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实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理模式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进行 的。 一些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联系不太紧密 , 基 本上是依据专业的设置而建立的, 实验室分得太细 、 太多 , 在管理上依附于理论教学囝 。 2 . 实验室建设缺少长远规划 , 整体布局不尽合理。 实验 室的规划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 ,必须与学校 办学
协作能力 、 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具有其独特 的地位 和作用『 1 1 。因此 , 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培养 出适应新形势发展
需要 的应用 型 人才 ,实 验教 学 工作 的成 效 高低 显得 至 关重 要。
地方本科院校实验教学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 随着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 地方本科院校实验教
5 . 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 , 监控措施有待落实。 实验 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 的重要保 障。 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教师 的敬业程度 、 学生的努力程度 、 学校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和 教学环境的优 良程度等。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因为没有制定 有效且便 于操作 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 ,实验课教 学效果主要在于老师的责任心。 由于实验课的复杂性 , 一些 实验课安排没有象理论课一样每学期初全校性统一安排 , 般 由实验教师根据理论计划进度和个人工作来分配实验
2 0 1 4 年 3月 第 1 O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 UC ATI ON TE AC HI N G F OR UM
Ha r . 2 O1 4
N0. 10
地方本科院校实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 强, 郭梦欧 , 贺建全
益阳 4 1 3 0 0 0 ) ( 湖南城市学 院, 湖南
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改革存在问题的浅析
一
教育改革
特色办学 实用教育
2 缺 乏 办 学特 色 和 核 心 竞 争力 。 际 、 国 著 名 教 育 变 革 理 论 家 哈 维 洛 克 ( G R.. Hae c) 授 曾指 出 : 一所 大 学 没 有特 vl k 教 o “ 色 , 失 去 了 自己 的灵 魂 ” 就 。在 19 9 8年 部 属 高 校 未调 整 划 归之 前 , 多 原部 属 而 后 很 又划归地方 的高校 形成 了 自己的优势 与 特 色 学科 ,如 中 国计 量 学 院的 质量 检 验 、 安 徽 理 工 大 学 的 民 用 弹 药 工 程 与 爆 炸 技 术 、 春 理 工 大 学 的 光 学 仪 器 等 等 , 本 长 在 行 业 形 成 了长 期 的 影 响 力 , 成 为 行 业 龙 头。而纵观大部分国内地方高校, 往往对 专业学科培养力度不大、 无法形成 自己的 特 色 。办 学 特色 是 多 元 化 的 办 学特 征 , 可 以 理解 为 学 校 办 学 理 念 、 园文 化 、 育 校 教 管 理 方 面 的 特 色 ,也 可 以表 现 为 学 科 建 设 、 资 队伍 、 师 科研 成 果 的 特色 等 多层 面 , 而特 色能够形成 的重要前 提就是学校 的 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 发展所需人才 的关 联度 。因此特色不仅仅是其生存 的保障, 更 是其 发 展 的基 石 。 三 、 方 本 科 高校 改 革 的 解 决 方案 及 地 其 对 策 从 近 来 高 校 的一 系列 改 革 措施 中, 我 们 不难 发现 ,一些 重点 高校 已经在 领 跑教 育体制改革 ,如北京大学尝试推行代表作 制, 打破 论文 只看 重 数量 不 重质 量 的惯 例 , 中国政法大学试行按人 口比例分配各省招 生 名额 ,8所 重 点高 校推 行 自主 招 生 。那 6 么 相对 重点 大学 而 言,地 方大 学在 改革 中 又应将侧重点放在哪里,又该如何灵活的 应 对教 育 改革 中面对 的 机遇 与挑 战 呢 ? 1 坚 持有 所 为 、 所 不 为 。地 方 本 科 、 有 高校 的 首要 任务 是提 高 教学 质量 ,并非 追 随潮 流 , 求 学科 的大 而全 。 追 往往 追 求大 而 全带 来 的局面 是 一盘 散沙 , 教学 上 的 四处 作 岗位 , 会成 为 经济 建 设 的主力 军 , 直接 影 响 到经 济发 展水 平 、国 民素 质等 关 系到 国 富民强的根基。 教书育人是立校之本, 在新 形势下 , 大学的 目标要靠制度来实现, 实现 这一 目标的主体——教师的积极性也要靠 制度来调动 。 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力度、 建立 人 才激 励 制度 、加 强校 企合 作 等等 一系 列 举措不仅能够改观地方 高校的教学质量 , 更 能 极 大调 动 教 师 、 生 的积 极性 。 学 2 发 展 特 色 学科 , 倡“ 用 教 育 ” 、 提 实 。 在教育 部高等教育评估 中心 的评估指标 中, 中一 项 重 要指 标 就 是特 色学 科 的 建 其 设情况 。 地方高校在特色学科的建设上要 充 分 考 虑 到 学 科 建 设 如 何 体现 时代 性 和 社 会 性 ,如 何 紧 跟 时 代 和 社 会 发展 的 需 要 , 应 历 史潮 流 的变 革 。不 同时 期 对 高 顺 校的专业设置有不同的需求 , 在不 同的需 求 之 下 , 校应 集 中优 势 资源 。斯 坦 福 大 学 学 ‘ 实用教育’ 念从一开始就影响着学 理 校 的成 长 , 国 教育 家杜 威 一直 是“ 美 实用 教
普通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难题与对策
普通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难题与对策【摘要】普通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包括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高、与社会互动不密切、资源配置和管理不合理、办学思路不够拓展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首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师资力量和科研设施建设;其次是加强与社会的互动,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第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合理分配资金,创新管理模式;最后是拓展办学思路,培养学校特色,培育一流学科和专业,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通过这些对策,普通地方高校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发展中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普通地方高校,发展难题,对策,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社会互动,资源配置,办学思路,特色培养。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普通高校在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这些高校通常由地方政府主导或支持,主要面向本地区域招生,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师资力量不足,学科建设不够完善。
受财力、资源和管理水平的限制,这些高校在面临国内外激烈竞争的还要应对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挑战。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解决普通地方高校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升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普通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2. 正文2.1 普通地方高校面临的难题普通地方高校面临的难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人才流失的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学科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一些优秀的师资和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名校或者海外留学,导致普通地方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面临一定的压力。
