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毕业论文
《理智与情感》:理智与情感的电影表现探析
《理智与情感》:理智与情感的电影表现探析作者:吴艳霞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1期【摘要】在简·奥斯汀的众多所有作品里,对广大读者而言,恐怕存在感最淡漠的就是《理智与情感》了。
但在看过电影后,片中的情节可能会像被烙铁烙过一样的印在观众的脑子里。
因为在影片中,理智与情感相互交织,而最终走向平衡。
笔者通过对《理智与情感》影片中的情感与理智表现进行探求分析,希望能对《理智与情感》小说及电影的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理智情感《理智与情感》对广大观众来说是一部比较有特色的作品,因为它的编导有三位:原作者是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改编者是当代英国女演员埃玛·汤普森,导演是中国台湾的电影导演李安。
制作者是美国的米拉奇影片公司,发行者是美国好莱坞的哥伦比亚公司,这种组合必然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其中必然融入中国文化。
正是在这种文化融合中,影片将理智与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简·奥斯汀的艺术世界里,她的人物形象高于她们所处的社会。
她又高于她的人物,她可以自信地评论乃至取笑那些形象,从而显示出女性的智慧和自信。
当埃玛·汤普森改编时,她可以理所当然地继承这份遗产,保留锋芒毕露的女性话语,而当导演李安取代她们时,如果仍然冷嘲热讽,就显得对女性不够宽厚,有失绅士风度。
他必须平和宽容,与人为善,从而改变原作的风格。
李安不仅是讽刺幽默大师,而且是调和矛盾冲突的大师。
因此,在影片《理智与情感》中的理智与情感的表达,也从理智走向感情,并最终走向平衡的。
一、婚姻重手爱情的理智这部影片延续了奥斯汀小说的主旨,在处理理性、感情、婚姻的关系时,基本漠视性因素的存在,避免直接描绘;把婚姻的重要性放在高于感情之上。
奥斯汀强调的是,女性需要的不是一個男性,而是一桩明媒正娶的婚姻,以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生活的保障。
她关注的主题是,如何让出身高贵而又没有嫁妆的女性不失尊严地出嫁,她潜在的忧虑是:不要遇上只谈情说爱而不谈婚姻的公子哥。
论《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
论《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摘要】《理智与情感》电影和原著在角色设定、情节设置、背景设定、台词对白和主题表达方面存在差异。
电影中可能对角色进行了删减或改动,情节可能有所缩减或添加新元素,背景设定可能调整为更符合当下观众的背景。
台词对白可能被改动以适应电影视听效果,主题表达也可能有所变化。
尽管电影和原著会存在差异,但比较两者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和角色的内涵。
电影和原著各有千秋,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魅力和精彩。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优秀的改编作品,同时也可以从比较中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电影、原著、差异比较、角色、情节、背景、台词、主题、评价、展望、比较、对比、改动、重要性、结论、差异、引言、设定、表达1. 引言1.1 介绍《理智与情感》电影和原著《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一部著名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界享有盛誉,也多次被搬上银幕。
其中最为知名的版本是1995年的同名电影,由凯特·温斯莱特和艾玛·汤普森主演。
这部电影改编自奥斯汀的原著小说,讲述了两位姐妹在不同的婚姻观念和生活态度中所面对的困惑和挑战。
《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以其细腻入微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性格塑造而著称,而电影则在呈现方式和故事情节上做出了一些改动。
电影将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进行了简化和搬演,以适应电影时长和观众口味。
虽然电影在视觉上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故事情节,但不可否认原著小说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情感传达。
通过比较《理智与情感》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差异,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不同之处,以及各自的魅力所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通过角色设定的差异、情节设置的变化、背景设定的不同、台词对白的改动以及主题表达的差异等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1.2 对比电影和原著的重要性对比《理智与情感》电影和原著的重要性在于帮助观众和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主题和情感。
理智与情感的交融——《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的交融——《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一、《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情感的交响篇章1.1 理智与情感的交织之旅简·奥斯汀的处女作《理智与情感》巧妙地融合了理性与情感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主题,如同一曲扣人心弦的交响乐。
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她生动地展现了理性与情感在人生舞台上的共舞。
1.2 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埃莉诺的冷静理智与玛丽安的热情情感形成了鲜明对照。
埃莉诺以她的坚韧和理智,诠释了理性的力量,而玛丽安则以其直率和深沉的情感,揭示了情感的维度。
她们各自的选择和遭遇,揭示了理智与情感在决策过程中的微妙平衡。
二、社会规范与个人情感的冲突2.1 社会期待的枷锁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背景下,女性常被束缚于严格的社交规范和婚姻制度之下。
然而,埃莉诺和玛丽安内心深处对自由情感的向往和对个人幸福的独特理解,使她们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不得不面对社会的束缚和内心的冲突,这种矛盾赋予了角色更为丰富的内涵,促使读者反思社会规范与个体情感的复杂关系。
2.2 多元幸福观的探索《理智与情感》深入探讨了各种幸福的定义。
奥斯汀通过不同角色的命运,展示了一个个幸福的版本:有人在理智的引导下找到平静,有人在情感的驱使下体验满足。
这些多元的幸福观相互碰撞,激发了对幸福本质的深度思考,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幸福追求都是独特的,既包含理智的考量,也包含情感的投入。
