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八年级上册地理一二章复习要点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疆域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km2,世界第三。
2.领土四端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最南----曾母暗沙(南沙群岛)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最西----帕米尔高原(新疆)3.我国南北纬度相差约50°。
东西经度相差60°多,跨5个时区。
4.我国陆上国界线2万多km,海岸线18000多km,邻国14个。
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韩、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从北到南)我国的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我国的岛屿:台湾岛(第一)、海南岛(第二)、崇明岛(第三)。
我国的领海:宽12海里,海域面积300万km2。
5.我国的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6. 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7.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云南省全部处于热带的省----海南省跨纬度最多的省--------海南省跨经度最多的省------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既临海又临国家的-------辽宁(渤海和朝鲜)、出产煤炭最多的省------山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海和越南)。
北回归线穿过的省(自东向西):台湾(台)、广东(粤)、广西(桂)、云南(云或滇)第二节人口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
2.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线: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灾情发展趋势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 速上升 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 上升的原因? 科技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 提高、人们防震意识的加强,因地震死亡的人口下降。中国经 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 呈上升趋势。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 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 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 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却是东重西轻。虽然 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 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 口、城市密度大,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 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课堂小结
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1.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此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2.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 1.与人口密度有关,百万人口大城市 2.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3.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1.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灾区下列灾害的发 生与这次地震无关的是( C) A.山体滑坡 B.唐家山堰塞湖 C.暴雨 D.泥石流 2.为了将营救出的重伤员及时运送到成都等大城市救 治,应选择的最佳交通工具是( D) A.火车 B.汽车 C.轮船 D.直升机 3.要为评估灾情、抗震救灾、防控次生灾害等提供及 时、可靠的决策信息(影像资料),优先选用的现 代技术手段是( C) A.数字地球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全球定位系统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图)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 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
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4 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板书: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地理人教版选修5课件: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图表导读教材P30图2.7“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 该图用不同的震 级图例表明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即西多东少,呈带状分布,并且地 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 我国地震多发区有四个——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其中青藏、 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北东 边界;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说明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 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石灰岩等可蚀性物质 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干预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 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梳理 HISHISHULI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4年5月30日9时20分,云南省盈江县发生里氏6.1级地 震;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 震;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 生里氏6.6级地震。 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地震、泥石流分布图。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材料二:某年我国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率逐月分布图。
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3、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
4、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 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小结
案例3
危害
泥石流、滑坡有什么危害?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 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 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 地形的稳定性。(4分) 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3分) 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 坡。(3分)
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 我国川、滇、黔地区
多地震
位于板块 交界处
地壳活 动强烈
断裂发 育、岩 石破碎
季风气候 暴雨集中
滑坡、 泥石流 多发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 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破坏植被,地 表径流水量、 速度加大 大规模工 程活动 地下核试 验 泥石流
滑坡
地震
课堂小结
1、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日本 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 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千米。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 警报,地震引发约6米高的海啸。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此次 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但对中国大陆不 会有明显的影响。截止到3月18日,此次地震造成日本约5000人 死亡,近万人失踪,地震造成的核电站爆炸的消息扩散到全球, 一时阴影难散,中国东部海区也受到此次核电站爆炸的影响, 中国环保部门正密切关注这事态的发展。阅读下面两图并根据 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0分)
对比
对比唐山地震与南投地震灾情差异,并分析原因: 唐山 震级 死亡人口 7.8 24.2万人 南投 7.6 2329人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知识点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第⼀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6级以上地震⼤部分省区都发⽣过;②地震频率⾼,强度⼤-------20世纪平均每年发⽣⼀次⾥⽒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泥⽯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流是⼭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块以⾄巨⼤砾⽯,破坏⼒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区﹑⽢肃省南部⽩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地和西藏⾃治区喜马拉雅⼭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道路,对⼈民的⽣命财产﹑⽣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危害。
