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FNH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FNH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FNH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属于一种最常见的良性肝细胞病变,在所有肝肿瘤中的占比可高达80%,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所以难以及时发现,一般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或因为一些疾病影响做剖腹手术时会偶然发现。

该疾病虽然属于良性肝脏疾病,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随着疾病的进展,结节性增生较大时,容易引发破裂出血,因此需要加强重视。

本文就FNH 的FNH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讲解,希望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

1FNH的认识FNH是仅次于肝血管瘤的是第二常见良性肝脏疾病,一般在40-50岁的女性中较为多发,男性患者较少见。

FNH通常表现为5厘米左右的单个肝脏结节,该疾病属于良性,所以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至今没有关于FNH发生恶变的报道。

FNH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可能和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功能不全造成胆管生长紊乱有关。

而FNH的组成成分为正常的肝细胞,只是其中心区域有部分纤维组织形成的纤维瘢痕,因此也可作为该疾病的一个诊断要点。

2FNH的症状很多患FNH疾病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表现,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有一些症状,具体如下:2.1右上腹疼痛当由肿瘤对机体周围的器官组织造成压迫时,会引发右上腹疼痛,这也是FNH的一个最常见症状,疼痛的时间段不固定,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当患者出现这一症状,排除消化系统等疾病时可到医院进一步排查。

2.2肝功能异常部分FNH可能会造成肝功能出现异常,比如ALT、AST等酶类指标升高等。

2.3体重减轻部分患者的体重可能会减轻,这是因为肿瘤导致患者食欲降低而引发的。

2.4恶心呕吐当肿瘤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影响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这一症状,不过这个症状不常见。

需要注意的是,当患者患FNH时,其症状可能和其他肝脏疾病很相似,因为其症状属于非特异性,所以当有上述任何症状出现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从而对该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DWI联合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摘要】目的:评价DWI与多层螺旋CT(MSCT)联合对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研究样本以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为主,共在2020.6-2022.8期间收集80例,以临床与术后病理结果作为依据,分成甲组(n=60,良性结节)和乙组(n=20),恶性结节),两组进行相关参数的评比。

结果:甲组、乙组MTT差异不显著,P>0.05;相较于乙组,甲组ADC值高,BF、BV、PS低,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DWI联合MSCT有利于对肝脏结节良恶性进行准确鉴别,提高确诊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良恶性结节;肝脏;多层螺旋CT;DWI肝脏结节作为临床常见肝脏疾病之一,其具体分成两类,即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前者具体涉及肝囊肿、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硬化结节等,后者具体涉及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等肝脏恶性肿瘤。

一直以来,如何对肝脏结节病变进行定性是临床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

MRI(磁共振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是临床鉴别诊断肝脏结节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相关研究发现[1],MRI、CT等在检查过程中对病变形态、增强表现等依赖性较强,而量化参数比较缺乏,所以误诊、漏诊情况时有发生。

本文以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现作以下评析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6月-2022年8月作为收集研究样本的时间,80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肝脏良恶性结节患者,依据临床与术后病理结果分组,60例良性结节患者设定为甲组,男患者38例,女患者32例;30-72岁为年龄区间,均值(54.8±3.9)岁;6例肝脏转移瘤,24例肝囊肿,30例肝血管瘤。

20例恶性结节患者设定为乙组,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31-73岁为年龄区间,均值(54.9±3.8)岁;16例转移性肝癌,4例原发性肝癌。