三、人性的深刻剖析《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度剖析,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微妙博弈,以及在社会规则和个人欲望间寻求平衡的艰难过程。
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奥斯汀的文学造诣,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历久弥新。
二、角色塑造:时代精神的镜像2.1 理性之光:埃莉诺的灯塔形象埃莉诺,犹如一座矗立在时代海岸的灯塔,引领着前行的道路。
她的理智并非冷漠的铁石心肠,而是以智慧和坚韧的人格力量,赋予女性角色全新的定义。
她的深思熟虑与果敢行动,不仅彰显了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深刻诠释。
理智与情感的选择——《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的选择——《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一、《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的智慧之笔1.1 时代背景与创作动机《理智与情感》于1811年由简·奥斯汀首次面世,那时的英国正处于乔治王朝的辉煌时期,社会阶层划分清晰,婚姻往往被视作经济联姻而非情感交融。
奥斯汀借由这部作品,巧妙地揭示了这种社会背景下个体的情感困境与理智选择。
她以机智而细腻的文笔,对当时束缚女性的社会规范进行了批判,同时深入剖析了人在理智与情感冲突中的内心挣扎。
1.2 理智与情感:一场内在的对话小说中的主角埃莉诺与玛丽安,分别象征着理智与情感的两端。
埃莉诺以其沉稳和理智著称,即使在爱情面前也能保持清醒,坚守个人原则;而玛丽安则热情洋溢,情感充沛,其行动往往受情绪驱动。
两姐妹的故事展示了理智与情感的动态平衡:理智如同防护盾,防止盲目,但过度理智又可能扼杀真挚的情感;情感赋予生活色彩,但过度的激情可能导致判断失误。
作品以此为线索,探索如何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寻得和谐,以达成个人的幸福境地。
简·奥斯汀通过两姐妹的命运,启示我们理智与情感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
一个完整的人格需要理智作为导向,也需要情感的滋养。
在追寻幸福的旅程中,理智让我们看清现实的脉络,情感则赋予我们前进的勇气与力量。
《理智与情感》正是对这一主题的生动展现,引导读者在理智与情感的交织中找寻自我,实现生命的真实价值。
二、主角特质与情感矛盾2.1 埃莉诺:理智的守护者埃莉诺以其深思熟虑和卓越的智慧独树一帜,她的行动始终受制于冷静的理性与内敛的克制。
这种性格并非天生,而是生活砥砺的结晶。
她擅长剖析问题,面对困境时,总能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用逻辑的纽带解开生活的谜团。
然而,理智并未抹去她的情感色彩,反而,她的内心世界犹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只是她选择将情感深埋于理智之下,以此保护她的决策不受情绪波动的影响。
在她的故事中,埃莉诺不断探寻自我边界,努力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
解构电影《理智与情感》中的二元对立
解构电影《理智与情感》中的二元对立【摘要】电影《理智与情感》通过探讨理智与情感、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自我与他人等二元对立关系,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困境。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构这些对立关系,分析影片中人物角色在其中的冲突和选择。
最终,通过对电影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二元对立的启示,并从中反思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电影《理智与情感》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人性剖析,对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电影《理智与情感》的背景, 电影《理智与情感》的主题,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理性与感性的较量, 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电影《理智与情感》中的二元对立的启示, 电影《理智与情感》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电影《理智与情感》对观众的思考和反思.1. 引言1.1 电影《理智与情感》的背景《理智与情感》是一部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由安格·李执导,凯特·温斯莱特和艾玛·汤普森等知名演员主演。
该电影于1995年上映,讲述了两姐妹玛丽安和艾莲娜在爱情和事业中的抉择,以及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冲突。
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的英格兰乡村,那个时代正是英国社会贵族文化盛行的时候。
电影通过描绘两个截然不同性格的姐妹,展现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玛丽安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感情的女孩,她追求真爱,并相信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带来幸福。
相反,艾莲娜则是一个理性和冷静的女孩,她更倾向于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认为感情的追求会影响到她的未来和事业。
两姐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使得电影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通过对《理智与情感》这部经典电影的解构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理智与情感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抉择。
1.2 电影《理智与情感》的主题电影《理智与情感》的主题是关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对立和融合。
论《理智与情感》的电影与小说优秀作文
论《理智与情感》的电影与小说优秀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理智与情感》的电影与小说优秀作文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论《理智与情感》的电影与小说作文内容,我将课余时间分享优秀作文素材,作文轻松拿高分。
电影改编中作者性的建构与解构——以《理智与情感》为例
74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电影《理智与情感》由同名小说改编,脱胎于简·奥斯汀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爱琳娜和玛丽安》。
从著作时间上看,《理智与情感》显然要早于简·奥斯汀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
