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动理论力学
肛肠动力学
肛肠动力学
肛肠动力学是指肛门和直肠的生理运动,包括排便和排气等功能。
肛肠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松弛、直肠的蠕动和排便等。
肛门括约肌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括约肌之一,它位于肛门周围,是控制排便的关键肌肉。
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松弛是由神经控制的,主要是来自骶神经和腰骶神经的支配。
在排便时,肛门括约肌会松弛,以便粪便顺利通过肛门。
而在其他时候,肛门括约肌则会收缩,以保持肛门的紧闭状态。
直肠是人体内的一段管道,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粪便。
直肠内部有许多肌肉和神经,它们可以控制直肠的蠕动和排便。
当直肠内积累了足够的粪便时,直肠肌肉会开始收缩,将粪便向肛门推进。
同时,肛门括约肌也会松弛,以便粪便顺利通过肛门。
肛肠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了解肛门和直肠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通过对肛肠动力学的了解,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肛门和直肠的疾病,比如便秘、脱肛、肛瘘等。
此外,肛肠动力学还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比如手术、药物治疗等。
肛肠动力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电生理仪等设备监测肛门和直肠的运动情况。
在肛肠动力学检查中,医生会在肛门和直肠内部插入探头,以便监测肛门括约肌和直肠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情况。
通过肛肠动力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肛门和直肠的运动情况,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总之,肛肠动力学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个生理过程,对于肛门和直肠的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对肛肠动力学的了解和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肛门和直肠的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肛肠病概论--副本
下腔静脉
淋巴回流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
神经支配 植物神经系统,痛觉迟钝 体神经系统,痛觉敏感
肛门括约肌
组成
• 肛门内括约肌 • 肛门外括约肌
• 内括约肌:在肛管内侧, 属不随意肌;为直肠的 环肌勇功增于的开路厚始,而才能成找到,成围绕肛 管的上1/3;
• 外括约肌:在肛管外侧, 属随意肌;
❖ 注意了解直肠周围脏器的情况如前方男性可触及前 列腺、女性可触及子宫颈、阴道等;
❖ 检查完毕,注意指套上是否染有血迹或黏液;
检
查
方
2、纤维结肠镜
法
❖ 硬管乙状结肠镜; ❖ 纤维乙状结肠镜; ❖ 纤维、电子结肠镜; ❖ 适应症:原因不明的便血、
黏液脓血便、慢性腹泻、 粪便变形、腹痛、肛门直 肠疼痛等;
下段
4、直肠壁的组织结构(Question1)
由外至内: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粘膜层
肛管
❖ 上端与直肠相接, ❖ 下端为肛门 ❖ 全长约 3cm
1、解剖结构
❖ 直肠柱 ❖ 肛门瓣 ❖ 肛隐窝或肛窦 ❖ 肛乳头 ❖ 齿状线
《中医外科学》第十二章 肛门直肠疾病
直肠柱、肛门瓣
《中医外科学》第十二章 肛门直肠疾病 齿状线
肛门外括约肌
皮下部 浅部 深部
肛管直肠环
组成:内括约肌、外括约肌 深、浅两部、耻骨直肠肌 ❖ 在肛管直肠连接处 ❖ 是括约肛管的重要肌群 ❖ 手术时被完成切断,可造成大便失禁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 以肛提肌为界,分为肛提肌以上和以下间隙 ❖ 肛提肌以上间隙:骨盆直肠间隙(2个)、直
肠后间隙(1个) ❖ 肛提肌以下间隙:坐骨直肠间隙(2个)
3
❖ 血栓性外痔好发于截石位3、9点
肛肠动力性疾病的治疗进展-研究进展
3.3 排粪造影: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观察模拟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的形态学改变。对出口梗阻性便秘类疾病有不同程度的诊断价值。
③泻药:宜应用渗透性泻药。
④痉挛型结肠性便秘:抗胆碱能剂、硝盐剂、钙离子拮抗剂等。
4.3 外科治疗
4.3.1 结肠性便秘:多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术。
适应证:
4.3.3.4 肌肉起搏装置:适用于薄肌成形术后。股薄肌经不少于四周的刺激后,使其易疲劳的快反应型纤维(2型)转变为抗疲劳的慢反应型纤维(1型),以允许股薄肌代替肛门外括约肌完成持续收缩的功能。
3.6 腔内B超检查:可显示肛管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如测定肛门括约肌厚度及有无损伤。在肛肠动力学改变性疾病,特别是肛门失禁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7 消化道激素测定,国内已有少数单位开展消化道激素的测定。
3.8 组织学检查:如超短段巨结肠可在齿线以上1.5cm处取活检,以明确诊断。
2 分类
2.1 结肠性
①原发性动力紊乱:肠易激综合症、低张力结肠、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CIIP)、急性结肠假性肠梗阻(Ogilvie)。
②继发性动力紊乱:大肠炎性疾病、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先天性结肠冗长、滥用泻药、糖尿病性肠病、急性横断性脊髓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系统性硬皮病。
4 肛肠动力疾病治疗
4.1 中医中药
弛缓型,应用益气润肠制剂,针刺气海、关元、肾俞、天枢等;痉挛型,应用芍药甘草汤加减,针刺八、大肠俞、长强、天枢等。
辩证施治:津液不足一五仁丸或润肠丸。脾肾两虚一济川煎或温脾汤加减。气机郁滞—⑤六磨汤加减等。
肛肠解剖ppt课件
.
