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体会冷雨中的温情。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教学法: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4. 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内容。
5. 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冷雨”、“故乡”等。
7. 学生品读诗歌,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8.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
9.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味所学。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 请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美。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理解冷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冷雨的象征意义。
2. 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相关作者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方法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作者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余光生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听听那冷雨》,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总结讲解,重点解析诗歌中冷雨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手法。
6. 案例分析:分析其他相关诗歌,对比《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
10. 课程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听听那冷雨》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
4. 学生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悟:通过朗读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反思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
2.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评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深度和广度。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冷雨美,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2)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冷雨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听听那冷雨》2. 相关资料:关于课文作者及其背景的介绍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听听那冷雨》,激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讨论课文的大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发展批判性思维。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冷雨的内涵和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冷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 直观感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视听体验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互动问答:设置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提高课堂参与度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 等奖(苏教版高一 必修)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 段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和重 点语句的含义
了解作者余光中 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散文的文体 特点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对文学 作品的鉴赏能力 和审美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 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图书馆资源:利用图书馆的书籍、 期刊等文献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工具
黑板和粉笔
投影仪和PPT
实物展示台
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
拓展资源推荐
推荐资源:相关书籍、文章、网站等 推荐理由: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或在线学习 效果评估:通过作业、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沟 通渠道: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 和建议,及时 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和需求。
定期评估和调整: 根据学生的反馈 和表现,定期评 估教学方法和内 容,及时调整教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鉴赏表达技巧,体会美的意境。
3、在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
教学难点:1、鉴赏表达技巧,体会文本美的意境、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具器材:课件教时: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体验一、新课导入以一首小诗《乡愁》(余光中)导入新课: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名家配乐朗诵学生用心聆听,感悟。
引入新课大家是否被感动了,心潮是否涌动了?那么是被什么感染了呢?大家点头示意,齐声回答“思乡”。
小评这样一首小诗高度浓缩了思乡情愫,乡思是自古咏唱不衰的感情。
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游子的思乡之作——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用幻灯片放映作者简介学生自由阅读了解。
教师解说余光中先生曾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任何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中国,最美最母亲的过度”课堂预设:这些演讲话语会给学生心灵以冲击,可以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感受。
三、研习文本【活动体验】过渡语:“任何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那么是哪儿的雨夺走了作者的汉魂唐魄呢?问题一: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给你什么样的感悟?作者喜欢的是什么地方的雨?为什么? 提示学生阅读相关段落1、4、5、6、8,示意学生快速找出,回答。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可以快速发言。
学生合作解答美国太初有字↓ ↓台湾亡宋之痛↓ ↓大陆公寓时代交错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作者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
不过同样是听雨,所得却会迥然不同。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丛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盛唐诗人的句子,洋溢着生命的欢快和喜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时让心在雨中回归本质。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
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这一篇诗质散文的意境——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理清结构——
课文紧紧扣住“冷雨”,通过巷里听雨来抒发作者的乡愁情思。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春雨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孺慕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3-10):具体抒写冷雨情思。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3):写“雨”字视觉上的美感;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乌夜啼》“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象。
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
