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创伤科疾病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创伤科疾病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70fa69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6.png)
创伤科疾病类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创伤科疾病类型是指在人体遭受外伤或暴力事件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这些疾病可以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严重程度也因个体差异而异。
创伤科疾病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头部创伤:头部受到剧烈撞击或其他外力作用时,可能引发头部创伤。
常见的头部创伤类型包括颅骨骨折、脑震荡和脑损伤。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头痛、恶心、失忆、昏迷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
2. 骨折和关节受伤:骨折和关节受伤是创伤科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
外伤或暴力事件可能导致骨折、脱臼、软组织拉伤等问题。
这些疾病常常伴有局部疼痛、肿胀、红肿和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时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3. 内脏损伤:创伤科还包括对内脏器官的损伤。
例如,躯干受到剧烈撞击时可能引发脾脏或肝脏破裂,胸部受伤可能导致肺挫伤或气胸等问题。
这些疾病常常伴有呼吸困难、腹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
4. 脊柱和脊髓损伤:外伤或暴力事件还可能引发脊柱和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或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截瘫、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甚至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总之,创伤科疾病类型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了解创伤科疾病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效果。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的示例来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将对创伤科疾病类型进行概述和背景介绍。
首先,会介绍创伤科疾病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然后,会提及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该主题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创伤科疾病类型1和创伤科疾病类型2。
在这两部分中,将详细介绍每一种创伤科疾病的特征、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
每一种创伤科疾病将单独章节进行介绍,以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每一种类型的疾病。
结论部分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创伤科疾病类型未来发展的展望。
1呼吸系统疾病概述
![1呼吸系统疾病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4319161a98271fe910ef940.png)
病人呼吸困难时的表现:
①吸气性呼吸困难:当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时,病人吸气 时可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称“三凹征”。见于上呼吸道狭窄。如:气管异物、 喉头水肿、气管或大支气管的炎症等引起的吸气费力、 吸气时间延长。 ②呼气性呼吸困难:当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时,如支气管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导致小支气管痉挛性狭窄。 病人出现呼吸费力、呼气时间延长等症状。 ③混合性呼吸困难:当重症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 液、气胸等引起肺换气面积减少和通气障碍,表现吸 气和呼气均费力。
第一篇 内科疾病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
思博护理学院 基础医学教研室 王辉
第一节呼吸系统概述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约占内科疾病的1/4, 病死率 较高,居我国总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 位。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病种复杂,如,非 典等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如卡氏肺囊虫肺炎, 是艾滋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主要死因是肺癌,各种肺炎,肺结核,急性肺 损伤,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疾病
为卧床病人拍背:
(3)湿化呼吸道:适用于痰液黏稠而不易咳出 者。常用超声雾化吸入疗法,利用超声波能使 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由呼吸道吸入,在雾化 吸入中加入痰液溶解剂以稀释痰液;若加入平 喘药、抗生素及减轻黏膜水肿的激素类效果更 佳。
超声雾化吸入:
(4)体位引流:适用于痰液较多的病人,如支 气管扩张、肺脓肿等疾病。利用重力作用,使 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方法:病变部 位或痰液潴留部位在上,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 引流时间每次15~30min,每日2~3次,宜在 早上起床后或睡前进行,不宜在饭后。大咯血 者和严重心血管疾病禁忌。
过热的空气等。
③过敏因素:解除或吸入过敏原,如花粉、油漆等。
中医内科各疾病概念
![中医内科各疾病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686193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9.png)
中医内科各疾病概念
中医内科涉及多种疾病,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疾病的概述:
1. 肝胆疾病:包括胆石症、胆囊炎、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
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科学配餐,同时遵医嘱采取药物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2. 肾病:泛指肾脏的各种疾病,常见的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以及肾血管的病变等。
其治疗需要控制血压、调整饮食结构、纠正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的因素,同时还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防止肾性骨病的发生。
3. 肺病:临床上通常指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主要是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慢性感染,通常可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肺切除术、胸廓成形术等。
4. 心系病证:包括心虚、心血不足、心阳不振、阴虚火旺等,通常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同时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5. 胃病:临床上常见的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其病因与疾病、药物、感染、饮食、环境密切相关,通常可采取药物中药、针灸等治疗、一般治疗、手术治疗来缓解症状。
