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研究所发展
工业机器人发展史
![工业机器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6e7e33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7.png)
机器人是人类二十世纪的一项重要发明。
但其实在很久以前,世界上就出现了“机器人”的踪影。
机器人(ROBOT)的定义Robot来源于捷克作家Karel apek 1920年的剧本《罗沙姆的万能机器人公司》,Capek把捷克语“Robota(奴隶)”写成了“Robot”,该剧描写了Robot从只会劳动没有思维的奴隶发展到消灭人类,后又进化为人类的社会悲剧。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Asimov)于1940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提出了机器人的伦理性纲领—“机器人三原则”: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2)、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1)违背的命令除外;3)、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1)、2)相抵触者除外。
机器人的发展传说我国关于机器人的传说历史悠久:《列子.汤问》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公元前900多年西周周穆王时,巧匠偃师制作了一个“能唱歌、跳舞,像真人一样”的人偶;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了给北伐的大军提高粮食,发明了运输工具木流牛马。
不过严格意义上这些都不能算是机器人,或者说和我们目前所接触的机器人是不一样的。
且不说他们的背后有没有事实依据,就算是真的,这类的所谓“机器人”也多为人工控制,如特洛伊木马一般,没有高效率的能源驱动,在那个年代如何做到“栩栩如生”?可能更多的还是传说吧。
工业机器人的诞生与发展1954年乔治·德沃尔申请了一个“可编辑关节式转移物料装置”的专利,与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合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公司Unimation。
1959年Unimation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并在1961年将其应用到汽车生产线上,用于将铸件中的零件取出。
Unimation 是Universal和Automation的组合。
德沃尔和恩格尔伯格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73年,第一台机电驱动的6轴机器人面世。
德国库卡公司(KUKA)将其使用的Unimate机器人研发改造成其第一台产业机器人,命名为Famulus,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机电驱动的6轴机器人。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48768ccf89eb172ded63b760.png)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院系: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王炳乾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
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
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
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
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
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1947年研制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开发了机械式主从机械手。
1954年,美国的戴沃尔最早提出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一项专利。
他通过控制机器人的关节使之行动,可以对机器人示教。
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产业链基本情况介绍
![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产业链基本情况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fc0ad8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8.png)
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产业链基本情况介绍
一、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成熟和产业结构优化,越来越多的
企业从国外引入工业机器人,其中有不少行业已使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带动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安装机器人数量为14.32万台,同比增长56.3%,其中定位器和驱动器数量分别为11.4万台和2.92万台。
同时,
中国安装机器人的最大行业是机械制造业(总数为3.16万台),其次是
白色家电(1.46万台),再次是汽车制造(1.08万台)。
此外,2024年,我国机器人行业总产值达到784.1亿元,同比增长45.1%,占全国机械行业总产值的6.78%。
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值占工业
机械总产值的7.79%,约占机器人行业总产值的80%。
二、产业链分析
(一)芯片制造:芯片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处理
器和记忆体,它们可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执行指令。
现在,我国已经拥
有一些新型芯片工厂,如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中国芯片产业创新中
心(CIIIC),芯片产业链有望得到发展。
(二)机器人组装生产:工业机器人组装制造主要包括电池、控制系统、运动部件、机械部件、软件部件等。
80年代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80年代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5d1a375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7.png)
80年代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在80年代,中国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以下是关于80年代中国机器人发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中国机器人的起步阶段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发机器人技术,并承担了一系列与机器人相关的研究项目。
这一时期,中国机器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国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
198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机器人研究机构——中国机器人研究所,奠定了中国机器人研究的基础。
2. 关键技术的突破中国机器人的发展在80年代中期取得了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
1984年,中国成功开发出第一台电动伺服驱动的教学机器人——“晓月”,具备了基本的动作和操作功能。
1986年,中国又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南海一号”,开始在工业生产线上应用。
3. 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增长80年代后期,中国机器人行业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的阶段。
政府支持和投资的加大,促进了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中国机器人厂商纷纷成立,推动了机器人产业链的形成。
这一时期,中国机器人开始进入国内外市场,逐步崭露头角。
4. 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的突破80年代末,中国机器人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1988年,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具有自主导航功能的移动机器人——“阿波罗”号,标志着中国机器人在自主导航领域的进步。
1989年,中国机器人开始应用于国内的汽车制造和电子等工业领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5. 中国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80年代末,中国机器人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
1988年,中国的机器人开始参加国际机器人竞赛,并获得了一些奖项。
