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由司马光编撰,以纪传体
形式记述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

在阅读这部巨著
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资治通鉴》以年
代为序,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展现了各个朝代
的兴衰更替,各种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通过阅
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
了历史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其次,我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规律和智慧。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评述,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智慧。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言行
和决策的分析,我学到了很多处事之道和处世之智,也更加深刻地
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最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阅读《资治通鉴》的意义和价值。


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不仅仅了解了历史,更加懂得了如何看待历史,
如何对待现实,如何思考未来。

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受益匪浅,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这部书,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努力奋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The road of life depends on walking step by step by yourself. What can really protect you is your own choic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巨著,讲述了我们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一向不喜欢看历史,但当我翻看《资治通鉴》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却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耐着性子看了下去,我读它的目的是:首先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学习《资治通鉴》中人物的谋略,我们处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战争,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学习。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妨用古人的谋略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局势,这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谋略,为人处世之道不得不让人佩服,它可以扭转乾坤、化腐朽为神奇,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个“妙”字,这就是我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有人善于摸透人们的心理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人善于用兵……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古代历史留给我们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处事的经验和方法……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几年前华人大学生辩论比赛颇受人关注,而这些辩论选手们慷慨激昂,辩论有章有法,言辞美丽,颇让人羡慕。

但是感觉这种活动,形势多于实际,双方围绕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展开攻防,不在乎最终的结果,而是计算辩论过程中的表现。

最近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发现早在战国时代,便有人对这类辩论作了精辟的评论:赵王的老弟赵胜当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孙龙在逻辑上的造诣甚为精湛,善于辩论。

与孔穿辩论“奴隶有三个耳朵”,公孙龙反复探讨,分析精微,令孔穿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邹衍经过赵国,赵胜邀其与公孙龙辩论,邹衍说:辩论的意义,在于使类别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乱。

提出原则,显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了然,免得迷失。

[经典]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经典]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经典]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自20xx年于中关村图书大厦购得《资治通鉴》四卷,迄今已经十年,终于通读一遍,释卷感叹不已。

初生想法,是大一与学业导师交流,他在国外读研时,于图书馆借得《资治通鉴》全20卷,科研之余,夜间缀读不倦,坚持期年。

我因此生出奇怪之心,执念萦绕不去。

在读完前四史后,开始阅读通鉴,历经五年研究生时期和五年工作时期,辗转北京,东京,四川,伦敦,西安。

阅读之时,周至汉末有前四史的.基础,进展很快;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中原陆沉,衣冠南渡,天下纷乱,不忍卒读,阅读耗时最久,几经波折;隋唐时期柳暗花明,畅快不已;惜乎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类似读五胡十六国时,唤起读中国近代史的苦痛记忆。

通读一遍,不知所得几何,念来日方长,然而坚持做完一件事,如消胸中块垒,当浮一白。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司马光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者,为编年一书。

我见闻历史中群体与个人的善与恶可以到怎样的程度,唏嘘感慨,不知何解,惟效法先哲,修身正心笃行而已。

一治一乱,周而复始,微小处纷繁简单,好像也不是简洁的产出不能满意人口增长与安排不公阶层分化所能一言概之,事后观之,兴衰皆有征迹,“履霜,坚冰至。

”然而真能见微知著,治于未乱之时,非智者不能当之。

至文明史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至今,挑战与应对很多,幸而精神内核不绝,“五百岁而圣人出”,虽有迟速,继往开来,拨乱反正明世。

及开民智,见群龙无首,宜哉!犹记读司马光德才之辩;经济独立之初读疏广教子,“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在东京时读张翰起莼鲈之思;感慨北魏拓跋焘崔浩一时君臣相得,犹不得善终;初雪对酒读南朝白袍陈庆之;趣闻傅奕用羚羊角破金刚石;赞扬武则天取士用人。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微斯史斯书,吾谁与归!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厚2厘米、黑硬壳的书,叫《资治通鉴故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5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闻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

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来可以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

同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

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

从(资治通鉴)中很多故事可以看得出,为人处世谦虚,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

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因此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后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