肛管直肠解剖
.
肛管
定义 解剖学肛管:指齿状线至肛缘的部分,成人平均 长2.5cm 外科学肛管:指肛缘到肛管直肠环平面的部分, 成人平均长4cm
平时管腔紧闭成前后纵裂,当粪便通过时,被扩张 成管状,管径可达3~4cm
向下向后与直肠成90°至100°的角度称直肠角 (或肛直角)
.
静脉回流
直肠上、中静脉 直肠下静脉:
→直肠下静脉→阴部内静脉 →髂内静脉 →直肠上静脉丛 直肠上、下静脉是门静脉 系统与体静脉系统之间的 侧支循环,故门脉高压症 的病人进行痔手术会造成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恶果
.
.
痔不是静脉曲张的解剖学证实
痔静脉扩张不同于大隐静脉曲张,静脉壁的组 织学是正常的,属生理现象
波氏(Bernstein)在痔的显微镜切片上未发现 有静脉曲张
痔的血管是由直肠下动静脉及肛门动静脉(体 循环)直接分布,而不是直肠上动静脉(门静 脉系)
影像学证实,痔静脉血只流向前方的前列腺静
脉丛或阴道静脉丛(体循环),而不流向门静
脉系
.
淋巴回流
齿状线以上
向上→肠系膜下血管根部 LN
向两侧→直肠下血管LN →髂内LN
分布在内痔血管丛的纤维也有人 称为支持纤维
在内外括约肌之间纵行向下,分 布在外括肌的皮下部和浅部,形 成结缔组织性纤维隔膜,将坐骨 直肠窝分隔为坐骨直肠窝间隙和 肛门周围间隙
穿过外括约肌皮下部形成终末纤
维与肛门周围的皮肤相固定,也
叫做肛门皱皮肌,纵肌收缩可使
肛门呈放射状态收拢。
.
联合纵肌的功能
直
肠前肠 肠
肠
骶筋侧 固
筋
骨膜韧 有
膜
肛肠动力和便秘治疗
北美医学基金会合作项目
肛肠动力和便秘治疗技术
北美医学基金会(NorthAmericaMedicalFoundation,简称NAMF)是在美国加州政府注册的非营利性机构。
NAMF与国际众多医学学术机构、医疗机构和专家建立有密切的合作。
在中国和欧美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医学培训项目。
培训内容
1.对肛肠动力性疾病的新认识
2.肛肠动力检查的科学基础
3.动力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
4.肛肠动力检查技术演示
培训方式
第一天:上午由著名专家讲课,内容见上。
第二天:现场演示。
培训时间
每月第二个周末
培训地点
国内培训:Sandhill中国培训中心,见网站和网站
国际培训:见网站。
肛肠解剖学
肛肠解剖学一. 肛管1888年Symington将直肠壶腹部向下突然变细的部分命名为肛管。
1936年 Milligan和Morgan发表了《肛管外科解剖学》,开创了肛管应用解剖研究的新领域。
随着近代肛肠外科的发展,肛管解剖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和更新,并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境界和毗邻:肛管是直肠壶腹下端至肛门之间的狭窄部,长为3~4cm,前壁较后壁稍短,在活体由于括约肌经常处于收缩状态,故肛管呈前后位纵裂状,排便时则扩张成管状。
肛管的上界平面,在男性与前列腺尖齐高,在女性与会阴体齐高。
肛管周围包有内、外括约肌、联合纵肌和肛提肌,肛管的长轴指向脐,它和直肠壶腹之间形成向后开放的夹角,称肛直肠角,为90°~100°,肛管的前方与会阴体接触,在男性借会阴体与尿道膜部、尿道球和尿生殖后缘相邻;在女性借会阴体与阴道前庭、阴道下1/3部相邻。
后方借肛尾韧带连于尾骨,两侧为坐骨直肠窝。
肛管的境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齿线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另一种是指肛管直肠肌环上缘平面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即从齿线向上扩展约1.5cm。
前者称解剖学肛管,因管腔内覆以移行皮肤,故又称皮肤肛管。
后者称外科肛管,因管壁由全部内、外括约肌包绕,故又称括约肌性肛管。
外科肛管与解剖学肛管的长度据Nivatvongs(1981)测量的结果是,外科肛管平均长4.2士0.04cm,男性(4.4士0.05cm)较女性(4.0土0.05cm)稍长(P<0.001),解剖学肛管平均长2.1±0.03cm,男性(2.2士0.05cm)也较女性(2.0士0.04cm)为长(P<0.01)。
但是,解剖学肛管长度与外科肛管长度井不相关,即长的解剖学肛管并不意味着外科肛管将相应的延长,反之亦然。
从上述肛管的分界来看,解剖学肛管与外科肛管的区别即是否把末端直肠包括在肛管之内。
解剖学肛管从发生上看,此部是胚胎期的原肛发育而成,来自外胚层,与人体的皮肤为同一来源,它不包括末端直肠。
第二章 肛肠解剖与生理学
3、肛门周围皮下有疏松的结缔组织 常见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多在此处,破溃后形成肛瘘。 4、肛门周围皮下的皱缩肌 可使肛门和肛管皮肤与肛门内外括约肌相连,皱缩肌受 到破坏,可引起肛门皮肤松弛或肛管脱出。 5、肛门后面有肛门外括约肌浅层与肛尾韧带相连 切断肛门尾骨韧带,可造成肛门向前移位。 6、肛门前面有外括约肌浅层与会阴体、尿道括约肌和 球海绵体肌相连 当肛门手术刺激引起肛门括约肌痉挛时,可反射性引起 尿道括约肌收缩,而致排尿不畅。
2、肛门内括约肌(2/2)
内括约肌有消化道肌层的特 性,易于痉挛,一切有害刺 激均可致内括约肌痉挛。 内括约肌参与随意性抑制性 作用,而达到肛门自制的目 的。故提出内括约肌重建是 肛门失禁修复手术的一个重 要步骤。
⒊肛提肌
肛提肌是封闭骨盆下口的主要肌肉,左右对称性排列,中 线连合呈漏斗状。两侧肛提肌前内侧缘之间的裂隙,称盆 隔裂孔,有直肠、尿道或阴道通过。
直肠肌层分2层 内层是环行肌,外层是纵形肌,均属平滑肌。直肠的外纵 肌在直肠的前、后壁较厚,两侧较薄,上接乙状结肠纵肌, 下与肛提肌相连。直肠内环肌在直肠壶腹部较薄,下降至 肛管变厚,形成纤维网。 在直肠下段的粘膜下层,有 较丰富的血管网、静脉丛、 淋巴、肠腺,直肠粘膜层是 直肠最内的一层,较厚,血 管丰富,它的下端粘膜因肠 腔缩窄而形成纵行皱襞称为 直肠柱。
⒋联合纵肌 ⑴内侧纵肌是直肠纵肌层的延 续部分,属平滑肌,与内括约 肌相邻,有些纤维穿行于内括 约肌之间并与其融合,称“结 合纤维”。 ⑵中间纵肌是提肛肌脚下延为 肛门悬带的部分,属横纹肌, 此层上半部位于外括约肌深部 与内侧纵肌之间,下半部在内、 外侧纵肌之间。 ⑶外侧纵肌是耻骨直肠肌与外 括约肌深部向下延伸部分,属 横纹肌,位于外括约肌浅部与 中间纵肌之间。
肛肠外科解剖和生理学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紧张
添加标题
加强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分享康复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
添加标题
