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考研必备 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研必备 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a7510213169a4517723a331.png)
第一: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第二:11.债券收益(Bond 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 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考研自用必背50个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考研自用必背50个](https://img.taocdn.com/s3/m/23b380b219e8b8f67c1cb98b.png)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50个-354汉语基础考试用【必背】第一章语音1.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来传递信息的声音。
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具有生理属性;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具有社会属性。
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2.元音: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母音,如“a、o、e”等。
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元音更加响亮。
3.辅音:辅音是气流经过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子音,如“b、p、m、f”等。
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声带不一定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
4.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如花(hua)可以划分出“h、u、a”三个音素。
5.音色: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
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造成音色不同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6.音节: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语音片段,是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也可以由几个音素合成。
7.音高: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汉语字音之声调、句子之语调的不同主要是由音高的高低升降形成的格式造成的。
8.音强: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音强的不同所致。
9.音长: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他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发音体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10.声调:声调指的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在音高变化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
11.零声母:在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习惯上叫作“零声母”,如“衣、无、语、安、恩”等都属于没有辅音声母的“零声母”音节。
12.复元音: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
生物化学考研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3fb89ff02d276a201292e43.png)
名词解释1.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结合而成的含有巯基的三肽,在体内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2.酮体:在脂肪酸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乙酰-CoA转化为乙酰乙酸、D-β-羟丁酸、丙酮,这三个化合物统称为酮体。
3.冈崎片段:在DNA半不连续复制过程中,滞后链合成过程中,首先合成较短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4.超二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特别是球状蛋白质分子中,经常可以看到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元件(主要是α螺旋和β折叠片)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种类不多的,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组合或二级结构串,在多种蛋白质中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包括αα、ββ、βαβ。
5.寡聚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基组成的酶,这些亚基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不同的,相当数量的寡聚酶是调节酶,在代谢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6.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在受到热、酸、碱、重金属及变性剂的作用后,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一种现象。
7.氧化磷酸化:是NADH和FADH2上的电子通过一系列电子传递载体传递给O2,伴随着NADH和FADH2的再氧化,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
8.半保留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9.第二信使:在生物学里是胞内信号分子,负责细胞内信号转导,是第一信使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产生或释放到细胞内的小分组物质,有助于信号向胞内传递。
10.粘性末端:当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个特异性的碱基序列处切断DNA时,就可以在切口处留下几个未配对的核苷酸片段,即5’突出。
这些片段可以通过重叠的5’末端形成的氢键相连,或者通过分子内环化。
因此称这些片段具有粘性,叫做粘性末端。
11.别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12.增色效应:指因DNA分子结构的改变,摩尔吸光系数增大的现象,成为增色效应。
考研名词解释
![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75ca90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5.png)
考研名词解释考研指的是考研究生,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研究生招生方式。
它是指通过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经过选拔,获得录取资格并最终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过程。
考研是广大本科毕业生追求深造、提高学术水平和职业竞争力的一种途径。
下面将对考研中常见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一、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简称考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每年秋季组织的全国性研究生招生考试。
该考试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综合素质测试和学科专业测试,考试难度较大且竞争激烈。
二、报名阶段报名阶段是考研过程中的第一步,考生需准备个人信息、学历证明、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并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线上报名。
报名参加考研需要支付一定的报名费用,并填写个人信息和志愿。
报名时应仔细核对填写的信息,一旦提交后通常不能再修改。
三、复习阶段复习阶段是考研过程中最为关键和紧张的阶段。
考生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复习计划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的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解题技巧的提升。
复习期间,考生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结构化和深入理解,同时结合做题、模拟考试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四、笔试阶段笔试阶段是考研最主要的考试环节,通常采用闭卷形式进行。
该阶段的考试时间较长,学科专业测试内容主要是基于考研大纲的,涉及主要的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
考生需熟悉解题技巧,掌握答题技巧,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并保持良好的答题质量。
五、面试阶段面试阶段是考研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部分学科和院校对考生进行面试。
面试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考察考生的学术背景、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储备、学术态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面试环节对考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六、录取阶段录取阶段是考研最终的结果公布和学生报到的关键环节。
