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动学

合集下载

2 药动学

2 药动学
20/63
时量曲线及其变化规律
1. 2. 3. 4. 5. 6.
潜伏期 最小有效浓度 药物吸收分布相 峰浓度 药物治疗维持时间 药物代谢排泄相
21/63
MEC for
peak concentration drug concentration
adverse response
峰浓度
intensity duration of effect
29/63
一级速率消除时体内药量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体内药量每个t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体内药量每个t1/2消 除一半 单次给药后,经5 单次给药后,经5个t1/2体内药量基本消除完 毕(剩余量<5 毕(剩余量<5%) 若以每间隔1 若以每间隔1个t1/2重复静脉注射给药,经5个 重复静脉注射给药,经5 t1/2达到96.9%,即稳态浓度 达到96.9%,即稳态浓度 此后无论重复给药多少次,其达到的最高药物 累积量(accumulation dose)逼近初始给 累积量(accumulation dose)逼近初始给 药量的一倍
12/63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 构的改变称为转化或生物转化 药物发生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 药物发生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
13/63
生物转化过程 生物转化过程
生物转化分为两个时相: 生物转化分为两个时相: 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促使 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 氧化 药物分子结构中暴露出极性基团 Ⅱ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使极性基团与 相反应: 结合反应。 葡萄糖醛酸等经共价结合生成水溶性强、 葡萄糖醛酸等经共价结合生成水溶性强、 极性高的代谢物易于从肾排出体外
2/63

药动学

药动学

药动学考纲三、药动学1.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影响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常见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掌握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达峰时间、药物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熟练掌握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简称ADME系统→与膜的转运有关。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主要转运方式是:简单扩散!Ⅰ、被动转运——简单扩散1.概念:指药物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以浓度梯度为动力。

2.特点:(1)不消耗能量。

(2)不需要载体。

(3)转运时无饱和现象。

(4)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现象。

(5)当膜两侧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3.影响简单扩散的药物理化性质(影响跨膜转运的因素)(1)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药物易扩散。

(2)溶解性脂溶性大,极性小的物质易扩散。

(3)解离性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

离子障是指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药物的解离程度受体液pH 值的影响离子型非离子型4.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的影响:※pK a(解离常数)的含义:>>是指解离和不解离的药物相等时,即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

>>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pK a。

若为弱酸性药物,则:若为弱碱性药物,则:从公式可见,体液pH算数级的变化,会导致解离与不解离药物浓度差的指数级的变化,所以,pH值微小的变动将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和转运。

一个pK 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为A.10%B.40%C.50%D.60%E.90%『正确答案』A『正确解析』pH对弱酸性药物解离影响的公式为:即:解离度为107.4-8.4=10-1=0.1。

※四两拨千斤:体液pH值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规律:◇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况 •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及与相关学科的
关系 • 药物动力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熟悉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药物在体内的
速率过程; • 掌握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及其意义,以及药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 内容
–以器官、组织中药物量变化为研究对象
• 特点
–描述体内分布规律 –组织器官药物浓度变化规律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 内容
–时间、浓度、药效结合
• 意义
–阐明三者之间关系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 一级速度过程(first order processes) • 指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物 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 这种线性速度可以较好地反映通常剂量下药物体 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速度规律。
• 197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波兹大学国立卫生科 学研究所召开的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国际会议 上,正式确认药物动力学为独立学科 。
• 70年代以来,药物动力学的发展极为迅速
–计算机技术 –微量分析技术
研究现状及趋势
• 数学处理方法
–统计矩 –神经网络技术
• 研究对象
–生理药物动力学 –群体药物动力学 –时辰药物动力学 –药动-药效动力学结合
• 在理论上,药物动力学可处理多室系统,但从实用角度 看,体内主要隔室一般不多于三个。
单室模型
•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能够迅速、均匀分布 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然后通过 排泄或结构转化消除。此时,可以把整个 机体看成药物转运动态平衡的“均一单元” 即一个“隔室”,这种模型称为单室模型。
双室模型
• 药物进入体内后,能很快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 但对另一些部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分布。 从速度论的观点将机体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度 不同的两个独立系统,即“双室模型”。