此外,中国机器人出口量和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长,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总的来说,80年代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机器人在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突破、行业快速增长、研究和应用突破以及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80年代的中国机器人奠定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基础,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器人技术哪家强?中国最有潜力的十大机器人研究中心一览
![机器人技术哪家强?中国最有潜力的十大机器人研究中心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739522eeb84ae45c3a358c01.png)
机器人技术哪家强?中国最有潜力的十大机器人研究中心
一览
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总量353家,其中做系统集成的占86%,做伺服系统的占 5.67%,做控制器的占 4.25%,做减速器的占 3.68%。
目前在核心部件上突破是关键,国内有不
少的自动研究中心都有机器人研发的项目,技术研发将是一
个很重要的环节,国内最有潜力的十家研究机构将扮演重要
角色。
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中国制造业越来越重视机器自动化
的投入,使得机器人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201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年购买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去
年购买了36500台机器人,工厂的业主们现在更倾向于购买
更便于管理的机器人。
2013年,前十大外资机器人品牌在中国销售数量总计 2.6万台,出货量在1000台以上的有9家。
以发那科、ABB、库卡、安川四巨头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去年占据了中国87%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目前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份
额只有13%,机器人国产化任重道远。
而打破核心部件的瓶颈,将是机器人“中国造”的突围之路。
在政策的扶持下,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已超过30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 2.8万亩。
截至2014。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f66a933af242336c1eb95e89.png)
1975年,Olivetti公司开发出直角坐标机器人“西格玛(SIGMA)”,它是一个应用于组装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在意大利的一家组装厂安装运行。
1977年,首届恩格柏格(Engelberger)机器人奖颁布。恩格柏格机器人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机器人荣誉。该奖项授给那些在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开发、应用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每位获奖者获得一笔酬金和带有下面题词的纪念章,“在为人类服务的机器人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1961年,Unimation公司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特伦顿(新泽西州首府)的通用汽车公司安装运行。这台工业机器人用于生产汽车的门、车窗把柄、换档旋钮、灯具固定架,以及汽车内部的其他硬件等。遵照磁鼓上的程序指令,Unimate机器人4000磅重的手臂可以按次序堆叠热压铸金属件。Unimate机器人成本耗资65000美元,但unimation公司售价仅为18000美元。
1962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American Machine and Foundry,AMF)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圆柱坐标型工业机器人,命名为Verstran(沃尔萨特兰),意思是“万能搬动”。1962年,AMF制造的6台Verstran机器人应用于美国坎顿(Canton)的福特汽车生产厂。
浅谈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浅谈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d1302a5d0d233d4b14e69b0.png)
浅谈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作者:李艳侠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5期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它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必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IDC最新发布的有关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报告指出,到2018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采用率预计增长将超过150%。
报告同时提出,工程导向价值链企业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机器人采用者,但伴随着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未来两年,品牌导向价值链企业、资产导向价值链企业和技术导向价值链企业在机器人采用方面都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机会。
1.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背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迫在眉睫,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呈现大幅增长。
此外,“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提出及鼓励创新和对新兴企业的投资加大都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
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与高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为提高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让机器人替人们干那些人们不愿干、干不了、干不好的工作。
如现实生活中有些工作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类难以长时间胜任的;有些工作人类无法身临其境等;这些都是工业机器人大显身手的地方。
2.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2.1工业机器人发展史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中国人就已发明了古代机器人。
我国制出的古代机器人不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广泛,有各式各样的机器人。
会跳舞的机器人、会唱歌吹笙的机器人、持赚钱的机器人和会捉鱼的机器人等,应有尽有。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机构理论和伺服理论的发展,机器人进入了实用化和工业化阶段。
国外建筑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
![国外建筑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https://img.taocdn.com/s3/m/4d2bdc9acaaedd3382c4d3a3.png)
4国外建筑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建筑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虽然比工业机器人起步晚,但却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热心于建筑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4.1 日本日本的建筑机器人开发研究分建筑和土木两大类,已研制出的建筑机器人如表2所示.日本建筑机器人今后的主要研究课题如下:(1)加强有关建筑企业的施工研究部门的机器人化;(2)努力使施工条件定量化;(3)增大设计和施工间的情报交流密度;(4)适用建筑领域的新型机器人技术的开发;(5)建筑机器人的开发制造,热心机器人事业的厂商的培养;(6)推广官、学、产协作体制。
4.2 美国美国的建筑机器人研究开发课题如表3所示,几乎都在大学中进行,例如斯坦福大学在土木工程部进行集成设备工程中心(CIEE)研究计划,大力提供机器人和计算机科学的资料,有34个公司的企业作为会员,大规模从事“Multi Client”研究,日本也有六个公司的大型承包商企业参加,并提供了资料,现在重点进行CAD计算机模拟。
以麻省理工学院的Slocum教授为中心的研究人员,接受了美军的资金,对集成建筑自动化方法(ICAM)和集成建筑自动化设计方法(ICADM)等研究计划进行了实施。
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领域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是研究具有智能移动能力的建筑机器人,其研究主要是近似于人类运动的建筑用控制器及制导器。
