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内容项目名称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基础
遗传学第五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 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
• DNA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 DNA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 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 –DNA复制的明显方式 DNA复制的明显方式 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的明显方式——半保留复制。Waston 半保留复制 Crick在1953年就指出 DNA可以按碱基互补 年就指出: 和Crick在1953年就指出:DNA可以按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进行半保留复制。 配对原则进行半保留复制。而在此之前对复制 方式人们一无所知。 方式人们一无所知。 –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的理由: 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的理由: 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的理由 DNA核苷酸顺序规定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 DNA核苷酸顺序规定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 酸顺序;DNA中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 中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 酸顺序;DNA中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并 存在某种遗传密码(genetic code), 存在某种遗传密码(genetic code),将核苷酸 序列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 序列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 • 在其后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沿着这两条途径前 在其后的几十年中, 探明了DNA复制、 DNA复制 杨先泉制作 进,探明了DNA复制、遗传信息表达与中心法则等 17 内容。 内容。
杨先泉制作 6
1)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a、脱氧核糖 腺嘌呤( )、胞嘧啶 胞嘧啶( )、鸟嘌呤 鸟嘌呤( )、胸腺 b、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胸腺 嘧 啶(T) 双链、 c、双链、长 RNA(核糖核酸) 2)RNA(核糖核酸) a、核糖 腺嘌呤( )、胞嘧啶 胞嘧啶( )、鸟嘌呤 鸟嘌呤( )、尿嘧啶 b、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尿嘧啶 (U) 单链、 c、单链、短 2、分布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少量存在于细胞质的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核仁 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核仁 少量存在于染色体上。 上,少量存在于染色体上。
生物 必修二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概念总结
生物必修二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概念总结生物必修二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概念总结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一、基本概念1.基因: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核酸分子片段。
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在某些病毒中是一段RNA。
2.DNA的复制:新的DNA的合成就是产生两个跟亲代DNA完全相同的新的DNA分子的过程。
3.___转录____:遗传信息由DNA传递到RNA上的过程。
4.翻译:核糖体沿着mRNA的运行,氨基酸相继加到延伸中的多肽链上。
5.逆转录:遗传信息由RNA传递到DNA上的过程。
6.遗传密码:mRNA上每相连的三个核苷酸,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7.基因表达:基因形成RNA产物以及mRNA被翻译为基因的蛋白质产物的过程。
二、主要结论1.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它是由①磷酸②碱基③脱氧核糖组成。
其中,②和③结合形成的单位叫核苷。
组成DNA的②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所以,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
2.DNA的空间结构特点:(1)两条长链按方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内侧是_碱基___;(2)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3)碱基配对原则:A与T、G与C配对。
3.DNA分子的功能: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方式中_携带_______着遗传信息。
DNA分子通过_复制____,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保持了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NA分子具有携带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双重功能。
4.蛋白质合成过程:(1)以__DNA分子一条链__为模板,在细胞核中合成___mRNA___________;(2)____mRNA____通过细胞核的__核孔__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中的__核糖体_(一种细胞器)合成蛋白质。
5.中心法则(图):1三、横向联系1.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基本组主要A碱基成单位片断组成成分(1)图G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了生物个体的性状传递和变异。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了解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详细探讨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2. 掌握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DNA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4. 理解基因突变的形成原因和对进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课件、白板、教科书、图片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剂、实验用具等。
三、教学过程1. 概念介绍a. 遗传的基本概念:性状、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b. DNA的结构和功能: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携带遗传信息等。
2. DNA的复制a. 半保留复制的过程:解旋、复制、连接。
b. 意义和目的:保证遗传稳定性、提供变异基础。
3. 基因突变a. 形成原因:化学物质作用、辐射、DNA复制错误等。
b. 类型和影响:点突变、插入/缺失突变、重组等;对进化的推动和创新作用。
