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第3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第4课时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P54例3,“做一做”及P55-56第4-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的过程,掌握把假分数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应用把假分数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揭题:师导入并揭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知识。
你还记得什么分数能写成带分数的形式吗?(假分数)有时根据需要将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接下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明白算理。
1.教学例3.过渡: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1)探究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①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题目:把、化成整数。
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互动,再反馈,学生的想法有很多种,如:a.从分数的意义得出结论:里面有3个。
就是1,因此=1;里面有8个,4个是1,8个就是2,因此=2。
b.借助圆片涂色,直观得到=1,=2的结论。
c.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为33=3÷3,而3÷3=1,因此33=1;48=8÷4,而8÷4=2,因此48=2。
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③师生小结。
教师让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引导学生小结出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
小结:当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这个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的商就是这个假分数所化成的整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比较、运算和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分数大小的比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分数的概念和运算,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能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
2.难点:分数大小的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数的相关课件、例题、练习题、实际问题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计算器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如分子、分母、分数值等。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以及分数大小的比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数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教案(二课时)
最大公因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一)教案部分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⑵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最近老师想把家里储藏室的地面铺上地砖,假如请你们来设计,你想了解哪些信息?(地面多大,用什么地砖)好,那就先看看地面大小吧,请你猜一猜储藏室长多少分米?提示1:这个数是32的因数。
提示2:这个数还是8的倍数。
再猜猜宽多少分米:这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
再请看铺设要求:1、采用正方形地砖2、边长是整分米数3、把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对此你还有什么不了解吗?二、探究新知1、出示情景图:2、提出问题:假如现在老师要去购买地砖,请问我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课件)请同桌同学合作帮老师设计几个方案吧?用这张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代表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储藏室地面。
请同桌同学先讨论一下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然后在纸上画出你们的想法,设计好了一种方案,还可以再设计另一种方案。
(学生操作,时间4分钟。
)3、展示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价,课件出示对应的幻灯片,演示铺地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为什么只选择边长是1、2、4厘米的正方形呢?观察发现: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2022年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教案新人教版
第 2 课时 分数与除法【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通过除法的计算过程,把两数相除迁移到分数表示,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学重点】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法【课前准备】PPT 圆形纸片【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 1. 35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你们把谁看作单位“1”? 师:5除以9,商是多少?师: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引出课题。
[板书:分数与除法]二 课前检测师布置任务:1.学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2.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3.通过预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让全班同学互相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得都非常棒!不会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地探究吧!三 探索新知1.教学例1(教材P 49例1)。
(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2)师: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3)教师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应是这个蛋糕的13,就是13个“1”。
[板书:1÷3=13(个)] 2.教学例2(教材P 49例2)。
(1)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画内容。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个月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个月饼的14,即3个14个月饼,把3个14个月饼合起来就是1个月饼的34,即34个,因此,3÷4=34(个)。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教学预案调整与补充淀粉:290/1000=29/100
脂肪:200/1000=1/5
(5)P126 .12
§:将1/4和1/5分别扩大倍数,得:10/40和8/40,中间可插入9/40;
同方法:将4/5和7/10分别扩大倍数,得16/20和14/20,中间
可插入15/20.
(6)P126 .8思考题[课件3]
推想:在所求的三个大小相等的分数中,必定有两个是由第三个分数的分子
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而得到的.由于题中给出的数字是1~9,且每个
数字只许用一次,所以,在所求的分数的分母或分子中,5应在时位上,如果5
在个位,就不可能约分,而先从分母(或分子)是五十几或一百五十几的几个
分数去考虑,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另外,用9个数字组成的3个分数,一
般约成最简分数都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可以从能约简为1/2的分数试起;
先找出在分母是五十几或一百五十几的分数中,分数值位1/2,且分子,分母
中没有相同数字的分数.即有:
27/54 28/56 29/58 76/152 78/156 79/158
然后用它们逐个来试,探索所剩下的几个数字能否再组成两个与它等值的
分数.