考研名词解释
![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766b062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0.png)
考研名词解释考研:考研是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种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选拔性考试,也是中国大学研究生入学的主要途径。
研究生:研究生是指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深造,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一类学生。
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
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是指已经取得学士学位,并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其他方式被录取,以攻读硕士学位为目标进行深入学术研究和专业技术培养的学生。
硕士研究生一般需要完成一定的学分要求和毕业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获得硕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指已经取得硕士学位,并通过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其他方式被录取,以攻读博士学位为目标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学生。
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学分要求和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的答辩和论文评阅,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复试:复试是指考生通过初试(多为笔试)后,被高校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或招生单位邀请参加的面试环节。
复试一般包括专业面试、综合素质面试和外语口语等内容,并对考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是录取的关键环节之一。
调剂:调剂是指考生在初试结束后,根据自己的志愿、成绩和高校的招生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高校申请修改报考志愿和调整报考学校、专业的行为。
调剂一般在初试成绩出来后进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更合适的高校和专业。
专业课:专业课是指与考生所报考的研究生专业相关的课程。
考研时,一般会有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种科目,公共课大多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内容,而专业课则更加偏向于所报考专业。
报考学校:报考学校是指考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填报的自己希望被录取的高校的名称。
考生报考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进行选择,在选择时可以综合考虑学校的实力、专业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
报考专业:报考专业是指考生希望攻读的研究生专业的名称。
考生在报考专业时,一般会选择与本科专业相对应的专业或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可以根据研究生报考指南和高校招生简章进行选择。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07520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6.png)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如下:
史前时代:人类出现到夏朝建立这段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这三个时代。
春秋战国: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
秦汉:秦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
魏晋南北朝: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这四个时期。
隋唐五代: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这四个时期。
宋元明清: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这四个朝代。
新闻学考研100个名词解释
![新闻学考研100个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f5195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d.png)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 ”(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 模式。
R 、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 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 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考研名词解释重点总结
![考研名词解释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6390d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7.png)
考研名词解释重点总结考研(全称: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指国内各高校为选拔优秀本科毕业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进行的入学考试。
考研对于广大本科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和专业发展机会,因此理解并掌握相关名词解释对考生而言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考研中的重点名词进行解释。
一、综合素质测试综合素质测试指的是考研中综合素质评价部分的一项重要测试。
该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在各个科目中的基本素质,包括综合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综合素质测试在考研中具有重要的分值比例,对考生的整体表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学科基础知识测试学科基础知识测试是考研中的一项主要测试内容。
该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对所报考学科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科基础知识测试内容较为专业和细致,需要考生对所报考学科的各个方面有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三、复试复试是指考研初试成绩符合学校要求后,进入到第二轮选拔的环节。
复试主要包括学术水平面试和复试考察等环节。
学术水平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复试考察主要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进行全面评估。
四、投档分数线投档分数线是指高校在录取过程中,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设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
考生只有达到或超过该分数线,才有机会被高校录取。
五、调剂调剂是指考生在录取过程中,根据个人志愿和高校的安排,申请调整到其他学校或专业。
调剂通常是针对那些初试成绩合格但未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
调剂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考生的选择和高校的需求。
六、保研保研是指考生在本科阶段成绩优秀,通过一定的流程和要求,获得直接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资格。
保研的通常要求包括成绩排名、科研成果、综合素质等方面。
保研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参加考研,直接晋升为研究生。
七、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阶段的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等工作。
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权威和指导意义,对研究生的学术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考研名词解释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关于考研的名词解释
![关于考研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d4cf8f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4.png)
关于考研的名词解释关于考研的名词解释1.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军事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类。
详细信息戳这里查看。
2.专业型硕士: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
详细信息戳这里查看。
3.同等学力考研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者是指未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但是业务水平达到了本科毕业生水平的生源,这类没有没有国家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的考生,均属同等学力考生。