肛肠外科解剖和生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06
肛肠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并发症处理:包括出血、感染、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术后护理:包括伤口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指导等
手术操作:包括切口选择、组织分离、止血、缝合等
肛肠系统的淋巴回流
肛肠系统的淋巴回流主要通过淋巴管进行
添加标题
淋巴管分为深淋巴管和浅淋巴管,深淋巴管收集深部组织的淋巴液,浅淋巴管收集浅部组织的淋巴液
添加标题
肛肠系统的淋巴回流主要通过深淋巴管进行,浅淋巴管也有一定的作用
添加标题
肛肠系统的淋巴回流主要流向腹股沟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和髂外淋巴结
添加标题
肠道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
肠道免疫功能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肛肠系统的疾病类型和病理生理
04
痔疮的病理生理
痔疮的病因:长期便秘、久坐、怀孕、肥胖等
痔疮的定义:肛门周围的静脉曲张和扩张
痔疮的分类:内痔、外痔、混合痔
痔疮的症状:出血、疼痛、瘙痒、脱出等
痔疮的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肛门周围的肌肉包括括约肌和提肛肌,它们协同作用,控制排便。
肛肠系统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神经支配:肛肠系统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盆神经丛,包括骶神经、尾神经和会阴神经。这些神经支配肛门括约肌、肛提肌和肛门内括约肌等肌肉的运动。
血管分布:肛肠系统的血管分布主要包括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和肛门静脉。这些血管为肛肠系统提供血液供应,维持肛肠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肛肠动力性疾病的
目录
• 肛肠动力性疾病概述 • 肛肠动力性疾病的治疗 • 肛肠动力性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 肛肠动力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肛肠动力性疾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01
肛肠动力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肛肠动力性疾病是指由于肛肠肌 肉、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功能异 常,导致肛肠运动障碍、排便困 难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病例三: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治疗
总结词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严重的肛肠动力性疾病,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 一。
详细描述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通常表现为长期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且保守治疗效果 不佳。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结肠切除术、全结肠切除术等,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 高生活质量。术后患者需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康复。
02
这些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 指导下进行,患者需要了解治疗 的方法和效果,并积极配合医生 的治疗。
03
肛肠动力性疾病的预防与护 理
预防措施
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避免便秘和
腹泻。
避免久坐久站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 增加肛肠压力,应适时
起身活动。
保持肛门清洁
增强免疫力
勤换内裤,便后用温水 清洗肛门,保持肛门清
病例二:肠道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总结词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肛肠动力性疾 病,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详细描述
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 腹泻等症状,且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相关。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解痉药、止泻药、益生菌 等,以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同 时,患者需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促 进疾食调理
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 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以
肛肠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1.我过关于肛肠病的最早文献记载首见于距今3000余年的前商代甲骨文中2.痔、瘘病名提出首见于公元前476年前的《山海经》3.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次创了肛门栓剂和灌肠术4.1835年,Fredrik Salmon 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肛肠专科医院—圣马可医院第二章肛肠的解剖、生理、病理1.成人直肠线12~15cm2.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约3~4cm,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肛管直肠环平面。
