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19T11:05:33.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天山•加尔木哈买提1 努尔古丽•毛

[导读] 三硝基甲苯可引起肝损害和白内障等。

天山•加尔木哈买提1 努尔古丽•毛尔恰尔甫2

(1新疆青河县阿热勒乡卫生院 836200;(2新疆富蕴县人民医院 836100)

【中图分类号】R9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134-01 药品不良反应(ADR)广义地讲,是指人类使用药物时所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任何不良情况,包括正常医疗用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超剂量服药、药物滥用或停药后所致的各种不良反应。

1 ADR相关概念

严重不良反应/事件(SADR/SAE):指与死亡、需住院诊治、延长住院时间、持久或显著性残疾或失能、威胁生命等相关联的事件。

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无关而对机体无明显危害的作用,这种作用根据治疗的需要,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治疗作用。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其原因多属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或个体对某药物敏感性过高。根据中毒症状发生的快慢及接触药物的过程,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3种。急性毒性指一次或突然使用中毒剂量立即发生危及生命功能的严重反应,如洋地黄过量引起心脏骤停、循环衰竭、死亡;亚急性毒性是指反复给予非中毒剂量,于数小时或数日累积而产生的毒性反应,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引起的听神经损害;慢性毒性又称长期毒性,指长期反复用药或接触药物,长期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如生产有机磷农药的工人,常伴有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而引起的胆碱能神经兴奋增高的症状。

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抗原(药物或其他致敏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一种对机体有损害的免疫反应。其特点是与用药剂量关系不大,而与药物种类及患者体质(过敏体质)有关。

耐受性和成瘾性:耐受性是指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特别低,在常用量下不出现生理反应,有的甚至到中毒量才出现作用,产生耐受性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受遗传控制,后天则由于反复用药而获得;成瘾性是指对于有些药物,病人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停药后不但愿有的病症加重,还出现一些与之无关的新体征,称戒断症状。

反跳现象:病人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并已对其产生适用性改变,一旦骤然停药,可造成反跳反应。如麻醉性镇痛药的骤停可出现一系列综合征状,称之为戒断症状;巴比妥类药物骤停可产生烦躁不安、精神恍惚;苯二氮卓类药物也有此现象;某些抗高血压药物骤停服用,可引起反跳性血压升;β-肾上腺受体阻断药也可引起心肌缺血的反跳效应;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干扰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正常反馈系统,突然停药则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综合征。为防止反跳现象发生,长期用药停药时应逐渐减次减量,而不应突然停药。

2 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2.1 药品因素

(1)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药物所含的有效成分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基础,有时化学结构上的细微改变可使ADRs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酮洛芬和氟比洛芬在化学结构上只相差一个氟离子和一个酮基,前者的ADRs发生率为16.2%,后者可达52.5%。

(2)药物理化性质:口服药物的脂溶性越强,越容易在消化道吸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氯喹对黑色素的亲和力大,容易在黑色素的眼组织里蓄积,引起视网膜变性。

(3)给药剂量:主要表现在A类反应,如阿司匹林在少数人中引起耳聋,剂量为600~899mg时,发生率为0.1%,当剂量为900~1199mg时,发生率可达4.5%;螺内酯致男性乳房增生,剂量为100mg时发生率为0,而200mg时为17%,300mg时则达27%。

2.2 机体因素

(1)不同种族、民族的人有不同的遗传特点。慢乙酰化者在日本人、因纽特人中很少,欧美人口占50%~60%,中国人为26.5%,吡嗪酰胺的肝脏损害发生率在非洲为3.6%,在中国香港为27.3%。

(2)性别:一般情况下女性ADRs发生率较男性高,调查1160人,其 ADRs发生率男性为7.3%(50/682),女性为14.2%(68/478)。如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男女比例为1:3。但也有相反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3)年龄:一般儿童和老人ADRs发生率较高,如青霉素在体内的半衰期,青壮年约0.55小时、老年人可达1小时,代谢转化慢易出现ADRs。调杏1160人,ADRs发生率60岁以下为6.3%(42/667),60岁以上为15.4%(76/493)。

2.3 环境因素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诸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化学、物理因素。这些因素或直接损害人体,或通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或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系统,或通过与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而损害人体功能。如人体内胆碱酯酶可以被有机磷抑制;苯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铅能引起神经衰弱、溶血性贫血和末梢神经炎;苯巴比妥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汞也可引起震颤、牙龈炎、牙齿脱落等症状;三硝基甲苯可引起肝损害和白内障等。

参考文献

[1]杨毓瑛,章古绪,曹克.临床不合理用药.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赵洁.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06,28 (2):152.

[3]阮碧,邓年媛,梁兆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探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2):1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