其次是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由于经费、科研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一些普通地方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水平不够,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师生。
与社会的融合度不够也是一个问题,部分普通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政府等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校企合作,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大学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
大学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有关大学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范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前途。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对高校教学过程的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现阶段,我校的主要矛盾是:学校领导的管理方针得不到学生认同,进而降低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我根据自己在校一年多的学习与工作,查阅和了解我校的情况,就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做出探讨性的意见。
为我校及个人提供参考资料:一、当前我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xx市面积为15899.6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超过五百万人,而xx学院是这片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
然而,我校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以及所处地域的特殊性等原因,导致xx学院在目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之中选取领导,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做简要说明。
(一)管理模式的不当1、资源稀缺,教学管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出现发展与管理手段不衔接的问题。
目前,xx学院的办学资金除省财政拨款外,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弱势等诸多条件的制约。
经费的增长幅度较小,,地方财政支持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到目前所了解,学校已有较多负债。
为此学校扩大双学位的招生数量,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适合和双修课程的课是否安排妥当,从而大大降低修双学位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降低了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学校大量扩招学生,但因为管理不足,曾出现宿舍住房紧张的问题,草草地在南区建起了8栋,然而,因为工期紧张,导致建筑质量低下,所以该栋学生却埋怨满天。
2、学校领导忽视与学生的沟通。
本校有一个相当好的制度,增进了学校领导与学生的沟通,此制度是定期举行学生代表座谈会。
但是,该座谈会形同虚设。
以近期最为热点的事来说,首先是本学期前期,学校开始实行全天制的供电,那段时间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加了。
然而,经过一小段时间后,学校领导竟然无视定期举行的学生代表座谈会,直接向全校学生发布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作息时间表,其表所制定的内容无异初中生的时间表,让众多学生气愤不已。
地方高校加强本科课程教学过程改革探略——以广西大学为例
【 键 词 】 本 科 课 程 教 学过 程 关
改 革
革、 强化 教学 管理 , 为提 高办学水 平提供 r制度保障 。
范 的制定 ,真正走 出教 学 T作 高效 率的
新路 。
( ) 予教 学基 本要 素 、 节 新 内容 二 赋 环 原 有 教 学 进 度 表 已 不 适 合 现 有 教 学 要 求 , 教 学 日历 代 替 。 含 选 用 教 材 、 由 除 授
发 展 的影 响 最 为 全 面 , 学 校 本 科 教 育 质 对
学 , 以教 学 过 程 规 范 为 抓 手 , 学 方 法 应 教
论依 据
改革 为切 入 点 , 实行教 学过程 改革 , 以推
动 课 程 改 革 , 升 教 学 质 量 , 高人 才 培 提 提 养质量 。
传统高校教学管理 中 , 往更 重视最 往
是过程的必然反映 。良好 教学 过程 的最终 体现 的是优 秀的教 学成果 , 而优秀 的教学 成果则依赖于 良好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
要 做 到 过 程 与结 果 的兼 顾 , 不 能 重 结 果 既 偏 过 程 ,也 不 能 因 偏 重 过 程 而 牺 牲 结 果 。 而 教 学 方 法 是 教 师 和 学 生 为 了 取 得 一 定 的教 学 结 果 , 教 学 过 程 中彼 此 联 系 的 活 在 动 方 法 , 种 意 义上 来 说 是架 设 在 教 学 过 某 程 与 教 学 结 果 之 间 的 桥 梁 , 是 基 于 这 l 正 一 者 的 重 要 关 系 , 西 大 学 的本 科 课 程 进 行 广 了相 应 改 革 。 二 、 方 高 校 课 程 教 学 过 程 改 革 的具 地 体 展 开— — 以广 西 大 学 为 例 长 期 以来 ,教 什 么 ” “ 何 教 ” 看 “ 和 如 被
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充分认识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深刻挖掘课程特色,加强教学研究,实施研究性教学,弥补地方院校底子薄、实力相对较差的弊端,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关键词】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带动了一批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推进了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保证和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一支有生力量,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由于地方院校多数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本而来,自身力量薄弱,在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上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难更加艰巨。
对此,应抓住精品课程建设契机,立足自身实际,大力加强教学投入和教学改革,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支撑精品课程建设地方院校由于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地缘特点等原因,教师队伍存在两个特点:一是难以吸引人才,缺少高水平师资,二是师资流动性较大。
而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需要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其具备合理的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保证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这对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很大挑战,为了争取建成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有些地方高校在组织教学团队时采取生拉硬拽的方法,把相近学科的高水平师资组合在一起,有些教师根本没有任教过这门课程,也被拉进了主讲教师队伍,这样建成的课程必然无法保持精品的水平,其先进性、示范性也就无法体现。
