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误分析方法分析.doc

合集下载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

偏误和失误的区别 根据Corder(1967,1971),偏误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偏误(errors)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 反映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问题; 第二类错误(mistakes)是指不符合语境的语言形式, 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运用问题; 第三类差误(slips或lapses)是指口误或笔误,反映学 习者的身体、精神以及情感等方面的状态问题。 偏误分析一般研究的是前两类,即errors和mistakes。 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的偶然错误,是偶然 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偏误是系统性的。
偏误分析
一、产生背景



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 比,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 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 法。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 年代后期,因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 衰落。
5、评估偏误
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词汇偏误和语法偏误;整 体偏误和局部偏误); 2)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3)评估标准问题(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 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
三、偏误分析研究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 析》(1984)。此后鲁健骥又发表了《外国人学习汉 语的词语偏误分析》(1987)和吕文华一起发表了《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用失误》(1993)。 偏误分析研究分为语音、词语、语法、语篇和汉字五 个领域。 语音:汉语语音要素偏误分析和汉语声调偏误分析。 词语和语篇的偏误分析较少。 语法:国内研究的重心,成果较多。 汉字: 汉字书写偏误类型及认知策略研究。

偏误分析方法分析

偏误分析方法分析

(一)词语偏误类型发生偏误得词语主要有关联词语、量词、同一语义场得词、动词“有"、母语与目得语中义域不对称得词.将偏误词与目标词进行对比,我们瞧到主要有以下类型得词语偏误:1.对词义得理解有偏差尤其就是关联词语,本次话语活动中,使用第二多得关联词语就是“但就是",然而学生并没有弄清楚但就是”得语义,以及它所表达得句法关系,很多不应该用“但就是”得地方都使用了该连词,形成了误,如“面积很小,但就是它就是个群岛”.2.词语得功能被扩大词语得功能被扩大,已超出了它应有得语法属性与语法功能,功能被扩大得词包括连词、动词“有”.为”就是使用最多得连词,但留学生使用时并不都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有时只就是表示前后话语有关联,如“没事,因为泰国只有一种动物就是重要,就是大象,因为以前她们有打仗"。

最典型得就是动词“有”功能得扩大。

“有"本来接名词性成分,但就是在留学生得话语中,“有”得功能扩大,不仅可以接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接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等成分.如“在泰国泼水节也有穿"(接动词);“有漂亮”(接形容词);“她有在中国学习过"(接短语);“如果有像见我们那个总统”(接句子),等等.3.词语得搭配产生偏误此类偏误包括量名搭配错误、固有搭配被改换、“城市”等名词前得第一人称问题、词得语法属性不能相配等。

“个”就是留学生最熟悉得量词,使用频率最高,因而就被当成了万能量词,不能使用量词得集体名应使用其她量词得名词前都用上了“个",如“人口三亿个”、“两个民族语言”。

很多成对得关联词语有其固定搭配,可就是留学生常常将固有得搭配改换而使其变得不搭配,如“如果有跳舞才穿这个”、“时间就是厦门一样”。

“城市、国家、首都、总统”这类名词前面,在话语叙述中往往加上第一人称代词,显得亲切。

第一人称代词以复数为宜,因为这些事物不就是属于个体得,而就是属于集体得。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1. 引言在科学和研究领域中,偏误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用于识别和纠正实验或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差。

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实验或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得到更可靠的结果和结论。

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偏误类型。

2. 偏误分析的概念和定义偏误是指在实验或研究中出现的错误或偏差,可以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或失真。

偏误分析是通过审查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偏误,识别、分析和纠正这些偏误,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3. 偏误分析的重要性偏误分析对于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至关重要。

以下是偏误分析的几个重要方面:3.1. 提高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可以识别和纠正可能导致结果失真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实验设计的缺陷、数据采集的误差、数据分析方法的问题等。

通过纠正这些偏误,可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3.2. 改善实验或研究设计偏误分析可以揭示研究设计中的缺陷和潜在的偏误源。

通过分析这些偏误,可以改进实验或研究设计,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偏误,如观察偏差、测量误差、选择偏误等。

通过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偏误分析,可以识别这些偏误并进行纠正,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4. 增加研究的可重复性通过对偏误进行分析和纠正,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

当其他研究者想要重复你的研究时,准确的偏误分析和纠正措施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相似的结果。

