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教育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德育知识点总结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格和人格。
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
德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育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品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道德素质的人,使其成为善良、有责任感、有爱心、有担当的公民。
二、德育的目标1.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对社会、国家和家庭的忠诚和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2.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
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勇敢、诚实、守信、友善等品质。
3.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具有乐观和自信的心态,能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社会、家庭、他人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德育教育、道德规范、道德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2. 管理教育。
管理教育是使学生养成守纪守法、守规秩序、遵纪守规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
3.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情绪,具有爱心、同情心、感恩心等良好的情感品质和情感素质。
教育综合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综合德育知识点总结一、德育概念及重要性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实践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情感、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品质,促进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人。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德育,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德育目标及要求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求学生具有关爱、同情、谦逊、诚实、勇敢等道德情感,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下都能自觉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轻易妥协。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具有守纪律、尊重他人、关爱环境、讲文明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律自德,做到言行一致。
三、德育方法及途径1. 课堂教育通过课堂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2. 学校风气建设学校通过文明风尚、规范制度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自律自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风貌,感受社会压力,培养责任感和担当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学校德育工作1. 建立德育制度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制度,规范德育工作的程序和流程,使德育工作更加有序和规范。
2. 加强师德建设教师是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理念。
3. 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学校要组织各类形式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家庭德育1. 亲子沟通家庭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第一课堂,家长要通过亲子沟通,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 以身作则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积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篇: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育学笔记德育二
1、德育的过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
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两者是有区别的。
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
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
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他们的品德。
什么是德育过程?①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
不能进行正常的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品德。
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所以说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
情即道德情感,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
在德育过程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
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
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信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
教综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综德育知识点总结德育是指德行教育,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正确的行为举止的教育。
综合德育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管理的实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层面上所具有的优良习惯和良好个性特征。
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守的行为原则,是一种人格的表现。
道德品质包括思想品质、情感品质和行为品质。
思想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品格、志向、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在品质。
情感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情感、智慧、有没有情感等外在品质。
行为品质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习惯、风操等行为特点。
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在培养道德品质方面有一些基本知识点:1. 德育思想和德育目标德育思想是指对德育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方式的总称。
德育思想是指导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导德育实践的指导思想。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工作规定的具体的、可实现的、达到一定条件的标准,是德育工作的具体指标。
2. 德育方式和德育方法德育方式是指德育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乎德育规律,认识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手段。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操作手段。
3. 德育教育内容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正确的行为举止的内容。
4. 德育教师素质德育工作是一项涉及向学生传达学校道德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习惯规范的重要工作。
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德育质量和效果。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合德育的知识点有很多,我们需要细致地去研究和理解,希望今后学生在进行综合德育工作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核心考点】教育学基本知识点汇总
【核心考点】教育学基本知识点汇总1.【核心考点】教育学一德育德育及其意义【常考题型】判断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那么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功能(1)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2)个体性功能:对受教育者个体开展产生的实际影响。
可以描述为三个方面:生存功能、开展功能、享用性功能(最高境界)。
(3)教育性功能:①“教育”或价值属性。
②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德育目标《二)班级组织的开展《三)班级的功能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
班级管理【常考题型】单项选择、判断、填空(一)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着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重要功能)《三)班级管理的内容(四)班级管理的模式(选择题)1.班级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2.班级平行管理: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代表人物:马卡连柯103.班级民主管理.班级目标管理代表人物:德鲁克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常考题型】单项选择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2.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单项选择)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5.【核心考点】教育学一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班集体的开展阶段【常考题型】单项选择.组建阶段班级的核心和动力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班主任.核心初步形成阶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信任,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的组织与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11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笔记
第七章德育一概述:1.广义概念: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有目的培养…2.性质(特点)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历史阶级民族、继承性3意义abc4.德育目标①概念:预期目的②确立依据:a个人b国家c文德d时社③中小学具体目标二德育内容:1概念2选择依据①德育目标②身心发展③时代特征学生实际④文化传统。
3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12345678永恒主题1.概念:按道德规范和规律,对施加影响,促使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发展过程,…统一2.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客体主体)、德育内容、的与方法三德育 3.基本矛盾:教育者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水平。
本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道德个体过程(1)是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开端基础、动力催化剂、调节、终结标志(2)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是教育自我教育结合过程4.基本规律(3)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基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导向性原则a涵义理想性方向性向…发展b要求正确方向、方针政策、理想现实结合2.疏导原则a涵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b要求:①讲理疏通②利导善诱③激励为主3.因材施教(实际出发)a涵义年龄特征个别差异用不同方法b要求了解、选择、施教4.知行统一a涵义重视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提高认识结合行为养成b要求①②③④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a涵义略b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c要求①②③则 6.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a涵义b名言王阳明马卡连柯c要求①②③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a涵义b要求①正面②摆事实讲道理③规章制度公约守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积因素长善救失a涵义b要求①②③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a涵义多方力量统一认识前后连贯b要求一认知模式: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最广泛主导皮亚杰科尔伯格二体谅模式:把道德培养置中心地位、提高人际、社会意识、麦克费尔(概念)三社会模仿模式: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班杜拉美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社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主导力量重要特殊途径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理讲解报告谈话辩论读书指导;参观访问调查要求12342.榜样示范法典范示范榜样;要求1选2激敬慕情3引导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育法环境自身因素熏陶感染:要求1创环境2与启发说教结合3.参与七德育方法的 4.实际锻炼法参加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要求123选择与运用 5.品德修养指导法内容: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九个概念) 6.品德评价法通过肯定或否定予以激励或抑制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要求4个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要求1.明白是目标2.选择策略设计内容3规定原则4学习合作技巧德育方法选择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208页德育工作的新形式:1开展社区教育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建立德育基地4创办业余学校。