肝脏CT、MRI诊断

肝脏CT、MRI诊断
肝硬化
肝硬化结节:T2WI低信号,T1WI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无强化
小结节 大结节
T2-FS-EPI 同相 反相 T2-FSE 巨大肝硬化再生结节
临床与病理
正常肝脂肪含量低于5%,超过5%则可致脂肪肝
常见病因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库欣综合征、妊娠、肝炎、激素治疗和化疗等
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在原发病基础上出现肝大、高脂血症
对比剂团注
04
80100ml
05
速度:3ml/s
06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肝脏双重血供:肝动脉血供占25%,门静脉血供占75%。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肝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顺序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值,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 螺旋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扫描后加作平衡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实质无强化或强化轻微,门脉期肝实质显著均匀强化
CT上一般以胆囊窝与下腔静脉的连线为界将肝脏分为左、右叶,肝左叶又分为内测段和外侧段,右叶分为前段和后段,经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向内突出的肝组织为尾叶。
正常肝脏CT表现
肝脏血管: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动脉,平扫静脉呈低密度条状或圆形影,肝动脉一般不显示,增强后呈高密度影。
肝动脉:平扫时,肝动脉的肝内分支不能分辨,增强后动脉期,肝固有动脉及左、右肝动脉分支的起始部可呈高密度影。
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伴随门静脉和肝动脉走行。增强后胆管呈低密度管道。
正常肝脏CT表现
门静脉期(图d~图f)扫描:可见肝右、中、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图d),门静脉表现为高密度分支影(图e),肝实质明显强化,脾呈均一强化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指肝脏内出现的结节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如何准确快速地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CT和MRI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CT和MRI两种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CT在诊断中的应用和优势CT技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以及对骨质和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等优势。

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时,CT可以清晰显示肝脏内的结节状病变及其内部的血管结构,对于组织的密度差异也能够显示出来,有利于医生对病变的形态和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

CT检查还可以使用造影剂增强技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内血管的灌注情况,有助于诊断恶性肿瘤。

1. CT与MRI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过CT和MRI对该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T和MRI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有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CT与MRI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CT和MRI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各有其优势,CT成像速度快,对于钙化等密度变化的结节状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好,但对于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MRI对于软组织的成像效果好,可以更好地反映肝脏病变的性质,尤其在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成像时间较长。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CT或MRI进行诊断,以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1. CT与MRI在联合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CT与MRI联合应用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一些研究表明,CT与MR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准确性,特别是对于未明确诊断的病例,联合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肝脏结节性病变是指肝脏出现的各种肿块、结节,包括肝脏良性和肝脏恶性肿瘤、结节性肝炎、肝硬化结节和其他炎症性病变。

对于肝脏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脏结节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及增强CT作为现代医学影像学中的两项重要技术,对肝脏结节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和增强CT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Liver Funtional Volume Imaging, LFV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肝脏进行快速容积成像的一种技术。

通过采用高速成像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整个肝脏的立体图像,包括肝脏的大小、形态、解剖结构等信息。

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相比,LFVI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肝脏的整体情况,尤其对于肝脏结节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LFVI技术在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以下几个优势:LFVI技术可以全面展示肝脏的结构,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血管分布、肝脏的解剖结构、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数目等信息,有助于医生全面地评估肝脏的情况。

LFVI技术能够通过观察肝脏内部的血流情况,对肝内肿瘤进行早期诊断。

由于肝脏是一个高血流量的器官,肿瘤的生长会影响到肝脏的血流,因此可以通过LFVI技术观察到肿瘤周围的血流变化,从而及早发现肿瘤。

LFVI技术能够对肝脏进行3D重建,可以将肝脏的解剖结构真实地呈现在医生面前,有利于医生对肝脏结节性病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增强CT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增强CT技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造影剂,再进行扫描,可以观察肿瘤的血管灌注情况,从而对肝脏结节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与LFVI技术相比,增强CT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增强CT技术扫描速度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肝脏的图像信息,有助于对急诊情况下的肝脏结节病变进行及时的诊断。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要点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benign occupation of the liver,BOL)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在其诊断与治疗方面却尚无规范可循。

1 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2 BOL的分类BOL的分类参照2010版WHO提出的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进行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肝脏胆管细胞乳头状瘤、肝脏胆管细胞囊腺瘤(BCA)、肝腺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等属癌前病变。

3 BOL的诊断要点BOL的诊断应重视肝病背景和流行病学背景。

我国>80%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而除肝脏不典型增生结节以外的BOL极少合并肝硬化。

腹部超声检查通常用于BOL筛查和随访。

多排螺旋CT (MDCT)或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则用于确诊BOL,且两者可为互补。

MRI检查鉴别肝硬化增生、不典型增生结节及小肝癌方面更具优势,尤其是新型对比剂钆塞酸二钠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小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PET/CT 检查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有一定价值,可选择性应用。