此外,中医内科还有一些以病因命名的疾病,如中风、中暑、虫证等;以核心病机命名的疾病,如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因素命名的疾病,如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疾病,如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以主症命名的疾病,如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腰痛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疾病,如黄疸、积聚等。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def84fe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0.png)
有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 有无杵状指(趾)。
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 • 白细胞计数。 • 中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 • 血红蛋白。
痰液检查 • 一般检查。 • 显微镜检查。
病原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
动脉血气分析
• 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 • pH。
• 血液。 • 胸腔积液。
• PaO2。 • PaCO2。
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正侧位。 • CT及磁共振显像(MRI)。 • 肺血管造影。 • 支气管动脉造影。
纤支镜和胸腔镜检查 • 纤支镜检查有助于明确
病原和得出病理诊断。 • 胸腔镜用于胸膜活检和
– 肺通气: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 正常的肺泡通气量是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 压(PaCO2)的基本条件。
–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通过呼 吸膜以弥散的方式进行的气体交换。 • 肺换气功能障碍是造成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六)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肺与呼吸道共同构成了完善的防御机制。 气道:
– 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反射及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化学性调节:
– 动脉血或脑脊液中O2、CO2和H+。
(一)病史
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
患病及治疗经过
• 患病经过。 • 诊治经过。 • 目前状况。 • 相关病史。
心理-社会状况
• 对疾病的认识。 • 心理状况。 • 社会支持系统。
生活史与家族史
• 个人史。 • 生活方式。 • 吸烟史。
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评估 (二)身体评估
概述(病名)
![概述(病名)](https://img.taocdn.com/s3/m/433a45d3360cba1aa811da57.png)
病
概述(病名) 一 概述(病名)
瘿病系指“缨脉”之疾。又名马刀夹瘿。 瘿病系指“缨脉”之疾。又名马刀夹瘿。 又有称为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 又有称为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 定义:多由于久居山间,常饮山水, 定义:多由于久居山间,常饮山水,或情 志内伤以致气滞、痰凝、 志内伤以致气滞、痰凝、血瘀结于颈前所 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并见突眼、多食消瘦、 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并见突眼、多食消瘦、 身热汗多、心悸急躁、指舌颤抖等。 身热汗多、心悸急躁、指舌颤抖等。
3 辨痰结瘀血 痰结表现:颈前肿大,眼突, 痰结表现:颈前肿大,眼突,舌苔 痰结与肝郁气滞,阴虚火旺, 腻。痰结与肝郁气滞,阴虚火旺, 脾肾气虚关系密切。 脾肾气虚关系密切。痰结与瘀血可 相互影响。 相互影响。
4 辨病情轻重 病初起者,可见气滞痰结、 病初起者,可见气滞痰结、阴虚 郁热的主要表现,病情多属轻症。 郁热的主要表现,病情多属轻症。 火邪内郁,灼阴为痰,其证属重。 火邪内郁,灼阴为痰,其证属重。 肝火亢盛,阴液暴夺, 肝火亢盛,阴液暴夺,为亡阴亡 阳之危证。 阳之危证。
瘿气
痰气交阻,邪气聚于目, 痰气交阻,邪气聚于目,上犯肝窍而成突眼 肝郁化火则急躁易怒, 肝郁化火则急躁易怒,面热目赤 肝阳化风颤抖, 肝阳化风颤抖,胃火盛则消谷善饥 肝气犯胃,脾失建运,见便溏消瘦 肝气犯胃,脾失建运, 脾主四肢肌肉, 脾主四肢肌肉,可见肌肉无力 火热伤阴,心阴不足,神失所养, 火热伤阴,心阴不足,神失所养,见心悸不眠 久病及肾,水不涵木,可导致阳亢风动, 久病及肾,水不涵木,可导致阳亢风动,手舌颤
八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 病史:有高原山区居住史,或情志内伤等因素 病史:有高原山区居住史, 可引起本病。 可引起本病。 2 临床病象:瘿肿、瘿瘤或瘿气的表现。 临床病象:瘿肿、瘿瘤或瘿气的表现。 四诊所见:缨脉肿大,眼突,手颤, 四诊所见:缨脉肿大,眼突,手颤,舌质淡或 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 理化检查:根据甲状腺功能测定、甲状腺超声 理化检查:根据甲状腺功能测定、 波、CT、MRI 检查及甲状腺摄131I率测定等 、 率测定等 项检查以协助诊断。 项检查以协助诊断。
2疾病概论
![2疾病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fab5dbad51f01dc281f19a.png)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起自 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免疫缺陷病
(The reverse of cause-result in disease process)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 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 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 引起新的变化,因果不断交替、 引起新的变化,因果不断交替、推动 疾病的发展。 疾病的发展。
负相关的社会因素如战争与社会动乱,经济落后与贫困, 负相关的社会因素如战争与社会动乱,经济落后与贫困,人口过 剩,社会卫生状况不佳,饮食及卫生习惯不良。 社会卫生状况不佳,饮食及卫生习惯不良。
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和生活三废(粪便、污水和垃圾) 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和生活三废(粪便、污水和垃圾)以 及农药、化肥所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等, 及农药、化肥所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等,不仅不 利于健康,而且有些还可以直接致病或通过自然、 利于健康,而且有些还可以直接致病或通过自然、生物因素间 接致病。 接致病。
疾病的发生常常需要一定的条件, 疾病的发生常常需要一定的条件,原因是在一 定的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的。 定的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的。
受寒、过度疲劳、免疫力降低等条件, 受寒、过度疲劳、免疫力降低等条件,能使机 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力降低或易感性增高, 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力降低或易感性增高,因 此具备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条件的机体在接触 感冒病毒后就易于发病。 感冒病毒后就易于发病。 无论条件如何重要, 无论条件如何重要,如果只具备条件而没有原 因的作用,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 因的作用,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
什么是疾病
![什么是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6e8ecc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5.png)
什么是疾病?