护理专业药理第3章药动学

护理专业药理第3章药动学
2、相对生物利用度是以相同的给药途径 来比较供试药物的AUC与对照标准药物 的AUC比值的百分率,常用于比较和评 价不同药厂生产的同一剂型药物的吸收 率。
3、生物利用度是衡量药物制剂质量的一 个重要指标。
(二) 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CL) 定义: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
2、注射给药:iv(静注)、im (肌注)、 sc (皮下注射)、ia(动脉注射)
特点:(1)一般吸收较po快 (2)iv 无吸收过程
3、吸入给药: 4、经皮给药: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 与药物制成贴皮剂。
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透皮吸收。
(二) 分布(distribution)
定义:药物吸收后经体循环到达机体组织 器官的过程。
少数药物:活化
Ⅱ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可与葡萄 糖醛酸等结合)
结果:药物活性↓或灭活并使极性 、 水溶性,易经肾排泄。
注意:各药在体内转化过程不同, 有的只经一步转化,有的完全不变自肾 排出,有的经多步转化。
转化酶:(1)特异性酶:如AChE、MAO
(2)非特异性酶:肝细胞微粒体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肝药酶。肝药酶 是由许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肝脏微粒体的细 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或CYP450,简称 CYP)同工酶组成,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 主要酶系统。
弱碱性药物: 10pKa-pH =[离子型]/[非离子型] ②
10pKa-pH =[BH+]/[B]
每个药都有其固定的pKa值,当pKa 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 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 变化,pH值的微小变化即可引起弱酸性 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的显著变化。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 可自由穿透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极 性大)则不易跨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 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门静脉
胆管 肠道
粪便
肝肠循环:部分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药物 可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3.肺脏: 某些挥发性药物
4.其他排泄途径: 乳汁、胃液、唾液及汗液。
第二节 速率过程
一、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
最低中毒浓度
达峰时间 药峰浓度


浓 度
吸 收



平衡相
治疗窗
最低有效浓度
消除相
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给药间隔时间愈
短,血药浓度的波动愈小,否则反之,但CSS不变, 达CSS时间不变.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im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 血眼屏障:血-房水、血-视网膜。局部用药。 • 胎盘屏障:与一般生物膜无太大区别。孕妇用
药需谨慎。
组织亲和力
• 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 • 钙沉积于骨骼 • 汞、砷等重金属多分布在肝、肾 • 硫喷妥钠多分布于脂肪组织 • 四环素可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和牙齿。
(三)生物转化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
VVdd==33L-5左L右: 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如双香豆素、保泰松。 VVdd==1150L-2左0m右l: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和血浆,此类药物往 往不易通过细胞膜。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
VVdd==4400-L左60右ml: 可以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如利福平、安替比林
VVdd==110000--220000mLl: 特异性分布,可浓集于某些组织,如硫喷 妥钠、131I。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动学概述一、药动学定义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 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动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一)治疗浓度范围治疗浓度范围即治疗窗,是指给药后产生药效的最低有效浓度和产生毒性的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浓度范围。

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对于大多数药物及其制剂,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三、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

血管内给药的药-时曲线通常为曲线,而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

根据研究的需要,常将药-时曲线的不同时间段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来表示,表明该时间段(时相)体内过程的主要影响。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药-时曲线与时间轴共同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下面积,用AUC表示。

其与药物吸收的总量成正比,能够反映药物吸收的程度。

AUC越大,表明制剂中的药物被生物体吸收越完全。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是评价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重要参数。

(三)峰浓度和达峰时间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一般为拋物线,其中有两项特征性参数,即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

