受阻。
因为这种新式的“无纺布”尚未获得欧盟的认证许可,根本无法打入海外医疗市场。
无奈之下的李建全开始转变市场方向。
这时候的他才发现:国内的卫生间厂家对这种产品很感兴趣。
而且,过去棉花大多数被用在做衣服、被子上,在日用品上用得比较少,但其实棉花在舒适性上非常有价值。
也就是说,日用消费棉制品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2009年,李建全正式入局民用市场,全棉时代由此诞生。
第一年,李建全一口气开了20多家店,亏了3000多万;第二年又接着开了17家店,接近4000多万。
第三年,我们还继续开,再30家店……2010年-2013年,这四年,李建全大概开了八十家店,关了20多家店,累计亏损近两个亿。
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
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无论是谁,创业都是艰难的,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坚持住。
关于创业初期艰辛的励志小故事。
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希望你们喜欢!创业初期的艰辛励志篇1冲动创业,跌撞成长把美国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搬到中国去;;这个想法是驱使杨浩涌当年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他,“对中国互联网一点儿也不懂”,但就认准了分类信息网站是个好东西。
“我觉得它(Craigslist)有那么多人在用,就一定是有价值的。
”他说,“许多伟大的产品都是这样,不论社交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在早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商业模式,但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杨浩涌并没有想太多,一心抓紧时间回国,想抢在别人行动之前占领先机。
回到北京后,他和一个兼职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了网站架构。
2005年3月,网站上线。
但不久后,全国突然涌现出1000多家分类信息网站。
手里只有凑来的10万美元,杨浩涌不得不思考这笔钱应该花在哪里、怎么花。
当时,国内大部分网站效仿Craigslist的做法,设立许多城市分站,提供多种服务类目,却似乎有点水土不服。
杨浩涌决定先不在全国铺开,而是单点突破,集中资源拓展北京市场,并且只专注于租房、二手货和交友这三个品类。
“创业早期还是专注点好,其他城市又够不到,没有那么多资金。
”在他看来,要赢,就要拿自己的优点去打别人的弱点,全力攻占一个“山头”。
当时全国的同类型网站中,只有赶集网专注北京市场。
回顾这次“说走就走”的创业经历,杨浩涌坦言并不是精打细算的结果,初期也没有想过赚钱,只是想把运营做起来。
“创业者就是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很多事如果一眼就能看得十分清楚,可能就不会只有这么少的人去做,也不可能最后做成的只有一两家。
”在他看来,只要一个产品“有用”、“有需求”,最终一定能找到商业模式,实现商业价值。
但最初的4年,杨浩涌和他的团队却是“苦熬”过来的;;公司缺的不是干劲,而是资金。
2008年赶集网融资时恰好遭遇金融危机,许多有意向的投资人放弃了投资,而终于拿到一份投资意向书的杨浩涌,却为这份合同足足等待了11个月,“这对任何创业公司来说都非常煎熬”。
名人励志创业成功案例积极向上的故事
名人励志创业成功案例积极向上的故事我们看到过许多成功创业的真实案例,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积极的心态。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名人励志创业成功案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名人励志创业的成功案例一金店算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不知底细的人,老板是绝对不敢滥用的。
周家曾与郑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给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赶上“周大福”金铺正好缺可靠的伙计,便接纳了小阿彤。
郑裕彤从杂役干起,每天扫地、擦灰尘、洗厕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洁工作,等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再和姗姗来迟的大伙计们一起开店门做生意。
懂事的小阿彤一个心眼想着不辜负老板的“不弃之恩”,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
“周大福”金铺因入行较晚,因此店面在当时名气不大。