看到老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叉,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有的品质。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1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学者王呜成读了《资治通鉴》后,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此书的白话版,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它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故事描述,以警示后人,所以这本书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资治通鉴》有不少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齐威王谈宝”的故事,魏惠王对齐威王说:“我国有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一颗便可照亮前后12辆马车。

”齐威王听后笑着说:“我国虽然没有什么宝贝,但是却有四个人,一个大臣叫擅子,他将南疆边城镇守得无人敢进;一个大臣叫田玢,他镇守着西部边境,有他在,谁也不敢犯;另一个叫黔夫,他把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有一个,叫种首,他把盗贼抓得干干净净,他们难道不比您的明珠更耀眼吗?”魏惠王听后觉得十分惭愧。

魏惠王贪爱稀世珍宝,而齐威王觉得人才是真正的珍宝。

一个以“12枚长宽各为一寸的宝珠”为宝,一个以“国家的四位重臣”为珍。

明眼人一看即知两位君主之高下。

是的,有了人才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重视人才的故事历来数不胜数,古时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统军;管渡之战许攸投曹,曹操不顾不整衣冠急迫出门相迎。

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人才的重视与争夺就更加不用说了,香港地区有“优才计划”,让有特长的人尽快取得香港身份;加拿大有技术移民,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优先入籍,而快速发展的祖国更迫切需要人才。

因此要像故事中的齐威王一样,把人才视如珍宝,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汇聚人才,才能造就越发强大的中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感悟篇2司马光与周威烈王论礼,司马光认为: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

礼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

礼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区分。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由司马光撰写,是中国史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读完这部书后,深受启发,对于中国历史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司马光的治学态度所感染。

他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以"不取巧,不取假"为宗旨,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


不偏袒任何一方,不为任何权贵所左右,这种治学态度让我深受敬佩。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像司马光一样,保持
客观、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其次,通过《资治通鉴》,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
认识。

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间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阅读,我对中国古
代历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对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也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被书中所呈现的历史智慧所震撼。

《资治通鉴》以
“纵横捭阖,博引旁通”为宗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总结,
提炼出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智慧。

这些历史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理解历史,还可以为我们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读完《资治通鉴》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受到了司马光治学态度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客观、真实的历史记载。

希望能够将这种历史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通史,由司马光撰写,涵盖了
从周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在阅读这部巨著的过程中,我
深受启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通过《资治通鉴》,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重
要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

司马光以其独特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
件进行了系统的编排和总结,使得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为清晰
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也对他们的品行和才能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修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通过《资治通鉴》,我也领悟到了历史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在书中,司马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往往能够揭示出历史
的发展规律和规律性,使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也让我明白了历史对于我们现代人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
究和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下的社会和世界。

最后,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书中对于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都有着详尽的描述,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
运转和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这也使我对中国古代的文明和传
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我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有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全面总
结和梳理的巨著,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为深
入的了解,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希望在今后的
学习和生活中,我能够继续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了解,不断提升自
己的人文修养和历史素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讲的是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故事。

这本书是由许多小故事组成的,有:三家分晋、陈胜起义、田园诗人陶渊明等等。

那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

这个故事讲的是武则天是如何从一个平常的宫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间有很多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成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坏,好的有:边防得以巩固,生产得以发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坏的有:滥杀无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

后人对她的评价是功过参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移居长生殿疗养,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因病驾崩。

这本书的其它故事同样很精彩,十分值得一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2赵简子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

赵简子想立继承人,但不知立谁好。

由于就把他日常训诫的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

并且叮嘱说:"你们要好好记住这些。

”过了三年,赵简子再问他的两个儿子训诫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完全记不起,问他竹简在哪里,已经丢了。

再问小儿子无恤,盛熟练记起竹简上的内容,并且随身拿出那块竹简。

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立无恤为继承人。

1.关于选择,让时间来验证抉择。

当我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请不要做选择。

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时间来校验。

时间她总会洗尽铅华,去伪留真。

2.态度决定一切,时间拉大差距。

小儿子无恤记住了父亲的`话,时时留心,总是随身携带竹简来学习。

三年时间,竹简上的内容早已铭记于心。

而大儿子伯鲁早已忘记了父亲的话,竹简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相信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3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

