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农业大国

合集下载

集体化是中国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集体化是中国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集体化是中国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

据有关考证,世界水稻的原产地在中国,己有万余年的历史,至汉唐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农具和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曲辕犁、耙、耖,耕地,插秧,中耕除草,收割等,以至到民国并现在我们部分的地方还在使用。

农业技术,无疑我们是一直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

建国后,我们则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全面发展期: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六年毛主席逝世,实际主要是集体化的二十余年时间。

这段时间,使传统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变靠天吃饭为自己掌握命运。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供水的条件,不论什么庄稼尤其是水稻是很难耕种的,原来都是个体,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大一点的水利建设无法完成,所以人们基本上是靠拜土地或河神庙,祈求保佑风调雨顺,而进入集体后,人们抱成了团,大大增强了抗击自然的能力。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运动,开渠筑坝,治理江河。

全国修建大中型水库86000余座,所有河流基上都得到治理,或修筑河堤,或疏通干道,以致自然灾害大为减少,除小数山区外,绝大部分耕都有了灌溉的条件,基本做到了旱涝保收,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粮食产量上升到新的台阶提供了可能。

再是扩大耕种面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荒造田,使总耕地从一九四九年的十五亿余亩,增加到了一九七六年,弥补了建设用地后的二十二亿余亩。

第三广泛组织科技攻关,贯彻八字方针,展开科学种田,全面提高耕种水平,尤其通过全国性的通力协作和配合,取得人工育种的成功,研究出杂交系水稻,实施了对种子的革命。

通过以上措施,使我们粮食单产和总产不断得到提高。

从一九四九年四亿五千余万人,人均粮食210公斤,增加到一九七六年九亿三千余万人,人均粮食320公斤,达到联合国确定的温饱线。

这在基本传统物质和技术条件下(传统选种,虽杂交水稻已成功,但尚未推广,机械化刚开始,主要使用农家肥,七三,七四年上的大型化肥生产线,七六年后才大量投产,农药少量使用),短短二十七年时间,粮食产量增加三倍多,用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无疑是一个历史大事变。

中国农业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农业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农业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业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背景、农业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农业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历史上,中国农业文化形成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出了适应中国地域和苛刻的环境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农业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业文化也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旧石器时代,中国人开始野生植物的收集和种植,逐渐实现了农业生产,形成了农业经济。

在商代,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崛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

到了汉朝,农业税收逐渐成为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到了唐宋时期,农业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业文化的内涵中国农业文化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中国农业文化强调耕作的精神,即劳动精神、节俭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中国农业文化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的农民智慧和勤劳,使得农业生产在历经自然灾害后依旧能够生态平衡的发展,农民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适时调控农业生产,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次,中国农业文化也是农村文化和农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和地位,农民一直是中国文化中最基础的、最正统的、最核心的元素之一。

农民身上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多重精神,包括廉洁、勤劳、朴实、热情、敬业、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对家庭的关爱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等等。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是指困扰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一系列问题。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的定义、成因及主要表现进行阐述。

一、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农业问题主要指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指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偏向和关注不足。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主要有:1. 农业现代化滞后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渠道,导致农产品产量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农村仍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4.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严重,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三农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合理的利润。

农民的产出无法直接面向市场,而是通过中间环节出售,利润被削减。

2. 农村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断加剧,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社会发展压力增大。

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作文

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作文

中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是中国的根作文当下,我们在城乡关系的认知上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城市文明优于乡村文明、亦或是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的误区。

由此造成的危害已初现端倪:某些基层干部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异化为片面追求城乡一样化,造成的千村一面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城乡间的发展。

事实上,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没有优劣搭配,二者并行不悖,应协调统一,互补发展,互鉴共进。

乡村可为城市提供精神资源。

梭罗在瓦尔登湖每日感受早晨的阳光时,所感悟到的黎明的感觉让他每天都能以新眼光去感悟司空见惯的生活,进而获得新生;作家H投奔乡村,沉浸于完全摒弃雷同和重复的个异性的自然造化之中,沉浸于不会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的山上清风、山间明月这种“造物主之无尽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乡村,以其内生于自然之中,又附身于自然之上的生活模式,不仅给每个身处乡村中的人提供脚踏大地、仰望星空的生存状态,还提供了勤奋务实、怀揣梦想的教育状态,究其本质,是为我们的城市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避免我们走入过分重视物质资源的误区。