疾病是指身体或器官功能出现异常或受损,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的状态。
疾病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疾病可以影响身体的某个部位或系统,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原因,疾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慢性病、急性病等。
疾病的症状和表现各不相同,可能包括疼痛、发热、乏力、头晕、呕吐、皮肤症状、呼吸困难等。
诊断疾病通常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一系列医学评估。
预防疾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之一,包括注重饮食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接种疫苗、定期体检等。
治疗疾病通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疗法等方法。
及早诊断和治疗疾病有助于防止病情恶化,并提高治愈的机会。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0958d2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5.png)
心身疾病概述
第14页
(七)内分泌紊乱
1.生长迟缓 (心因性株儒)
生长抑素 GH
CRH
GC IGF-1抵抗 甲状腺素、T3
2.性腺轴紊乱(泌乳、绝经、性欲)— LH、睪酮、雌激素;性激素抵抗
心身疾病概述
第15页
3 .排出神经症或精神病。
心身疾病概述
第2页
心身疾病特征(六个)
1 .以情绪障碍为发病原因之一。 2 .通常含有特殊性格类型。 3 .发病率含有显著差异。 4 .同一病人可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疾患。 5 .常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家族史。 6 .常有缓解或复发倾向。
心身疾病概述
第3页
心身疾病发病学说
• 心理动力学理论 • 心理生理学理论 • 学习理论
心身疾病概念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应激源引发躯体功效 改变,并伴有器质性改变。
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原因引发躯体
疾病。 广义心身疾病还包含由社会心理原因引
发表现为躯体症状精神疾病。
心身疾病概述
第1页
心身疾病诊疗标准
1.疾病发病原因中包含心理社会原因, 并 能明确其与躯体症状时间关系。
2 .躯体症状有明确器质性病理改变, 或存 在已知病理生理改变。
第7页
二、功效改变与疾病
(一)CNS ——调控整合作用 LC-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 HPA轴
心理、精神障碍 (心理性反应异常) 认知能力: 识记 情绪过分(感受): 抑郁、厌食、自杀 社会行为不友好: 冷漠、敌意、攻击 PTSD
心身疾病概述
第8页
(二)免疫系统
评述:免疫细胞增殖、转化;抗体、细胞因子生 成。
血脂 钠水 ;遗传易感
医学护理: 常见疾病护理技巧
![医学护理: 常见疾病护理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dd2af4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a.png)
医学护理: 常见疾病护理技巧1. 疾病概述在医学护理中,了解常见疾病及其特点对于提供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疾病:1.1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一种慢性疾病。
护理措施包括: - 定期监测血压 - 合理控制饮食,低盐低脂 - 远离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 - 积极进行适量运动1.2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护理措施包括: - 规律检测血糖,并遵循医生建议的用药方案 - 控制饮食,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 锻炼身体,提高胰岛素敏感度 - 定期检查眼睛、肾脏等并及早发现问题1.3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哮喘等。
护理措施包括: - 避免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规律服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状 - 学习正确的呼吸训练和肺功能锻炼方法 - 注意避免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2. 疾病护理技巧2.1 药物管理在护理过程中,正确的药物管理非常关键。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药物管理技巧:- 执行医嘱,准确无误地给患者服用药物 -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并做好记录 - 提供患者必要的药物教育,包括用法、剂量等2.2 营养支持合理的饮食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营养支持的技巧: - 根据患者需求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 - 提供均衡的营养摄入,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等 - 关注特殊人群的饮食需求,如婴儿、老年人等2.3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心理护理技巧: - 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安慰 -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和治疗过程的挑战 - 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康复支持服务结论了解常见疾病及其护理技巧对于提供有效的医学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执行药物管理、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以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康复。
中医内科脑系疾病概述
![中医内科脑系疾病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465b8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7.png)
中医内科脑系疾病概述中医内科脑系疾病,是指在中医理论体系下,涉及脑部的各种疾病的总称。
这些疾病涵盖了多种病证,如头痛、眩晕、中风等。
在中医理论中,脑被视为身体的至高无上的器官,是精神活动和身体功能的枢纽。