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

应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篇《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读后感1早就听说过伟人毛泽东曾经17遍阅读煌煌巨著《资治通鉴》的故事,虽然心中存有疑问,但每每想到领袖不是一般人物也就释然。

我也曾经想过至少通读一遍《资治通鉴》,但不知道有多少次,翻开第一卷就读不下去了。

难以阅读的“拦路虎”就是生僻中渐渐熟识的古代汉语,然而第一卷中那几个让我读后就在脑海里面抹不去的故事片断。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这是资治通鉴卷一的开卷语,简略的说出了几个故事的沧海桑田。

卷一讲了几个小故事以及年代大纪事。

此卷言战国故事,多大夫纵横并规劝之语,又韩、赵、魏三分智氏事及聂政、吴起事。

其中一个故事我对此有很深的印像:昔魏文侯问李克以求良相,求知人之法。

李克对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如此,即可得人矣。

古人之知人可谓明矣,夫孟子之见齐宣王,论识人,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夫国人何以知彼之贤愚?固以其生平矣。

所亲者皆仁义礼智信者,知其非邪佞也;所与不斤斤计较,知其坦荡宽厚也;所举者贤明才干,知其身系社稷百姓也;穷贫之有所不为不取,知其有所持也。

故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夫此不称贤俊栋梁,国之无人矣。

故曰,用其为国人所用,去其为国人所去,杀其为国人所杀。

如此,则朝无佞臣,天下安宁。

今者用人亦当如此也,夫任人唯亲,祸由自取。

智伯无道,数求地于韩,赵。

赵氏不与。

智伯帅韩魏国人围赵而灌之,韩赵魏三国谋之,遂水淹智子,杀之,三家分智氏之田。

夫智伯之亡,才胜德也。

昔智果言于智宣子,称襄子瑶有五贤而有一不仁,谏无以之为后,宣子不听,而致家庙隳,不亦悲欤?司马光之论才与德,以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篇1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

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

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

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

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

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

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

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

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练。

如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叙事真实生动。

萧规曹随、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

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资治通鉴》,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帮助理清了这段历史脉络,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

毛泽东主席这样点评《资治通鉴》:“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资治通鉴》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

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阖;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豕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

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资治通鉴长篇名著个人读书笔记7篇

资治通鉴长篇名著个人读书笔记7篇

资治通鉴长篇名著个人读书笔记7篇资治通鉴长篇名著个人读书笔记【篇1】《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

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

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

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

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

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

《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

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

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

《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

在楚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

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温纯,和汉武帝性格大异。

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篇_读书笔记_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篇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对历史有点感兴趣了。

爱民如子的孝文帝,残暴天下的商纣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无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宪宗与唐穆宗……一个个,令人深有感触。

《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的史书,司马光整整用了十年时间才编成。

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泽东把这本《资治通鉴》整整读了十七遍,而我还只看了四遍。

十七遍,一本书三百三十八页,总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

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仅仅一本书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页,令人敬佩呀!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让杨贵妃出家修行。

后来又娶进杨太真(即杨贵妃,太真是老道士给她的道号),但我觉得杨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

杨太真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他们三天三夜摘荔枝,比现在火车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却死了很多人。

唐玄宗为了杨太真的一笑,竟然牺牲了数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见唐玄宗的昏庸。

汉哀帝偏宠侍从董贤,所以有着“断袖之癖”的典故。

有一次,汉哀帝与董贤同塌睡觉,董贤翻身,不小心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董贤,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断了。

后来,汉哀帝命董贤为大司马,结果弄死了许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贤赶出了宫,另择王莽。

可见汉哀帝的同性恋性格,使他抛弃了国家,抛弃了许多人才。

多么可惜呀!同时也反应出了汉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为上有一点点反对董贤,汉哀帝就暗杀或把他斩之,可悲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无人能比,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马光的坚持不懈。

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讽刺,致使司马光想马上完书,导致唐朝与五代十国的时候写得比较多。

但司马光的功劳永远是伟大的!《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XX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精选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长平之战。

赵王受秦国反间计,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但赵括只知死读兵书不知随机应变,纸上谈兵使四十五万人白白丧生,赵国损失惨重。