德克萨斯大学Tucker教授主持的建筑工业研究所(CII)有一百九十家公司作为其有力的企业合作成员,在这个领域最近迅速显露头角。
1989年进行的第六次国际建筑机器人讨论会上,美国的Bechtel公司等共同试制开发的建筑零部件装卸用的巨大的遥控手臂进行了引人注目的实地表演。
同时还表演了机器人作业检查三维记录仿真器。
普渡大学以Skibniewski教授为中心,开发了用于扫清、涂装等的自动行走型建筑机器人。
4.3 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CSTB)的J.L.Salagaac国立机器人人工智能研究所(IIRIAM)的C.Giraud,格棱诺布尔(Grenoble)国立技术研究所的J.C.Crowly等为中心推进了建筑机器人的研究。
工业机器人年度总结(3篇)
![工业机器人年度总结(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4c2c82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5.png)
第1篇一、市场销量持续增长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0.3万台,同比增长15.96%。
其中,国产品牌销量12.99万台,同比增长27.01%,增速高于外资品牌。
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销量有望超过35万台。
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1. 产业链完善: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系统、减速器和传感器,中游的智能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以及下游的各类机器人应用领域。
2. 区域集聚效应显著:全国4个省份的产业链评价为A,综合评价前三的省份是广东、江苏和浙江。
产业链集聚度最高的五大经济圈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翼、长江中游和成渝都圈。
三、技术创新能力提升1. 专利申请持续增加:产业内企业拥有专利总数超过30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5.0%。
近5年专利申请持续增加,粤港澳大湾区专利总数最多。
2. 新技术不断涌现:无人机、搬运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等环节表现出快速成长的潜力。
四、重点企业表现突出1. 头部厂商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在核心行业如新能源行业中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巩固。
2. 肩部及腰部企业轮动明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覆盖产品技术、行业布局、渠道、供应链以及资金储备等多方面的要素。
五、政策支持力度加大1.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
2. 地方层面: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如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
总之,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在市场销量、产业布局、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行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等。
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第2篇一、市场销量稳步增长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0.3万台,同比增长15.96%。
2017.10.06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简史
![2017.10.06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fc475cc884254b35eefd3467.png)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简史中国发展国产机器人的历程一波三折。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时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的蒋新松教授的推动和倡导和推动下,进行了中国第一次机器人研究学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在机器人控制算法和控制系统原理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完成了“上海一号”弧焊机器人的研究,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6自由度关节机器人。
1988年,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完成了“上海三号”机器人的研制。
由于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的限制,在多轴插补控制器、机器人关节减速机、驱动控制研究方面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同时,国内基本不具备支撑机器人产业化生产的条件,因此,这些研究只是作为前沿探索性的研究,并没有实现产业应用。
80-90年度,中国的国情是劳动力过剩,大量工人下岗,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为什么要发展自动化,为什么要使用机器人呢?这些技术突破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2007年11月,时任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组长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在北京召集国内机器人相关的研究机构、企业开会,讨论“中国到底要不要做机器人”,当时的意见很不统一,做数控系统研究的院所以及企业,倾向于将机器人并入高端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当然,一部分人反对将机器人列入数控专项,我也是反对者之一。
2008年,“十一五”期间重启机器人产业化第一个项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奇瑞汽车联合开发,由于西方国家高端多轴控制系统对华存在出口限制,这台机器人控制系统采用两块PMAC三轴运动控制卡通过PCI总线进行数据交互,实现六轴控制,由于控制实时性问题以及控制功能和安全性方面的诸多问题,开发工作并不顺利。
2008年9月,我作为第三方机构技术合作方,参与这台机器人的联合研发,2009年,第一台奇瑞机器人研制成功,并投入到奇瑞第三焊接车间进行点焊应用。
到现在,整整十年时间,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些优秀的国产机器人品牌。
中国机器人发展史
![中国机器人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805762a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f.png)
中国机器人发展史
中国机器人发展史
中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升级,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渐逐步与国际机器人领先国家逐步缩小差距。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机器人发展史。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鼓励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进行了多项政策和技术支持。
但由于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的限制,机器人产业并未得到太多的发展。
到了80年代,中国机器人产业逐渐蓬勃发展。
1985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机器人研究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产自动化和机器人问题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这时,国内开始出现一些私营企业和科技公司,开始向机器人产业发展。
90年代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的十年。
1992年,深圳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高科技公司。
1994年,上海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式建立,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机器人行业的迅速发展。
在这个时期,我国机器人技术逐渐提高,国内企业也经历着从简单的生产自动化向高端机械、智能优化等方面的转型。
到了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产业升级的大力支持,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个重要成员。
截至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经连续6年进入全球前三,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现在,中国机器人产业正朝着更高、更广的目标发展。
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持下,行业将会产生更多的应用场景,不断推动着行业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