因此,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中医内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中医对脑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脑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地位。
脑被认为是元神之府,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主导着人的思维、意识、情感等高级心理活动,并与人体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脑部疾病的病理机制复杂,往往涉及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
二、常见中医内科脑系疾病1头痛头痛是中医内科脑系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头痛的原因多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所致。
其中,外感头痛多因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所致,内伤头痛则多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根据头痛的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中医对头痛的辨证施治也有所不同。
2眩晕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外界景物在旋转、摇晃的幻觉,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多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治疗上需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如肝阳上亢所致眩晕,治疗应以平肝潜阳为主;气血亏虚所致眩晕,则应以益气养血为法。
3中风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多与肝阳上亢、气血瘀阻、痰浊内阻等因素有关。
治疗中风需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方法。
三、中医内科脑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对内科脑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以恢复脑的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食疗等。
中药汤剂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类型,选择适当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
针灸推拿治疗:针灸推拿是中医治疗脑系疾病的特色疗法之一。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f58951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8.png)
临床疾病概要教学大纲一、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临床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医学生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本教学大纲旨在概述临床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二、基本概念1. 临床疾病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临床疾病是指具有明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异常状态。
1.2 分类:根据疾病的病因、器官系统、传染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2. 病因与发病机制2.1 遗传因素: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等。
2.2 环境因素:如劳动环境、生活环境等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2.3 免疫因素:身体内外的免疫系统对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2.4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
三、病理生理1. 细胞破坏与修复1.1 细胞损伤:细胞因遗传、环境、免疫等原因遭受损伤导致异常。
1.2 细胞修复:细胞通过代谢、增殖、分化等方式自我修复受损。
2. 炎症与免疫反应2.1 炎症过程: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
2.2 免疫反应:机体对抗外界致病因子的免疫和免疫异常导致的疾病。
四、临床表现1. 疼痛和不适1.1 疼痛:疼痛的类型分类和特征。
1.2 不适:体温升高、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
2. 全身性疾病表现2.1 发热:体温升高引起的症状。
2.2 体重变化:体重增加或减轻引发的相关疾病。
2.3 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呼吸不畅等症状。
五、诊断与治疗1. 临床诊断1.1 临床症状与体征:通过患者的自述和体格检查确定疾病。
1.2 化验检查: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的检验分析。
1.3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检查协助诊断。
2. 治疗方法2.1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
2.2 手术治疗:适用于手术治疗的疾病。
2.3 放疗与化疗:适用于肿瘤等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法。
六、结论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对临床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有所了解,并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概述
![内分泌系统疾病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221c46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e.png)
内分泌系统疾病概述内分泌系统是人体中起调节和控制作用的一套化学信号系统,它由内分泌腺体和其分泌的激素组成。
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了一系列由于腺体分泌异常或目标器官对激素反应异常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广泛涉及到人体的任何部分,对身体的正常机能和平衡产生严重影响。