德育常考知识点总结
德育常考知识点总结德育,即德性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其全面发展。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有一些常考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珍爱祖国的土地和资源,尊重国家的法律和民族的传统,乐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常考的知识点包括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中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等。
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在集体中发扬团结互助、忠诚奉献的精神,主动承担责任,乐于为集体利益奉献自己。
常考的知识点包括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参与、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的关系等。
三、社会责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这要求学生关心社会、尊重他人,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常考的知识点包括社会公德、社会秩序和文明礼仪、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等。
四、道德行为教育道德行为教育是德育中的核心内容,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这要求学生守纪守法,讲文明、讲道德,尊重师长,关爱同学,诚实守信,自律自爱。
常考的知识点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纪律、师生关系、同学相处等。
五、品德修养教育品德修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自觉、自律自爱的重要途径。
这要求学生修身齐家,修心齐国,修身筑德,修学养德。
常考的知识点包括尊师重道、处事坦荡、待人有礼、待事公平等。
六、道德问题教育道德问题教育是教育学生认识和解决道德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处理好各种道德问题。
常考的知识点包括偷窃和损坏公物、攻击和伤害同学、逃课和不交作业等。
以上是德育中常考的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依据。
教育学笔记 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笔记第九章德育核心提示:第九章第九章德育$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4.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b。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c。
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a。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b。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德育知识点总结大全
德育知识点总结大全德育是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关于德育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德育的概念和特点1.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有担当的品格和态度。
1.2 德育的特点德育的特点主要包括:1)长期性: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质。
2)全面性:德育是全面的,不仅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等方面。
3)艺术性:德育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工作,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教育引导。
1.3 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道德方面: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
2)审美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3)行为习惯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稳定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4 德育的原则德育的实施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包括: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注重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和劳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立德树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二、德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2.1 德育的基本途径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榜样示范: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课堂教学:在各类课程中设置德育内容,通过教育教学实现德育的目的。
3)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正气、真善美,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文化成果。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德育背诵知识点总结大全
德育背诵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部分:德育基础知识1. 什么是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过程,是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2.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3. 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还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社会行为和心理素质。
4. 德育工作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为人师表(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3)因材施教,因时制宜(4)关注思想引领,注重行为规范(5)强调情感教育,注重行为引导第二部分:道德知识1.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当遵守的规范和标准,包括对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
2. 什么是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们对待价值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看法,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对待各种道德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3. 什么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在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方面所具有的情感,是指人在道德领域中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忠诚、责任感等情感。
4. 什么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应当遵循的的规范和规定。
5. 什么是道德质量道德质量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品质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特点和优秀品质,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善良、勇敢等道德品质。
第三部分:德育方法1. 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教师为榜样,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情感疏导法情感疏导法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 话剧表演法话剧表演法是通过表演形式展示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感悟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4. 互助与感恩教育法互助与感恩教育法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互助、关爱行为和感恩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小学德育教育知识点汇总
中小学德育教育知识点汇总德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和社会行为规范。
以下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道德基本原则1. 诚实守信原则: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讲信用的品质,强调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任。
2. 社会公德原则:注重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尊重社会规范和他人权益的意识。
3. 孝道原则:强调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心家庭,维护家庭和睦、和谐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1. 勤奋: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守纪律: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规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合作与友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并友善相处的能力。
三、社交礼仪1. 礼貌用语:教育学生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保持良好的交往礼仪。
2. 交际技巧: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能力,注重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倾听能力。
3. 衣着仪表:教育学生讲究整洁、端庄的仪表形象,注重培养学生的仪容仪表意识。
四、社会责任意识1. 关爱他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
2. 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3. 公民责任: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培养学生作为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五、德育教育方法1. 以身作则: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课堂教育:利用课堂教育资源,融入德育元素,通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塑造正能量的学生行为。
总结:中小学德育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和行为习惯。
教育学笔记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
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燕尾服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3、德育的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②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
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
①青少年学生思想的齡特征: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燕尾服、趋向成熟,义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易于冲动,青少年精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②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做符合实际的选择;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5、德育的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小学德育原理笔记摘抄(3篇)
第1篇引言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小学德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小学德育原理的笔记摘抄,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一、德育的基本概念1. 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3. 德育的目标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新时代公民。
二、德育的原则1. 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教育性原则德育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道德经验,提高道德素养。
3. 针对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4. 实践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和外化道德品质。
5. 激励性原则德育工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6. 连贯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注重德育的连贯性,使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中都能接受到德育的影响。
7. 民主性原则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德育氛围。
三、德育的方法1. 说教法通过讲解、讨论、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
2. 榜样法以优秀人物、先进事迹为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模仿,提高道德品质。
3. 实践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道德品质。
4. 情境法利用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道德品质。
5. 情感陶冶法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德育知识点总结大全
学生德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德育概述1.1 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行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品行举止。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1.2 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成为具有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的公民。
