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型尿

合集下载

医学考研笔记—泌尿系统

医学考研笔记—泌尿系统

一.血尿:10 个(+);20 个(++);30 个(+++)1.定义:肉眼:每升尿液中血>1ml;镜下:每高倍视野下RBC>3 个2.血尿特点:无痛全程瘤;终末刺激核(肾结核:终末+膀胱刺激征);疼痛血尿石(肾结石:疼痛+血尿)3.血尿分为:初始血尿(初前),终末血尿(终末列后精),全程血尿(全膀上)。

4、分类:1)肾小球源性:红细胞多形性(经肾小球虑过挤压所以形态不一致)大小不一,变形红细胞>50%,由于肾小球基底膜断裂,常见于肾小球肾炎。

2)非肾小球源性:变形红细胞小于50%,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

二.蛋白尿:0.1-0.2(+);1-2g(++);2-4g(+++);>4g (++++)1.定义: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肾病综合症!2.分类:两肾一水一生理1)生理性蛋白尿:没病,一过性.分为功能性和体位性。

2)肾小球性:最常见类型肾小球膜上两种屏障:①电荷屏障→损伤尿中白蛋白为主(选择白种女人放电)→选择性蛋白尿-肾病综合征。

②分子屏障→非选择性蛋白尿,大分子蛋白为主,多见于糖尿病肾病。

3)肾小管性→间质性肾炎,尿中出现β2 微球蛋白(β2MG).4)溢出性→尿中以小分子为主,又叫本周蛋白,常见多发性骨髓瘤。

三.管型尿:1、定义:蛋白质在肾小管或者集合管淤积。

尿中12h 超过5000 个管型(正常人可见透明管型)2、急性急进肾小红;肾盂间质肾炎白;上皮管型小管死(肾小管坏死);蜡样管型慢肾衰;脂肪管型:肾病综。

四、尿量:正常:1000-2000ml;少尿:少于400ml 或17ml/h;无尿:少于100ml/24h;肾小球疾病1、发病机制:免疫介导机制。

2、肾炎性水肿:水钠储留肾病性水肿:低蛋白血症临床分型:急性、急进性、慢性、隐匿性、肾病综合征。

急性肾小球肾炎(只要看到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扁桃体后出现血尿)1.又叫急性肾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精确的尿检与肾脏疾病的诊断

精确的尿检与肾脏疾病的诊断
4
其他病理管型
❖ 脂肪管型尿:见于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时 ❖ 蜡样管型尿:表明肾脏有长期严重的病变 ❖ 肾衰管型尿:是由损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屑在明
显扩大的肾集合管内凝集而成,见于急性肾衰多尿 期。若慢性肾衰时出现此类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5
尿红细胞的意义
❖ 尿红细胞增多是泌尿系统(肾脏,膀胱或输尿管) 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
后可逐渐减少而恢复至正常 ❖ 成年妇女生殖系统有炎症时,其镜检特点是除可见成堆
的脓细胞外并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细胞,应与泌尿道炎 症相区别。鉴别方法是再次取中段尿进行复查
33
尿蛋白的意义
❖ 尿蛋白是肾脏病的重要表现。 ❖ 分析尿蛋白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 临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中,绝大多数都表现为蛋白尿,
均一


变形为主 均一为主
肾小球疾病 60 40(66.6%) 1(1.7%) 18(30%) 1 (1.7)
非肾小球病 27
20(74.1%) 2*(7.4%) 5(18.5%)
系膜增殖 *膀胱癌,前列腺术后
总诊断符合率:肾小球源96.7% 非肾小球源92.6%
中华内科杂志 1984;23:688~691
RBC US
CL Plt RBC
肾小球性血尿多为变形红细胞血尿,或以 变形为主的混合性血尿,与肾活检的符合 率达96.7%。
非肾小球性血尿则多为均一性,符合率达 92.6%。
异形红细胞的形态类型
18
2020/10/4
2020/10/4
各种血尿病人尿标本相差显微镜检查结果
诊断 例数 变形
Glomerular basement Podocyte
membrane (GBM)

管型尿名词解释

管型尿名词解释

管型尿名词解释管型尿是指尿液中出现管状物质,这些管状物质主要由肾小管上皮细胞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碎片组成。

管型尿通常是肾脏功能异常或泌尿系统疾病的表现之一。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负责排除废物和多余物质。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过滤血液,产生初尿。

初尿进入肾小管,经过重吸收和分泌过程,最终形成尿液。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肾脏功能受损,肾小管上皮细胞受到损伤,就会导致管型尿的出现。

管型尿包括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等。

颗粒管型是由肾小球滤出的颗粒物质,如蛋白质、血小板等聚集而成,一般呈黄褐色。

透明管型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物质组成,一般呈无色透明。

红细胞管型是由肾小球滤出的红细胞在肾小管中聚集而成,一般呈红色。

白细胞管型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白细胞经肾小球滤出,并在肾小管中形成,一般呈黄色。

