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体会
小儿斜颈推拿治疗及体会

【基层园地】小儿斜颈推拿治疗及体会王 智,高梯辉,路 标,姜艳清,王文智■(河北省中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伸筋液;推拿;小儿肌性斜颈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250(2009)05-0393-01 小儿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民间俗称“歪脖”、“斜头”,其临床表现是以患儿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为临床少见病。
有报道其发病率在婴幼儿中约占1%,常因发现不及时或误诊失治,出现面颈胸部畸形,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
1 一般资料病历来源:本文200例皆为门诊积累,其中男114人占57%,女86人占43%,最小的3d,最大的2岁;分娩产势:顺产101人占51%,剖腹产96人占48%,产钳13人占1%;发病部位:左侧105例,右侧95例。
2 诊断标准患者头位前倾,面部转向患侧,面下颌偏向健侧,在患肌处触及一卵圆或条索状肿块,质地坚硬。
3 治疗方法(1)递质的配制:自拟伸筋液:西红花5g,冰片10g,伸筋草15g,溶于75%乙醇250ml内,密闭摇匀, 3d后即可使用;(2)按摩手法:医者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推拿按摩数遍后,继用拇指蘸取适量伸筋液反复揉肿块及周围并弹拨,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相对按摩肿块反复数遍。
在此过程中,拇指、食指、中指及患处保持湿润状态,然后医者两手分别固定患侧肩部及患者头部,使头部向患侧肩部,然后一手扶住患儿下颌部,另一手拖住脑后左右转动。
同时以颈椎为纵轴向上拔伸旋转,颜面肌肉萎缩或偏小的可采用太阳、睛明、下关、颊车、地仓、迎香、风池等穴位进行点揉。
4 疗效标准与结果痊愈:颈部肿块消失,胸锁乳突肌活动范围正常,有111人占55.5%;显效:肿块明显缩小变软,颈项活动轻度受限,有84人占42.0%;无效:经治疗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有5人占2.5%,总有效率97.5%。
5 典型病例郭某,男,6个月,其父母发现其颈部向左侧歪斜随来我院就诊。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体会

5 0一
《 按摩与康复医学} 2 0 1 4 年第 5 卷第 3 期 C h i n e s e Ma n i p u l a t i o n&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Me d i c i n e . 2 0 1 4 V o 1 . 5 N o . 3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体会
a te f r c o u r s e o f t r e a t me n t . Re s ul t s :7 c a s e s we r e c u r e d . 4 c a s e s i mpr o v e d . n o n e i n e f f e c t i v e . t h e t o t a l e ic f i e n c y wa s 1 O O %. Co n c l u s i o n: Ma s s a g e t h e r a — P Y o n i n f a n t i l e my o g e n i c t o r t i c o l l i s i s s i g n i ic f a n t l y e f f e c t i ve , b e i n g wo r t h y o f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p r o mo t i o n
Ch a n g s h a , Hu n a n 4 1 0 2 0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ma s s a g e t h e r a p y o n i n f a n t i l e my o g e n i c t o r t i c o l l i s Me t h o d s : 1 1 c a s e s o f c h i l d r e n wi t h mu s c u l a r t o r —
小儿肌性斜颈诊的推拿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诊的推拿治疗
一、概述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小儿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中医病名“筋结”,以头向患侧倾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
临床上除极少数患儿为脊柱畸型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和习惯性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有三种学说:产伤学说、宫内发育障碍学说、缺血性肌挛缩。
但这三方面也不能完全解释本病,常见的病因如下:
1、产伤出血,分娩时胎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至出血、机化形成挛缩。
2、胎位不正,影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缺血性改变所致。
3、胎儿在子宫内,头偏向一侧,与产程无关。
4、感染性肌炎所致。
5、遗传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1、颈部歪斜。
颈部歪向患侧,而颜面旋向健侧,逐渐出现脸部不
对称,严重者甚至出现颈侧弯,椎体契形变及斜视等表现。
2、颈部包块。
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一般于生后2周左右颈部出现肿块就诊,多见于右侧。
于受累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包块,质硬,可移动,按压时婴儿哭闹。
但肿块无红肿热痛的感觉。
3、颈部B超。
患侧可见肌性包块。
小儿斜颈的推拿治疗临床体会

小儿斜颈的推拿治疗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09-06-09T09:57:44.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伟光赵宏伟杨广义[导读] 小儿肌性斜颈,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俗称歪脖。
小儿肌性斜颈,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俗称歪脖。
我科自2003年至2007年四年间,共诊治了52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