影片中的爱琳娜与玛丽安才是真正主角,而电影显然是一部以女性为核心的作品。
由影视艺术表达的作品完全遵循了原著精髓,由正向建构的理智向逆向解构的情感进行了基于女性爱情观、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方位规训。
一、 原著改编中的作者性表达(一)关于简·奥斯汀的成就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现实主义作家,亦是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派作家。
伦敦文学界核心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赞誉的“女性之中最完美的艺术家”,英国评论家利维斯则赞誉简·奥斯汀的作品,在表现生活、规训人生、指斥道德等诸多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造诣。
深刻理解《理智与情感》的最重要基础,就是必须知晓其作者性,尤其是在改编这部作品时对其作者性有着透彻的领悟,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栩栩如生。
简·奥斯汀是在优渥的童年环境中长大的,她所受到的学院式科班式教育甚少,绝大部分教育来自于其姐姐与父兄的身教式影响和悉心栽培。
(二)简·奥斯汀现实中的爱情现实生活中,简·奥斯汀的爱情亦恰如其笔下的【作者简介】曹 鹏,男,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性项目:基于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编号:2017-ZZJH-383);南阳师范学院研究课题: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有效途径研究(编号: SZ2017026)成果。
电影改编中作者性的建构与解构——以《理智与情感》为例曹 鹏电影《理智与情感》剧照2017年第21期爱情一样曲折。
1796年,年仅20岁但却对爱情有着深刻的先入为主式理解的简·奥斯汀,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真命天子。
文学名著改编
理智与情感—小说与改编电影的比较摘要:头脑需要心灵,心灵也需要头脑,纯粹的理性无法为我们提供任何动力。
没有情绪或感觉的注入,理性只是冰冷、机械的推断方法。
理智的理性,也需要思想者的情感支持。
电影将为我们展示原著的精神和风格的还原。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电影小说改编比较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其最早公开出版的小说《理智与情感》是以婚姻作为题材,通过叙述埃丽诺与玛丽安如何在理智与情感的不断挣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来揭示当时女性婚姻幸福受到社会阶级观念的制约和家庭经济的限制,反映作者女性意识的觉醒。
1995年,由米拉奇影片公司制作,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发行,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英国女演员艾玛,汤.普森根据小说《理智与情感》改编并主演的同名点头获得巨大的成功,由于其出色的剧本创作和拍摄,该片被认为是忠实再现原著精神和风貌的佳作,可以说是成功树立了制作同类点头的标杆。
本文试着比较小说和电影改编,来探讨改编的成就,通过比较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差异,分析改编电影作品在剧本创作中如何取长补短,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影视媒介的独有优势获得更大的成功。
《理智于情感》是一部关于婚姻的小说,书名所暗示的并非女主角埃莉诺和玛丽安娜生来就一个代表“理智”、一个象征“情感”,而是暗示说他们的区别在于如何运用“理智”与“情感”。
奥斯丁把她们俩作为互为对比和映衬的形象来描述,以阐明自己“重现实,反幻想”的观点。
其中姐姐埃莉诺比较务实和清醒,而妹妹玛丽安娜则多愁善感,好幻想,结果在无情的现实生活中事事不顺,一再碰壁,知道最后头脑渐渐清醒,才结了一门好亲事。
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分不清谁主谁次,作者对她们一视同仁,均分笔墨,从而塑造得各有特色,栩栩如生。
原作语言细腻,讽刺携永,背景优美,是一部虽谈不上伟大,确实耐人寻味的上乘之作。
因此电影在改编原著的时候,首先是尽量做到忠实:人物漂亮但不自负,妙趣但不残酷。
以《理智与情感》分析文学与电影的对读
以《理智与情感》分析文学与电影的对读作者:黄燕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21期内容摘要:在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文化产业也实现巨大的跨越性发展,尤其是电影业的发展,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理智与情感》是一部充满幽默感和风趣感的小说,该小说在1811年出版,作者为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但电影则是经改编并于1995年由李安执导拍成的同名爱情电影,该电影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幅直观美的画面,美妙的视听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本文主要对作品《理智与情感》在文学及电影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方式下作品的展示效果。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文学与电影对读作品《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所著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极具幽默感的小说,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仍然经久不衰,成为人们最钟爱的作品之一。
后来,该作品1995年由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出品,由李安执导改编为一部同名电影。
该作品的萌发与问世,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影视业方面,获得了不少大奖,并且获得了极高的票房收入,成为影视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该作品经过文学和电影两种方式相结合,不仅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前进,还有力地促进影视业的发展。
文学中蕴含的各种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观看电影中人物的动作,视听其语言及特性可以察觉到小说中人物的具体形象。
这里,文学和电影只是采用了不同的展现方式。
一.电影《理智与情感》与原篇文学《理智与情感》是英美合拍的一部著名的电影,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
此电影主要是讲述17世纪中期一位走向衰败的英国庄园主逝世后,根据本国遗产法的相关规定,家产只能由男性继承,女性无权继承,这就使得他的两个女儿都无法分割到家庭财产,因此,怎样才能嫁给一个好丈夫成为她们日后生活的重大难题。