(二)缺少强有力的管理机制,精品课程建设后续力量不足虽然多数地方高校都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制度,但是无论是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还是建设过程管理直至结项验收,都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存在着行政话语强势,立项评审基本由教务处和教学单位少数负责人作决定,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专业水平上都无法完成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全方位监督,而又缺少一种有效的过程监督机制,使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以温州大学为研究对象蔡袁强 戴海东 翁之秋【摘 要】 目前我国有66.07%的地级行政区域设立了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诸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办学特色与标志性教学成果、与地方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未能紧密结合等问题。
面对困惑,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多元化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并服务于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独特的办学机制,同时要凝炼特色,提高办学的影响力和显示度。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办学定位 困惑 思考【收稿日期】 2009年11月【作者简介】 蔡袁强,温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海东,温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翁之秋,温州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概况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中央政府管理为主体转变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体,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的局面得到基本解决,高等学校呈现了明显的地方化发展趋势。
地方性大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学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其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服务;二是大学管理权归属地方政府,大学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1]。
从数量上看,地方本科院校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据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740所为本科院校,其中地方本科院校634所,占85.7%;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381所(新华网2008年4月30日数据)。
二、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困惑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特色缺失。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普遍存在办学目标定位模糊的现象。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政府垄断性控制,地方高校一直处于定位标准的“夹缝”中。
一方面,它们既期待获得地方政府、社会、市场、市民的认同,另一方面,又期望在中央政府教育部、省级政府教育厅主办的各类评估中得到认同,希望在本科教育资源、硕士博士学位增设、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中分得一杯羹。
浅谈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文/周利利 丁利永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在迅速发展。
新课改深入到教育行业的各个层次,对于学生教育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新课改将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
近年来,各大高等院校也逐步推行教学的改革工作,在改革实践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
本文以当下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作为讨论的对象,分析了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探讨了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新课改;数学;问题;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深入到各个层次的教学之中,学习不再仅仅要求的是成绩,更需要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如今的高校教学之中更是如此,新课改要求必须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这视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但在当下,作为理科生必学内容的数学却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迫切的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高等院校数学教学作为对于高等院校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需要各个高等院校以新课改为基础,对数学的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数学人才。
1 高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问题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开展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今后关于专业课的学习之中更加游刃有余,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效率。
具体来说,数学可以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定量精确的表述,是人类用来了解世界,并将自己了解的世界表述出来的一种工具。
高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推广,对一些初等数学无法解决或是对某一现象无法表述时,高数来解决,高数来描述,在理工科的学习中,高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到了今天高等数学的重要性逐渐变得薄弱了起来,很多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太难又没用,所以学习不认真,使得高等数学的教学只流于表面,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的问题,主要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1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新课改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部分的高校数学教学目前依然面临着部分教师教学模式过于保守、传统的问题。
浅析高校教学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也需 要各学 科齐 头并进 , 发展 的模 式也是 一个 “ 其 木桶效
应” 哪一个学科 发展 的慢 , , 最终都会影 响到整个学 校的发
展。
2 管理环节缺乏有效 的动态监督 体 系 , 遍存 在重 申 . 普 报轻管理