4. 产⽣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区,沟⾕上游有坡度较⼤的汇⽔⾯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坡为松散⼟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流条件:暴⾬强度⼤,或在⾼⼭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为因素:⼭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体,在重⼒的作⽤下,沿⼀定的滑坡⾯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原和秦巴⼭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畜伤亡;摧毁城镇﹑⼯⼚﹑矿⼭;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森林﹑植被等4.发⽣的条件 : 地下⽔丰富和坡⾯有积⽔的地⽅,特别是连续性降⾬后,有⼤量⾬⽔下渗时,滑坡容易发⽣;地⾯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浸湿后发⽣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节理⾯及岩层⾯是天然的软弱⾯,尤其在断层⾯或岩层内夹有粘⼟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作⽤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蓄⽔灌溉,坡⾯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文字可编辑]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 港口造成灾情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 造成严重灾情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 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 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 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 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 业造成灾害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 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围湖造田
滥伐森林 陡坡开垦
水土 流失
泥沙 堆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ຫໍສະໝຸດ 降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资产、人口等密度加大
加重 洪灾
二、风暴潮灾害 ——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主要危害: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 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 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 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自然灾害
自 然 灾 害
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冰雹、 冻雨、沙尘暴、雾霾…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
地面塌陷… 其他灾害:生物灾害等
干旱
干旱:长时间降水异常偏 少甚至无降水,造成农作 物 减产, 人畜饮水困难等。 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
洪涝
长时间连续降水或短时间 高强度降水, 造成低洼地 被淹没, 设施被冲毁等。 分布;南方地区
寒 潮 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伴有大风、雨雪、
冰冻等形成灾害。 分布;西北、华北、东北
台风
台风是来自热带洋面的强大气旋, 与它相伴的狂风 破坏植物、建筑, 暴雨形成洪涝等灾害。 分布:东南沿海
地震
地震:大地的强烈震动,导致房屋倒塌、交通和通信 中断、人员伤 亡等。 分布:台湾、西南地区及主要断裂带
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频发生,危害重。 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不同地区同时发生各种灾害。 同一地区连续发生各种灾害。
2.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滑坡、 泥石流
主要分布区
形成原因
西北地区
降水较少,尤其是春季;人口稠 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南方地区,尤其 降水丰富而且集中;
是河流中下游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东南沿海
邻近热带海洋——台风源地
西北、华北、 东北 二级阶梯山区 尤其西南地区
邻近亚欧大陆内部 ——强冷空气源地 地势陡峻,岩石破碎, 降水集中,植被破坏。
三、防灾减灾
监测、预报
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图为 我国东部海域的一张热带风暴(台风)卫星云图。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二节)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二节)(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据此完成1~4题。
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是①特殊的地理位置②多山的地貌③强烈的地壳活动④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⑤陆地面积大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2.季风环流控制导致多发的自然灾害有①火山②旱涝③地震④台风⑤风暴潮⑥泥石流、滑坡A.②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3.我国东南沿海灾害点位多,西北内陆灾害点位稀少,其主要原因是A.东南沿海防灾意识强,西北内陆减灾能力强B.东南沿海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内陆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C.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内陆受灾体少D.东南沿海为季风气候,西北内陆为大陆性气候4.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不正确的是A.华北平原——旱灾多发B.台湾省——沙尘暴多发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D.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答案:1.D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下,全球多种自然灾害在中国都有发生。
答案:2.A季风环流控制地区,由于季风环流不稳定,所以多发旱灾、台风、风暴潮等气象水文灾害。
答案:3.C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三者的共同作用,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受灾体多;西北内陆受灾体少。
答案:4.B台湾受海洋与陆地环境的双重影响,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A.地震、洪涝、台风B.海啸、风暴潮、干旱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D.台风、洪涝、暴雨6.广东省受灾损失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原因是A.寒潮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C.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D.季风环流改变答案:5.D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暴雨及其带来的洪涝。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4000米以上
1000米左右
1000—2000米
1000—2000米
地表形态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地面坦荡,
一望无际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特殊地貌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草原广布
黄土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三大平原】
名称
位置和范围
主要河流
主要特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
最北列
天山—阴山—燕山
中间列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最南列
喜马拉雅山—南岭
东北—
西南走向
最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列
长白—武夷山
最东列
台湾山脉
西北—
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小兴安岭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
横断山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3400—4500ºC
八上地理第一章知识梳理框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1、优越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纬度位置: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3、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4、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屿是海南岛。
