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100首方证详解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201、治疗脑膜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瓜蒌桂枝汤和葛根汤) 病人有汗时: 瓜蒌根 15克桂枝 15克白芍 15克甘草 15克生姜15克大枣 15枚病人无汗时: 葛根2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5克大枣15枚202、防止蚊虫叮咬的方法取肉桂50克艾草50克,煮水,涂抹在皮肤表面即可。
煮一次,可以用较长时间。
203、治疗肌纤维疼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汤) 桂枝30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 15克大枣15枚玉竹30克204、治疗胰脏癌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15克黄芩 15克黄连 15克人参 15克注:病人如果出现呕酸现象,再加入代赭石 20克旋覆花 20克吴茱萸 20克205、治疗疝气和脱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 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升麻 15克206、治疗冻疮和坏疽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
没有便秘的患者,可将木通去掉。
207、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四逆散) 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 10克滑石 10克五倍子 10克海金砂 10克208、治疗失声和咽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半夏散) 生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汤药煮好后,用生淀粉放入汤中,待完全吸收后,阴干,制成粉剂,温水送服。
209、治疗腰被闪到的方法取童子尿一杯服下,20 分钟后即可见效。
210、治疗大肠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桃花汤) 赤石脂25克干姜15克粳米10克赤石脂一半生用,一半和其他两味药一起用。
待汤药煮好后,将准备生用的赤石脂研磨成粉放入汤中,服下即可。
211、治疗严重惊吓和顽固性失眠的处方(出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黄连 2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阿胶15克鸡子黄 2枚先煮前三味药,煮好后趁热放入阿胶,取生鸡蛋2 个,去壳和蛋清留蛋黄,待汤药稍温,放入蛋黄后立即服用。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方名】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方歌】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功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方解】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就要从外出。
柴胡能从少阳而达太阳,半夏能提阴气上升,则阴阳相济,故能有除病祛邪之功。
少阳病属火病,又有黄芩以解气分之火热。
参、枣、草能强壮脾胃,脾胃壮则可使病邪由内而达外。
再有生姜能发散宣通,诸药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
【方证要点】1、肝胆寒热错杂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
2、常用于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者。
3、小柴胡汤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中医界时有某位医家因为善用柴胡而被称为“某柴胡”,李赛美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道:“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
当你辩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4、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
•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满、乳房胀痛、结块等。
•胸胁部苦满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1、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 柴胡 6克枳实 6克芍药 6克炙甘草 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 12克黄芩 9克、干姜 9克、半夏 9克、大枣 12枚、黄连 3克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3、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 30克酒当归 15克、白芷 6克、乳香 3克4、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 6克牡蛎 5克黄芩 5克生姜 5克铅丹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6克、大枣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5、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黄芩 5克牡蛎 5克生姜 5克铅丹 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 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6、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7、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8、治疗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 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9、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经方方证对应表
腹满痛,痛有定处 胸闷,胸痛 腹痛,身痛,刺痛有定处 心下结硬,满痛拒按,烦躁 项背强急,心下结硬,疼痛 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咳 心下坚满(++),腹挛急 少腹满痛 腹满,肠鸣 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结痛感,痰,嗽,烦热 咳,喘,吐黄浓痰 咳,喘,吐黏稠痰 心悸,心烦,吐血,衄血 心下痞满,心烦(++) 心下痞按之不硬,心烦 心下痞 腹满 小便黄,小便 大便干 少 小便不利 大便干 大便难 欲吐不能吐 大便干 大便难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 大便不畅 大便干
胸腹胀满疼痛(++)
87 经方 发热,恶寒(-)
腹满
88 经方
89 经方 发热(++)
汗(+)
口干(+) 口渴(++),欲 饮水 呕(+) 大便干结 产后腹痛,经 血不利 如狂,谵语
90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烦
91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92 经方 93 经方 发热
关节痛,心烦 脐下少腹硬满痛(++) 腹痛有定处,气上冲
口渴(-)
48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身痛,关节痛
小便不利
口渴(-)
49 经方 发热,恶风 50 经方 发热,恶风 51 经方 恶寒
汗(+) 汗(-) 汗(-)
咳,喘,头痛,两眼发胀
口渴(-)
但欲寐
52 经方 恶寒
汗(-)
头痛
浮肿(++)
但欲寐
53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头痛