4. 总结与拓展a. 总结遗传的分子基础的主要内容。
b. 关联其他生物学相关概念: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等。
四、教学辅助1. 利用多媒体展示DNA结构、复制过程的动画和实验截图。
2. 图片、图表辅助解释各个概念和过程。
3. 实验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过程,生动呈现基因复制和突变的现象。
五、教学评价1. 教学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现象,并描述其中涉及到的遗传分子基础。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于性状表现的影响,拓展学生思维。
3. 综合评价: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学科实践任务,包括解析生物学相关研究文章,总结学科前沿发展。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2. 建议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突变类型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遗传的分子基础
1个环约 含100kb
染色质高级结构
looped domain structure
30 nm 纤丝
300 nm
Nuclear matrix (核基质), 蛋白质复合体
Steps from DNA to chromosome
四、RNA的分子结构
tRNA结构
四、RNA的分子结构
三种RNA 分子
信使RNA (mRNA) 转移RNA (tRNA) 核糖体RNA (rRNA)
转录单位的结构
Structure of a transcription unit
DNA
+1
promoter
Transcribed region terminator
ATACG
TATGC
Antisense strand
染色质结构
• 组蛋白H1:大小为 23 kDa 1. 位于核小体核心外侧, 与DNA连接松散, 2. 其序列保守性较低
3. 组蛋白H1的作用: 在DNA出入核小体核心颗粒处对
DNA起稳定作用。
核小体组成 (Steps to make a Nucleosome )
DNA + Histone octamer (组蛋白 八聚体) → Nucleosome core (核小体核心 146bp) + H1→> Chromatosome (染色小体 166bp) + linker DNA→ Nucleosome (核小体) (~200 bp)
2. DNA合成的开始 合成DNA片段之前,
先由RNA聚合酶合成一小 段RNA引物(约有20个碱基 对) ,DNA聚合酶才开始 起作用合成DNA片段。
复制叉的结构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被发现,并被证明是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上的一种突发变化,包括单碱基突变、拷贝数变异、基因重排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表达的异常,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转录、翻译和修复机制,最终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机制单碱基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形式,它可以分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含义突变等。
错义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对碱基被替换为另一对碱基,导致了氨基酸的替换;无义突变是指新的DNA序列导致生成了一个过早终止信号,导致未能生成完整的蛋白质;含义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对碱基被替换为另一对碱基,但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对蛋白质功能没有影响。
拷贝数变异是指某些基因因存在基因副本数的变化,例如某些人群中存在基因拷贝数增加导致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基因重排是指出现了基因片段的缺失或重组,导致基因剪切和表达异常,例如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可以产生数百亿条不同的克隆。
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毒物因素、放射线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基因突变。
DNA链的不正确配对、DNA杂交、化学修饰和氧化损伤都可以干扰DNA的复制过程,导致基因突变。
此外,细胞内的生物调控网络也是基因突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基因表达的异常可以影响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等调控机制,从而促进基因突变发生。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遗传疾病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糖尿病、癌症、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等常见疾病都有遗传因素,主要是因为一些特定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是由于心脏发育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不正常所致;血友病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基因的缺陷或突变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基因突变也是一些罕见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例如囊性纤维化、表皮松弛症等。
教案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三、基因的作用与性状表达
基因对于遗传性状的表达,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如果基因的最终产物是结构蛋白或功能蛋白,那么基因的变异可以直接影响到蛋白质的特性,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性状。但在更普遍的情况下,基因是通过酶的合成,间接地影响性状的表达。案例、总结
四、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原理
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大致分为四步(1)目的基因或特定DNA片段的分离;(2)重组
DNA分子(即基因重组);(3)将重组DNA引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正确表达。
2、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案例、启发、总结
归纳小结:
遗传信息通过三种RNA的作用使自然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有规律的发生和表现
核糖体是活细胞的工厂,mRNA是加工的蓝图,加工的原料是氨基酸,由tRNA转运到工厂中(核糖体上),按照mRNA蓝图加工成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提问、启发、讲授、总结
二、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遗传信息由DNA传向DNA的复制过程,以及遗传信息由DNA传向RNAFra bibliotek再由RNA传递
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就是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心法则是基因表达机制的最
巩固课程:三种RNA是如何使性状最终表现出来的?提问
布置习题:
1、简述RNA的种类及其主要作用。
2、翻译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3、论述转录的过程。
4、已知一条核苷酸链A-C-C-G-T-T-T-A-,试问
(1)这条链是DNA链还是RNA链?
(2)以该链为模板,合成的DNA链碱基顺序是什么?
