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四首(一)
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庭中有奇树)
主旨归纳
本诗表明了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的道理,可见诗 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 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 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赠从弟
刘桢
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庭中有 奇树)
关于作者
刘桢,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 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 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 今有《刘公干集》。
科学课件: 物理课件:
化学课件: 生物课件:
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
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
山林里。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
毫无顾忌。
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庭中有 奇树)
诗歌主题
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深刻 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 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全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 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充满
送达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历时很久
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庭中有 奇树)
诗词大意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 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 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可天遥地远, 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腾蛇:神蛇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骥:好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枥:马槽。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但:只是
课外古诗词四首原文注释
课外古诗词四首原文注释寒食——韩翃(l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青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地讽刺诗。
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事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
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
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
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绮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宫,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
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
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后人缩略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背景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
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
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初一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观沧海》【】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朝代】唐在容易的容易的秋天之后,布谷鸟钟,我听见你经过五条溪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主旨,体会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欣赏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并学会如何把握诗歌的意象。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验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完整版)部编版九上课外古诗四首(一)《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商山早行》
1、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运用比喻修辞,用“栖迟”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 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描绘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渲染了萧条、寂
对“有道”的理解。
此句中“汉文有道”是反语,表面上写号称中兴之主的汉文帝任用贤才,实际上是将贤才一贬再贬;下句对“无情”
正是对“有道”的巧妙回应,说是“有道”实为“无道” ;《贾生》诗中的汉文帝正是如此,表面“有道” ,“夜半前席” ,
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但却不是为天下苍生着想,而是问虚无的鬼神之事,这样的君主实为“无道” 的唐代宗,更是无法与“无道”的汉文帝相提并论。诗人既有自负也有伤感。全句讽刺巧妙,一语双关。
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老而弥坚,刚正不阿。
3、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 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4、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 “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5、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意志? 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吐露了作者凄凉、激愤之情
《商山早行》 一、作者资料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二、译文 黎明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 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 主旨: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 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三、课文重点
课外古诗(《秋词》(其一))四首鉴赏练习
课外古诗《秋词(其一)》四首鉴赏练习(一)《秋词(其一)》诗歌鉴赏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排”是排开、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全诗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
2. 诗中描绘“秋日胜春朝”景象的句子是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分)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4.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2分)5.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分)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3分)答案:1. (3分)D2. (3分)要点与评分:写出“晴空一鹤排云上”或全句均可得1分,写错字不得分:准确写出作者人生态度2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示例: 晴空- -鹤排云上;表达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3.C4.《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
《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5.“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分)6.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诗文赏析
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 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 的无限情思。
诗文赏析
全诗仅28个字,语言自然流畅,构 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丽。构思 精巧,不着痕迹,造成空间迅速转 换之感,使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 传达了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 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文探究
《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
课 外 古 诗
肆叁
. 夜 上 受 降 城 闻 笛
.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安 故
园
贰壹
.
.