大女儿埃莉诺淡定安稳,为了铸就全家的安定生活,她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内心;小女儿玛丽安个性率真,对爱情愿意付出,不求回报,最后“理智”与“情感”都得到了真爱。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
理智与情感观后感观后感:理智与情感在人类的生活中,理智与情感这两者常常在我们的思绪中频繁交织。
当我们观看影视作品,特别是那些充满情感和情节冲突的作品时,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与统一成为我们反思的焦点。
近期,我观看了一部名为《理智与情感》的电影,它以一个家庭的故事为背景,探讨了理智与情感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力量与影响。
在观后的思考中,我深刻认识到理智与情感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平衡。
在电影中,主人公艾米丽是一个理智而理性的女性,她在家庭中扮演着冷静、明智的角色。
她总是用合理的思考来处理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决策常常在其中需要她平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
与之相反的是,她的丈夫约翰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情感的人,他经常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做出了许多冲动且不理智的决定。
看似理智与情感是对立的,但事实上,理智和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电影中的情节发展使我深刻认识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是一种完整的个人成长。
过度的理智会使我们失去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和理解,而过于情感化的思考又会使我们失去理智和清晰的思维。
只有当我们能够理性地对待问题时,才能做出明智而恰当的决策。
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平衡是个人智慧的体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在观看电影后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首先,我意识到情感的表达是必要的,但在表达时需要注意合适的方式和时机。
有时我们被情感所激发,情绪澎湃,这时我们需要理智地控制自己,平静地表达情感,而不是将情感冲动地爆发出来。
其次,我们还需要理智地面对我们的情感需求。
当我们感到悲伤、愤怒或失望时,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这些情感的来源,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需要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善于运用理智和同理心来与他们互动。
通过这部电影的观看,我觉得我对理智与情感变得更加敏感和审慎。
我不再局限于一方面,而是试图在生活中实现平衡和和谐。
当然,理智与情感的平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思维和情感的表达中不断修正与调整。
理智与情感作文500字
理智与情感作文500字理智与情感作文500字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
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
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
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
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
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
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
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
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
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
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
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理智与情感作文500字7、本文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威洛比。
这个人坏极了,整天无所事事,玩弄女人的感情,不止一个。
他无所事事,又虚荣心极强,只是为了玩玩,一向成为习惯,他不控制自己的感情,用各种方法讨好女人的欢心,又极不负责。
其实他早就想娶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子为妻,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可釉让他继续好吃懒惰,挥霍无度。
《理智与情感》的电影改编浅析
《 理 智与情感》 ( 1 8 1 1 )是简 ・ 奥 斯丁 的处 女座 ,也 是她极 具 幽 默极 具讽刺的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一个 败落的英国庄 园主去世后 ,由 于当时的遗产法规定家产 只传男 不传女 ,他的三个女儿都 面l 临着被 扫 地出门的命运 ,如何嫁一个好 丈夫便成 了她们的燃眉之 急。大女儿 埃 莉诺 沉着稳重 ,为 了全家 的幸福她 深深藏起 自己的儿女 私情 ;二女 儿 玛丽安率真 任 性 ,为 了追 求 爱情 甘 愿 付 出。当 然 最 终 “ 理 智 ” 与 “ 情 感”都得 到了真爱 。
2 0 1 4 年 ・ 1 0 月 ・ 下 期
学 术・ 理 论 现 代衾 窨
《 理 智 与情 感》 的 电影 改 编 浅 析
薛 韬 ( 宝鸡 文理学院外语 系 陕西 宝鸡 7 2 1 0 1 3)
摘 要 :电影作为独特 的艺术形 式以它直观 、便捷 、通俗、 易懂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 大观众的欢迎 ,其 中有很 多优 秀的 电影 都源 自著名 文 学作 品 ,这就涉及到 电影改编 。这篇文章就 简 ・ 奥斯丁 《 理 智与情感》 这部作 品的改编做 浅显的分析。
二 、原 作 魅 力