管型尿的出现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

例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病、肾血管疾病、肾小管损伤等可导致管型尿的出现。

在这些疾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会导致细胞碎片和颗粒物质进入尿液中。

此外,尿液中的管型也可作为评估肾脏功能和疾病进展的指标之一。

对于出现管型尿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首先,医生会通过尿液常规检查,观察管型的种类和数量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还可进行肾脏超声、肾脏功能检查、肾脏活检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可能包括消除病因、控制病情、改善肾功能等措施。

总之,管型尿是指尿液中出现管状物质的情况,常见于肾脏功能异常或泌尿系统疾病。

了解管型尿的特点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肾脏疾病。

尿液中粘液丝及上皮细胞对仪器测定管型的影响

尿液中粘液丝及上皮细胞对仪器测定管型的影响

其散点 图大部分 倾 向于高 前 向散射 光脉 冲宽 度 ( sw) 低荧 光 Fc , 脉 冲宽度 ( l ) , Fc 一,] Fw 区 在 sw Fw图上沿 Fw轴 倾 向性 分布 : 2 l () 粘液丝被误认为管型 时其散 点 图在 Fc 一 Fw图上 分布 与管 型 sw , l 尿无明显 差 异 , 散 点 图主 要 分 布 在 高 前 向 散射 光脉 冲 宽度 其 ( sw)低荧 光脉冲宽度 Fw区域 。 Fc , l
中外 医学研 究
21 0 0年 1 1月 第 8卷
第2 5期
C I E EA D F R I N ME IA E E R H H N S N O EG D C L R S A C
0 。 |。-0∥

。 磐
≯ _。 0l 0。0∥ 。
。 ∥ 努 。 曩≯≯ 0争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仪器及试剂 .
Ss e 公 司 ) ym x 。
U 5 F一 0全 自动沉 渣分析仪与配套试 剂 ( 日本
12 标 本 来 源 笔 者 所 在 医 院 住 院 患 者 清 晨 中 段 尿 液 标 本 1 .
06例 。 6
3 讨 论
由于尿液 中有形成分 十分 复杂 , 形态变化较大 , 而管 型、 上皮 用一次性尿 杯收集 上述人 员清晨 洁 净 中段 尿 , 充分
本为 1 6例 , 示 病 理 管 型 的有 3例 , 含 上 皮 细 胞 又 含 粘 液 丝 的 提 既
[] 1 叶应妩 , 王毓三. 国临床检 验操作 规程. 2版 . 全 第 南京 : 东南
大 学 出版 社 ,9 7 13—16 19 :3 3. 『] 2 马政 辉 . F一10全 自动 尿 沉 渣 分 析 仪 各 检 测 项 目假 阳性 结 U 0

你知道吗?原来尿常规可以检查出这么多疾病

你知道吗?原来尿常规可以检查出这么多疾病

很多人到医院看病或体检时,都会接触到一类检查——尿常规。

有些人会疑惑,尿液检查能检查出什么疾病呢?其实,尿常规是非常专业且常见的一类检查,里面学问可不少。

医生通过查看尿液检查结果,再结合其它一些检测指标能比较客观的了解患者泌尿系统、肾脏代谢、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情况。

若患者泌尿系统、肾脏出现病变,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能通过尿干化学、尿沉渣的结果发现其中端倪,并能为其它检测结果提供佐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那尿常规到底是什么?检查内容都有哪些?能查出哪些疾病?进行尿常规前,又应该注意哪些事情?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1.什么是尿常规通常的尿常规检查包括了尿液一般性状的检查,如尿液外观、比重、酸碱度等;还包括了尿液干化学检查,如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等;还包括了尿沉渣的检查,如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结晶等。

尿常规不仅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也具有重要价值,比如结核、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时,尿液成分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尿常规检测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检测项目。

2.尿常规的检查内容是什么?2.1尿液颜色尿色素直接决定着尿液颜色,因人体每日排尿量大致恒定,所以尿液颜色会随着尿量变化而变化。

一般情况下,尿液呈草黄色,但是受食物、色素以及药物等因素影响。

2.2透明度通常,新鲜尿液是清晰透明的,而女性尿液可能会稍显浑浊。

同时,若尿液放置时间过长,其酸碱度发生变化,粘液蛋白与结晶盐渐渐被析出,尿液也会呈轻度浑浊状态。

2.3酸碱度通常,尿液是弱碱性、中性的。

饮食习惯、服用药物种类、疾病类型等都直接影响着尿液酸碱度。

2.4细胞在临床上,尿液中红、白细胞以及小圆上皮细胞等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细胞。

第一,红细胞。

人类尿液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红细胞,经过离心沉淀后,在每高倍镜视野中红细胞应≤3个。

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红细胞,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IgA肾病、泌尿系统炎症、结石、结核、肿瘤、畸形、损伤、血管异常等。

病理管型是什么

病理管型是什么

正常人的尿常规检查是没有管型的极少发现(主要是透明管型)。

如果尿检经常发现管型,为肾脏有病的一种表现。

由于管型是在远端肾小管内由不同物质"铸造"而成的边缘光滑的圆状物体,好像由肾小管"模子"脱成随尿冲出来,管型可分为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状管型等。

了解各种管型的形成和意义,有助于认识病理变化和治疗时参考。

透明管型:是单纯蛋白质在肾不管内凝固而成的。

因为是一种变性的蛋白质,像凝固的蛋清一样透明,不含有其他成分。

在尿蛋白多时,有利于透明管型的形成,如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另外,长期发烧、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缺血等也可见到。