一
的教学工作作为保 障 , 研也就 失去 的基础 , 科 因此 , 化认 强 识, 加强对 高校教学研究工 作 的重视 , 不断 深化 教学改革 ,
提高教学质量 已经迫在眉 睫。本文拟针对高校教学研 究工 作存在 的问题开展分析 , 旨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 教学研
率最大化等问题就被轻 视了。往往 是专 家来 检查 了, 研 科 管理部门就抓 的紧 , 检查 过 了就没事 了。甚至 出现 过部 分 高校帮助教研项 目申报 者刻意隐瞒项 目经 费挪 用 的问题 。 这种情况直接造成套取科研经费 、 经费挪用 、 甚至假发票 等
费都是预算 中未列 出 , 经费管 理规定 中不允许 的 。究其
目前 , 在各 高校 教研 项 目的 申报 中, 一般都是 由中层单 位进行初筛 , 然后学 校进 行二次复筛 , 最终确定立项 的是哪 些项 目。显然 , 在各个 环节 中, 都有权利 的影 响在 不同程度 的发挥着作用 , 因为掌握 话语权的往往是各单位的领导 , 普
第3 2卷 第 7期
2012年 7 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2, 1 3 No. 7
J u n lo a nn i e s y o r a fXin i g Un v ri t
J 12 1 u. 0 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新工科”是指新一代工程技术学科,包括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工科教育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纷纷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纷纷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2.开展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校积极开展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将实际需求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推进课程改革。
地方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课程改革,推动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设符合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提倡创新创业。
地方高校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增设相关课程并建立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种种改革表明,地方高校教学模式正在向着更加实践、更加创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在地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1.实践基地不足。
地方高校实践基地相对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师资力量不足。
新工科教育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教师。
3.课程体系滞后。
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和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工科的发展。
4.学生就业压力大。
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率相对较低。
地方本科院校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地 方本科 院校 自身办学实力 相对较弱 , 而且 , 本科教 学 对 国家教育部在《 关于“ 十五” 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 的理 解和认识也不够深入 和准确 , 期 因此 , 在教 材建设方面往往 很 它 的意见》 中明确指 出:教材 是体现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 的知识 载 难形 成 自身的特色 , “ 也难 以形成较为深 远的影响 , 以形成 品牌 效 难 体, 是进行教学 的基本工具 ,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 、 全面推进素质 应 。 教育 、 培养创新人才 的重要保证 ” 高校教材建设历来是高等教育重 。 24教材建设 不够规范 , . 缺乏相应 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实施机构 要的基础建设之一 , 作为高校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 的载体 , 教材 是 随着学校办学层次 的不断提升 , 教材对学校教学的影 响和作 用 学生学习之托 , 师施教之据。教材建设不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 也越加重要和深远 。但 由于新建本科 院校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 , 教 项重要任务 , 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建设项 目之一 , 而且是专业建 设 其教材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 尤其是各种教材 申请 、 建设 、 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 , 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 的重要 审核 、 出版以及相应 的奖励措施 、 具体程序 、 步骤和相关 要求 等不够 标 志 之一 。 清晰和完善 。此外 , 大部分本科 院校缺少 教材组织 和管理的专门机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 加强教材建设 已成为 目前教学改 构 , 于教材 建设的管理也不够专 业 , 对 因此 , 以形成科 学 、 难 高效 的 革最迫切的要求 。 高等院校应充分考虑国家和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的 教材建设管理制度 。 需求 , 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的特点 , 深入研究和分析教 材建设 3 地 方 本 科 院校 教 材 建 设 的 相 应措 施 现状及 面临的形势 , 针对人才 培养定位 和 目标 , 出教材建 设的思 提 31教 材 建 设 应 集 思广 益 . 路实施措施 。本着精品 、 特色的高校教材建设基本原则 , 当今 , 随着 编写教 材需 要多方面听取 意见 和建议 ,需要集众 人之智慧 , 博 网络与信 息技术 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 , 高等教育 由精英教育阶段 众人之所长 。 要在教材中全 面 、 准确地 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 与概念 , 进入大众化教 育阶段 , 以及高校教学改 革的不断深入 , 高校的教材 充分吸收本学科 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 , 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 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 遇与挑战 。 可以说 ,一部好 的专业基础 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 , 富有特色 , 符合人才培养 目标 , 符合教学 课教材 , 对学生的直接作用不仅是使他们 了解 专业 知识及与本专业 规律和认 知规律 , 富有针对性 、 实用性 , 注重素质教育 , 具有 启发性 , 相关 的领域 , 为学 习其他专业课程 打下一定的基础 , 重要 的是让 能激发学 生学 习的兴趣 。 更 编写教材 的教师 固然要有一定 的写作能力 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 它将专业 思想基 因植入青年学 和归纳能力 , 但一个人 的智慧 和能力毕竟是有 限的 , 如果没 有众 多 生 的头脑 中 , 将影 响他 的一生 , 进而影响一代人 , 影响一个 国家 , 一 相关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指点 , 教材难成“ 精品” 。因此从教材大 个 民族。因此 , 教材对 于教学来讲十分重要 , 尤其是高等院校专业 , 纲 、 目录 的撰 写时 , 就应注 意广泛 听取相关 教师 、 家的意见 和建 专 教材如不能反映当前 的先进理论 与技术 , 跟不上本 学科 国内外发展 议 , 不仅要听取本校相关 教师和专家 的意见 、 还要充分 听取 有关兄 前沿 的研究成果 ,则对学生创新 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 , 弟院校相关教师 的意见和建议 、 编者对收集 的建议和意见要进行认 教材质量 的高低 , 会直接影 响到教学质量。 