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二、主要教学内容三、教学设计四、思考与练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把握辛亥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当时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深刻体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以及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使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教学难点:1)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使学生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3)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教学热点:1)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
2)使大家正确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及其教训,深入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经验。
二、主要教学内容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3、辛亥革命的失败三、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一公布,立即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
四省保路风潮兴起时,湖北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
(二)重点讲述环节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列强在中国开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财政;自1859年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即由英国人担任,直到1927年。
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
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只有“兴民全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要不要社会革命。
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26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太论战。双方论战涉厦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清政府1906年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预备立宪期为9年的君主立宪方案。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厦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焱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韧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爆发?2、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3、如何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1939年5月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它的历史意义何在?它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华势力。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例:抢米风潮:封建地主阶级和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农村经济凋破,亿万农民赤贫化,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地主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民众生活极为苦难。
从1906年到1911年,几乎每年都有抢米风潮的发生,且遍及南北各地城镇乡村。
这些事实说明: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3.清末“新政”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
主要内容有:(1)编练新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奉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4700人﹐驻天津附近马厂﹐袁世凯此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刊名 中国旬报 开智报 国民报 政艺通报
游学译报 大陆 女报 湖北学生 报 直说 浙江潮 江苏
刊物
刊行时间 1900—1901 1900—1901 1901 1902—1906 1902—1903 1902—1905 1902—1903 1903
1903 1903—1904 1903
出版地 香港 横滨 东京 上海 东京 上海 上海 东京
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 誓的地方
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
宗旨: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创立合 众政府
性质:中国第一个 资产阶级 革命团 体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 (2)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出版报刊:
报名 中国日报 苏报 国民日日报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警钟日报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起因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 三民主义思想,扩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阵地, 迅速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领导地位。以康有 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阻 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维护其在思想界的 权威地位,极力驳斥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 对此,革命派予以了坚决回击。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同盟会建立后,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国内支部
同盟会国外支部
《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
改良派的机关报——《新民 丛报》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阵地:1905—1907年间,革命派和改良派分别以
《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展开论战。
主战场:日本、加拿大、新加坡。
范围: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报纸、刊物:
报
报名 中国日报 苏报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警钟日报 大同日报 图南日报 广东日报
纸
出版地 香港 上海 刊名 中国旬报 开智报
刊
物
出版地 香港 横滨
刊行时间 1900—1913 1903 1903—1904 1903—1907 1903—1904 1904—1905 1904—1912 1904—1906 1904—1905
对“新政”的评价
进步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近代化进程;传播了新思想; 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客 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改革教育:鼓励留学,废除科举、 颁布新学制等
改革经济: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 商等
消极性——主观目的具有反 动性;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 实质是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 治。
视 频: 废 科 举
1901
宣 布 “ 新 政 ”
1905 五大臣 出洋考 察宪政
《 钦 定 宪 法 纲 》
1911
光溥 绪仪 和上 慈台 禧 死 设责任内阁