临床用推拿手法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女患儿256例,男患儿264例,头向右歪者341例,头向左歪者179例,20天至2个月者125例, 2至6个月者145例,6个月以上者250例。
患儿应在生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其效果是最为理想的。
但大多因生后对新生儿检查不够全面,或者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待到二、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在穿衣或洗澡时才发现患儿颈部不正常,多数先发现颈部有包块,继而发现头向患侧歪斜。
还有的误认为是颈部的淋巴结或颈部长了肿瘤等。
即使去几家医院,诊断为此病也需在三四岁后手术治疗,这一方面给患儿家属带来了焦虑和不安,另一方面拖延了早期治疗的有利时机。
1.2病型分析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体表显见,活动力很强,弹力较大。
它起于胸骨柄及锁骨两端(锁骨内缘),止于颞骨乳突,一侧收缩,可使头项转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
而斜角肌位于颈深部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之分。
但其肌体不显,隐于锁骨之下,斜角肌有提肋或使颈部侧屈的作用。
通过我们治疗的情况来看,本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第一与胎位不正,子宫狭小有关,致胸锁乳突肌及斜角肌伸展受限,可造成胸锁突肌和斜角肌挛缩结节。
第二与其母亲工作性质,久坐或不经常活动等因素有关。
可能还有其它原因,有待同道者进一步加以探讨。
2 临床分型与手法治疗2.1临床分型根据临床检查所得,患儿有颈项长短之分,颈项长短对取效快慢有一定影响。
施用同样手法治疗,颈项长者取效快,而且颈项长的包块消失亦快。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床进展及诊疗方案临

不同手法施治
李氏用揉按法、挤拉法、弹拨旋转法、提 拿法等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周氏用三步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范氏采用拧挤手法为主治疗重症小儿肌性
斜颈
张氏用推、揉、捻、摇等手法为主治疗小 儿肌性斜颈
整体观念施治
董氏认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既应注重患侧胸锁 乳突肌局部调整,又要注意斜方肌等颈项肩部 相关组织的整体调节,同时健侧也应予以适当 调理
发育紊乱学说
是先天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SCM 先天发育不 良,加以分娩时在外力和重力过重负荷下被伸 展, 反应性肉芽组织产生, 出现SCM 肿块
Green DW 认为CMT 与臀肌发育不良存在 一定关系
唐盛平等用巨微解剖方法研究小儿尸体SCM 的血供,发现其血供有多个起源,不支持头颈前 曲、侧弯和外旋会造成SCM 缺血
4
1.4严重倾斜 (>15º)
6
胸锁
2.1对称、无挛缩
0
乳突
肌变
2.2略粗、无挛缩
2
化
2.3较粗硬、有挛缩
4
2.4粗硬、挛缩
6
肿
3.1无肿块
0
块
3.2小 (厚度:<10mm)
2
大
小
3.3较大(厚度:10-15mm)
4
3.4大 (厚度:>15mm)
6
肿
4.1无肿块
0
块
4.2软
2
硬
4.3较硬
4
度
4.4硬
含义
指由于一侧胸锁乳突 肌挛缩而造成以头向患 侧歪斜、前倾,颜面旋 向健侧为其特点的斜颈
胸锁乳突肌解剖特点
胸锁乳突肌
起点两个(胸骨上外端、锁骨内 侧端)止点(颞骨乳突)
当两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使头 抬起
儿科病症推拿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 认识小儿肌性斜颈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1. 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可见挛缩紧张或者如条索状或 如包块肿物。
2. 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而颜面部旋向健侧。 3. 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周
围有疣样改变的硬块物。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4. 病久颜面部不对称,患侧偏小。 5. 晚期患儿,一般伴有代偿性的胸椎侧凸。 6. 检查:早期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肿块性质、直径,
二、鉴别诊断
3、颈椎半脱位
多见于2~3岁小儿,既往颈部正常, 在损伤、咽喉部炎症或无特殊原因下 突然出现斜颈。颈部肌肉痉挛,活动 消失,颈椎X线片可见半脱位。
二、鉴别诊断
4、习惯性斜颈
长期以来头习惯向一侧倾斜,胸锁乳 突肌无挛缩、头亦可活动自如,颈椎 亦无畸形。
三、预防
本病大多为先天性,无有效预防措施。 临床上最主要是要做到早期发现,早 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给患儿带来 进一步的损伤。
二、鉴别诊断
1、产伤锁骨骨折
产伤引起锁骨骨折后7~10天出现骨 痂。骨痂呈球形,在锁骨上,较固定, 有压痛,颈部斜向患侧,X线片可发 现锁骨骨折及骨痂,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2、先天性颈椎畸形
这些畸形包括颈椎半椎体、颈椎间融 合、棘突间融合、颈椎关节不对称等。 颈部外观粗短,活动减少,但无肿块。 颈椎X线片可以明确。
二、病因病机
1. 分娩损伤如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 挤压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
2. 胎儿头位不正头部向一侧偏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 肌血运供应,使该肌缺血性改变而致。
3. 脐带缠颈,胎儿在子宫内由于脐带绕颈或缠颈,使 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应减少所致。
三、临床表现
病变过程:
推拿在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84生物技术世界 BIOTECHWORLD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发病率约为0.3%-1.9[1],由患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主要表现在患儿头部歪斜,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如治疗不及时,可随年龄增大不断加重,出现颜面部发育不对称,严重者出现两眼不位于同一水平,影响视力。