奥斯丁 的小说具备完美 的小说 艺术 :高超的叙述方 式 ,完美 的情 节结构 ,栩栩如生 的人物 ,活泼流畅的对话 ,精妙技巧的讽刺 。 奥斯丁小说恰好 吻合 了电影艺术家夏衍先生提 出的文学作 品改编 为电影所必备 的三个 条件 :“ 要有 好 的思 想 内容 ,作 品对广 大观众 有 教育意义 ;要有 比较完整 紧凑 的情 节 ,要有一 个 比较 完整 的故 事 ,即 有矛盾 、有斗争 、有结局 ; 要有几个 (至少一个 )性 格鲜明 、有个性 特征的人物 。 ” 在当今全球社 会婚姻 观念 面临危机 之时 ,以婚姻 为主 题的小说及 由它们改 编的影 片 自然备受关注 。 《 理智与 情感》 中的婚 姻家庭观所推崇 的道德 与理智 ,对于今天重建家庭伦理依 然具有 现实 意义 。 三 、剧 本 改编 及 导演 心 血 《 理智与情感》 于 1 9 9 5年搬上银幕 ,由英 国女 演员埃 玛 ・ 汤普森 改编并担任 主演 , 由中国 台湾 导演李 安 执导 。影片 的经 典改 编成 为 “ 简小说今后制作影片 的衡量基点 ” 。这部 电影囊括 了电影界几大最孚 声望 的奖项 :奥 斯 卡最 佳 改编 剧本 奖 ,柏林 电 影节 大奖—— “ 金 熊 奖” ,“ 金球奖 ”最佳 剧本 和最佳故 事片 奖。制作者 是美 国一家 小公 司, 米 拉奇影片公 司, 发行者 是美 国好 莱坞 的一家 大公 司 , 哥伦 比亚 公司 ,这种组合必然造成不 同文化 的碰撞 , 其 中必然融 人了中国文化 ,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从 古代到现代 ;从女作者到 男导演 ;从 西方到 东方 。在一部影 片中这些 文化矛盾如何 冲突和融合 的?其 中的关 键是 李安的作用 ,李安像是一位 指挥家 ,临时应邀指挥一支训 练有素 的乐 队 ,并且对于作 品的演奏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意 。好莱 坞制片方 主动找 到李安作导演 ,主要 是其 有少年时期在台湾生活造就 的中 国文化 底蕴 和青年时期在美 国留学生 活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事实证 明导演李 安果 然不负众望 ,《 理智与情感》 首次被 搬上 电影 银幕 获得 巨大成功 并成 为简 ・ 奥斯丁作 品的改编 典范。 文学给 电影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 ,电影则赋予文学 以新 的生命。喜 欢小说的读者大都抱 着看 到改编电影完整再现原著风 貌的愿 望 ,但电 影毕竟是一种与小说不 同的且 自成体系的艺术媒介 ,所 以 《 理智 与情 感》 的编剧对小说做 了电影化 的处理 ,她依照 电影重视视觉 的创 作规 律 ,把奥斯丁书 中随处可 见的 大段大 段争辩 性对 白加 以精 减和控 制 , 这样使起其原文 中机智讽 刺减弱 ,而我们从奥斯丁那里 获得 的乐趣 很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简析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简析第一篇:《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简析《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在观看过《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两部电影之后,我强烈的感觉到这两个故事十分的相似,讲述的都是姐妹花的婚嫁问题,又都是发生在清一色女孩家庭的故事,她们非贫非富,被上流社会顶层的有钱人看不起,处在上流社会的尴尬境地,又通过某种场合认识了比自己地位高的富家子弟,男女主人公之间总有热心的人为其搭桥牵线,几番波折之后最终得到了美满婚姻的爱情喜剧。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丑陋时尚。
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
不论是伊丽莎白还是埃丽诺她们都出自家中没有男子来继承父辈遗产的中产阶级家庭,而她们想要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
像伊丽莎白或是埃莉诺这样的家庭的女孩子遇到一个不错的金龟婿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奥斯汀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遇见“金龟婿”时候的态度却是不同的。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她十八九岁时候完成的著作,故事的女主人公埃莉诺在遇到爱德华得时候表现出的是冷静,含蓄,且他的家人也并未因为爱德华的社会地位而去巴结他,爱德华深受埃莉诺一家人的喜欢纯粹是因为他的善良和彬彬有礼。
但是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一家人对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看起来就不那么单纯了,尤其是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对宾利和达西的大献殷勤,就显得她们十分的功利。
两部作品虽极为相似,但这样细微的对人物刻画的差别也许是作者人生阅历的增加使得她笔下的人物也变得复杂起来。
从人物性格来说,两个故事中的长女埃莉诺和简都是是温柔贤淑,含蓄,沉着冷静的女孩子。
当埃莉诺从露西小姐口中得知爱德华与露西早已订婚时她并未表现出她的难过,虽然十分伤心,但她却能够理智地克制自己,没有做出冲动和愚蠢的行为,而是一直隐忍在心,直到安慰因失恋而伤透心的妹妹玛丽安时才说出了真相。
从《理智与情感》看文学与电影的对读
从《理智与情感》看文学与电影的对读陈蓓【摘要】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降低,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也受到挑战.英文电影作为现代教学手段被引入到文学课堂教学中,以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为例探索文学与电影的对读,通过对读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对原著的理解.【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文学;电影;《理智与情感》;对读【作者】陈蓓【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是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然后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超过60%的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程爱民等),然而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大众娱乐的冲击使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日益暴露出弱点,教师如果不使用或很少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单纯地阅读、讲解文学作品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早在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对近3 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列出了书籍“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不幸”跻身榜单前10名。
其主要原因是碎片化生活使得人们再难静下心来读书,随着手机使用率越来越高,人们对手机阅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最多的是犹太人,每人64本,其次是俄罗斯,每人55本,美国每人21本,日本每人17本。
而中国13多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阅读不到1本。
东南大学中文系乔光辉教授表示,经典其实并不难读,而是少了一种“导读”,才使得绝大多数人对经典“难以下咽”,对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还应从经典读起。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作为“导读”,希望通过影视作品调动学生兴趣,并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毕业论文