城市可为农村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农村要与城市之间协调平衡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已不言而喻。

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农村发展面临基础差,底子薄的尴尬境地。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现在的城市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短短40年之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因此,我们城市已经具备了反哺农村的实力,也符合时代趋势和要求。

令人欣喜的是,城市的实际行动令人欣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使之取得的成就令人满意,彰显出了城市对农村的报答与反哺。

城乡自由游走,享受理想生活。

乡村魅力之所在,于其与自然紧紧相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魅力之所在,于其与人类智慧相得益彰,严格精密,人定胜天。

我们只有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体会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生活体验的交汇,才能使我们在“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物质生活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精神生活之间平衡成长。

三农问题整理

三农问题整理

三农问题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三农”工作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

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0%左右,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关键字贫富差距新农合农村改建一三农与三农问题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

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

“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

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的待遇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

中国近代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近代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的社会存在。

几千年延续至今,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与农民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则是土地。

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土地则是农业的基础,它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

而我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土地显得更加重要,土地的占有和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国的稳定。

因此,土地问题是维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围绕土地问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切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1.土地改革阶段: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开辟道路。

”规定了对“所有没收和征收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到1952年底,除新疆、西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以外,全国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全部完成。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把土地农民私有制改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在根据地,农业合作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劳动互助,但也发展了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国是农业大国吗

中国是农业大国吗

中国是农业大国吗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

据有关考证,世界稻米的原产地在中国,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到了汉唐,农业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耕作、播种、除草、收割等,一直到民国时期,甚至在我们的一些地区,都还在使用。

在农业技术方面,我们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农业,人口众多,土地众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单一的农业根本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如果是政府的补贴,那就太复杂了,根本没有任何效果。

基因改造,并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只有把它的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把它的优点发挥到极致,才能使我们的稻米和农业,不会重蹈“东北大豆”的覆辙。

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品种

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品种

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品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以下是一些原产于中国的农作
物品种,它们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悠久,并且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广泛种植。

1. 大米: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大米在中国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

中国
大米的主要品种包括稻花香、香云米、雪山糯等。

2. 小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著名的中国小麦品种有宁夏黄、陕西大白、山东冀麦等。

3. 玉米: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农作物
之一。

中国种植的玉米品种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畜玉米等。

4. 高粱:高粱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常用于酿造酒精。

中国的高粱品种有
宽叶高粱、红果高粱等。

5. 大豆: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作物。

中国
的大豆品种有东北黑大豆、鲜食大豆、黄河左岸等。

6. 茶叶: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拥有着丰富的茶叶种植历史和文化。

中国的茶叶
品种有绿茶、红茶、普洱茶、龙井茶等。

7. 花椒:花椒是中国独特的香辛料之一,也是中国四川菜和重庆菜的必备调料。

中国的花椒品种有红花椒、黑花椒等。

8. 枸杞:枸杞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中药材和食品原料,也是中国的特色
农产品。

中国的枸杞品种有宁夏枸杞、山东枸杞等。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中国原产的农作物品种,它们在中国的传统农业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也为全球的农业和食品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品种的种植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还丰富了文化和饮食传统。

中国农业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

中国农业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农业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并阐述其意义和挑战。

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全球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中国在种子培育、农药农机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中国还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增加了粮食产能,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贡献。

二、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其粮食进出口贸易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大米消费国,其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巨大。

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对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支撑,同时也使得其他农产品出口国受益,增加了全球粮食贸易的稳定性。

三、农业技术和经验的分享中国农业发展还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积极的技术和经验分享影响。

中国在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南南合作等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了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在农产品种植和畜牧业方面的技术援助和培训,帮助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减少了粮食损失,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挑战与应对中国农业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不仅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压力。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此外,气候变化、天气灾害等自然因素也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需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加强农业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概况比较分析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概况比较分析

中国与美国的农业概况比较分析摘要: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农业发展模式就是一大不同点,本文将着重比较两个国家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各自的特点,找出两个国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点,主要包括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农业出口状况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

此外,本文还将对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两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及农村开发的重要性进行系统论述,并对两个国家的未来的人才需求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字:农业比较分析建议正文: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是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的农业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美国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差异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南部,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

美国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农业的发展有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本土主要介于北纬30-49度之间,本土气候主要是北温带和亚热带,全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降雨量为760毫米。