革命形势高涨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发展: 革命主观力量的成熟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设立厂矿的数
发展较快的是轻
工业,其中以棉 设厂地区主要 集中在江浙、 两湖和广东一 纺织、面粉加工 等行业最为显著
刊行时间 1900—1901 1900—1901
国民日日报 1903
上海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国民报
政艺通报 游学译报 大陆
1901
1902—1906 1902—1903 1902—1905
东京
上海 东京 上海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2011单选题
)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随着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地传播开来。以天赋人权、自由平 等学说为思想武器。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大量的西书翻 译出版、革命书籍出版、政治性刊物的创办发行。
近年来,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评价‛、
‚理性思考‛为名,提出‚告别革命‛论。他们认为 辛亥革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孙中山提倡的 暴力革命,走康、梁主张的改良主义路线,‚中国早 就实现现代化了‛。
问题:面对上述错误观点,你是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为支付赔款,清政府横征暴敛,导致民怨 沸腾。 (3)各阶层人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人民已不 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民主革命思想宣传代表思想家及其著作:章炳麟的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 《警世钟》、《猛回头》。
革命报刊一览表
报
报名 中国日报
纸
刊行时间 出版地 香港 刊名 中国旬报
刊
物
刊行时间 出版地 香港
1900—1913
1900—1901
苏报
国民日日 报 俄事警闻
1903
1903 1903—1904
在宣传革命思想浪潮中,以下几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及其 读物最为著名: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在文学、历史 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 奥难解。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 《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3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55
“轮船之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 愚劣如湘人,亦习焉而知其利。是以 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来, 阻难专在官。凡三次呈请……独不
准百姓置造”。
——郭嵩焘书李鸿章信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56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 清新刑律》、《民律草案》分别在程
1 8 9 8
1 8 9 9
Hale Waihona Puke 1 9 0 01 9 0 1
1 9 0 3
1 9 0 4
1 9 0 5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9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0
义和团运动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1
1900年义和团运动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2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列强屠杀中国龙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2
从左到右:意大利、英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以及被挡住的奥匈帝国
列强联手粉碎中国巨人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3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4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5
1、中国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3
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着于论语…… 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 难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 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 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
第三讲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各地响应武昌起义
太原 西安 安庆
烟台 镇江 上海
南昌 杭州 成都 重庆 贵阳 长沙 福州 昆明 桂林 广州
第一节 第二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 政府宣告成立
改革教育:鼓励留学,废除科举、 消极性——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 颁布新学制等 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实质是维护 改革经济: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 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商等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新政”的客观影 响
03 02 01
编练新军, 有利于中国军事 近代化进程,但 新并没有起到维 护清朝统治的作 用,反而成为清 王朝的掘墓人。
教育改革 促进了近代新 型知识分子群 体的产生,有 助于西学和民 主革命思潮的 传播。
经济改 革有助于民 族工商业的 发展,促进了 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的发 展和壮大。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4、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 使统治集团内部离心离德
德国
俄国 资金合计 1.3亿元
开平矿务局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恶性膨胀
通商口岸——上海
辛亥革命前,外国资 本已垄断了中国生铁 生产的100%、内外 河航运的84· 4%和铁 路的93· 1%以及煤矿 的76· 3%。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革命的必然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在鼓吹革命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 地陆续成立。如黄兴等人组织了华兴会,蔡元 培等人组织了光复会。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 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 以《民报》为机关报。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 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革命的旗帜
一、革命的必然性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新政”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革命的必然性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帝国主义对 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 《辛丑条约》要中国支付赔款4亿5千万 两,当时每个中国人要摊到1两。这笔巨 大的赔款对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使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结合在一起,社 会矛盾更加激化。
民权主义:强调要通过政治革命来推翻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民”要有“权”,但“民”究竟指的 是谁?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指出劳动 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 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实现和保证。