因此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有效防止其发展并取得较显著疗效。
西医对该病治疗常采取手术方式,创伤较大,且给患儿家属带来不安,同时也延误了病情,失去早期治疗时机,笔者通过运用推拿手法对我院就诊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产伤、宫内发育不良或胎位不正都有可能导致患侧的肌肉缺血、挛缩,发生胸锁乳突肌发育不良,形成肌性斜颈。
本病属中医的“筋结、痉证、筋肿”等,认为该病主要因先天禀赋不足,产中损伤至局部气血运行逆乱,瘀血停滞所致[2],病变部位在局部经筋。
2 治疗原则:以舒筋活血、软坚散结为主。
3 治疗方法3.1 取穴部位:风池穴、肩井穴、患侧胸锁乳头肌及患儿双侧颈肩部3.2 推拿手法:推揉法、提拿捏法、点按法、牵拉法、摩法3.3 治疗方法:(1)推糅法:患儿取仰卧位,头颈部稍后伸,暴露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及其颈部皮肤,操作者位于患侧,手涂滑石粉,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往返推揉胸锁乳突肌,操作时间3~5min,可促进病变部位血液循环,舒筋通络。
(2)提拿捏法:患儿取仰卧位,医者可用拇指、食指指腹捏拿、揉搓患侧的胸锁乳突肌(3)点按法:患儿取俯卧位,操作医师点按患儿的风池穴、肩井穴、天宗穴,多次反复进行(4)牵拉法:患儿体位同上,操作者使其头部置于中央,牵拉其脖颈,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只手扶其肩部向头部相反方向牵拉((5)摩法 上述操作结束后,患儿取俯卧位,操作者可从上而下用指腹摩擦其斜方肌及患侧胸锁乳突肌,结束治疗。
4 讨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大多由胎位不正,产程过长或医者接生手法不恰当而引起,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严重影响患儿日后生活质量,目前传统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断胸骨与锁骨,手术痛苦大,并且易形成疤痕,不被家长接受,年龄过小的患儿可能不能耐受此法[3]。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60例体会

20 0 8年
第2 6卷
第 5期 ( 总第 1 7 ) 1期
2 l
中 : 抗 病 毒 、 中药 、 用 各 种 药 物 无 效 , 者 经 经 服 外 或 激 光 、 冻治 疗 等 复 发 的患 者 有 3 例 , 未 治 疗 的 冷 1 从 4 9例 。其 中男 3 6例 , 4 女 4例 ; 龄 6 4 年 — 0岁 , 病程
2 讨 论
扁 平 疣祖 国 医学称 之 谓 “ 瘊 ” 主要 是 由气 血 扁 ,
失和 , 腠理不密 , 复感外邪凝积肌肤所致。我们依据 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 , 根据 “ 口合谷 收” 取足 阳 面 ,
明 胃经之穴地仓 、 四白、 车、 颊 迎香 、 阳等穴 配合 太 谷, 前臂疣体取合谷 、 缺 、 列 外关 等穴使 气血调和 、 疣邪 消退 。
记 录治疗 期 间 的不 良反 应及 皮 损变化 。 1 . 疗效Fra bibliotek 察 3一
组别
治疗组
对 照 组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 效 有 效率( %)
8 O
7 O
6 1
1 4
9
l 9
4
2 5
6
1 2
8. 75
4. 72
治疗 组的有效率 8 . 显著高于对照组 4 . 7 %, 5 7% 2
12 治 疗方 法 .
痊愈为皮损全部消失 , 显效为疣体数 目或面积 减少> 0 有效为疣体面积减少 3 % 7 %, 7 %, 0 ~ 0 无效为 疣体面积减少 3 %以下。 0 判定时间为 6 天以内, O 有 效率等于治愈率加显效率计 。治疗结果见表 1 。
表 1 两组治疗结果
治疗 组用维生 素 B。 注射 液 5O g , O  ̄ / 2日 1 次 次, 分别注射所选穴位 , 常用穴位面部取双侧颊车 、 地仓 、 迎香 、 听宫、 太阳、 白、 四 合谷等穴位 。手背前 臂双侧列缺 、 二间、 合谷 、 外关等为主穴 , 每次取 6 8 — 个 穴 位 对 称 注 射 , 针 进 穴 位 后 , 回血 , 回血 在 抽 无 后 , 中强度提插刺激 , 作 如有酸胀麻感后再注入药 物 , 天 1 ,2 2 次 1 次为 1 疗程 , 一般远近配穴或就近 配穴 ,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药物。对照组也选用 维生素 B 注射液 5o g c2日 1 , 。 o ̄/ , O 次 臀部肌 肉作 中强度提插刺激后注射药物 ,2 1 次为 1 疗程 ,同时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
方法:推拿手法治疗患侧胸锁乳突肌。
结果:治疗的所有病例中,痊愈80例(80%),好转19例(19%),无效1例(1%),总有效率99.0%,年龄<3月开始手法治疗的患儿痊愈率高于3月以上的患儿,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结论:小儿肌性斜颈3月内开始推拿治疗疗效较佳。
标签:肌性斜颈;小儿;推拿小儿肌性斜颈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转向健侧为特点。
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1]。
笔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100例,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00例,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3月90例,3月以上10例。
1.2诊断依据患儿一般在出生后可触及颈部包块,多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
此肿块呈梭形,无压痛(部分患儿肿块经半年后可自行消退),少数患儿肿块不明显,仅有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经彩超检查示胸锁乳突肌内可及团块样、纹理增粗紊乱稍低回声区,符合小儿肌性斜颈超声表现。
2治疗手法操作手法:操作前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涂上玉米淀粉,防止损伤皮肤。
第一步:令患儿仰卧或取坐位,医者坐于患侧,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罗纹面从下面托住肿块,复以拇指罗纹面在肿块上面沿胸锁乳突肌方向作旋推揉捏15-20分钟,手法宜轻柔。
医者用拇指与食中二指捏按拨离肿块10分钟左右,此间宜逐渐增加力度,以患儿能忍受为度。
第二步:医者一手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按住患侧头部,使立位之头部向健侧扳动,摆动角度较治疗前最大摆动角度增加450为宜,每分钟40-50次,反复扳动3分钟。
手法宜轻柔,不可过于生硬。
以患儿能忍受为度。
然后,让家长双手固定小儿双肩部,医者一手扶小旋转角度450-900为宜,拨伸力度以患儿有轻微痛苦为度。