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劳和在工作中体现的智慧逐渐被周至元所赏识。
此后仅半年时间,周至元就提升郑裕彤正式在金行当学徒了。
当时,由于广州、香港沦陷,不少金铺迁移澳门,金铺几乎随处可见,竞争十分激烈。
郑裕彤似乎天生便是为黄金珠宝而生,他对做珠宝生意极有兴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营销的要领并痴迷似的钻进了行当。
后来郑裕彤才知道,父母亲与同在广州绸缎庄做过伙计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难之交,情同手足。
周、郑之妻又同时有喜,于是两家“指腹为婚”约定了亲家。
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儿,郑家生了男儿,恰好成了天生一对。
到“周大福”金铺学徒时,父亲担心儿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进,没有告诉他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郑裕彤果真与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结为连理。
那年夫妇俩同是18岁,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俩始终相敬如宾。
1946年,21岁的郑裕彤到香港设立了“周大福分行”。
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银珠宝行,集各家之所长用于领导分行的经营,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
但郑裕彤并不满足,他清醒地认为:“在商场上‘守业’就等于‘败业’,要在不断创新中前进才能图谋发展”。
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资本结构模式,邀集同事,组建“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这也是香港金饰珠宝业最早的有限公司机构。
成功企业家的励志故事(通用18篇)
成功企业家的励志故事(通用18篇)对于成功企业家来说,成功是必然的,因为他/她们足够自信足够努力,下面店铺为大家讲诉一些成功企业家励志故事,希望能帮助大家!成功企业家的励志故事篇1很早很早的时候,Facebook还只有不到15名员工,那时有个叫SteveChen的家伙干了几个星期以后决定这地方不适合他,想走人,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做视频那块儿。
当初雇佣他的MattCohler就劝他不要走,“你在犯一个可怕的错误你知道吗。
Facebook前途无量!而外面已经有一坨视频网站了。
你这么做的话会后悔一辈子的!”Chen没有听进去,还是一意孤行地走人了,然后创办了一个叫YouTube的公司。
SteveChen就是陈士骏。
成功企业家的励志故事篇2Ferruccio以前是个造拖拉机的农民,他造得很成功,赚了很多钱,成了意大利最有钱的人之一。
他有辆法拉利,老是给他制造点小状况。
到底他也是技工出身,于是决定自己修修看。
结果打开车盖一看,他发现法拉利用的离合器跟他自己拖拉机上那款怎么长得一模一样呢。
那可是法拉利啊,居然用这种劣质零件?于是Ferruccio一怒之下冲到摩德纳的法拉利总部去投诉。
恩佐·法拉利一贯高傲,这次也不例外,对着Ferruccio说这跟车没关系,问题出在他这个“农民”自己身上。
Ferruccio一听气爆了,立马发誓要造出一辆能打败法拉利的车。
他苦心研究,后来果然报了这个仇,他造出的车以动力享誉世界,着实给了法拉利迎头一击。
知道这个老Ferruccio姓什么吗?他姓兰博基尼(Lamborghini)。
成功企业家的励志故事篇31965年,FredSmith还在耶鲁上学时,有篇研究美国物流的经济学作业要写。
那会儿,美国货运商大多都专注于用卡车或者客运飞机的空间运送大件物品。
Smith觉得搞一个有专用飞机来更高效运送小件物品的公司能填补这个市场空缺。
他拖到最后一刻才写完这篇论文,没有在里面细述怎么来具体经营这个公司。
刘金柱:像羚羊一样奔跑
刘金柱:像羚羊一样奔跑作者:史晗来源:《软件工程师》2009年第02期刘金柱,80后,“BPM领域TOP10”之一——炎黄盈动公司的CEO。
这个曾经怀揣艺术梦想的年青人,创作过许多天马行空的美术作品,学的却是机电专业;在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后,他的人生轨迹转了个弯——他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编程。
十年过去了,刘金柱从一个普通的程序员成长为一个优秀的IT企业领导者,炎黄盈动的BPM(业务流程管理)产品和服务也连续三年入选“BPM领域TOP10”。
当年出于个人兴趣创建的中文Java技术网也陪伴众多Java爱好者度过了7个春秋,如今已拥有13万注册会员,成为颇具影响的中文Java技术社区。
编程、社区、创业成为他事业的三步曲。
面对IT行业的潮起潮落,刘金柱说,我最终的梦想是要把公司塑造成一个源源不断输送革命性技术和最佳用户体验的世界级品牌,帮助全球企业用最前沿的软件技术实现高效管理。
爱上编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为一个街头画家曾是我最初的梦想。