4. 常见的偏误类型在进行偏误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类型:4.1. 选择偏误选择偏误是指样本选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例如,在调查问卷中,只有部分人群回答,而其他人群没有回答,会导致选择偏误。

4.2. 报告偏误报告偏误是指研究者在报告或出版研究结果时产生的偏误。

例如,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选择只报告符合假设的结果,而忽略了其他结果。

4.3. 测量偏误测量偏误是指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为了和因为为例

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为了和因为为例

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为了和因为为例汉语偏误分析实例以"为了"和"因为"为例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但由于语言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人们在使用汉语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为了"和"因为"这两个常见的词语为例,来分析汉语中的偏误情况。

一、"为了"的偏误分析"为了"是一个表示目的、理由的常用词语,但有时候人们在使用它时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偏误。

1. 偏误一:顺序颠倒有些人在使用"为了"时,会将目的和行动的顺序颠倒,例如:"我出去玩为了休息",实际上应该是"我为了休息出去玩"。

2. 偏误二:语序错误有时候人们在表达目的时会将话语的前后顺序颠倒,例如:"为了赚钱,他努力工作",实际上应该是"他努力工作,为了赚钱"。

以上是一些关于"为了"的常见偏误分析,我们需要在使用它时注意语序的正确性和目的与行动的顺序是否一致。

二、"因为"的偏误分析"因为"是一个表示原因、解释的常用词语,但在使用它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偏误情况。

1. 偏误一:原因不准确有时候人们在使用"因为"时,会给出错误或不准确的原因,例如:"因为下雨了,所以他没有来",实际上可能并不是因为下雨,而是其他原因导致他没有来。

2. 偏误二:因果倒置有些人在表达原因时,会将因果关系倒置,例如:"因为她生病了,所以没去上学",实际上应该是"她没去上学,因为生病了"。

以上是关于"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偏误分析,我们在使用它时要确保原因的准确性和因果关系的正确表达。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旨在通过对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揭示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偏误分析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偏误分析的定义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分类和解释,从而了解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偏误分析将学习者的错误视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学习者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二、偏误分析的研究内容偏误分析主要研究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的错误。

通过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学习者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认知和心理特点。

具体来说,偏误分析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错误的分类: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类,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的错误。

2.错误的原因:探讨学习者出现错误的原因,包括语言迁移、目的语干扰、文化差异等因素。

3.错误的纠正:探讨如何有效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包括对错误的识别、纠正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4.错误的学习策略:探讨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包括他们对错误的认知和处理方法等。

三、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语料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了解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错误情况。

2.调查问卷:通过向学习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自身错误的认知和处理方法等情况。

3.个案研究:通过对个别学习者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了解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4.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学习者的错误情况和纠正方法对其语言习得的影响。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

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一、偏误分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偏误是语言学习的一个正常现象,是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偏误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结合英语学习中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

1.语法偏误在语法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以母语习得结构为转化依据的错误,例如汉语中的“把”的用法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在句子结构上就会出现偏误。

例如学生会说:“把书放在桌子上”翻译成“Put the book on the desk”。

这种偏误是因为学生将汉语中的结构分析过程直接照搬到英语中,没有正确理解英语中的句子结构。

2.词汇偏误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词义混淆的偏误。

例如学生会将“lonely”和“alone”混淆使用,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母语中这两个词都有“孤独”的意思,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出现混淆的偏误。

这种偏误可以通过对词义进行详细解释和语境的教学来避免。

3.语音偏误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发音偏误。

例如学生在发音时将“ship”读成了“sheep”,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声母“sh”和“s”在发音上十分相似,所以会出现此类偏误。

这种偏误可以通过加强发音练习和提高学生对语音特点的敏感度来进行纠正。

二、教学建议针对以上的偏误,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和纠正学生的偏误。

1.融入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和实践,通过任务的完成,可以有效地暴露学生的偏误,并在实际应用中纠正。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和真实场景,并让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发现和修正自己的偏误。

2.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来帮助学生纠正偏误。

例如,可以设计填空题、补全对话、交际活动等,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修正自己的偏误。

3.注重反思和改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反思和改进能力培养。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_精品文档

偏误分析摘要:本文将介绍偏误分析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偏误类型。

对于偏误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也将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将探讨偏误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简要介绍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案例。

1. 引言在许多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和市场调研等,我们常常需要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收集数据和进行分析时可能会出现偏误(bias)。

