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

合集下载

乡村及文化旅游概念和类型

乡村及文化旅游概念和类型

乡村及⽂化旅游概念和类型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产形态、民俗风情、⽣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化等为对象,利⽤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体的⼀种旅游形式。

它具有乡⼟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游客回归⾃然的需求性等特点。

⑤乡村旅游不仅能观光游览,亦可度假休闲,游客还能亲⾃参与体验农家⽣活与⽣产以及购买时新农产品和其它⼟特产品,是⼀种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旅游形式。

⑥乡村旅游的特⾊是乡⼟性,其⽬标是⽣存环境与乡村有较⼤差异的城市居民,因此在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时应充分利⽤这个城乡差异。

乡村旅游能满⾜⼈们回归⾃然的需求。

2.乡村旅游的类型2.1.按旅游对象来划分2.1.1.⽥园型:主要以农业⽣产活动、农业⽂化景观、农业⽣态环境为旅游对象。

主要存在于富有特⾊的种植业、渔业、牧业、果业和副业中,具体表现在⽢蔗林、⾹蕉园、苹果园、花卉园、⽠果园、基塘地、油菜花、⼑耕⽕种、⽔车灌溉、围湖造⽥、渔鹰捕鱼、采藕摘茶以及“⼈—村落—农业事象”构成的和谐的⽣态环境等,如⼴西桂林的阳朔渔村、滇西南的⼑耕⽕种。

在国外魏物农场和牧场,在我国则集中地体现在⼤中城市附近的“农家乐”上,如上海浦东的孙桥。

拣地。

⼑11-么⼤多数旅⾏社只在景点密布地经营,⼩打⼩闹,搞接待性业务呢?资源有名⽓,⼊市有利可图,于是纷纷上马以分⼀杯羹,殊不知只⽆⾮⼀是本地其利;⼆是这样的旅⾏社容易上马,⽽建⽴后却实⼒不够,有从客源地抢来客源才能分享只能在本地搞接待性服务,没有实⼒⽕把节,傣族的泼⽔节等传统节⽇;各地的舞龙灯、舞狮⼦、陕北农村的⼤秧歌、东北的⼆⼈转等乡村风俗;游春踏青、龙⾈竞赛、荡秋千、赛马、射箭、赶歌、阿细跳⽉等农村活动;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青⽥⽯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等民间⼯艺品。

2.1.3居所型:以建筑形式和聚落形态为旅游对象。

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7大模式 29种类型

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7大模式 29种类型

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7大模式,29种类型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➀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

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北京顺义“三高”农业观光园。

➁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

如四川泸州张坝桂园林。

➂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➃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

如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➀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

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➁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

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➂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

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➃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

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➀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

乡村旅游发展六大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六大模式

1. 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类型以独特的乡村风光,农业生产和民俗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农业娱乐型模式。

主要是依托原有的古镇建筑,融入古朴的文化气息,保留建筑的原貌,将本土的民居、地形地貌与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古朴与现代的结合,配以小桥、流水、水车、草棚、菜园、鱼塘、农家铺子、打谷场等典型的农村景物,融旅游、作画、观光、休闲于一体。

2.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该模式以整个村落为基础,在行政村的地域范围内,以农业为基础,使一、二、三产业相结合,通过各自的运作发挥出其内在的优势,做到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谐发展。

以工业带动农业,并且最终落实到旅游业,既能带动经济增长,又使农民能够同奔小康,建设成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种新农村,就是在集体领导下,整体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幸福。

同时,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兼顾各方设施的配套,使得吃、住、行便利和快捷。

3. 以产业文化为依托类型该类型是一种以产业为依托,利用当地主导产业优势,带动、发展乡村文化主题游,通过乡村旅游有效延长了主导产业价值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起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从而拉动影响整个村镇的新农村建设,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形成独特的产业文化优势,探索出一条利用第一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途径,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将乡村旅游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一种类型。

4. 景区依托型旅游模式这是凭借景区内丰富的观光旅游资源,以红色或其他旅游景区为依托,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以休闲、放松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吸引游人食宿并留下继续游览的旅游模式。