实验室检查对大多数BOL诊断无帮助,但肝包虫病血清学试验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AFP、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当临床治疗决策必要而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时,可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特定类型的BOL,肝穿刺活组织还可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以获取组织学分型并指导治疗。

4 BOL的鉴别诊断BOL的诊断须建立在排除肝脏恶性肿瘤基础上。

因此,诊断BOL的过程也是与恶性肿瘤相鉴别的过程。

实性BOL需与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胆管细胞癌等鉴别;囊性BOL需与肝脏胆管囊腺癌(BCAC)等相鉴别。

肿瘤影像学特征,生长速度,肝炎及肝硬化病史,AFP、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是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5 BOL的处理原则推荐1:BOL的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排除肝脏恶性肿瘤的基础上作出诊断(证据级别Ⅰ,推荐等级强)。

FNH(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FNH(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不典型FNH影像表现
• 信号不均匀,脂肪变性,出血。 • 无中央瘢痕和纤维分隔。 • 可出现假包膜(是由于受压的肝实质、绕行
的血管以及炎性反应等因素形成)。 • 强化方式改变:渐进性强化,快进快出。
F,50岁,发现肝占位1周。
鉴别诊断-肝细胞癌(HCC)
• HCC患者多有AFP阳性及肝硬化背景。 • 假包膜 。 • 强化方式:快进快出。 • 强化程度不及FNH明显。 • 中央坏死常见,形态不规则。 • 门脉期及延迟期多呈低密度或低信号,
34岁,女性,体检发现肝占位。
FNH的中央瘢痕在T2WI上呈高
信号的原因
• 主要因为内含慢血流的血管,炎症细胞浸润 和水肿等。
• 但发生率50%左右,与瘢痕区内血管成分 多少、纤维化的数量有关(若陈旧性纤维化 的成分多,或少许瘢痕内有血栓的机化,在 T2WI上可为低信号,和纤维板层样HCC的 致密结缔组织瘢痕及血管瘤中血栓机化的表 现一致。)。
病因
• 血管畸形或血管损伤。 • 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反应性
增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
病理分型
• 经典型:最为常见,呈结节型,切面具有典 型特征性改变,即病变中央有星形瘢痕;病 灶周边或中央存在供血血管。
• 不典型:病变中央缺乏星形瘢痕灶,或畸形 血管,但都有胆管增生。
病理-典型FNH(80%)
• 延迟期:肿块呈等密度,中心瘢痕轻度强化。
影像表现-MRI
• 平扫:病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除中心瘢痕外一 般信号很均匀,典型者中心瘢痕在T1WI 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不典型者 T2WI上可表现为低信号。
• 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及延迟 期病灶略强化,与肝组织趋向等信号,中 心瘢痕延迟强化。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周康荣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除一般或共同的优点外,如容积扫描和采样以及一次屏气扫描减少病灶的漏检,部分重叠重建也可增加小病灶的检出率等,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或者双期甚至多期增强扫描。

以往的常规CT即使采用动态扫描也难以完成某一期相的全肝扫描。

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扫描,必须结合具体病例和临床要求而定。

螺旋CT可提高小的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对这些病例,螺旋扫描应列为常规。

增强扫描,究竟采用何期扫描,以及采用单相、双相还是多相(多期)扫描,不同学者意见略有分歧。

综合多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为,凡富血供的病灶动脉期扫描最具诊断价值,故必不可少,但单纯动脉期扫描,有其固有的一些缺点,门静脉期扫描可克服和弥补其不足,因此一般作双期扫描为宜。

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富血供病灶主要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海绵状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腺瘤和部分肉瘤,有5%-12%为转移性病灶,后者主要见于甲状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细胞瘤、类癌等转移,结肠癌和胃癌中的少数转移灶也可能为富血管病灶。

对少血供病灶,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动脉期,一般作单相门静脉期扫描即可。

这类病灶临床上主要见于大多数转移性肝癌,以及少数原发性肝癌和机化性血管瘤等。

由于临床情况往往较复杂,事先难以预料病灶血供情况,故需灵活掌握和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而定。