血药峰浓度即药-时数据中的最大浓度,用C max表示,C max的大小能够反映药物的疗效情况和毒性水平。

药动学

药动学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
cell pH=7.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H=7.4(体液、血液)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弱碱性药物易进入细胞内, 弱酸性药物易存在于细胞外液。
临床意义:中毒解救 碱化尿液或血液,促进酸性中毒药物的排泄 酸化尿液或血液,促进碱性中毒药物的排泄
药物分布的屏障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的不均匀性还表现在 某些器官组织特殊解剖结构限制药物转运而 形成特殊的屏障,如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血眼屏障(blood-ocular barrier),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等。
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
药物在肾脏的重吸收与药物的脂溶性、 尿量、和尿液pH值有关。
因而人为改变尿液pH值可以明显改变 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从而调节药 物重吸收程度。如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中毒 时,碱化尿液使药物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 少,增加排泄。
2.胆汁排泄


胆汁→肠道→粪便排出。 肠肝循环:有的药物经肝生物转化后排入胆 汁中,随胆汁排泄到小肠,在肠道又被重新 吸收进入门静脉,形成肝肠循环。 意义 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如:随胆汁排 泄的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等,因在胆汁中的 浓度较高,可用于治疗胆道感染。同时需警 惕蓄积中毒。
生物转化过程
药物在体内转化方式有氧化、还原、 水解、和结合。
酶催化反应类型
药物的生物转化是酶的催化反应,催化酶 有专一性酶和非专一性酶两大类。 专一性酶是指催化作用选择性很强、活性 很高的酶,如胆碱酯酶,灭活乙酰胆碱。 非专一性酶主要是指肝细胞的微粒体混合 功能氧化酶系统,也称为肝药酶) 。
肝药酶
皮内注射( i.h.)

药动学概述

药动学概述

药动学概述学习要点:1.药动学基本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房室模型: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3.非线性动力学4.给药方案设计5.个体化给药6.治疗药物监测7.新药药动学研究8.生物利用度9.生物等效性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定量描述需要搞懂药动学的三大人群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临床药师一、药动学基本概念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2.治疗浓度范围(治疗窗)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3.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在血液中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存在形式包括结合型与游离型,只有游离型药物能通过生物膜到达作用部位。

血液中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常与总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4.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①一级速度过程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

②零级速度过程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给药速度、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度、酶饱和后转运③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Michaelis-Menten型、米氏方程)浓度影响反应速度,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

高浓度零级,低浓度一级5.药动学常用参数药动学参数计算含义速率常数k(h-1、min-1)吸收:k a消除k=k b+k e+k bi+k lu…速度与浓度的关系,体内过程快慢生物半衰期(t1/2)t1/2 =0.693/k消除快慢——线性不因剂型、途径、剂量而改变,半衰期短需频繁给药表观分布容积(V)V=X0/C0表示分布特性——亲脂性药物,血液中浓度低,组织摄取多,分布广(地高辛vs利福平)清除率Cl=kV 消除快慢A:关于药动力学参数说法,错误的是A.消除速率常数越大,药物体内的消除越快B.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从体内消除较快C.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静脉注射时,不同剂量下生物半衰期相同D.水溶性或者极性大的药物,溶解度好,因此血药浓度高,表观分布容积大E.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正确答案』DA: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80L,远大于人体体液容积,原因可能是A.药物全部分布在血液B.药物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C.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结合少D.大部分与组织蛋白结合,药物主要分布在组织E.药物在组织和血浆分布『正确答案』DA:某药物按一级速率过程消除,消除速率常数k=0.095h-1,则该药物消除半衰期t1/2约为A.8.0hB.7.3hC.5.5hD.4.0hE.3.7h『正确答案』BA: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是A.0.25LB.2.5LC.4LD.15LE.40L『正确答案』CA.0.2303B.0.3465C.2.0D.3.072E.8.42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为100.0mg,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表。

简述药动学的意义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简述药动学的意义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简述药动学的意义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它对
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医生合理地使用药物,提高治
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首先,药动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

不同的
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例如,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更为方便,但是口服给药需要经过胃肠道
吸收,受到胃酸和肠道酶的影响较大,因此在选择口服剂型时需要考
虑到这些因素。

同时,在确定剂量时也需要考虑到患者年龄、性别、
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对于药物代谢的影响。

其次,药动学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并调整用药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知道了特定剂量下患者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根据需
要进行调整。