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作品。
3. 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课设计苏教版必修2听听那冷雨(节选)·教课设计【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⑴在频频朗读中领会文中的情思、境界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⑵累积中国古代山川诗,品尝祖国的山川之美。
⑶依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可以写出情形交融的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⑴认识余光中的创作成就,领会文章中表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⑵经过频频朗诵,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进而领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素。
⑵培育学生优秀的审美情味。
导入:1、今日是一个雪天,但是我们却要走进一个下着雨的世界,这真有点难为同学们了,可是,我相信,同学们在雨的世界里,也会感觉到几分诗意的美。
这节课我们就将陪着78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一同来《听听那冷雨》。
(幻灯片 1:课题)2、课前我部署同学们收集古今中外对于“雨”的诗词,同学们达成得怎么样?找几位同学把你找到的作品中有雨的描绘的典型诗句,读给大家听一听。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夜雨》雨声里饱涵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凉感觉。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浪淘沙》李后主暮年的词里老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淅沥的秋雨,忧如诉说着亡国的难过。
这样看起来,雨在好多文人眼中老是一种感慨的感情符号,它肩负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触的功能。
但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月却相迎。
回顾素来萧瑟处,回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定风波》这首《定风波》是很多人都熟习的,即使光阴已逝去千年,我们忧如还可以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
作者笔下不是凄风苦雨,展现的倒是一派乐观爽朗的心境。
看来,雨声中的感悟,也与个人的气质、遭受有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里寻找到雨中的忧愁。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
辅助教学手段
01 多媒体课件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02 背景音乐
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氛 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03 课外资料
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背景和作者生平。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理解和把握文本。
课外拓展资源
03
引导学生阅读与《听听那冷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其他作
品及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类似作品,拓宽学生视野。
整合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文本资源
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收集与《听听那冷雨》相关的网络 文本资源,如名家解读、读者评论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 的阅读视角。
网络音视频资源
整合网络上的优质朗读音频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感受文 本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
方面。
选择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口头表 达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评价工具
根据评价方式,设计相应的评价工 具,如评分表、调查问卷、观察记 录表等,便于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 习数据。
实施评价过程
课堂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记录学生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 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文章以作者身处异国他乡听雨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传统
文化的深深眷恋。
03
教材定位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适合高中学生阅读和学习。通
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引
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民族情感。
学生需求与特点
听听那冷雨 教案【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23(苏教版)】
《听听那冷雨教案【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23(苏教版)】》摘要:、朗品味课体会独具魅力语言美,预习了这觉得懂吗,“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香味”、“淡淡土腥气”是嗅觉《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朗品味课体会独具魅力语言美、欣赏散境美理作者寄托“雨”情思重难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主旨教学方法探究法涵咏法想法等课安排课教学程 ()导入新课雨是熟悉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淅沥冬雨迷蒙雨落地上有也会落人心上雨会引人遐想勾人情思著名诗人余光先生用诗语言描绘雨描写雨景、雨声议论“雨”引发思抒发他独特感受给我们奏响了首动听“雨曲”这首曲子优美动人委婉多情聆听雨聆听这首曲子会引起者多少共鸣多少遐想(二)作者简介余光98年生南京祖籍福建99年随父母了香港950年迁居台湾就直台湾、香港和美国辗漂泊他是国坛杰出诗人与散97年他到香港学任教并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散99年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陆余光热爱国传统化他说“国美母亲国”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传人”其实我们对余光并不陌生初我们就学他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候乡愁是枚邮票我这头母亲那头长乡愁是张窄窄船票我这头新娘那头呵乡愁是方矮矮坟墓我外头母亲里头而现乡愁是湾浅浅海峡我这头陆那头这首《乡愁》作者借助系列有代表性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湾浅浅海峡表达了他与陆母亲割舍不断牵挂这是他诗歌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他这散看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段情缘呢?(三)夯实基础检词(音与形)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四)象我们接触候首先接触是它题目因题目往往包含着主要象看看这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特呢?(具备)那主要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雨)(五)整体感知预习了这觉得懂吗?它语言不理是很正常因我们作者不仅是位散而且是位诗人他是用种诗歌语言写诗并且化用了许多传统化但是它主旨却是十分明确因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他落脚总是回到国回到陆这就很表现了他那种深深国思那这情感是如何体现呢?我们就带着这问题进入今天学习(六)容析、学生齐段总结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两句话提问什么躲不整雨季?系学生想心理思考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虽然可以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牵挂却是无处不他也想啊、下面就要思绪跳下了看二段前六跳到了哪里?(台湾)这段作者写了现实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其实我们汉是世界上表丰富种比方说这里霜雪云霞美丽雷电霹雹骇人这里作者就以对汉钟爱倾真切赤子情比如“磁石般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听听那冷雨吧三段出里面表现雨感性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香味”、“淡淡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雨而女性又是感性是场多情雨、我们看看其他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样感觉呢?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四段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哪里并思考这样写作用是什么?