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科学《熔化与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科学《熔化与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但对于熔点、凝固点等概念较为陌生。针对这一点,教师需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验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图像识别、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熔化与凝固的定义,以及物质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特点。
2.介绍熔点与凝固点的概念,列举不同物质的熔点与凝固点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差异。
3.演示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测量物体温度。
4.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熔化与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图像识别方法。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6.课后作业与评价: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如实验报告、小研究等,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填空题:设计3-5道填空题,涵盖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重要概念。
-简答题:布置2-3道简答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熔化与凝固的过程及其特点。
2.撰写实验报告:根据课堂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关于熔化与凝固现象的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分析与结论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品质。
2.利用图表、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熔化与凝固过程,培养信息处理与图像识别能力。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的教学设计如下:一、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

2. 让孩子们能够观察和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让孩子们能够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难点: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容器等。

2. 学具:每个孩子一本笔记本,用来记录观察结果。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先给孩子们展示一个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让他们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现象。

2. 讲解:然后我会向孩子们解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以及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4. 讨论: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5. 应用:我会给孩子们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例子。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难点: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过程,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果有必要,我会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以及过程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孩子们容易混淆的地方。

因此,我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讲解,帮助孩子们清晰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如何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经历物质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能用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常见的物质部分,是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

学好本节对学习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同时熔点和凝固点将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地球、月球、太阳、星星等天体和动物、植物等生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但不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到底有哪些,物质不同状态之间到底能否转化,物质有哪些特性。

在生活中他们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之间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也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

教学目标1.认识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条件。

2.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知道熔点和凝固点。

3.能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核心素养经历探究物体熔化时温度跟加热时间的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图像法、对比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体会归纳推理和论证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熔化和凝固教师讲解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

把海波和石蜡加热,并把温度计分别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 ℃开始,每隔1 min观察它们的状态,并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它们全部熔化。

把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实验图像。

教师:下面大家开始探究。

教师巡视实验。

教师:这是一位同学探究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实验数据。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第三章 第2节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2节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过程。

2. 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3. 能够辨识并解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4.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掌握熔点和凝固点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辨识并解释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例。

2. 设计互动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准备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模拟实验器材。

4.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教师详细解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过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重要性。

3. 实验探究: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物质(如冰、蜡、食盐等)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和特点。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原理和规律。

5. 知识应用:教师展示一些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制冷剂、熔化焊、太阳能热水器等,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熔化和凝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作业: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熔化和凝固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布置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思考生活中更多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尝试解释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

7. 拓展阅读:教师推荐一些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科普读物或网站,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探索,更深入地了解熔化和凝固原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及特点;2. 理解熔点和凝固点,能对熔化和凝固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3. 增强观察、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熔点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2、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难点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是一节包含探究内容的课。

探究式学习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

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教师用书》提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完成探究过程。

而我考虑到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且海波的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阶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十分明显,反而会误导学生。

另外实验时间比较长,再花费过多时间进行解释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CAI动画来模拟实验,把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上,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的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学情分析]对于熔化与凝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见到,但将其提升为物理规律还是第一次;且本节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探究,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基本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定义2.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3. 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4. 实验操作: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条件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定义及条件。

3.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5. 教师讲解:总结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并进行解释。

6. 巩固知识:学生进行课后小测,检验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的理解。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小测: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种熔化和凝固的物质(如冰、蜡烛等),计时器,温度计等。

2. 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定义及条件。

2. 第2周: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

3. 第3周:讲解影响熔化和凝固速度的因素,并进行巩固练习。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2024年秋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第1课时 熔化和凝固

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课题熔化和凝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实验报告等.教学难点1.对熔化、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理解.2.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像的区别.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3.固态物质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有规则的,非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备课笔记进行新课熔化和凝固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生: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等,这些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成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变化的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初、末状态相反,它们是互逆的两个过程.板书:1.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质的温度有关.2.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4.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两个过程.【例1】(多媒体展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关的物质状态.(选填“固”、“液”或“气”)(1)用铁水铸造成铁锅:态变成态.(2)钢锭变为钢水:态变成态.(3)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态变成态.答案:(1)液固(2)固液(3)固气【例2】(多媒体展示)夏天,久放在冰箱里的西瓜会变得很硬,甚至刀都切不动,则西瓜在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溶化C.凝固D.融化解析:西瓜虽是固体,但里面含的汁液是液体,液体在低温状态下变成了固体,所以是凝固现象.答案:C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熔化、溶化和融化三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可以混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吸热转变成水;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溶化;融化是冰、雪等变成水.(2)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而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思考题:(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2)雨水是什么物态?(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2)雨水是液态.(3)水蒸气是气态.物质的聚集状态叫做物态,物态通常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新课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2)猜想与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①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陶土网、烧杯、试管、计时器、海波、石蜡、水等.②进行实验:a.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曾经观察到的熔化和凝固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解释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2.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包括温度、热量和分子运动等方面的知识。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原理和特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强调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巩固。
4.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概念,了解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及特点。
2.使学生能够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金属加工、制冷剂的利用等。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冰棍融化、玻璃破碎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现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八年级《物理》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二节主题:《熔化和凝固》适合对象:八年级学生(一)课标要求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二)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现象,能说出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和物态变化的概念。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熔化、凝固的特点,发现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会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解释生活现象。

(三)引入新课问题——冻豆腐上的小孔是怎么形成的呢?(四)新课讲解探究点一物态变化活动:分析生活中水的三种状态,及冰、水、水蒸气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的现象。

归纳总结:(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

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活动1:探究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提出问题(1)结合冰和巧克力的熔化过程,想一想,熔化需要什么条件?(2)不同的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与假设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1)安装器材,按照由___下__到_上____的顺序进行。

