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明末,民族矛盾的尖锐,引出了传统思想 的抬头,王阳明的心学遇到了来自右的修 正。文学解放思潮向正统封建文学思潮回 归,明代文学理论向清代文学理论过渡。 主要的派别——竟陵派。其代表人物是钟 惺、谭元春,钟谭二人都是湖北竟陵(天 门)人,故称“竟陵派”。二人评点隋以 前古诗及唐代诗歌,合名《诗归》。后承 者陈子龙为代表。

1.明代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文理论
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等为代表。 1)宋濂:浙江人,入明后官至侍讲学士知 制诰,被朱元璋“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有《宋学士文集》。建立了“文道合一” 的文学观。“明道之谓文,立教之谓文, 可以辅俗化民之谓文”,提倡广义之 “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注重 实际,讲究事功。宋濂推崇圣贤之道为至 高,圣贤之文为至上,故其论文以宗经为 归,以师古为法。
第二节谢榛、王世贞与前后七子
谢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明代后七子中著名 的诗人和诗论家,论诗著作《四溟诗话》,一名 《诗家直说》。明代前后七子都主张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但谢榛反对“摹拟太甚”,即既要学 古,又要自得,要求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谢榛 诗论,主要就是学习他的《四溟诗话》,建议掌 握以下几点,只要知道就可以: 1、“情景适会”说; 2、诗歌的体、志、气、韵四要素; 3、兴、趣、意、理四格; 4、谢榛诗论里感兴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2)刘基,字伯温,浙江人。元末进士,
后投朱元璋,对其军政策略多有建树, 故朱元璋称其为“吾子房也”。有 《诚意伯文集》。在文学上,他认为 文学是情志的反映,重视古代盛世的 雄伟之文,肯定志不得舒的怨刺之诗。 反对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诗可以怨 刺讽誡。对当时以理学家为正统的文 论思想,产生了冲击和批判。
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第五讲 ——第四章 明清诗文理论
第四章
明清诗文理论

附派第第第说第说第第第第第前第第 词十十九 八 七六五四三后二一 录论一节节 节 节节节节节七节节 明 节 袁 沈 王叶王竟袁子谢总 姚 清 牧 德 士燮夫陵宏 榛论 鼐 浙 诗 “ 潜 禛 之派道 、 与 西 文 与 王 性 “ “ 桐 派 理 公 世 灵 格 神 城 与 论 安 贞 ” 调 韵 派 常 选 派 与 说 ” ” 州 注
前七子与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为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王九思和王廷相。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李梦阳 有《空同集》、何景明有《大复集》。李梦阳、何 景明等人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严守古法, 模拟形式。是从复古到拟古,李梦阳是彻底的拟古 派,认为写作诗文如“模临古帖”,何景明主张 “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前七子兴起 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 委靡不振的文风,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由于 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所以复古运动变成了拟古运 动。
清王朝对文人采取笼络和镇压的两种政策。这在 文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士禛是继钱谦益、 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长期主盟诗坛。王士禛 以标举“神韵说”而著名。 什么是“神韵”?王士禛说:“格谓品格,韵谓 风神。”以“风神”释韵。而所谓“风神”,就 是“神韵天然”,“兴会神到”。他又说:“镜 中之像,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此“兴会”也。王士禛宣扬的“神韵” 就是这种“兴会神到”的艺术境界。实际上就是 一种清远的境界。适应了清统治者巩固政权的策 略,故在当时影响最大。

1、“情景适会”说

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 认为“诗乃模写情景之具”,“作诗本乎 情景”。他主张诗歌内在的情感深长,外 在的景物要远大。情景应融合,要做到 “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所 以,所谓“情景适会”就是情景交融。怎 样才能做到“情景适会”呢?这种“适会” 是在客体触发主体的感兴过程中发生的。 在这种状态中,主体“思入杳冥”、“无 我无物”,主客体之间就达到了完全的融 合统一。
2.清代诗文理论
1)明末清初三大学者——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重新对明代几种不良学风进行了 批评。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比 较明确的现实主义文学见解。 黄宗羲说:“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 天下之之乱,皆所藏纳。” 顾炎武推崇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 歌合为事而作”的理论主张。 王夫之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是 “铁门限”。
袁牧与“性灵说”