例如,在治疗抗生素感染时,医生需要知道患者体内药
物浓度是否达到治疗所需的最低有效浓度,以确定是否需要增加剂量
或缩短给药间隔。

最后,药动学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指在
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利效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治疗效果。

了解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毒性代谢产物,可以帮
助医生预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药动学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指导医生合理
地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药动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什么是药动学

什么是药动学

什么是药动学研究脊髓麻醉时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人与青年人中的药动学与药效学差异;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药动学,欢迎阅读。

什么是药动学药动学简介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药动学" 英文对照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kinetic; main pharmacokinetic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内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

近年来,国内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内消除。

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内过程进行预测。

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进入机体后,出现两种不同的效应。

一是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包括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即所谓的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和毒理学(toxicology)。

另一个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吸收 ( Absorption ) 、分布(distribution ) 、代谢 ( metabolism ) 和排泄 (excretion),即所谓 ADME。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简称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动学的具体内容:药动学基本结构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细胞核膜、小囊泡膜)总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60-75%)与不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25-4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药动学参数的几何均值比

药动学参数的几何均值比

药动学参数的几何均值比一、药动学参数概述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药动学参数是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药动学参数包括生物利用度(F)、清除率(Cl)、半衰期(t1/2)和剂量比例(Cmax/Cmin)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药动学参数中的几何均值比。

二、几何均值比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几何均值比(Geometric Mean Ratio,GMR)是一种用来描述两个药动学参数之间关系的统计量。

在临床试验中,研究者通常比较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暴露量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几何均值比就是用来衡量这种关系的指标。

几何均值比的计算方法如下:GMR = (C1 / C2)^(1/n)其中,C1和C2分别为两个药动学参数的数值,n为样本数量。

当GMR 等于1时,表示两个药动学参数的值相等;当GMR大于1时,表示第一个药动学参数的值高于第二个药动学参数;当GMR小于1时,表示第一个药动学参数的值低于第二个药动学参数。

三、几何均值比的应用与意义1.药物剂量调整:通过比较不同剂量下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可以确定最佳剂量,以实现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

2.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可能受到其他药物的影响。

通过研究几何均值比,可以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3.个性化用药:根据患者的药动学参数,为其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4.临床试验设计:几何均值比可用于评估临床试验中药物疗效的终点指标,为试验设计提供依据。

四、结论与展望药动学参数的几何均值比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何均值比在个性化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少数药物消除形式
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血中积累药物总药量
t1/2数
给药后的
经过半衰期药量
1
100% A0
50% A0
2
150% A0
75% A0
3
175% A0
87.5% A0
4
187.5% A0
93.8% A0
5
193.8% A0
96.9% A0
6
196.9% A0
98.4% A0
7
198.4% A0
99.2% A0
常用药动学参数
1..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in Conc.-Time Curve)
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Half-Lif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rid the body of half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三、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体液pH; 4.组织亲和力; 5.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c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可饱和性(Saturable)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 壁和N胶质细 胞构成
Blood Brain Barrier
四、生物转化 (transformation / metabolism)
又称为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 化学变化,药物经转化后成为极性高的 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

药理第2章:药动学

药理第2章:药动学
• 弱酸性药物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细胞 外浓度高。
• 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40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时为何 用碳酸氢钠解救?
• 碱化血液和尿液——脑中巴比妥向血液 和尿液转移——排出增加——缓解中毒。
41
5、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 (3)血眼屏障
42
(1)血脑屏障(BBB): Blood Brain Barrier
舌下给药
26
2、注射部位的吸收 :
•(1)静脉注射:包括iv和ivgtt 用于:急诊、休克病人;
(2)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sc或im): 用于:病情较严重者——PG、庆大;
•(3)动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入动脉分布的部位 用于:心肌梗塞——纤溶药直接将纤溶药注
入冠状动脉;
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或植人片可在 局部滞留,吸收慢
经转化后脂溶性降低而水溶性增加,易于从肾 脏排出,代谢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49
(五)药物代谢酶系:
• 1存、在微于粒肝体脏酶内:质主网要上是—细—胞也色称素肝P4药50酶,; CYP2D6、CYP1A2等
• 2、非微粒体酶:存在于血浆和线粒体 中,如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醇脱 氢酶等;
• 3、酶系统的特点:(1)专一性低; (2)活性有限;(3)个体差异大; (4)容易受到某些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通透量(单位时间分子数)=(C1-C2)×
面积×通透系数 厚度
①(C1-C2):膜两侧的浓度差。 ②膜的性质:面积、厚度。
③通透系数:药物分子的脂溶性。
④血流量、分子量的大小、药物极性高低。 8
(三)载体转运 (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的图 ; 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全过程 。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药动学名词解释