真整理 、 选取其精华 、 博采众长 、 凝练特色 。 2 地 方本 科 院 校教 材 建 设 存 在 的 问题 32为教材建设建立评价制度 , . 并纳入考 核范 围 2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 健全 和完善的教材评价 标准 , 建立教材 选用评估 制度 , 制订教 保证 教材使用 的相对稳 定性 , 强对课 程教 学 加 在现代社会里 , 科技发展迅猛 , 知识更新加快 , 新兴学科 专业 不 材更换 的管理办法 , 断涌现 。但教材内容处于相对滞后 , 表现为 : 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 、 材料 开发 与使 用的指导 ,把课程教材 建设 列入教师 的岗位职责要 新技术 、 工艺 、 新 新装备 、 材料 , 新 而且 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规范 、 新 求 , 规定副高职教 师在其 任职聘任期 间 , 必须要 主持或 参与教材 编 规程 、 新标 准, 与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的培养 目标不相适应 。 而教材 写 , 使副高及其 以上职务的教师把教材 的编写 当成 职责考核 的主要 从申报立项 、 到组织 编写 、 再到 出版发行 , 中间环节繁 琐 , 导致上 市 内容之一 。 周期 长, 往刚出版 的教材一投入使用 , 内容上就显得相对滞后 , 往 在 33加强 自身特色教材建设 , . 构建优质教材奖励体 系 新 的东西末能及时在教材 中反映出来 。 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 为适应本科办学需要 ,本科院校不仅要做好基本教材 的组织 、 重 , 品少 ; 精 教材 内容及其创新性滞 后 ; 教材 的参 编人 员过多 , 同一 建设 工作 , 同时 , 要尽量 结合院校 、 专业 及学科 自身特点 , 依托校 内 教材不 同章节的编写风格迥异 ;教材 建设 与教学改革实 际相脱离 ; 外 相关专家 , 有计划 、 有步骤 、 有层 次地编 写一批 具有 自身专业 特 学科 特色教材 , 并实现由校级 向市 厅 教材选用较随意 ; 高校教材管理人员 的素质偏低。 总之 , 由于 目前高 色 、 特色以及 院校特色的精 品 、 校教材建设 中的市场化和功利化倾 向 , 致使教材 的管 理者 、 编著者 级 、 省部级 以及 国家级相应级别教材 的有序提升 , 构建较为全 面的 以及使用者 已很少再将教材作为学校的三大建设之一 , 大学教材似 优质教材体系。 对于教材建设成效明显 , 教材选用和评估管理科学 、 乎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外在 的东西 。 规范 , 教材使 用效益显著 , 学生满意 , 教学质量 高的教学单位及其教 2 . 2教材选用随意, 缺乏对教材的论证 和评价 学管理人员 , 学校应提供一定的经费并 给予一 定的表彰奖励 。对于 高校在选用教材时 , 往往 出现两难境地 , 一种是公共基 础课教 由本 校教师主编 、参编和独立撰写获 国家级规划教材立项 的教材 , 材过多过滥 , 同一 门课程有几 十种甚至 上百 种教材 , 另一种 是专业 以及 由本校教师主 编或撰 写的获国家级 、 省部级奖励 的教 材 , 学校 教材相对较少 , 尤其是一些交叉学科 、 新兴专业 的专业课教 材品种 应给予奖励 。 更少 , 这也给高校在教材选用时带来一定 的难度 。不少高校教材管 3 . 4加强制度建设 , 完善相关 管理规范 理部门对教材 的选用质量重视不够 , 普遍缺乏教材选用 的科学评价 与一般本科 院校相 比 , 新建本科院校在教材规章制度建设 方面 工具。还有院校没有注意到使用后教师 、 学生 的反馈是对教材进行 相对不足 , 缺乏相应 的制度保 障和支撑 , 既不 能保障本科 院校教材 立体 评价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缺乏对教材质量全程监控 的意识 。 建设 的有序进行 , 又不能保障其教材建设 的质量和水平 。 因此 , 不断 2 . 3教材建设缺少特 色 , 以形成品牌效应 难 加强教材建设 方面的制度和规章建设 不仅是本科 ( 下转 7 0页 l
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措施
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措施一、问题的存在1. 资源分配不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一些重点大学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雄厚的经费支持,而其他学校在这方面相对较为欠缺。
这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形成两级制度,造成了高等教育质量差异。
2. 教与学脱节:许多大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们往往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机会,导致毕业后无法胜任工作岗位。
此外,部分教师以理论研究为主,并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
3. 评价体系偏重应试:当前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仍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这种应试导向使得学生们注重刷题和死记硬背,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
同时也给一些能力较弱但用功的学生带来不公平。
4.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也是问题所在。
一些专业的培养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悖,导致毕业生难以就业。
此外,缺乏针对性的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使得一些毕业生缺乏职场适应能力。
二、整改措施1. 加强资源分配平衡:政府应加大对中小院校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资金和师资资源。
通过建立协作机制,引导高校间资源共享和互助。
此外,推行地方高等教育优质发展计划,鼓励一流大学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
2. 实践教学重于理论研究: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并提供实习机会。
同时,对教师进行继续职业教育培训,让他们了解最新科技和行业动态。
3. 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基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经历等因素。
鼓励学校进行多维度评价,并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方案。
4. 预测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应加强与行业对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科学设置专业。
适时更新培养方向,保持教育内容与职场需求的匹配性。
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实操环节,并鼓励学生参与面向社会的项目。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提出了体现应用办学定位、服务应用培养方案和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介绍了分专业修订教学大纲、开展应用型案例教学、建立“N+2”过程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
高等数学作为应用型专业中最基础的课程,如何正确处理好数学学习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1高等数学教学的困惑。
课题组通过对安徽15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调研发现,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这类高校普遍感到比较困惑的一门课程:一是学时数少与教学任务量大形成尖锐矛盾,工科类专业平均教学时数低于150,课程内容包括一元微积分、多元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级数、微分方程,部分专业还包括场量与矢量分析等:二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不明,调查显示只有30%的教师、10%的同学能够勉强说清高等数学对专业学习的具体作用;三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数学的兴趣不浓及畏难情绪普遍存在;四是高等数学课程的通过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低效与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很不协调。
