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原文译文解析练习中考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9eef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4.png)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试卷一、基础巩固1.结合课本注释,完成《诗经》名片的设计。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雎鸠..(yǎo tiǎo)且跻.(jì)水中沚.(zhǐ)..(jū jiū)窈窕B.参差..(wù mèi)荇.菜(xìnɡ)水之涘.(sì)..(cēn cī)寤寐C.溯洄..(sù huí)琴瑟..(qín sè)芼.之(mào)水中坻.(dǐ)D.蒹葭..(hào qiú)未晞.(xī)水之湄.(méi)..(jiān jiā)好逑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窈窕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左右芼.之(挑选)B.君子好逑.(配偶)寤寐..求之(日日夜夜)C.白露未晞.(干)在水之涘.(水边)D.蒹葭采采..(采摘)道阻且跻.(高)4.默写。
《关雎》(1)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2)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3)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4),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5)《关雎》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6)吟诵《关雎》,我们可以在“,”中,体味主人公求而不得日夜思念的痛苦。
5.默写。
《蒹葭》(1)蒹葭苍苍,。
(2),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3)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5)成语“秋水伊人”出自《蒹葭》中的诗句“,”。
二、能力提升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有位同学阅读《关雎》后,画了一幅诗中男子的心情变化曲线图(见下图)。
请根据诗歌内容,帮他将图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7ed95726fff705cc170ae7.png)
第 1 页 共 14 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A 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菜( )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左右芼.之(挑选) B .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 .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 D .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 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课本中的两首诗都是古代反映爱情的民歌。
B .“比兴”手法是《诗经》中诗歌常用的手法,《关雎》中就有大量的“比兴”。
C .《关雎》与《蒹葭》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D .《关雎》的感情真挚热烈,《蒹葭》也表现了热烈奔放的情感。
4.填空题。
(1)《__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B组6.下面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第2页共14页7.下面对《关雎》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以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配偶不乱之意,而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专题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专题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bf036c915f804d2b16c1c7.png)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文学常识】以上两首诗选自《》,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收录了从到时期的诗歌305首,又称《》。
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阅读理解】(一)阅读《关雎》,完成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的重章叠句,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二)阅读《蒹葭》,完成下面的问题。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表达作用。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4.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名句默写】1. ,左右流之。
2.求之不得,。
3. ,道阻且长。
4. ,宛在水中坻。
5.表露《关雎》全诗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是:,。
6.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
参考答案【文学常识】《诗经》诗歌总集西周春秋《诗三百》风雅颂【阅读理解】(一)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就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就是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
《诗经二首》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诗经二首》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23ff07fa783e0912a3162a71.png)
《诗经二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题型:【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12.《诗经》两首:关雎、蒹葭一、《关雎》【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主题思想】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
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cfbfa52b160b4e777fcf7c.png)
八下《〈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问题探究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展现的画面。
雄雎鸠鸟在河中央长满青草和鲜花的小岛上悠闲地边散步边不停地鸣叫,它的歌声清脆悦耳,它在寻找自己的配偶。
2.关雎》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水鸟和鸣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引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得眼前之景和诗人的情感相契相合,情景交融。
3.诗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姑娘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①描绘了姑娘忙碌劳动的优美姿态,充满生机,刻画了她勤劳的形象。
②运用了比兴手法,少女追逐荇菜恰如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之情。
4.诗中是如何表现男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慕之情的?①运用了夸张修辞,写男主人公对意中人日夜思念,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②“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不平静。
③虚写手法。
男主人公想象意中人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使她快乐,进一步表达深切的思慕之情。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中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由初遇时的爱慕到离别后的思念再到想象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经二首》精品习题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诗经二首》精品习题及解析【部编版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4ef37621f121dd36a22d8273.png)
《诗经二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12.《诗经》两首:关雎、蒹葭一、《关雎》【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主题思想】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选择题:1、下列对《关雎》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表达了纯真、深切的爱情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
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茶饭不思、寝具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分析:D、“反复咏唱显得啰嗦,语言不够凝练。
”是错误的。
2、对《关雎》中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分析:A、不是比喻手法,而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0735a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6.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朝诗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C.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D.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3.名句默写。
(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 ”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分)(2)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1分)(3)《关雎》中用来表达诗人对文静美好的女子日夜思念的句子是“, 。
, ”。
(4)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1分)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档中国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曾经流行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现代又“火”了一把。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所选每首诗词,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