未来,在人类与机器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将会持续发展壮大。
3-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3-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66f49fa1711cc7931b716f9.png)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 80年代,通过传感器控制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进入普及时代。
直接驱动机器人手臂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 第一台龙门式工业机器人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 1987年,国际机器人 联合会成立。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开放式控制系统(S4)
基于个人计算机的机器人控制系统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 1999年,德国徕斯(Reis)机器人 公司在机器人手臂内引入集成激光束 指导系统。
• 该技术取代了需要外部的光束引导装 置,从而使机器人能够使用激光在高 动态工况下没有碰撞地完成操作。
被用于焊接和喷涂作业中。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 斯坦福手臂:有6个自由度,全部电气化。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 1969年,日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Kawasaki-Unimate2000机器人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 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进入实用化时代。 • 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 • 1971年,日本机器人协会(Japanese Robot Association)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
• 大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形成
总结
1.了解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2.掌握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 2003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开发出第一台娱乐机器人Robocoaster。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 2006年,意大利柯马公司(Comau)推出了第一款无线示教器(Wireless Teach Pendant,WiTP)。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e599b062a45177232f60a2bb.png)
在国外,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被工业界广泛应用。
从而,相继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其中包括:瑞典的ABB,日本的FANUC、YASKAWA、MOTOMAN,德国的KUKA,美国AdeptTechnology,意大利COMAU,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其所在国家的支柱企业。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发展比较缓慢,研究和应用水平也比较低。
1985年,随着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大量应用和普及工业机器人,我国在“七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将工业机器人列入了发展计划,由当时的机械工业部牵头组织了点焊、弧焊、喷漆、搬运等型号的工业机器人攻关,其他部委也积极立项支持,形成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第一次高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实现高技术发展与国家经济主战场的密切衔接,863计划确定了特种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工程并重、以应用带动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方针。
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开发了7种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102种特种机器人,实施了100余项机器人应用工程。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包括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开发中心、海尔机器人公司等。
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带来了产业化的希望,为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目前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配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码垛机器人和AGV 自动导引车等一系列产品,其中一些品种实现了小批量生产。
一批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自主研制或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机器人产业化开发。
如奇瑞汽车与哈工大合作进行点焊机器人的产业化开发、西安北村精密数控与哈工大合作进行机床上下料搬运机器人的产业化开发、昆山华恒与东南大学等合作开发弧焊机器人、广州数控开发焊接机器人、盐城宏达开发弧焊机器人。
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4c5ede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a.png)
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
那时,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依赖进口设备满足国内需求。
1978年,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工业机器人,并在198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厂——沈阳机器人工程研究所。
这标志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独立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初步形成。
1985年,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沈阳SIA20面世。
这台机器人重量轻、精度高、功能强大,标志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在硬件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随着国内市场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开始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水平。
1990年代,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92年,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六轴机器人——BJ1。
这台机器人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和精确度,为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代初,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4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HRB-1。
这台机器人在精度、速度和稳定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可以适应多种工业生产环境。
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开始积极投资研发并推动技术创新。
2010年,中国机器人品牌KUKA成功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研发中心,这标志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实力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升级的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201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这一成就的取得,不仅是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当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柔性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工业机器人具备了更强的自主学习、感知和协作能力。