自从接触软件编程后,我发现编程就像画画一样,可以将头脑里抽象的思维、风格呈现成为一件艺术品。
这一步步探索、求证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而你所需的只是一台接通电源的计算机。
”不熟悉刘金柱的人仅凭外貌推测,会以为他是个舞文弄墨的儒雅书生,哪知28岁的他已经在软件平台架构领域执着追求了十年光阴。
他是BPM产品AWS平台的总架构师,担任着炎黄盈动公司的CEO。
睿智豁达的个性,使他和他的团队成为中国BPM和业务基础平台中间件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
当年,学校开设了计算机编程和自动化柔性控制课程,刘金柱第一次排队接触到计算机时,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
“令我着迷的不是计算机设备,而是那个能够被感知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
当时的上机环境特别差,学校只有一批‘联想1+1’的286和一台高贵无比、可以彩显的386计算机,我的计算机启蒙阶段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
由于上机时间和资源的宝贵,大多数时间里,程序代码是利用课间琢磨从图书馆借来的厚厚的C语言书籍,让编程代码在大脑里自由运行。
中国最早亿万富翁的四次创业故事
中国最早亿万富翁的四次创业故事中国最早亿万富翁的四次创业故事导读:瞿建国,这位申华实业创始人,带领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成为“老八股”之一,后因股权角力淡出;移居加拿大却又回国,成立开能环保专注净水行业,并登陆创业板宣告“复出”。
此番定增原能细胞,意味着这位“中国最早亿万富翁”开始了人生第四次创业。
停牌数月的开能环保昨日开盘即封涨停——10月30日晚间,开能环保公布了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9.798亿元资金,其中4.268亿元用于增资原能细胞及投资免疫细胞存储项目。
提到开能环保,熟悉资本市场的人不会不知道其董事长瞿建国。
这位申华实业创始人,带领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成为“老八股”之一,后因股权角力淡出;移居加拿大却又回国,成立开能环保专注净水行业,并登陆创业板宣告“复出”。
此番定增原能细胞,意味着这位“中国最早亿万富翁”开始了人生第四次创业。
这二十年间,多少股市大佬已经销声匿迹,究竟是什么使瞿建国选择了复出?又是什么使他看上了环保及细胞行业?时代巨变从木匠到董事长与上个世纪大多数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一样,瞿建国1954年生于上海浦东川沙一户农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家贫无以治学,于是就去学了木匠手艺。
”当时的他白天在生产队工作,晚上偷偷做家具。
1973年,瞿建国开始创办乡镇企业,到1983年,他领导村办企业实现产值千万元、利润超百万,闻名全国。
此后,他当上了川沙县孙桥乡分管工业的人民公社副社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把城市里淘汰的企业争取到孙桥,尽管现在看大都是重污染、废旧落后工艺的企业,但在当时确实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当时孙桥乡有300多家企业,七八千工人,处于散乱差的状态,我有个念头,为什么不搞合作社、搞企业集团。
”1983年,公社搞了个工业区,把分散的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企业联合体。
“这举动在当时实属罕见”。
到当年底,“全上海市只有18万门电话,我们孙桥公社家家户户都已经安上电话了。
”瞿建国说,短短两年,公社工业产值就突破了亿元大关,成为中国农村首批“亿元富乡”。
成功企业家故事_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_励志故事
成功企业家故事_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大凡的企业家都有一套管理,因为哲学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家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家迎接挑战,创造辉煌,走向成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企业家故事,一起来看看这些成功企业家的真实故事吧!成功企业家故事篇1:胡成中1961年出生于温州市柳市镇;14岁时辍学跟父亲学裁缝;1984年与人合伙创办了求精开关厂:1992年创办温州德力西电器有限公司;1994年成立浙江德力西集团公司,任董事长;1996年更名为德力西集团公司,任董事局主席兼CEO。
曾被评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优秀企业改革家、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经营大师、中国十大最受关注企业家、“中华慈善人物”、西部开发功勋浙商等。