5、我国分为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背诵第7页图和第8页表格)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新,黑龙江是我国最北的省级行政区,简称黑,广东省简称粤,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广东、广西、云南;首都北京,简称京。
7、与我国陆上14个国家相邻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重点掌握俄罗斯、蒙古、印度、韩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等。
第二节人口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3、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均教育经费减少、就业困难、资源短缺等。
4、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第三节民族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超过500万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3、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全国的西北、东北、西南。
4、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我国少数民族习俗: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摔跤、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三级阶梯)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3、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面积广大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4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5、我国主要的山脉:三横三纵一弧山①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②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脉;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③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第二节气候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2、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3、我国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4、温度带与作物成熟的次数:寒温带一年一熟;中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亚热带一年二至三熟;热带一年三熟二、东西干湿的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其中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6、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特征: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于夏季三、季风气候显著1、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初二地理人教版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初二地理人教版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初二地理人教版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地形的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4、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地形比例:山地33%,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
其不利的影响是:山区面积广大,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对农业生产不利5、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走向东西北列中列南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南北弧形西列中列东列山脉名称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脉小兴安岭贺兰山六盆山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6、地势的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7、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8、第二阶梯海拔在1000202*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9、第三阶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山脉横断山巫山太行山大兴安岭雪峰山两侧的地形区西侧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东侧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燕山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北侧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南侧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源第二节气候10、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一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青藏高原 西藏、青海 以暴风雪、地震、寒潮、 灾害带 和四川西北部 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地域差异显著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 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 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东部 主要指 灾害带 第三级阶梯
季风环流不稳定
是中国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以东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 中部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 最为复杂、地表 的第二级阶梯 灾害带 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 物质最不稳定的 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大斜坡地带 西北 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 内陆地区 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高原气候区 地势高、起伏大
农业灾情严重 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台风、寒潮、 低温冷害、 干旱、暴雨、 冰雹等
气象 灾害
气候条件
水文 灾害 地质 灾害 生物 灾害
暴雨洪涝、 风暴潮等
地震、滑坡 泥石流等
病虫害、鼠害
致 灾 因 子
地理位置 地形、地 质条件
西北灾害带
中 部 灾 害 带 东 部 灾 害 带 海 洋 灾 害 带
青藏高原灾害带 雪灾 地震 滑坡、泥石流 洪涝 旱灾 台风、风暴潮 低温冷害
东 南 沿 海 灾 害 带
海 洋 灾 害 带
灾害带 海洋 灾害带
分布地区 主要指东部 和南部海域
主要灾害 以台风、风暴潮等 自然灾害为主
形成原因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东南沿海 连云港以南的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 受海洋与陆地 双重环境的影响 灾害带 东南沿海地区 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三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二、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洪涝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1)形成: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及台风引起。 (2)发生时间: 与旱灾交替出现,我国多出现在夏秋季节。 (3)影响范围: 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五个洪涝多发区:两广大部 闽南和台湾; 湘赣北部地区; 苏浙沿海和闽北地区; 淮河流域; 海河流域。
中国暴雨洪涝灾害地区差异的成因
• 坡面物质松散,易发生滑坡;
•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
极易发生泥石流;
•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 滑坡和泥石流。
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方法
地质地貌
物质基础
气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为因素
台风结构图
云 墙
云 墙
外围大风区
旋涡风雨区 台风眼
旋涡风雨区
外围大风区
台风源地:(注意:赤道不能形成台风;台风眼无风)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菲律宾群岛以东) 我国南海海域 移动路径: 一、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入 二、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 登入 三、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 东北方向 影响范围: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 省 多发季节:夏秋季节
源地成因
地表气温极低,盛行下沉 气流,近地面气压很高。 强冷空气吹向低纬地区,形 成强冷锋系统,带来大风、 降温、雨雪、冰冻等天气
寒潮灾害 成因
冷
吹向低纬
1.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 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 的危害最大。
2. 源地: 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暴雨 洪涝 灾害
电力、电信中断 危害农业
2.预防: 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并做好防寒准备
思维拓展:
寒潮的益处有哪些?