偏误会导致我们对真实情况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的准确性。

因此,偏误分析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偏误分析的概念偏误分析是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其中存在的偏误,并评估这些偏误对数据的影响。

偏误分析旨在从数据中消除偏误,并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3. 偏误分析的重要性偏误分析对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进行偏误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数据收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这有助于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性,并减少因偏误带来的错误决策。

4. 偏误类型偏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1) 选择偏误:由于样本选择不当,导致数据集不具有代表性。

(2) 测量偏误:由于测量方法或工具的问题,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3) 报告偏误:由于信息的不完整、错误或误导性,导致数据的解释和分析出现偏差。

(4) 采样偏误:由于采样方法的问题,导致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5) 处理偏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由于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或模型,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5. 偏误分析的步骤偏误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需要分析的数据。

(2) 偏误识别: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偏误类型。

(3) 偏误评估:评估不同偏误对数据的影响程度,并确定哪些偏误需要优先解决。

(4) 纠正措施:根据偏误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消除偏误的影响。

(5) 结果验证: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并评估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偏误分析的方法偏误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对照组设计: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识别实验组中可能存在的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分析:先比较两个句子: (1)我有两本书. (2)桌子上有两本书. 这两个句子都是“有”字句,但(1)是表示领属的,“书”归“我”所有;(2)是存在句,表示某个地方存在着某个东西——桌子上存在着两本书.两个句子最重要的区别在于(1)的主语是拥有者,(2)的主语是处所,而处所通常是地方(北京、中国、外面、旁边等)或者是“名词+方位词”(桌子上、屋子里、树下、房后等). 你句子中的“书包”不可能是书的拥有者,只能是处所,但你没用“里”.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偏误
01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02

1

2

3

4
我从小一直学钢琴 我从小一直学了钢琴 分类:传统分类:语法:助词的使用错误 局部性偏误:助词“了”的不理解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也有可能是语际偏误) 理解偏误:对于“了”的不了解 显性偏误:有明显语法结构错误
5
分析:一直”表示持续,动态助词“了”表示完成,这是两个矛盾的范畴.不过,这两个范畴有时可以共存,比如: 他一直当了30年医生. 由于有了“30年”这个时间段,把“一直”的持续限制住了.所以,“一直”、“了”可以同时用.但你的句子里没有一个时间段,却有了一个要命的“从小”,“从小”是表示“自小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这样,“从小一直”和“了”就彻底对立了,无法同现、共存.
4、书包有三本书 书包里有三本书 分类: 传统分类:领属关系不清楚 局部性偏误:主语的误用 语内偏误:对目的语的规则不清楚 理解偏误:对于方位和领属关系的不了解 隐形偏误:有明显的语义不通

偏误分析文档

偏误分析文档

偏误分析概述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偏误(Bias)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样本或数据的偏差,使得分析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

偏误分析(Bias analysis)是对偏误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偏误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偏误的来源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分析结果,提高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偏误的类型在偏误分析中,常见的偏误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选择偏误选择偏误(Selection Bias)是指样本数据的选择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导致样本与总体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在人口统计中,如果对某一群体进行调查时,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一部分人口无法被纳入到样本中,那么得到的样本将不再具有代表性,从而导致选择偏误。

2. 报告偏误报告偏误(Reporting Bias)是指研究结果的报告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导致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如果研究人员只选择将符合预期结果的实验数据进行报告,而不报告未达预期的结果,就会导致研究结果偏向于某种结论,从而引发报告偏误。

3. 记忆偏误记忆偏误(Memory Bias)是指回忆和记忆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导致对过去事件或情况的回忆存在差异。

人们的记忆常常受到情绪、时间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记忆的不准确性。

例如,在调查研究中,如果参与者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存在差异,就会导致记忆偏误。

4. 测量偏误测量偏误(Measurement Bias),也称为仪器偏误或观测偏误,是指测量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导致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

测量偏误可能由于测量仪器的不准确性、测量方法的不恰当或操作员的主观判断等原因造成。

测量偏误会对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产生影响。

偏误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偏误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偏误分析方法。