在沈德潜、翁方纲宣扬“格调说”、“肌 理说”的同时,袁牧提出了“性灵说”, 一时间风靡诗坛。袁牧《随园诗话》卷五 曰:“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 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性灵”一词的 涵义,就是指真性情,即真实感情。袁牧 力主性灵,强调抒写个人情感,注重独创, 反对传统教条,闪耀着某种新兴思想因素 的光芒,但袁牧回避现实政治的态度,流 露出其软弱性。

骈文的发展(六朝——清代)

骈文盛于六朝,经唐宋古文运动的两次冲 击,早已很少人写作。到清朝,一些人为 纠桐城派古文空疏之弊,从而张扬骈文。 清初陈维崧、吴绮以骈文而著名。乾嘉之 际,骈文家辈出。胡天意、汪中、袁牧、 邵齐焘、刘星炜、吴锡麒、孔广森、孙星 衍等号称八大家。陈维崧编有《四六金 针》,李兆洛编有《骈体文钞》。阮元, 著有《揅经室集》,他是骈文派代表人物, 是他把散文逐出文学之林。
唐宗派(散文)
唐宗派:在前后七子之间,也曾有一个
流派另辟蹊径,与之抗衡。在散文方面, 推崇唐宋古文,故有“唐宗派”之称。 这个流派自王慎中始,至唐顺之而声势 始大,其后茅坤编《唐宋八家文钞》, 也是一个重视摹拟的流派,标举唐宋散 文,唐顺之还提出“本色说”。
反对复古派的主要学派公安派和李贽


沈德潜与“格调说”

清乾隆、嘉庆年间,诗歌理论批评进一步 繁荣,诸说并举。在王士禛提倡神韵说之 后,沈德潜的“格调说”又风靡一时。 “格调说”源出于严羽,发端于李东阳, 大倡于前后七子。沈德潜提倡盛唐李白、 杜甫雄浑宏壮的格调和温柔敦厚的诗教, 正是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与乾隆论诗鼓 吹的“忠义之志”、“温柔和平之意”的 主旨正相合拍。
后七子

明世宗嘉靖、穆宗隆庆年间,社会矛盾尖 锐,政治上日益腐败。在文学又有后七子 兴起,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另五人是 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李攀龙,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有《沧溟 集》。王世贞,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有 《弇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卮言》。后 七子沿袭前七子的道路,变本加厉地宣扬 复古、拟古的主张,标榜“物不古不灵, 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给文学发展带来了更消极的影响。
清代散文
清初:散文三大家齐名——侯方域、魏禧、 汪琬。 学派:清代散文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桐 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三位创始人都 是安徽桐城人。方苞确立“义法”;刘大 槐讲求神气音节;姚鼐则集大成者,提出 了义理、考据、文章三位一体之论。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
清代的不少学者,如程廷祚、戴震、段玉裁、钱 大昕、章学诚等,他们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文学的 文学见解:崇尚汉学而反对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 学;重视义理、考据而轻辞章。力主表达详尽而 反对拘守法度和片面尚简。 章学诚,浙江绍兴人,乾隆进士,所著《文史通 议》,是综合探讨史学、文学的理论名著,他提 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统一,比 桐城派的义理、考据、文章之说有了更充实的内 容。他认为“史”与“文”关系密切,史靠文流 传,文由史产生。

叶燮与《原诗》
叶燮在清初诗坛影响不大,但是对我国诗学贡献最 大的是他的《原诗》。 《原诗》是一部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具有辩证因素 的审美方法的诗歌理论专著。首先从诗歌发展中的 “源”、“流”、“正”、“变”和“沿”、 “革”、“因”、“创”的关系,揭示了诗歌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从而从根本上驳斥了模拟复古的陈 腐之论,也批评了否定传统的偏见。还用“理”、 “事”、“情”来概括客观世界的事物,用“才”、 “识”、“胆”、“力”来说明诗人从事创作的主 观条件,并认为创作是主客观条件完美结合的产物。