但欲寐
54 经方 发热,恶风
经方方证标准汇总
1、桂枝汤证方证标准①、特征症状:发热,汗出②、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③、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④、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肌肉或者关节酸痛,或者肌肤麻木不仁;恶心呕吐(或者干呕),或者胃脘不适;无汗而困倦乏力。
⑤、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桂枝汤主要用于:(1)太阳中风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关键在于“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换句话说,太阳证见到“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特别是这里的“出汗”要注意,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还有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症状,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浮弱),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发其汗。
(2)营卫不和证:(藏无他病)发热,自汗出。
此证可以是发热,汗出同时出现(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无),也可以单独出现。
可以是有时间规律的,也可以是没有时间规律的。
治疗有时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条文荟萃]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黄煌经方100首之九十七:续命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九十七:续命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甘草5~15g、石膏40~200g、人参10~30g、当归10~30g、干姜10~20g、川芎10~20g。
水煎分二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
不汗,盖被助汗。
若不汗,更服。
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
[方证]1.大青龙汤证咳而多涎唾,或心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黑胖病人,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但伏不得卧,口干烦渴者。
3.肢体不遂、言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身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现代应用]1.以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血栓后遗症、大脑软化症、颈椎病、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糖尿病性神经炎、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
2.呼吸系统疾病,如病毒性感冒、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百日咳、妊娠咳嗽等也有应用的机会。
3.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浆液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克山病、神经衰弱、糖尿病、肾炎、风湿热、高血压病、面神经炎、血管神经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脑动脉硬化、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皮炎等。
[经验参考]《古今录验》载续命汤疗大痹,一身不遂,或半身一手一臂,口不能言,习习不知人,不觉痛痒(即本方去人参、干姜,加干地黄、防风、黄芩)。
服后当汗出,气下自复。
当慎护风寒,不可见风。
并疔上气咳逆,面目大肿,但得伏不得卧更善。
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
从经文来看,本方所主的“中风痱”很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脊髓炎,而且病变的部位比较高。
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先生以本方治疗急性脊髓炎、脑干脑炎、格林一巴利氏综合征和氯化钡中毒所致的相同症状(赵典联,江尔逊学术思想述略,四川中医,1993;11(9):1)。
目前,经方家们对本方的应用已经扩展到脑血管疾病的领域。
如王占玺治一脑血管病人,晨起突然说话不利,语言混滞,右侧肢体运动不灵。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黄煌经方100首之三十三:柴胡桂枝汤(转载)
黄煌经方100首之三十三:柴胡桂枝汤(转载)033、柴胡桂枝汤(转载)[组成用法]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现代应用]1.外感发热性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肺炎、肺结核、胸膜炎、疟疾、肝炎、产后(包括人流)感染发热等见于虚弱体质而又病久不愈或缠绵复发者。
2.以“心下支结”、“心腹卒中痛”为主证的疾病。
如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兼有外感而并无手术指征者。
3.情志性疾病如癔病性躯体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盗汗、畏寒、自觉发热、神经官能症的“肝气窜”等异常感觉。
4.许多关节疾病表现为“支节烦疼”者,也可应用本方。
如颈椎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
5.一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6.其他如肾炎、癫痫、激素戒断综合征、慢性结肠炎,胸膜炎、疟疾、肝炎、心绞痛等。
[经验参考]小柴胡汤和桂枝汤是经方中应用极为广泛的方剂,而本方又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强强连手”的合方,从条文中可看出: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即桂枝汤证,而发热微恶寒、微呕,心下支结则为柴胡汤证,两方证重叠出现,故需二方合用。
当然,合用后其运用的面也较二者更为广泛。
在临床上多以“心下”和“支节”部位为常用。
如矢数道明治一患者,症见心下疼痛,周身倦怠甚重,起则眩晕,疼痛放射至左胸及背部,欲吐不出,胸中烦热,x线检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心下部压病明显,腹直肌轻度紧张。
初与坚中汤加吴萸、牡蛎无效而改用本方加牡蛎、小茴香,诸证减轻。
服药5个月,症状消除,复查正常(《汉方治疗百话》)。
刘渡舟治于某,男,43岁,1993年11月29口初诊。
左侧肩背疼痛酸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
104条金匮经方简释!(收藏)
104条金匮经方简释!(收藏)展开全文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
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
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必补药协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利于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断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差异,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实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起的痰饮咳喘最为符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焦躁,但总归饮重于热。