世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世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5f6300c964bcf84b9d57bd5.png)
世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工业机器人定义: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
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
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其结果之一便是1952年数控机床的诞生。
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
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工业机器人在美国的发展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
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比起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的机器人强国之一,基础雄厚,技术先进。
综观它的发展史。
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美国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立足于研究阶段,只是几所大学和少数公司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那时,美国政府并未把工业机器人列入重点发展项目,特别是,美国当时失业率高达6.65%,政府担心发展机器人会造成更多人失业,因此既未投入财政支持,也未组织研制机器人。
7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虽对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和应用认识有所改变,但仍将技术路线的重点放在研究机器人软件及军事、宇宙、海洋、核工程等特殊领域的高级机器人的开发上,致使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后来居上,并在工业生产的应用上及机器人制造业上很快超过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至2003年末,在美国运行的机器人总量为112400套,比2002年增长7%。
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803441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7.png)
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机器人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代表,已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和分析,旨在探讨机器人技术的兴起和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早期机器人的引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机器人技术。
当时,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线的自动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这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起点,也标志着中国对机器人技术的重视。
二、机器人产业的崛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机器人产业逐渐崛起,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198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家机器人研究所,开始进行机器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
此后,中国相继成立了一批研究机构和企业,加快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三、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拓展中国的机器人应用领域经历了从传统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变。
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航空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而在服务业领域,机器人开始应用于餐饮、医疗、安防等领域,大大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成为了中国机器人发展的新趋势。
机器人具备了更强的学习和智能处理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的需求。
特别是在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领域,机器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机器人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机器人的应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和就业机会。
再次,机器人的智能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虽然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技术创新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发展难题以及机器人应用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完整word版)世界各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盘点】
![(完整word版)世界各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94a8fe84868762cbaed561.png)
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诸多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另一方面,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工业机器人在美国的发展
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比起号称机器人王国的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的机器人强国之一,基础雄厚,技术先进。综观它的发展史。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
盘点世界各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
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发及工程应用第一完成单位:自动化研究所获奖奖种: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时间:2000获奖等级:2容简介:自动化所经过十年的研究开发,掌握了机器人大型工程设计开发的技术,结束了我国在这方面长期依赖国外设计公司的历史。
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性能测试、工程应用、售后服务和市场开拓的完整体系,成为国家唯一的机器人中心和机器人研究、开发及应用基地。
本成果通过科技人员创新性的研究开发,攻克了高性能的机器人控制、操作机优化设计、机器人作业技术以及工程应用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建立了开放式、模块化机器人控制体系结构,解决了机器人多轴协调控制问题,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和多种分析方法。
同时在多机器人协调、通讯和传感控制及快捷示教等方面皆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发出了具有自主和高性能的机器人控制器和机器人操作机,并形成了系列产品和一定批量的生产能力,填补了国家空白。
同时建立健全了性能测试和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机器人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性能测试、质量保证、工程应用售后服务和市场开拓的完整体系,使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变形机器人越障实验楼梯6000米水下机器人CR01在太平洋海域执行使命北极ARV试验应用反恐防暴机器人全自动激光拼焊生产线水陆两栖蛇形机器人现场总线分布式控制系统NCS40002011年我国新装各类工业机器人9500台随着新兴领域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机器人装备量的上升。
至2011年将达到年产量134,100台的水平。
无论是服务机器人还是工业机器人,对我国的经济所做出的贡献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我国的建筑业、采矿业、铁路和公共建设、水力工程建设和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等其他制造行业的规模扩大和技术升级也将对工业机器人产业起到推动作用。