(即手法治疗时患儿有轻微啼哭,结束后啼哭亦相应停止)。
崔述生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经验总结

崔述生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经验总结标签:名医经验;崔述生;小儿肌性斜颈;推拿崔述生教授是北京市鼓楼中医院按摩科主任,系北京市第四批百名名老中医,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40余载,善以推拿手法治疗各科疾病,尤善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笔者有幸师从崔老多年,现将崔老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小儿斜颈的原因很多,其中肌性斜颈的发病率最高。
本病多于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主要表现为头部活动受限,经常偏向患侧,可于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触及无痛的梭形硬结,大小约1~2 cm,多发而不连续,部分患儿的颈部肿块和颜面不对称可持续1年以上,并最终出现胸锁乳突肌短缩和继发性颈椎畸形。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中医“筋结”“筋挛”范畴。
根据崔老多年临床经验,造成小儿斜颈肌性斜颈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①胎位不正:患儿在母体中胎位不正,尤其是臀产位,往往容易造成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循环不利,最终导致肌肉缺血性挛缩而致斜颈。
②分娩过程撕裂伤:分娩过程中,患儿受到产道或产钳挤压或过度牵拉,损伤胸锁乳突肌,造成肌肉的撕裂、出血,最后血肿机化形成纤维性挛缩而导致本病。
③喂养、睡姿不当等:该类患儿头颈歪斜的程度较轻,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较粗的条索或一个或多个椭圆形结节、大小不等、质地软硬不均(常与病程长短及严重程度有关)、边界清晰,有一定的活动度。
虽然肌性斜颈是儿科常见病,但目前尚无严格的诊断标准,在治疗前还需根据患儿临床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排除骨性斜颈、脑瘫性斜颈、婴儿良性阵发性斜颈及其他耳源性、神经源性斜颈等。
推拿治疗肌性斜颈的疗效确切,而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小儿斜颈,则需积极地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不可盲目施以手法,以免延误或加重病情。
2 手法治疗2.1 拨筋“解结”中医学中的“筋”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
小儿肌性斜颈病位在胸锁乳突肌,由于患儿在母体中胎位不正、产程损伤及喂养、睡姿不当等导致胸锁乳突肌部位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从而致使经筋结聚。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95例推拿治疗体会

个月 50 例 ( 男 32, 女 18 例 ) , 4~ 6 个 月 39 例 ( 男 27 例 , 女 12 例) , 1 岁以上 6 例 ( 男 4 例 , 女 2 例 ) ; 歪 斜方向 右 53 例 , 左 42 例。临床表现 : 发 病以右 侧受 累居 多。通常 患儿 出生 后给 患 儿洗澡颈前可扪到 一棱形 橄榄 状、 大小不 一的 肿块 , 质 偏硬 , 上下活动差 , 但可 随肌 肉 前后 移动 , 肿块 在 3 个 月 后渐 渐 消 失 , 随即出现胸锁乳突肌挛缩 , 头斜向 病侧 , 下 颏转向 健侧 , 头 部侧向和转向健侧的活动受限 , 并逐渐产 生面、 颈部畸 形。随 着小儿生长 , 继发 畸形 加重 , 表现 为患侧 的面 部小、 眼 裂狭 窄 和眉毛向下。胸锁乳突肌的挛缩程度和 累及部位 在各患 儿身 上表现得不尽相同 , 有 近胸骨 头处 挛缩 , 近锁 骨处 挛缩 , 或 二 者兼而有之 , 程度不一 , 严重者可呈绳索状 , X 光片无异常。
鞍山市职业病防治院 ( 辽宁鞍山 114014)
即停用地塞米松 , 改为强的松口服 , 入院 2 周再 次复查胸 片已 恢复正常 , 肺功 能检查 无异 常发现 , 白 细胞 也恢 复正 常 , 临床 表现消失 , 继续 观察十余天后痊愈出院。 2 讨论 氮氧化 物 为 常 见 的 刺 激 性 气 体 之 一 , 包 括 N 2 O 、 NO、 N O2 、 N2 O3 、 N 2 O4 、 N 2 O5 , 金属酸洗 过程中所 产生的氮氧 化物 主要为 N O2 。 N O 在常温下接触空气 后 , 多 立即氧 化为 NO 2 。 氮氧化物水溶性小 , 对上呼吸道的刺激 作用较弱 , 到达肺 泡后 因湿度增加 , 与 水结合生成硝酸及亚硝 酸 , 对肺 组织产生 剧烈 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 破坏呼吸膜的完整 性 , 使肺 泡毛细血 管膜 通透性增加 , 可导致肺水 肿 , N O2 还可直 接破坏 肺泡表面 活性 物质的结构 , 引 起肺功能障碍 , 加 重肺损伤。本 病例诊断 依据 ( 1) 短期内 吸入较 大量 的氮氧 化物 的职业 史 ; ( 2) 胸闷、 气 短、 刺激性咳嗽 , 24 小时后症状加重 ; ( 3) 胸部 X 线 摄片示间 质性 肺水肿 , 可明确 诊断 为职业 性急 性氮 氧化物 中度 中毒。 入院 后立即予适量糖皮 质激 素及 其他对 症支 持治疗 , 控 制了 间质 性肺水肿 , 为防 止迟发性阻塞性细支气 管炎的发生 , 适当 延长 了糖皮质激素的 用药时 间。由于 氮氧 化物 水溶 性小 , 故 发病 潜伏期较长 , 可 在 6~ 72 小 时内出 现肺 水肿。 密切 接触 者应 观察 24~ 72 小时 , 依病情变化给予 对症治疗。 较长时间 吸入 高浓度氮氧化物者 也可 在短 期内出 现严 重的肺 水肿 , 以 至出 现暴 发性 A RDS 。本病 治疗 关键是 积极 防治肺 水肿 , 应 及时 供氧 , 保持呼吸 道通畅 , 给 予降 低毛细 血管 通透 性的 药物 , 早 期、 足量、 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 , 可联合应 用莨菪碱 类药物 , 以 及预防感染 , 防 治并 发症 , 维持 水、 电 解 质、 酸 碱平 衡 , A RDS 的治疗关键在于及 时纠 正低 氧血症 , 可 给予气 管插 管或 气管 切开 , 使用呼气 末正压通气 ( P EEP ) , 防治并发症。 急性氮氧化物中毒危害较大 , 厂方应 加强防护 措施 , 进行 宣传介绍 , 作业 工人即 使吸 入少量 氮氧 化物也 不能 忽视 临床 观察或治疗 , 以 防止病情发展。
以中医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概况及临床体会

据笔者临床多年观察 , 发现针对小儿肌性斜颈
作者简介8 0 一 ) , 男, 主治 医师 , 主要 从事 中医康复
2 0 1 7 . V0 I _ 3 4 N0 . 4 2 A 0 p 1 r 7 舅 碧
.