三民主义学说及其评析
2、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析
民生主义:当时主要强调的通过社会革 命来“平均地权”,因为“地”是关系 到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最重要的问题。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平均地权”,不正 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广大农民 的土地要求,光一句“平均地权”是很 不够的。
辛亥革命的失败 2、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倒转的。在举国反对 之中,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 消帝制。张勋复辟也仅维持了12天。 历史的发展又是曲折的。由于革命党人 没有看到,也不可能发动人民群众,他 们必然陷入势单力薄的窘境。
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课件
国民日日报 1903
俄事警闻 1903—1904
檀山新报 1903—1907
俚语日报 1903—1904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警钟日报 1904—1905
大同日报 图南日报 广东日报
1904—1912 1904—1906 1904—1905
出版地
刊名
香港
中国旬报
上海
开智报
上海
国民报
上海
政艺通报
--列宁
编辑版pppt
7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
民 族 危社 机会 加矛 深盾
激 化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 侵略日益扩大
清政府横征暴敛,导致 民怨沸腾
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 风起云涌
编辑版pppt
8
《
民
呼
与 民 之 担 负 》
日 报 》 刊 登 的 漫
画
《
官
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已经
设责任 内阁
》死
革命形势高涨 编辑版pppt
11
(三)
清
末 “ 新 政 ”
及 其 破 产
新政的措施: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 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 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 废除科举考试,并“仿行预备立宪”。
新政的破产:“预备立宪”的骗局仅使立宪派大 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
许多革命者,都是在改良道路走不通时才提 出了革命的主张。
编辑版pppt
5
第二,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扫清了历史前进的障碍,带 来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进步。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2.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 2、清末“新政”及其破 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孙中山大总统召开的第一次内阁会议
交通部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 一 届 国 会 开 幕
1912年 1912年3月,临时参 议院颁布《 议院颁布《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 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目的是限制袁独裁, 目的是限制袁独裁, 维护共和制度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的进步意义。 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3、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是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 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 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 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这些 起义虽然相继失败, 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的影响。
1911年4 年 月黄花岗 起义
(四)“告别革命论”不是学术研究更 告别革命论” 不是什么新观点
在中国学术界, 在中国学术界,根本否定辛亥革命的人 最早当推康有为和梁启超。 最早当推康有为和梁启超。 20世纪 年代,有人把“稳定压倒一切” 世纪90年代 世纪 年代,有人把“稳定压倒一切” 套到中国近代史上去了, 套到中国近代史上去了,认为那时也应 该是稳定压倒一切。 该是稳定压倒一切。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大家谈
我所知道的孙中山
中 山 陵
南京中山陵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情况: 翻译、创办、 情况: 翻译、创办、发表论著 中心: 中国上海、 中心: 中国上海、日本东京 著名代表: 著名代表: 章炳麟、邹容、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革 命 军 中 马 前 卒
革命团体的建立
“创立民国”——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最主要 的任务就是推翻清朝之后,建立资 的任务就是推翻清朝之后,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给人民以民主 和自由。 和自由。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指在革命取得成功之后, 指在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由国家 来重新核定地价,逐步向地主收买土 来重新核定地价, 地,实现土地国有化,以做到“天下 实现土地国有化,以做到“ 田 应为天下人同耕” 应为天下人同耕”。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老年合影 孙中山与宋庆龄于1915年10月25日在东京结婚的合影
2、护国战争。 1915年12月,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李烈钧等发动护国运动,25日云南宣 布独立,接着分兵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兵, 讨伐袁世凯。接着,贵州、广西、陕西宣布 独立,全国出现了反袁斗争的高潮,迫使袁 世凯取消帝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主要内容:
了解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的区别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章 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 “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
1901
宣 布 “ 新 政 ”
1905 五大臣 出洋考 察宪政
《 钦 定 宪 法 大 纲 》
1911
光溥 绪仪 和上 慈台 禧 死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从辛亥革命起,为了推翻清朝而迁 就袁世凯, 后来为了反抗北洋军阀而利 用西南军阀,再后来为了抵制西南军阀 而培植 陈炯明,最后陈炯明又叛变了。 这样看来,从前的老一套革命办法非要 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 ——吴玉章
第一,在反帝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不敢也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甚至幻想与革命的敌人妥协来实现资产阶级的 民主政治。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二次革命。 1913年,李烈钧、黄兴组织讨袁军, 举起讨袁大旗,上海、广东及安徽等地 纷纷起兵响应,但最终归于失败。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课件
漫画:民不聊生
.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新政”主要内容
改革官制: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改革军制:裁撤绿营,编练新军等
改革经济: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等 改革教育:鼓励留学、颁布新学制、(1906年)废 除科举等
.
一条线索
知识 结构
三个问题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题 的 真 解
孙 中 山
决《
》中
国
决国体过 中”改时 国,变的 问才为满 题能“清 。真中君
正华主 解民政
.
视频:孙中山
级知识分子。
1895 -1911年新设资 本超万元的民族资本厂 矿达800家,资本额超
过1.6亿元。
.