2导致困惑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困惑的根源在于高等数学课程存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课程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没能及时作出调整。
首先是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变了,学术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沿袭前者的内容体系去实现后者的培养目标,从逻辑上必然产生混乱。
其次是课程的功能作用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等数学作为专业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在于和其他课程一起,去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一个特定的能力或素质。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引言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在努力推动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师资和设施资源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策略,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产教融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1.2 研究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引言产教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教融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困境,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但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困境,比如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师资和设施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所面临的挑战,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对地方本科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对于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探讨解决这些困境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引言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的培养,也挑战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课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课程目标模糊不清1.1 问题描述很多时候,在制定课程目标时缺乏明确性,导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认知存在偏差。
这会使得教师无法准确衡量学生成果,并且可能导致培养出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人才。
1.2 解决方案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整个课程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各个具体而明确的小目标。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倒逼法”思考每个小目标与整体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并根据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最后,在规划每堂课时时,要将小目标作为主线贯穿,细化每个教学环节,确保每一步都与目标相契合。
三、缺乏有效教材和资源2.1 问题描述有些课程面临着缺乏质量优良的教材和相关资源的困扰。
这给教师的备课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并且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解决方案对于这一问题,可以推广开发针对各门课程的高质量教材和资源。
一方面,政府和高校可以增加对教材编写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编写,并提供相应奖励机制。
另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出版纸质书籍,还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现代技术手段,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四、评估体系不完善3.1 问题描述部分课程未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这使得评估结果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同时,也给了学生钻漏洞或试图求“捷径”的机会。
3.2 解决方案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应该包括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可以引入项目制评估、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元化的评估形式。
此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量和质的平衡,综合考虑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以及学习成果。
五、师资力量不足4.1 问题描述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好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之一。
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中,由于招聘困难、培养途径不畅等原因,导致师资力量无法满足课程需求。
西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径, 离开实验室 岗位 , 加之部分在 岗人员专业 业务素质 较低 , 很难胜任高水平基地建设 的需要 。 3 . 质量T程项 目建设及教改立项管理相对滞后 。 质 量T程对于我校引导和带动本科 教学改革具有极其 重 要的意义 , 为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 , 促使我校本科 教 育规模 、 结构 、 质量 、 益协 调发展 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 效
2 . 学科建设 水平欠佳 , 大师级 的领军人物 。学 缺乏 科建设 是大学学 术 队伍 、 学科方 向、 学研究 、 科 基础 条 件和人才培养 于一体 的综合性建设闭 。学校的学科建设 多局 限于一些传统学科 , 一流学科带头人 , 是 缺乏 特别
大师级 的学者 , 这样很难建设成一流的学科。基地建设 水平欠缺 。我校在基地建设中 , 普遍存在两个问题 。第
是各 个 院 、 、 系 教研室都追 求小 而全 , 有限 的资金 使 分散 。同时 , 资金 的分 散容易造成购置设备 水平较低 。 第二是实验室队伍 建设与学科建设水 平低。有些实验
室T作人员不满足实验室工作 , 通过 考研 、 岗位等途 转