【材料二】好风凭借力,送“诗”上青云。
《经典咏流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和诗以歌”的形式,把古诗词原创改编成歌曲,以经典为船,以流行为帆,把经典的诗歌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古人的思想、智慧和情怀与今人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
(1)根据上述材料,探究该节目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01cac90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a.png)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一)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字词注释。
1. 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2.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3. 洲:水中的陆地。
4. 窈窕(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5. 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6.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配偶。
7.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8. 荇菜(xìng cài):一种可食的水草。
9. 流:求取。
10.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时。
寐,睡时。
11. 思服:思念。
服,想。
12. 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悠,忧思的样子。
13.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14. 采:摘取。
15.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友,用作动词,亲近。
16. 芼(mào):挑选。
17.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钟、鼓,都是打击乐器。
乐,使……快乐。
(三)诗歌赏析。
1. 主题思想。
2. 艺术特色。
- 兴的手法:诗的开篇以雎鸠鸟在河洲上鸣叫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
这种兴的手法,既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爱情的描写,又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和谐、优美的意境。
- 重章叠句:诗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及“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等句子,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这种形式使得诗歌在韵律上回环往复,朗朗上口,同时也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
- 细腻的情感描写:通过“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等句子,细腻地刻画了男子求爱不得时的苦闷、思念和焦虑的心情,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爱情中的复杂情感。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12课 诗经二首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12课 诗经二首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fab96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0.png)
第12课诗经二首学习目标中考导航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特点。
3.体会诗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1.“窈窕”“寤寐”“参差”“辗转”“溯回”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中考常以默写的形式考查这两首诗中的重点语句。
3. 古诗词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的新题型,难度比较大,对此应重视。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关雎》:《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篇名取自该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关”即“关关”,拟声词,雎鸠鸟的鸣叫声。
《蒹葭》:篇名同样取自该诗第一句“蒹葭苍苍”,“蒹葭”就是芦苇,一种水草。
【微点拨】风、雅、颂“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共160篇。
它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体现出民族特色。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它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篇。
【文体知识】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知识精讲《诗经》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收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篇,到汉代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诗经二首》练习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诗经二首》练习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85b60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a.png)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 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 ;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二、《氓》的知识点积累一、通假字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 不是..2、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感叹词..3、士之耽兮;犹可脱tuō也..“说”通“脱”;脱身..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边界..二、字音氓méng之蚩蚩chī;抱布贸丝..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乘chéng彼垝guǐ垣yuán;以望复关..既见复关;载zài笑载言..尔卜bǔ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淇qí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wéi裳cháng..夙sù兴夜寐mèi;靡mǐ有朝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三、古今异义词: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指儿子..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2、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3、秋以为期以为——古义:两个词;把……当作今义:一个词;认为..4、总角之宴宴——古义:快乐;今义:宴会..四、一词多义1、以A、秋以为期以:介词;把..以为:把...当做..B、乘彼垝垣;以连词;表示目的;来望复关C、以介词;用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迁2、言A、助词言既遂矣言:句首助词..静言思之言:句中助词..B、名词;言辞;说法.. 体无咎言C、动词;说.. 言笑宴宴载笑载言3、之A、之:主谓间结构助词; 取消句子独立性..①氓之蚩蚩 \\②桑之未落\\③士之耽兮④女之耽兮⑤桑之落矣B、助词;的..⑥总角之宴C、代词;代那件事;指自己不幸的遭遇..或释为:助词;无义..⑦静言思之4、其A、其:它的.. 其叶沃若B、助词;无义.. 咥其笑矣C、代词;你.. 不思其反三、《采薇》知识点积累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 yǔn 之故载zài饥载渴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启居二掌握以下重点词语1、通假字1岁亦莫止2彼尔维何3维常之华4猃狁孔棘2、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象弭鱼服象;用象骨装饰..鱼;用鲨鱼皮制作..名词作状语3、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的词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3彼路斯何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今指道路..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聘;问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疚;痛苦..来;回家..10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四、练习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期qiān 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熏陶渐染jiān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匪夷所思fěiC、不遑huánɡ象弭mǐ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风靡一时míD、桑葚shèn棠棣dì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载歌载舞zài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答案C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解析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答案 B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解析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古义:下雪;“雨”为动词..答案 B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解析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答案 C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解析“孔”意为“很”..答案 A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解析A项“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B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答案 C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解析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答案 C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解析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答案 C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解析《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答案 D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的球队就要获胜了;大批的球迷在周围高声呐喊;信誓旦旦......