1.3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内容与方法2.1 德育内容(1)道德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品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精神文明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3)公民道德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4)健康教育: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2 德育方法(1)榜样示范法:通过向学生宣传和展示正面典范的人物形象,激励学生效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情感教育法:通过创设情感互动的场景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和情商。
(3)实践教育法: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参与式教育法:通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素质。
三、德育管理与评价3.1 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德育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德育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个体的道德素养与品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的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育方法及德育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德育进行综合整理。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优秀道德素质的公民。
二、德育的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所倡导和培养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念。
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要价值观。
如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法律观、秩序观、公共利益观等。
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德育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德育的教育方法德育的教育方法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一些常用的教育方法如下:1. 规范引导:通过明确的规则和道德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
教育者应该做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2. 亲身实践:通过实地参观、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课堂教育:通过开展德育专题课程、讲座等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
4. 德育活动: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道德模范表彰、德育主题演讲比赛等,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德育的评价德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德育培养工作的考核和激励。
德育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评价:评价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是否有良好的品德。
2. 价值观评价:评价学生的价值观观念是否正确、正能量是否积极向上。
3. 心理评价:评价学生的情感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 社会评价:评价学生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作用,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
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
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
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质。
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3、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二、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特点1、注重对学生基础性品质的培养。
包含基本品格、文明行为及心理品质。
2、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力。
包括道德选择力、辨别力和批判力等自主力的发展。
3、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既有德育总目标,也要德育子目标。
小学—初中——高中。
第一层次是培养爱祖国、守法、明德的公民;第二层次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第三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4、注重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统一。
注重全面性,强调德育的公私兼顾。
5、注重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第三节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的性质。
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教育。
2、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当代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二、德育内容的范畴1、政治教育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的教育。
它反映的是一定社会政治理论和社会行为规范。
包含: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地位)、公民意识教育、民族意识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阶级教育等。
2、思想教育通过某一类思想去武装和占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去思,去想,最终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根本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包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3、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质。
如:同情、无私、正义、诚实、宽容、尊重、关爱、公道等。
4、法律教育对一个公民进行应该具备的法制观念和法律规范的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5、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教育。
一、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来说,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二、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是要排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来说,是要实施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教育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第二章德育过程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与结构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指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VS品德的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一种教育活动的过程,它强调教育者如何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教育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形成一个重要途径,两者不能混淆。
品德的形成过程:个体品德方面的知、情、意、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过程,包括:1、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德育过程中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德育的对象(个体和群体),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
3、德育中介教育者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手段,包含德育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品德结构中的关键)。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应做的:1、要注重全面性。
注重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从知、情、意、行四方面来全面发展学生的品德。
2、要注重多开端性。
从知到行,也可从行到知,或者从情开始兼之以知和行等,从哪里着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要有针对性。
根据知、情、意、行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如道德认识的获得采取讲解、阅读、谈话与讨论的方法。
道德情感的激发需要通过角色扮演、陶冶等体验式方式进行。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则需要经过活动、训练和锻炼的方法。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发展的途径。
品德的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的结果。
根据这一规律,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德育的最基本途径。
i.e.思想品德课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外在道德要求与其现有的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要注重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做出能动的反映,从而产生心理内部矛盾。
如:角色扮演。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无限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长期性指个体品德的发展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反复性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根据这一规律,教育者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要善于诱导、善于等待时机。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些问题,或采取冷处理,或采取热处理。
教师要有耐心,通过反复说理的方式进行挽救,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愿意接受积极的道德品质为止。
第三章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第一节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这是反映德育本质的一条原则,最直接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它要求教师实施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1)坚持德育的正确指导思想。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总任务的要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用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受教育者。
(“中国梦”)2、疏导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它要求德育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1)要对学生晓之以理。
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缺点做出正确的认识。
2)要对学生因势利导。
“势”指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积极性。
3)要对学生正面赏识。
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学生一定的荣誉感,对学生的进步加以肯定、赞许、表扬和激励。
3、长善救失原则——称作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贯彻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辩证统一。
贯彻要求:1)要把尊重信任学生和对学生行为中的错误进行批评结合起来。
2)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
“合理”指道德要求应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处于学生道德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3)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人格上平等的主体。
“我和你”的新型师生关系。
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要求:1)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育时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品德状况。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马卡连柯:“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
贯彻要求:1)要培养和建设好集体。
必须善于计划、有步骤地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形成正确舆论导向,与学生一起制定和颁布校规与班规。
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贯彻要求: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2)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一致和前后连贯。
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度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
首先,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定;其次,要经常与社会、家长交流情况,制定相互配合的方案;再次,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度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最后,要引导学生在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冲突的影响环境中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确立自己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