众所周知,在中国,温州是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而温州的柳市镇更是聚集了上千家电器制造企业,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
这个拥有25个“中国驰名商标”,13个“中国名牌产品”的电器生产基地,作为“温州模式”的一个启动点,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
“温州模式”让世人瞩目,20多年来不知全国各地有多少人一拨接一拨地蜂拥而至。
“取经”者有之,带着批判的眼神来审视者亦有之。
甚至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人多次亲临这块在当初颇有争议的地方。
这里一个备受关注的人就是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胡成中。
20多年来,胡成中不懈追求事业的成功,探索企业经营的真谛,他所创办的德力西集团也在短短的内,迅速创造出经济腾飞的奇迹,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列,被经济界、理论界誉为“德力西现象”,而他本人也被外界誉为“创新少帅”、“电器大鳄”。
钱塘潮涌,雁荡春早,柳市人勤,温州风暖。
今年春节刚过,记者一行就带着崇拜和敬仰之情专程造访了心仪已久的德力西集团,和胡成巾先生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穷苦出身当下,正值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的国际金融危机弥漫垒球,美国、日本、欧元区,甚至整个世界都寒风凛冽,而柳市却依旧是车水马龙,红红火火,一片繁荣景象。
[作文素材]10个坚持创业的名人故事
[作文素材]10个坚持创业的名人故事10个坚持创业的名人故事艰难的时候总会过去只要你能坚持下来,那么创业名人是怎么度过人生艰难的时期的?坚持创业的名人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坚持创业的名人故事: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故事刚满15岁的王健林从四川绵阳来到东北,成了一名娃娃兵。
每天背上10多公斤重的装备,在齐膝深的积雪中徒步40公里,每次拉练的总路程甚至长达上千公里。
从军18年已经成为团职干部的他,却遇上“百万裁军”。
创业初期没资历,没实力,说好的贷款却被银行放了鸽子,为了公司项目,他借过g利贷,甚至9天9夜没睡觉。
人人都不想碰的旧城改造他敢接,刚做商业地产的时候,因为不懂,3年之间打了222场官司。
就是这样一个一根筋的人,如今却是无人不知的亚洲首富。
坚持创业的名人故事: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的故事史玉柱在脑黄金产品成功之后,整个团队上下的人全部头脑发热,一口气又推出了12种保健品,但最后彻头彻尾以失败告终,再加上巨人大厦的营销失策,使得史玉柱一手搭建的巨人帝国面临危机。
一夜之间,史玉柱负债2.5亿,跌入人生谷底。
在这段时间里,史玉柱并没有因此倒下,他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为了了解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他让人将当时报纸上关于他的负面文章一篇篇接着读,看看别人对他失败的“诊断”。
文章骂得越狠,他读的次数越多,甚至专门组织“内部批斗会”,让身边的人一起向他“开火”。
正是凭借着反思、务实、信心,史玉柱在全国县域市场撒下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脑白金让他重新回到了一线商人的俱乐部,史玉柱创造了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传奇故事。
坚持创业的名人故事: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的故事被北大开除后,俞敏洪完全没有了生活来源,为了养活老婆孩子,他只好下海办起了培训班。
开班初期生源少,为了招生俞敏洪常常一个人骑车,拎着糨糊桶,满大街贴招生广告。
冬天里,俞敏洪手中的糨糊经常冻成一块,不贴广告的时候,他就和妻子待在“教室”里虔诚守候,盼着来报名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名企业家刘金柱的创业故事
说到私企老板,大多数人会认为他们过着高高在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实,资金是
一步步积累的,生活是一点点改善的,老板们劳动成果的取得,也是辛苦和汗水累积的。
这是记者采访刘金柱时感受最深的一点。
在晋城,只要做单位的制服,人们都会想到一个
名字―――金柱服饰,晋城人不光喜欢金柱制服,更津津乐道这个企业的老板。
刘金柱从
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小有成就,有不同版本在人们中间传说着,但是提起金柱服饰的创业史,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艰苦曲折。