正常人偶尔在剧烈运动后,亦可见少许透明管型。

红细胞管型:是尿蛋白与经细胞在肾小管内凝固在一起而形成的。

此管型常与镜下血尿同时存在。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白细胞管型:尿蛋白与脱落的上皮细胞凝固在一起而形成。

管型内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肾脏有感染性病变,常见于肾盂肾炎。

上皮细胞管型:尿蛋白与脱落的上皮细胞凝固在一起面形成。

由于炎症肾小和上皮细胞脱落与肾小管内蛋白质凝固混杂其中。

常见于急性小球肾炎。

颗粒管型:为一种透明的蜡样形态,是由于尿蛋白在已经变形、增粗的远端肾小管内凝固而时间较久所形成的管型之分,后者常提示小和病变严重。

可见于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硬化症等。

蜡状管型:为一种透明的蜡样形状,是由于尿蛋白在已经变形、增粗远端肾小管内凝固而时间较久所形成的管型。

可见于严重肾小和变性坏死,如慢性肾炎的晚期。

临订化验中比较少见1)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

若尿内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

[转载]不容忽视的尿液检测-犬猫尿管型(1):管型概述

[转载]不容忽视的尿液检测-犬猫尿管型(1):管型概述

[转载]不容忽视的尿液检测-⽝猫尿管型(1):管型概述原⽂地址:不容忽视的尿液检测-⽝猫尿管型(1):管型概述作者:⽝猫内科-王姜维博⼠_曹燕硕⼠⽝猫尿液检测最重要的项⽬之⼀是尿沉渣的检测,其中管型⼜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其能反映肾脏内发⽣的异常变化,同时对接下来的治疗也具有⼀定的指导意义,所以临床中对其检测和准确地判断也就具有⼀定的必要性了。

Addis管型形成理论。

按照这⼀理论,颗粒管型源于细胞的崩解,蜡样管型由颗粒管型退化形成。

透明管型是纯的塔姆-霍斯福尔黏蛋⽩沉淀形成。

1.管型是由聚集的蛋⽩基质在肾⼩管内形成的圆柱状结构,含有或不含细胞。

⼏乎所有的基质和细胞或⼩颗粒可参与形成管型,具体取决于形成管型的疾病状况。

管型根据主要构成成分进⾏分类。

2.出现于肾⼩管腔内的蛋⽩质、完整的细胞、细胞内细胞器、刷状缘或细胞碎⽚沉淀形成管型。

管型通常在远端肾⼩管形成,这是因为肾单位这⼀区域酸性最强、溶质浓度最⾼和流速最慢。

3.管型是⼤的圆柱状结构,具有平⾏的边缘。

管型长度可能是宽度的⼏倍,末端是圆形结构。

不要将线状粘液丝与管型相混淆,线状粘液丝不具有平⾏的边缘。

a)⾮常宽的管型也可在集合管或远端肾⼩管扩张部位形成,⽽⾮常细的管型可能在因间质炎症或⽔肿引起肾⼩管压迫区域形成。

b)卷曲的管型反映在远曲⼩管所形成。

4.尿沉渣中出现异常数量的管型称为管型尿。

5.管型尿反映肾脏的活动性,因此具有定位价值。

6.塔姆-霍斯福尔(Tamm-Horsfall)黏蛋⽩由远端肾⼩管细胞分泌,是管型中最重要的基质。

远端肾⼩管该蛋⽩量增加利于管型形成。

滤过的肾⼩管液⾎浆蛋⽩增加(例如,⽩蛋⽩、⾎红蛋⽩、肌红蛋⽩)有利于塔姆-霍斯福尔黏蛋⽩沉淀。

7.每个低倍镜视野0~2个透明管型以及每个低倍镜视野0~1个颗粒管型属于正常,但正常尿沉渣中不应该出现细胞管型。

Adopted from: 2011-Canine and Feline Nephrology and Urology。

管型尿的形成原理

管型尿的形成原理
脏疾病
管型尿的形成过程
尿液中的水分通过肾小管时,水分被重吸收,导致尿液浓缩。 在浓缩的尿液中,盐分、矿物质等成分容易析出形成结晶。 结晶逐渐增大成为管型尿的核心,进而形成管型尿。 管型尿的形成还与尿液中的酸碱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
细胞内的管型基质形成
管型基质在尿液中聚集
管型基质与蛋白质结合形 成管型
矿物质:如钙、磷、镁等,与尿液 酸碱度有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细胞碎片: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和 白细胞等
其他物质:如尿素、尿酸、葡萄糖 等
管型尿的成分:包括蛋白质、细胞和矿物质等 管型尿的形成:在肾脏中由原尿形成,是尿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 管型尿的分类:根据成分和结构可分为不同类型,如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等 管型尿的意义:对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管型尿形成的病理 机制
肾小球滤过异 常:导致蛋白 质、细胞和管 型等物质在尿
液中滞留
肾小管病变: 影响管型尿的 形成过程,导 致管型尿增多
肾间质病变: 影响尿液的正 常流动,增加 管型尿的形成
风险
肾脏炎症:炎 症细胞和渗出 物在尿液中滞 留,形成管型
尿
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和晶体等物质在肾小管内聚集形成管型。 尿液浓缩、酸碱度变化或尿路感染等情况下,更容易形成管型。 管型尿的形成与肾脏疾病、炎症、代谢紊乱等病理机制密切相关。
管型尿的形成原理
汇报人:XX
目录
管型尿的定义
管型尿的形成过程
管型尿的成分与结 构
管型尿形成的病理 机制
管型尿的临床意义
管型尿的定义
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 内凝固形成的圆柱状结构。
根据成分不同,管型尿可以分为不 同类型的管型,如透明管型、颗粒 管型等。