借助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资源,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综合化,这种旅游模式一般是走政府主导加市场化运作的道路。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新业态类型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新业态类型

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新业态类型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新业态类型2015-3-3 16:00:422乡村休闲旅游是以乡村的自然与人文客体为休闲旅游吸引物,依托乡村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及文化等资源,在传统乡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休闲、度假、娱乐、康体与会务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新形式表现多样化,称之为新业态类型,其主要可以归纳为:农家休闲型、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型、村寨与古镇型、农业生产体验型、乡村休闲度假型、农业科普教育型、体验运动型、康乐型、乡村商务会所型。

1、农家休闲型农家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自家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山水自然风光等,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进行吃、住、玩、游等休闲活动。

主要类型有三种:一是季节性观光,利用田间农业生产季节性景观及农家生活等吸引休闲者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目前许多农家乐式的接待都属于此类,广布于大中城市郊野地带。

如北京门头沟区永定镇苛萝坨村农梦园观光旅游度假村,其四面临山,九峰环抱、景色秀丽、空气清新。

有种养殖园区,还有OK、棋牌、羽毛球、乒乓球、蒸桑拿、做保健、篝火晚会、烤全羊、烤鱼、放鞭炮等;二是农事参与体验型。

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业工艺过程,吸引受众前来休闲体验游。

如北京延庆县井庄镇艾官营村山间别薯生态农场,主要内容为挖土豆比赛、泥巴乐园、应季农耕体验、玉米迷宫。

其占地450亩,是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设在北方的示范基地。

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农作物与防虫花卉、中草药、养生菜、森林蔬菜等农作物间作的生态模式;三是综合休闲型。

以优美的环境,良好的设施及舒适的服务,特色的吃、住、游、玩为吸引来招徕休闲旅游者,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休闲。

2、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型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乡村风土人情、民色文化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风俗、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及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及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及模式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适合人居。

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分享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及模式,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旅游化乡村生活的五点思考1、民宿应以乡村生活为根本东方式民宿缘起日本和中国台湾,被大陆发掘后,民宿热在内地渐起。

民宿在外在形式上,是一个包括吃住行工作情感的行为系统,在本质上是精神相对稳定、心灵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状态。

民宿的重点在“民”,这里的“民”特指乡民,从乡村生活的角度塑造民宿是根本原则。

比如舟山嵊泗的偏远渔村很富有渔味,现有的建筑空间看似无序凌乱,实则就是渔民们生活过程中点点滴滴情感的累积,是当地渔村生活与劳作方式的外化体现。

2、乡村类特色小镇的乡音不改乡村类特色小镇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完整要素的生活化空间”,产业功能为乡村生活服务,如此,既有的大农业、传统手工业、创意的乡村文化产业,都是增强乡村生活舒适性和吸引力、复兴乡村的有力支撑。

3、乡村小资源的聚沙成塔发展乡村旅游,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外,众多的山水花木、老屋街巷、民俗非遗、纵横阡陌和最重要的朴素乡民,都是乡村旅游的星星之火,可称之为“小资源”。

这些小资源在营造、强化、保持乡村环境方面意义重大,它们所构成的乡村基本面是“高大上”的点线状资源无法取代的。

4、设计建设应乡势不同的设计建设应对不同需求,未来的乡村生活可以与城市生活做差异化的分工,城市是追求速度效率、标准化的工作生活的空间,乡村则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个性,追求与自然、生态、文化的共融,是从事创造性劳动和诗一般生活的空间。

未来的乡村旅游设计建设还要重视乡土工匠、乡间艺人的作用,他们的`乡村生活感受和乡土技能是现代高科技无法取代的,特别是他们对乡村发自内心的、几十年沉淀的真情实感最为宝贵。

浅谈云南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

浅谈云南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

浅谈云南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得到较快的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展为整个旅游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水平也有了大大的提高,以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和高品味的需求。