如临床上疑及肝癌患者,双期扫描较为合适。

如已知为肝外原发性肿瘤患者,特别是结肠癌或胃癌病例,无论是术前检查或术后随访,一般作门静脉期扫描即可,当然小部分人也推荐采用双期扫描,其优点为检出率也许略有增加,但必然增加患者的曝光量,延长检查时间,摄片数量也增加,故各有得失。

弥漫性肝脏病变,如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的CT检查,螺旋扫描较常规CT 扫描并无很大优势。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诊断与鉴别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诊断与鉴别

A1 无中央疤痕结构的FNH
A2:无中央疤痕结构的FNH
2、动脉、门脉和延迟期为高密度FNH
原因:1、脂肪肝背景; 2、病灶位于肝脏上部,动脉、门脉
期扫描时病灶所在层面的血流属于肝动 脉后期相,因而病灶强化仍明显。
B1:平扫、动脉、门脉和延迟期为高密 度FNH
B2:动脉、门脉和延迟期为高密度FNH
CT或MRI能显示病灶中存在的疤痕结 构。
典型FNH的CT影像特征表现
1、CT平扫:病灶为等或稍低密度, 中央疤痕结构密度更低;
CT多期增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动脉期~除中央疤痕病灶全瘤样强化, 其密度明显高于肝实质并接近同层腹主动 脉;
2)门脉期~病灶强化程度下降,为等或稍 高密度,中央疤痕仍为低密度;
3)延迟期~病灶为等或稍低,疤痕结构在 延迟时可出现强化,由低密度变成高或等 密度。
疤痕呈放射状或车辐状
低倍镜下肿块显示中心纤维疤痕组织,肝组织被粗实 纤维组织分隔,形成多个小结节
纤维间隔内含管壁粗厚的动脉、静脉
可见标本内增生的胆管
组成肿块的肝细胞肥大,无血管侵润, 未见核分裂象。
二、典型FNH的影像表现
典型FNH:所谓典型即病灶强化符合 -----“快进、缓退、瘢痕延迟强化” 的特殊性;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FNH供血动脉由病灶中心向周围辐射状分布
中心星芒状疤痕以及放射 中心星芒状疤痕延迟强化
状分布的滋养动脉
后缩小
与前同一病例,DSA显示FNH 有一条供血动脉
。 由病灶中心向周围辐射状分布
CTA显示供血动脉
二、FNH的一些特殊影像表现
1、无中央疤痕结构的FNH 原因:病理组织学上FNH均存在中央疤痕, 当病灶本身较小时,则中央疤痕结构更小, 且密度或信号差异小,故不易在CT和MRI 上显示;实际疤痕结构显示率为30%左右。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FNH )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FNH )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FNH )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独特,可以与其他肝脏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FNH的影像学表现及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一、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增强扫描:FNH的发生与门静脉血供密切相关,因此在动脉期增强时,病灶呈明显均匀持续强化,呈等或稍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

动脉期后,病灶逐渐变淡,但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化。

此外,可见在病灶内部形成的细小动静脉瘘。

(2)延迟相扫描:在门静脉期扫描中,病灶的密度逐渐减低,可能出现中央瘢痕或病变内部的低密度区。

2.MRI表现:
(1)T1WI: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中央瘢痕呈明显低信号。

(2)T2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中央瘢痕呈等或稍高信号。

(3)增强扫描:与CT类似,病灶在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后逐渐变淡,但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化。

二、鉴别诊断:
1.肝细胞瘤(HCC):FNH和HCC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两者的强化方式和内部构成不同。

FNH的强化程度较低且均匀持续,而HCC的强化程度较高,且可见坏死灶、出血或囊变等特征。

2.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在动脉期呈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几乎
完全减弱。