从中我们借鉴到了学习知识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随机应变,懂得准确运用。

楚霸王项羽。

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

鸿门宴,义放刘邦,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

得民心者得天下。

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

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

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

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历史是一本集错本,而且是铁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竟都是刀光剑影。

但是这样的血教训就让我们能够更加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不在犯古人犯过的错误。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

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00字(通用4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00字(通用4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00字(通用4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这一个月里,我读了这本由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

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

这本书主要是司马光写给皇帝,想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其中,对我教育最深的一篇__是《霸王别姬》。

这篇__主要讲了项羽在与团结一心的刘邦争夺天下时,因为项羽自大并且目光短浅,被刘邦围在垓下,最后和夫人虞姬一同自杀了。

读了这篇《霸王别姬》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大。

不要因为别人弱小自己强大就瞧不起别人,以为别人打不过自己,便自大。

我们也不能目光短浅,不能学习项羽。

当时项羽为什么要自杀呢?因为他目光短浅。

刘邦以前也比项羽弱小,为什么刘邦没有自杀呢?因为刘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打过项羽,并且刘邦抓住了项羽一个致命的弱点——自大。

我们一定要吸取项羽的教训不能自大,不能目光短浅。

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已经动心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一起来读《资治通鉴》吧!《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巨著,讲述了我们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一向不喜欢看历史,但当我翻看《资治通鉴》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却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耐着性子看了下去,我读它的目的是:首先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学习《资治通鉴》中人物的谋略,我们处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战争,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学习。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妨用古人的谋略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局势,这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谋略,为人处世之道不得不让人佩服,它可以扭转乾坤、化腐朽为神奇,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个“妙”字,这就是我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有人善于摸透人们的心理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人善于用兵……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古代历史留给我们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处事的经验和方法……《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文档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文档5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范文文档5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篇1《资治通鉴》算是囫囵吞枣般看了三遍有余,但对于某些方面来讲,还是犹如初读。

关于这套书的魅力我就不多说了,文笔优美,前人花心学而凝聚成的知识精华,我相信会一直流传下去哺育后人,直到有更好的书籍代替它。

若总结我的感想,我是不吝赞美的。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此书可为君子鉴,可为小人鉴;可为官者鉴,可为百姓鉴;可为善者鉴,可为恶人鉴;可为智者鉴,可为愚者鉴。

正如某位古人所说,此书为一条大河,我辈埋头其中可以畅饮。

进可以修身治国,退可以隐居遁世;君子可以学习治世,小人可以领会为恶;君子可以学习如何防范小人,小人可以学习如何罗织君子。

君子小人各取所需,也难怪此书历时千年而仍为人人所推崇。

君子看他皮里阳秋,小人学他权谋纵横。

悲哀啊,司马温公当真有此意么?知易行难。

司马温公借修书而远党争,有幸得到宋英宗、神宗成人之美,否则此书也难以成行。

温公与其子司马康,以及刘颁、范祖禹等专心修书以明其志,何其幸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司马温公返朝,立废新党之政,卷起北宋后期新旧党之争,直至北宋灭亡。

痛哭流涕啊,温公岂不知党争之弊,为害之深,但所行又何其相悖也?可怜天下人,知其理者多,行其道者鲜,司马温公犹如此,吾等小子又何敢自诩。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恐怕未必!曹魏有鉴于汉朝宗室、外戚、宦官带来的政权不稳定,于是采用弱宗室,废除中常侍等宦官职位,改用散骑常侍等士人,并诏令外戚不得干政。

人算不如天算,短短四十来年,司马氏篡魏。

西晋司马氏又鉴于曹魏弱宗室,自身才能乘虚而入夺取大位。

于是大封宗室,以为能巩固司马氏于万代。

谁知司马炎刚入土,八王之乱就把朝堂搞的天翻地覆,自相残杀,白骨遍地,最后中原政权也拱手送人,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所幸的是各民族经过南北朝大融合,成为一家人矣,如此局面又岂是前人所能预知?政治是残酷的`,一旦陷入权力漩涡,至死方休。