J, 二 明显过于年轻化 。学 校现有专任 教师 16 人 , 中 58 其 具有博士学位 者17 、 9 人 硕士学位者8 5 , 历 比例分 2人 学 布失衡 。② 重学历轻能力 , 对教学能力考查不够 。由于 学校各方面政 策导向的倾斜 , 学历越来越受到重视 。 学 历高低 只能说 明一个 人受教 育的程度 ,并不 能直接反 映一个人运用 知识 的能力 ,更不能代 表教学质量 的高 低 。这种 做 法有 两个 缺 陷 :第一 是违 背 了公 平 的原 则 ,使教学水平高而 学历低的教 师失 去公平 竞争 的机 会, 挫伤 了积极性 ; 第二是促使有些教 师盲 目追求高学 历而忽视综合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影 响教学质量 的提 高【 1 1 。③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我校 目前开展 的教师评 价工作 , 主要包 括学 生评教 、 督导 听课 、 同行 打分和年 终考核等 。 但在模式上偏重定量评价 , 内容上偏重量化 的科研 成果 , 形式 较单一 , 程序上 随意性 也较 大 , 价 评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作者:胡松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6期摘要:学科建设是学校办学质量、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也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
地方性、区域性、选择性、应用性与特色性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特点,加强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促进特色学科发展,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文章针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普遍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解决措施1.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1学科建设内涵认识不到位,观念模糊,建设步伐缓慢,成效低微。
地方高校虽然有多年办学历史和经验,但在学科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尽管通过学习和实践、研究和讨论,对学科建设的基本地位和引领作用有所认识,对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基本任务有所明确,对学科建设的基本措施和工作方案有所把握,但对学科理念和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不够深透,特别是在处理学科建设与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服务社会等关系上,还不同程度存在认识偏差。
把学科建设简单视同学位点和科研项目的正比例增长,而忽略了大学的第三个基本职能,即通过学科在通过人才培养方式而最终提高其社会服务的能力。
1.2学科定位不准确,区域发展能力有限,优势特色不明显。
学科定位强调“上规模、上层次、多学科、综合性”,盲目拔高、贪大求全、亦步亦趋、急功近利。
地方高校没有潜心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
在学科基础尚未夯实,专业壁垒牢固,院系隔阂严重,学科发展不够平衡的现实环境下,学科研究方向亟须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练。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特征不是很明显,尽管有些地方高校已逐渐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但缺乏独创性和前瞻性,对区域支柱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热点关注度不高,没有形成特色化的学科结构,与学校所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通过组织调研,发现了广西大学课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明确了课改的必要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运用激励理论,分别从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分析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满足师生员工对保健因素的基本需求,善于利用激励因素,充分调动师生课改积极性的对策。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对策[作者简介]贾历程(1976- ),男,湖北天门人,广西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广西南宁 530004)[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项目“以教学过程优化为主线、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1jgzd002)[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21-02一、前言广西大学实施的以教学过程强化为抓手、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下简称“课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三次召开全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会议,介绍广西大学的课改做法和经验。
区内其他高校热烈响应,纷纷邀请广西大学前去作报告,指导该校的课改工作。
区外兄弟院校也陆续前来调研课改工作。
但不可否认,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异议,本文试图对课改实施情况进行一些反思。
二、实施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实施课改以来,广西大学按照课改三原则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
课改三项原则是:第一,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评价,降低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
第二,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
第三,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提高沟通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课改的四个方面为:教改、学改、考改、管改。
“教改”即狠抓以教学过程强化为主线、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学改”即通过开展自主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实创新、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考改”即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考核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管改”即建立适应课改需要的管理体系。
学校为此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每个学期均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改培训和教学研讨。
此外,学校还专门成立专家组,通过听课、和课改教师个别谈话、召开学生参加的座谈会、查阅相关材料等多种形式了解课改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一是教师方面。
首先是部分教师思想上不理解,他们质疑,为什么要搞课改?认为教务处在瞎折腾。
因为课改要求教师注重课程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评价,而教学过程的评价涉及作业、上课发言、指定阅读、广泛阅读、读书报告、设计报告、研究报告、期中考试、小组讨论、个人陈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讨论、教师点评、期末考试等10余个环节,教师的工作量太大;同时,平时测验和组织课堂讨论占用了大量时间,学时不够用。
另外,班级人数过多,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一百多人,无法有效地组织讨论。
二是学生方面。
课改后有些专业一个月里同时有几门课程要求学生做ppt演讲,或是写小论文,或是写实验报告,学生反映负担重。
此外,由于课改需要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有研究生抱怨助教的酬劳太少。
三是管理方面,主要是一些旧的规章制度与新的做法相矛盾。
比如,以前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学校规定选课学生少于25人的课程不许开设,这个规定与现在实施课改,鼓励小班教学的做法相矛盾。
部分教师认为学校的各种规定强调整齐划一、缺乏弹性和个性,教学管理过度行政化淹没了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组织特性。