土地、草原和森林资源的拥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土质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

美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驰名于世,其总面积有24.5平方公里。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进了美国的农业发展。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农业发展条件就差的多,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南北相距5500多公里,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50度之间,以温带,亚热带为主,光热条件优越。

但东西部的干湿状况相差比较大,东南部一般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干燥度一般低于 1.5,西北部则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主,且干旱区与湿润区各占国土面积的50%。

此外,中国的土地状况不佳,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全国土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但是人均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的地形特点是山地丘陵多,平原少,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什么是“三农”问题1.国情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

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2.具体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近几年,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

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是泱泱农业大国但耕地面积仅仅占世界的却要养

我国是泱泱农业大国但耕地面积仅仅占世界的却要养
具有可遗传的雄性不育性状的同种 植株群体叫做雄性不育系。
免去大量的人工去雄工作,既节省劳 动力,又保证杂交a种的纯度。 11
这样他踏上的是一条前
人没有走过的路。首要
任务是必须找到雄性不 育植株。
a
12
何时何地他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 1964年7月5日午后2点25分,他终于发
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发现地
(2)核基因和质基因的关系:
质可育基因N可使花粉正常发育;
核可育基因R能够抑制细胞质不育基因S的表
达,可使花粉正常发育。
a
16
水稻能否正常产生花粉受细胞核基因(R-r) 和细胞质基因(N-S)共同控制。核基因R和质基 因N都具有“显性”,有其中任何一个时,都 能产生正常产生花粉,只有两者都不存在时, 才表现为雄性不育。
植物群体。 恢复系N(RR) 能够使雄性不育系的后代恢复可育性的品种。
生产杂交种 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 不育恢复系必须配套使用。
a
37
三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
•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关键?
培育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即水稻在 长日照、高于临界温度(23℃ )时表现为 雄性不育;而在短日照、低温时,表现为 雄性可育。
另一个是制杂交种的隔离区,交替种植不育
系和恢复系,在不育系植株上收获可供大田
使用的优势杂交种,在恢复系植株上收获恢
复系种子,从而达到既制备了大量的优势杂
交种,又繁殖了恢复系a 的目的。
32
三系配套育种
定义
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 雄性不育恢复系配套使用,获取杂交种的方法。
S( rr)
2、“三系配套是指(D ) A 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杂交系配套使用 B 恢复系、保持系和杂交系配套使用 C 雄性可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系配套使用 D 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使用

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是13多亿人口的大国。

如果我国的农作物歉收了,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帮助我国解决人民的吃穿问题。

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家宝总理讲:“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只有提高作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确保粮、棉、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的不利影响,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迹,而且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
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

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既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利冲击,同时也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26。

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代的农业经营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采集、狩猎时期逐渐演化为农耕、农业专业化,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业经营模式。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

二、采集、狩猎时期古代中国的采集、狩猎时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他们通过采集野果、野菜、蜜蜂等食物来满足生活需求,同时利用石器等简单工具进行狩猎,捕捉野兽获取肉食。

这种经营方式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对土地和资源的利用并不规范,过度采集和狩猎往往导致资源的匮乏。

三、农耕时期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种植农作物的好处,并逐渐过渡到农耕时期。

农耕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过去的过度依赖大自然转向主动利用土地种植作物。

中国农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史前时期,人们开始将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并创造了种植、收获的方法。

农耕时期的经营方式主要包括地上作物种植和畜牧业。

地上作物种植部分,人们开始研究土壤的适宜性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选择适合种植的区域,并使用简单的农具进行耕种。

同时,人们通过畜牧业的发展将动物驯化为劳动工具,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

四、农业专业化的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民开始将精力集中于农业生产上,农业专业化开始出现。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选择并专注于特定的农业产业,比如粮食、蔬菜、果树等。

农民开始研究农业专业知识,优化种植技术,并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农业专业化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开始发展农副业,比如农耕工具的制作、农产品加工、农业市场的形成等。

这些农副业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五、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水利灌溉技术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经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农耕时期,人们开始探索灌溉技术,利用水源为农田提供水源,确保农作物的供水。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大事记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大事记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大事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技术创新、品种培育、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大事记,展示农业科技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里程碑杂交水稻的研发与推广杂交水稻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等人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这一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争议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在转基因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研发出一系列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抗病番木瓜等。