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C.多年来;他夙兴夜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D.在课堂上;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言者各抒己见;二三其德......解析A项信誓旦旦:指誓言说得极为真诚可信;用在句中不合语境..B项不绝如缕:比喻声音细微或形势危急;这与句中写熙熙攘攘的游玩、购物的人不一致..D项二三其德:指三心二意..二、填空题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性格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运用比兴手法;用动物比喻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4.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5.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6.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7.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8.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9.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10. 在诗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年轻貌美或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意深厚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和被弃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三、阅读鉴赏一《诗经卫风氓》节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解说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复关”这个词的含义..答:参考答案:‚复关‛指代住在复关的男子;这是用与人物相关的事物代人;用的是借代;使语言含蓄而有变化..诗歌中多次出现‚复关‛这个词;是要表现女子对男子的强烈思念以及对婚事的期待与憧憬;用的是反复;反复的运用;使女子思想感情得到强调..2、在本章诗歌中;为什么要刻画女主人公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又“载笑载言” 这样的刻画对全诗来说有什么作用答:表现女主人公在恋爱阶段真心切地、热切地爱恋着她的心上人;为后来女主人公被抛弃时的悲伤心理做铺垫..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3~4题..采薇《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①..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衷..注释①依依: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②霏霏:雪飞貌..3.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B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提示:“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是语助词..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提示: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三阅读《诗经·伐檀》一诗;回答5~7题..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5.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A.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奴隶们劳动的辛苦______..B.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奴隶主的不劳而获_ _..C.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___..6.《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C 提示:其余为“兴”;C是“赋”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河水清且涟猗C.自牧归荑;洵且美异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7.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提示:“觉醒”不恰当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答案与提示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江皋:江岸..②凤团:一种名茶..1 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3分答:“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2分..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题;就是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答:“闲”“静”“又”答出任意两个即得2分..“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答到意思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要从抒情方式入手..直接抒情的;抓情感词;抓议论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49065fad51f01dc281f1b3.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答案: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一一首章“苍、霜、方、长、央”属旧部韵,次章“萋、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第三章“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一一如此而有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
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通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答案:《关雎》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鸟相依相恋作比,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
再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以采荇莱这一行为作比,兴起主人公对女子深切的思念与倾慕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答案:《蒹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
这首诗最有价值和意义、引起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它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一河水一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实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产生共鸣。
《《诗经》二首》练习(含答案)
![《《诗经》二首》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10bb0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4.png)
12《《诗经》二首》练习(含答案)《诗经》二首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 。
(柳宗元《小石潭记》)(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关雎》)(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子衿》)(5)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1)关关jūjiū(),在河之洲。
(2)悠哉悠哉,zhǎn zhuǎn()反侧。
(3)窈窕淑女,qín sè()友之。
(4)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小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将给我们奠定坚实深厚的文化基础。
B.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C.这位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十分热心,一贯好为人师,给了青年教师很多的帮助。
D.我们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而要从大局出发,大处着眼,统筹规划。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中国疾病防控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恋上含有致癌物的电子烟,成为潜在的烟民。
(删去“根据”)B.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进入快速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把“方式”改为“途径”)C.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宏大而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改革与开放之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将“之路”换成“进程”)D.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做出”前加“是否”)5.下列的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小伟爱讲脏话,小明批评道:“脏话既脏人耳,又伤人心,文明用语才让人舒心啊!”B.体育课上,小平不小心撞到小明,他连忙扶起小明并道歉,小明说:“没关系,我‘大人不记小人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88096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4.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原文+译文《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
这些诗,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
诵读这两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诗经》二首①关雎②关关雎鸠③,在河之洲④。
窈窕⑤淑女⑥,君子好逑⑦。
参差荇菜⑧,左右流之⑨。
窈窕淑女,寤寐⑩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⑪。
悠哉悠哉⑫,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⑬。