泌尿系统口诀、考点

泌尿系统口诀、考点

泌尿系统1.各段血尿代表疾病:终末前后精(前列腺;后尿道;精囊)初道全膀上(初始血尿在前尿道;全程血尿在膀胱己以上部位)2.各型血尿代表疾病:无痛全程瘤(肿瘤)终末刺激核(终末血尿+膀胱刺激征=结核)疼痛血尿石(疼痛+血尿=结石)3.各类管型尿所代表的疾病:急性急进肾小红(红细胞管型: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肾盂间质肾炎白(白细胞管型>5个)上皮管型小管死(上皮管型:肾小管坏死)蜡样管型慢肾衰(蜡样管型:慢性肾衰)脂肪管型肾病综(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4.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分型口诀:I型抗膜绒条样(I型肾小球基底膜型,免疫荧光是绒条样)II型复合颗粒状(免疫复合物型,颗粒状)III型安卡非免疫(非免疫复合物型,安卡抗体+)好怕血浆1,3来(血浆置换用于1,3型和GP综合症者)5.尿蛋白与血压控制关系:大2575,小38(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在125/75mmHg,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在130/80mmHg)6.肾结核手术知了口诀:闭合脓肿病灶清;局限病肾部分切一侧破坏切病肾;结核尿毒先造瘘7.膀胱肿瘤分期口诀:一固二浅三深四转(T1 T2 T3 T4)8.表浅膀胱癌口诀:表姐爱我一次(表浅;TA期;Tis期;T1期)9.前列腺增生手术适应症口诀:残尿50药无效;急尿留史手术治;肾损腹疝脱肛痔;心肺尚可必手术。

10.肾衰分期口诀:主要看肌酐肌酐清除率口诀不全代偿133 不全代偿5 (80---50mg/L)不全失偿442(氮质血症期)不全失偿2 (50---20mg/L)肾衰肌酐707 肾衰肌酐1 (20---10mg/L)707上尿毒症707上尿毒症0 (10-0mg/L)11.血液透析指征口诀:707上尿毒症,清除率<10mg/L,血尿素氮>28.6 .毒血甲留酸(尿毒症;贫血;高K;水钠潴留;酸中毒)泌尿系统知识结构:1、蛋白尿大于3.5g/d 为肾病;小于3.5g/d为肾炎,如果以血尿起病的为肾炎,以蛋白尿起病的是肾病2、上呼吸道感染+血尿——急性肾炎急性肾炎实验室检查——C3下降,8周恢复正常,如果8周没有正常则要肾活检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在急性肾炎的基础上有少尿,无尿,肾功能恶化,有超过50%的大新月体生成4、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刺激征)”时,将肾炎有关的答案去掉。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检查尿沉渣中管型的数量与种类,对判定肾损害有重要价值。

我们对管型形成机理、分类、检查技术、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采用标准方法,标准单位报告(以国际单位制升或微升为单位)使用多种显微镜、自动分析法或不同鉴别染色技术有助对管型的识别与鉴定从而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不同部位损害的确定、鉴别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一、形成管型(casts)为运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

1877年由Vigla及Rayer最先报道。

多量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因此对泌尿系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一定意义。

管型的形成、演变有多种原因素:如透明管型是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通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细胞管型可因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蜡样管型。

另外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形成上皮细胞脂肪管型后形成脂肪管型;细菌、念珠菌、结晶体均可与白蛋白、T-H糖蛋白结合形成管型。

因此管型的形成与转化是多途径的,其机制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如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超薄切片中发现在普通光镜下的颗粒管型实际上可以是细菌管型、白色念球菌管型或血小板管型。

二、分类、命名及检查技术传统的按基质及内涵物性质各异的Lippman分类法受到挑战,透明、颗粒、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蜡样、脂肪、细菌、真菌结晶等十多种管型的命名不够细(见表l),如红细胞管型有三种,除管型内见变形红细胞外中可因红细胞蜕变成红-棕色颗粒称血颗粒称血液管型还有在红细胞与碎片颗粒同时存在的混合形式,而白细胞管型又应分成中性粒、嗜酸粒、单核、淋巴及吞噬细胞管型(Macrophage casts)等区别,通过相差显微镜还可鉴定出血小板管型,由纤维蛋白原凝固形成的纤维蛋白丝管型(Fibrin thread casts)免疫球蛋白轻链沉淀而形成的骨髓瘤管型(Myeloma casts)还有用各种方法无法鉴定的未知管型(Unknown casts)按不同色素的存在如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肌红蛋白及胆红素、黑色素等管型。