此外,还存在硬件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例如,教师想将桌椅摆成圆形或六边形以便讨论,但教室的课桌椅都是固定的;开展小班教学后,对教室的需求量激增,导致现有教室不足以满足需要等。
三、对课改的理论解析(一)从建构主义理论解析课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灌输式、填鸭式、照本宣科充斥课堂,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基本上处于课堂见面、单向传输状态,缺乏学问探讨、情感交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受教育者建构自己的理解来学习。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或探索的认知工具①。
建构主义从认识论的高度提出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
这一理论表明:第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思维模式、学习习惯与方法是教学的出发点。
所以,高校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熟悉自己的学生,包括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情况,以使教学有的放矢,相互衔接。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教师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于学生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②。
第三,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独立主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一个多向交流的、建构性的、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是一种本质上没有等级的、合作的、平等的关系③。
(二)从激励理论透视课改课改津贴的设置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学校目前的做法是:对申请参加课改的课程,在计算工作量时,可以乘以1.2的系数。
设置课程教学改革补贴系数,在组织进行课内和课外小组讨论、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答疑、组织进行课程测验、组织学生写课程论文或做课程设计并予以批改四个方面予以补贴。
在每个专业设置一名专业责任教授和3~4名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参加课改的责任教授可以获得相应岗位津贴。
这些津贴是否合理?其作用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从激励理论予以解析。
1.从公平理论透析课改津贴的设置。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对报酬的满意程度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一个人对自己的报酬是否感到满意,不仅受到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也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每个人都需要有分配上的公平感,只有感觉公平才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④。
由于学校参加课改的专业责任教授的津贴相当于学校正常岗位津贴中教授3级的岗位津贴,仅次于博士生导师,而原来的岗位津贴不减,即他们拿的是双津贴,所以绝大多数的责任教授对课改待遇是满意的。
参加课改的一些普通教师则认为,参加课改大大增加了其工作量,仅仅补贴一点工作量系数是不够的,同时,他们认为责任教授的岗位津贴偏高。
这部分教师在对比中产生了不公平感,从而影响了他们开展课改工作的积极性。
2.从期望理论透析课改津贴与工作的关系。
期望理论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选择合适的行为目标以实现激励。
根据期望理论来分析,较高的课改补贴,能满足责任教授物质层面的需要,对责任教授起到了较大的激励作用。
但其他教师会不自觉地拿责任教授的努力程度与工作业绩和他们所得到的岗位津贴来参考,当发现责任教授的收益与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绩效反差太大时,容易认为有失公平而引发不满情绪⑤。
3.从双因素理论看课改津贴的作用。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其中,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条件、薪水等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等等。
由于课改津贴属于物质层面的保健因素,对一些容易获得高收入以及对津贴有高期望值的教师来说,其激励作用是有限的。
四、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一)满足师生员工对保健因素的基本需求赫茨伯格从1844个案例调查中发现,造成员工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不善。
这些因素的改善,虽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真正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却能解除员工的不满,故这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研究表明,如果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
所以,首先应尽力满足师生员工对保健因素的基本需求,确保课改工作能正常开展。
1.完善制度。
学校已经具备较完备的规章制度,但要进一步强化对制度的遵守,调整有关管理制度。
建立责任教授退出机制,对没有工作热情、不愿进行课改的责任教授要替换下来,让那些热心课改的教师担任责任教授职务。
加强过程管理,督促责任教授做好课改工作。
允许小班教学,允许开设0.5~1个学分的课程。
将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有关权限向学生放开,让学生随时查询自己和同班同学的平时成绩,发现问题可及时向教务处反映。
抓大放小,简化有关的表格,让教师从繁琐的填表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评职称、评优等工作上向课改教师倾斜。
针对教师普遍反映课改增加其教学工作量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行研究生助教制。
研究生助教承担课程的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教学工作,指导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的考试及监考、阅卷等教学任务。
2.完善硬件。
学校及时采购活动课桌椅,便于课堂随时组织讨论。
为教师配备移动耳麦和激光翻页笔,便于教师上课时来回走动,随时和学生互动。
修建新教学楼,增加教室数量,确保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为节约课堂点名的时间,还有教师自行配备了指纹考勤机来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
3.保障经费。
“对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钱的确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硬道理”⑥。
很多时候,经费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要让参加课改的教师获得比较体面的薪水,让研究生助教拿到相对合理的报酬。
学校每年投入70万元用于发放研究生助教酬劳。
此外,通过“学校补助一点,学院自筹一点,导师资助一点”的工作思路,多方筹资,努力改善研究生助教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鼓励学院根据课改进展,提供配套经费投入。
鼓励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部分经费资助助教,安排自己的研究生承担本科课程助教工作。
4.通过课改,建立起“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和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是同等需要理解、尊重和宽容的合作者,师生关系由此变得民主、平等、简单、融洽,师生双方均能从中受益良多。
(二)善于利用激励因素,充分调动师生课改积极性赫茨伯格从另外1753个案例的调查中发现,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