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

合集下载

人教语文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本细读

人教语文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本细读

人教语文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本细读人教语文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本细读静静的乐园湖心亭看雪张岱推荐理由: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

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崇祯五年十二月,【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雾凇沆砀,【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完美版

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完美版

材料二:
•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 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 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 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 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 因国亡而孤独 • 因孤独而痴迷
写给孩子们的话:

然而,明清鼎革,张岱国破家亡,流离山野。
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
断弦的琴,几本残书。

张岱晚年耽于梦。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
十年来,总成一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
忆》。
• 作者在《梦忆序》中自云:
•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 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 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孤独是自古以来人们咏叹的话题。
她是屈原 “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 精神世界的捍卫;
她是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 对自己清高孤傲节操的坚守;
• 她是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时,发出的先驱者理 想与现实矛盾时雄豪悲壮的感伤;
2 写雪大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写冬雪寒冷 威严的句子是 (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 消失, 从听觉上 表现冬雪的威严.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指夜深人静之后, 作者独舟去看雪.
(更定矣)
雾凇沆砀,天与 其总的印象是(云与山与水,上 )
下一白.
全景
4 写湖心夜景
广漠
特写景物是(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人教版)优秀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人教版)优秀PPT课件

材料二:
•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 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 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 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 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 因国亡而孤独 • 因孤独而痴迷
写给孩子们的话: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手法: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 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 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 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赏其 痴痴人之痴心
其 痴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谁都 解言 其作 中者 味痴
——
湖 心 亭 看 张雪

品读一段语言 体会一种精神
• 张岱的这种“痴”行背后是一颗怎样 的心灵呢?
(找出第一自然节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 个字来,并结合背景材料体会)
背景材料一:
张岱(1597——1679)出身 于官宦之家,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 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怀往昔 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 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 的生命里,是永远的痛。
• 痴人 • 痴行 • 痴景
“痴”是执着于山水之乐的 高雅脱俗之情致。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精炼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洁净的西湖雪景图。

作者以浅淡的笔触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和天气状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选择在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这个“独”字,突显了作者的心境和个性。

接着,作者描绘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景象。

湖上影子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描述用了白描的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了湖山夜雪的全貌,给人一种朦胧、寂静的美感。

当作者到达湖心亭时,遇到了两个金陵人在此饮酒。

他们见到作者大喜,拉着他一起饮酒。

这段插曲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也让人感受到他对人性的热爱。

文章最后,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既是对作者的赞美,也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通过舟子的话,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那种痴迷山水、淡然超脱的心境。

总的来说,《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好文章。

它不仅让人欣赏到了西湖雪景的美,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注释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注释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注释示例文章篇一:《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原文、译文和注释: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 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2. 俱:都。

3. 绝:消失。

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5. 拏(ná):撑(船)。

6.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拥:围裹。

毳:鸟兽的细毛。

7.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整理: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整理: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整理:湖心亭看雪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整理:湖心亭看雪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

八年级语文上29《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语文上29《湖心亭看雪》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仿写句子。 西湖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有赏不 尽韵致; 西湖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诗,有 品不完的余味。 (3)进一步搜集有关写西湖的诗 词名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
《 送 孟 浩 然 之李 广白 陵 》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 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的一片。湖上的影 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
词(字)用得好, “为话题。 句写得美,写出 “为话题。 处,理解了作
三读品情感。 以”我从文中

写西湖的名句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 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
里)
雪景图片欣赏
练习
(1)试根据老师给出的上联,结 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日,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接连下 了三天大雪,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 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 两三粒而已。
5.本文与《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 上有什么不同?

《湖心亭看雪》课文

《湖心亭看雪》课文

《湖心亭看雪》课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绝:无。

4.是日:这一天。

更定:亦叫定更。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

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

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

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

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及:等到。

20.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1.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2.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注释

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注释

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原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下了很多天大雪,湖里行人和鸟儿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那天晚上8点左右,我撑着一艘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去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冰花弥漫,天空和云,山和水,天空和湖都是白色的,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痕迹,湖亭的轮廓,我的船,船上的两三个影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当我到达湖心亭时,我看到两个人铺着毡子,坐在对面,一个孩子正在把酒炉(里面的酒)烧得沸沸扬扬。

见余大喜曰:“(他们)看到我,很高兴地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没想到湖里会有你这样的人!拉余同饮。

(他们)拉着我一起喝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试着喝了三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住在这里。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下船时,船夫喃喃地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别说相公你痴,还有像相公你这样痴的人啊!”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二上册语文第29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初二上册语文第29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雾淞,雾气和水气。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

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三、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四、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张岱) 名师获奖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张岱) 名师获奖

宝坻区中学课堂教学教案
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生齐读课文
三遍,试背课
文。

师生共同品读
文中描写雪景
的文字,学习白
描手法,体味作
者的语言风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
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
的文字: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
画面。

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
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
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
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
了白描手法。

什么是白描呢?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
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
文句。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
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
用这种方法。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
面。

《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
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直写山“连”;“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
江水汪洋。

而其他大部分的
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
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
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
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
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
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
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9湖心亭看雪解析