与FNH相比,肝血管瘤的强化程度更高。

3.肝转移瘤:肝转移瘤在CT和MRI上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的病灶,其边界模糊,强化方式与FNH不同,常伴有肝外转移灶。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无。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诊断与鉴别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诊断与鉴别
增强CT扫描时,部分FNH病灶内 可见增粗、扭曲的血管影,这是 FNH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CT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能够快速扫描全肝,获 取高分辨率的图像,有助于发现和诊 断FNH。
三维重建技术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将FNH的形 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加 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 诊断。
肝炎、肝硬化
CT上表现为肝脏形态改变和密度不均,与FNH的影像学特征有明显区别。
肝脏脓肿
CT上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时无明显强化,与FNH的影像学特征不同。
03
FNH的CT诊断价值与局 限性
CT诊断价值
1 2 3
准确判断病灶位置和大小
CT能够清晰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准确地定位 FNH病灶,并测量其大小。
血管造影征
部分FNH在增强CT扫描时会出现血管造影征,即 病灶内可见增粗、扭曲的血管影。
增强CT表现
早期强化
FNH在增强CT扫描的早期阶段通 常会出现明显的强化,强化程度 与正常肝实质相近或略高。
延迟强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FNH的强化程 度逐渐降低,但仍然高于正常肝 实质,呈现相对高密度病灶。
病灶内血管
与肝脏良性肿瘤的鉴别
肝脏良性肿瘤
包括肝血管瘤、肝腺瘤、肝囊肿等,CT表现各异。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肝腺瘤密度较高且均匀 ,肝囊肿为低密度病灶。
FNH
在CT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时明显均 匀强化,强化方式与肝血管瘤相似,但不会出现“快进慢出 ”的强化特点。
与肝脏其他疾病的鉴别
02
FNH的鉴别诊断
与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
肝脏恶性肿瘤
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等,CT表现多样,常表现为低密度或 等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时强化不均匀,常伴有肝内外血管侵犯和 淋巴结转移。

肝脏肿块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肿块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硬化、肝癌 有中央瘢痕的FNH 腺瘤


动脉晚期




血管瘤
2、乏血供病变:
重 庆
肝乏血供肿瘤较富血供肿瘤更常见
医 肝乏血供肿瘤以恶性和转移性肿瘤常见 科
大 大部分肝原发肿瘤是富血供的,但约10%HCC为乏血供,胆管
学 附
细胞癌为乏血供肿瘤,但延迟显示强化。





恶性征象:乏血供肿块,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晚期不规则
第 一
,肝实质门脉期明显强化,利于乏血供肿瘤检出。平衡

期进一步定性。











小肝癌:CT平扫仅发现肝硬化,不能显示肿瘤,动脉期清晰显示肿

瘤,门脉期肝实质明显强化后不能显示肿瘤。

1、肝脏增强扫描期相 动脉期:富血供肿瘤明显强化,门脉期可能与肝实质密度
近似而漏诊病变。
重 门脉期:乏血供肿瘤检出提高,肿瘤与肝实质对比明显。
胆管细胞癌:肝包膜牵拉最常见,纤维组织延迟强化。 肝萎缩肝包膜局部牵拉,常见于胆道梗阻或慢性门静脉梗阻。










医 院
胆管细胞癌延迟期纤维基质呈相对高密度,包膜收缩。
胆管细胞癌:多灶病变,肝包膜收缩,肿瘤纤维成
份延迟强化。
重 庆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第 一 医 院
5、强化方式:周围强化及进行性充填







ww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肝内小结节病变

ww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肝内小结节病变

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肝内小结节病变徐吕翔,王占梅,白 波(哈尔滨市第四医院CT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20)摘要:目的 分析肝内小结节病变的CT征象,评价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肝内小结节病变的CT征象,并讨论其诊断价值。

结果 本组26例中,小肝癌5例,小血管瘤8例,小囊肿11例,肝转移瘤2例。

结论 根据肝内小结节病变CT表现,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临床诊断学;螺旋CT;鉴别诊断;强化;肝脏3期增强扫描学科分类代码:32011140 中图分类号:R445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775(2004)06-0454-01 随着我院螺旋CT投入使用后,笔者收集了26例肝内小结节病变的病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资料本组共26例,男性19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为2171∶1。

年龄43~71岁,平均62岁。

112 方法扫描前空腹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 m L后,采用东芝Asteion全身亚秒螺旋CT机扫描。