罗平多依河是一个乡村旅游的典型例子,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民族风情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到景区游览,从而造就了罗平多依河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文章主要以罗平多依河乡村旅游开发为例,从景区开发的类型、旅游产品及旅游地周边客源市场等方面来分析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开发。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出了有关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出一些其对策。

关键字:乡村旅游罗平多依河发展现状对策英文摘要及关键词AbstractSince the1990s,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o get to rural tourism as the mainstay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entire tourism industry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consumption of China's economy,China's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also been greatly improved to meet the tourists diversification,multi-level and high taste needs.Luo by the river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rural tourism,because of its excellent location,unique ethnic customs and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attracts tourist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cenic tour,thus creating a Luo by the river rural tourism rapid development.Article mainly Luo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y the river,for example,in terms of the type of area development,tourism products and source markets around tourist attractions,such a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lies.Author through field surveys and col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for its existing problems,the author summarizes some of its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Statu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bythe river Luo浅谈云南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发——以罗平多依河为例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这也直接引发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外出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有效方式。

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

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拓宽农民就业空间、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还可以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文明进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并拉动乡村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对增进城乡交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乡和谐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加快新型城镇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2]。

1.乡村旅游的概念随着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乡村旅游逐渐呈现出多层次、综合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但目前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

大众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游客感受方面,即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生活或是放松身心,而对乡村日渐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有待进一步了解。

国内学者杨旭(1992)较早的提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的农业、经济和社会三大资源所构成的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3]。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

近几年由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各种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学者们在定义乡村旅游时考虑到目标人群、游客感受和产品功能等多个方面,乡村旅游的概念日趋具体化。

由于乡村旅游的复杂性和复合性,各界人士对其概念界定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旅游具有地域限制,即乡村旅游开展的活动都是在乡村进行的。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依托于自身独有的农业、自然和人文等资源,为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提供集观赏、休闲、体验、学习、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旅游活动。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案例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案例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案例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即将优美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农业产品等融入到乡村旅游中,通过景区的优势引导游客到周边的乡村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和购物等,实现双赢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案例:
1. 桂林漓江风景区:该景区将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漓江山水画卷。

游客可以在游览景区的同时,到周边的乡村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购买纪念品等。

2. 华山景区: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景区通过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将周边的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特色元素融入到游客的旅游体验中。

3. 丹霞山景区:丹霞山是一处以红色砂岩地貌为主要特色的景区,也是中国南方颇具知名度的旅游景点之一。

景区依托本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展了种植、采摘、制作等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未来,这种形式的旅游将会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 1 -。

产业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案例

产业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案例

产业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案例一、背景介绍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到农村地区进行观光游览、参与农耕体验等活动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产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和农村发展的新引擎。

在当前整个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大形势下,乡村旅游已成为了整个旅游产业的热点,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二、案例描述某省某市地处山水相连的自然风光带,是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但由于地广人稀,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农村经济一度落后于城市。

为了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该市政府引导企业与当地农户合作,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了一批产业依托型乡村旅游项目。

1. 民宿业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民宿成为了热门的住宿选择。

在该市,政府鼓励企业和农户合作开发民宿业,以提升当地村民的收入。

一些有条件的村庄将老宅子改造成了民宿,给游客提供了宜居的住宿环境,同时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一种新的收入来源。

民宿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真实的农村体验。

2. 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以农村田园风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这一项目以提供农家饭菜、农场游玩、农业体验等服务为主,游客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可以感受真实的农村生活。

该市政府鼓励农户开发农家乐项目,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扶持政策。

目前,农家乐已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项目,一些农户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并且也为当地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3. 乡村体验政府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农业体验项目,如植物采摘、农作物栽培、农业技术学习等,以此来吸引游客,提升当地农民的收入。

一些当地农户开始提供种植水果、蔬菜的体验活动,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从而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乐趣。

4. 乡村文化活动该市政府鼓励企业和农户开发乡村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乡村篝火晚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受,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种新的收入来源。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范本模板】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范本模板】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1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概述1.1民俗文化概述从旅游学上说,现在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的统一,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且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