以下列举几种常用的偏误分析方法:1. 直观分析直观分析是一种主观判断的方法,通过仔细观察和考察数据,识别和评估偏误的存在和影响。

直观分析需要经验丰富的分析人员进行,其优点是简单快捷,但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
汉语偏误分析常用的描写方法
• 按照目的语范畴描写和分类 ——语音、 词汇、 语法、 语用、篇章等范畴 语音、 词汇、 语法、 语用、 语音
把字句, 声、韵、调 量、副、介等 把字句,被字句 遗漏,误加,误代, • 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 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从形式上说有四大类型:
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法及 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 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Collection of a (Collection sample of learner language); • 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Identification of errors); • 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Description of errors); • 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Explanation of errors); • 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Evaluation of errors)。
• 偏误分析虽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步 骤,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 • 由于偏误分析这些问题,70年代后开始衰 落。
学习者偏误的重要作用
一、对语言教师而言: 对语言教师而言 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掌握的 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研究者而言: 二、对研究者而言 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通过偏误可以了解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三、对学习者而言: 对学习者而言 通过偏误可以验证他们对第二语言规则的理 解正确与否。 解正确与否。
• ⑴遗漏(少成分) 遗漏(少成分)
• • • • *打球(打)了三个钟头。 *他有照相机,也(有)收音机。 *你不(要)做那件事。

偏误分析说明

偏误分析说明

【语法偏误主要类别】
按照鲁健骥的分析,把外国留学生的语法偏误主要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大类。

各大类下面又有若干小类,我们以数字代码标记,将这些偏误标记如下,输入时在“偏误类别”栏中填入相应数字代码即可:
1 遗漏
11 副词、连词、补语等较“虚”成分的遗漏,如:记(住)、不管……(都)……
12 同类词语中因用法特殊而遗漏了成分的,如:两天、两(个)月。

13 需要重复的成分而被遗漏的,如:打球(打)了两个小时。

14 附加成分被遗漏的,如:打(得)很好、看(了)三个钟头。

15 受母语影响而出现遗漏的,如:(从)宿舍来。

2 误加
21 语法形式发生变化时,原来可以使用的成分不再能使用但仍然使用而造成的误加,如:她非常(很)高兴。

22 “了、的、地”的过度泛化造成的误加,如:我朋友是德国(的)人、我常常(地)看电影。

23 把母语的相近形式的规则套用在汉语上造成的误加。

3 误代
31 词语的误代
32 语法形式的误代,如:这个故事我[不能]说上来。

应为“这个故事
我说不上来。


33 句式的误代,如:*他放一封信在桌子上。

应为“他把一封信放在桌子上。


4 错序
41 单个成分的错序,如:[常常]我们去旅行。

(状语的错序)
42 成分组合的错序,如:*九月去年(应为“去年九月”)、*一个我朋友(应为“我一个朋友”)。

偏误分析例析[1]doc

偏误分析例析[1]doc

偏误分析例析[1].doc 偏误分析是一种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和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

以下是一个偏误分析的例子,通过对一位初级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错误进行偏误分析,说明其出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方法。

作文题目:My Favorite Hobby作文内容:I lIkes to spenda my free time on my habby. My favorite hobby is read books. I like read books because they give me知识和乐趣. I usually read books in my free time. I hav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books. My favorite book is “Harry Potter”. I like this book becaus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educational. I read this book many times。

在这篇作文中,学习者犯了一些错误。

以下是对这些错误的偏误分析和纠正方法:1.错误:spenda my free time on my habby原因:学习者试图表达“花费时间”这个意思,但是使用了错误的动词“spenda”。

在英语中,正确的动词应该是“spend”。

此外,“habby”应该是“hobby”,这是一个名词,表示“爱好”。

纠正:学习者需要掌握英语中常用的动词“spend”,正确的形式应该是“spend time on something”。

同时,“habby”应该是“hobby”。

2.错误:My favorite hobby is read books原因:学习者试图表达“我最喜欢的爱好是读书”,但是使用了错误的动词形式“read books”。

偏误分析例析范文

偏误分析例析范文

偏误分析例析范文偏误分析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者偏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下面将对偏误分析进行详细例析。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多种偏误。

比如,学生在句子结构上的偏误,常常忽略了使用正确的主谓宾的结构,造成语法错误。

这种偏误通常是由于学生对句子结构不够熟悉或者没有掌握好基本的语法规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做语法练习题,注重讲解句子结构的基本规则和常见的错误类型,帮助学生弥补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足。

除了语法和拼写上的偏误,学生在句子表达和篇章结构上也会出现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词汇量不够丰富,导致句子表达的单调和缺乏变化。

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供一些常用的句式和短语,指导学生写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句子。

对于篇章结构上的偏误,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连接词和过渡性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铺陈自己的观点。