平扫时一般选用层厚5mm,增强扫描时,用高压注射器将100m L60%造影剂经静脉注入,速度为3 m L/s,注射开始让患者屏气,进行肝脏螺旋3期扫描(注入造影剂后,20~25s进行肝动脉期扫描,55~60s门静脉期扫描,延迟5~10min后进行平衡期扫描)。

2 结果211 小肝癌CT表现本组5例小肝癌平扫时肝内可见小结节状低密度影,被膜显示不清,增强扫描时肝动脉期病灶呈多结节样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再度呈低密度征象,其周围被膜环形强化。

212 小血管瘤CT表现本组8例小血管瘤平扫时见小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开始强化,然后进一步向中央强化,延迟5~10min后,病灶呈等密度充填。

213 肝小囊肿CT表现本组11例肝小囊肿平扫可见边界清晰光滑的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接近0,增强扫描无强化。

FNH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FNH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FNH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引言良性肝细胞再生性病变(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肝脏病变,常见于30-40岁的女性。

FNH的影像学特征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FNH的影像学诊断和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影像学特点FNH在超声、CT和MRI上具有一些共同的影像学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 肝内单个结节或多发结节,常常为孤立性;2. 结节直径通常小于5cm;3. 结节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4. 结节内部常可见集中状钙化灶;5. 结节内部常可见血管化分隔(Central Scar),表现为强化不完全的非结节区域;6. 结节的周边常可见异位肝细胞;7. 结节的周边常可见管腔增强(Perilesional Enhancement),呈环形或环带状。

影像学诊断超声在超声检查中,FNH常呈低回声,具有清晰的边界,并可见到内部强回声和钙化灶。

超声还可评估血流情况,FNH常表现为低血流灶。

CTCT是诊断FNH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在平扫上,FNH呈等密度或低密度,但其密度均匀一致,与周围肝组织相似。

增强扫描时,FNH常表现为早期强化,且强化程度显著高于周围肝组织,并可见到Central Scar和Perilesional Enhancement。

MRIMRI对FNH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在T1加权像上,FNH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并可见到Central Scar的低信号。

在T2加权像上,FNH呈高信号,但与周围肝组织不同,T2信号均一而且清晰。

增强扫描时,FNH的中心区域可呈轻度强化,而Central Scar常呈低信号。

鉴别诊断FNH与其他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CC常具有不规则的边界、较大的结节、不规则的强化模式,且病变周围常伴有血管侵犯。

2. 包裹性转移灶(Intrahepatic Metastasis):转移灶常多发、不规则,并可见到周围肝组织的破坏。

FNH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FNH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例2

延迟半小时
后CT表现
鉴别诊断



1、经典的中央瘢痕—FNH;瘢痕主要为:血管和 纤维组织—特点:可以延迟强化 2、可以有中央瘢痕的肿瘤—血管瘤(显示裂隙状 的中央或偏心性疤痕,由纤维化、硬化、囊变或 血栓形成构成) 3、可以有中央瘢痕的肿瘤—纤维板层肝癌(纤维 性瘢痕,通常不强化,瘢痕可合并钙化)


血管瘤1
血管瘤1
血管瘤3
血管瘤3
肝癌1
肝癌1
肝癌1
肝癌2
总之,尽管不是所有的 FNH 均可以 出现这种征象,但星状中央瘢痕仍然是 FNH一个典型征象,当然此征象也不是其 独有的特征,在工作中要结合病变的其 他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分 析,避免以偏概全。
FNH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1、基本介绍

FNH--即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肝脏良性占位性病 变 , 为仅次与血管瘤的第三大肝脏占位病变,发病原因至 今未明,血管畸形和血管性损伤可能为其潜在的机制。好 发与女性,年轻人。与服避孕药无明显关系,但是可能服 避孕药导致其增大。20%为多发,同时出现多发结节合并 血管瘤称为FNH综合征。
3 . CT典型表现
平扫-等或稍低密度肿块,中间可见星 样瘢痕
动脉期-实质均匀明显强化(重要征 象),中心不强化
门脉期-实质强化开始消退,逐渐呈等 密度
延迟期-呈等密度,中心疤痕轻度强化 (重要征象)。
其它征象一