尿液管型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060814

尿液管型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060814

一、尿液管型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1)管型概念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结构物。

正常人12小时尿中管型应少于5000个,每毫升尿内含2~5个,或每一低倍镜视野小于1个。

如果尿液中管型增多,称为管型尿。

(2)管型形成机制及条件机制:尿蛋白质和T-H蛋白(Tamm-Horsfall protien),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和T-H 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的机会甚少。

在肾脏出现病理性改变的情况下会出现管型。

条件:1、尿液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病理状态下肾小球发生病变,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血液蛋白(清蛋白)从肾小球滤出后进入肾小管,过多的蛋白质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而肾小管病变则导致蛋白质重吸收量减少,同样使得肾小管内的蛋白含量相对增高。

另外,尿中电解质、蛋白质浓度增高等因素又使肾单位髓袢上行支及肾远曲小管分泌T-H蛋白含量增加。

T-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易聚合成大分子聚合体,在高浓度电解质、酸性和浓缩尿时易聚集沉淀,在肾小管管腔内形成管型。

2、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这些存在于肾小管中的蛋白质由于浓缩,进一步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而尿液酸化后又促进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由溶胶状变为凝胶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肾小管内尿液流速减慢,促使其在肾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内形成管型。

3、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正常人两肾约有200万个肾单位,处在交替休息和工作的状态。

病理情况下,管型形成于处在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尿液在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可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质等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达到浓缩、酸化、沉淀而形成管型。

形成管型后,当该肾单位再次处于工作状态后,新滤过的尿流将形成的管型冲向下面,随尿液排出。

(3)管型的种类及临床意义1.透明管型:透明管型最为常见,是由肾单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H(Tamm-Horsfall)粘蛋白凝固而形成,也含有白蛋白及氯化钠,呈无色透明状,在碱性尿液中可溶解消失。

管型尿有哪些分类及临床意义

管型尿有哪些分类及临床意义

管型尿有哪些分类及临床意义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结构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物为T-H糖蛋白。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管型尿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管型尿的概念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

正常人12小时尿中管型应少于5000个,每毫升尿内含2~5个,或每一低倍镜视野小于1个。

如果尿液中管型增多,称为管型尿。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由于浓缩和在酸性环境中凝固形成透明管型。

若同时伴有红、白细胞凝聚在内,称为细胞管型。

若有退行性变的细胞碎屑,则形成颗粒管型。

若管型基质中,含有脂肪滴或嵌入含有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则形成脂肪管型。

尿中颗粒管型增多,常提示肾脏实质受损害。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中发现宽大而长的颗粒管型,采用中西医结合微化中药渗透治疗预后较好。

管型是指在肾小管内由蛋白质凝固而形成的圆柱体。

在正常人尿内可有少量透明及细胞颗粒管型。

如管型数量增加或尿中出现它种管型时,称为管型尿。

各种管型的临床意义如下:(1)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

若尿内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

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

(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

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

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

(3)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

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

病例讨论: 尿液管型

病例讨论: 尿液管型
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
痰培养:鲍曼不动杆菌
尿沉渣结果见表1
表1尿沉渣结果
日期
BLD
PRO
WBC
个/uL
RBC
个/uL
管型
个/uL
上皮
细菌
/uL
结晶
/uL
类酵母菌/uL
1109
2+
1+
1113
3+
2+
1658.70
8695.00
0
401
0
552.3
12558
1115
2+
1+
221.30
707.20
47.66
形态完整的红细胞占管型面积1/3以上
肾小球或肾小管出血
白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白细胞
白细胞或脓细胞占管型面积1/3以上
肾脏感染性病变,如急性肾盂肾炎
上皮细胞管型
管型基质+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占管型面积1/3以上
肾小管病变
蜡样管型
细颗粒管型演化而来
外观呈腊肠样,有切迹或泡沫状
肾小管严重病变,,尿毒症,预后差
脂肪管型
管型基质+脂肪滴
管型内可见折光性很强的脂肪滴
肾小管损伤、肾病综合征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
混合管型
管型基质+不同细胞及其他种成分
肾炎反复发作、出血、血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
A透明管型;B红细胞管型;C白细胞管型;D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E复合管型;F颗粒管型;G蜡样管型;H脂肪管型
图1未离心尿液
图2离心后沉渣
图3
图4
图5
患者目前病情严重,需要长期卧床治疗,且存在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呼吸机、尿液引流、血滤替代治疗等感染高危因素,以上因素可直接加剧患者院内感染的风险。患者辅助检查示肌红蛋白升高(危急值),胱抑素C升高,白细胞下降(危急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小板下降明显,CRP升高明显,血涂片示部分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尿沉渣示尿潜血。尿胆原、尿蛋白均阳性,血气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失代偿期,降钙素原升高,痰培养鲍曼阳性(定植菌,非致病菌),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彩超提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且患者存在发热、右下肺呼吸音低等临床表现,故患者目前考虑为严重脓毒血症引起的感染性休克。