偏误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在进行偏误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方法和态度。

首先,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但不要严厉批评或者责备学生,要使用鼓励和积极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的偏误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背景、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

综上所述,偏误分析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的重要环节。

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进行偏误分析时,教师要注意方法和态度,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通过有效的偏误分析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

第四讲偏误分析

第四讲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也是创造性的过程
规则
儿童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并记住从成人那里听到的词语,而是在输入材 料的基础上抽象出关于语言的规则,然后将规则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中 。
因此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 新的语言学习理论——偏误分析。
二、科德的偏误分析观
科德(1967)《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区分 “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
从学习过程和策 1.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略角度
2.迁移
3.简化(simplification)
从交际角度
全局错误;局部错误
五、偏误范围和偏误区域
偏误范围:辨认偏误时需要考虑的语境( 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偏误区域:对于一个已经辨认出的偏误, 要想对它进行修改,也需要涉及到一定的 语境,这称为偏误区域。
语言运用创造性的表现
1.日常用语,大都是全新的,而不是对以 前听过的话的机械的重复,甚至在结构上 也和以前听过的话语不同。
2.语言运用不受外界刺激的控制。 3.日常语言运用具有连贯性和得体性。
思考:1.一个正常的人和一个发疯的人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2.有人说一个人胡言乱语为“这个人说话不经过脑子”,请问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 晚会上,小伙子们都目不转睛这个漂亮的
姑娘。 我从小就很恐怖蛇。 我也想去旅行很多地方。 出国以前,他离婚了她丈夫。
述补结构中的述语或补语的违规误用
香山的秋天,草木红叶得挺漂亮。 她的脸红红得像苹果。 他卷裤子起来进河去了。 孩子听了清楚妈妈的话,有点儿不高兴。 我们看见到司机快快开车,非常害怕。
注意:不管偏误范围也好,偏误区域也好 ,提醒我们的是,在进行偏误分析的时候 ,一定要结合语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语偏误类型发生偏误的词语主要有关联词语、量词、同一语义场的词、动词“有”、母语和目的语中义域不对称的词。

将偏误词与目标词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主要有以下类型的词语偏误:1.对词义的理解有偏差尤其是关联词语,本次话语活动中,使用第二多的关联词语是“但是”,然而学生并没有弄清楚但是”的语义,以及它所表达的句法关系,很多不应该用“但是”的地方都使用了该连词,形成了误,如“面积很小,但是它是个群岛”。

2.词语的功能被扩大词语的功能被扩大,已超出了它应有的语法属性和语法功能,功能被扩大的词包括连词、动词“有”。

为”是使用最多的连词,但留学生使用时并不都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有时只是表示前后话语有关联,如“没事,因为泰国只有一种动物是重要,是大象,因为以前他们有打仗”。

最典型的是动词“有”功能的扩大。

“有”本来接名词性成分,但是在留学生的话语中,“有”的功能扩大,不仅可以接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接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等成分。

如“在泰国泼水节也有穿”(接动词);“有漂亮”(接形容词);“他有在中国学习过”(接短语);“如果有像见我们那个总统”(接句子),等等。

3.词语的搭配产生偏误此类偏误包括量名搭配错误、固有搭配被改换、“城市”等名词前的第一人称问题、词的语法属性不能相配等。

“个”是留学生最熟悉的量词,使用频率最高,因而就被当成了万能量词,不能使用量词的集体名应使用其他量词的名词前都用上了“个”,如“人口三亿个”、“两个民族语言”。

很多成对的关联词语有其固定搭配,可是留学生常常将固有的搭配改换而使其变得不搭配,如“如果有跳舞才穿这个”、“时间是厦门一样”。

“城市、国家、首都、总统”这类名词前面,在话语叙述中往往加上第一人称代词,显得亲切。

第一人称代词以复数为宜,因为这些事物不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集体的。

留学生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掌握,就会产生“我的首都”这样的错句。

再者,部分词的语法属性相互不能搭配,如“但是现在他们越来越忘记了”,“忘记”是动词,而“越来越”后面一般接形容词,能接的动词只限于“喜欢、愿意”等心理动词。

4.选词错误在选词错误中,首先是同一语义场中的词。

在话语表述中,留学生一边讲述一边在脑海中思考适用的词,如果该用A词却用了B词,而AB两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就是选词错误。