3.齿线为直肠与解剖肛管的交界线,由肛瓣的游离缘及肛柱的下端组成,呈锯齿状,故称齿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PPT照片)4.肛垫由动静脉吻合(窦状静脉)、结缔组织和Trenz肌三部分组成。
肛垫内动静脉吻合调节障碍,Trenz肌退行性变性可导致肛垫肥大或脱垂,形成痔。
5.肛门外括约肌是包裹肛管直肠内层平滑肌管道的横纹肌,被直肠纵肌和肛提肌纤维穿过而分为皮下部、浅部、深部。
6.肛管直肠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肌群,它是由耻骨直肠肌与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联合纵肌所组成的一组肌束,此环游括约肛管的作用,如手术时不慎切断,会引起肛门失禁,因此在手术时应注意保护。
7.五个坐骨直肠间隙:2个骨盆直肠间隙,1个直肠后间隙,2个坐骨直肠间隙8.肛管直肠血管主要来自于直肠上动脉、其次是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骶中动脉第四章肛肠疾病的症状学1.肛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有便血、肿痛、脱出、便秘、分泌物、肛门瘙痒、腹痛、腹胀、腹泻。
2.便血常见的肛肠病有:内痔、肛裂、直肠息肉、肛管直肠癌(相关鉴别见P54)鉴别:(1)若出血呈喷射状者,伴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者,多属风热肠燥型,如I期内痔(2)若滴血且血色深红者,伴有口渴不欲饮、少腹坠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多属湿热下注型如II期内痔、肛管乳头瘤并发感染、肛管和直肠息肉,肛管直肠溃疡(3)若夹有血块或红白黏液,伴有舌质暗红、舌边有赛点、苔黄浊脉濡涩者,多属湿热血瘀型,如大肠血管瘤,肛管直肠癌的早、中期。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中医肛肠科学
热邪 《丹溪心法》:“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热为阳邪,易伤津动血。 热积肠道→耗伤津液→热结肠燥→便秘 便秘日久→局部气血不畅、瘀滞不散→结而为痔 热伤肠络→迫血妄行→血不循经→便血 热与湿结→蕴阻肛门→肛周脓肿(皮色焮红,肿胀高突、疼痛剧烈、脓水黄稠带臭) 治疗当以清热为主。
饥饱失常
过饥→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腹泻、脱肛、痔疮
过饱→运化失常→胃肠积滞、气机不利→腹胀、便秘
饮食偏嗜(五味养五脏,偏于某味,必伤某脏)
过食醇酒肥甘→湿热内生→下迫大肠→肛门便血、肛痈
嗜食辛辣→燥火结于胃肠→灼伤津液→粪便干结难下→肛裂
恣食生冷→损伤脾阳→寒湿内生→腹痛、泄泻
饮食不洁
第三节 病因病机
章节一
第二节 中医对肛肠生理学的论述
生理功能(传化物) 《内经·素问》:“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内经·素问》:“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内经·素问》:“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第五节 中医辩证
脱出 脱出是Ⅱ、Ⅲ期内痔、肛乳头肥大、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的共有症状。 脱出伴肛门坠胀、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属湿热下注。 直肠脱垂,发于小儿多属脏腑气血虚弱;发于中老年多属肺脾气虚;发于经产妇多属脾肾两虚。 肥大肛乳头、直肠息肉脱出多属气滞血瘀。
第五节 中医辩证
第五节 中医辩证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肛门瘙痒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中医认为瘙痒产生多与风、湿、热、虫等因素有关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中医肛肠科学以精通手法为治疗手段
中医肛肠科学以精通手法为治疗手段中医肛肠科学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分支,通过精通手法为治疗手段,致力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
这种传统的医学方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并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肛肠科学的原理、治疗手段和效果,以及其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肛肠科学的原理中医肛肠科学的治疗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
根据中医理论,肛肠疾病通常是由于气血不畅、阴阳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因此,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肛肠科学的治疗手段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肛肠科学的核心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身体的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
这种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痔疮、肛瘘、肛裂等肛肠疾病。
2. 推拿疗法:中医肛肠科学也借助推拿手法调整气血运行,改善肛肠疾病。
通过按摩和推拿特定部位,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气流,缓解肛肠疼痛和不适。
3. 草药疗法:中医肛肠科学还采用草药疗法来治疗肛肠疾病。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医肛肠科学中常用的草药包括黄连、三七、苍术等。