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能够开肺,不必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平常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15.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根基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6.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7.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3. 桂枝加附子汤【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方歌】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功用】调和营卫,温经复阳。
【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阳虚,漏汗不止之证。
【方解】本证为太阳表虚夹杂少阴证,附子辛温,与桂枝组合为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对,与白芍组合为有力的止痛药对。
【方证要点】1. 少阴外证:以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神疲乏力、嗜睡,平素畏寒肢冷,汗出不止,身体疼痛或者四肢拘挛,小便难,身重,难于转侧;舌苔薄白,脉弱浮大,或沉迟。
2. 常用于大汗亡阳、房事后伤风、鼻衄、乳漏、寒疝、阳虚感冒、风瘾疹、麻疹出而不透、小儿麻痹、半身不遂、痛经、神经痛等属于营卫不和兼见因阳虚而漏汗者。
【类似方证鉴别】1. 桂枝加附子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都是少阴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有太阳表虚证,其与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区别在于有无汗出。
2. 桂枝加附子汤与桂枝汤:桂枝汤证见有少阴证者,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证汗出恶风比桂枝汤证明显,且有小便难。
3. 桂枝加附子汤与四逆汤:都可以治疗汗出不止,汗出不止而脉浮用桂枝加附子汤,汗出不止而脉沉用四逆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医案举例】1. 肾结石伴有肾积水案(黎崇裕医案)张某,男,42岁,2012年9月25日初诊。
体形中等偏瘦,一周前发生腰部胀痛,近日腰痛加重,右下腹呈刀绞样剧烈疼痛,疼痛牵引睾丸亦痛,痛得在床上打滚。
恶心呕吐,尿频且有不尽感,大便可,苔微厚稍黄而腻,脉滑。
B超视右肾积水,肾结石0.7cm、0.8cm2枚,右输尿管中段结石0.8cm1枚。
处方:桂枝15g,赤芍30g,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制黑附子(先煎)10g,制大黄10g,细辛10g,枳实10g,姜半夏3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30g,猪苓15g。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
张仲景46个经方的应用指征、现代疾病,总结的太全了!导读:这篇文章总结了张仲景用三味药的方子,每个方介绍了主要的应用指征,并现代应用在哪些疾病当中。
要言不烦,值得收藏学习。
1、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用于心中痞,诸逆心悬痛,也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
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
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旋覆花,葱,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炙甘草,炮附子。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麻黄,甘草,炮附子。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葱白,干姜,生附子(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
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炮附子。
太少两感证。
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
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
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
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
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
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 岁,病历号177285,1965 年10 月18 日初诊。
经方方证标准(下66-127个方剂)
经方方证标准(下66-127个方剂)66. 栝蒌薤白半夏汤证方证标准1、特征症状(胸痹证):胸背刺痛,塞闷短气(或者喘气)不能平卧,小便正常。
2、主要症状(痰浊证):咯吐痰涎明显,量多色白,或心下痞满,纳呆。
3、可伴随症状:或者咳喘,则痛甚,或者头晕、心悸,或者咽喉不利,或者口唇发绀。
4、舌苔脉象:舌质暗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沉迟滑。
[条文荟萃]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
4)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实(捣)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7.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方证标准1、特征症状(肢体痹证—血痹证):肢体麻木疼痛,或者活动不利,酸痛。
2、主要症状(表寒证):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无华,无下利、但欲寐。
3、可伴随症状(太阳病轻证):发热,恶风寒,鼻鸣,鼻塞流清涕。
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暗淡,舌苔薄白,脉微而涩缓,关上微,尺中小紧,或者有浮,或弦。
[条文荟萃]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68.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方证标准1、特征症状:恶心呕吐涎沫,或者胃脘疼痛(冷痛),或者腹痛,或者头痛。
2、主要症状(表寒证):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无华,无下利、但欲寐。
3、可伴随症状:(1)太阳病轻证:发热,恶风寒,鼻鸣,鼻塞流清涕。
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2)肢体痹证:四肢或者头面部厥寒疼痛,甚至青紫、发绀。
经方100首方证汇总
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经方100首全本
经方100首全本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现代应用]1.以咽喉肿痛为特征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等。
2.治疗胃溃疡、胃炎以痉挛性胃痛为突出表现者。
3.外用湿敷又治痔、脱肛、皮炎等见剧烈疼痛者。
[经验参考]甘草汤在口腔、咽喉疾病中应用相当广泛。
如《圣济总录》以甘草煎浓汤热漱频服,舌卒肿起,满口塞喉,气息不通,顷刻杀人;岳美中曾治一人,咽喉痛如刀割,局部不红肿,以生炙甘草并用,二日痛苦失;权依经以本方治口唇溃疡(《古方新用》,83页)。
本方虽然以口腔咽喉为经典运用目标,但临证不可局限于此,可将甘草汤视为皮肤黏膜的止痛剂与修复剂。
除了口腔黏膜外,胃黏膜溃疡也同样可以用本方止痛。
如日本著名汉方家矢数道明曾用本方治一男子胃痉挛,心下部剧痛,用吗啡而不止,急以甘草8g加水270 ml,煎取180ml,喝两门后呻吟立止。