然而,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一直存在广泛争议。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先进的农机装备的应用,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化收割机等,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农业机械化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智慧农业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农业在中国逐渐兴起。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效率。

二、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现状目前,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研发资金有限,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此外,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端人才匮乏,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未来趋势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重视程度的提高,未来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首先,农业科技创新将继续得到重视,政府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无法绕过的一道门槛。

中央决定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的也是要通过加大对农村社会的投入与保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推动以及对农民权益的维护,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其中,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成果,都需要相应地体现为农民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善,体现为农民各种福利的增进和权益的落实到位。

然而,由中国农业大学提供的这份调查报告,以及从其他渠道得来的相关信息,都表明在“三农”问题当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相比,农民权益的保护是比较滞后的一块“短板”,如何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特别是要帮助农民提高维权能力,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当务之急。

通过学习《土地承包法》,达到学法知法懂法的目的,有利于我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值得我们在群众中普及这方面的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进一步抓好学习、培训、宣传,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律意识,深入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到业主,使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农村土地流转当事人熟悉法律,正确运用法律,依法维护正当的权益,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0%左右,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的土地问题越来越为党和政府所重视。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量不足的基本国情,为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在我国广大农村,土地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是农民的生产生活之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尽管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农业人口的非农化率不断上升,1998年,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了6个多百分点,但仍占总人口的68.05%,比世界平均水平(43.47%)高出近25个百分点。

农业人口理应成为社会保障改革关注的主要对象,但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府的政策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几乎成了农村社会保障的盲点。

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脱离我国农村的实际。

本文从考察农村医疗保障的历史和现状入手,探讨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安全网的对策。

一、农村医疗保障的历史考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生产资料,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

与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形式是家庭保障。

农民的社会保障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的收成;二是政府的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三是子孙的道德风险,主要是养老的风险。

从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传统社会有自己的维系机制和安全网政策。

首先是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安民养民;其次是倡导伦理道德和宗法制度,以巩固家庭保障功能;最后是建立以仓储制度和漕运制度为基础的救荒体系。

在封建社会,所谓“贤君”、“仁政”无外乎是上述三项工作做得比较好。

从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风险及其解决办法可以看出,医疗保障并不是特别重要。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相对于“生存”和“养老”而言,医疗保障问题并不是最紧迫的;二是就疾病风险本身而言,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疾病风险并不是太大。

主要是因为在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社会背景下疾病的外部效应并不突出,农民患病,特别是患恶性疾病的风险不太大。

当然,在当时公共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一旦有疫情发生,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三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医疗保障的负担。

除家庭保障外,政府和社会也承担了部分的医疗保障责任,主要是解决穷人的医疗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都起源于中国。中国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都起源于中国。中国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农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都起源于中国。

中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增长很快,谷物、肉类、棉花、油菜(rape)、花生、水果的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秦岭淮河线,是南北地域分异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北方,作物多为旱作(dry crops),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南方,全年都有作物生长。

China is a great agricultural country. It is also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rops like rice originate from China. The production of(、群山、高原()、language are very complicated. Various dialect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ree aspects: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And the most prominent difference is in pronunci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most of northern dialects are similar to Mandarin, while southern dialects are vastly different from Mandarin. Although local dialects have brought much trouble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people in different areas, they have made contribution to retaining the indigenous culture.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不但对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加赞赏,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缺水国家,农业用水需求量大,然而由于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而粮食种植区又是北多南少,近年来由于气候干燥,大多数地方出现了干旱缺水,庄稼难以种植,影响到粮食的收成。

现在各地区为了经济的发展,不仅污染了空气,连土地也污染了,水资源被污染在所难免。

农业灌溉方式存在不合理、老化现象。

我国农业用水管理问题日趋突出,并伴随着人口增长、乡镇企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

农民的节水意识欠缺,浪费严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

我国农业用水在各行业中占了绝大多数的比重,基本在3500亿立方米以上,并且呈递增的趋势。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农业用水紧缺: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递增至2013年达5089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只达到40663万亩,可见农业用水紧缺;除涝面积也达32915万亩,可知旱灾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损失最大的灾害,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而明显不足的水资源还要不断地向工业等非农业转移;未来20年内,我国人口将还要不停地增加,人口增加一方面会直接扩大用水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加大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进而加剧了农业用水短缺的矛盾。