简单易记的执业医师考试资料:泌尿系统

简单易记的执业医师考试资料: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32分)第一节:尿液检查一、血尿(一)概念:1.镜下血尿:在高倍显微镜下检查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2.肉眼血尿:出血量超过1ml/L(二)原因:初始血尿:前尿道病变终末血尿:膀胱三角区、后尿道、精囊、前列腺病变全程血尿:膀胱、输尿管及肾脏的疾病。

记忆歌诀:终末前(前列腺)后(后尿道)精(精囊)初(初始)道(前尿道)全(全程)膀上(膀胱及膀胱以上)(三)根据来源分为:1、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经肾小球滤过而形成,红细胞有变形性,即红细胞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全程无痛。

2、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没有经过肾小球滤过所以形态大小一致。

注:肾小球源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鉴别:看红细胞有没有变形性●几种疾病血尿特点:(死死记住)肾肿瘤:无痛全程血尿肾结核:终末血尿+膀胱刺激征泌尿系结石:活动后腰背痛+血尿相继出现二、蛋白尿(正常人为阴性,正常值:0-150mg/d)(一)概念:1.成人尿蛋白量>150mg/d称为蛋白尿。

2.超过3.5g/d称为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二)分类在临床上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泌尿系统内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高蛋白饮食导致的蛋白尿。

蛋白尿分类记忆歌诀:两肾混合一分组1.肾小球性蛋白尿:●最常见的蛋白尿。

肾小球的滤过膜有两个屏障,分别为:电荷屏障、分子屏障。

(1)损伤电荷屏障出现选择性的蛋白尿,尿里边以白蛋白为主。

(2)损伤分子屏障(机械屏障)出现非选择性的蛋白尿,尿里边以除了白蛋白以外的其他大分子蛋白(血浆蛋白)为主。

2.肾小管性蛋白尿:见于间质性肾炎,此类蛋白尿不会超过2克。

3.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损伤。

最常见的是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混账狼爱吃糖)4.溢出性蛋白尿: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5.分泌性蛋白尿:分泌性IgA蛋白尿(分手是为了爱情);6.组织性蛋白尿:多为小分子量蛋白质。

三.管型尿:有管型不一定代表有肾小球病变,正常人也有透明管型。

管型尿分类记忆方法

管型尿分类记忆方法

管型尿分类记忆方法
管型尿分类记忆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识别管型尿中的不同种类。

以下是管型尿分类记忆方法的正文和拓展。

管型尿是指由肾脏排泄的尿液中混合有各种形态的管型。

这些管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它们在尿液中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肾脏中细胞受损或死亡,导致物质排泄不出去。

管型尿可以引起肾脏疾病,如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等。

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管型尿疾病非常重要。

为了帮助人们识别管型尿,记忆分类方法,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管型尿中的不同管型比作不同的角色,例如,红细胞比作医生,白细胞比作护士,上皮细胞比作母亲。

这样,当我们看到管型尿时,就可以想起不同的角色,从而快速识别不同种类的管型尿。

除了联想记忆法,我们还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管型尿中的不同管型数字编号,例如,红细胞1号,白细胞3号,上皮细胞4号。

这样,当我们看到管型尿时,就可以快速想起数字编号,从而快速识别不同种类的管型尿。

记忆管型尿分类方法的关键是联想记忆法和数字记忆法。

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识别管型尿中的不同种类,从而有效地治疗管型尿疾病。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体会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体会

常尿透 明管型为 5 2个/ 片 ; . 全 细颗粒 l./ 9 5 全片 ; 总管 型为 2 6个/ 片。H o e 全 yd 报道了 13名正常人 中段尿管型平 均为 3
02 . 4个/ l我国于 18 , 9 7年在全 国 2 省市地 区对 2 42 1名 1 2 9
2 4岁儿 童进 行 尿过筛 检 查 , 出确诊 为泌 尿系 疾病 者 ~1 查

定经验的检查人员 , 对检 查结果差 异很大 , 用低 倍视野 或
各种结晶等有形成分 。管 型 (at) cs 一般 由 T m H r a 蛋 s a m— os l f l 白、 血浆蛋 白、 肾小管分 泌物 、 性 的肾小 管上皮 细胞 、 变 白细 胞、 红细胞及其崩解产物所组成。管型通常在远 端肾小管塑 形而成 , 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 (yidr , 在尿 中又 称圆柱 cl e) 故 n
体尿。它的出现往往提 示有 肾实质 性损害 。以下就管 型分 类、 检查技术 、 常人尿 中管型的参考 范围 , 正 临床 意义及展望 进行探讨 。 1 管型 的命名 、 类 分
符号表述的方法并不精确 , 而定量法的报告 因不 同个体 差别
很大 , Wek18 如 n 9 1年 提 出管 型应 少 于 1—25 / lkso " m ,esr 17 9 8年用清洁中段尿提 出正 常人 偶见 , M lr 10人正 而 ie 查 0 l
见 于急性 肾功 能衰 竭多 尿期 ) 与慢 性 肾功衰 竭有 着不 同意
时性的 , 由高热 、 是 体位的影 响 ( 位、 位) 情绪压 抑或剧 躯 立 、
烈运动所致 。 颗粒管型.粗 颗粒 ” “ “ 和 细颗粒 ” 用 于形容 管 型 内容 是 物. 细胞破碎颗粒的粗 细程度 的。在正 常尿 液 中 可见 到一个 颗粒管型。大多数情况下 , 颗粒管型提示 肾盂 肾炎 。颗粒 管 型还见于慢性肾脏 疾病 。