29湖心亭看雪解析

来到湖心亭,看见还有两个人铺着毡子, 面对面坐着,一个小书童在温酒 ,酒 烧开了。(他们)见到我,喜出望外, 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拽
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下三大杯就告 辞。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 现客住这里。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
下船时,船夫 嘟嘟哝哝地说: “别说相公痴, 还有比我们这位 相公更痴的人 呢。”
• 抽象概括
• 作者把自己融入进了苍茫宇宙中, 景、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悠远脱俗。(痴景)
痴行—痴景—痴心
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 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 雅情雅致。
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
、合作探究:
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 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十、小结:
湖 心
痴行 痴景
大雪独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痴人
痴迷于天人
(奇景)
合一的山水
亭 (白描) 一芥、两三粒 之乐,醉情 于世俗之外
看 痴情 喜—知己之乐 的闲情雅致。
雪 (雅趣) 痴—醉情自然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抽象、概括)
1、《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 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末清初-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原文:湖心亭看雪明末清初-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下了很多天大雪,湖里行人和鸟儿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那天晚上8点左右,我撑着一艘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去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冰花弥漫,天空和云,山和水,天空和湖都是白色的,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痕迹,湖亭的轮廓,我的船,船上的两三个影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当我到达湖心亭时,我看到两个人铺着毡子,坐在对面,一个孩子正在把酒炉(里面的酒)烧得沸沸扬扬。

见余大喜曰:“(他们)看到我,很高兴地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没想到湖里会有你这样的人!拉余同饮。

(他们)拉着我一起喝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试着喝了三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住在这里。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下船时,船夫喃喃地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别说相公你痴,还有像相公你这样痴的人啊!”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课件 新人教版

推荐阅读:《西湖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半》
湖 心 亭 看 张 岱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ráo)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挐(ráo) 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 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 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餘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 者!”
《说文解字》:客,寄也。
文中哪些字都是表达“只,唯一”的意思?
• 独 • 惟 • 一(三个一)
张岱(1597年~1679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 石公,号陶庵、天孙,别 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 士,汉族,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寓居杭州。出 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 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 华,好山水,晓音乐,戏 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 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 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 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 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绝代文学名著。
崇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 朱由检的年号。崇祯皇帝 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 祯33年,在煤山自缢。崇 祯的去世就意味着明朝的 结束。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

29 《湖心亭看雪》的三意境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选自《陶庵梦忆》这部书。

简单来看,该文只是写了作者少年时期的一次游山玩水而已。

这正如有人初读后的感受──因为搬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欣赏湖山全白的雪景,不也是一件乐事吗?因此,有人凭此或许会断言,本文表现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笔者总觉得有些欠妥当,但作者似乎纯客观地写景写事并没作评论,又该怎么品悟呢?愚以为引入诗歌的“意境”大致能合理地解读本文而更接近创作者的原意。

黑与白张岱是在夜晚“更定矣(更定,夜深更深。

古代夜间计时分为五更。

意思是众人都入睡的时候,大约晚上九、十点钟。

)”才出外去“赏”雪的。

故理解为“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说法,可判为错误。

因为白天才看得更远、更清楚啊!再则,又不是不会再天亮了,完全可以等到第二天的白天再去看呀!因为“大雪三日”的厚雪不见得在一个晚上就融化尽了。

细究起来,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作者这个明朝遗老怕在白天外出碰上熟人会触发亡朝之痛呢!另则,也可以理解为张岱百无聊赖心情苦闷才不顾寒冷在雪夜去赏景聊以消遣呢。

有人会说,这种理解是误读。

因为明朝是“崇祯十三年灭亡的”,而文章明明是写于“崇祯五年”呀。

这我们可以如此回答:请责难者对照《陶庵梦忆》书名去理解吧!因为作者是中青年时写少年时的事。

另外,就算作者是实写,至多也只是在实写忆旧呀!可我们认为,本文忆旧的触发点是“现在时”,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作者实在是在写“现在时”的“崇祯十三年或之后”的事,却假托“崇祯五年”的事,这没什么大不了。

似乎比写现在还更好呢。

在作者看来,表现了自己想表现的主题就行了,“年代”只是一种形式,没什么要紧。

夜黑可以避开士大夫在亡国后火辣辣脸烧的尴尬,“黑”当然也是作者阴暗心情的真实写照,“白”当然也是作者“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悲大痛。

“黑夜”、“白雪”并不是指美景,而是指伤怀物。

单独“黑”是悲,单独“白”也是悲,“黑”、“白”交融的意境更是指向一种巨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

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课前准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
《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品》等。

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检查预习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

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

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 页。

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酒炉正沸焉得强饮
客居痴解释略■品味句子,研究问题。

注意文章写法。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本文开篇叙事,交代
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

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

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
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

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
景以情存,情景相生。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
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
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

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贬实褒,对
'字',似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
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 个字,篇幅短小。

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

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幵。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斋张岱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

但有绿天,暑气不到。

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

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

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 如沉秋水。

冬则梧落叶,腊梅幵,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

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

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
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

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

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
绪全于此喷发出来。

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完成课后作业二阅读柳宗元的《江
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略29湖心亭看雪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