江峨
南眉
逢山
李月
龟歌
年
目 录
眉纸千 眼伞古 低朦回 垂胧首 微间杏 敛洒雨
下西 阴湖 影边 一 片
峨
第一部分
眉 山
月
歌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生 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 《蜀道难》 等。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江南,这里 指湖南一带。杜甫和李龟年重逢是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李龟年, 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 和同样流落在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 前”频繁相见和唱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下西 阴湖 影边 一 片
江 南
第二部分 逢
李 龟 年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 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 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显 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 史”。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 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
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诵读四首
1.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 常规,“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 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期”字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正 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 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 美结合;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 苦。
潼关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 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其所著 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 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的重要著作。
久远。
1、试分析诗歌所体现的意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冲向山 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 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晓平坦为何 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人赞叹佩服!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这首诗反映着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 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 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 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 《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
的情 怀。
B. 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古诗的美妙之处在于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古人用有限的文字,抒发出无限的情感。
在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中,我们学习了几首古诗,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其中的四首。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寒冷的夜晚独自思考生活的意义。
诗中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寂静的夜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作者通过对月光和霜的描绘,传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思考,饱含哲理。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描写的是他在登高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壮丽景色。
诗中的描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然美的壮丽和壮阔。
这首诗中唱出了北国的辽阔和壮丽,给人一种豪迈的感觉。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他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整首诗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春天气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活力。
这首诗中展示了春天的魅力和生机勃勃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第四首古诗是《望岳》。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是他对家乡的追思之作。
诗中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才思敏捷的文笔,展示了作者的才情和家国情怀。
以上是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四首古诗,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
它们以简洁、深刻的语言表达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家乡的感慨和思考。
古诗的存在让我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让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继续领略和研究优秀古诗的魅力。
五年级课外古诗词(30首)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 鹧鸪。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菊花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
【宋】黄庭坚 画阁传觞容十客, 透风透月两明轩。 南楼盘礡三百尺, 天上云居不足言。
绝句四首(其四)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以下是四首八年级课外古诗词,分别是《浣溪沙》(北宋·晏殊)、《采桑子》(北宋·欧阳修)、《相见欢》(宋·朱敦儒)和《如梦令》(宋·李清照)。
1. 《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 《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 《相见欢》(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四首诗的背景、风格和主题各有不同,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时期和诗人风格。
如果需要深入理解或分析,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语文老师。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 《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解析。
1. 首联。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你看啊,戍楼上的更鼓响起来了,这鼓一敲啊,就像一道禁令,路上的行人都不能走了。
为啥呢?因为这是在打仗的时候,到处都要戒备森严。
这时候呢,秋天的边境上,一只大雁孤孤单单地叫着。
这大雁多可怜啊,就像那些离乡背井的人一样,而且它的叫声在这安静又紧张的氛围里,显得特别凄凉,让人听了心里直发毛。
2. 颔联。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这天啊,从今夜开始就进入白露节气了。
白露这个时候,天气已经有点凉了,露水也开始变得白白的。
可是诗人说“月是故乡明”,这就很有意思啦。
你想啊,月亮其实到处都是一样的亮,但是在诗人眼里,故乡的月亮就是最亮的。
这就好比我们出去旅游,吃了很多山珍海味,可还是觉得妈妈做的菜最好吃一样。
诗人这是想家想疯了,心里觉得故乡啥都好,连月亮都比别的地方亮呢。
3. 颈联。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诗人说自己的弟弟们啊,都分散在各地。
因为战争嘛,大家都流离失所的。
这时候家都没了,想问问弟弟们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该去哪里问。
这多悲哀啊,亲人都联系不上,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得没影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聚在一起。
4. 尾联。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诗人想给弟弟们写信,可是呢,信常常寄不到。
为啥寄不到呢?因为战争还没停啊。
这就像我们现在发个快递,结果快递公司说因为打仗了,路都不通,没法送。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就更绝望了,想联系亲人都不行,只能在这月夜思念着他们,真是可怜巴巴的。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一、解析。
1. 首联。
-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 诗人说贾谊啊,被贬官到这儿来住了三年。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四首
课外古诗词四首(七年级语文)一、《秋词》1. 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答: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具备奋斗精神。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10.“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1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
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教师版)课外古诗鉴赏《泊秦淮》四首
课外古诗鉴赏《泊秦淮》四首(一)《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B.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诗人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了亡国之音。
C.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
D.本诗寓情于景,构思细密精巧,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诗中的“犹唱”二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分)3.有人评价杜诗“于寻常处见深刻”。
你如何理解?请简述。
(2分)4.首句画面的特点是什么?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分)(二)《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怜”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有利于诗歌情感的表达。