肾性管型尿的中医辩证治疗

肾性管型尿的中医辩证治疗

肾性管型尿的中医辩证治疗
张同贵
【期刊名称】《黄河医学》
【年(卷),期】1994(003)004
【摘要】笔者认为肾性管型尿乃肾脏气化失调,蛋白质、细胞等瘀积凝滞肾系而成。

根据病程及性质,分别治以祛风宣肺、摄精固涩、凉血和血、解毒利湿、扶正导浊,
可调整肾脏气化,促进病肾恢复、管型消失,为肾病辨治开辟了新途径。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张同贵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505
【相关文献】
1.对管型尿保存的探讨 [J], 王利青;马婧;等
2.对管型尿保存的探讨 [J], 王利青;李艳霞;刘体全;滑丽沙;马婧
3.高尿胆红素、高黏、伴胆红素管型尿的检测及分析 [J], 孟宪恩
4.氢离子敏场效应管型尿素传感器及其应用 [J], 钟丽婵;韩泾鸿
5.庆大霉素致管型尿48例临床分析 [J], 任友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型尿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结构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物为T-H糖蛋白。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质在肾小管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管型尿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概念管型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

正常人12小时尿中管型应少于5000个,每毫升尿内含2~5个,或每一低倍镜视野小于1个。

如果尿液中管型增多,称为管型尿。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由于浓缩和在酸性环境中凝固形成透明管型。

若同时伴有红、白细胞凝聚在内,称为细胞管型。

若有退行性变的细胞碎屑,则形成颗粒管型。

若管型基质中,含有脂肪滴或嵌入含有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则形成脂肪管型。

尿中颗粒管型增多,常提示肾脏实质受损害。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中发现宽大而长的颗粒管型,采用中西医结合微化中药渗透治疗预后较好。

管型是指在肾小管内由蛋白质凝固而形成的圆柱体。

在正常人尿内可有少量透明及细胞颗粒管型。

如管型数量增加或尿中出现它种管型时,称为管型尿。

各种管型的临床意义如下:(1)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

②白细胞管型属病理性,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证据。

若尿内有较多此类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

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

(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

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

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

(3)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

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

(4)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可以出现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简介:管型尿是由于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

管型尿的形成与尿蛋白的性质、浓度、尿液酸碱度以及尿量有密切关系,看是否有管型尿宜采取清晨标本做检查,正常人尿中可见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一般12小时尿内小于5000个,如增多或出现其它管型称为管型尿。

红细胞管型尿来源于肾实质;白细胞管型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依据;上皮细胞管型提示急性肾衰。

蜡样管型多见于慢性肾衰;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

管型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圆柱状物。

正常人12小时尿中管型应少于5000个,每毫升尿内含2~5个,或每一低倍镜视野小于1个。

如果尿液中管型增多,称为管型尿。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由于浓缩和在酸性环境中凝固形成透明管型。

若同时伴有红、白细胞凝聚在内,称为细胞管型。

若有退行性变的细胞碎屑,则形成颗粒管型。

若管型基质中,含有脂肪滴或嵌入含有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则形成脂肪管型。

尿中颗粒管型增多,常提示肾脏实质受损害。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中发现宽大而长的颗粒管型,提示预后差。

管型尿形成示意图当然,管型尿只代表肾小球或肾小管存在损害,但不一定都能代表肾脏病的严重程度。

换句话说,管型尿只是肾脏病的一个临床表现。

管型为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它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物为T-H糖蛋白。

1966年Mcqueen用荧光抗体法进一步证实,血浆中各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都能以颗粒形式凝聚在透明管型的基质(T-H糖蛋白)上。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质在肾小管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形成机制尿蛋白质和T-H蛋白(Tamm-Horsfall protien),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和T-H 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的机会甚少。

在肾脏出现病理性改变的情况下会出现管型,管型的形成需三个条件: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T-H蛋白1、尿液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病理状态下肾小球发生病变,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血液蛋白(清蛋白)从肾小球滤出后进入肾小管,过多的蛋白质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而肾小管病变则导致蛋白质重吸收量减少,同样使得肾小管内的蛋白含量相对增高。

另外,尿中电解质、蛋白质浓度增高等因素又使肾单位髓袢上行支及肾远曲小管分泌T-H蛋白含量增加。

T-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易聚合成大分子聚合体,在高浓度电解质、酸性和浓缩尿时易聚集沉淀,在肾小管管腔内形成管型。

2、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这些存在于肾小管中的蛋白质由于浓缩,进一步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而尿液酸化后又促进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由溶胶状变为凝胶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肾小管内尿液流速减慢,促使其在肾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内形成管型。

肾入球动脉玻璃样变3、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正常人两肾约有200万个肾单位,处在交替休息和工作的状态。

病理情况下,管型形成于处在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尿液在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可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质等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达到浓缩、酸化、沉淀而形成管型。