(3)以该链为模板,合成的RNA链碱基顺序是什么?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启发、讨论
教具:黑板
全国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四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考点1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
D.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23456
解析 答案
2.(2017·全国Ⅱ,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 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
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123456
解析 答案
4.如图是生物体内有关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图解,其中1、 2、3分别代表相关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2过程涉及的场所是相同的
B.图中3过程表示翻译,且方向为由左向右
√C.图中4个核糖体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从而加快了翻译速度
D.不同的tRNA可能转运相同的氨基酸
123456
解析 答案
6.(2018·安徽江淮十校三模)某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如图所示,①~⑤表 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用某药物抑制②过程,该细胞的有氧呼吸将受影响
B.物质Ⅱ上也具有基因,此处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C.①④为同一生理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D.③⑤为同一生理过程,所用密码子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123456
解析 答案
123456
题型二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分析 3.(2018·全国Ⅰ,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 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第二-四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16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
侧翼序列 (上游)
编码区
侧翼序列 (下游)
17
外显子与内含子接头
• 割裂基因结构中外显子-内含子的接头区是一高 度保守的一致顺序,称为外显子-内含子接头。 • 每一个内含子的两端具有广泛的同源性和互补 性,5′端起始的两个碱基是GT,3′端最后的 两个碱基是AG,通常把这种接头形式叫做GTAG法则(GT-AG rule)。这两个顺序是高度 保守的,在各种真核生物基因的内含子中均相 同。
25
26
四、基因表达的调控 •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多阶段水 平实现的,即转录前、转录水平、转录 后、翻译和翻译后等五个水平。
27
第五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全球范围 的全面研究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科学项目。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Dulbecco在1985年率 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DNA 3.2×109 核苷酸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阐明其在 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 得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
15
(二)割裂基因
•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割裂基因(split gene) ,由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和非编码序列 (内含子,intron)组成,二者相间排列。 • 每个割裂基因中第一个外显子的上游和最末一 个外显子的下游,都有一段不被转录的非编码 区,称为侧翼序列(flanking sequence)。
A
a1 a2 …
34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 遗传学上把群体中存在于同一基因座上, 决定同一类相对形状,经由突变而来,且 具有3种或3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 互称为复等位基因。
遗传的基本原理及分子机制
遗传的基本原理及分子机制遗传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传递。
遗传的基本原理和分子机制是我们理解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遗传的基本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分子机制。
1. 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概念:基因和遗传物质。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单位,它由DNA分子组成。
遗传物质是指DNA和RNA,它们携带了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包括外貌、行为、生理功能等。
基因是通过遗传物质的复制和传递来实现的。
在有性生殖中,基因从父母传递给子代。
在无性生殖中,基因通过细胞分裂和复制来传递。
2. 遗传的分子机制遗传的分子机制主要涉及到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DNA的复制是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中的复制过程。
在复制过程中,DNA的两条链分离,并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转录是指DNA信息转化为RNA的过程。
在转录过程中,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合成与之互补的RNA分子。
RNA分子可以是mRNA、rRNA或tRNA等不同类型的RNA。
翻译是指RNA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mRNA被核糖体识别,并将其上的信息翻译成氨基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进一步折叠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实现基因信息的表达。
3. 遗传的变异和突变遗传的变异和突变是遗传的重要机制,它们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变异是指基因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它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来产生。