更进一步来说,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民俗文化"上面.本章将“民俗文化”解释为民间民众的民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的、共享、传承的民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纪》一书中就有“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换句话说,每个乡镇、每个乡村都可能有不同的民俗风情。

因此,梳理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2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游客从整体上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

更重要的是,将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底蕴,无疑会使此类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大大提高。

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鲜活性是乡村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源泉,民俗文化的大众性和传统性是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竞争的动力。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举办全国舞蹈节发展民俗旅游;突尼斯凭借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近几年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各地旅游部门都在大力挖掘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展迅速,如陕西袁家村“关中印象”、查干湖冬捕、云南丽江古城等。

城市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案例

城市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案例

城市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案例
城市依托型乡村旅游发展案例有莫干山民宿和承德市"小城子村”等。

莫干山民宿作为中国民宿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依托大城市的人流和消费力,成为爆点树立了乡村旅游的品牌,并带动了乡村振兴。

其成功经验包括挖掘独有的生态资源作为开发生态旅游之本,并打造独有的生态IP"青蛙共和国",带动衍生产业发展。

承德市"小城子村则是一个美丽休闲乡村模式的案例。

这个村庄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政府通过引导村民挖掘本地的生态资源,开发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提炼独有的文化IP,如"青蛙共和国”,并带动衍生产业发展。

以上两个案例都充分开发和利用了当地的生态资源,同时结合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元素,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制定:审核:批准:。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最近乡村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理论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乡村旅游的论文;旅游实践界出台了不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的规划方案和广告型介绍材料。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能形成这种快速发展的火热局面,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刘德谦教授2006年1月20日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文中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分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笔者都非常赞成,特别是从游客需求方面,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两大部分。本文拟从其划分的传统与现代两大类乡村旅游作进一步细分和发展趋势的探讨。
6.乡村休闲娱乐类。从需求供给角度,大多离城市较近的乡村为城市居民在假日或闲暇时间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度假、娱乐等场所设施,如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旅店等。
7.乡村名胜类。指依托本村或与之相邻的历史文化或山水名胜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借景”,即借老祖宗和大自然给后代留下的古迹和名胜,其功能主要是观光,通过其他特色景观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北京的门头沟潭柘寺村、怀柔慕田峪村、房山周口店村等就是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
一、传统乡村旅游
以其体现出的特点作依据,可细分为以下8类:
1.乡村民俗型。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乡村民俗又分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近20类。拥有这些民俗资源的乡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民俗旅游。
1.现代新农村类。我国各省区都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们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如北京的韩村河、江苏江阴的华西村等。

依托畲族文化优势,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依托畲族文化优势,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关 键 词 : 宁县 ; 号 乡村旅 游 ; 展 对 策 发
中 图分 类 号 : 50 F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9 4 ( 0 20 —2 00 17 —94 2 1) 50 6 —3
1 引 言
乡村 旅 游 是 指 以农 村社 区 为活 动 场 所 , 乡 村 田园 以
景 宁县 是 国家 重 点扶 贫县 , 济 基 础 薄 弱 。乡 村 旅 经 游业 虽然 有 所 发 展 , 总体 上 尚处 于 起 步 阶 段 , 村 旅 但 乡
游业 主要 以 民营 经 济 为 主 体 , 府 投 入 较 少 。 由于 资 金 政
投 入 有 限 , 部 分 乡 村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滞 后 , 务 功 能 不 大 服 全 , 能满 足 游 客 需 求 。如 道路 路 况 差 , 车 场 、 生 间 不 停 卫 等公 共设 施 简 陋 , 活 污 水 和 垃 圾 处 理 设 施 缺 乏 , 生 生 卫 状 况 差 , 游 旺季 住 宿 床 位 紧 张 等 。 同 时 , 村 的 电路 旅 农 较为老化 , 随着 “ 家 乐 ” 模 的 逐 步 扩 大 , 电 量 逐 步 农 规 用 增 加 ; 些 景 点 尚未 开发 就 对 游 客 开 放 , 炉 西 峡 等 , 一 如 因 此 存 在 一 定 的 安全 隐 患 。
和社 会 文 化 风 俗 为 吸 引 物 , 都 市 居 民为 目标 市 场 , 以 以 领 略农 村 乡野 风 光 、 验 农 事 生 产 劳 作 、 解 风 土 民 俗 体 了
和 回 归 自然 为 旅 游 目的 的 一 种 旅 游 方 式 。 乡 村 旅 游 既 包 括 了 乡村 观 光 农 业 旅 游 , 包 括 乡村 民俗 文化 风 情 旅 又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七大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七大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七大发展模式2016.8.1//模式一美食购物型:美食购物驱动乡村旅游发展//美食购物驱动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也将是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热点,将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购物文化相结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形式。