稍下层面
可见粗大 血管(提
示有粗大
的动脉供 血血管不
是鉴别要
点)
其它征象二
HCC鉴别

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其强化特征为“早进早出”, 门 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大多数病灶为低密度,界限一般清 楚;FNH为除中心瘢痕外均匀显著强化 ,界限往往不清或欠 清,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病灶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常见的良性肝脏疾病,通常在成年女性中发生。

FNH
通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状增生,其内部有充满富含动脉血管的纤维囊腔,而没有胆管,这是其与肝细胞肝癌的区别之一。

在CT图像上,FNH表现为高密度、均一分布和强化,通常在肝脏的静脉期和动脉期均保持高密度。

在CT检查中,FNH的外观为单个或多个由充满了血管的纤维囊腔组成的球形结节。

通常,FNH的大小在1至5 cm之间,大多数为1至2 cm。

FNH通常位于肝脏的右叶,但也可能位于左叶或胆管区域。

通常,FNH的边缘清晰,内部均一,没有坏死或囊变等异常结
构。

在CT检查的不同期间,FNH的表现不同,在静脉期和动脉期均需要注意。

在静脉期,FNH通常呈低密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对比度较高;在动脉期,它通常呈高密度,并出现
明显的强化。

动态增强扫描还可以显示病变的动态血供,FNH的血管丰富性有助于与其他
病变区分,如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

FNH通常无需治疗,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在CT检查中,也应注意FNH特征性的外观,以避免误诊为其他良性或恶性病变。

如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脏转
移瘤等,这些病变在CT图像上可以呈现类似的表现。

因此,除了CT检查外,通常还需要
结合病史、症状、临床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评估,以确诊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作者:2015-07-11 10:54阅读:247 次文章来源:未知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准确和特异性诊断提供了支持,但在慢性肝病背景下进行肝脏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仍然困难,其也是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关键。

本文对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评价CT检查对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6—2010年在我院经CT检查发现的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患者85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24~79岁、平均46岁;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肝硬化结节34例、肝血管瘤13例、肝坏死结节10例、肝错构瘤6例、肝动脉静脉瘘15例、肝炎性假瘤5例、结核瘤2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8h禁食、禁水,肌注654-Ⅱ10mg,以减少胃肠蠕动伪影;扫描前0.5h服温水500~600ml,上检查床时再服温水300ml;取仰卧位,应用吸气后呼气屏住呼吸模式。

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扫描,电压为100~140kV,电流为120~250mA;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层厚5mm、层距5mm,扫描时间5~8s;应用螺旋扫描模式,先平扫,然后增强扫描,动脉期25~30s、门脉期68~70s、平衡期160~180s,延迟扫描5~12min;选用非离子型优维显、欧乃派克等为增强造影剂,剂量80~120ml,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为
2.5~
3.5ml/s,注射完毕后追加生理盐水20~30ml。

2 结果
(1)肝硬化性结节34例:其中多发29例、单发5例,病灶直径0.5~3.5cm,平扫示不规则稍高密度31例、高低混杂密度3例,边界清楚30例、边界不清楚4例,中心坏死或液化6例;增强扫描示均匀明显强化21例、不均匀明显强化5例、轻度强化8例,均无钙化。

(2)血管瘤13例:其中多发9例、单发4例,病灶直径2.0~6.9cm,平扫示稍低密度灶10例、等密度灶3例;增强扫描示明显强化9例、轻度强化4例,中心坏死或血栓形成5例,中心钙化2例。

(3)坏死结节10例:病灶直径0.2~2.6cm,平扫均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示边缘轻微延迟强化8例、轻度延迟强化2例。

(4)错构瘤6例:病灶直径1.0~2.6cm,平扫呈稍高密度灶4例、低密度灶2例;增强扫描示轻度不均匀强化5例、无强化1例,中心钙化2例。

(5)动脉静脉瘘15例:其中多发13例、单发2例,动脉-门脉瘘9例、动脉-肝静脉瘘2例、门脉-肝静脉瘘4例,病灶直径2.0~3.9cm,平扫呈等密度13例、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

(6)炎性假瘤5例:病灶直径1.8~3.0cm,平扫示低密度灶3例、混杂密度2例,增强扫描示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1例,均无钙化。