药动学名词解释

药动学名词解释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药物通过这些药动学过程在体内发挥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1.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内的过程。


受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以及给药部位的生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和生物利用度。

2.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

药物经过血
液循环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中,受到蛋白结合、脂溶性、血流量、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也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3. 代谢(Metabolism):药物经过生物转化的过程。

药物在肝
脏中经过代谢,被转化为更易于排泄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受到酶系统、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和遗传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4. 排泄(Excretion):药物从体内排除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排泄。

药物的排泄主要受到肾脏的滤过、分泌和重吸收等过程影响。

药动学的研究可通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的分析来评估药物的
动力学参数,如峰值浓度、半衰期、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

这些参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的药效,确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以及预测和解释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药动学研究对于药物开发、临床应用和给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可以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第2章 药动学

第2章 药动学

血液中 组织中 游离型
结合型
消除
37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的意义:
A、体内血浆蛋白降低的病理状态
药物剂量下调
B、当两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都高
剂量下调
C、当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饱和时
不能随便超剂量用药
38
如:甲糖灵+保泰松(96%)
保泰松——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甲糖灵浓度↑——血糖↓↓——低血
---是指细胞膜上的载体与药物结 合,并载运它到膜另一侧的过程。
《本草纲目
16
1、 易化扩散
• 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帮 助而扩散,不需供应ATP。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维生素B12经胃肠道吸收,甲氨蝶呤进入白细 胞。 • ●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蛋白,如Na+、K+、 Ca2+ • 电压依赖性通道(VDC)主要受膜两侧电位差 的影响 • 化学依赖性通道(CDC)主要受化学物质决定
• 脂溶性高易通过胎盘屏障,如全麻药、 巴比妥类、吗啡
48
三、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
• (一)定义: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一系列结构变化, 也称作转化
• (二)主要场所:肝脏
• (三)结果:使药物的活性发生改变
• 灭活:活性→无活性;
• 活化:无活性→有活性:环磷酰胺→醛磷酰胺 • 活性低→活性高: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 • 无毒或毒性低→毒性大:异烟肼→乙酰异烟肼
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容易通过生物膜 在酸性环境中易解离,不易通过生物膜
13
pKa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
离时溶液的pH值。 每个药物都有固定 的pKa值。
pH值高,酸性药物解离多,碱性药物解 离少。反之…。 例如:弱酸性药物中毒(巴比妥类), 可碱化尿液来排泻药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 of drug)。

代谢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一、转运方式(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2.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无饱和、竞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膜泵转运(pump 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2.膜动转运(cytopsis transport)(1)胞饮(pinocytosis)(2)胞吐(exocytosis)图3-2 药物转运方式示意图二、药物转运体易化扩散和膜泵转运均需要依赖生物膜上的载体介导,这些载体即药物转运体(drug transporter;药物转运蛋白)。