发展类型:1、地方特色产品驱动型。

如:北京延庆的柳沟村、阳澄湖畔的清水村、香港大澳渔村、日本十胜、瑞士奶酪村等。

2、外来引入产品驱动型。

如:北京昌平的虹鳟鱼一条沟、新加坡荷兰村等。

3、现代购物综合体驱动型。

如:天津武清的佛罗伦萨小镇。

//模式二景区依托型: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络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这是一些著名景区(如5A景区)的一种附属产品,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开发中较多地保存着乡村的原始状态。

也有部分景区内的村庄,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光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特征:1、景区依附性2、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3、客源市场共享性经营管理的模式解析表//模式三产业依托型:特色产业驱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炼:模式一:特色产品+旅游观光。

如:日本三岛町/海南铁匠村/洛阳唐三彩/江西景德镇/浙江海安县模式二:规模产业+休闲度假。

如:法国格拉斯小镇/美国纳帕溪谷模式三:著名企业+休闲娱乐。

如:美国好时巧克力工厂/天津伊利工厂模式四:特色产业+旅游观光。

如:浙江义乌市青岩刘村“淘宝村”/广东揭阳市军铺村“淘宝村”//模式四历史文化依托型:古村旅游发展模式////模式五民俗依托型:乡村文化活化与社区发展模式//发展类型:1、物化民俗+乡村旅游2、制度民俗+乡村旅游3、精神民俗+乡村旅游特色案例:如:天津杨柳青镇/北京宋庄画家村/深圳大芬村/台东铁花村等//模式七创意农业依托型:创意农业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创意农业依托型乡村旅游即以创意农业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将乡村旅游业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农业第一产业相结合,同时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立足当地规模化农业产业优势,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农户参与的一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 功能定位:延续景区山水休闲意境,多业态组合开发的 景区配套服务功能区。 景点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比重基本呈现85%和15%的分布 格局,景点旅游是旅游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乡村旅游收入 大约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与其在别处仰望 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 依托大景区发展起来的包括乡村旅游在内 的各类景区的共同使命。
2、乡村旅游目前经营开发模式
❖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公司+社区+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 ❖个体农户经营模式 ❖农户+农户模式 ❖股份制模式
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一)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要素
1、休闲农业项目名称 2、开发项目的区位分析 3、控制性规划的平面布局 4、道路、水系的规划布局
• 乡村旅游内容: 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文
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 多方面。
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土性 地域性 实践与体验性 雅俗共赏性
三、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 兴起:1989年4月,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次研讨会——中 国农民旅游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农民旅游 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反映了20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的兴起;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 年4月25日) 二、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 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
(一)休闲农业概念
•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 ,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 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农业部关于休闲农庄 的建设指导意见)

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振兴案例

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振兴案例

文旅融合引领乡村振兴案例
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旅融合成为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文旅融合案例,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是安徽黟县的“黟山文化旅游区”。

该区域依托黟山山水、
古村落和文化景观,打造了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

同时,该区域还引入了文化创意产业和民宿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旅产业链。

如今,“黟山文化旅游区”已成为黟县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景区之一。

其次是云南丽江古城的“民俗文化村”。

该村以丽江古城民俗文
化为核心,建设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古城夜游、骑马穿越古道、手工制作等。

这些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更具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此外,江苏扬州的“瘦西湖文化旅游区”也是一例成功的文旅融合案例。

