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001]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性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师道尊严。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本善。
孔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品质,不论出身贫寒还是贵族,都有通过教育修养和培养使自己成为君子的潜质。
这一观点与西方的原罪论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的天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和发展人的天性,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仁人。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孔子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个人能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积极展现仁的特质。
对于孔子来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学而时习之”的“诵读经典”、“示范教学”和“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久的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
学生需要不断重复读经典,通过诵读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还强调师生的互动和示范教学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
孔子对师道尊严有着极高的要求。
孔子认为教育家应该具备卓越的品德、学识和教育能力,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他认为只有真正有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的人才有资格从事教育工作。
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教育家应该具备学问和修养,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对人性的肯定和关注,主张培养有道德、智慧和修养的人。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修养和教养,塑造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他强调师道尊严,要求教育者具备卓越的品德和教育能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仍然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以及世界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的修身立德教育,强调人的整体素养的培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孔子教育思想强调以“仁”为核心。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他把“仁”看作是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的亲和力。
他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质,才能真正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友善。
孔子提倡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遵循“仁”的原则去对待他人,以实际行动去关心、帮助他人,推崇和平、宽容的心态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教育思想注重修身立德。
孔子认为,个人的修养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他提倡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要求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孔子重视人的内心修养,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质和真正的道德规范,才能做到做人有所做为,有所责任感和使命感。
孔子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来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主张通过学习经典、修身养性来启迪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品格和个人素养。
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出了“实事求是”、“中庸之道”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观。
孔子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教育。
孔子认为知识要通过实际运用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他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对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他提出了“五经”,也就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教育思想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学识水平,以及实践的能力。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在他的生平和思想中,教育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此伟大,以至于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生命性、思辨性和道德性。
这些特点导致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民族性孔子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
孔子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他希望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传统和智慧,塑造自己的人格,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加强大。
二、教育的生命性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造就和自我完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
他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富有生命活力,使他们的精神得以升华和发挥,而不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教育的思辨性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究和反思得到提升,同时,他也主张对于多个观点的碰撞,该以开放心态、审时度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这种思辨性的教育理念,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育的道德性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道德修养和道德约束。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他的成长和发展。
孔子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他强调学生应该遵守道德准则,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注重人文关怀,而非把人视作工具,这种特点让孔氏教育思想变得更加人性化。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民族性、生命性、思辨性和道德性,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影响深远,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对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弘扬和创造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目的与方法,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教育的重要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才。
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基础,而才能是德性的发挥。
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
孔子的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他认为,人文素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基础。
他强调学生应该学习礼仪、音乐、春秋等人文经典,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经典来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意识到,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人文素养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孔子还强调学生应该尊重师长,学习恭敬之道。
他认为学生应该谦虚谨慎,虚心接受师长的教诲,在学习上要有恭敬之心,不断进取。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勤奋钻研,不断进取。
只有具备恭敬之心的人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孔子提倡“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他人做出贡献。
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最后,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与时俱进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是应试教育问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才,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却往往注重考试成绩。
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仅仅追求分数,忽视了德育的培养。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他提出的“仁者爱人”、“学而优则仕”等观念,都成为了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那么,究竟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一起深入探讨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
我们要明确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要有仁。