同一语义场中的词最容易导致选词错误。

语义场包括上下义关系、总分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义关系。

[5][p.133]留学生的选词偏误主要发生在同义关系场和类义关系场。

同义关系场中的词具有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类义关系场中的词往往属于同一个类别。

留学生在脑海中搜索词语时,搜索的范围就是这两个语义场,因而与之相关的偏误特别多。

其次是义域不对称的词。

母语词语或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之间的义域不对称导致了选词偏误。

任何两种语言中几乎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语,其义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如学生在描述自己国家的树时说树“很瘦”,这显然受英语词语thin的影响。

“thin”相当于汉语中的“瘦”和“细”,义域比汉语宽,学生在选用这类词时没有解到义域的差别,从而产生了偏误。

5.词的固有成分被遗漏固有成分被遗漏的词通常是成对的连词。

我们知道有些连词只能成对使用,不能省略。

留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一点,以至于不能遗漏的部分也遗漏了。

如“对中国人有点辣”,漏了“来说”。

另外,“是……的”这个句式中的任何词都不能省略,而留学生常常把最后的“的”字遗漏了,如“他们是差不多”。

(二)语法偏误的类型鲁健骥将语法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4种,[6]我们的分析显示,除这4种偏误外,还有:前后照应偏误、句型错误、过度省略,等。

显然话语中的语法偏误有不同于文本之处。

我们所说的“省略”不同于“遗漏”,“遗漏”是由于忘记或没有掌握而导致的成分丢失,而“省略”是主讲学生在具体语境里故意丢失某个成分。

1.前后照应偏误留学生的话语中,往往没有注意到前后的照应,导致前后矛盾,表现之一是前后单复数矛盾。

一种情形是代词是单数,而被代对象却是复数,如“外国人侵略我们国家,所以要把它除掉”,这里的它”指“外国人”,而“外国人”在前面出现时是指几个国家,所以此处的“它”应该用“它们”。

另一种情形是主语为单数,谓语部分却出现了表复数的“都”。

表现之二是主语和宾语的照应出现偏误,这主要出现在判断动词“是”构成的句子中。

如“可是澳洲就是真正黑人”,“澳洲是黑人”这一关系不能成立,主语和宾语的逻辑关系错误。

表现之三是指示代词和被代对象不对应,如前面出现的是地名,后面应该用“那里”指代,有的留学生却用了“那个”。

2.语序偏误语序偏误主要是语法顺序错误,包括:数量短语与名词的位置错误,如“泰国的跳舞的一种”;比较句中表比较程度的成分,其位置错误,如“但是男孩子比较多穿西服”、“他比我很清楚”;时间表述中的“多”一词位置错误,如“开车一个小时多”;关联词语位置错误,如将“所以”句放在最前面;介词短语的位置错误,如“好像差不多跟我们一样”;状语位置错误,如“所以我们的国旗是表示这样”;判断动词“是”置于句尾,如“国花是”、“樱花是”;副词位置错误,如“是我们的最小的一个猴子好像”。

极少数是逻辑关系顺序错误,如“一点疏通没问题”,应为“沟通没一点问题”。

3.句型偏误主要是判断句与动词谓语句之间的偏误,有些原本是动词谓语句,留学生却用了判断句,如“蓝色代表是平安”。

留学生很早就接触到“是”,也很早就接触到“是”构成的判断句,因而对“是”的用法非常熟悉,这就使得该用“是”和不该用“是”的地方都用上了。

4.句法成分过度省略相信语境能补足语义,相信不需要说完整,听者也能明白,这就导致某些语法成分不应该省略却被省略掉了,我们称之为过度省略。

被省略掉的句法成分情况纷杂,有主语、谓语动词、状语等等。

发生过度省略的情况可细分为:(1)所指事物的名称不全。

如“年轻的地方”,本应说“年轻人的地方”;(2)发生表达阻碍时采取回避策略而导致部分结构成分被省略。

如“喝完还要*开再吃”,“开”前少了一个“敲”字,学生不知该怎么说而回避了;(3)前面已经表达过类似意思或出现过相同词或短语,以为后面可以省略掉,而其实按语法规则不能省略,可称为“过度承前省略”。

如“以前只有富有的人才可以上学,可是他来了,所以贫穷的人可以。

”“贫穷的人可以”与前面的“上学”之间已经隔了一个小句,关系不是那么紧密,所以后面的上学”不能省略;(4)旁人话语的干扰导致话语表述过程中部分句法成分丢失;(5)句子说了一半,中途改变说法或转换话题而造成的省略;(6)自信语境能补足语义内容而造成的省略。