明确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石雪红土白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异国他乡他心是漂泊是没有寄托只有当他脚步国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境界才属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情调又次回到了我们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山水画才更有古国情韵这里作者有次借传统化表达了对陆眷恋5、如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学生五段)回答问题()从听觉上说作者听出了什么?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层凄迷()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呢?明确不凄迷更多了种怀乡痛里面(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是什么?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阶段给人感觉定是不相少年候年幼无知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种温馨年听雨“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沧桑老年听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痛想到了祖国分裂状态心多种浓浓伤感()思考句话“窗外喊谁”?谁喊呢?明确是故乡呼唤漂泊游子6、接下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音乐又次讲到“那古老音乐属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看下两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是种雨吗?明确不是前种听到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秋听到这些候作者那颗平静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份凄凉惆怅冷湿情怀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年雨是种单调而耐听音乐而且是回忆音乐是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是梦总会醒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台北回到那黑白公寓代瓦音乐成了绝响美丽蝴蝶飞入了历史记忆现真不要了吗?并不是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张黑白默片表达了作者种深深遗憾种国痛遗憾(七)课堂结这诗质散以听雨(清明节雨)主线将横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陆)、纵历史感(从太初有到亡宋痛到公寓代)、和纵横交错现实感(人到年沧桑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趣破坏对永恒理想追)交织成形象密集、写瑰丽、情切浓美境界不管岁月漂泊带给人们多少沧桑但那种国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八)课下作业然是美妙春花夏雨秋风冬雪无不引人无限遐思请选取四季种事物写段寓情景短(不少300)。
苏教版语文高一《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一篇散文,它的前一篇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堪称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双璧,文辞优美,情感蕴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离开大陆去台25年之后,历经国家离乱,爱子夭折,现代文明冲击精神家园等人世沧桑之后的情感倾诉。
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曲折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文化失根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赞美和依恋;也流露出由于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破坏而产生的深深感伤。
文章情感深沉、丰富,学生不易准确地把握住,这给本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学贯中西的余光中是语言大师,中年余光中的语言更是出神入化,欣赏其诗化的语言和精巧的修辞应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设想鉴于上述关于教学资源的分析,本文教学计划宜从三个角度展开,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从大处研读本文,教师指引思考路径,点拨方法,教会学生把握文章丰富、深沉的情感。
第二环节,从细处品读本文,欣赏作者诗化的语言和精巧的修辞,这个环节的目标,主要通过与《荷塘月色》的比较阅读来达成。
第三环节,从模仿的角度练笔,在品味余光中的语言之后,让学生模拟创作,在大师的引领下秀精彩华章。
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与能力目标:查询、读懂文中的典故和诗词,积累文辞优美的佳句,会背诵;仿写出文辞优美的片段。
2.过程与方法:掌握散文主旨的方法以及比较阅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余光中深沉蕴藉的人生悲凉和不灭的人生眷恋;提升文化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体验余光中深沉蕴藉的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其诗化的语言和精巧的修辞,会模仿创作。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比较鉴赏、分析研讨、模仿创作。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体验余光中深沉蕴藉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优秀散文必备两个要素:一是真实的情感,二是优美的语言。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人到中年的作者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内心倾诉,同时也是学贯中西,文采斐然的余光中才情的一次喷涌,是一篇情感和语言兼美的文章,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片多姿的森林,“慢慢走,欣赏啊!”二、走近读者1. 投影《乡愁》,请一名学生诵读。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23(苏教版)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23(苏教版)《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课文,体会独具魅力的语言美。
2、欣赏散文意境美。
理解作者寄托于“雨”的情思。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文本探究法,涵咏法,联想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雨,是大家熟悉的。
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淅沥,冬雨迷蒙。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会落在人的心上。
雨,会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雨,描写雨景、雨声,议论“雨”引发的思索,抒发他独特的感受,给我们奏响了一首动听的“雨中曲”。
这首曲子优美动人,委婉多情,聆听雨,聆听这首曲子,会引起读者多少共鸣,多少遐想!(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读音与字形)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四)本文的意象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五)整体感知: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
教案编辑专员:《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必修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2. 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2. 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欣赏并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3. 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作业: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读后感,要求能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文章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通过介绍文章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文章的背景。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了解并理解文章的背景。
教学方法:1. 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
教学步骤: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发表时间和背景。