该区域以瘦西湖为核心,结合扬州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园林艺术,打造了一条具有深度和内涵的文化旅游线路。

同时,该区域还引入了多种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服务,如茶文化、民宿、旅游演艺等。

如今,“瘦西湖文化旅游区”已成为扬州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
目的地。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也能够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地方将文旅融合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 1 -。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案例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案例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案例
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成为了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更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将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以杭州市西湖区的灵隐景区为例,该景区依托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条名为“灵隐深处”的乡村旅游线路。

游客可以在景区内游览完后,选择前往乡村深处,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饭菜、参加农耕活动等。

这种模式不仅拓展了景区的旅游内容,也为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和收益。

类似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杭州市余杭区的九溪景区,依托周边的龙井茶、丝绸博物馆、虎跑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条“文化+自然”的旅游线路。

这条线路不仅可以让游客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手工艺。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向深度、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将景区和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让游客获得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也可以为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收益。

- 1 -。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出多种开发模式与经营模式并存,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但是。

在很多地方存在发展模式单一,缺乏统一协调规划,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发展模式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不持久、经营困难等问题。

改变农业简单式的目的性农产品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开发和经营模式,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通过分析比较各种乡村发展模式,吸取国内外乡村发展模式案例中的一些先进经验,对地方选择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一)城市依托型。

这种发展模式依托于城市的地理、市场优势,在环城区域发展形成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圈。

北京蟹岛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度假村,占地3,300亩,集种养殖、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

美国休闲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态发展较快,到80年代仅东海岸就有1,500处休闲农场,到了90年代逐渐向大中城市周边集中,在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大城市周边开辟了大量的休闲农业、农业文化遗产等区域,大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纵深化发展。

美国乡村旅游类型多样,既包括人文色彩的田园村舍、农耕文化遗产等项目,也包括自然风光的森林、湿地、山川、河流等项目。

(二)农业观光型。

在农业观光旅游中,花海经济以其独特性一跃成为热门投资领域。

如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的“五朵金花”,是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

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农户依托特色农居,推出赏花品果、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多种项目,现已形成红砂村的“花乡农居”、万福村的“荷塘月色”、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篙花园”、江家村的“江家菜地”几大景点,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典范。

“五朵金花”将五个村子联合起来,通过区域合作发展,增加了项目发展的凝聚力。

又如婺源篁岭特色小镇以油菜花海著称于世,有“最美乡村最美景致”之称。

篁岭在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对村落周边的观光休闲体验产品做了整体的规划与开发,借助簇拥的千亩梯田打造四季花谷,突破季节限制,在千亩梯田上种植四季花卉,并以两个月为周期更换主题,营造花海景观、大地艺术。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的十大发展模式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

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要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位;三是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等。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临近重点景区;二是游客量较大;三是周围农民具备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

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要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从业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安徽省石台县大演乡、湖南省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等。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1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概述1.1民俗文化概述从旅游学上说,现在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的统一,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且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

更进一步来说,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民俗文化”上面。

本章将“民俗文化”解释为民间民众的民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的、共享、传承的民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纪》一书中就有“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换句话说,每个乡镇、每个乡村都可能有不同的民俗风情。

因此,梳理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2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游客从整体上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

更重要的是,将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底蕴,无疑会使此类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大大提高。

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鲜活性是乡村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源泉,民俗文化的大众性和传统性是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竞争的动力。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举办全国舞蹈节发展民俗旅游;突尼斯凭借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近几年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各地旅游部门都在大力挖掘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展迅速,如陕西袁家村“关中印象”、查干湖冬捕、云南丽江古城等。

1.3发展类型民俗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近日的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是将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风土人情,来到乡村的旅游者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

当然,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找到合理的模式,如同男女处对象一般,需要相互的合适,才能够长远的、和谐的发展下去。

如图(1),本章归纳总结出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几大类别:物化民俗、制度民俗和精神民俗。

民俗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也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本章将通过实际案例来解读物化民俗乡村旅游、制度民俗乡村旅游、精神民俗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

书中案例为某一个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但不意味着它的其他开发模式所对应的旅游产品就不存在。