… l ' i a n j i n J ~n o u r n 天 a 1 l o i 津 T ' r a d . i t i o n a l ~ G h 药 i n …. e s e M e d i c . i n e
手术时机仍存在争议 , 而采用 中医手段进行治疗具
有可行性更强 、 方法简单 、 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 无不 良反应等优势 。中医手段主要包括推拿 、 中药 外敷 、 小针 刀 、 针刺 、 蜡疗 等 , 实 际运用 中常是几种 手段联合应用 , 治疗效果显著。现就中医手段治疗
小儿 肌性 斜 颈进 行 综述 , 为 临床 更 好地 治 疗 小 儿 肌
关键词 : , , b J L 肌性斜颈 ; 中医推拿 ; 中药外敷 ; 小针刀 ; 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 R 2 2 3 . 1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1 5 1 9 ( 2 0 1 7 ) 0 4 — 0 2 8 5 — 0 4
4 qL 肌性 斜 颈 是儿 科 临 床上 常 见 病 、多发 病 ,
小儿肌性斜颈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歪斜头偏向患侧前倾颜面转向健侧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影响患侧颜面部发育而另一半健侧颜面部发生适应性改变到了后期颈部畸形逐渐加重严重者伴有代偿性胸椎侧弯等发育畸形对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巨大并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患儿的预后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推拿手法治疗150例小儿肌性斜颈的效果体会

推拿手法治疗150例小儿肌性斜颈的效果体会温少利;张蓓蓓【摘要】目的::针对150例小儿肌性斜颈采用推拿手法治疗的效果体会。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5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采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周进行3次,每次约20~30分钟,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患儿治疗效果。
结果:150例患儿中痊愈患儿有119例,有效患儿16例,好转患儿14例,无效患儿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9.3%。
结论:针对小儿肌性斜颈患者采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1页(P73-73)【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推拿手法;治疗效果【作者】温少利;张蓓蓓【作者单位】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402;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4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小儿肌性斜颈是儿科常见病症,一般是由于患儿一侧胸锁乳突肌出现挛缩变形而造成患儿头部出现歪斜,因而又被称之为“歪脖子病”[1]。
小儿肌性斜颈可继发患儿面部和头颅出现非对称性畸形,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进一步家中,从而给患儿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
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能够起到显著治疗效果,这是因为推拿手法能够起到舒筋解挛、矫正畸形的疗效。
本文在此以15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为例,观察推拿手法在该病中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2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者为例,所有患儿均经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均出现面部不对称。
其中男87例;女63例,年龄统计为:最小1个月、最大23个月,3个月以下21例、3~6个月为78例、6~9个月24例、9个月以上27例;150例中右侧斜颈82例、左侧斜颈68例;条索状形变患儿61例、结节状患儿89例。
另外,150例患儿中有89例患儿存在转头功能障碍,有31例在出生时伴有患侧面部发育障碍。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42例临床疗效观察

( )2 14 例患儿 中, 2 例 , 1 例 ; 男 4 女 8 年龄 1 月~ 2 ,~ 月 1 例 ,— 月 1 例 ,— 2月 8 ,~ 岁 13 4 46 7 71 例 12 岁 3例 。 ( ) 断标准 : 照《I 2诊 参 临床常见 疾病诊疗 标 准》 定 。诊 断要 点 : 出生后 发现 一侧 胸锁 乳 突肌 拟 ① 上有软骨样的椭圆形包块 , 肌变短 , 失去弹性 。 ②头
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 点按风池 、 肩井穴能增强舒筋 通络 、 血化瘀之 功效 。医生 在施按 揉手 法时 , 活 勿忘 在局部涂 擦一些 润滑剂 , 如滑石 粉 、 爽身粉 之类 免伤 患儿皮 肤 ; 拿捏 肿 块 时 , 力要 深 沉透 人 , 不能 太 用 但 重和死板 ,切忌 摩擦皮肤 ;行 扳法 时用力 要轻柔 缓
5 典型 病例 刘 某 , , 个 半 月 。初 诊 时 间 2 0 男 3 0 7年 3月 3 1
E。母代述 : t 婴儿出生 3 , 月 发现睡觉头总是偏向一
侧 , 不 正 , 头 时发 现 颈右 侧有 一 肿块 , 之无 痛 摆 转 压
感。 后来 本科 就诊 。 右侧胸 锁乳 突肌呈 lmx . m 查 25 c c
的大拇指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处其余 四指放在患侧 后 颈项 肌处 同 时按揉 6 8 i, ~ r n 已达 到放 松肌 肉温通 a 气血 的作用。
32 提 捻 法 .