权力交替,鲜血满地,参与之人,成王败寇。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宋朝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上起东周下至五代,涵盖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阅读这部伟大的著作时,我不仅被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历史洞察所吸引,更被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智慧所震撼。

首先,我被书中对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详细记载所吸引。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剖析,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各个朝代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同时,书中还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秦汉时期的统一大业、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等,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其次,我被书中展现的卓越智慧和非凡才能所震撼。

无论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巧妙的谋略,还是历代名将们精湛的指挥艺术,都让我叹为观止。

这些智慧和才能不仅是他们个人天赋的体现,更是他们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结果。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和实践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此外,书中还记录了许多明君贤臣的事迹,他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等品质,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这些品质不仅是他们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他们治理国家、安邦定国的基石。

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最后,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途径,更是我们理解现在、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同时,历史也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的历史著作。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更让我们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启示。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深入阅读这部伟大的著作,让它成为我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南。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随笔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巨著,由司马光撰写,
涵盖了从周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
年体通史。

在阅读这部巨著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历史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资治通鉴》,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
晰的认识。

司马光在书中以编年体的形式,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
人物进行了系统的编排和总结,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历史事
件的发展过程和脉络,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其次,通过《资治通鉴》,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

书中对历史上的君主、政治家、军事家等人物进行了生动的
描述和评价,使得这些历史人物在我心中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起来。

同时,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非常详尽,使得我对历史事件的发
展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通过《资治通鉴》,我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
刻的认识。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和历史的教训,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理解世界。

通过阅读
《资治通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历史,希望通过学习历史,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总之,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受益匪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这部巨著将会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学习历史、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精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有幸在国学班第一堂课聆听姜鹏老师的经典精读《资治通鉴》。

今天是国学18期的开学典礼,如此重要的时刻,我想请来的老师定然是重量级的,两天的课程充分验证了我的猜想。

作为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姜鹏老师学贯东西,通晓古今,知识的渊博自然不在话下,但把历史讲到百家讲坛并广受好评,也需要更深厚的功底,因为要把枯燥的历史讲得既通俗易懂又有深度,既精彩又尊重史实,确实不易——尤其是对《资治通鉴》这类帝王之读。

听完两天的课程,学到并悟到了许多珍宝,并把老师的独有观点和智慧记录以供复习体会。

在正式讲课前开学仪式中,有个环节是老师代表发言,姜鹏老师从“6.28上海暴力事件”剖析反思,认为当下社会戾气太重,源于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太注重分数成绩。

且不单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对孩子的期待带着功利,期许孩子通过高分进入好学府,未来有好的工作可以赚取高的财富。

于是导致学校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太缺少人文关怀,太希望孩子成为成功人士,却忘了首先应该教育他成为合格的人。

国学的意义是希望把漠视多年的人文关怀
重新拾回来。

建议同学们不能过于关注有形的东西,还要关注无形但重要的东西,这个社会变化太快,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如何找到不变的东西。

从投资的角度,不变的价值,是随着时间推移,会更加得到认可并体现。

在作为老师代表发言中,我记录下了姜鹏老师经典语录:
1、人文关怀不能用有用和无用来辨别,它就是必须的。

2、(西医代表现代工业文明和西医代表的传统经验,存在不同的实用性和负面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传统复兴也不是简单回到过去,应该在人类文明史中,思考怎么为未来作出贡献,要做到兼收并蓄,不封闭,对传统也要反思及再创新。

3、纵览《资治通鉴》总共250个皇帝,无数名门贵族,最后发现仅靠财富传承是不可能的,权力也无法代代传承,时间和空间可让财富和权力有局限性,真正能传承的是文化、思想和智慧。

4、在《资治通鉴》记载中,汉朝400多年,仅有60卷,用卷均7年的速度来读《资治通鉴》,真感觉人生如白驹过隙。

商鞅如此厉害的人物,自始至终没跳出第二卷,我
们自己的世界也如此,想想其实很多事物,有什么好计较的。

正式进入授课环节,姜鹏老师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讲解昌邑王刘贺立废的历程和因果,半天的时间讲了“福盈则祸至”这个人生哲理,和“勇于示弱而取胜”的为人智慧。