仁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人的品质和修养。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仁,就要先从自己把握起,要先修养自己,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在孔子看来,仁可以从自己做起,然后才能去影响他人,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从人的修养和道德出发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育完善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
孔子认为,学习不是空谈,更要重视实践。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取得真正的学问。
孔子认为,只有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了解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
在孔子看来,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地理解知识,提高自己。
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人文关怀”。
孔子强调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
在他看来,教育的出发点是对学生的关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他提出了“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点,认为教育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来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的选择。
孔子认为,要培养一个完人,就必须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人文修养,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要先从自己做起,要修身养性、克己复礼,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
他也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要先从家教做起,要培养孝顺、忠诚、诚信的品质。
孔子还强调了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认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要有责任感,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以及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做人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拥有仁,就能够统合天下之心、平息天下之乱,并将自己的品质传递给每个人,让人们在品行上得到升华。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品德修养和知识的紧密结合,认为知识只有建立在品德修养的基础上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他相信一个人的品德,是他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和行事之基础。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以师生关系为核心的教育。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注重与学生的关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道德品质,从而引导学生顺应自然、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教育是孔子眼中培养人的过程,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教育是为人处世的训练,师生关系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培养。
此外,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主张让知识融入到人生的实践中,从实践与生活中寻求知识的源头,以此助力于更好地理解并应对世界的改变。
扎实深厚的功底则需要学以致用,循循善诱,因地制宜,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必要的锻炼。
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人的品德修养、注重师生关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思想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客观的层面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出了人生不同方面的重要,关注了对人的身、心、灵的充分发展,并从而带来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这种思想体系无疑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教育思想上注重品行的培养,追求个人自我完善和人际关系和谐。
下面是本人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一、“仁”的核心地位孔子教育思想中,“仁”是核心和灵魂,孔子认为仁是治理国家、家庭和自身的核心。
仁是孔子的治国之道和个人道德实践的真正体现。
孔子认为仁者的逻辑思维、情感和道德受到的约束和互相制约,可以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从而提高社会和人的良性循环。
二、品行的培养孔子认为,人类天性是基本善良的,但行为却因环境和其他因素而波动,人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个人品行,使之变得完美。
孔子注重以实际行动证明素质,提倡“言行一致”,强调说到做到。
此外孔子强调知难而进,鼓励学生不怕困难,不断进取,使自己的品行得到升华。
三、“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实践,而不是纯粹的获取知识。
他认为,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实践性和运用性,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倡学以致用,使学生的知识更具实际意义。
四、发展人际关系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即人类属于同一大家庭,应该相互友爱、互帮互助。
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个有序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这种和谐必须建立在道德、爱和义的基础上。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倡导帮助他人、尊重他人与保护他人,实现人的共同发展。
总之,“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注重品行的培养,提倡实践性和运用性的学习,强调发展人际关系。
这些理念使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也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教育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以“仁”、“孝”、“礼”、“乐”为核心,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重要教育观点,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本,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性的充实。
他强调个体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修养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在教育实践中,他提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强调改造学生的心灵,使其具备仁爱之心,以成为有道德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孝道。
他认为孝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强调儿女应该尽孝道来回报父母。
他主张教育要从家庭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尽孝。
他还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礼仪之道。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和遵守礼仪规范。
他主张学生要学习和尊重社会的礼仪规范,学会恰当的言行举止,关心他人的感受,以及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方式。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理解礼仪之道,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成就。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乐教。
他认为乐教是培养学生情感、性格和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在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得到充分发展。
他还认为乐教可以舒缓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为本、强调个体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注重家庭教育、礼仪规范和乐教。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对于塑造一个良好社会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仁爱”和“中庸”,即“和为贵,恶不相射”的道德标准
和“十二经”的文化经典。
首先,孔子教育思想注重道德修养,提出“仁爱”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独立于自然界,是因为人有良知和人性,而良知和人性的本质就是仁爱。
对
孔子来说,仁爱不仅是对亲人、朋友和社会成员的友爱关怀,更是对任何人的尊重和同情。
因此,孔子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良知、仁爱、正直和尊敬,使其成为具有高度道德抱负的人,具有“忠、孝、仁、义、礼”等中华传统美德。
其次,孔子教育思想强调求知和自我修养。
孔子认为,追求知识和自我修养是人类的
使命,教育应该是实现人类价值的手段之一。
因此,孔子主张学生应该读书、沉思、欣赏
和学习优秀的人们的品德和思想。
学生应该把精力放在刻苦学习和自我修养上,并且要通
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第三,孔子教育思想注重对孝道、礼仪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孔子的眼中,家庭是文
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孔子教育非常注重弘扬孝道、礼仪和传统文化。
孔子认为,教
育应该通过培训学生的行为和语言,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有人文关怀和有道
德修养的人。