详细信息戳这里查看。
4.在职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20XX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在职研究生”被改称为“非全日制研究生”。
考取方式一种是双证一月联考,另一种则是单证五月同等学力申硕。
双证是指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单证是指学位证书。
详细信息戳这里查看。
5.非定向研究生:在录取时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单位,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和其他生活待遇。
毕业时应服从国家就业指导,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安排或实行双向选择。
详细信息戳这里查看。
6.定向培养研究生: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研究生,其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
详细信息戳这里查看。
7.统考:统考也就是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分为公共课统考和专业课统考。
公共课统考报考政治、英语、数学。
专业课统考有6个专业:计算机、法硕、心理学、教育学、西医综合、历史学、农学。
详细信息戳这里查看。
8.联考:联考也就是全国联考,是由招收该专业硕士的多所高校联合招收,统一命题,一般有管理类联考、经济类联考、法律硕士联考、同等学力申请硕士联考等。
考研复试单独面试与集体面试考研复试面试一般可以分为单独面试与集体面试。
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551edd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b.png)
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1. 教育: 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社会实践,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以达到个体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2. 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子学科。
3. 教学: 教学是教师以特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学习引导的过程。
4.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来计划和设计教学活动。
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和教育成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旨在提供对教育实效性的反馈和改进。
6.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是指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资源、过程和成果进行规划和组织,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7.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指应用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改进教学效果,包括教学媒体、教育软件、多媒体教室等。
8. 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是指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层次、类型和质量,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9.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关于教育发展、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和计划。
10.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的深入组织和制度上的改变,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11.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不受个体的出身、性别、财富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
12. 教育评估: 教育评估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量和评价,以提供决策和改进的依据。
1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制定和规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程。
14.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和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过程。
15. 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指对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
以上是教育学考研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考生需要结合具体学科和题目要求,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考研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考研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a81c4e0d5bbfd0a7956736f.png)
绪论(一) 名词解释: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 名词解释:1.原核细胞: 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
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
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
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 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
也称为B 染色体。
7.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8.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丝的基本单位,主要由DNA 分子与组蛋白八聚体以及H1 组蛋白共同形成。
9.染色体组型(karyotype) :指一个物种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定的染色体大小、形态特征和数目。
10.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1.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2.双受精:1 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另1 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13.胚乳直感:在3n 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14.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一) 名词解释: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考研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研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813eb9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9.png)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考研名词解释
![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9dd6e9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3.png)
考研名词解释考研(全称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指为了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而进行的一种能力测试及选拔过程。
该考试通常由各高等院校或研究生院组织并进行。
一、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指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考生所参加的一项考试。
它是选拔高质量的本科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衡量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术素质、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等。
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考研招生过程中对考生的各个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式。
它包括考生的学术素养、科研能力、学科竞赛成绩、学术论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实践经验等多个方面。
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全面了解考生的综合素质,判断其是否适合攻读研究生学位。
三、学科基础学科基础指考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及相关内容。
它是考研招生过程中对考生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测试的一部分。
学科基础考试的目的是评估考生对所报考学科的理论基础掌握情况,并确定他们是否具备进入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的能力。