《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毕业论文【标题】《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作者】杨钦【关键词】《理智与情感》小说与电影比较【指导老师】周仁成【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进入19世纪后英国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其作品语言精炼,结构完整,善于运用反讽艺术,塑造了许多经典丰满的人物形象。
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这六部小说,[1]它们都是讲述当时英国乡绅阶层女性婚姻故事的爱情小说。
简?奥斯丁用敏锐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描写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
语言机智风趣,格调轻松诙谐,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理智与情感》是其最早公开出版的小说,由她的书信体小说《埃丽诺与玛丽安》改写而成。
作品以婚姻作为题材,通过叙述埃丽诺与玛丽安如何在理智与情感的不断挣扎,最终找到自己的幸福,来揭示当时女性的婚姻幸福受到了社会阶级观念的制约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反映出了作者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部著作以其理性的写实主义笔触和风趣的语言打破了当时英国感伤派小说沉闷的局面,被认为是文学口味翻新的开拓之作。
1995 年,由米拉奇影片公司制作,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发行,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英国女演员艾玛 ?汤普森根据小说《理智与情感》改编并主演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荣获第68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第53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剧本奖,并挣得1.4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同时由于其出色的剧本创作和拍摄,该片被认为是忠实再现原著精神和风貌的佳作,可以说是成功树立起了制作同类电影的标杆。
本文试着比较小说和电影改编,来探讨改编的成就,通过比较小说与电影的之间的差异,分析改编电影作品在剧本创作中如何取长补短,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影视媒介的独有优势获取更大成功。
一、情结的改变和加工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智与情感》与理智的情感
《理智与情感》与理智的情感大家好,今天我想聊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理智与情感。
别急着打哈欠,我保证这不会是一堂枯燥的哲学课。
咱们就从我最近看的一部老电影《理智与情感》开始说起吧。
这部电影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两姐妹在爱情和婚姻中的不同选择。
姐姐埃莉诺理智冷静,妹妹玛丽安情感丰富。
电影里,埃莉诺总是能冷静分析,而玛丽安则总是跟着感觉走。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徘徊呢?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前几天,我在超市里看到一款新口味的薯片,包装上写着“辣味”,我立刻就心动了。
理智告诉我,我最近上火,吃辣的会加重症状。
但情感却说:“就吃一次,应该不会有事的。
”结果,我当然是选择了情感,买了那包薯片。
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我喉咙痛得说不出话来。
这个小插曲让我深刻体会到,理智和情感就像是我们内心的两个小人,一个冷静分析,一个冲动行事。
有时候,我们会被情感牵着走,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
但有时候,理智又能让我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再比如,我有个朋友,他最近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难。
他的情感告诉他,他应该辞职,离开这个让他不开心的地方。
但他的理智却告诉他,现在辞职不是时候,他需要再坚持一段时间。
最后,他选择了听从理智,结果事情慢慢好转,他现在工作得很开心。
所以,理智与情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权衡和平衡。
我们不能一味地被情感左右,也不能完全忽视情感的存在。
只有理智与情感和谐共处,我们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最后,我想说的是,理智与情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理智可以让我们看清现实,情感可以让我们感受生活。
只有理智与情感并存,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好了,今天的闲聊就到这里了。
希望大家在理智与情感的天平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别忘了,偶尔放纵一下情感,也是生活的一种乐趣哦!。
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和电影的差别【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和电影的差别——以《理智与情感》为例一、选题的意义小说改编成电影,历来是人们热衷的话题,由于小说和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类型,小说是用语言让读者通过想象来“看见”,而电影则直接,通过画面让观众看到。
如何从文字转化为画面、音乐、语言等的综合,是个难题,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如何取舍,也是值得思考的。
小说和电影都是叙事的艺术,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共同的追求,在塑造人物时小说和电影都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和共性,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已经有乔治·布鲁斯东(George Bluestone)的《从小说到电影》(Novels into Film,1981)对小说改编成电影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涉及小说和电影对人物塑造的差异和共性。
孙致礼也在他翻译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的前言中提到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关于人物塑造的一些独特性。