1.31物化民俗+乡村旅游物化民俗是指当地人模式化了的物质产品创造方式,如饮食、服饰、住宅、特产和田园牧场及生产交通工具等。

物化民俗和乡村旅游相结合,让乡村旅游具有物化民俗的体验性,如饮食品尝、歌舞观赏、土特产购买、田园活动等。

陕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通过对关中物化民俗的打造,在饮食、住宅、特产等方面做足了文章,让游客流连忘返。

1.32制度民俗+乡村旅游制度民俗是当地社会主义体制和运作方式,对个人参与社会活动具有规范性意义,如节庆民俗、利益民俗及娱乐竞技等。

制度民俗和乡村旅游结合,游客可以在乡村旅游中更好的参与节庆活动、婚俗过程、地方娱乐和竞技参与等,如查干湖冬捕就很好的体现出了制度民俗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好处。

1.33精神民俗+乡村旅游精神民俗主要是当地集体性意识形态,如道德观、伦理观、宗教信仰等心理习惯和语言习惯、民间文学等。

精神民俗和乡村旅游结合,更多的是让游客从整体上了解、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由体验“俗文化”到理解“雅文化”的牵引效应。

图1:民俗文化分类2国内案例2.1xx家村2.1.1基本概况袁家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境内,全村现有农户64户,村民近300人,全村总面积800亩。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全村进行了农业化改造,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迅速脱贫。

该村还积极探索农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建有水泥厂等村办企业,工业基础较好。

自2007年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以“关中印象体验地”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接待地。

袁家村位于举世闻名的唐盛世皇帝——唐太宗李世民陵(唐昭陵)山下,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312国道、福银高速、陇海铁路近在咫尺,107省道、关中大环线、礼泉旅游大道、唐昭陵旅游专线均从附近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距离西安城区1小时车程,距咸阳城区半小时车程。

2.1.2xx家村旅游开发评价袁家村地处渭北高原和关中平原的交错区域,村域范围内几乎不存在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禀赋较差。

袁家村本身的历史遗存并不充足,全村建筑格局基本上是文革后修建形成的,没有文物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

就资源条件而言,和秦岭北麓的众多依山傍水的山村抑或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相比,袁家村的旅游资源显然处于劣势。

这就使得袁家村要想在关中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中脱颖而出,就必需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明确自身旅游形象定位,设计出独特的旅游产品来。

自2007年开始,袁家村利用物化民俗中的代表产品,如饮食、服饰、住宅、特产和田园牧场及生产交通工具,开始打造“关中文化体验地”为主题的旅游形象,以乡村休闲,文化体验作为旅游产品的定位。

袁家村利用复建关中民居、街巷,展示关中乡村生活和生产流程,品尝礼泉小吃,辅以农家乐休闲、住宿,提供较为完整的旅游服务。

通过五年的发展,袁家村在关中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体现,目前袁家村已经被认定为AAA级景区。

袁家村的旅游产品,并不是现有的街巷和民居也不是原来村民居住的场所。

但这些复建或者移植的建筑和展示活动,却真实地反映了关中农村在半个世纪前真实的生活场景,满足城市游客对于心目中乡村旅游的认知需求,达到预期的心理满足。

2.2xx冬捕xx又名xxxx(蒙古语意:白色的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的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总面积420平方公里,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查干湖被游客所熟知更多的是因为那充满原始北方渔猎文化气息的冬捕。

查干湖冬捕,源于史前,盛于辽金。

也因冬季捕鱼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12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渔民进行大规模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神秘的祭湖仪式和凿冰撒网的捕鱼场面,都让人大开眼界。

在冰上举行的捕捞祭祀过程极具民族特色,由当地德高望重的渔把头主持仪式,在开网眼的冰面上,摆放糖块、炒米、水果、奶干等贡品,点燃香火,跳起查玛舞,念诵佛经,鱼把头唱祭词,祭祀天父、地母和湖神,祝愿冬捕平平安安,多出鱼、出好鱼。