四、政治综合素质测试政治综合素质测试是考研招生过程中对考生政治素质进行考察的一种方式。
它包括政治理论、国家法律法规、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政治综合素质测试的目的是了解考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基本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以评估其综合政治素质。
五、外语水平测试外语水平测试是考研招生过程中对考生外语能力进行测试的一种方式。
它用于评估考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外语水平,通常考察的外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
外语水平测试的目的是规范考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以衡量其研究生学习的能力。
六、复试复试是考研招生过程中对通过初试的考生进行进一步考察的一种环节。
它包括面试、学术报告和考核等内容,旨在查验考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及综合素质等。
复试过程通常由招生学校的相关部门或教授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
七、分数线分数线是指在考研过程中设立的一个分界线,用于划分考生的录取或淘汰情况。
考研知识点归纳名词解释
![考研知识点归纳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7c21a8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a.png)
考研知识点归纳名词解释一、绪论考研(全称: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以便申请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该考试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旨在选拔具备一定学术能力和潜力的优秀学生进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
二、研究生招生政策1. 统考统考是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种方式,主要面向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毕业生。
考生需要参加全国范围内统一举行的考试,包括英语(或其他外语)、政治理论、数学、自己报考专业的基础课等科目。
2. 单招单招是指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个别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而组织举行的考试,面向本校的本科毕业生。
考生需要参加该校自行组织的考试,题目和科目可能与统考有所不同。
3. 免试免试是指具备一定学术研究能力和成果的考生,凭借相关材料直接申请研究生阶段学习,无需参加考试。
免试的条件和要求因不同专业和学校而异。
三、复试1. 概念复试是考生通过初试(一般为笔试)后,被录取单位或学校要求参加的面试环节。
复试一般包括专业课笔试、面试、英语口语等科目。
2. 内容复试内容主要包括面试、口试和考查外语口语水平等。
面试通常围绕申请者的研究兴趣、科研经历、发表成果等展开讨论,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口试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外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以及研究生申请者的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等。
四、调剂1. 概念调剂是指考生因各种原因未能被报考单位录取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被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录取的一种方式。
2. 条件一般来说,调剂需要考生满足报考单位要求,且符合调剂发布的相关要求。
五、研究生学位1. 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是指在获得本科学历之后,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深造的学生。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具备深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级专门人才。
2. 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指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深化对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培养具有独立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江西省考研名词解析与归纳
![江西省考研名词解析与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9b3a38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3.png)
江西省考研名词解析与归纳一、导言作为一门有着广泛拓展视野和专业知识的考试,江西省考研所涉及的名词众多且复杂。
本文将对江西省考研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进行解析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考试。
二、考研名词解析与归纳1. 笔试(Bishi)笔试是指江西省考研中的书面考试。
在考试场上,考生需要用笔书写答案,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2. 面试(Mianshi)面试是指江西省考研中的口头考试环节。
考生需在面试官的提问下,用口头回答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思维。
3. 政治综合素质(Zhengzhi zonghe suzhi)政治综合素质是指江西省考研中对考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组织纪律、社会责任感等综合能力的评价。
4. 专业课综合素质(Zhuanyeke zonghe suzhi)专业课综合素质是指江西省考研中对考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考察和评价。
5. 公共课(Gonggong ke)公共课是指江西省考研中的共同课程,包括政治、英语、数学等科目,不同专业的考生都要参加。
6. 专业课(Zhuanye ke)专业课是指江西省考研中与考生所报的专业相关的课程。
7. 录取分数线(Luqu fenshu xian)录取分数线是指江西省考研院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排定的最低录取分数。
8. 复试(Fushi)复试是指江西省考研中的第二阶段考试,包括面试和其他考核环节。
9. 招生目标(Zhaosheng mubiao)招生目标是指江西省考研院校针对特定专业和人才需求制定的招生计划和要求。
10. 研究生导师(Yanjiusheng daoshi)研究生导师是江西省考研院校中指导研究生学术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科研论文的教师。
11. 学术硕士(Xueshu shuoshi)学术硕士是江西省考研中研究性质较强的硕士学位,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人才。
12. 专业硕士(Zhuanye shuoshi)专业硕士是江西省考研中职业性质较强的硕士学位,主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
管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管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9a5dc4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3.png)
管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管理学: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控制和管理组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动机和反应的学科。
战略管理:制定和实施组织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的学科。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组织的员工,包括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学科。
财务管理:管理组织的财务状况,确保组织能够持续经营的学科。
市场营销:研究如何满足顾客需求,提高产品或服务市场竞争力的学科。
创新管理:研究如何鼓励创新和创造组织独特的产品或服务的学科。
供应链管理:研究如何优化供应链,提高组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的学科。
项目管理:研究如何规划、执行和控制项目,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的学科。
决策分析:运用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科学等方法,
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学科。
细胞生物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细胞生物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157cc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0.png)
细胞生物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以下是细胞生物学考研常见的名词解释:1. 细胞膜(cell membrane):细胞外界环境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透过口。
它是由脂质双层以及被嵌入其中的蛋白质所组成的。
2.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区域,含有细胞器和细胞基质。
3. 细胞核(cell nucleus):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DNA和RNA。