建筑工程机械的结构件多为焊接件,通过工业机器人焊接可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满足市场的需求。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
预计我国将在2011年新安装各类工业机器人9,500台,市场保有量将达到48,600台。
工业机器人技术特点(1)技术先进工业机器人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软件应用开发等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通过对过程实施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实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最高体现。
(2)技术升级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具备精细制造、精细加工以及柔性生产等技术特点,是继动力机械、计算机之后,出现的全面延伸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新一代生产工具,是实现生产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重要手段。
(3)应用领域广泛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是生产过程的关键设备,可用于制造、安装、检测、物流等生产环节,并广泛应用于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低压电器、电力、IC装备、军工、烟草、金融、医药、冶金及印刷出版等众多行业,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4)技术综合性强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技术,集中并融合了多项学科,涉及多项技术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机器人动力学及仿真、机器人构建有限元分析、激光加工技术、模块化程序设计、智能测量、建模加工一体化、工厂自动化以及精细物流等先进制造技术,技术综合性强。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趋势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
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及国外发展的趋势工业机器人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
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从20世纪下半叶起,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机器人产品发展速度加快,年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
2004年增长率达到创记录的20%。
其中,亚洲机器人增长幅度最为突出,高达43%,如图1所示。
各区域用户工业机器人定购指数(以1996年作为100)国外机器人领域发展近几年有如下几个趋势:1.工业机器人性能不断提高(高速度、高精度、高可*性、便于操作和维修),而单机价格不断下降,平均单机价格从91年的10.3万美元降至97年的6.5万美元。
2.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
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4.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5.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从80年代“七五”科技攻关开始起步,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其中有130多台套喷漆机器人在二十余家企业的近30条自动喷漆生产线(站)上获得规模应用,弧焊机器人已应用在汽车制造厂的焊装线上。
但总的来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可*性低于国外产品;机器人应用工程起步较晚,应用领域窄,生产线系统技术与国外比有差距;在应用规模上,我国已安装的国产工业机器人约200台,约占全球已安装台数的万分之四。
以上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机器人产业,当前我国的机器人生产都是应用户的要求,“一客户,一次重新设计”,品种规格多、批量小、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供货周期长、成本也不低,而且质量、可*性不稳定。
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对产品进行全面规划,搞好系列化、通用化、模化设计,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日渐广泛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
在制造业中,尤其是在汽车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业。
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更深更广方向的发展以及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应用周还在不断地扩大,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诸如采矿机器人、建筑业机器人以及水电系统维护维修机器人等各种非制造行业。
此外,在国防军事、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领域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如无人侦察机(飞行器)、警备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家政服务机器人等均有应用实例。
机器人正在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国外主要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厂商在国外,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被工业界广泛应用。
从而,相继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公司,它们包括:瑞典的ABB Robotics,日本的FANUC、Yaskawa,德国的KUKA Roboter,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S-T Robotics,意大利COMAU,英国的AutoTech Robotics,加拿大的Jcd International Robotics,以色列的Robogroup Tek公司,这些公司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但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
如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投资组建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年利润增长在40%左右。
四、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工业机器人在许多生产领域的使用实践证明,它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有着令世人瞩目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在新的世纪,机器人工业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和更加广泛的应用。
1、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趋势从近几年世界机器人推出的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
2、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发展趋势据UNECE/IFR预测,至2007年,全球新安装装机器人的数量将从2003年的81800套增至2007年的106000套,年平均增长7%。
其中,日本2003-2007年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将从2003年的31600增长至2007年的41000套;欧洲2003-2007年工业机器人将从2003年的27100套增长至2007年的34000套;北美2003-2007年工业机器人市场每年平均增长5.8%,至2007年将增长到16000套。
五、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的探讨纵观世界各国在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过程,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日本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1、日本模式此种模式的特点是:各司其职,分层面完成交钥匙工程。
即机器人制造厂商以开发新型机器人和批量生产优质产品为主要目标,并由其子公司或社会上的工程公司来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并完成交钥匙工程;2、欧洲模式此种模式的特点是:一揽子交钥匙工程。
即机器人的生产和用户所需要的系统设计制造,全部由机器人制造厂商自己完成;3、美国模式此种模式的特点是:采购与成套设计相结合。
美国国基本上不生产普通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时机器人通常由工程公司进口,再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外围设备,完成交钥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