答案有: 27/54=9/18=3/6 29/58=7/14=3/6 79/158=2/4=3/6
8/56=7/49=3/21 9/81=6/54=3/27
三,家作
向家长或通过网站查询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结构与含义.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综合练习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b≠0)
41。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章《最大公因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整数的相关知识后,进一步探究数学概念的内容。
本章通过引入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求两个或多个整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对于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应用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或多个整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途径,自主探究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两个或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课件和教学卡片,呈现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练习题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利用PPT课件,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再次强化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大公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总结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人教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大公因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找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情况?”比如,当你们需要将两块不同长度的木板拼接在一起时,就需要找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来简化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大公因数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大公因数的基本概念。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最大因数,它在简化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两个数12和18,我们可以通过列举法或短除法找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并解释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最大公因数》核心素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能力:
1.数学抽象: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数对中抽象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
2.逻辑推理:培养学生通过列举法、短除法等方法找出最大公因数,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3.数学建模:让学生学会运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探讨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具体内容包括: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
2.掌握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包括列举法和短除法;
3.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简化比、解决等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对于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尽管我通过举例进行了解释,但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再次强调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尝试用更多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全套教案
本单元的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也很多。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认识,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本单元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自然数、整数和小数等知识,对分数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借助操作实践和直观了解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了分数。
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但是对于分数的具体知识,学生还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感性认识。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掌握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抓住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顺利学习比的基本性质。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小公倍数是通分的基础,通分为后续的分数加、减法奠定基础。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前期学习中,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为互化奠定了基础,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也为今后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作了知识铺垫。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
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4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4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本章学习目标:1.复习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运算法则。
二、课前准备:1.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
2.准备教学所需的教辅资料和学生练习册。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1.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定义;–分子、分母的含义;–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分数的约分与通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及性质,能灵活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掌握分数的约分与通分方法。
五、教学过程安排:1.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概念。
2.新知讲解(15分钟):–讲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点介绍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3.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互相合作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15分钟):–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5.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六、课后作业安排: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思考如何用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分数的约分与通分方法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复习,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互动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以上是本章教学计划的大致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和方式,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4单元 (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
第课时解决问题1.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运用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若干张长3 cm,宽2 cm的长方形纸以及边长为5 cm,6 cm,…,15 cm,16 cm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师:请你们说出50以内5和3的公倍数。
预设生:50以内5和3的公倍数有15,30,45。
师用PPT出示: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316和247和9预设生:1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12;16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48;7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63。
师:同学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习的给储藏室铺地砖的例子吗?已知储藏室的长和宽,要求用边长为整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储藏室的地面铺满,求选用地砖的边长,也就是求什么?预设生:求储藏室的长和宽的公因数。
师:现在我们反过来,如果已知一种墙砖长3 dm,宽2 dm,要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砖必须是整块数),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预设生:以前的问题是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现在的这个问题应该是要运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是要运用有关公倍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老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回顾用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经过,为用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做铺垫,使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很好地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拼图形的小游戏,现在发给每个人一些长方形的小卡片,要把它们组成一个正方形,你们知道最小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吗?老师引导学生拼图形的游戏,引出最小公倍数的话题。
(老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出新知的学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教案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第1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1)教学内容教科书P77例1、例2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78~79“练习十九”中第1、3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分数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课件出示习题。
师: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师:还记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分数的基本性质呢?【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小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小数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引入新课。
在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基础上,把握本节课的教学起点,以便学生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正向迁移。