又治胃溃疡心下部胀满痛苦、绞痛,嗳气、烧心、恶心,伴黑便,服甘草浸膏末2个月可健康地工作。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进一步水解为甘草次酸。
甘草次酸能增强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可保护溃疡面,服后能减轻胃溃疡症状,使溃疡面渐缩小。
西药生胃酮即是甘草次酸制剂。
本方在其他方面应用也很多,如《千金要方》以之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外台秘要》以之救急疗瘦疾。
《世医得效方》以之治小儿遗尿。
《至宝方》以之治小儿尿血。
《济阴纲目》以一味生甘草熬膏,名“国老膏”,治悬痈。
潘文昭以甘草l500g浓煎治毒蕈中毒之腹痛、恶心头晕,出冷汗,全身无力、呕吐。
(新中医,1978;1:36)甘草汤证以急迫疼痛为主证,若拘于甘草的清热解毒而认为必见咽喉红肿溃脓则谬矣!果真出现化脓,则单用甘草一味,难免势单力薄。
故本方之咽痛比较单纯,无挟痰挟寒之征。
《伤寒论》中主治咽痛的方子很多,相比之下,桔梗汤证有化脓之象,半夏散及汤证有痰、寒;苦酒汤证则以咽中生疮,声不出者为特征;麻黄附子辛汤证之咽痛,则为太少两感,阳虚明显;猪肤汤证之咽痛又为阴虚火旺。
方剂100首
⽅剂100⾸1)半夏⽩术天⿇汤半夏⽩术天⿇汤:⽩天⼤早⼆陈来。
(⽩术,天⿇,⼤枣加⼆陈汤去乌梅)半夏⽩术天⿇汤,苓草橘红枣⽣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功⽤: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主治:风痰上扰证2)化痰通络汤法半夏(10g)、橘红(10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远志(10g)、⽯菖蒲(10g)、茯神(15g)、党参(15g)、丹参(15g)、炙⽢草(10g)化痰通络夏橘红枳芎红草远志停菖蒲茯神党丹参化痰祛湿⾎脉⾏3)天⿇钩藤饮天⿇钩藤⽯决明,栀杜寄⽣膝与苓,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鸣。
4)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汤:练⽜者因要东元,⼲母卖古龟。
(川楝⼦,怀⽜膝,⽣赭⽯,茵陈,⽣杭芍,天冬,⽞参,⽢草,⽣牡蛎,⽣麦芽,⽣龙⾻,⽣龟板)镇肝熄风芍天冬,⽞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5)⼆陈汤⼆陈汤:⼆陈夏令⼲红⽣妹。
(半夏,茯苓,⽢草,橘红,⽣姜,乌梅)⼆陈汤⽤半夏陈,苓草梅姜⼀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湿痰阴滞此⽅珍。
功⽤:燥湿化痰,理⽓和中主治:湿痰证6)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陈⽪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温胆汤:⼆陈温胆只要⼤枣。
(⼆陈汤去乌梅,加枳实,⽵茹,⼤枣)7)涤痰汤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术⽵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主治风痰迷⼼窍。
8)通窍活⾎汤通窍全凭好麝⾹,桃仁⼤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芍药,表⾥通经第⼀⽅9)四君⼦汤四君⼦汤《太平惠民和剂局⽅》:⽩⽼夫⼈。
(⽩术,炙⽢草:⽢草有国⽼之称,茯苓,⼈参)四君⼦汤中和义,参术获苓⽢草⽐。
功⽤:补⽓健脾主治:脾胃⽓虚证10)四物汤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当地传说。
(当归,熟地黄,川芎,⽩芍)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虚滞此⽅宗:妇⼥发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功⽤:补⾎和⾎主治:营⾎虚滞证11)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桃成骑红龙归川。
(桃成:《⽹球王⼦》中青学⼆年级⽹球选⼿;红龙:魔兽争霸中的⼀中⽴⽣物;桃仁,⾚芍,黄芪,红花,地龙,当归尾,川芎)补阳还五芪归芎,桃红⾚芍加地龙,半⾝不遂中风证,补⽓活⾎经络通。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00首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100首常用方剂100首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9)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棟子一钱半(4.59g)(原书未著用量)【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组成】女贞子(蒸)500g墨早莲500【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昡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橋红各五两(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生姜7片,乌梅1个【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鸟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社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6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3克)藿香叶(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功用】健牌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
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相霍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
7、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0白术15云等12当归10川10白芍10熟地12我甘草5生菱3片大枣5枚(功用)益气补血。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100⾸(图⽂版)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录(第⼀批)编号⽅名原⽂剂型出处处⽅制法及⽤法1桃核承⽓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桃仁五⼗个(去⽪尖),⼤黄四两,桂枝⼆两(去⽪),⽢草⼆两(炙),芒硝⼆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先⾷温服五合,⽇三服。
汤剂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下痞鞕,噫⽓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参⼆两,⽣姜五两,代赭⼀两,⽢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枣⼗⼆枚(擘)。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汤剂3⽵叶⽯膏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逆欲吐,⽵叶⽯膏汤主之。
”⽵叶⼆把,⽯膏⼀⽄,半夏半升(洗),麦门冬⼀升(去⼼),⼈参⼆两,⽢草⼆两(炙),粳⽶半⽄。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煮⽶熟,汤成去⽶,温服⼀升,⽇三服。
汤剂4⿇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
服汤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宜⿇黄汤。
③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黄汤。
”⿇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草⼀两(炙),杏仁七⼗个(去⽪尖)。
上四味,以⽔九升,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半,去滓,温服汤剂⼋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5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全表