一、垂体疾病垂体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结构之一,它分泌的激素调控了其他内分泌腺体的功能。
垂体疾病主要包括垂体瘤和垂体功能减退症等。
垂体瘤常见症状包括头痛、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根据瘤体大小和功能分泌情况不同,可能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月经紊乱等。
垂体功能减退症则表现为体重下降、乏力、性欲减退等情况。
二、甲状腺疾病甲状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最大的腺体之一,它分泌的甲状腺素直接影响人体的基础代谢率。
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症状常见有心悸、体重下降、手颤等;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则表现为体重增加、乏力、记忆力减退等。
三、胰腺疾病胰腺是一个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的器官,它不仅分泌消化酶帮助食物消化,还分泌多种激素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来调节血糖水平。
胰腺疾病主要涉及胰岛素分泌异常,如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如果长期不控制血糖,还会引起心血管、肾脏等多个器官的并发症。
四、肾上腺疾病肾上腺是位于肾脏上方的一对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对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起到重要影响。
肾上腺疾病主要包括肾上腺功能亢进症和肾上腺功能减退症。
肾上腺功能亢进症可致心悸、发热、血压升高等症状,较为典型的是库欣综合症;而肾上腺功能减退症则会导致乏力、低血压、低血糖等。
五、性腺疾病性腺是指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它们分泌的激素对于性发育和生殖功能的正常维持至关重要。
性腺疾病主要还是涉及到激素分泌异常,如男性的睾丸功能减退或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症,都会引起不育或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六、其他疾病除了以上列举的主要疾病外,内分泌系统还涉及到其他很多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下丘脑功能障碍等。
疾病分布的描述
![疾病分布的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7035ca5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6.png)
青少年阶段,一些与生长发育相关的疾病如近视、肥胖等逐渐增多。 同时,心理问题也开始显现。
中老年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率逐渐升高。这 些疾病与长期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性别分布
男性疾病
男性在某些疾病上发病率较高,如肺 癌、肝癌等与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 习惯相关的疾病。此外,男性还容易 发生意外事故和暴力伤害。
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容易感染传染病,如乙肝、 丙肝等。
04
04
疾病分布的历史变化
时间变化趋势
总结词
疾病分布的时间变化趋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 在地理区域、人口群体或个体中的发生频率和分布情 况的变化。
详细描述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疾病发生频率和分布 情况的变化趋势。例如,某些传染病在历史上的大流行 时期,其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可能会迅速增加,而在得到 有效控制后,其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可能会逐渐降低。此 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非传 染性疾病的分布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可能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 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增加。
05
疾病分布的防控策略
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疾病预防知 识,提高公众的疾病防控意识
。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降低易感人群 的疾病发病率。
环境改善
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疾 病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倡导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 、戴口罩等。
控制措施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 并控制疫情。
影响因素分析
总结词
疾病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是指探究影响疾病分布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
病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病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80eb9689910ef12d2af9e7e4.png)
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
23
5. 遗传性因素
(1)遗传性疾病: 由于亲代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或
染色体畸变而引起后代患病,如血友病、白 化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色盲等;
白化病
21-三体综合征
测色盲图片
(五)先天性因素
指妊娠期能损害 胎儿的有害因素
不遗传:风疹病毒 →先天性心脏病、白 内障
单纯胸外按压 呼吸:10~12次/分;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大约每次呼吸1s;明显胸廓隆起 尽快连接并使用AED;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 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立即从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生物学死亡