通过以上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受到了举世瞩目的尊敬和崇拜,而孔子教育思想则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基石。
在现代,我们也应该从孔子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使教育成为实现人类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
手段。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一、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建立的三大基础条件之一。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观点中有三大立国要素——“庶、富、教”,分别指人口、财富以及教育。
从三者的表述顺序也可以看出,“庶、富”是先决条件,“教”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实现这三个方面,国家和社会才会稳定。
二、教育对象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这一举措,打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将原本只有贵族才享有的受教育权扩展到平民阶层,丰富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有教无类”指的是分两种去解释,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解释二:“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三、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出身士阶层,不满于当时混乱的国家统治,认为需通过政治改良的方式来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这一过程就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实现,而人才并非天生,是需要通过后天教育来实现,即通过教育,由平民中选拔和培养从政君子,这一主张可以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孔子的大多数弟子,或多或少均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
四、教学内容孔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国家的统治人才,这些治理国家的君子需要德才兼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安排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孔子在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具体教学内容做出了新的发展。
孔子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在学习这些文化内容的过程之中,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品行皆优的治国人才。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念融合了仁爱、道德、学习、实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使之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道德修养和德行完美,而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道德高尚、有德行的人。
他强调,教育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的品德、智慧和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强调:“教育无别,敦修严谨。
”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仁”。
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品质,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是人与人之间必需的美德。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具备仁的品质,就能够克己奉公、尊敬他人、忠诚正直,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人。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人们要以仁为本,待人宽厚,做到“仁者爱人”。
孔子还提出了“教材”和“教法”两个基本概念。
他认为,教材应该以《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为基础,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而教法则包括了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引导和启发式教育等方面,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人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智慧,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提倡学习的态度,主张“求是”“好学”“博学”,鼓励每个人都要虚心学习、勤奋钻研,永远不要停止对知识的追求。
孔子还非常注重实践。
他认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只有通过实际的体验和实践,才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才能够真正将道德内化为行为。
他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将知识用于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分析
对于孔子教育思想分析1. 孔子的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孔子的生平事迹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有详细记载。
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政治不稳定。
孔子是一个忧国忧民、思考社会问题的人。
他致力于提出一种教育思想和治理思想,试图解决当时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问题。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以下方面:2.1 教育目的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达到完美,才能做到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他的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成为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人。
2.2 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是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
他认为这四者是人性中的重要因素,通过这四者来调和人性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倡导“先敬业”的原则,即在学习之前先要懂得“敬业”。
此外,孔子认为教育还需要通过“问”的方法来开展。
他的名言就是:“没有倡而教之,无以为师也”。
2.3 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文化、礼仪等方面。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幼小之日开始,传授他们“仁”、“义”、“礼”、“智”等方面的知识。
他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修养,而是关注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2.4 教育途径孔子主张教育需要经过师生互动、阅读书籍、讨论和实践等途径来实现。
他相信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阅读、实践、实际生活经验等则是教育的重要途径。
3.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深远意义,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素养在当今的社会中,许多人注重知识而忽视品德和素养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仁、义、礼等方面的素养,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素养。
3.2 倡导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这意味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其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仁治学”,提倡“克己复礼”,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和领悟。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以仁为本的教育。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是人类的基本道德。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人们相互尊重、互相关爱。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培育“大仁”,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高尚的情操,注重道德修养,追求道德完善。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勇于担当,使其能够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克己复礼”。
孔子认为,要做到内心修养,首先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平和安定。
他主张要做到礼贤下士、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要谦卑、诚恳地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努力做到“克己复礼”。
“克己”是要求每个人戒除私欲,修身养性,“复礼”则是要求每个人尊重传统礼仪、遵循社会规范。
这种精神与理念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在古代教育中得到了深入的传承。
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文为师”,主张重视教育教学的规范和方法论。
孔子强调要注重教育的规范性和系统性,要有权威的教育师范,要有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论,注重学生的专业化培养。