二、自主探索,掌握方法1.教学教科书P77例1:小数化分数。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用除法解决问题,结果的表示可能会出现分数和小数两种情况。
(2)全班交流,比较异同。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法,并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情预设】预设1:3÷10=0.3(m) 3÷5=0.6(m)预设2:3÷10=310(m) 3÷5=35(m)师:比一比,这两种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学情预设】学生能领悟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相等关系,分数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小数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0.3=3100.6=35【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能根据小数的意义将小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分(2)教案
通分(2)教学内容教科书P75~76“练习十八”中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熟练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进行两个以上分数的通分。
2.熟练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将两个以上分数按一定的大小顺序排列。
3.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求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三个分数通分的方法,能很快找出三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顾基本概念。
师:你是如何比较分数大小的?什么叫做通分?课件出示习题,让学生填空。
【学情预设】预设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板书)预设2:通分时选用的公分母一般是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预设3:通分的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预设4: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预设5:通分的目的是把(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2.回顾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75“练习十八”第1题。
(2)学生自主解答。
(3)展示交流时回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基础练习,熟悉找公分母的方法1.完成教科书P75“练习十八”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中展示交流,反馈比较方法。
方法归纳:通分时,先找到两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通分的公分母,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
[板书课题:通分(2)]2.教科书P76“练习十八”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中展示交流,反馈比较方法。
方法归纳:通分时,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数,公分母就是这两个分母的积;两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另一个的倍数,公分母就是较大的那个。
【设计意图】通分时,找异分母分数的公分母是关键,熟练地找到公分母能提高通分的效率。
通过两道练习,进一步提升找公分母的技能。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能够准确地读写和比较分数•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三、教学内容1.分数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分数–分数的意义2.分数的读写与比较–分数的读法–分数的比较方法3.分数的加减运算–分数的加法规则–分数的减法规则4.分数的乘除运算–分数的乘法规则–分数的除法规则5.分数的应用–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分数的基本概念–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讨论分数的含义和用途2.分数的读写与比较–给出几组分数让学生练习读写和比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方法和策略3.分数的加减运算–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规则,带领学生进行练习–拓展练习,巩固加减法运算技巧4.分数的乘除运算–讨论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规则,进行示范演练–让学生自主练习,发现规律,总结方法5.分数的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解题过程并展示解决方案五、教学评估•日常练习,包括课堂练习和作业•课堂讨论及互动表现•案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展开,通过实际例子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数的基本知识和运算方法。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巩固知识点和弥补不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分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计划,希望能够为学生带来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提高数学能力。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第12课时 最小公倍数》精品教案
第4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2课时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 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和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过程,体验观察思考、迁移发现、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A案)引导观察,抽象概括,小组交流。
(B案)合作探究,发现认识。
难点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A案)小组讨论,合作提高。
(B案)练习总结,发现提高。
教法与学法教法迁移引入,讲解引导。
学法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A案复习导入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的知识吗?什么叫倍数?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指名汇报。
2.课件出示:从0、2、5、9这四个数中,选出三个组成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的有()。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的有()。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有()。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探究新知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互相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方法:(1)方法一:分别写出4和6的倍数,再从中找出4和6公有的倍数和公有的最小倍数。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2、36、40、…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找出它们公有的倍数,有:12、24、36、…再找出其中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方法二:画出集合图。
结论归纳:12、24、36、…是4和6公有的倍数,叫它们的公倍数。
其中,12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提问:两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4单元 分数与除法
第课时分数与除法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还可以表示除法的商,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学生能够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还可以表示数量,理解并掌握1个的几分之几就是几分之几个,几个的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个。
3.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4.让学生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师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3个完全相同的圆片,剪刀。
填一填。
(1)4表示的意义是()。
5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79【参考答案】 (1)4个15是多少 (2)19 7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8÷4= 15÷5= 12÷3= 5÷4=6÷5=7÷3=师:比较这6道题的商,你发现了什么?预设 生:上面3题的商没有余数,下面3题的商都有余数。
师:以前计算整数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我们就只算到个位,然后写出余数是几,有了分数以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除法的商怎么能用分数表示呢?除法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老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由比较两组口算题的结果引入课题,使学生明确用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我们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 生:可以用小数表示商,或者除到个位后,用余数表示结果。
师:你们知道吗?有了分数,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想不想知道怎样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的商?(想)要想知道怎样表示,就要先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通过老师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欲望。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学情教材分析】从本单元起,将系统教学分数的知识。
包括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实际应用等内容,它们都是小学数学里十分重要的内容。
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在本册教科书的第二单元里,学生又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可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深入学习分数知识的条件。
系统教学分数知识,在知识技能方面,认数与运算的范围将有很大的扩展,不仅能用整数、小数,而且能用分数刻画现实生活里的一些现象;在数学思考方面,由于分数的意义比整数、小数更加抽象,分数的运算比整数、小数更加复杂,思维能力会有更大的发展;在问题解决方面,分数能够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能够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会认识许多新的数量关系,发现并提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新的提高;在情感态度方面,会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更有兴趣,会对数学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更有体会。
【学段课程标准】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
2.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4.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单元学习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
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要达到最大,就是求16和12的()
(2)运用列举法或筛选法得出16和12的公因数有(),其中()是最大公因数。
所以可以选择边长为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其中边长最大是4分米
■展示交流:1五一班有女生24人,男生32人,体育课上进行篮球练习,德把男,女生分别分成若干小组。
若每个小组的人数要相同,每组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分贝分成了多少个小组?(提示:用分解质因数法求第一问)
一个长方形木块,长40厘米,宽24厘米,高20厘米。
现在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木块,并且没有剩余。
(1)那么小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最大可以使多少厘米?