1906年归国留学生考试之考官及学部官员合影(后左
二为严复,后右二为詹天佑)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 革命派骨干力量的形成
思资
想产
织 活 动 家
家 、 宣 传 家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华
陈 天
.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一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加强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英国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列强在中国厮杀争斗19世纪抹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大对华掠夺和扩张,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破产原因:清政府根本目的是延续其反动统治;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并没有受到重视。
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创办刊物和革命读物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组织3)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三民主义学说民族主义内容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独立的中国。
不足: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的可乘之机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性:反皇权代替反封建。
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
孙中山认为:国家应该核定地价,逐步由国家向地主收买土地,平均地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频
视频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青年运动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
孙中山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上书 李鸿章,提出“人能 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畅 其流”的主张。
清政府派出考察团赴各国考察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改革官制 改革军制 改革教育 改革经济 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的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废科举,设学堂,派留学 制定商法,奖励工商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预备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
1911 年 4 月 27 日 , 黄 兴 率 敢 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 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 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 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 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 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 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 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 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视频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 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 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章炳麟发表了
邹容出版了
陈天华出版了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革命军》 《警世钟》《猛回头》
“我中国今日 欲摆脱满人之 羁缚,不可不 革命。我中国 欲独立,不可 不革命。我中 国欲与世界列 强并雄,不可 不革命。”
——孙文:《黄花冈七十 二烈士事略》序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
“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 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 死,亦义所应尔也。”
——方声洞:《禀父书》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 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 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 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96 39
25
12
农牧业 6
总计 178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904 年 , 孙 中 山 发 表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 朝政府的统治,才能真 正解决中国问题。
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
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 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1
中华民国主权在民; 国内各民族平等
2 国民享有人身、居住、 财产、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宗教信 仰自由
3 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 的权利
4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 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 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 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 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 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 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邹容: 《革命军》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4 年 黄 兴 、 陈 天 华 、 宋教仁、张继等留日归国 学生及谭人凤、周震鳞等 人,组织成立了华兴会, 提出“驱除鞑虏,复兴中 华”的政纲。
黄兴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团体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在发展,这 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接触到西方资本 主义思想文化,开始摸索救 国救民的新道路,他们成为 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清末群众起义斗争(次数)
226
188
149
103
99
112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1901 年 , 慈 禧 在 西 安 以光绪名义下诏变法, “新政”由此开始。
从 1901 年 下 诏 变 法到1911年清朝覆灭, 清政府先后施行了一系 列改革措施。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 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
有统一的 革命纲领
2
有自上而 下的全国 统一的领 导机构
3
主张采取 武装斗争 手段推翻 封建统治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 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 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 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 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武装起义
时间
起义名称
1 1895
广州起义
2 1900
惠州起义
3 1906
萍浏醴起义
4 1907 潮州黄冈起义
5 1907
安庆起义
6 1907 惠州七女湖起义
7 1907
安庆起义
8 1907 钦廉起义起义
9 1908 云南河口起义
10 1910 广州新军起义
11 1911
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 起义。这些起义虽然 相继失败,但是产生 了广泛的影响。
辽宁世纪教育研究院 2018年5月
返回目录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 革命的旗帜
视频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的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1
西方列强 对中国的 侵略日益 扩大
2
清政府横 征暴敛, 导致民怨 沸腾
3
各阶层人 民的反抗 斗争风起 云涌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群众的反抗斗争
4
有革命党 人公认的 领袖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
基本任务
缺陷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 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
划清了革命 与改良间的
界限
传播了民主 革命的思想
促进了革命 形势的发展
“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国中,今则得法理论、政治论以 为之羽翼,其旗帜益鲜明,其壁垒益森严,其势力益磅礴而 郁积,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新民丛报》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导人蒋翊武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新军革命党发起 武昌起义,吹响了辛 亥革命的号角,随后, 各地响应,清王朝土 崩瓦解。
共进会领导人孙武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昌起义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 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帝制终于覆亡。
视频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林觉民:《与妻书》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保路风潮
1911 年 , 清 政 府 借 “国有”名义出卖路 权给帝国主义,同时 借机“劫夺”商股, 激起湘鄂粤川四省的 保路风潮,尤以四川 最烈。
视频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 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中 华民国临时大 总 统 , 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 并成立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
大总统誓词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革命派在政权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它所颁布的各项政策, 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与利益,在相当程度上, 也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推翻清王朝 的统治,沉 重打击了中 外反动势力
2
结束了封建 专制,建立 了中国第一 个资产阶级 共和政府
3
推动了中国 人民的思想 解放
4
推动了社会 变革,促使 经济、思想 和风俗发生 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