4. 粒线体(mitochondria):细胞内的能量中心,通过产生三磷酸腺苷(ATP)参与能量代谢。
5. 液泡(vacuole):在植物细胞中,贮存水分、养分和废物的泡状结构。
6. 淋巴液(lymph):细胞之间的液体介质,含有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和废物。
7. 核糖体(ribosome):负责转录mRNA并合成蛋白质的细胞质小颗粒。
8. 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负责蛋白质的修饰、分拣和包装。
9. 酶(enzyme):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分子,通过降低活化能来加速反应速率。
10. 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嵌入细胞膜内的蛋白质,负责物质的转运、信号传导和细胞识别。
11. 染色体(chromosome):DNA和蛋白质的结合体,包含基因信息。
12. 胞吐(exocytosis):通过细胞膜的融合,将细胞内物质排出细胞体外。
13. 胞吞(endocytosis):通过细胞膜的包裹,将细胞外物质引入细胞内。
14. 细胞周期(cell cycle):细胞从一个完整的分裂到下一个分裂的过程。
15.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细胞繁殖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
考研相关的名词解释
![考研相关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0b3a0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b.png)
考研相关的名词解释考研是许多大学生将来要做的选择之一,那么在考研的道路上,你需要了解一些与考研相关的名词,以便更好地准备考试、选择院校和专业。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解释一些与考研相关的名词。
一、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简称“考研”)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简称“考研”)是中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它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研究生招生考试,旨在选拔具有基本学科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招生机构包括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招生单位。
考研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报名阶段”,包括考试公告、报名、缴费、确认等环节;第二阶段则为“考试阶段”,包括笔试、面试及专业考查等。
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是国内最大的权威研究生教育招生门户,也是中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统一管理平台。
在该网站上,可以查询各高校招生专业、招生计划、报名前置条件及最新招生政策等,可以协助考生更加方便地报名和筛选院校及专业。
三、专业课专业课,即考研报考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是指与考生所修的本科专业相关的一门或数门教学内容。
根据各高校招生要求,考生需要参加不同的专业课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录取的专业。
四、研究生复试研究生复试是指填报了所有信息后,面试录取机构派出专门的教授、导师等专家对报考者进行面试,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研究能力,并给出最终的录取结果。
复试一般包括口试、考察、面谈等科目,题目手段包括研究生课程、外语、专业修养三个方面。
五、研究生学位研究生学位是指在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期间所获得的一种学术称号,也是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最高荣誉之一。
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研究生学位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两种。
研究生学位可以在学术领域内认可,是广大学生追求学术成就和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六、调剂调剂是指一部分高校在招考结束后,为了获得人才和最佳人才的目的,选择在其他高校招生工作结束后,通过调剂的形式公开进行录取。
考研资料: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研资料: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ed4c03ca300a6c30c229fd8.png)
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语言学名词解释汇总(仅供参考,不足处请大家补充)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①~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②从方法上分为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描写…;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和普通…;③19世纪初的历史比较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2、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3、小学:指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学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虽然我国古代没有语文学,但一般认为…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4、训诂:是解释字义和研究它的演变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从词义方面来解释古书的文字。
5、专语语言学:以某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称为…。
*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根据语言体系的稳固和变化,把语言研究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研究,共时…研究的是在特定时期内相对稳固的语言体系,如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历时…研究的则是描写语言体系的历史演变,如对汉语发展史的研究。
*普通语言学:是对人类语言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称为…。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叫…。
6、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7、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言语:是说的行为和结果。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
8、语言层级性(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
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
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上层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大全-----------------------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和理论------------------------1.地理信息系统(南大95、南大96、南大03、中科院03、中科院04、华东师00、中南03、浙大99)GIS 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为处理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采集、存储、显示、处理、分析、输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
简单地说,GIS 就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和应用地球表面的空间信息,它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和人员组成的有机体,用于高效地采集、存储、更新、处理、分析和显示各种类型的地理信息。
(李满春、任建武、陈刚、周炎武,《GIS 设计与实现》)2. 地理信息(中科院03、北大02、西北99)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它属于空间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黄杏元、马劲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电子教案》)3. 地理信息科学(南大98、南师99)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地理信息科学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指出了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4.地理数据(武大04)是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描述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的数据,主要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和表格等。