医者用拇指 和食 指捏住 挛缩的胸锁乳突肌 向 外提捻 ,剥 离与胸锁 乳突肌粘 连在一起的结缔组
织 。手 法 由轻 到 重 , 据 患儿 情 况 , 根 手法 轻 重 适度 。 提捻 的 时间 12 i,  ̄ mn 起到 软消 肿 、 结 的作用 。 散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应用体会

患儿中 7 5 ~9 0 d者 3 1例 , 9 O ~1 2 0 d者 2 3例 , 1 2 0 ~
1 5 0 d者 1 4例 。1 1 9例 患 儿 彩 超 检 查 结 果 来 自上 级 儿 童医院 , 并 有 颈 椎 正 侧位 片检 查 , 1 3 4例 患 儿 是 在 本 院 检 查 。排 除骨 性斜 颈 、 斜 视造 成 的斜颈 及寰 枢关 节半 脱
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应用体会
邢 桂英 张继 贞
健侧 , 逐 渐 拉 长患 侧 的 胸 锁 乳 突 肌 , 幅 度 由小 渐 大 , 在
生 理 范 围 内反 复进 行 数 次 。
治 疗 结 果
1 .疗效 评定 标 准 : 3 0 d为 1个疗 程 。痊 愈 : 1个 疗 程后 , 颈 部活 动 自如 , 睡姿正 常 , 患侧颜 面 和健侧 基本 一
法: 医者 站 于患儿 患 侧 , 大部分 患儿 取仰 卧位 , 小 部分 患
且肿 块 大小 不 一 , 形 状不一 , 有卵 圆形的 , 也 有 条 索 状
的, 有 的位于 浅表 面 , 有 的位 于较 深 面 ; 患侧 颜 面小 于正 常颜 面 , 头部有 睡偏 型 , 有 的患侧 眼 睛小于健 侧 , 下颌 指
分为 以下 3方 面 。一 是胎 儿 时期有 脐绕 颈 , 特 别是 怀孕
选择 2 0 1 4年 4月 一2 O 1 6年 1 O月 章丘 区 中医 医 院 针 灸 推拿 科t bJ b 肌 性斜 颈 患者 2 5 3 例, 后 期手术 治疗 者 除外 。其 中男 1 3 1 例, 女1 2 2例 ; 肿块 型 1 8 5例 , 非 肿块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2例临床体会.doc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2例临床体会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2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2例。
[结果]痊愈25例,占78.1,好转6例,占18.7,无效1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8。
[结论]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肌性斜颈;推拿手法;小儿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ing children muscular torticollis with massage. [Method]Make massage to the cases.[Result]25 were cured, occupying 78.1; 6 better, 18.7;1 had no effect, 3.2;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8. [Conclusion]The massage had good cure effect on children muscular torticollis. Key wordsmuscular torticollis; massage; children 小儿肌性斜颈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
以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点。
本病为儿科常见病,如不能早期诊治,常可导致面、颈、胸部畸形。
中医推拿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操作方便,无痛苦,无副作用,易接受等特点。
笔者自2002年起,采用推拿治疗32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本组32例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大18个月,最小者20天。
2 方法患儿取坐位或卧位,局部用滑石粉作润滑剂,以防止患儿皮肤损伤。
(1)按揉法医者用拇指指腹揉患侧风池穴,然后沿胸锁乳突肌从上而下反复揉按数遍,重点按揉局部肿块。
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少儿肌性斜颈临床观察

推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少儿肌性斜颈临床观察摘要:在儿科治疗中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特点。
目前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案具有多样化特点,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主要以推拿、按摩、运动疗法等多种手段,希望通过下面的论述能够为小儿肌性斜颈临床治疗及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推拿;运动疗法;小儿肌性斜颈;临床观察引言小儿肌性斜颈,是以患儿颜面旋向健侧,头向患侧斜为特征的病症,是由胸锁乳突肌痉挛或纤维性挛缩所致,故称肌性斜颈。
一般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造成的肌性斜颈。
1小儿肌性斜颈的危害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的先天畸形,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所致。
目前尚未明确病因,其患病率为0.4%~2.0%,主要因素可能由产伤、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
新生儿在生后7~14d常被发现受累的胸锁乳突肌中下部,有一质硬的椭圆形肿块,逐渐增大,2个月后肿块开始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该肌即成为无弹性的纤维索。
患儿头逐渐被牵拉而倾向患侧,颈部扭转,面部倾斜,下颌偏向健侧。
若不予及时矫正,患儿会出现面部发育较慢,颜面及头颅逐渐变形,两侧不对称等症状,对患儿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均产生不良影响。
2临床表现畸形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2~3周出现。
病初小儿头部运动略受限,但无明显斜颈现象,触诊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然后开始退缩,部分小儿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不遗留斜颈。
亦有小儿之损伤肌肉逐渐纤维化、挛缩硬化,形成颈旁硬的束条状物,头部因挛缩肌肉的牵拉而发生斜颈畸形,肌肉短缩侧的面部亦发生变形。
若畸形不及时纠正,面部变形加重,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第一,斜颈畸形。
婴儿出生后其母亲可发现小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下颌指向健侧肩部。
2~3周后斜颈畸形更加明显。
推拿治疗96例小儿斜颈的临床观察

推拿治疗96例小儿斜颈的临床观察【关键词】中医推拿;斜颈;小儿小儿斜颈俗称“小儿歪脖”。
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颈。
本病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引起挛缩与变短。
但引起此肌纤维化的真正原因还不清楚。
可能的因素有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生长停滞、感染性肌炎、或者多种因素混合造成。
推拿对本病的治疗效果明显,兹将96例小儿斜颈临床资料作一介绍。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6例,皆为门诊积累,大部分患者经儿科确诊,余为我科确诊。
其中男57例,女39例。
就诊时间,最短者为出生20 d最长者为出生1年。
1.2 诊断指证①患儿头部处于被动体位,头向患侧倾斜而颜面旋向健侧头向患侧旋转受限;②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的中部或其胸锁骨端的附着处,触摸到大小软硬不等并可随机移动犹如梭形的肿物,无疼痛。
如发现较晚,肿物虽已不明显,但因水肿机化形成挛缩,使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变硬,突出如条索,患侧胸锁乳突肌变短;③患侧颜面发育不良,继发性畸形,病期较久,还会出现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及上胸椎出现侧弯畸形。
1.3 施治原则及推拿疗法1.3.1 施治原则疏筋活血,散瘀消肿,软坚化瘀。
小儿斜颈,按祖国医学病因学归类,当属于不内外因——损伤所致的气滞血瘀范畴。
《医宗金鉴》:“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1.3.2 推拿疗法患者仰卧位。
医者立于患侧,以滑石粉作介质。
①医者一手托住患者颈部,使患儿头部后伸,以加宽颈部便于操作,一手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由上而下反复操作数此外,喂奶时,睡眠的枕垫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儿注意时,都应重视姿势的纠正。
对此治疗无效,或被延误的6岁以上的病儿需手术治疗。
1.4 疗效标准①痊愈:头部外观及活动幅度正常。
患侧胸锁乳突肌上的肿物消失,两侧胸锁乳突肌的肌张力对称;②好转:头部外观及活动幅度基本正常,患侧的胸锁乳突肌的肿物消失,但肌张力稍高;③无效:经治疗情况无明显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 类 号 :R681.5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006—0979(2010)08—0035—01
1 病例 报道
椎 管 内囊肿 可 发 生 于椎 管 内任 何 部位 ,但 以胸 腰椎 阶段 脊
患者 ,男 ,51岁 ,藏 族 ,体 重 72k9。因肝 包 虫病 拟 在硬 膜外 麻 髓 、圆锥 和马尾 部最 多 见 ;在横 断 面上 ,可 位 于髓 内 、硬膜 下 、硬 膜
陕西省 三原 县医院 (713800)
f11吉士俊 .小儿 骨科 学『M1.山 东 :山 东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1998.206.