基因重组是指两个不同个体的基因在有性生殖中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遗传组合。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然而不可逆的改变,它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突变或删除突变等。
变异和突变为生物体提供了适应环境变化的机会。
在适应环境的压力下,一些变异和突变可能会增加生物体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4. 遗传的调控机制遗传的调控机制是指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过程。
在细胞内,不同的基因在不同的时期和组织中被调控和表达。
遗传的分子基础
【活学活用】
3.某 DNA 分子中 A+T 占整个 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 44%,其
中一条链(a)上的 G 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21%,那么,对应的
另一条互补链(b)上的 G 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是 ( A )
A.35%
B.29%
C.28%
D.21%
解析 整个 DNA 中的 A+T 占整个 DNA 碱基总数的 44%,
(1)腺嘌呤与 胸腺 嘧啶相等,鸟嘌呤与 胞嘧啶 相等,即 A=T ,G= C。因此,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等,即 A+ G= T+C。一条链中的 A 和另一条链中的 T 相等,可记为
A1=T2,同样:T1= A2 ,G1= C2 ,C1= G2 。 (2)设在双链 DNA 分子中的一条链上 A1+T1=n%,因为 A1=T2,A2=T1,则:A1+T1=
C
G
A
T
A
T
C
G
G
C
A
T
G
C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 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 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在内侧。
A
T
C
G
A
T
A
T
C
G
G
C
A
T
G
C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2.DNA分子结构 3.DNA的复制
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和受精过程的学习,认识到染色体 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即生物的遗传、变异与染色体有关。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五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
4.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
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除了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外还有 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 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 。
5.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分子,进行转录过程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填“都相同”“都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不同组织细胞中
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
6.下图为某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图中A表示 RNA聚合酶 。某同学判断该图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发生在原 核细胞中,他判断的依据是 转录和翻译在同一场所进行 。
7.已知某植物的宽叶对窄叶为显性,纯种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的后代中, 偶然发现一株窄叶个体,原因: 可能是纯种宽叶个体在产生配子时发 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纯种宽叶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含宽叶基因的染色体片
DNA聚合酶 解旋酶
减数分裂
四种脱氧核苷酸
(2)转录:DNA→RNA
五碳糖
Hale Waihona Puke 苷酸四种核糖核(3)翻译:mRNA→蛋白质
直接模板
多肽链或蛋白质
(4)快速确认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中的基因表达 ①原核细胞:转录、翻译同时进行
②真核细胞:先转录后翻译
细胞核 核孔
①遗传信息位于DNA上,密码子位于mRNA,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②mRNA、tRNA和rRNA都是转录的产物,也都参与翻译过程。 ③起点问题: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一次,每个复制起点只起始一次; 而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基因可多次转录,因此转录起点可多次起始。 ④翻译过程中mRNA并不移动,而是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进而依次读取密 码子,最终因为模板mRNA相同,合成的多个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一般是相同的。
高三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专题复习: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D [步骤①中、酶处理时间要足够长,以使底物完全水解,A错误;步 骤②中,甲或乙的加入量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 错误;步骤④中,液体培养基比固体培养基更有利于细菌转化,C错误;S 型细菌有荚膜,菌落光滑,R型细菌无荚膜,菌落粗糙。步骤⑤中,通过涂 布分离后观察菌落或鉴定细胞形态,判断是否出现S型细菌,D正确。]
20.除了DNA甲基化外,构成染色体的 组蛋白发生甲基化 、 乙酰化 等修饰 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必修2 P74相关信息)
[真题易错·辨析清] 1.判断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的正误 (1)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021·广东卷)(√) (2)S型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2021·全国Ⅱ 卷)(√) (3)新冠病毒与肺炎(链)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2020·全国卷Ⅱ)(×) (4)用3H标记胸腺嘧啶后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 DNA复制的场所。(2019·天津卷)(√) (5)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噬菌体DNA的合成 原料来自大肠杆菌。(2019·江苏卷)(√)