童年的贫苦
刘金柱是河南桐柏人,5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也离开人间,刘金柱从小与俩姐
一哥相依为命。
“我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守着穷苦,演绎传统的生活模式,尽管我的两个
姐姐至今务农,但我们兄弟俩分别接受了高中、大学的教育,这些得感谢我穷苦的家庭中
锻炼出的那种宁折不弯的性格。
”刘金柱静静地吸了一口烟,若有所思地对记者说。
没有父母的家庭那种穷困是可想而知的。
好在他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
每
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买新的年画贴在自家墙上,他们家从没买过一张年画,因为只
要有一分钱,兄弟姐妹们都要积攒起来用于生活和上学。
可是他们家的墙上却贴满了他兄
弟俩的奖状,这是他们家惟一值得骄傲的事情。
以后的日子里,刘金柱在一汽车责任有限公司当了两年副总,他所接触的商家涉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对商界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相继做过旅行社助理、服装厂部门经理、服饰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
尽管刘金柱的职务在变、部门在变,所应对客户和市场也在变,但是自己鲜明的个性和早已练就的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本质精神始终未变。
开始自己的事业
随着对晋城乃至对山西服装市场的了解,刘金柱看中了一个能让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
今年年初,他带领一部分人员加盟了黑马责任有限公司专搞服装项目,创出了一个全新的
服装品牌――DCL服饰。
他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设备,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技师知道他要做服装的消息后,
主动找上门要求来他的厂里工作。
人员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他开始对市场进行细致的调查
和研究。
当时晋城的制服和统一服装的销路很好,于是,他马上转行,开始和单位合作,
生产加工统一的服装。
刘金柱亲自抓生产、销售和经营。
凭着在广州的销售经验和持之以
恒的精神,他的服装厂生产的产品受到订货单位的肯定和好评,订单源源不断地送上门来。
他抓住了这个市场潜在的商机,开始进口更先进的设备。
他将自己解放出来,专门研
究一些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信息,以一个小的地级市的经营规模,生产出的产品远远超过了
同行的水平。
刘金柱说,这一路走来,虽说有过太多的辛酸,但毕竟锻炼了自己,对市场及管理等
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也在一天天促使自己试图开拓自己的事业。
他说:“我不想做
一个守摊子的人。
人生充满选择,稍有迟疑,命运就可能改变方向。
我想抓住每一个属于
自己的机会。
”
也许是这些奖状的激励,也许是生活的磨炼,他从此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论多苦、
多穷,一定要走出一条不同于常人的生活模式,他要走属于自己的路,将来要干出一番属
于自己的事业,这个决心和信念一直鞭策着他。
1987年到1990年的高中生活很快过去,毕业那年他顺利考上高等学府,而且成绩在
全县排名第七。
登报自我推销
大学毕业后,刘金柱邀了五六个同学南下广州闯市场,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他
们各自只带足了单程路费抵达广州,来时就已经做好了不干出点名堂来决不回头的心理准备。
初到广州的那一段日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不知所措。
随后的日
子里,其他同学都相继打道回府,他是同来广州的同学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
两年以后,他带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超前的市场经营理念回到内地。
1996年,刘金柱来到了山西晋城市,当时的晋城对于他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
在这里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从晋城邮局向山西日报社发了一份传真,要求登个求职广告。
他记
得很清楚:是5月1日的报纸。
那份求职广告刊登以后,找他的人特别多,在众多商家中
他选择了壶关的一个保健品厂家。
从此,他留在山西,开始对晋城的市场有了一个初步的
概念。
知名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