药物转运体分布广泛,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药理活性。

药物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跨越生物膜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谢
代 谢
硝酸甘油, 90%失活
药物的首关消除示意图
口服给药的影响因素
•吸收环境---如个体差异、空腹、肠道
功能(蠕动快,吸收时间短,药物吸
收量少)、饮食影响、微生物环境等。
驱虫药应避免与油性食物同 服,为的是减少吸收,发挥 局部驱虫作用。
吸收环境的PH对吸收也有很大影响
PH--通过改变解离与 非解离分子的比值而影 响吸收。
PH对药物转运的影响
例1:某病人因故服用戊巴比妥钠(酸性药 物,Pka=7.4),马医生用维生素C抢救, 尿液酸化为5.4,另一位朱医生用苏打水使 尿液碱化为9.4,哪位医生处置正确? 例2:吗啡(弱碱性)中毒洗胃,促进毒物 的排除,为什么? 血液PH=7.4,胃:酸性,肠道:碱性 • 胃 (酸性)
原因?
诊断结果:脑血栓并发脑溢血
原因:
结合型
双香豆素 凝) 99%
游离型
1%(抗
+ 保泰松
凝过度)
98%
2%(抗
结合型
A药 B药 99% 98% 50% 49%
游离型
1% 2% 50% 51%
A、B同用,哪个药物作用明显? A、B同用时,对血浆蛋白结合率 高的药物作用要明显。
• 药物还可与体内物质竞争血浆蛋白结 合。 如:磺胺药可竞争胆红素与血浆
内侧并形成开口通道,将微粒排出胞外。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 吸收、分布、转化、排泄 • 吸收、分布、排泄----转 运
• 转化、排泄----消 除
• 转 化----代 谢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由给 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给药途径: 消化道给药 注射给药 吸入给药 经皮给药
如:亚硝酸 异戊酯。
3、吸入给药(呼吸道给药) • 特点:肺泡表面积大(约200M2),血
流丰富(肺毛细血管面积80M2),吸收
迅速。颗粒要小于2微米。气雾剂、喷雾
剂颗粒较大(5微米直径),用于鼻咽部
的局部治疗。
4、经皮给药
皮肤不透水,但脂溶性药物或毒 物可缓慢通过(有机磷) 加入促皮吸收剂(硝酸甘油缓释 贴皮剂)
运,如钠钾泵、钙泵、胺泵等。
例:儿茶酚胺通过胺泵进入囊泡
青霉素从肾小管主动分泌
举例
丙磺舒和青霉素合用:竞争同一载体排泌,
使青霉素延缓排出,作用时间延长。
2、易化扩散(有教材称“特殊转
运”)
• 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不耗能。 • Na+、K+、Ca2+、葡萄糖等通过易化扩散
吸收。
• 扩散速度快(和脂溶扩散谁快?)
蛋白的结合,游离胆红素增多,可引
起新生儿黄疸。
磺胺甲恶唑
影响分布的因素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例子: 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氯 喹---肝脏浓度高
汞、砷、锑---肝、肾
影响分布的因素
3、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 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分 子量小、脂溶性高、游离的药物易通过血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结构示意图
由于生物膜具有脂质性的特点,只有脂溶性大、极性 小的药物较易通过。极性大得药物如何转运? 极性大的药物,分子量小的(200Da 以下)通过膜孔
转运,分子量大的通过特殊载体转运。
资 料
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肝脏除合成本 身蛋白质外,还合成大量的血浆蛋白质。 血浆中除部分球蛋白,特别是γ-球蛋白外, 其余的球蛋白、全部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都 在肝内合成,因此当肝脏受损时,便可影响 血浆蛋白质的浓度,使血浆蛋白质,特别是 白蛋白含量降低。
肝硬化
病例分析 某男,73岁,登山后回家休息,第二天醒 来说话不清,左侧上下肢不能自由活动,CT 检查为脑血栓。用双香豆素防血栓扩大。有 发热、关节疼痛,加用保泰松治疗。5天后 突发神志不清,口吐白沫,抽搐、惊厥、昏 迷,多处皮下组织瘀斑,抢救无效死亡。
酸 性 环 境
弱酸性 药 物 解 离 少 易 过 膜 吸 收 多
碱 性 环 境
解 离 多 难 过 膜 吸 收 少
弱碱性 药 物
解 离 多 难 过 膜 吸 收 少
解 离 少 易 过 膜 吸 收 多
2、注射给药:
最常用?
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动脉注射、静脉滴注、椎管内注射、
关节腔注射、心室注射等。
• 营养物质多为易化扩散。
低血糖口服葡 萄糖
需要耗能的转运方式是?
主动转运
需要载体的转运方式是?
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不需耗能的转运方式有?
简单扩散、膜孔扩散、易化扩散
(三)膜动转运
• 胞 饮----某些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与相 应的大分子微粒具特殊亲和力,使细胞膜 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进入细胞。
• 胞 吐----细胞内微粒被膜包围,移向细胞
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 ①膜面积和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能 收缩血管的药物吸收慢) ②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 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通过生 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离子障—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通过生 物膜,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此现象称“离子障”现象。 掌握