(二)水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由于多年来我国农业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我国的农业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体现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利用效率低,也就代表着浪费严重;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逐年增加也表现出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

(三)农田水环境恶化:我国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仅造成农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加剧。

我国农田水环境的恶化程度不容忽视。

而土壤次生盐碱化破坏了灌区的生态平衡,使土地沙化、农作物减产,部分土地被迫弃耕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北方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但是农田环境遭破坏,严重影响粮食收成及经济收入。

中国粮食安全历史故事

中国粮食安全历史故事

中国粮食安全历史故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粮食安全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但也有许多值得铭记的历史故事。

以下是几个中国粮食安全历史故事。

一、古代的粮食安全在古代,粮食安全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和储备。

中国最早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饥荒,因此粮食储备和漕运成为了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秦朝时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对粮食储备和调配的管理。

汉朝时期,进一步扩大了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数量,推广了先进的农具和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二、近代的粮食危机然而,随着近代列强入侵和战争的频繁发生,中国的粮食安全逐渐出现了危机。

尤其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中国遭遇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和储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也使得中国的农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变得异常严峻。

三、现代的粮食安全战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管理,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和措施,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粮食储备和调配的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

四、未来的粮食安全挑战虽然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未来的粮食安全挑战仍然存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的管理和投入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总之,中国的粮食安全历史故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挑战的长篇大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7亿占产业总人口50%,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劳动力最有效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效益和收入水平。

中国的农业看黑龙江省,黑龙江省的农业看垦区,垦区的农业看建三江,从小就在建三江长大的我,目睹了家乡农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深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在报考单上填上了机械自动化专业。

四年后我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成为了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如愿以偿的与机械打起了交道,现如今我每天都和美国的“大家伙”接触,时间一长我发现这些庞然大物不但马力强劲,操作简单,驾驶环境舒适最让我惊讶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机上发挥的强大作用。

故障代码,让我着实佩服美国人的技术,当农机发生故障时,发生异常的部件代码会出现在车载计算机屏幕上,维修人员会以最快的时间修理,省时省力,记得大三下学期的一段时间里我在前进农场农机科实习,当时是10月份正是秋收最忙的时候农场规定15日完成收获任务,全场上下都在早起晚归,如火如荼的忙碌着,当时我的任务就是在各管理区跑,看收获进程和农机工作情况,有次上午在18管理区有台收获机没有工作,走到跟前才了解到机械有故障需要维修,查找故障就花费了2小时,别说维修时间了,就是维修人员大老远跑来就得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天就这么荒废了,在秋收时令,真是时间就是金钱,一天少收获2,3百亩水稻,并且我注意到农户家的收获机大多都是仿制或稍加改造形成的,很有几分邯郸学步的味道,可靠性很低。

国内和国外农用机械差距之大让我感慨颇多
究其原因我国现代农业装备主要存在诸多问题
1,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机装备投入仍然不足,扶持和支持力度还不够。

2,工艺落后,装备质量差,技术水平低,能耗高,创新能力不足,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

3,农业装备科研投入不足,研究试验和示范推广条件十分落后。

4,标准化程度低,农机农艺集合不够紧密;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等。

现如今中国和领海争端问题使我国对军事装备投入充足,自主创新能力强,军备水平位世界前列,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相信以后在对和平的世界格局下中国应该会投入科研力量投入到农业装备的研发中去的。

摆脱对美国机械的依赖
在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美式大型机械给我带来深深震撼外,在于八一农垦大学王教授的学习中我首次接触到了精准农业这个陌生的词汇,王教授给我们展示了RS和GIS,GPS,只是简简单单的操作几下,七星农场土地的地形地貌,机车位置和工作情况清晰明了的展示在投影大屏幕上,真有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这次学习也让我了解到了农机中心的真正魅力在“精准农业”这四个字上。

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农业管理系统,它的全部概念建筑在空间差异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上,核心是根据当时当地作物实际需要确定对作物进行化肥或农药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化肥的生产量和施用量居世界首位,但是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农药利用率为30%左右对坏境造成严重威胁。

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而降水利用率不足35%节水已成为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

我国每公顷耕地平均拥有农用动力1kw 左右,相当于美国的两倍,然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却远远低于美国,我国农业应尽快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农作的转变。

精准农业是利用3S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佳产出计减少对坏境的污染。

精准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