4. 其他治疗手段:中医肛肠科学还包括其他治疗手段,如艾灸、拔罐等。
这些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和能量的流通,有助于治疗肛肠疾病。
三、中医肛肠科学的效果中医肛肠科学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通过精通手法为治疗手段,中医肛肠科学可以显著缓解肛肠疾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例如,对于痔疮患者,中医肛肠科学可以减轻疼痛、止血,促进痔疮的收缩和愈合。
对于肛瘘患者,中医肛肠科学可以减轻肛瘘引起的不适感,并促进肛瘘的愈合。
此外,中医肛肠科学还可以改善肠道功能,调节消化系统,减轻便秘、腹泻等症状。
通过刺激肛门周围的穴位,中医肛肠科学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改善肠道排便功能。
四、中医肛肠科学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肛肠科学广泛应用于各种肛肠疾病的治疗中。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 第 5 卷第 7 期2018 Vol.5 No.723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薛 罡(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 探讨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 3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取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36例)与在外剥内扎术基础上采取括约肌切断治疗(观察组,36例)在肛管动力学与直肠动力学指标两方面的差异性。
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肛管静息压、收缩压改善显著,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的各项直肠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改善因痔造成的肛管静息压及收缩压升高现象效果显著, 且不会对肛门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痔手术;肛门括约肌;肛肠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65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07.23.01环形混合痔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目前在治疗此类疾病科可供选用的手段方式也多种多样。
以往所普遍采用的外剥内扎手术方法不但会导致患者将面临严重的疼痛影响,且还可能致使肛门狭窄,需实施二次手术治疗[1]。
对此,本文就探讨了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基础上行肛门括约 肌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2~76岁,平均 (51.47±11.24)岁。
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 21~75岁,平均(51.38±11.19)岁。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探析
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探析摘要】目的:探析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到2015年10月间收治的混合痔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切断肛门括约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观察组患者有11例表示治疗后排便良好,肛肠动力学未受到影响,4例表示排便较好;对照组患者有5例表示良好,6例表示有所改善,4例排便还有不适。
观察组有效率100%,两组良好率对比度11:5。
结论: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较好,能够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较好的缓解肛肠压力,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切断肛门括约肌;痔手术;肛肠动力学;影响【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218-02混合痔属于临床多见的肛肠疾病,该病的病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在治疗的时候不仅要顾及治疗的效果,还要考虑到治疗后患者的肛肠功能是否受到影响[1]。
目前临床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创伤较大且不利于恢复,治疗后对于患者的肛肠功能影响也很大,重者可能导致患者的肛门变窄,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相关资料表明,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治疗有着较好的影响[2]。
因此我们选取我院2008年2月到2015年10月间收治的混合痔患者30例分组进行治疗,现将详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2月到2015年10月间接收的混合痔患者30例,经过诊断均确诊为混合痔患者,30例中不包括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精神病以及其他可能对本研究以及结果产生影响的疾病;所选30例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47.62±6.21岁;最短病程为2年,最长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为10.68±4.21年;将这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7.23±5.98岁,最短病程为2.5年,最长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11.12±3.96年;观察组中男性8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48.12±6.32岁,最短病程为2年,最长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为11.14±3.9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肛肠病概论_-_副本