参差荇菜,左右芼⑭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⑮。
①选自《诗经注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②选自《诗经·周南》。
雎,读jū。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③[关关雎鸠(jiū)]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关关,拟声词。
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④[洲]水中的陆地。
⑤[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⑥[淑女]美好的女子。
淑,美、美好。
⑦[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
逑,配偶。
⑧[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⑨[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流,这里指捞取。
⑩[嵁(kān)]不平的岩石。
⑩[寤寐(wú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⑪[思服]思念。
服,思念。
⑫[优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悠,忧思的样子。
⑬[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⑭[芼(mào)]挑选。
⑮[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诗经二首》简答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诗经二首》简答及解析【部编版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3d69516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c.png)
《诗经二首》简答及解析【部编版八下】
【译文】
蒲草苍苍,白露凝成霜。
所谓的那个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顺着水流向上游,道路阻碍且漫长。
逆着水流游走,她宛若在水中央。
【主题思想】
描写了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表现了爱情的纯美和坚定。
简答题:
1、《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请简述。
答:《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表现了爱情的纯美和坚定。
2、诗中的“蒹葭”和“水”有何象征意义?
答:蒹葭象征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坚定,水象征两人之间的距离和难以逾越的阻碍。
3、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前者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执着追求,即使道路阻碍且漫长也要不断前行;后者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渴望,即使逆水而上也要与她相遇。
4、诗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和“宛在水中央”为何用“所谓”和“宛”?
答:用“所谓”和“宛”是为了表达男子对女子的神秘感和美好的想象,暗示两人尚未相遇,只存在于男子的心中。
5、诗中的“白露为霜”和“宛在水中央”有何意象?
答:前者表现了时节的变换和寒冷的气息,暗示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已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后者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渴望和追求,暗示两人之间的距离遥远但男子仍然坚定地追求。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的“伊人”,就在水的岸边。
我沿着水流向上游,道路崎岖难行。
我沿着水面游动,伊人就像在水中的小岛上一样。
蒹葭采采,白露未停。
所谓的“伊人”,就在水的涯边。
《诗经二首》(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诗经二首》(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4ba0e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e.png)
第12课《诗经》二首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
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
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____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人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分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章法结构。
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这首诗共有三章,结构大体相似,只有个别字词的区别。
所以采用的是“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
这首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人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作答时可找出文中“比”的句子,即运用比喻手法的地方;“兴”的句子,即诗歌中开头借助何物引起所要歌咏新娘的。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诗经》两首原文,译文,解析、练习、中考真题及答案guān jū关雎guān guān jū jiū,zài hé zhī zhōu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yǎo tiǎo shū nǚ,jūn zǐ hǎo qi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où líu zhī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yǎo tiǎo shū nǚ,wù mèi qiú zhī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qiú zhī bù dé,wù mèi sī f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yōu zāi yōu zāi,zhǎn zhuǎn fǎn c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où cǎi zhī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yǎo tiǎo shū nǚ,qín sè yǒu zhī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où mào zhī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yǎo tiǎo shū nǚ,zhōng gǔ yào zhī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简析】: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
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
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
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
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
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
”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诗经两首(板书、译文、结构、练习)一、整体把握板书设计起兴:雎鸠、荇菜起兴: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窈窕淑女伊人关雎蒹葭好逑、求之、友之、乐之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情感:诚挚、热烈、健康形象; 执着追求心上人的男子二、古文今译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
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
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
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
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
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
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
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
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
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
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
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三、文章结构《关雎》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
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
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
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
《蒹葭》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第三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四、课文阅读题(一)《关雎》1.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分)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分)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二)《蒹葭》1.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典型的爱情(内容)诗。
(2分)2.本诗以蒹葭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2分)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达标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坻.()荇.菜()..()()溯洄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诗经》两首答案达标训练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2、(1)《诗经》 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能力提高1、[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
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 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5、《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4分)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