在分析霍光废昌邑王的案例中,姜鹏老师通过昌邑王刘贺被霍光用孔子的《孝经》“五辟之属,莫大不孝”,定性并定罪时,能做到对被列数的各种不是不抵赖,而直接同样引用孔子《孝经》中的“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来质问霍光作为辅臣,明知其不当行为而不劝谏之过。

从其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珍贵典籍。

从其即位后懂得把核心岗位换成自己人“相安乐迁长乐卫尉”,认为刘贺并非无才能之人。

其关键原因是从司马光对其记载的种种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急躁个性,导致其在位27天竟颁布了1127条政令,不可避免的触动到了以霍光为首的固有权势的利益,最终被旧势力霍光所废。

在剖析整个案例过程中,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司马光在“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昌邑王既立,淫戏无度”,这两处为刘贺贴负面标签,后面却无实际事例支持。

还有故意删减掉被抓的昌邑王200多位同党路上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个会体现是政治斗争的情节?老师
认为司马光删减历史本身是为了达到按自己的理念,引导帝王贵族的目的。

所以《资治通鉴》代表的是司马光对这段1362年历史的看法。

引申出历史书背后都有一个讲故事的人,读者面对的是一个带有为自己目的讲历史的人,不代表看到了历史本身。

在“福盈则祸至”这个人生哲理解析中,姜鹏老师选取了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崔浩(381-450)和谢晦(390-426),两位人物都曾因为功劳显赫,成为帝王至信之人,而位重权高。

但由于不懂得“福盈则祸至”的人生哲理,亦不听至亲奉劝,最后崔浩因“鲜卑贵族忿先人之事列于衢途,以为暴扬国恶”,“以矫诬罪诛死灭族”。

谢晦被宋文帝“以少帝见弑为由”,“讨伐”而“遂诛之”。

崔浩“福盈则祸至”案例中,出现了另一个历史人物,“不与虚妄趋避祸福”的高允,高允不仅在翟黑子临祸向其讨教时,劝其面对皇帝时勿虚妄或能因情被赦,自己面对太子教其配合用虚妄回应皇帝以避死罪时,仍然坚持“临死不易词”最后打动皇帝被赦。

因为高允这种品性,后来扶持他的人很多,并且活到80多岁寿终正寝。

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虽然高允最后结果是非常好的,但也存在激怒皇帝而获死,甚至与崔浩一样被灭族的可能,我们后人从中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老师说,人所有的恐惧来自于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来自于对未来没有方向感,所以人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归属。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有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对高允来说,若求仁得仁亦何怨。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做投资也好,应该不去预测未知的结果,而是坚持正确的原则,所有的后果都去面对,去承受。

人生要有信仰,才能活得充实而不空虚。

姜鹏老师通过李渊勇于示弱,最后在多方混乱竞争中的胜出之道,启示同学们“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

姜鹏老师还介绍了,“皇帝”分为私人和制度(公共)两种属性,皇帝为打破固有百官制度对自己的牵制,而设立了中朝官,通过任命自己的亲信牵制固有权势,但无一例外日积月累,这些中朝官固化之后反过来又会牵制皇帝。

其实单凭严格的官僚体系,更容易达成牵制的相对理性,明朝时有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社会治理得也很好。

纵观历史,阶层流通最通畅的时代,社会的治理最好,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制度是目前最公平的制度。

而当下高房价的社会问题,其高价格并不是问题的根源,高房价阻塞了阶层流通的通道才是最大的问题。

姜鹏老师也简单的对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做了一些
简单对比。

儒家承认人的能力的有限性,达不到的存而不论,
把能做到的做好,在践行中求得智慧。

通过算卦趋吉避凶和改风水以求改命是投机,不可能改命,只有践行修德方可改命。

读《资治通鉴》,关古而知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是因为千古不变的人性使然。

个人感悟通过两天的课程学习收获巨大,懂得了读史的价值——以人为鉴而知得失,以史为鉴而知兴替。

也被高允“不以虚妄趋避祸福”所感动,坚定了自己“坚持原则,做好自己”的信念。

感谢姜鹏老师启发,相信我的人生会因这次结缘而更加充实和有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