质排脓状钝带)地便液痛血、时的或跳间颜粪痛;色便、、黏质灼附地热)痛、量 、、 刺味 痛等)
❖❖ 量排伴脱与颜便随出排色习症物便惯状的关;:长系疼度痛、发热等
❖❖❖ ❖❖
❖❖❖ ❖ ❖ ❖
伴便伴发是发持其排伴随随意随病否病续他便症症感症时能年时情状状;状间还龄间况:::;纳;如痒阻、肛塞痛门感、、疼脱 便痛出 不、等 尽粘; 感液;等 腹其病;部他程情况 全年身龄情况:胃纳、饮食、睡眠等 其他
查
1、直肠指检
方
法
❖ 是一种简便、有用的检查方法,对肛管、直
肠肿瘤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
❖ 80%的直肠癌可在直肠指检时被发现;
❖ 在直肠癌延误诊断的病例中,80%是由于未 作直肠指检;
❖ 下消化道疾病应常规作直肠指检;
28
直肠指检内容
❖ 视诊了解肛门外有无外痔、湿疹、皮损、瘘口、分 泌物等;
❖ 指诊了解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以及肛管直肠壁有无 触痛、是否触及肿块(大小、硬度、光滑度、活动 度和肠腔是否狭窄);
❖ 检查体位
❖❖❖ 检膝 乙查胸 状前位 结嘱肠患镜者深呼吸
❖ 检查方法
❖❖ ❖
指滑截 X线套油石检和位查肛门镜必须涂以足够润
❖❖ ❖
❖
先待俯 蹲 实将肛卧 位 验指门折 室腹松刀 检或弛位 查肛时镜再头徐抵徐在进肛入门口,
❖❖ 动病作理轻检柔查
❖ 检查要认真、仔细
26
常 用 检 查 体 位
27
检
❖ 肛镜检查观察直肠粘膜有无充血、糜烂、出血、裂 口、肿物、血液等;
❖ 注意了解直肠周围脏器的情况如前方男性可触及前 列腺、女性可触及子宫颈、阴道等;
❖ 检查完毕,注意指套上是否染有血迹或黏液; 29
痔手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痔手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刘荆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将8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单纯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痔手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肝肠动力学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前后肝肠动力学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管静总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其他肝肠动力学指标间(包括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最大耐受量以及直肠最大顺应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痔手术中切断肛门括约肌可明显改善肛管高压状态,但不会引起肛门失禁等并发症,为治疗混合痔较为理想的术式。
【总页数】2页(P150-151)
【作者】刘荆
【作者单位】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荆州 4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1
【相关文献】
1.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 [J], 许天银;梁颜轻
2.肛门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慢性肛裂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J], 陈敬东;曾伊
利;
3.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探析 [J], 高敏
4.肛门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慢性肛裂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J], 陈敬东;曾伊利
5.痔手术切断肛门括约肌对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J], 彭勃;王新静;白月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肛肠病与生物力学关系
肛肠病与生物力学关系摘要】许多肛肠疾病可以用生物力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于肛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在对痔,肛裂,直肠脱垂这几种常见肛肠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和预防方面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以阐明肛肠病与力学的关系。
【关键词】肛肠病生物力学痔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97。
5%,发病原因有肛门直肠疾病下部血管性衬垫下移学说,血管增生学说,静脉曲张学说,炎变学说,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学说及痔静脉泵功能下降学说等。
就痔的发生来讲,首先是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变为直立行走而产生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要的生物力学因素,而这正是人类痔发生的先决条件,加之痔静脉本身又无完善的瓣膜系统,久蹲久站,久泻久痢,妊娠,门脉高压,肛门括约肌松弛,慢性炎症刺激等均可引起或诱发痔。
上述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为皆可引起肛门直肠的生物力学改变,进而引起痔静脉扩张,使痔静脉回流不畅,局部循环障碍,肛垫组织及其有关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功能低下,组织供能不足,张力下降,功能减退,出现组织松弛,失去对痔静脉的支持和固定作用。