他主张教育要有规范、有纲目,要有老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学生必须尊师重道,服从教育纪律,孝敬师长。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规范,老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的引导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得到真正的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思想的这一部分,对当代教育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还主张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教育过程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理解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今的教育任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作用方面,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孔子认为要治国首先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即:首先是“庶”,即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同时,孔子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理,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的确,教育只有在经济发展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我们才有能力去建立学校,配置教学设施,安排与组织教学活动。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其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了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个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正真的人,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讲的:“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但是,孔子将人分为了“生而知之者”的上智、“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的中人、“困而不学”的下愚三类,断言有不移的上智与下愚,这是不科学的。
在教育方针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这一方针的主要内涵是:教育的对象不分华夷、不分贵贱,凡是愿意学习并且在学力、学习时间、经济条件上都许可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这一方针规定了孔子创办私学的受教育对象,指导着孔子的教育实践活动。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孔子广泛的吸收学生,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化到了普通平民,满足了普通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孔子强调“教”和“学”。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和培养能力。
而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孔子提出的“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他主张以爱心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注重“仁”的教育。
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其道德修养,而“仁”就是最高的道德价值。
他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质,才能为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孔子提倡以“仁”来对待他人,以慈爱、宽容和正义的态度与人相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他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尊重和帮助。
孔子也强调了“礼”的教育。
他认为,人应当遵守社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尊重他人,谦虚有礼,以礼待人。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塑造自己的人格和提升社会地位。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孔子还强调了“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他提倡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也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中的错误和困难来积累经验和成长。
孔子强调“学问之道”。
他认为,学问应当以道德修养为根本,同时也要注重宽广的视野和全面的知识。
他主张学习各种学科和艺术,不局限于某一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和成就。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的综合教育理念。
他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以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为使命,对于现代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评价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以“仁”为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教育引导,每个人都能具备仁爱之心。
他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其成为具备仁爱之心的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2. 强调人的修养孔子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的核心任务。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应该成为塑造社会的基石。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培养个人的礼仪观念、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以提高个人修养。
3. 重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孔子注重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他主张“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思维。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而富有智慧,为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1.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技能。
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这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非仅仅追求分数和技能。
2.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引导我们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3. 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孔子强调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我们教育不能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而且广泛,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
在孔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仁”就是人们本性中的最高境界。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行,强调要以仁为本,推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于人也”等观念。
这体现了孔子的人本教育观,即将个体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
他认为,培养学生们为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孔子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教育。
他主张教育要以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为基础,提倡知行合一,反对书本腐化、教条主义。
孔子认为理论知识要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认为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动手,勤学苦练,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强调“教育无止境”,提倡终身学习。
他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不仅仅应该在校期间进行学习,而且应该终身都保持学习的状态。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孔子还倡导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重视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他强调个人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并且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注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为杰出和卓越,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睿智的光芒,而他与学生之间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今天的教育者着力追求的目标。
全面认识孔子教育思想,将有助于启迪我们今天的教育者更深入的了解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孔子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孔子的一生除了参与政治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
孔子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精辟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所积累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次执行局会议讨论,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我们实在是有必要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一次全面的认识。
一、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在教育思想中,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束修是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说愿意在孔子门下学习的,孔子都是不会拒绝的。
