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
新加坡简介: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并以两条长堤相连于新马之间。在那里没有腐败,没有乞丐,犯罪率极低,被称为亚洲的“摩纳哥”,人间的伊甸园,世人向往的乐园。那么,这个面积仅为714.3平方公里,人口540万(2013)的弹丸小国,是如何从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种族纷杀的岛国,一跃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亚洲四小龙”的那?新加坡取得的成就与新加坡政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公民道德教育密不可分。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在新加坡自身的文献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其形成是我国在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围绕国家凝聚力的提高、政权巩固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活动中提出来的。
最早涉及此方面研究的是1993年中国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团,但在他们回国后介绍的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文献中,却并未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此后在1995年苏德崇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999年陈立思主编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皆直接使用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并未对其下定义。2001年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权威著作,有专章介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但也未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做概念界定。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新加坡为了培养有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所进行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背景
新加坡的历史:新加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建国于公元8世纪,归属于印尼室利佛王朝。18至19世纪初为马来亚王国的一部分。182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2年2月,日本占领新加坡,对其进行为期3年的殖民统治。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加坡再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成立自治邦,实行内部自治。1963年9月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成为联邦中的一州。1965年8月,新加坡宣布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特殊的历史造成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1.特殊的文化社会。
(1)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新加坡人民是在近一百多年来由亚洲、欧洲等地区迁移而
来的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的。这种社会有优点,即移民富于开拓、创业和探索的精神。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人民与土地、政府之间很难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缺少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移民及后裔没有悠久的传统道德,又没有形成新的道德,导致严重的道德真空。
新加坡前总理李宗耀说:“新加坡是一个新社会,没有根深蒂固的传统,人民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去废除旧的框框,但是,由于新加坡缺少传统的模式,人民各有所为,要大家同意某种新的模式,一时不容易收到成效,这也是树立新风气一定会遇到的难题。”
(2)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移民的结果造成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复杂社会。新加坡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第一批数据显示,新加坡人口的种族比例过去十年基本保持不变。华族仍是最大种族,占公民人口的76.2%;马来族占15.1%;印度族则占7.4%。截至2012年,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佛教(33.3%)、基督教(18.3%)、回教(14.7%)、道教(10.9%)和兴都教(5.1%),新加坡人口有0.7%信奉其他宗教。17%的新加坡人被正式列为无宗教。
这样的社会导致了社会信仰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新加坡领导人认为,客服移民心态和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新加坡的学校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2.“高速列车型”的现代化进程
在40多年的时间里,新加坡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发达国家。在“高速列车型”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西方科技而来的是西方腐化和颓废的价值观。自1960年,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社会道德急剧滑坡。因此新加坡政府在进入80年代后大力抓学校德育。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1.自治时期的伦理教育阶段(1959---1965年)。
在这一时期,新加坡归属马来西亚联邦,实行有限的“内部独立”制度。这一时期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1)华校开设伦理课。
1959年,新加坡实行自治后,当政党(人民行动党)制定了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改变歧视华校现象,实行华、英、马来和印度四种学校平等,学校德育由各类学校分而治之。华校以儒家伦理为根本,开设了伦理课,进行伦理教育。
(2)颁布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
50年代末,新加坡颁布了中小学伦理教学大纲,大纲规定了中小学生进行伦理教学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目的为学生性格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便使他们将来成为
有自尊心的人,成为好公民。
2.独立后的公民教育阶段(1965---1979年)。
1965年新加坡完全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国家意志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逐渐加强。
(1)强调公民教育。
新加坡在独立以前,曾经被英国和日本殖民过,再加上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移民国家。所以新加坡领导人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国民的公民教育,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才能使这些移民及其后裔们建立起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时期新加坡学校里所进行的主要是公民教育。
(2)颁布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
60年代,新加坡为强调发展学生的社会观和公民职责观念,颁布了学校德育与公民训练综合大纲。大纲规定了各类中小学学校德育和公民训练的时间、内容等。大纲将在华校开设的伦理课改为公民课,并在全国进行,公民课比伦理课更强调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3)改革学校德育课程。
到了70年代,新加坡越来越重视加强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在1974年新加坡设计了一门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的知识与教学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并规定一二年级每周三节,三四年级每周五节,五六年级每周七节,并强调用母语教学。这门课加强了学生的道德教育。
3.实施全面的道德教育阶段(1979---1989年)。
针对新加坡社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西化”倾向,新加坡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德育研讨活动和德育改革运动,具体表现:
(1)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
1979年,新加坡政府委派文化部长王鼎昌,组成一个委员会全面调查、研究新加坡道德教育,于1979年5月提交了《道德教育报告书》。该报告书分析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学生的道德状况,检查过去道德教育的不足,提出一系列道德教育改革措施。
(2)成立小学德育教材编写组,编写《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
以《道德教育报告书》为依据,新加坡教育部先后成立了两个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编写组,负责编写《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各校校长可选其一,作为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
(3)开设宗教课程,编写《儒家伦理》。
1982年,教育部长吴庆瑞提出多元道德教育的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必须辅以宗教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