直肠肛管生物力学的失衡状态长期不能纠正,则发生痔。
临床上,痔患者热水坐浴后可减轻局部不适症状,健康人长期坚持热浴肛门部或加强肛门部肌肉锻炼可减少痔发生,其机制就是改善局部循环,增强局部肌肉的舒缩力,保持肛管直肠的力平衡而发挥作用的。
因此,我们认为痔是一种现象,其实质是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如果能用生物力学的手段准确地测试直肠肛管的生物力学变化,并通过治疗使患者的直肠肛管恢复到正常的生物力学状态,则可提高治愈率。
肛裂肛裂的发生原因较多,大便秘结,肛门狭窄,解剖学因素,外伤及慢性炎症刺激等均为致病因素。
在诸致病因素中,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解剖学上的薄弱因素,2.肛管外口直径与粪便的硬度,直径不协调。
3.排出大便的压力与肛周组织的约束力失去平衡。
上述因素中任何一环失调,均可引起排便的动静态失衡,出现肛门周围皮肤裂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肠动力学一、概述(一)肛肠动力学的概念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结肠、直肠、肛管(包括盆底)的各种运动方式,从而对排便生理、肛门自制生理及有关肛肠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进行研究,称为肛肠动力学(Anorectal Dynamics)。
平时,固态粪便储存于乙状结肠甚至降结肠中。
结肠及直肠松弛,内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均处于张力收缩状态。
在结肠至肛门这一段距离中,存在着一个远心端压力高,近心端压力低的向心型压力梯度和蠕动波梯度,排便阻力大于排便动力,粪便得以储存(自制)。
排便时,结、直肠肌收缩,肠腔内压增高,腹肌亦收缩使腹压增高,而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均反射性松弛,肛管压力迅速降低,上述压力梯度逆转,排便动力大于排便阻力,粪便排出肛门(自制解除)。
这两种状态下肛管、直肠、盆底的功能变化及各器官协调功能均可通过压力变化而表现出来,测定这些压力变化便可判断有关器官的功能和协调情况。
(二)肛肠动力学的发展概况压力测定的方法诊断肛肠疾病始于30多年前,但其历史却可上溯到一百多年前。
1877年Cowers发现扩张直肠后。
内括约肌短暂松弛,他即将之称为直肠内括约肌抑制反射。
Denny-Brown等(1935)肯定了这一发现。
Callaghan和Nixon(1964)报道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此反射缺如。
1967年,Schnaufer、Lawson、Nixon等分别发表文章,介绍用肛管直肠测压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方法。
此后,应用者逐渐增多。
七十年代初。
开始将肛管直肠测压的方法用于肛肠外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和诊断,如痔、肛裂患者肛管压力改变及扩肛治疗后压力的变化。
以后,又相继有人报道排便失禁、直肠脱垂、肛瘘、直肠孤立性溃疡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等疾病肛管直肠测压的结果。
八十年代始,人们又用肛肠测压法评价各种肛肠手术后患者的肛管直肠功能,将其用于排便失禁的生物反馈治疗,将骶神经—肛门外括约肌反射用作术中监测手段,帮助鉴别神经组织。
近几年来,测压方法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肛肠外科的各个领域,被公认为十分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有用的诊断方法。
显然,"测压"这一名词已难以全面准确地体现本方法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本文作者在工程界学者的帮助下,于1986年提出"肛肠动力学"的概念,以期代替“测压”一词。
(三)肛肠动力学检查的意义排便、自制以及多种肛肠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结肠、直肠、肛管、盆底的力学状态改变有关。
由于涉及的因素很多,机理十分复杂以及检测手段的限制,过去医师们仅能凭病人主诉和直肠指诊x线照相所提供的比较粗略的形态学资料进行判断,而难以对它们的功能,尤其是运动状态下的功能进行定性、定量观察。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排粪造影技术,使人们对大肠肛门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学改变的观察成为可能,但对这些过程申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力学状态却难以准确了解,动力学检查恰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量手段,从而在肛肠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它与肠道转运功能检查、排粪造影检查、盆底肌电图检查结合应用时,能提供关于结肠、直肠、盆底、内外括约肌生理的许多重要的基本信息,从而使肛肠外科疾病的研究、诊断、治疗水平有了提高。
(四)研究肛肠动力学的基本要求研究肛肠动力学,应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如肛肠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消化道生理学,要特别熟悉活体解剖和X线解剖,这样,才能获得符合实际情况的动力学检查资料。
应熟悉肛肠疾病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症状学,所得资料须密切结合临床加以解释,切忌仅凭检查结果下诊断。
还应熟悉力学基本原理,并有一定电子学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使用仪器,准确收集资料,合理应用所得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临床现象。
机械地套用现成数据将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
(五)排便过程中的力学改变安静状态时,直肠一般呈空虚塌陷状态,此时,静息压力为0.49kPa左右,并有约5次/分的蠕动波。