但依然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本论题试图以《理智与情感》为例具体研究小说和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同与异,以更深地理解两种艺术的媒介差别和审美特性。
1811年,简·奥斯汀出版了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
简·奥斯汀塑造人物形象,一不靠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因此,英国著名作家E .M .福斯特称简·奥斯汀的人物是“圆的”立体,而不是“扁的”平面。
本文借与小说《理智与情感》进行比较的是1995年李安导演的同名电影《理智与情感》。
电影与小说一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电影的人物塑造却与小说存在很的差异。
电影要通过演员的选择表现人物,通过人物的服饰,道具,场景等等塑造人物。
历来关于研究《理智与情感》的文章不少,但是关于研究小说《理智与情感》改编成电影的就比较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毕业论文【标题】《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作者】杨钦【关键词】《理智与情感》小说与电影比较【指导老师】周仁成【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进入19世纪后英国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其作品语言精炼,结构完整,善于运用反讽艺术,塑造了许多经典丰满的人物形象。
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这六部小说,[1]它们都是讲述当时英国乡绅阶层女性婚姻故事的爱情小说。
简?奥斯丁用敏锐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描写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
语言机智风趣,格调轻松诙谐,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理智与情感》是其最早公开出版的小说,由她的书信体小说《埃丽诺与玛丽安》改写而成。
作品以婚姻作为题材,通过叙述埃丽诺与玛丽安如何在理智与情感的不断挣扎,最终找到自己的幸福,来揭示当时女性的婚姻幸福受到了社会阶级观念的制约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反映出了作者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部著作以其理性的写实主义笔触和风趣的语言打破了当时英国感伤派小说沉闷的局面,被认为是文学口味翻新的开拓之作。
1995 年,由米拉奇影片公司制作,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发行,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英国女演员艾玛 ?汤普森根据小说《理智与情感》改编并主演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荣获第68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第53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剧本奖,并挣得1.4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同时由于其出色的剧本创作和拍摄,该片被认为是忠实再现原著精神和风貌的佳作,可以说是成功树立起了制作同类电影的标杆。
本文试着比较小说和电影改编,来探讨改编的成就,通过比较小说与电影的之间的差异,分析改编电影作品在剧本创作中如何取长补短,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影视媒介的独有优势获取更大成功。
一、情结的改变和加工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电影的表现时间的局限性,决定了由原著文本改编而来的电影,一定会对原著进行情节删减和改编,以适应电影的创作规律。
引人注目的是该片的编剧艾玛?汤普森,这部电影虽然是由一位中国导演执导,但事实上本片编剧艾玛?汤普森更适合被称做本片的导演。
能够写电影剧本的女演员在电影界很少见,不过艾玛?汤普森是个例外,她出身于戏剧世家,父亲是导演,母亲是演员,她本人毕业于剑桥大学文学系,曾经为自己的电视系列片“汤普森”编写过非常精彩的剧本,[2]我们知道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一本好的剧本,现在让我们看看为了拍摄出一部出色的改编电影,改编者在剧本创作中对原著做了哪些改编。
原著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旁白和大段的争论,由于电影表现篇幅有限,编剧必然会删掉这些长篇大论式的心理描写和人物争论、转而重点描绘上流社会的人际交往,盛大的舞会等等,另外增加了一系列如调情、求爱之类观众喜闻乐见的浪漫场景,[3]使得作品内容更真实更生动。
改编者在对原著进行情节改动时,基本出发点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下尽量选取最有代表性最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场景,原著中的主要人物爱德华性格谦逊雅静,为人腼腆,不太擅长言辞,可是他善良真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正视自己的缺点,他很真诚的对待身边的人,真挚的对待自己的情感,为了刻画爱德华的这种善良和体贴,影片增加了几个场景,爱德华刚刚来到诺兰庄园的时候小女儿玛格丽特躲了起来不肯见人,当爱德华和他的姐姐在书房里谈话的时候,他意外发现玛格丽特藏在书桌下面,于是立刻去通知埃丽诺,看到埃丽诺没有办法把玛格丽特劝说出来,他又故意说错尼罗河的源头将藏在书桌下的对地理很感兴趣的玛格丽特引出来反驳他,并且还用木剑教玛格丽特击剑,逗玛格丽特开心,博得了埃丽诺的好感,使埃丽诺对爱德华的感情产生得比较自然,影片末尾当爱德华来到乡村别墅说明自己没有结婚时,刚开始大家都不说话,显得比较尴尬,这个时候从不顾及礼仪规范的玛格丽特突然非常突兀地谈起天气,爱德华则尴尬的作了回答。
两个一向最不擅社交的人用起了社交用语,而所说的话显得生硬又滑稽。
电影在省略原著中大量社交场景的同时,却创造了这一段原著里没有的社交场景。
[4]旨在通过这几个小说中没有的情景突出了爱德华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改动不但增加了影片中埃丽诺对他的好感也增加了观众对他的好感。
影片在刻画另一个主要人物威洛比时与原著也有所不同,电影中的威洛比乘着敞篷马车和玛丽安一起在城镇中横冲直闯,挽着玛丽安的手和她在林中漫步调情,让她给自己画肖像画,这些都是原著中所没有的情节,影片刻意通过增加这些情节将威洛比刻画成一个热情奔放,放荡不羁,对年轻女子充满杀伤力的英俊青年,而对原著中已有的情节,电影也做了改动,比如威洛比救玛丽安这个场景,在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威洛比端着一支枪,领着两只猎犬,上来搀她,把她抱起来送下了山,然后穿过花园,将她径直抱进屋里。