(2)可以切成多少个棱长最大的小正方体木块?
■总结提升:运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先确定所求问题和已知数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求公因数,用列举法或筛选法比较简便,若只需求最大公因数,用分解质因数法比较简便
【自主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含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
主要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单位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等内容。
教材给出了大量直观素材,本课重点是结合直观素材、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的意义,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与分物经验,举例表示1/4的意义。
进而类比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单位。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意义、读写法等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学习分数的意义,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五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我借助大量直观素材、举例,引导学生类比归纳,经历分数意义产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同时拓展已有例子,以问题:你还能找到其他分数吗?他们与1/4有什么联系?自然而然总结出分数单位的意义。
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并归纳分数表示的意义。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通过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活动,经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的探究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单位“1”的含义。
积累活动经验和方法。
3.渗透类比归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概括分数的意义。
突破方法:创设情境,类比推理、讨论交流。
难点:理解“整体”的含义,明确单位“1”的意义。
突破方法:数形结合直观感受,类比归纳抽象概括五、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分析、类比归纳。
学法:小组合作、观察操作、归纳总结六、教学准备:希沃课件、直尺、正方形纸等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图片展示将一个月饼、一个苹果、一包饼干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1÷2=1/2)以及古人结绳计数情景。
引出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刚才的5个图,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了一个整体。
观察图1~5
图1图2图3
图4图5
分数与除法
课题
第()课时上课时间:2015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思考:从这些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初步概括结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①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操作验证,或计算验证。
②思考:是否分
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任何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都不变呢?启发学生得出:0除外。
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③引导学生再次归纳,概括结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课件出示)例2、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拓展应用
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舞蹈小组,的同学参加了书法小组,哪个小组的人数多?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
2、我们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你在学习中的表现如何?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59页8、9题。
板书设计:
课题最大公因数总第()课时第()课时上课时间: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
①6(或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6=2×3;8=2×2×2
②6和8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2×2)
(4)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3、教学例3:
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3分米,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1)学生观察图中内容,分析图中已知内容和问题分别是什么?(2)独立思考问题并在纸上画一画。
(3)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解决方法: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
思考:3和2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三、全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2页10、12题。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
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课题通分总第()课时
第()课时上课时间: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8 8和9 9和45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填上正确的答案。
二、探索研究1.教学例3:地球上,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而海洋
的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那么,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
(1)出示例3,比较和的大小。
提问:这两个分数能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2)比较下面几组分数的大小。
你发现了什么?上面3道题都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
那么下面三组分数的大小你会比较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分母相同分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呢?(学生总结规律)
教学反馈:
(每课都要写)
让全体学生自学课本第114页例3,并思考下列问题:
2.教学例题4:
教师出示图例。
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经常使用有益于人体健康。
其中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
,蚕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问题:
(1)你能直接比较和的大小关系吗?为什么?
(2)上面例题3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和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
①为什么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能用10、20、30等数来作它们的公分母吗?
④课本上为什么选用20作公分母?
(3)全体学生围绕以上思考题进行讨论。
(4)通过直观图引导学生比较和的大小。
①是怎样变成的?板书:
又是怎样等于?板书:
②会用“因为……所以……”来说明?
三、全课小结
1.什么叫做通分?
2.通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
完成做一做
板书设计:
通分
例3、比较和的大小。
例4、
因为,所以
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总第()课时
第()课时上课时间:2015年月日(第周星期)
教学目标:理解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重点: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1.在()内填上正确答案。
(1)0.1表示()分之()。
(2)0.3表示()分之(),写作
2.想一想,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二、课程学习
1.教学例题1:把一条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
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问题:你能用小数和分数分别表示出每段绳
子的长度吗?(学生独立计算,也可以让同桌两人合作,一人的计算结
果用小数表示,另一人的用分数表示)
(1)通过用两种方法表示等分绳长的结果:
教学反馈:
(每课都要写)
得出:
(2)两种不同形式的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将它们直接用等号联结。
那么,能不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如果能,怎样写?
思考: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例2、把107、10039、43、409、92、14
5
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
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自己解答。
总结: 一般方法:分子÷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 三、拓展应用 教材79页9、10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完成做一做
板书设计: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题1:把一条3m 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问题:你能用小数和分数分别表示出每段绳子的长度
吗?
教学札记(按单元课时安排,每单元写一次,每学期记8-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