(7)结核瘤2例:病灶直径2.3~2.6cm,其中呈明显簇状钙化1例、呈慢性肉芽肿改变1例。

3 讨论
3.1 CT检查诊断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优势
CT检查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弥漫性病变及各类结节性病变较为方便、可靠的方法,其可以避免肝活检的有创性,有利于肝脏形态学评价和对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估。

CT检查包括平描和增强扫描,快速螺旋扫描很好地克服了移动和容积效应,能够对病灶进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或任意角度三维重建,且已经实现各项同性,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的解剖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利于病灶准确定位和诊断;此外,CT检查对钙化、囊变、含气病变及肝脏形态学变化评估均有优势,对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对纤维化、脂肪沉积的程度等都有很好的判别,对肝脏弥漫性病变如脂肪肝是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

CT平描因具有简便易行、肯定的密度分辨率、良好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以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等优点,在肝脏疾病筛查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足之处是对某些局灶性模糊结节易出现漏诊。

因而,必须认真、细致观察分析图像,必要时运用薄层扫描或利用后处理软件显示技术,或采用增强扫描,以便及时发现CT平扫不能发现的病灶。

3.2 肝内良性结节性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1)肝硬化结节:由于肝硬化门脉供血减少或缓慢,可能存在动脉供血少量增加的状况,故在病毒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炎背景下呈高密度、稍高密度、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征象及缓慢持续性强化,延迟扫描与肝脏实质趋同,当有部分结节发生液化坏死时,则病灶强化减弱或不强化,且在部分结节周围可见水肿形成的低
密度假晕征;在静脉期、平衡期扫描是增强检查的常规手段,而延迟扫描对门脉供血明显减退的结节则呈现明显低密度改变,故延迟扫描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明显边界和轮廓的低密度结节,要警惕其中增生性结节的恶变倾向,须密切随诊,防止癌变;而无包膜形成则是与小肝癌的鉴别要点。

(2)血管瘤:肝脏血管瘤分动脉型、静脉型、曲张毛细血管型等,其中动脉型血管瘤充盈迅速,强化程度与血管相同;静脉型及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充盈缓慢,有血栓和坏死的情况下不强化。

在常规增强扫描的同时,足够长时间的延迟扫描是诊断肝内血管瘤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不典型血管瘤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大的血管瘤中心多发生出血、液化、坏死并伴有血栓形成,也可发生囊变或钙化,边界清楚,须与血管肉瘤鉴别;而在短期内增大、中心出血、强化明显不均匀,则提示有恶变倾向。

(3)坏死性结节:呈明显不规则的低密度结节征象,且常表现有液化、坏死或囊变,动态追踪可见病灶消失或变大,周围伴有纤维化、水肿,形态不规整,周围纤维间质增多。

对于无明确囊壁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坏死性结节,应与囊肿相鉴别。

(4)错构瘤:呈混杂密度、病灶明显局限、多为单发、边界清楚、有钙化或脂肪,是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

对于富血供的错构瘤应与血管瘤相鉴别。

(5)动静脉血管瘘:多在增强扫描时发现,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动脉-静脉瘘、门脉-静脉瘘等,多伴有急慢性汇管区炎症,跨越肝段,表现为即时显影、消退也较快。

应追踪动脉或静脉血管以便与血管瘤相鉴别。

(6)炎性假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分支状,以混杂密度多见,早期表现有肉芽肿样改变,缓慢强化且强化程度较低。

应与慢性肝脓肿相鉴别。

(7)结核瘤:重要征象有病灶形态不规整,呈混杂密度,且多见钙化,局部萎缩。

(8)肝腺瘤:表现为类圆形,有完整包膜,呈等、低或稍高密度,多数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强化程度低。

(9)肝局灶性增生结节:平扫多数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少数表现为低密度,明显持续强化;而中心延迟强化性纤维瘢痕和离心性粗大血管是其特异征象。

(10)囊肿或液化灶:肝囊肿合并感染或囊内出血时呈混杂密度,可见囊壁强化。

应与坏死结节或软化灶鉴别。

综上所述,CT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经济等优点,对肝内良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明显的优势和价值,可以作为肝脏良性结节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