1. 带来雨雪,补充土壤水分。 2. 低温杀死虫子,次年虫灾减少。 3. 大风吹散城市污染物,净化空气。
知识结构
防御措施 危害 西北地区 北冰洋冰雪洋面; 蒙 古 、 西 伯 利 亚 大风、急剧降温、大雪冰冻 东部季风区 地区(冬季为冷 源 影 高压) 寒 危害强度从西 地 响 距寒潮源地 北向东南递减 路 区 远,东西走 潮 径 域 路径有三条 向的山脉阻 青 藏 高 原 南 部 、 挡了冷空气 四 川 盆 地 受 影 的侵入 响较小
防御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
1. 加强监测。
2. 及时准确地发布预报、警报。
3. 加固海防堤岸。 4. 增强建筑物的牢固程度。 5. 海上船只及时返港。 6. 户外活动赶紧进入室内。
知识结构
防御措施
危害
强风、暴雨、风暴潮 源 地 路 径 台 风 影 响 区 域 东部沿海地区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 面、我国南海海域
1、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 2、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3、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慢,流量大,排水不畅。
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暴雨洪涝灾 害的原因。
1.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异常。 2.中下游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3.人为占用河道、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行洪能力。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构成。
台风的危害主要有: 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建筑物,折断树木,刮 断电线。 暴雨:引发洪涝灾害。 风暴潮:冲毁堤岸,引发洪水;使海水养殖业受损; 海水倒灌引起土地盐渍化,危害农作物。 台风的益处:
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
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3. 路径:
西北进入新疆,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 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从北方直接南下。
小结: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大风
思维拓展: 寒潮的益处有哪些?
摧毁建筑物
吹翻船只
影响交通 降温 1.危害 交通受阻
大雪霜 冻冰冻
压(折)断电 线、电杆 农作物、果树、 牲畜、鱼等受冻
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实行防洪保险等。
知识结构
防御措施 季风气候,降水集 中夏秋季节;南方 雨季长,降水量大 副热带高压活动异 常,降水量年际变 化大 东部平原地势低平, 河道弯曲,流速慢, 流量大,排水不畅 自 然 原 因 东部多,西部少 危害 分 布 特 点 沿海多,内陆少 平原多,高原山地少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五个洪涝多发区
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
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 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 极强。如图所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 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 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 喜马拉雅山地。
3.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 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4. 产生的条件:
基本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峭,利于水流汇集
2、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
3、多暴雨或冰雪融水
植被条件:稀疏; 人为因素:山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
1.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 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如图: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 及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
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①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 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 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 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 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 动强烈。西南地区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的挤压碰撞。
长江在枝江至城陵矶河段称为荆江,这里江面开 阔,水流平缓,河道弯曲,素有“九曲回肠”之 称。分析荆江河段易导致洪水泛滥的原因。 原因 1、该河段地形变缓,水流速度减慢 2、河道曲折,水流不畅 3、泥沙淤积,水位抬高,易导致洪水泛滥。
防御洪水灾害的措施: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退耕还湖, 修建分洪、滞洪、蓄洪区等。
路径有三条
受灾最严重的 区域: 广东、海南、 浙江、台湾、 福建沿海
羊哀号:我们更是惨啊! 寒潮是冬季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 庄稼哭诉:冻死我 不但受冻,还得挨饿,有 了,快救救我们吧! 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的兄弟已经不在人世了!
寒潮源地
北冰洋冰雪洋面、亚欧大陆高纬度地区
冰雪对太阳辐射的 反射作用强 纬度高,冬半年日照 时间短、太阳高度低
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间分布特点。 自然原因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夏秋季 节多发,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青藏高原 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成为 重灾区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 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 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
3.危害 1、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 2、摧毁城镇﹑工厂﹑矿山; 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 4、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
4. 发生的条件:
• 地下水丰富和坡面有积水的地方,特别是连续性降雨后,有大
量雨水下渗时,滑坡容易发生; • 地面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水浸湿后发生软化; •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面、节理面及岩层面是天然的软弱面,尤 其在断层面或岩层内夹有粘土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 • 斜坡坡度一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力作用下主要表 现为崩落; • 风化作用、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 • 人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行蓄水灌溉,坡面植被的破坏, 都能诱 发滑坡的发生。
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
一、地震的分布
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③华北地震带 ⑤南北地震带 ⑦青藏高原地震带
②喜马拉雅地震带
④东南沿海地震带 ⑥西北地震带 ⑧滇西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6级以上地震大部分省区 都发生过;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平均每 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浅源地震,破 坏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