浮弱 血虚(++)
桂枝汤证
浮弱
小建中汤证
虚弱
表里俱虚,慢性 病神经麻痹症
桂枝加黄芪汤证
寸浮,关 尺沉
感冒发热后表症 (-)
桂枝汤证
细
风湿、类风湿 桂枝去芍药汤证
虚
虚寒,风湿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汤证
虚
虚寒,老年体虚 风湿
桂枝附子汤证
寸浮,关 尺沉
外邪内饮
桂枝去芍药汤证
寒湿
桂枝附子汤证
寸浮,关 尺沉
肺冷,虚热(-)
麻黄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52 麻黄附子汤 麻黄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恶寒 恶寒
汗(-) 汗(-)
头痛 头痛
浮肿(++)
53
麻黄附子细辛 汤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
发热,恶寒
汗(-) 头痛
54 葛根汤
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 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发热,恶风
白石脂18克,紫石脂18克,石膏18克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心下痞 气上冲,心悸,心下痞 满,头晕,短气 气上冲(++),心下脐下 悸动,腹挛急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心下痛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咳逆上气,眩晕 (++)
呕(+) 呕(++)
小便少 大便溏泻 小便不利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 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 上热,恶寒(-) 15克,大黄6克
38 五苓散
桂枝6克,泽泻15克,茯苓9克,猪苓9 克,白朮9克
发热,恶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组成用法: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组成用法:茯苓12-30g、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方证: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五苓散组成用法:猪苓10-20g、泽泻15-30 g、白术10-20 g、茯苓10-30 g、桂枝6-12g。
水煎服,分三次。
方证: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防己黄芪汤组成用法: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方证: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用法:黄芪10-15g、桂枝10-15g、白芍10-15g、生姜20-30g、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3次。
方证: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组成用法: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
米醋与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方证: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草5-10g、杏仁10-15 g。
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
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方证: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小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g、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 -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葛根汤组成用法:麻黄10-15g ,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方证:1.口噪、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用法:麻黄14-15g、附子10-3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方证: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用法: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 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如用雨后积水更优。
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越婢汤组成用法:麻黄10-30g、石膏5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射干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苑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方证:1.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浓流,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2.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干者。
厚朴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4-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
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方证: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嗽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 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大柴胡汤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 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编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柴胡桂枝汤组成用法:柴胡10-15g、桂枝5-10g,芍药5-14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4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成用法: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
水煎,分3次服。
方证: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塘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组成用法:柴胡15-20g、黄芩6-10 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
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谙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小半夏汤组成用法:半夏10-30g、生姜10-30g。
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隔胀满,心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大半夏汤组成用法: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
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方证: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