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开原五中

左桂华

《第二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开原五中左桂华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能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四、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

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五、设计思想

(一)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二)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法

(一)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二)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三)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四)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多媒体展示)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多媒体展示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

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只蜡烛和玻璃的位置。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三)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是以照镜子并向学生提问,并模仿镜子里的像让学生上前面来表演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