尸僵,尸斑,尸冷,腐败分解
脑死亡(brain death)标准
1. 自主呼吸停止 2. 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3.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 瞳孔散大或固定 5. 脑电波消失 6.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血压升高
大脑皮质 下丘脑
血管运动中枢 交感神经兴奋
RAAS 激活
47
(三)组织细胞机制
无选择性损伤
损
细胞完整性破坏
有选择性损伤
伤
方
细胞膜功能障碍
钠钾泵 钙镁泵
式
细胞器功能障碍
线粒体
48
(四)分子机制 通过大分子多聚体(核酸、蛋白质)
和小分子物质受损导致疾病的发生。
49
分子病:指由DNA的遗传变异所引起 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52
疾病的转归
康复
疾病的转归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死亡
53
死亡(Death) • 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
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
内科疾病的诊断要点概述
![内科疾病的诊断要点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fec6556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f.png)
内科疾病的诊断要点概述内科疾病的诊断是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准确的诊断,医生能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概述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要点,帮助读者了解这些疾病的关键诊断要点。
1. 心脏病的诊断要点:心脏病是一类常见的内科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心脏病史、心电图以及心脏超声等检查。
常见的心脏病类型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是胸闷、心绞痛,需要通过心电图检查进行进一步确认。
而心力衰竭常伴有心脏扩大、水肿等症状,可以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来明确诊断。
心律失常则需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等手段来评估。
2. 肺部疾病的诊断要点:肺部疾病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等。
对于肺炎的诊断,临床表现一般为咳嗽、发热、胸痛等症状,需要通过胸部X线检查或胸部CT来确定。
COPD的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呼吸困难,需要通过肺功能检查来评估肺功能损害程度。
哮喘的诊断则依靠呼气峰流速测定、支气管刺激试验和胸部X线检查等。
3. 肝脏疾病的诊断要点:肝脏疾病常见的有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肝炎的诊断主要通过血液检查来确定是否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
肝硬化的诊断依靠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查以及肝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
肝癌的诊断需要通过血液检查、肝脏B超、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4. 肾脏疾病的诊断要点:肾脏疾病主要包括肾炎、肾结石和慢性肾脏疾病等。
肾炎的诊断依靠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和肾脏B超等。
肾结石的诊断主要通过尿路超声、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
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需要依靠肾功能检查和肾脏B超等手段。
5.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要点:神经系统疾病包括中风、帕金森病和癫痫等。
中风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和神经系统体征,如面瘫、肢体瘫痪等。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肢体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
癫痫的诊断需要通过脑电图监测和病史回顾来评估。
综上所述,内科疾病的诊断需要针对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估,并辅以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检查等。
常见疾病培训资料
![常见疾病培训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41ca3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e.png)
常见疾病培训资料一、概述本培训资料旨在向广大医护人员介绍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以加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
二、胃病1. 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受损所致,症状主要包括上腹痛、食欲减退等。
常用治疗方法有抗酸药物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2. 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是上腹痛、恶心、呕吐等。
治疗方法包括服用抗酸药物、抗生素、胃药等,并且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食不规律。
三、肺病1.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黏膜受炎症刺激所致,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胸闷等。
治疗方法包括合理用药、加强身体锻炼、戒烟等。
2. 肺炎肺炎是肺组织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胸痛等。
治疗方法为抗生素治疗,注意休息和饮食营养。
四、心脑血管疾病1.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是头晕、头痛、心悸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减少盐摄入、保持适当运动等。