(2)为什么采用水浴加热?(3)温度计的玻璃泡在什么位置合适?(4)实验时观察什么?记录什么?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AB段:固态BC段:固液共存态CD段:液态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_高。

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记录不到海波熔化时温度不变的过程,可能原因是_海波过少或记录温度时间间隔太长。

归纳总结: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海波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不变,熔化后温度升高;石蜡熔化前温度升高,熔化中温度升高,熔化后温度升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物质:水、冰、蜡烛。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黑板、书籍、PPT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包含熔化和凝固相关图片的PPT,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习新知•通过投影仪或板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解释熔点和凝固点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例子。

•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如水的熔点为0°C,凝固点为0°C。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的理解。

3. 实验探究•教师将水倒入一个玻璃容器中,然后将容器放入冰箱中冷冻。

•引导学生观察水在冰箱中的冷冻过程,并记录下水变成冰的时间。

•提问学生在冷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教师将冰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并让学生记录冰融化的时间。

•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4. 拓展练习•提供一些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他们的思考和答案。

•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和补充,并与学生共同探讨。

5.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熔化和凝固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提醒学生做好笔记,以便复习和复习。

四、教学延伸•学习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熔化和凝固相关的实际应用,如制冰淇淋、熔化金属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熔化和凝固为中心,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原理。

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案: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第5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2. 详细内容:a.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b. 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c.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d.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掌握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能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微观解释。

2. 重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水、晶体和非晶体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

2. 知识讲解:a. 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b. 分析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因素对熔化和凝固的影响。

c. 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差异。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和凝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随堂练习:a. 请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冰等。

b. 请学生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如食盐晶体和玻璃的非晶体熔化现象。

5. 知识拓展:介绍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制冷剂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过程2. 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3.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七、作业设计2. 请学生举例说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3. 请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微观过程,如晶体和非晶体的分子结构等。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3.2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提问】工业生产中常将钢水铸造成有一定形状的工件。

钢水在变成工件的过程中,它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钢水吸热还是放热?【实验现象】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又变成了水蒸气,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钢勺又变成了水滴,将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水结成了冰。

【探究归纳】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水的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如图所示。

(2)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

【例题1】水在自然界以不同形态存在。

雨、露、雾、霜、雹、水蒸气、“白气”都是水的“化身”,属于固态的有______,液态的有________,气态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霜、雹;雨、露、雾、“白气”;水蒸气。

【解析】根据物质三种状态的特征可知:霜、雹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固态;雨、露、雾、“白气”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属于液态;水蒸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气态。

【分析】①②③物质都是从固态变成了液态;④⑤⑥物质都是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探究归纳】物质能够从固态变成液态,也能够从液态变成固态。

(2)熔化和凝固的概念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②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2. 演示实验——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问】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块冰块放入碗中,在室温下不久冰块就开始熔化,之后一段时间内碗里都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如果用温度计测量,就会发现尽管冰在逐渐熔化变少,但水的温度并没有升高。

这是怎么回事?想一想:其他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是否也不变?【实验器材】海波、石蜡、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大试管、温度计、搅拌器、水、火柴。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海波放入内有温度计的试管中,再把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点燃酒精灯,经过一段时间后海波就会慢慢熔化。

【进行实验】(1)当温度计的示数升至40℃左右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数据,填入下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4.强化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鼓励学生分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己的学习心得和发现,促进同伴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5.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熔化和凝固现象,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物理原理。
2.针对学生对物质状态变化微观机制的理解困难,教师应采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动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3.在讲解熔点和凝固点时,教师应结合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理解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特点。
-结合实验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者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如冰融化、蜡烛燃烧等。
3.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冰棍的制作、金属焊接等,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设计相关的问题讨论,如“为什么冰块可以冷却饮料?”“为什么金属在冬天更容易断裂?”等,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原理的兴趣。
5.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讨论,从家庭生活中找到至少一个熔化和凝固现象,共同分析并记录下来,以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作业要求: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人教版)3.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人教版)3.2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中的热现象为切入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兴趣。
2.利用实验装置,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现象中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动态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晶体熔化的特点。
4.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分配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和讨论交流,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概念,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熔化和凝固优秀教案

熔化和凝固优秀教案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三、 教学过程1. 认识晶体定义固态凝固(放热)熔化(吸热)液态2. 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不宜将本板块变为演示,要舍得投入时间,引领学生经历固体(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这也是课时安排建议本节2课时的主要原因。

(1)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到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什么不同?(2)为了研究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实用高效的探究讨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3)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①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或无烟腊加热物体的规范要求。

②了解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特点、温度范围及分度值。

③学会测量温度,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确认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老师解说: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说: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说: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2)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师说: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师说: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 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说: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说: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4.2-2和图4.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说: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问题: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说: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 [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师说: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问题: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知道熔点和凝固点有什么用?师说: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 ℃,太低.师说: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看投影课本图4.2-4和图4.2-5.思考想想议议想想议议[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生丁]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生戊]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生己]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生庚]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生辛]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 ℃,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精温度计.师说: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生丙]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师说: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四)布置作业:阅读P79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雪熔化时要吸收空中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降低.所以说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2.利用冰能致冷可以防止饭菜变馊,但是要注意,由于冰块吸热,使冰周围的空气变冷,冷空气比热空气重,要往下沉,所以冰块应该放在饭菜的上面.3.晶体.熔点是80 ℃,持续16 min.(四)板书设计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1)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2、固体的分类(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3)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3、熔化(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熔化成“铁水”.(3)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且不断吸热.(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0C.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目的是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酒精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6)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4、凝固(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不断放热.(5)凝固放热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