(李满春、任建武、陈刚、周炎武,《GIS 设计与实现》)5. 地理信息流(武大06)即地理信息从现实世界到概念世界,再到数字世界(GIS),最后到应用领域。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6. 数据(北大06)是通过数字化或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客观对象的表示,是信息的表达,只有当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7.信息系统(北大98)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8. 地图投影(中科院04、北大06、华东师05)是建立平面上的点(用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表示)和地球表面上的点(用纬度和精度表示)之间的函数关系。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C U I T 资环学院9. 投影转换(西北01、河海05)是从一种地图投影变换为另一种地图投影。
其实质是建立两平面场之间及邻域双向连续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10. 高斯--克吕格投影 (北大99)是一种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
它是将一椭圆柱横切于地球椭球体上,该椭圆柱面与椭球体表面的切线为一经线,投影中将其称为中央经线,然后根据一定的约束条件即投影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规定范围内的点投影到椭圆柱面上从而得到点的高斯投影。
(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11. utm 投影(华东师03)全球横轴墨卡托投影的简称。
是美国编制世界各地军用地图和地球资源卫星象片所采用的横轴墨卡托投影的一种变型投影。
它规定中央经线长度比为0.9996。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12. 地图符号(中科院03)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不仅能表示事物的空间位置、形状、质量和数量特征,而且还可以表示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区域总体特征。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13. 电子地图(华东师02)当纸地图经过计算机图形图像系统光——电转换量化为点阵数字图像,经图像处理和曲线矢量化,或者直接进行手扶跟踪数字化后,生成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显示、修改、标注、漫游、计算、管理和打印的矢量地图数据文件,这种与纸地图相对应的计算机数据文件称为矢量化电子地图。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14. 地籍(中科院04)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含图)。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15. 地理编码(华东师03)是为识别点、线、面的位置和属性而设置的编码,它将全部实体按照预先拟定的分类系统,选择最适宜的量化方法,按实体的属性特征和几何坐标的数据结构记录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
(李满春、任建武、陈刚、周炎武,《GIS 设计与实现》)16.空间实体和空间目标(武大04)17.分类码和识别码(武大04)18.GPS(南大95、中科院03、北大98)19.弧段(中科院04)20.sql 查询(华东师03 ) 21.空间对象(实体)(北大00、北大01)22.多边形边界和多边形区域(南大01)-----------------------空间数据采集及管理------------------------ C U I T 资环学院1.数据采集(华东师01)2. GIS 应用模型(南大06)是根据具体的应用目标和问题,借助于GIS 自身的技术优势,使观念世界中形成的概念模型,具体化为信息世界中可操作的机理和过程。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3. 空间数据模型(南师06)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的概念,为描述空间数据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提供了基本的方法。
一般而言,GIS 空间数据模型由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三个有机联系的层次所组成。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4. 扫描矢量化(北大02)在扫描后处理中,需要进行栅格转矢量的运算,一般称为扫描矢量化过程。
扫描数字化采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形、图象等扫描并形成栅格数据文件,再利用扫描矢量化软件对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将它转换为矢量图形数据。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5. 屏幕跟踪矢量化(华东师01)扫描矢量化可以自动进行,但是扫描地图中包含多种信息,系统难以自动识别分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交互跟踪矢量化,或者称为半自动矢量化。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6. 坐标变换(中科院04)实质是建立两个平面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包括几何纠正和投影转换,他们是空间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7. 仿射变换(南大03)是GIS 数据处理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几何纠正方法。
它的主要特性为:同时考虑到因地突变形而引起的实际比例尺在x 和y 方向上的变形,因此纠正后的坐标数据在不同方向上的长度比将发生变化。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8. 节点(node)/顶点(vertex)(华东师02)节点表示线的终点和起点。
在图中的数据元素通常称作顶点。
(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 语言版)》) 9. 四叉树数据结构(南大96、南大98、南大00、南大03、北大98、北大00、北大01)是将空间区域按照四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2n×2n,且n≥1),直到子象限的数值单调为止。
凡数值(特征码或类型值)呈单调的单元,不论单元大小,均作为最后的存储单元。
这样,对同一种空间要素,其区域网格的大小,随该要素分布特征而不同。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10.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武大01、北师02、北大99、北大02、西北01)简称TIN,它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
如果点不在顶点上,该点的高程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在边上用边的两个顶点的高程,在三角形内则用三个顶点的高程)。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C U I T 资环学院11. 拓扑关系(武大01、北大99、北大01、西北01)拓扑关系是指网结构元素结点、弧段、面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
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位置关系,拓扑数据也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
(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方法》)12. 拓扑结构(南师00、北大00、西北99)为在点、线和多边形之间建立关联,以及彻底解决邻域和岛状信息处理问题而必须建立的数据结构。
这种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唯一标识,多边形标识,外包多边形指针,邻接多边形指针,边界链接,范围(最大和最小x、y 坐标值)。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13. 游程编码(南大95、南大06、浙大98)是逐行将相邻同值的网格合并,并记录合并后网格的值及合并网格的长度,其目的是压缩栅格数据量,消除数据间的冗余。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14. 空间数据结构(南大99、南师06、华东师01)是指适合于计算机系统存储、管理和处理的地学图形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15. 矢量数据结构(华东师00、华东师04、北大99)是利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
这种数据组织方式能最好地逼近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精度高,数据存储的冗余度低,便于进行地理实体的网络分析,但对于多层空间数据的叠合分析比较困难。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16. 栅格数据结构(中科院03、中科院04、北大99)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简称为栅格数据结构,指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在各个网格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17. 空间索引 (北大00、中科院06、南师06)是指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包含空间对象的概要信息。
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空间数据结构,空间索引介于空间操作算法和空间对象之间,它通过筛选作用,大量与特定空间操作无关的空间对象被排除,从而提高空间操作的速度和效率。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18. 空间数据编码(西北99、河海05)是指将数据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系统表示出来的过程。
编码的目的是用来提供空间数据的地理分类和特征描述,同时为了便于地理要素的输入、存储、管理,以及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需要。
(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19. 栅格数据压缩编码(华东师01)有键码、游程长度编码、块码和四叉树编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