2010年 2月 24日收稿
『2]曹仁 发 .中医推 拿 学『M1.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1992.407.
· 短篇报道。
硬膜外 穿刺偶遇胸椎椎管 内囊肿 1例
儿肌性 斜 颈 的病 因 尚不 明确 ,与 胎位 不 正或 产后造 成血 瘀有 关 。
4.2拇 食指 拿揉
我们 体会 到 :① 早 期诊 断 ,早 期 治疗 ,治疗 越早 ,效果 越好 。应 与于
4-3患儿取 坐位 ,揉颈 夹肌 和斜 方 肌上 缘 。
患儿 60例 ,其 中男 25例 ,女 35例 ;年 龄 1O天 至 6月 45例 , 正 常 ,胸锁 乳 突 肌肿 块 明 显 缩小 或 挛缩 基 本 消除 ,颈 部 转动 接近
6月至 1岁 l5例 。发生 在右 侧 32例 ,左侧 28例 ;有 难产 24例 ,臀 正 常 。无 效 :经治 疗后 ,症 状体 征无 明 显改 善。
关键词 :小 儿 ;斜 颈 ;按摩
中图分 类 号 :R685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006—0979(2010)08—0035-01
小儿 斜颈 是d,JD常 见病 ,又 叫先 天性 斜 颈 。先 天性斜 颈 是小 4.6按摩 头 面部 。结束 治 疗 ,大 概 20分 钟左 右 。1O次为 1疗 程 。
新生儿 期 开始 治疗 ,建议 产 科 医生 和助 产 士应 注意 一下新 生儿 的
4.4左手置 于患儿 头 部 的右 侧 ,右手 按 于 患儿 肩部 相 对用 力 ,将头 颈部 ,以达 到早 诊 断 ,早 治 疗 。②本 病 病程 较 长 ,治 疗不 能操之 过
颈部 向右 ,前 ,下方 做 分按 法 ,力量 逐 渐增 加 。可 使 颈部 肌群 得到 急 ,医者要 有耐 心 ,家长 要 有恒 心 ,鼓励 家 长树 立信 心 ,持 之 以恒 。
位 l0例 ,剖腹 产 12例 ,其 他 14例 。就 诊 时间 出生 至 3月 2O例 ,3 5.2结果 ;痊愈 56例 ,治愈 率 93%;4例 好转 ,100%的有效率 。对 56
月至 6月 25例 ;6月 至 1岁 l5例 。临床 表 现 :表现 一侧 胸 锁乳 突 例 治愈 患儿 随访 半 年 ,未 发现 有复 发 和形态 功 能活动异 常 。
儿斜 颈最 常见 的原 因 。现 将 我院 2006年 到 2009年 收 治 60例 , 5 结 果
治疗 情况分 析如 下 。
5.1疗 效标 准 :痊愈 :颈 部 姿势 正 常 、头无 偏 歪 、胸 锁乳 突肌肿 块完
1 资 料
全 消失或 挛缩 恢 复正 常 、颈 部 左右 转动 正常 。好 转 :颈部姿势 接近
【1】
。
将
抽
吸出来
的淡
黄色
絮状
沉淀
物
送病
理检
查
。术后第
二
天随访
认 为这 个 病 例提 示 我们 以后 在 麻 醉前 一 定要 询 问病 史 ,严 格查
患者腰 部不适 同前 ,余 未见 异 常 。淡 黄 色絮 状沉 淀 物为 上皮 组织 体 ,慎重 选 择麻 醉 。遇到 腰 痛病 人 ,无 论严 重 与否 ,都应该 进 行脊
向生 长 的瘤 体 ,占据大 部分 椎管 腔 隙 ,瘤 体 边界 清楚 。最终 诊 断为 以防止 造成 进一 步 损伤 。
先 天性椎 管 内表 皮样囊 肿 。
参考 文献
2 讨 论
【1】庄心 良 ,曾因 明 ,陈伯 銮 .现代 麻 醉 学【M】.第 三版 .北京 :人 民卫 生
解放 军第 四陆军 医院 (810007)
刺 ,穿 刺过 程顺 利 ,植 入 硬膜 外 管 回抽 时发 现 空 针 内有 淡 黄 色絮 不是硬膜外麻醉的禁忌 ,所 以仍然采取了椎管内麻醉 ,但是 ,在穿
状 沉淀物 ,和脑 脊 液不 同。此 时 ,考 虑患 者椎 管 内可 能存 在 占位性 刺 过程 中发现 了异 常 ,随 即更 换 了麻 醉 ,避 免 了 因继 续操 作 导致
构成 ,怀疑 为椎 管 内囊 肿 。行脊 柱 x线 平 片可 见有 明显 椎管 管腔 柱 x线 平 片等检 查 以排 除椎 管病 变 ,再定 麻醉 方法 。遇 到这 种可