此种压力和蠕动波频率,均大大低于内括约肌为主造成的肛管静息压(6.79gkPa)和蠕动波频率(14.9次/分)。
部分人直肠中也可存有少许成形便,但并不引起便意。
直肠瓣及迂曲的乙状结肠可能阻止粪便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直肠。
由于直肠收缩强于乙状结肠,这种肠道运动的逆向梯度也有助于直肠保持空虚状态。
乙状结肠或更近端结肠的收缩可将粪便驱入直肠。
当进入直肠的粪便的量少、速度缓慢时,不会引发直肠的反射,也不会产生便意。
但当一次进入直肠的粪便达10ml以上,且速度较快时,将引发直肠——括约肌的阂值反射:外括约肌立即收缩使肛管压力突然升高,这种收缩仅持续1-2秒,随之内括约肌张力轻度下降,肛管压力轻度下降数秒钟后可恢复正常。
在尚未引起便意之前,这种肛管压力下降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随每次迸人的粪便量的增多而增加。
在内括约肌弛缓时,外括约肌反射性收缩以补偿部分暂时失去的肛门自制功能。
前述未产生便意的情况下,直肠肛管对进人直肠的内容物的反应,以自动、非意志性维持自制为主。
当进人直肠的内容物增加到1lOml左右,直肠内压达2.45kPa左右时,内括约肌便会持续弛缓,失去其自制能力,表现为肛管静息压大幅度下降,不移除刺激,内括约肌不会恢复张力;同时,这一容量会刺激盆底排便感受器,引起持续的便意(1分钟以上)并伴有直肠规律性收缩。
此时肛门自制全靠盆底肌及外括约肌主动收缩维持(意志性自制)。
若盆底肌麻痹,便会发生失禁。
若环境不许可排便,盆底肌及外括约肌的强大收缩可压迫内括约肌。
反射性地使直肠及结肠松弛,粪便返回上方。
便意消失,内括约肌恢复张力。
若环境许可排便。
放弃主动收缩,外括约肌、盆底肌便可反射性松弛,粪便顺利排出。
当进入直肠的内容物增加到220ml左右,直肠内压达4.6lkPa时,不但内括约肌早已失去自制功能,而且强烈紧迫的便意及盆底肌、外括约肌持续收缩难以超过60秒的特性将便盆底肌、外括约肌完全松弛,肛管压力骤降,W同时因反射性腹压上升而使直肠内压急剧升高,可达14.7kPa,排便动力超过排便阻力,直肠内容物排出。
排便时除上述压力变化外,由于耻骨直肠肌的松弛后退,肛管直肠角变大,直肠和远端结肠的纵肌收缩便肠管缩短,乙状结肠和直肠间的角度也变大。
以上两方面的变化即:(1)压力梯度逆转,(2)排出通道缩短变直,足以排空直肠甚至高达脾曲结肠中的粪便因此,一次合理的排便应该有内、外括约肌、盆底肌的同步弛缓,排便压的有效升高及排便通道的畅通无阻。
一次直肠排空后,内括约肌缓慢恢复原有张力,而不受意志影响。
外括约肌先为反射性收缩,然后再恢复原来的张力收缩状态,但也可维持其松弛状态,以待下一次直肠充盈与排空。
(六)肛肠动力学检查的仪器进行肛肠动力学检查的仪器很多,但原理相同,均由测压探头、压力换能器、前置放大器、记录仪四部分构成。
现分别介绍如下:l.测压探头接感受压力的器件不同分为充气式、充液式、管端微型压敏装置三类:(1)充气式:分开管式、闭管式,后者又分单囊式、双囊式。
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影响压力的准确传导,尤其是在囊内含气少时,现已不用充气式探头测肛管压。
(2)充液式:分开放式与闭合式。
前者分持续灌注式和非灌注式,后者亦分单球式、双球式。
现多用持续灌注式或单球式。
(3)管端微型压敏装置:A:金属应变片式和涨丝式,其优点是温度系数小,稳起性高,但灵敏度低,体积大,频响差。
B:半导体式,系利用半导体单晶压阻效应原理设计,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温差系数小,且频响特性好,线性良好,功率消耗小。
现按临床应用方法简介如下:(1)开管式:以细导管开放灌注法应用较多。
一般可采用输尿管导管或硬膜外麻醉导管。
可单用一根亦可将三根集扎成束。
其中一根连接于直肠扩张球,可经此管向球内注气或抽气; 另二根顶端封闭,近顶端处开侧孔,直径1-2mm,两孔朝不同方向,两孔间距以分别对应于内、外括约肌为准。
为使测压孔不被堵塞,常用生理盐水灌注,使用输液泵或加压注射器,灌注速度一般为0.5-1ml/分。
开放灌注管因口径小,对肛门括约肌静息状态干扰小,但对肛管运动细节显示较差。
(2)闭管式:单球充液式为聚乙烯塑料管端附一8mmx4mm乳胶小球,充水后用直径1.5mm的聚乙烯塑料管连于压力换能器,其可感受内、外括约肌综合压力。
双球充气式探头为在一硬管上捆扎两个橡皮小球,使成两个独立的腔,各腔以导管分别引出;插入肛门后,先向内侧小球充气5-10ml,轻轻向外拖,直至感到有阻力为止,此时内侧小球位于内括约肌水平,然后向外侧小球充气,其便对准外括约肌皮下部,这样该探头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内、外括约肌的活动情况。
据作者经验,单球充液式探头使用方便,压力重复性好,肛管运动的细节显示清楚,但如密闭不好,系统中有渗漏的话,将影响测量准确性,并使基线移动。
开管灌注法受灌注速度影响较大,灌注压力低时,肛管运动细节不易显示,压力变化的速度也不能及时显示,易被粪便堵塞,且对灌注泵质量要求也比较高,但它没有闭管测压易受渗漏影响的缺点。
(3)管端微型压敏装置:插入时不会象小球探头那样牵张括约肌,也不会象灌注法那样持续漏液刺激肛周皮肤,易于准确放置,因不需压力传导介质,也克服了流体静压、粘滞力带来的影响,缺点是容易损坏,且价格昂贵。
2.压力换能器是一种能敏捷感受外界压力信号,并将其转换成工程上易测到的量(一般为电信号)的装置。
按临床使用方式分为通用型,导管型(管端换能器),埋植型,智能型(如无线电遥测丸)。
按传递压力的介质不同可分为气导式、液导式。
七十年代以前多为结构型,即先用敏感元件把压力信息转换为位移、应变等物理量,再用传感元件进行二次变换为电量。
结构型压力换能器常有机械零件,寿命、精度及可靠性均受一定限制。
七十年代以后压力换能器开始向物性型发展,即利用某些材料(如半导体、压电体、陶瓷元件等)感受压力信息。
既无相对运动,又无磨损,故精度高,可微型化。
如硅集成电路压刀传感器,灵敏度高,输出信号比其他类型者大1-2个数量级,信噪比高,对二次仪表要求也低。
3.前置放大器压力换能器输出的信号一般比较小,不足以推动记录议器,这就须对输出信号进行放大(这时就需用前置放大器放大压力换能器输出的微弱信号)。
4.记录仪一般可采用多通道生理记录仪,台式平衡记录仪,示波器,也可将压力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对信号进行自动分析、记录并打印结果,但不能对信号施加过多影响,以免掩盖真实情况。
如用记录纸描记曲线,记录仪应具备不同的走纸速度,便于记录中根据不同的要求使用。
5.其他(1)直肠扩张球:用高顺应性的乳胶球缚于聚乙烯塑料管头端。
该管最好是双腔,以便一腔注入或抽出气、液体,另一-腔测定压力。
(2)测压探头:应在导管上标明刻度,以便从体外能清楚了解探头进人深度。
(3)各种连通气、液体的管道:必须是低顺应性的,以免缓冲压力变化,影响观察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