4.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艾弗里实验的基本思路是在每个实验组中 特异性地除去某一种物质 ,从而鉴定出 DNA 是遗传物质。在实际操作过 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彻底去除细胞中含有的某种物质。(必修2 P46思考·讨 论2)
5.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 细菌培养技术 、物质的 提纯和鉴 定技术 等。赫尔希采用的技术手段有 噬菌体培养技术 、 同位素标记技 术 ,以及 物质的分离和提取技术 等。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作 为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必修2 P46思考·讨论3)
17.囊性纤维化机理:编码CFTR蛋白(一种转运蛋白)的基因 缺失了3 个碱基 ,导致CFTR蛋白在第508位缺少 苯丙氨酸 ,进而影响了CFTR蛋 白的空间结构,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 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必修2 P72正文)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生命系统的遗传、变异、进化 第1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四生命系统的遗传、变异、进化第1讲遗传的分子基础聚焦新课标: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基础自查明晰考位纵引横连————建网络提醒:特设长句作答题,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答案填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⑱⑲⑳边角扫描————全面清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生活并繁殖。
(必修2 P43“相关信息”)()2.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必修2 P45正文)( )3.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必修2 P55正文)( ) 4.DNA分子复制时解旋酶与DNA聚合酶不能同时发挥作用。
(必修2 P55正文)( ) 5.DNA分子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分别独立进行的。
(必修2 P56“概念检测”)( ) 6.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由氨基酸连接端开始读(由长臂端向短臂端读取)。
(必修2 P67图4-6)( )7.tRNA和r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但是这两种RNA本身不会翻译为蛋白质。
(必修2 P66“相关信息”)()8.终止密码子一定不编码氨基酸。
(必修2 P67表4-1注解)( )9.表观遗传现象由于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因此生物体的性状也不会发生改变。
(必修2 P74正文)( )10.吸烟会导致精子中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必修2 P74“与社会的联系”)()考点梳理整合突破整合考点8 “追根求源”的遗传物质及其本质与功能考点整合固考基一、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分析1.需掌握的两个实验2.必须明确的三个问题(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而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 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这种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
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
徐强,郭文洁,孙洋,吴雪丰,吴兴新,罗 琼,沈燕,刘雯
南京大学
田大成,杨四海,陈建群,王龙,王强 南京大学
王良书,黄周传,刘绍文,徐鸣洁,鲍学 伟,王攀,米宁,于大勇,李华
南京大学
孙成,杨绍贵,何欢,王少莽,喻恺,罗斯, 胡晓斌,赵伟
南京大学
顾宁,张宇,杨芳,许海燕,孙剑飞,孟洁, 东南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
柴天佑,唐立新,杨光红,丁进良,付俊, 王良勇,刘腾飞,富月
东北大学
马琰铭,王彦超,吕健,李印威,王晖 吉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
叶为民,陈永贵,孙德安,孙文静,陈宝, 秦爱芳,乌东北
同济大学,上海大学
师咏勇,贺林,李志强,樊春海,贺光,潘 敦,赵欣之
上海交通大学
吴强,黄海燕,甲芝莲
上海交通大学
曹珍富,董晓蕾,朱浩瑾,魏立斐,周俊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7 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多尺度多相过程中的相间作用机理研究
2018-028 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果实采后木质化和软化及其调控的生物学机制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庄茁,柳占立,黄克智,刘小明,高原,姜 汉卿,张帆,崔一南,郭宇
清华大学
何孟常,杨志峰,欧阳威,林春野,刘希 北京师范大学 涛 高自友,姜锐,贾斌,杨立兴,吴建军,唐
北京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018-065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多功能融合微波器件的基础理论与电路构建
吴永乐,刘元安,郑少勇,王卫民,黎淑 兰
北京邮电大学,中山大学
2018-066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功能纳米探针/界面生物分析 2018-067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地质体中分子标志物的新发现及其应用 2018-068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组学大数据整合与解析的新技术和算法研究
专题5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和进化 系统大概念(一)——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提示:蜜蜂的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使DNMT3基因表达,DNMT3基 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造成一些基因被甲基化而不能表达,发育 成了工蜂;蜜蜂的幼虫以蜂王浆为食,使DNMT3基因不表达,一些基因正常 表达而发育成蜂王。
2.科研工作者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35S、18O和14C 对噬菌体以及大肠杆菌成分做了如下标记。请回答下列问题:
(二)科学探究类 1.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
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 发育成工蜂。DNMT3 蛋白是 DNMT3 基因表达 的一种 DNA 甲基化转移酶,能使 DNA 某些区 域添加甲基基团(如图所示),DNA 被甲基化后 会干扰 RNA 聚合酶的识别。敲除 DNMT3 基因 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 有相同的效果。据此研究解释蜜蜂幼虫因食物不同而发育不同的原因。
提示:(1)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和蛋白质 的作用 (2)18O 不一定含有 (3)100%、0 (4)沉淀物 沉淀物和上清 液 (5)让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离 心,比较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度大小,放射性强度很低的是第一组噬菌体, 放射性强度较高的是第三组噬菌体
2.在核糖体上翻译出来的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的生理作用?请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具有。在核糖体上翻译出来的只是多肽链,还需要被进一步加工, 盘曲折叠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才能承担细胞的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的分子基础一、遗传的分子基础简介遗传是生物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决定了个体的性状、特征以及种群的遗传变异。
而遗传的分子基础主要在于基因和DNA分子的作用。
基因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物质的单位,而DNA分子则是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对于学习生物学、了解生物进化以及预测后代的遗传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DNA的结构与功能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负责储存遗传信息的重要分子。
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的链状结构,并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
DNA双链以氢键相互连接,两个链呈对称互补的关系,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鸟嘌呤-胞嘧啶。
这种碱基的配对规则保证了DNA复制时的准确性。
DNA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储存遗传信息,即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遗传信息以特定的顺序编码在DNA分子中,通过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从而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二是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
DNA分子能够通过复制过程自我复制,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细胞。
三、基因的表达与控制基因表达是指遗传信息从DNA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基因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在基因转录阶段,DNA双链的一条链作为模板,通过RNA 聚合酶的作用,合成mRNA(信使RNA)。
mRNA然后通过RNA剪接修饰并离开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为下一步的翻译过程做好准备。
在基因翻译过程中,mRNA与核糖体结合,并依照密码子的配对规则,将氨基酸顺序逐步连接起来,形成蛋白质。
这一过程决定了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而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其中主要的调控因子包括转录因子和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情况。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与DNA结合并影响基因转录过程的蛋白质。
通过结合到启动子区域,转录因子能够控制基因的转录速率,从而调节基因表达。
高考二轮复习: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
3.明确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两次标记”和“三个结论”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两次标记的目的不同: ①第一次标记:分别用含 35S 和 32P 的培养基培养 10 大肠杆菌 ,目的是 获得带有标记的大肠杆菌。 ②第二次标记:分别用含 35S 和 32P 的大肠杆菌培养 11 T2噬菌体 ,目的是 使 T2 噬菌体带上放射性标记。
2 基因突变 (1)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 的改变(必修 2P81)。 (2)解读 ①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外界因素对 DNA 的损伤不仅发生在 间期,而是在各个时期都有。 ②基因突变没有造成基因数量和基因顺序变化,和染色体变异不同
③体细胞中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有些植物可 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必修 2P81 正文)
答案 C
易错警示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个易错点 (1)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 R 型细菌都被转化成 S 型细菌,而只是小部分 R 型细菌被转化成 S 型细菌。 (2)加热杀死 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 DNA 在 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3)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是 S 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没有证明“转化 因子”是 DNA,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
⑧亲子代之间及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基因重组造成的。 ⑨一位父亲可能产生 223 种染色体组成不同的精子,母亲可能产生 223 种卵细 胞,这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必修 2P83)。 ⑩两对等位基因的不同表现型的纯合子亲本杂交,F2 中重组类型占的比例为 3/8 或 5/8。 ⑪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有助于物种在一个无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的环 境中生存,原因是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其中可能有一些 子代会含有适应某种变化的、生存所必需的基因组合。(必修 2P83)。 ⑫基因重组不可以产生新性状,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组合(多种基因型),形 成多种重组类型。