增宽 ,病 变部 位 椎 弓根 偏 窄 ;胸椎 磁 共 振 检查 显 示 T8一l2水 平 纵 疑 的患 者应 尽量 避 免选 择 硬膜 外 麻醉 ,如 有 异常也 应立 B"终 止 ,
4 操 作
促进 萎软 的 面部 肌 肉充 实 富有 弹性 ,推 揉按 压 颈 肩部 能松解 局 部
4.1以右侧 为例 ;患儿 取 D I ̄I,位 ,医者 以拇 指 少商 部位 轻 推胸 锁乳 肌 肉紧张 ,减 轻胸 锁 乳突 肌 及其 他 肌腱 的牵 拉 ,有利 于病情 恢复 小
突肌 ,反复施 术 。
病 变 ,囊肿 的可 能 性 更大 ,立 即拔 出穿刺 针 ,放 弃 硬 膜外 麻 醉 ,在 囊肿 破 裂 、颅 内感染 等 严 重并 发 症 。术 中保 存抽 吸 出的淡黄 色絮
全 麻下 完成 手术 。术 中预 防性 给予 地 塞米 松 20rrO,甘 露醇 250ml 状沉 淀物 ,及 时进 行病 理检 查 ,为 以后诊 断病 例 提供 了依 据 。笔者
揉法 ,推 法 ,牵 拉法 。由于小儿 的皮 肤 娇嫩 ,手法 不 能过 重 。以 能加快 肿 块与 周 围组织 的 剥离 ,取 其软 坚 散结 消肿 的作用 ;牵拉 旋
免擦伤皮 肤 。可在 局部擦 滑 石粉 。
转 法能 伸 展 胸锁 乳 突 肌 ,改 善 和 恢 复颈 部 活 动 功能 ,推 揉面 部 可
宋 霞 王 华
摘 要 :目的 :研 究硬 膜 外偶遏 胸椎 椎 管 内囊肿 的情 况 ,以供 ;临床借 鉴 。方法 :对1例行 硬 膜 外 穿刺 遇 胸椎 椎 管 内囊肿病人 作 回顾 分析 。 结 果 :该病 人经发 现后 改 全麻 ,生命 体 征 平稳 。结论 :麻 醉前应 详 细询 问病 史 ,仔 细查体 ,慎 重 选择麻 醉 方 法。 关 键词 :硬 膜 外 穿刺 ;胸椎 椎 管 内囊肿
出版 社 .2002.1 1 18.
2010年 2月 25日收稿
『2]Y-忠诚 .神 经外科 学.武 汉 :湖 北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1998.816.
醉 下行手 术治 疗 。患 者腰 部 尚可 ,胸椎脊 柱 后 凸 ,生 理弯 曲部 分消 外 ;其 临床 症状 和体 征呈 多 样化 ,男 性多 于女 性 ,无 特异性 。
失。人室 后患 者左侧 卧位 ,应 用 18号穿 刺 针经 T8—9行 硬膜 外穿
本例 患者 虽然 有腰 痛 病 史 ,但是 由于穿 刺部 位不 在腰段 ,并
肌肿 块 的有 15例 ,45例 为 患侧 胸 锁 乳 肌 硬索 条 状 。全 部病 例 均 6 体 会
有 头颈部 向患侧 不 同程度 倾斜 ,20例伴 有 面部 不对 称改 变 。
推 拿治 疗小 儿肌 性斜 颈操 作 简便 ,患儿 无 痛苦 ,疗 效较佳 。但
2 方 法
在 治 疗前 应 与 骨性 斜 颈 、眼 性斜 颈 、神 经 性斜 颈 等 斜颈 相 区别 。
2010年 4月
35
推拿 治 疗 d',J L肌性 斜 颈 临床 体 会
赵 美丽 鲁 雪琴 张华艳
摘 要 :目的 :探 讨推 拿 治 疗小 儿肌性 斜 颈 的有效 性 。方 法 :通过 60例 患儿进 行按 摩 。结 果 :临床 有效 率 10O%,治愈 率93%,半 年随访 无
反 复 。结论 :推 拿 治疗 小儿斜 颈 ,操作 方便 ,治愈 率 高,痛苦 小 ,易被 患儿及 家长接 受。
良好 的牵引 ,达到 解除 颈挛 的 目的 。不 可用 力过 度 。
指 导家长 正确 的方 法 ,定期 复查 ,以减少 后遗 症 。③应 向孕妇 做好
4.5按揉 屋翳 、风池穴 各 1分 钟 。
健 康教 育 ,避 免孕 妇久 坐 ,久 睡 ,适 当活 动 ,预防本 病 的发生 。
参 考文 献
2.1治 则 ;舒 筋活 血 ,解 除颈 连 。
推 拿按 摩 为首选 治 疗方 法 :本 病 的治 疗 ,药 物无 明显 效果 。根据 已
2.2取 穴 :屋 翳 ,风 池 ,阿是 穴
诊 治 的患儿 的年 龄 和病程 ,按 摩 推拿 疗 效显 著 、经济方 便 、易被 家
3 手 法
长接受 。按揉 法 可促进 局 部血 液循 环 ,缓解 肌 肉萎缩 ;弹拨提拿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