这类省略里省略的往往是主语,是正在谈论的主题。

主讲学生认为有图片为参照、有语境的辅助,大家都知道要谈的主体是什么,因而就常常把主语省略掉了。

5.方位名词、处所名词的句法功能偏误方位名词、处所名词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地点状语,做主语时不需要加介词,做地点状语时,有时需加介词,有时不需要,还有时加不加都可以,情况有点复杂。

这种复杂的情况导致留学生论方位名词、处所名词做什么成分,都加上介词“在”,因而产生偏误。

如“在日本是最东”,“日本”做主语,不应加介词。

偏误成因及对汉语教学的启示Corder认为,偏误的出现是因为语言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从而导致其产出的语言偏离目标语的标准。

[7]我们的分析中确实发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

学界向来认为偏误是由“过度泛化、简化、迁移”等因素造成。

不过我们的分析中还发现了一些不同因素,像认知因素、汉语研究因素等。

(一)目的语知识掌握得不够这种偏误数量最多,词语偏误中的1、3、4,语法偏误中的1、2都属于这种情况。

我们还发现了一类句子,句子的大意能明白,但无论词语、语法还是句内逻辑关系都存在着问题,要将其按偏误类型来归类很困难,它完全是由学生的汉语知识不够而导致。

如“可以在有名的人见面”,学生原本想说的是“可以见到有名的人”。

要克服这类偏误,一则在于教师指出学生的偏误所在,帮助其纠正;二则还要学生自己加强学习,强化正确句子的使用。

(二)汉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和简化过度泛化是指留学生把他所学的不充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而产生的偏误。

[8]词语偏误的2,语法偏误的3、5都属于泛化;简化是指留学生在使用中将汉语句子简单化而产生的偏误。

词语偏误的5,语法偏误的4都属于简化。

无论泛化还是简化都不利于汉语的习得,因此有必要专门针对这一现象,利用课堂教学的部分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纠偏,让学生逐步培养正确的汉语规则意识。

(三)母语和英语的负迁移作用向来讨论较多的是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我们的分析结果中也有这一类偏误,如日本学生回答国花是樱花吗?”这一问题时,答句是“樱花是”显然是受日语判断句的影响所致。

日语中的判断句,其规则是将判断动词“是”放在句末。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英语对母语为非英语学生的负迁移作用。

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学习的人数非常多,而且不少国家还把它作为官方语言,所以英语的影响是很广泛的,这种广泛的影响也投射到了偏误领域。

像菲律宾的学生,母语并非英语,但英语是该国的官方语言,因此菲律宾学生所产生的偏误中,有一些就是英语负迁移所致。

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其中的外语部分绝大多数是英文,学生往往借助英译来进行学习。

一旦英汉之间的词语义域或语法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又未能充分了解时,偏误就产生了。

对于语言负迁移所造成的偏误,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并将对比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其差异,那么类似的偏误就不容易发生了。

(四)认知差异操不同语言的人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对相同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看法而产生认知差异,这种认知差异有时会反映在语言结构上而导致偏误的产生。

我们在本次的话语分析中就发现了这一现象。

如汉语说“在世界上”,英语为“intheworld”(在世界里),日语的认知角度与英语相同,所以日本学生说出的句子是“我觉得在世界里…”,这显然是认知差异造成的偏误。

可能是录像时间有限,本次分析中发现的认知偏误比较少。

如果扩充分析材料,相信会发现更多的认知偏误。

认知偏误的解决,相对其他偏误来说要简单一些,我们认为,只要教师结合发生认知偏误的句子,向学生解释清楚两个国家对某一事不同观点,那么这样的偏误就可以避免了。

(五)教师及汉语研究因素话语中有些语序不正确的句子,其出现可能是受教师所提问题的影响。

听到教师的问题后,学生首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在话语中重复,然后进行阐释,这样就导致了少数非正确语序的出现。

按照那些学生的汉语水平来说,应该不会出现那样的句子,如:“香蕉叶不是”,应该是受教师提问“香蕉叶?”的影响。

还有一类偏误与汉语研究相关,如“的”的隐现。

定中结构助词“的”何时必须用,何时不必用,留学生没有弄清楚而产生了偏误,如“不过这是我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