所以,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有北方的卫人子夏,陈人子张,又有南国吴人子游。
孔子不因弟子的出身、贫富、资质、国籍的差异作区别对待。
南郭惠子曾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说明孔子门下的确是良莠不齐的,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化愚为智,化恶为善。
孔子扩大教育对象,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1],使一部分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摆脱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加速文化下移的进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使文化在贫民中传播,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培养了一批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人才,有助于华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基础,,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有积极意义。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等同于孔子主张教育平等,更不是主张教育普及,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但至少女性是排除在外的,他认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论语•阳货》),所以,女性必然是被孔子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的,而他“来者不拒”之后的“去者不止”的作法也是其未主张教育普及的表现。
但无论如何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使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在民间的百姓中广泛的传播,为我国教育的普及和蓬勃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同时,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时代,孔子秉持“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皆将其作为教育对象,这也充分显示了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极大的革命勇气和魄力。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虽然孔子并未概括出“因材施教”四字,这是由二程和朱熹从孔子的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2]但是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看,他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则建立在“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对学业生的志趣、专长、能力等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由也果”(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等,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孔子都是心里有数,在掌握了每个人的特点之后,孔子有的放矢的对其施以不同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读《论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孔子在当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知”时往往会根据学生性格、个性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回答。
在《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综观孔子的诸位弟子之所以各有所长,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方面的成绩,正是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专长,因材施教的结果。
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进行施教,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在孔子看来,所有的学习,无论是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之上的。
他将因材施教与启发式诱导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艺术,孔子则只用了几句予以表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启发”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
按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3]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让其学生举一反三,要求学生不但要“闻一知二”,进而更要达到“闻一知十”的境地,而教师则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挥,就是通过启发式教育来体现的。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之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欲罢不能,乐学好学的境界。
也正是因为这样,孔子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有独立见解、博学多闻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上,孔子提倡师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求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孔子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了谈话法,有许多人一起谈的,也有与个别人的交谈,《论语》记载的就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问答,讨论的情况。
孔子在教学中主张民主,其思想基础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4](p87)。
他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妄自臆度,不能专断,不能固执己见,不能自以为是。
在谈话教学中,孔子注意造就一种自然、友爱、诚恳的学习气氛。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切实实践着“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率直鲁莽,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亦真心接受;而作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的颜回,由于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反而引起孔子的不满,批评颜回的这种态度“非助我者也” [4](P111)。
子游为武城宰很有政绩,孔子视察时“闻弦歌之声”,便“莞尔而笑”并言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马上反驳,说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意思说:我的为政都是从老师你那里学来的,孔子则马上就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4](P182)。
孔子并不以子游的“当仁,不让于师” [4](P170)而难堪或怨恨,而是当即肯定了他的意见,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形成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整个教学过程即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两者辩证互动,就教师而言,教即是学,教与学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就学生而言,从教师处学得知识的同时仍需自己努力,方能有所提高。
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
从而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实现了共同进步。
四、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的“师道尊严”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互爱的基础之上的。
孔子作为一位圣人、圣师,但他却并没有“至圣先师”的架子,他并没有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他对学生谦和友爱,他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展开在与学生的结伴郊游中,展开在与学生席地而坐的交谈中,这是一种充分的平等和民主。
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敬而不畏,崇而不惧,他们对孔子畅所欲言,有疑必问。
孔子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师生之间有如父子、朋友。
孔子对学生的生活是关怀备至。
对于不求上进,白天睡大觉的宰予,孔子的批评是很严肃的“朽木不可雕也,类土之墙不可圬也” [4](P45),这无情的责备是建立在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之上的,是一种真正的有情,正因为有了孔子的“无情”批评和热心教诲,才使“昼寝”的宰予最终能序在四科,成为孔门之贤。
伯牛有疾,孔子亲自探望,“自牖执其手”,无限感慨地说:“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4](P58)哀痛之情一览无余,溢于言表。
孔子门下最得意的弟子当属颜回,但颜回短命早夭,“颜回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呼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P112),颜回的死让孔子涂感哀伤,有一次他曾说“颜回很好学,可惜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婉惜、哀痛怀念之情令人感伤。
孔子对学生的热爱,同样也赢得了学生们对他由衷的敬爱。
周游列国时,颜回掉队,等追上来时,孔子说:“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4](P117)师生之间生死与共的深情可见一斑。
难怪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5]孔子死后,众弟子如丧考妣,以丧父之礼待之,在墓旁守孝三年,而子贡仍不忍离去,又独留三年。
后来孔子的弟子及鲁国的其他人,相率前往孔子墓旁居住安家的有百余户,因而那儿就被命名为“孔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每个学生都是关爱有加同时又是一视同仁,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个特殊人物,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