B.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C.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D.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第2、3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理解诗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本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 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 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 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 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 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 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 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理解诗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勉强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 遥 怜 故 园 菊, 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应 傍 战 场 开。
2、请写出对“落花时节”的三中理解。
(1)明写相逢的季节。 (2)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 (3)作为人生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 节的暮年。
3、赏析后两句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和沉沦身 世,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 零的感慨之情。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 度表现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 哀愁之情。
【练习题】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 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沙似雪”和“月如霜”两个生动 的比喻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 点。
2、“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赏析古诗一:《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首诗,写出了悲痛欲绝的心情。
清明节前夕,天空挂满了淅淅细雨,景色显得汤汤寒、凄凉无比,没有此前一样的欢乐,行人心里似乎莫名的沉重,想靠酒忘却这事童,却不知什么地方有好酒可以喝,令人唏嘘无奈。
诗人以反问传达了他苦恼的情绪,通过“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又传达出牧童美景的特色另外,诗中意境不尽添一份禅悟: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也是一种清明的生活安排,让我们学会接纳清明的节气。
古诗二:《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李白,他把天空中香炉中缭绕出的紫烟象征为佛灯照耀;把山水景观象征为天晴空中的银河。
他以超然家园的和气,勾画出了纯粹自然,清新脱俗的美。
诗中还蕴含了人生应道德生活、仁慈善行的教育意义,这首诗特别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真情实感,一股令人开朗、明媚的活力,循环于诗的每一句。
古诗三:《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清新简洁,气势雄伟,诗中用语点到为止,把一次远行的情景和感受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作者起早贩道,却把头顶的彩云比作天上的白帝,凝神赏玩;而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话把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精辟地表达出了受苦受难,但最终取得胜利的人的坚持不懈的劲头。
另外,诗的最后一句,表现出轻舟一路尽情的穿越,真是让人不禁大开眼界。
古诗四:《江畔独步寻花》“往来无白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空凭栏杆半缘听,那人笑我太疯癫。
”《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描写的是江畔,以及诗人自由随心的观赏江畔花开花落、感受江南水乡之美,让人有一种游荡在芳草地里的暇情。
“往来无白丁”一句,把孤苦之感连系在一起,传达出失落的悲哀沧桑;而空凭栏杆半缘听,这句诗里又透出了一种“冷漠”和自困的情愫。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定风波》。
1、《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译文: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一、作者资料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二、全诗翻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子里,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好不快乐。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三、主旨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独坐、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展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四、赏析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月夜,我独坐幽静的竹林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好不快乐。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2、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的理解。
竹林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诗人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性情,写月亮殷勤相伴,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
3、(1)景物:“幽篁”、“深林”、“明月”——宁静闲适(2)人物活动:“独坐”、“弹琴”、“长啸”——淡泊惬意4、(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5、⑴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叫⑵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
(4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谷丰登”“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7、《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9、“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10、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3分)示例:赞同。
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
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
即“以动衬静”。
( 答出一个方面即可,联系“弹琴”“长啸”作分析2分:答出“烘托”或“反衬”1分:仅答“赞同"或“不赞同”不得分)11、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首五绝。
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额而独到的想象力。
春夜洛城闻笛一、作者资料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全诗翻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叙事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抒情【注释】《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五、诗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幽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又能不萌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三、主旨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释题】诗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和具体的时间。
四、诗句赏析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4、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一字的妙处。
“飞”一词巧妙地把被人吹出来的笛声这一客体变成了自己到处飞扬的主体,仿佛笛声也知道人的心思,所以专门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他们的离愁别绪。
5、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示例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
“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
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明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宁运用夺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村诗人内心间笛后的孤寂心情。
7、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迎鸣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折柳指的起《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呈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故园情“一词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意。
9、《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逢入京使》一、作者资料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出身仕宦家庭。
早岁孤贫,遍读经史。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和高适并称“高岑”。
二、全诗翻译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抒情,思乡情切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叙事,远涉边疆,思乡怀亲【翻译】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注释】《逢入京使》:选自《岑参集校注》。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三、主旨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
【背诵这个主旨】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四、诗句理解1、“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2、“双袖龙钟泪不干”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五、诗句赏析(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情景。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2)“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3)“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
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