而后,会“识冰”的鱼把头把耳朵贴在冰面上,通过水流声来分辨鱼群位置,喝完壮行酒,随着鱼把头一声“上冰”令下,鞭炮齐燃,吆喝声、鼓声、号角声响彻整个湖面,冬捕开始了。

查干湖冬捕是目前唯一仍然保留蒙古族最原始的捕鱼方式,也因此令查干湖成为了吉林省新兴的旅游景点,加上附近的妙因古刹(藏传佛教)、查干湖滑雪场等景点,大力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而基于这个日益商业化的活动,冬捕每年的头鱼往往成为当地富有阶层抢购的目标,亦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2013年查干湖冬捕头鱼被拍卖到28万元,吃头鱼能带来好运,据说历来帝王就喜欢吃查干湖的头鱼预示江山稳固风调雨顺。

吉林省以节庆民俗查干湖冬捕作为核心引爆点,经过当地社会主义体制和运作方式,已经成为制度民俗乡村旅游的典型性代表。

2004年,中国城市研究会依据《亚太人文生态价值评价体系》,把查干湖冬捕评审列入“中华百大美景奇观”,并载人《亚太国际卓具保留价值的生态历史财富》蓝皮书目录。

2008年查干湖冬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查干湖冬捕景观成功人选“吉林八景”,被誉为“冰湖腾鱼”。

2.3xxxx云南特有的社会发展史造就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和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品位较高,感应气氛较好,互补性较强,为发展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条件。

丽江以其优质的旅游资源、厚重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世界。

2.3.1节庆产品开发——民俗节庆活动遍地开花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世代居住着纳西、傣族、白族、普米、白、藏、彝、傈僳等12个民族,各种民族有各种不同特色的民间节日,如纳西棒棒节、骡马节、三朵节、摩梭女儿国的转山节、彝族的火把节、普米族的朝山节。

这些传统的节日一方面传承丽江文化,另一方面在这些节庆中通常都有赛马、摔跤、民族舞蹈等大型活动,如纳西古乐、纳西打跳等、也使游客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当地的文化中,更好地了解丽江文化。

因此民俗节庆也是丽江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如彝族的火把节,由当地民众组成的演员与游客一起载歌载舞,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夜间活动,吸引游客留下来。

2.3.2娱乐产品开发---“艳遇之都”丽江为游客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身心放松的氛围,在这里游客可以完全释放自己,没有城市的束缚和隔阂,让游客的心态都奇妙地趋于一致,这是导致丽江被誉为“艳遇之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丽江的酒吧街是夜晚丽江古城内最有特色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丽江古城一张重要名片。

新华街的酒吧一条街、五一街的静吧、还有游离于餐厅和酒吧之间的“餐吧”,可以满足不同风格游客的需求。

3国际案例3.1xx达姆风车民俗村桑达姆风车民俗村在距阿姆斯特丹仅20公里的地方,这里还保留着16、17世纪的旧式建筑、传统工艺,并融合了现代化生产方式。

它的环境与建筑富有特色,房屋和小桥均为木制,完全保留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木制结构和风格。

民俗村集生活与旅游于一体,以其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庄重古朴的老式建筑传统的工艺展示和古老的风车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民俗村,有现场使用传统工艺制作木鞋、奶酪的作坊。

比如说木鞋,现在荷兰人已经很少穿了,只是在一些乡下,偶尔还见到在田里或马厩工作的农夫还穿它,让人忆起木鞋所具有的保暖与抗潮湿的特性。

在一大群好奇的中国游客面前,民俗村的演示者说着“烘干”、“磨光”和“荷兰技术”等生硬而让你发笑的中国话,也就是这种让人惊叹的现场演示,让很“理性”的中国游客也疯狂地购买荷兰木鞋,尽管他们都笑着说回去不要给人送“小鞋”。

荷兰人继续制造他们的木鞋,因为木鞋是很受欢迎的纪念品。

几乎每个纪念品专卖店都卖那些色彩鲜艳、大小各异的木鞋。

3.2xxxx民俗村(xx)霍洛克民俗村位于匈牙利东北部,距离布达佩斯100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