3. 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章的背景,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文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方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活动方案《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冷雨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分享各自的感悟。
4. 赏析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6. 总结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布置相关的拓展作业。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文本解析:详细解析课文《听听那冷雨》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修辞手法分析:针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学习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蕴含的深沉感情。
2、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感受听雨意境,鉴赏诗话语言。
2、从语言鉴赏和比较中领悟听雨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美读、鉴赏、比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薄荷(bò)薄饼(báo)妄自菲薄(bó)遣散(qiǎn)鸟声啾啾(jiū)蓊郁(wěng)树香沁鼻(qìn)窥见(kuī)潺潺(chánchán)滂沱(pāngtuó)岑寂(cén)冉冉(ránrán)雾霭(ǎi)(让学生板书) 2、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余光中先生?余光中,台湾人。
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
思乡是他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代表作有诗歌《乡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望乡的牧神》《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还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三、同学们预习得很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那冷雨”。
学生花10分钟自读课文。
带着问题:1、课文哪些小节是描写听雨的?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学生回答:5--10是听雨蒋捷的词里面听(5节)在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在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在日式的古屋里听(9-10节)2、作者借听雨表达了什么感情?思乡之愁3、找出文中的依据,蕴涵这种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知识与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重点难点:
通过对听雨章节的理解把握作者情思,体味余式散文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显示古诗词中听雨的经典语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从这些句子中,从雨中,你听出了什么来?
师语:不同人在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下,听雨的感受也不同。
今天,让我们走进78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把握:(解题)
看题目:听听那冷雨:
师语:那指的哪些地方:明确(大陆和台弯岛)
“雨”作为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请从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
课件投影
触觉冷雨潮湿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滂滂沱沱
听觉清脆可听单调可听的音乐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
有一点薄荷的香味
淡淡土腥气
引导语:作者感受雨的方式有很多,有看、嗅、闻、舔、听,
但是作者更偏爱于哪种呢?
(明确:听)
(主要集中在5-10章节)
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作者在听那冷雨的过程感受到了什么,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这份笔纸心间的[这份意境吧。
三、文本研习
(一)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1、每个小组代表朗读段落
其它同学在感受听雨的过程中,调动你们的各种器官,
找一找,在这个听雨章节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最欣赏的语段。
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以前后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并写下来,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
屏幕显示,体会意境提示:
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
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感情
(抓住句式、修辞等)
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
第5节:
①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明确: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
②文中引诗: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明确: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第6节:
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
(比喻)
第7节:
黑键灰键(比喻)“拂弄”、“奏”。
第8节: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明确:运用通感,写出了雨天的环境
第9节:
①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明确:
用比喻写出了台风雨的气势之大,加之一些壮阔的想象,显得有声有色。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明确: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忐忐忑忑忐忑忑”七字的双声连绵复词,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
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第10节:
①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明确:
用了排比的修辞
②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明确: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
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二)主题探讨、延伸
1、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齐读11、12段)
请大家思考讨论。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作者在最后一节就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
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即家国之思。
雨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是为了表现深厚悠长的文化之脉。
师小结:余光中在写听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同时也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这也回答了我们课前所提的,为什么余光中对听雨情有独钟)
PPT显示(景冷与情冷)
2、师过渡:离开中国大陆,自然是“离心”,“心”即华人和中文的故土,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且更是历史和文化上的。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余光中的相关介绍
(ppt显示余光中的相关介绍)
简介余光中
师语:就像余光中自己说的一样: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
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
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
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
师语:
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
四、文本延伸
余光中一首著名的诗就是《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五、布置作业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
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对妻子悼亡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试用本文创设意境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