形成管型后,当该肾单位再次处于工作状态后,新滤过的尿流将形成的管型冲向下面,随尿液排出。

4、管型变化的理论在远端肾小管内形成的透明管型,此管型可吸附或包裹来自炎症或损伤部位渗出的各种细胞成分。

若管型在肾脏停留时间过长,所包含的细胞成分会退化变质,崩解或形成细胞碎片,逐步形成粗颗粒管型或细颗粒管型,在长期无尿或少尿情况下会进一步演变形成蜡样管型。

红细胞管型可因红细胞破坏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或在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大量游离的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出,也可直接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包含有脂肪变性能力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管型可出现脂肪变性,形成脂肪管型,脂蛋白进一步变性后可形成蜡样管型。

分类介绍管型尿只代表肾小球或肾小管存在损害,但不一定都能代表肾脏病的严重程度。

换句话说,管型尿只是肾脏病的一个临床表现。

临床上可以见到下面不同的管型尿。

1、透明管型。

顾名思义,这种管型表现为无色半透明样的小柱体,主要是由于一种肾小管分泌的叫做Tamm-Horsfall的蛋白质组成。

正常人尿液中偶可见到这种管型,但常见于各种急性肾小球肾小管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高血压病、心衰等。

2、红细胞管型。

在透明管型的基础上,管型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成分,显微镜下呈铁色或棕红色。

这种管型在正常人是没有的。

但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或血栓性减少性紫癜、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或紫癜性肾炎等患者。

3、白细胞管型。

指的是透明管型的基础上,其内含有白细胞成分。

正常人没有这种管型,出现时表示肾脏间质存在炎症反应,如急性肾盂肾炎、过敏性间质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时。

4、上皮细胞管型。

在透明管型的基础上,内含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而得名。

正常人没有此种管型。

如果尿中出现此种管型则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脏淀粉样变性、重金属或化学物质中毒、急性肾小球肾炎、肾梗死等情况。

5、颗粒管型。

在透明管型的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量不等的颗粒成分。

正常人没有此管型,尿中出现此种管型提示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

6、蜡样管型。

外型很像透明管型,但质地更加坚实、色泽较暗、折光性较强、直径较粗大。

正常人尿中没有此种管型。

尿中出现蜡样管型提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脏淀粉样变性。

7、类管型。

这类管型的外表很像透析管型,但一端像毛笔尖状尖细,常常扭曲变形。

正常人也没有此类管型尿。

如果尿中出现此类管型提示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中,或存在循环障碍,或处于急性肾脏病的恢复期。

形态特点1、透明管型(hyalinecast) 透明管型是由T-H蛋白和少量清蛋白共同构成,也是各种管型的基本结构。

管型基本呈规则圆柱体状,但长短粗细并不一致。

一般为两边平行,两端钝圆(但有时一端可稍尖细),平直或略弯曲,甚至扭曲;质地菲薄、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但也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黏附在管型外或包含于其中;多数较窄而短,也有形态较大者;折光性较差,镜下观察时应将显微镜视野调暗,否则易漏检。

S染色:透明管型可染成蓝色;SM染色;透明管型可染成粉红色或紫色。

管型尿的形态2、细胞管型(cellularcast) 细胞管型是指脱落的细胞黏附或包容于凝结而成的透明管型之中而形成的管型。

根据管型内包含的细胞不同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三类。

也有两种以上的细胞成分出现在同一管型内的,称为复合细胞管型。

管型内的细胞可完整,也可残缺不全,有时候细胞会聚集于管型一端。

一般细胞堆积量占整个管型1/3以上时,可被称作某种细胞管型。

3、颗粒管型(granularcast)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管型容积的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中包容的颗粒来自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这些物质聚集于由T-H 蛋白和清蛋白为基质构成的管型内。

颗粒管型一般较透明管型短而宽大,不染色标本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

颗粒管型还可按颗粒的粗细分为两种,粗颗粒管型中常充满粗大颗粒,多呈暗褐色;细颗粒管型含许多细沙样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

染色特点:S染色:管型基质被染呈淡蓝色,所包含颗粒被染呈红紫-深紫色;SM染色:管型基质被染呈淡粉红,所含颗粒被染呈淡紫色-淡紫蓝色。

粗细颗粒管型的形成一般有两种理论:其一是颗粒管型形成早期,多为粗大颗粒,如在肾内滞留时间较长,粗颗粒经过降解逐渐成为细颗粒,而变为细颗粒管型;另一种观点认为,粗颗粒管型经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反应,因此是来自粒细胞,而细颗粒管型酯酶染色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是来自肾上皮细胞。

蜡样管型4、蜡样管型(waxycast) 为一类不含任何细胞和颗粒成分的、均匀蜡质感的管型。

其外形类似透明管型,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淡黄色,边缘常有切迹,折光性强,质地厚,易折断,一般略有弯曲或扭曲,呈泡沫状,多数较短而粗,两端常不整齐;在低渗溶液、水和不同的pH介质内均不易溶解。

染色特点:S染色和SM染色:整个和型染呈均匀的红紫-深紫色。

蜡样管型由细颗粒管型或细胞管型继续破碎衍化而来,也有认为来自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在管型内溶解后逐步形成,或者是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