2. 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胸痛,常见症状是胸闷、胸痛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改善生活习惯、心理疏导等。
五、糖尿病糖尿病是指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常见症状是多饮、多尿、乏力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合理饮食、加强运动等。
六、结语本资料对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提升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健康。
附注:本资料内容仅供培训使用,具体治疗方案请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肿瘤疾病概述:』纵隔上界为胸廓入口,下为膈肌,前抵胸骨,后达脊柱前沿,两侧为纵隔胸膜所覆盖。
由于纵隔肿瘤的性质与所在部位的器官组织有密切关系,常将纵隔分成若干解剖部分。
一种方法是将纵隔分为前纵隔、中纵隔(脏器部份)和后纵隔。
即以气管和心脏为界,气管和心脏前方为前纵隔,其后方为后纵隔,气管和心脏大血管所在部位为中纵隔。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胸骨柄下沿至第4胸椎的一条水平线将纵隔先分成上、下纵隔,再以气管为界将上纵隔分成前上纵隔和后上纵隔,上纵隔内有胸腺、气管、食管、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等器官。
下纵隔也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前纵隔内有胸腺、脂肪和淋巴组织;中纵隔中有心脏(心包)、主动脉、膈神经、气管分叉部、左及右总支气管和淋巴结;后纵隔内有食管、胸导管、降主动脉、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节链。
由于纵隔内包含多种组织器官,原发性纵隔肿瘤不甚少见,且与所在部位的组织有关,临床上常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进行分类和诊断,如: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有胸腺瘤、畸胎瘤或皮样囊肿、胸骨后甲状腺瘤、淋巴瘤等;中纵隔有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后纵隔常见肿瘤为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肿瘤不受年龄限制,从儿童至老年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生。
良性肿瘤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75%。
常无临床症状,多数在常规X线胸片检查中发现。
恶性纵隔肿瘤则可因压迫侵蚀邻近器官产生一些相应的症状,如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受累时可有胸闷、咳嗽等症状,又如恶性淋巴瘤或胸腺瘤可压迫上腔静脉,产生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一)神经源性肿瘤为最常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后纵隔的交感神经链或/和肋间神经上,在胸部侧位片中,可见肿瘤圆形阴影与脊柱重叠,甚或更偏向脊柱的稍后方,神经源性肿瘤中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母细胞瘤、节细胞瘤和神经肉瘤等不同种类。
虽然不同年龄的人都可发生神经源性肿瘤,而且以良性者居多,但在儿童中神经源性肿瘤有较多的恶变趋向。
肿瘤可向椎间孔内生长而呈哑铃状,也可侵蚀骨质,使椎间孔扩大。
大多数神经源性肿瘤不产生临床症状,但如肿瘤生长较快,或压迫侵蚀椎间孔骨质时,可出现胸背痛的症状。
(二)胸腺瘤胸腺瘤在纵隔肿瘤中较常见,上海市中山医院在1955~1985年治疗的357例纵隔肿瘤中,有93例胸腺瘤,占26%。
绝大多数胸腺瘤发生在前上纵隔,紧贴在胸骨后,仅有个别病例发生在中纵隔或后纵隔。
组织学上可将胸腺瘤分成淋巴型、上皮型和混合型三大类,但单从病理切片检查上有时尚难明确恶性胸腺瘤,需结合临床手术时所见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组织(如肺、胸膜、心包膜和大血管)才能确定肿瘤为良性或恶性。
在胸腺瘤病人中,约有30~40%合并有重症肌无力,而在重症肌无力病人中,仅有15%病例患有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可能与胸腺不正常的免疫机制有关,因此在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例,应施行全胸腺切除术,对缓解重症肌无力症状效果较好。
从外科角度而言,合并重症肌无力病人的预后较差,手术死亡率也高。
根据中山医院胸外科的材料,未合并重症肌无力的病人无手术死亡,而合并重症肌无力者死亡率高达13.0%。
(三)畸胎类瘤和囊肿常见于儿童和年轻病人。
前纵隔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可为实质性畸胎瘤或为皮样囊肿,其中包含外胚叶、内胚叶和中胚叶的组织结构,因此常带有毛发、牙齿或肠粘膜等组织。
由于畸胎瘤的组成结构复杂,其中任何一种组织都可能发生恶变,使肿瘤迅速增长。
畸胎瘤还可穿破入肺组织或支气管,从而招致感染,同时病人痰液中排出肿瘤的内容物如毛发等,有助於确定临床诊断。
(四)淋巴瘤淋巴瘤常发生在前纵隔和中纵隔,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如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和Hodgkin病等。
临床上病人常有不规则发热,胸部X线片上常见肿瘤呈分叶状,向纵隔两侧扩展,有时可压迫气管产生呼吸道症状,压迫上腔静脉产生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应详细检查锁骨上和腋下有无肿大的淋巴结,摘取肿大的淋巴结作病理切片检查可确立诊断。
淋巴瘤对放射治疗甚为敏感,因此不但确定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病人应用放射治疗,对临床上诊断有困难的病例,怀疑有淋巴瘤的可能性时,也可应用小剂量放射试验性治疗以帮助诊断,恶性淋巴瘤经5~7Gy(500~700rd)小剂量照射后,即有迅速缩小的反应。
(五)胸骨后甲状腺胸骨后甲状腺可为迷走甲状腺腺瘤,较常见者为甲状腺叶下极腺瘤移入胸内,其特点为肿瘤与气管关系甚为密切,透视下常可见到肿块阴影随吞咽动作与气管一道上下移动。
由于主动脉弓及其大分支的走向关系,不论是甲状腺左叶或右叶下极的腺瘤,移入胸内时,常顺主动脉的斜坡偏向纵隔右侧。
巨大胸骨后甲状腺可压迫气管,引致呼吸道阻塞。
其他原发性纵隔肿瘤如心包囊肿、支气管囊肿和脂肪瘤等都很少见。
临床上原发性纵隔肿瘤主要依靠胸部正、侧位X线摄片上肿瘤的部位和形态,以及某些特有的症状作出诊断,如神经源性肿瘤常位于后纵隔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沿光整;胸腺瘤和甲状腺肿瘤常见于前上纵隔,胸腺瘤常紧贴在胸骨后,而甲状腺瘤则与气管的关系较为密切,应用同位素131I扫描可助诊断;淋巴肿瘤常见于中纵隔气管分叉部位,呈分叶状扩向左右两侧;如在X线片中发现肿瘤中有牙齿或骨质阴影,或咯出物中有毛发存在都是畸胎瘤的特征。