遗传学 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的磷酸二脂键相连
。
核酸有两种: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两种核酸的主要区别如下: RNA 酸 糖 含 氮 碱 嘌呤 嘧啶 磷酸 D-核酸 腺嘌呤 A 鸟嘌呤 G 胞嘧啶 C 尿嘧啶 U DNA 磷酸 D-2-脱氧核酸 腺嘌呤 A 鸟嘌呤 G 胞嘧啶 C 胸腺嘧啶 T
–遗传信息表达(转录)主要在 间期进行,并需要染色质 (局部)处于解螺旋状态。 –异染色质在遗传功能上呈惰 性,一般不编码蛋白质,主 要起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 的作用 –常染色质间期活跃表达,带 有重要的遗传信息
heteropycnosis)
–常染色质间期处于松散状态, 染色质密度较低
• DNA通常是双链,一般较长。 • RNA主要为单链,分子链较短。
分布:
高等植物:DNA存在于染色体上,叶绿体、线粒体
RNA在核(核仁、染色体)、细胞质中。
细菌:DNA和RNA。 噬菌体:多数只有DNA, 植物病毒:多数只有RNA, 动物病毒:有些含RNA、有些含DNA。
二、DNA的分子结构
(一)DNA的双螺旋结构
2. 重组合试验
佛兰科尔-康拉特与辛格尔 (Frankel-Conrat, H.和 Singer, B.) 把TMV的RNA与另一个病毒品 系(HR, Holmes ribgrass)的蛋白 质,重新合成混合的烟草花叶病 毒,用它感染烟草叶片时,所产 生的新病毒颗粒与提供RNA的 品系完全一样,亦即亲本的 RNA决定了后代的病毒类型 (图 3-3)。 以上实例均直接证明DNA是生 物主要的遗传物质,而在缺少 DNA的生物中,RNA则为遗传 物质。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生物个体特征的传递和变化。
遗传现象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生命的每一个方面。
要理解遗传的原理,就需要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
本文将探讨遗传的分子基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DNA:遗传的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主要是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一种大分子,在细胞质内形成双螺旋结构。
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组成,通过不同碱基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基因。
基因是控制遗传信息的单位,它携带着决定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遗传信息。
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传递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分别是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个个体的性细胞结合来完成遗传物质的交流,这个过程中,从父母亲身上获取到的基因会进行重组,形成一个独特的个体。
而无性生殖是指通过个体自身的分裂、生殖器官的增殖等方式繁殖后代,这个过程中,遗传物质传递的方式与父母亲的遗传物质完全一样。
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得到实际展现的过程。
基因表达的实质是基因信息转录成RNA(核糖核酸)分子的过程,然后进一步转化成蛋白质分子。
这些蛋白质分子构成了生物体内各种各样的结构和功能。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指的是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它是遗传的重要特征之一。
遗传变异可以分为两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发生某种突发性改变,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变异通常是不可逆转的。
而基因重组则是指基因之间发生某种形式的交换,这种遗传变异通常是可逆转的。
遗传的调控遗传的调控是指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表达和控制过程。
遗传调控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实现,包括DNA的甲基化、转录因子的结合与活化、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等。
这些调控机制决定了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时机,进而影响到生物体的发育、生长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遗传疾病遗传疾病是由于个体遗传物质的突变或缺陷引起的一类疾病。
遗传疾病可以是单基因遗传的,也可以是多基因遗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与突变热点的关系。我们假设,同源染色体间异质性高的区域,会影响 减数分裂联会配对的质量,增加被酶切的概率从而产生更多的突变和重 组。通过对8个不同物种的检测,发现基因组间异质性越高的区域其突变 率也高,杂合体比纯合体高3-4倍;越接近染色体的断裂位点,突变的数 量也越多;基因组异质、重组与突变之间显著正相关,显示异质性可促进 DNA 断裂,进而促进重组与突变;遗传差异度高的基因家族突变率可增加 5-10倍, 显示受正选择的基因家族所具有的高核苷酸差异具有促进自身突 变的作用,即突变的“正反馈”机制。由此表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遗传 变异与自然选择不完全是一种先后关系,生物多样性分子层面的“正反 馈” ,大大提高了自然选择的效率和生物的适应性。 2、发现了 Indel 在变异的产生、交流、保留等多方面具有重要遗传 效应。同源染色体间普遍存在的 Indels 造成基因组间结构的非对称性, 直接影响减数分裂期间局部的联会配对质量, 从而预期能产生三大遗传效 应:增加 Indel 周围区域的突变;增加非等位基因间的重组;Indel 周围 序列由于配对质量较差,会减少等位序列间的重组,产生“分子水平的遗 传隔离” ,从而保留更多的遗传变。我们的研究表明,不仅 Indel 两侧的 突变频率较其他区域高10倍,且突变率与 Indel 的距离成反比,并从多方 面证实了 Indel 所引起的三大遗传效应的存在。 3、发现高变异基因家族遗传变异的特殊规律性及其应用新途径。通 过研究高变异的植物抗病基因家族(R),发现 R 基因不仅数量多,且高比 例的基因以非等位的形式存在于品种间, 其进化速度也远高于等位的 R 基 因;发现快进化的 R 基因与快进化的病菌之间存在共进化的关系。由此, 我们设计了全新的寻找抗病基因的方法,鉴定并克隆了100多个抗稻瘟病 基因; 且发现抗病基因富集簇的存在, 并将之应用于精准定位的抗病育种, 可以快速改造感病品种的抗性,同时保留其他优良特性,高效进行抗病育 种。 本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 Nature (2008&2015)、PNAS、Mol Biol Evol 等领域重要期刊;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被 SCI 论文他引和评价688次, Nature 期刊对本项目进行了专评,引文包括 Nature, Science, Cell,自然 子刊,Annu Rev 系列等领域重要期刊。 客观评价: 项目组围绕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基础,发表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其中 8 篇代表性论文被 SCI 论文他引 688 次,他引包括 Nature, Science,