HandersonHasselbach公式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药物依赖
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 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大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
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1、膜孔扩散(又称膜孔滤过)
-----指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受流体静压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酸性药
10pH-pKa =
[ A ] [HA] [ A ]
碱性药
10pKa-pH =
[HA]
色甘酸钠 (Cromolyn Sodium):pKa=2, 酸性
pH=7
总量
pH=4
A + H+HA HAH+ + A 总量 如果色甘酸钠在某 PH 环 2 100001 105 101 1 1 10 境下解离了9%,问此时 的PH值是多少? [ A ] [ A ] 10pH-pKa = 10pH-pKa = [HA] [HA] = 107-2 = 105 = 104-2 = 102
D +P
P:血浆蛋白
DP[暂时失活]
弱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 结合,弱碱性药物除白蛋白 外,还与脂蛋白和酸性糖蛋 白结合。
与血浆蛋白结合
• 特点:1)差异性-不同药物、不同个体、
不同年龄,结合差异大;2)暂时失活和
暂时贮存;3)可逆性;4)饱和性及竞
争性。
多种药物可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 联合用药会出现相互影响。
皮肤薄的地方也可透皮吸收。 (起效慢)
透皮剂促进药物渗透吸收的原理:
1.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位于类脂基质层结 构中的腔隙象征着可渗透的微观区域。正常情况下, 这些腔隙微小,独立于角质细胞间隙中,在此状态下, 药物进入角质层的渗透性很低。但在渗透促进剂的 作用下,这些腔隙膨胀、扩展并使相邻的腔隙融合,最 终形成网状的腔隙系统,构成渗透路径,从而有利于物 质分子通过角质层。 2.使皮脂腺成为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主要通道:促 透剂渗入皮肤皮脂腺管内,溶解皮脂或腺腔壁上皮脂 性分化细胞,降低皮脂腺管内的疏水性。 3.有扩张汗腺和毛囊开口的作用: 促透剂通过膨胀和 软化角质层,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有利于药物 通过而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如冰片和薄荷油对皮肤 具有刺激性,可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发挥促渗 作用。
不同给药方式的吸收快慢 吸入> 肌注> 皮下注射> 口服> 直肠> 皮肤
二、分布
----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 环到各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过
程。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影响分布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脂溶性。 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 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 转运、代谢和排泄。
肠(碱性) 非解离型多
血液PH=7.4 吗啡非解离型多
注意
在水里或熔化状态下只有 大多数碱性药物为含氮化合物 ---------1个氮 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化合 原子和1、2、3、4个碳原子形成的键分别 物,叫弱电解质。 为伯胺、仲胺、叔胺、季胺。 季胺带电荷,碱性强,不易过脂质膜。 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在PH变化较大的体内 对药物转运的影响更大。如胃:1.5~7,尿 液:5.5~8。 酸化和碱化尿液对排毒有重要临床意义。
酸性药物中毒:
碱化尿液—用碳酸氢钠、抑制碳酸苷酶的利 尿剂 碱性药物中毒:
酸化尿液----氯化铵、汞利尿剂
乳汁(PH=7.0),血液(PH=7.4),
母亲服用吗啡会影响婴儿吗?
跨膜转运
(二)载体转运:指药物首先与生物膜上 相应的载体结合,再将药物转运到膜的另
一侧的过程。
特 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
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内有丰富 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成分的 吸收。
绒毛壁的每一个柱状上皮细胞,面向肠腔那部 分细胞膜上,还有许多微绒毛,其数量多达 1700条,这样小肠吸收面积就增大600多倍, 总吸收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
口服给药的主要影响因素
•理化性质—脂溶性高、亲水性低、分子量小、 解离度低的,易过膜。
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 运,易化扩散顺浓度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