”[5]在影片中变成在大雨中,威洛比驾着白马飞奔而到,非常绅士的为她检查骨头有没有断,然后把她抱回家,这个雨中浪漫相识的场景显然比原著中平淡的描写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更大,[6]更具有浪漫色彩,而在刻画玛丽安与布兰登上校结婚时,小说中的描述是威洛比只要一提到玛丽安就对布兰顿上校充满了嫉妒和忿恨,影片中转换为他一个人骑着白马在远处山坡上眺望婚礼,随后默默地骑马离开,这个细小的改动,意图说明威洛比其实内心还是很喜欢玛丽安的,他在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中最终选择了抛弃玛丽安,转而娶了一个富家女,这样的改动直观地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在情节改编外影片在增加浪漫桥段方面也不遗余力,加入了大量的恋爱描写场景,甚至增加了埃丽诺和爱德华在一座拱桥上的吻戏,最后因为导演认为太浪漫了而把它剪掉了,这些具有好莱坞爱情电影特征的浪漫情节无疑是观众所喜爱的,也利用保证票房收入。
二、对原著中人物性格的调整改编者在剧本创造过程中,受限于影视媒介的特性必然要对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人物性格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有时候为了符合大众文化审美需求或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影视媒介的长处也会对原著做出一系列的改动,但是在改编中过多的删改和臆造往往会造成原著精神和风貌的缺失,从而丧失原著的艺术魅力,而且容易使那些没有读过小说的观众对原著产生误读,这可以说是已往失败的改编电影中最明显的缺陷,所以改编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极力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电影改编中对于人物关系和性格的处理一般分为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传承方面,这部电影忠实还原了原著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主角埃丽诺的沉稳和理智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当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在遇到亲人去世的打击后,大肆宣泄自己的悲伤情绪时,当妹妹玛丽安被威洛比抛弃后家人都为她伤心落泪时,她都是一个人默默的独力支撑起这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可是谁知道她这个时候也在忍受着心上人爱德华五年前就已经和别人订婚的折磨,面对失去爱人的巨大痛苦她选择了独自忍受,而且在社会交往中还要掩饰自己的伤痛以免被别人看出。
对于原著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如有钱有闲的寡妇詹姆斯太太,喜欢给年轻男女做媒人,对别人的隐私喜欢捕风捉影,任何八卦都能够引起她的兴趣。
詹姆斯太太的大女儿夏洛特,没有自知之明,常常被自己的丈夫帕尔默刻薄地讥讽,却毫无觉察,天真愚蠢的达西伍德太太,她完全没有尽到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没有约束自己的女儿玛丽安与威洛比交往,使得玛丽安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影片对于这些人物的处理也是照搬他们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创新方面,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有着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般都是作品中的主角,对他们形象改编和塑造是否成功决定了影片的改编质量。
[7]但是这些人物早就在几代读者中留下了一个稳定的艺术形象,所以对于这些经典人物的改编难度非常大,在改编过程中既不能够对原型一味的全盘继承,也不能天马行空地进行臆造,而是要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调整。
原著中的埃丽诺和玛丽安分别代表了“理智”与“情感”这两种情绪,埃丽诺知书达理,温柔善良,懂得如何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属于那个时代的传统女性。
妹妹玛丽安则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开朗活泼、浪漫率真、藐视社会习俗,不遵守礼仪规范,毫无节制的释放自己的感情。
缺乏女性应有的涵养,喜欢感情用事。
性格上的差异导致姐妹俩在待人接物和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上截然不同,比如在恋爱方式上,埃丽诺理智含蓄,压抑自己地情感,明明对爱德华报有好感,还是刻意与他保持距离,并且劝说玛丽安对待感情要理智,不能毫无拘束的释放自己的感情。
而玛丽安却讨厌对待爱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她对浪漫的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向往,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年轻放荡的威洛比。
两姐妹处理情感挫折的方式也大不一样,[8]被爱人抛弃后,玛丽安整日情绪低落,悲伤不已,对别人不理不问,为了抒发自己的情绪甚至去淋暴雨,结果大病一场,让家人担心不已。
而姐姐埃丽诺在获悉恋人已经与别人订婚的消息后,选择了克制隐忍,独自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将自己的私人生活抛在脑后,将对爱德华的感情深埋于内心,为了不让家人尤其是已沉浸在失恋痛苦中的妹妹伤心,她一直隐瞒这件事,在家人面前只字未提。
作者在小说中极力表现这种为了家人幸福而牺牲自己利益的美德,与她的妹妹玛丽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说小说中的埃丽诺是一个出色完满的女人,但在电影中如果将焦点都集中在她身上,那么观众就会发现埃丽诺这个角色太完美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找到这样的人,因此他们就无法与电影形成共鸣,而没有情感共鸣地电影是很难打动观众的,考虑到这一点编剧汤普森对于她在片中所演的埃丽诺相对于原著做了一些改动,没有刻意的突出埃丽诺,而是巧妙地平衡姐妹两者之间的戏份,使得观众有心去欣赏玛丽安的表演,欣赏其自由豪放的美。
[9]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编剧对埃丽诺的人物性格特征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在对待他人的态度方面,小说中面对讨厌的人埃丽诺对他们发表的观点一概以沉默表示同意,她认为她没有必要去据理反驳,那些人不配受到这样的待遇。
对人只在内心里进行评判,不做任何口头上的评论,心中越是对其反感,和他的对话就越少,如果一句话都不说就代表对这个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而电影中的埃丽诺由小说中的冷眼旁观,沉默不语变成了冷嘲热讽,显得更率直也更尖刻,比如当露西洋洋得意地吹嘘爱德华对她一往情深以及爱德华一家如何热情款待她时,电影中的埃丽诺讽刺地说“:你幸运得很,订婚这么长时间从没怀疑过爱德华对你的感情。
也许幸运的是他们没人知道你订了婚。
[10]而小说中具有极强自控力的埃丽诺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在感情表达方面,原著中当埃丽诺得知爱德华并没有与露西结婚,而是与她解除婚约,虽然这时爱德华还没有向埃丽诺表达求婚意愿,可她已经悲喜交加激动万分,按那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这有些失态,所以为了顾及礼仪规范,她跑到另外一个房间才开始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