3)高启,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 自号青丘子。入明召修元史,授户部侍郎, 坚辞不受。被朱元璋杀害,有《高太史大 全集》。高启在政治上不与封建统治者合 作,同情人民疾苦,后被毛泽东同志举为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重视诗的内容和 体制、风格的多样化。他在《独庵集序》 中说:“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 已…….”高启提出的三要以“意”即诗的 内容为中心的。(“三要”说)

明末清初改变文风的学派名家
文风:秦汉唐宋(宗古、仿古)——学唐 宋诗文创作,文风自由而活泼起来。 著名文学家:吴伟业、钱谦益 『钱谦益及其同乡门人冯班、吴乔,攻击 拟古派,与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 论诗主张“有本”、“有物”。推重晚唐 和强调比兴手法方面各有特色。』

王士禛与“神韵”说
2、诗歌的体、志、气、韵四要素

谢榛认为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他 说:“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 气,曰韵。作诗亦然。”并说:“体贵正 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 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 妙。”所谓体指体格,属于形式体制方面; 志指情志,属于内容方面;而雄浑之气, 隽永之韵则属于审美风格方面。
一、明清诗文理论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 到清宣宗曼宁道光二十年(1840)历时 472年。统治者激励鼓吹孔孟之道和程朱 理学,大兴文字狱。在文学领域,各种流 派层出迭现,将我国文论推向成熟,产生 了一些带有总结性的文学著作。 清代前期是中国诗文理论的总结时期,明 代是这一总结的准备阶段。
翁方纲与“肌理说”

继沈德潜之后,翁方纲继承并修正了“神 韵说”、“格调说”,提出了“肌理说”。 “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 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所谓“学” 实际上就是“经术”。这正是当时乾嘉实 证学风的文学反响。所以,肌理说代表多 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因而形成了一派 “学人之诗”。
三杨“台阁体”

明王朝,一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宗 旨的文体——台阁体。台阁体的代表人是 官至内阁大学士的杨士奇、杨荣和杨浦。 刘瑾在“三杨”之后执掌朝政,文坛上兴 起了反对台阁体的文学复古运动。李东阳, 湖南人,十八岁进士及第,后迁大学士, 立朝数十年,不出国门一步,因此作品不 可能有什么新内容。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 诗派,推崇李白、杜甫,从声律用字上下 功夫。继之而起的前后七子推崇唐音。
阳湖派(文坛)

乾嘉时期出现的阳湖派也是桐城派的变种。 因其代表人物恽敬、张惠言都是阳湖(今江 苏常州)人,故称阳湖派。恽敬著有《大云 山房文稿》,张惠言又是常州词派的首领, 认为“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把向诸 子百家学习作为起衰救弊的具体途径,实则 也是一种传统古文自救的理论。
清朝词论

词论,自宋元后,日渐衰落,至清复振而 集其大成。 1、清初——陈维崧——阳羡派 (崇尚苏辛豪放词风,抒发胸中愤郁之情。) 2、中期——朱彝尊——浙西词派 (宗奉姜夔张炎清空雅正词风) 3、嘉庆——张惠言、周济——常州词派 (针对浙西词派之弊,提倡作词要有所寄托,强 调继承《诗经》《楚辞》比兴美刺的优良传统。)
第一节

总 论
一、明清诗文理论发展概况 1.明代诗文理论 2.清代诗文理论 二、明清诗文理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1.诗文发展观:文学复古与创新 2.诗文本质论:文学家必须熟悉生活 3.诗文特征论:意象与意境 4.文学构成轮:情与景,义理、考证、文章 5.诗文创作论:理、事、情与才、识、胆、力 6.诗文风格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7.诗文鉴赏论:贾胡辨宝与音律风趣动人
明神宗万历时期,文学上兴起了声势壮观的 文学解放思潮,其突出的代表是李贽和公安 派,在戏曲方面有徐渭和汤显祖,李贽提出 “童心说”,重视戏曲小说,是明代进步的 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也是后期文学解放思 潮的只要理论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 道弟兄三人籍贯为湖北公安县人,故称“公 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率性而行”、“任性而发”,强调真实的 感情与自然的流露,提倡朴质平淡的文风。 后承者艾南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