中纵隔中的肿瘤常需与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动脉瘤相鉴别。
肿瘤阴影在正、侧、斜位各个方向的X线摄片中都不能与主动脉影分开时,即应考虑主动脉动脉瘤。
虽然在X线透视下大多数主动脉动脉瘤有扩张性搏动,但如有多量附壁血栓存在,搏动可能不明显,而靠近主动脉的纵隔肿瘤也可随主动脉搏动呈现推动性搏动,与主动脉动脉瘤难以鉴别。
必要时需行逆行主动脉造影术才能作出最后诊断。
大多数纵隔肿瘤为良性肿瘤,由于纵隔肿瘤逐渐增大,可能产生压迫症状(如甲状腺瘤压迫气管)和恶变(如胸腺瘤和畸胎瘤等),因此,一经诊断,都应早期手术切除肿瘤。
对恶性纵隔肿瘤,手术后常需辅以放射治疗或/和化疗。
在胸腺瘤病例,即使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表现为良性淋巴型或混合型胸腺瘤,一般也主张在术后进行放射治疗。
疾病名称中文名称: 原发性纵隔肿瘤英文名称: 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疾病简介原发性纵隔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并不少见。
据上海市胸科医院报道的1228例纵隔肿瘤中,以胸腺瘤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和畸胎瘤:其他如囊肿,胸内甲状腺,支气管囊肿相对少见。
这些肿瘤多数为良性,但有恶变可能。
病理变化病理和分类: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
上自胸腔入口,下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
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上纵隔。
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脊柱之间称为后纵隔。
常见的纵隔肿瘤各有其好发部位,这对临床诊断有参考意义。
(一)上纵隔肿瘤最常见的是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
1.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或前中纵隔,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4~1/5,男女发病相等。
30%为恶性,30%为良性,40%为潜在或低度恶性。
良性者常无症状,偶在X线检查时发现。
若肿瘤体积较小,密度较淡,紧贴于胸骨后,X线检查颇难发现。
胸腺瘤多邻接升主动脉,故可有明显的传导性搏动。
按组织学特点可分为淋巴细胞型、上皮网状细胞型、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型等。
常见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占优势的良性胸腺瘤,若手术切除不彻底,有复发和浸润转移之可能。
上海中山医院报告12例胸腺瘤,手术时5例已有明显恶变,故胸腺瘤可认为是低度恶性肿瘤,术后应给于放射治疗。
恶性胸腺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可发生程度不等的胸骨后疼痛和气急,晚期患者可产生血管、神经受压的症状,如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隔肌麻痹,声音嘶哑等。
约10%~75%胸腺瘤患者可有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但重症肌无力患者仅有15%~20%有胸腺的病变。
切除肿瘤后约2/3患者的重症肌无力症状得到改善。
少数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质醇增多症、红斑狼疮、γ-球蛋白缺乏症和特发性肉芽肿性心肌炎。
X线检查,在前上纵隔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块影,良性者轮廓清楚光滑,包膜完整,并常有囊性变:恶性者轮廓粗糙不规则,可伴有胸膜反应。
胸腺瘤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Legg分析51例胸腺瘤手术疗效,有局部浸润者5年生存率为23%,无浸润者5年生存率达80%。
上海胸科医院报告207例胸腺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59.7%,10年生存率43.4%。
2.胸内甲状腺肿包括先天性迷走甲状腺和后天性胸骨后甲状腺。
前者少见。
为胚胎期残留在纵隔内的甲状腺组织,发育成甲状腺瘤,完全位于胸内,无一定位置。
后者为颈部甲状腺沿胸骨后伸入前上纵隔,多数位于气管旁前方,少数在气管后方,胸内甲状腺肿大多数为良性,个别病例可为腺癌。
肿块牵引或压迫气管,可有刺激性咳嗽,气急等。
这些症状可能在仰卧或头颈转向侧位时加重。
胸骨或脊柱受压可出现胸闷,背痛,偶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
出现剧烈咳嗽,咯血,声音嘶哑时,应考虑到恶性甲状腺肿的可能。
约有半数病人可在颈部摸到结节样甲状腺肿。
X线检查可见到前上纵隔块影,呈椭圆形或梭形,轮廓清晰,多数偏向纵隔一侧,也向两侧膨出。
在平片上如见到钙化的肿瘤,具有诊断的价值。
多数病例有气管受压移位和肿瘤阴影随吞咽向上移动的征象。
(二)前纵隔肿瘤生长在前纵隔的肿瘤以畸胎样瘤较为常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半数病例症状出现在20~40岁之间。
组织学上均是胚胎发生的异常或畸形。
畸胎样瘤可分成二型:1.皮样囊肿是含液体的囊肿,囊内有起源于外胚层的皮肤、毛发、牙齿等。
常为单房,也有双房或多房。
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内壁被覆多层鳞状上皮。
2.畸胎瘤为一种实质性混合瘤。
由外、中、内三胚层组织构成,内有软骨、平滑肌、支气管、肠粘膜、神经血管等成分。
畸胎瘤恶变倾向较皮样囊肿大,常可变为表皮样癌或腺癌。
文献报道386例畸胎瘤,其中14.2%呈恶变。
上海中山医院10例畸胎瘤中2例为恶性。
体积小者,常无症状,多在X线检查中发现。
若瘤体增大压迫邻近器官,则可产生相应器官的压迫症状,如上腔静脉受压,可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喉返神经受压,则发生声音嘶哑;压迫气管,可发生气急,患者仰卧时气急加剧。
囊肿向支气管溃破,可咳出含毛发,皮脂的胶性液。
胶性液吸入肺内,可发生类脂性肺炎和类脂性肉芽肿。
囊肿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和周身毒性症状。
囊肿若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应想到恶变、继发感染或瘤体出血的可能。
化脓性囊肿破入胸腔或心包时,可发生脓胸或心包积液。
X线检查囊肿位于前纵隔,心脏和主动脉弓交接处,少数位置较高,接近前上纵隔,也可位于前下纵隔。
多向一侧纵隔凸出,少数可向两侧膨出,巨大者可凸入后纵隔,甚至占满一侧胸腔。
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囊壁钙化较常见。
有时可见特征性的牙齿和碎骨阴影。
(三)中纵隔肿瘤极大多数是淋巴系统肿瘤。
常见的有何杰金病,网状细胞肉瘤,淋巴肉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