Cell, PNAS, Nature Biol, Nature Genetics, Nature Immunol, Nature Structural&Mol Biol等为代表的研究性论文,也包括Nature, Science, Annu Rev Ecol Evol System, Annu Rev Plant Biol, Annu Rev Phytopathol, Annu Rev Immunol, Annu Rev Genetic, Trends Ecol Evol, Trends Immun, Trends Plant Sci,Curr Opin Plant Biol等为代表的综
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 提名单位 遗传变: 遗传变异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基础,也是构成诸如人类、动植物各类 遗传疾病、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等的遗传基础。但由于自发突变的稀有性 与难检测性,导致对突变发生规律与机制的认识依然不清。南京大学田大 成等人围绕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通过系列遗传设计,在一次减数分裂突变 的检测方面取得突破, 并发现基因组间的内在结构对遗传变异有着重要的 影响:即发现基因组的异质性可促进减数分裂的突变和重组;发现 Indel 在变异的产生、交流、保留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遗传效应;发现高变异基 因家族遗传变异的特殊规律性及其应用新途径。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具有重 要的理论价值,如这种生物多样性分子层面的“正反馈”机制,大大提高 了自然选择的效率和生物的适应性, 显示物种间的交配与繁殖方式与其多 样性、进化速率等存在内在的相关性,揭示了物种多样性新的重要来源; 同时,可利用高遗传变异规律,加速作物遗传育种的定向改造,具有重要 的潜在应用价值。 自2004年以来, 申请团队已经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 包括 Nature (2008,2015)、PNAS、Mol Biol Evol 等领域重要期刊;其中8篇代表性 论文被 SCI 他引688次,并得到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积极评价,包括 Nature 期刊对项目部分结果进行了专评,引文包括 Nature, Science, Cell,自然 子刊,Annu Rev 系列等领域重要的学术性或综述性期刊。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 项目简介: 遗传变异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基础,是生物适应性演化的内在驱动 力,也是构成诸如人类、动植物各类遗传疾病、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等的 遗传基础,与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但由于自发突变的稀有性与难检测 性, 导致对突变发生规律与机制的认识依然不清楚。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 结合特定的遗传设计,我们在一次减数分裂突变的检测方面取得突破,以 此为基础,发现了基因组间的内在结构对遗传变异的巨大影响,并取得以 下原创性的研究进展: 1、发现了基因组异质性促进突变和重组的分子机制。我们在评估各 种变异发生的理论几率后,提出杂合体的自交子代(或单倍体子代)结合 亲本基因组测序,可以观测一次减数分裂的突变,并可检验基因组的异质 二 等奖。
述性论文。 (一)对“直接观测减数分裂的遗传变异、发现了基因组异质性的“正 反馈”机制”的客观评价: 进化遗传学领域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Michael Lynch 在 Nature (2015,523: 414-6)杂志发文(代表性引文1) ,对我们的“正反馈机制” 进行了专评,认为我们的研究“发现了基因组自发突变以正反馈的形式进 行扩张,[……],这一现象将激发人们对突变过程更深入的理解” ;乌普萨 拉 大 学 进 化 生 物 学 系 的 Ellegren 教 授 等 人 在 Nature Rev Genet (2016,16:422)发表综述性的文章(代表性引文2), 对我们代表性论文一进 行了较大篇幅的评述,其重要的一点认为“…直到最近,才直接检测到新 生突变与交叉 (重组) 有关” 。 同时, “异质促进突变或重组” 在人类(Nature Genetics,2016,48:231)、金鱼、鲤鱼杂交后代(PNAS,2015,113:1327)、 水蚤基因组 (Genome Res, 2015,26:60; Mol Biol Evol, 2017,34:160) 等物种中也得以证实并引用,进一步说明该机制的普适性。其它综述类的 引 用 包 括 Annu Rev Plant Biol (2018,69:577) 、 Trends Ecol Evol (2015,30:426;2017,32:187)、Curr Opin Genet Dev (2016,37:119)、Curr Opin Plant Biol (2016,30:82)等期刊。 杨淑华等在《植物学报》 (2016,51:416)发表的主编评述“2015年中 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中对我们代表性论文一的评价为: “中 国科学家田大成在植物突变与杂合度的相关性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发 现了双亲染色体之间的差异在子代染色体中可能有着潜在的促进突变作 用。 这一成果不仅表明了生物体的突变速率与物种的交配方式和个体的染 色体差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加深了人们对突变的分子基础及物种形 成和演化过程的理解。 ” (二)对“Indel在产生、交流、保留变异等多方面的特殊遗传效应”的 客观评价: Kim等在Nature杂志发文(2009,460:1011),引用我们的代表性论文2 并认为, “这种SNP-indel之间的相关性在人类基因组中的似乎是一个普遍 的现象,而不是由于技术上的人为因素所致,[...]人类基因组范围内的 SNP和indel密度的相关性是一个新的发现.”Hodgkinson等在Nature Rev Genetics(2011,12:756,代表引文4对我们的研究做了大篇幅的报道与评 价,并认为“indels导致周围突变率的增加量十分可观。[…] indels确 实导致了人类基因组种大量点突变的积累。 ”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Gaut 等人在Annual Rev Ecol Evol System (2011,42,245)发文,认为“…田 等人证明与Indels相关的区域在多种生物中都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差异度。 他们评估在酵母中indels能使周边约200bp的区域突变率增加约35倍,虽 然这周效应的机制还有待继续探讨, 但Indels导致的区域杂合会增加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