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
简析小学生错别字的原因
![简析小学生错别字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cbfd6f84a7302768f993938.png)
简析小学生错别字的原因1 汉字识字教学概论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识字教学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识字是儿童从口头语进入书面语的桥梁,是他们以后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必要准备。
2 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分析错别字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困扰师生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错别字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2.1 教师方面的原因2.1.1 教师重视程度的因素: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没有全面掌握字的音、形、义是他们写错字的根源。
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
但是,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识字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了识字的效果。
2.1.2 教师教学方法的因素: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错别字现象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没有对难认的字、易错的字进行指导,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字形差异点作比较分析,就容易出现错别字。
2.1.3 错别字的出现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掌握构字规律,音形义结合不好,教学方式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就可能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2.2 学生的原因2.2.1 学生的学习心理原因:小学生一般习惯于看个大概来认识事物,缺乏精细的分化能力,往往只能获得笼统、粗略的印象,而遗漏重要的细节。
他们在识字过程中,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
这就造成了对形近字和复杂字的错漏与混淆。
学生因为识记原因,不会写某字并且又不愿查字典,随便写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这是受遗忘规律的制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进程就趋于缓慢。
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
小学四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形成原因及防范方法
![小学四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形成原因及防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8bf352daef5ef7bb0d3c3c.png)
小学四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形成原因及防范方法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
错字指的是书写汉字时,随意增减笔画的现象。
别字是指在汉语书写、说话、朗读时,用其他的字形、字音来代替原本字的现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义务,但是错别字影响制约着识字教学,并且近年来,小学生的错别字逐年递增。
孩子们写的错字、别字五花八门,我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的,总是花相当的时间,一字一字的认真教。
学生为识字也花了不少工夫:反反复复地认、抄、默,可结果为什么会事半功倍呢?错别字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那么,小学中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
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
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个常用字中,每个字平均有11画之多,其中在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
例如:“未——末”,“酒——洒”。
“春天”的“春”下面是一个“日”,虽然在教学时强调了下面是“日”,但仍有很多人会写成“目”。
2、同音字多。
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
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
例如,“纪念写成纪年”,“业绩写成业迹” ,“典型错写成典形”,“记录错写成计录”等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3、笔画错误。
一些汉字笔画繁琐易错(如:囊、藏);再就是一些汉字受书写习惯的影响,容易多一点、少一点、(如:浇、烧这类字学生易多加一点;代、低这类字学生易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的字(如:试、武、畏这类字学生易多一撇;拢、矛这别字)。
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称之为“别字”。
小学生写错别字原因矫正措施
![小学生写错别字原因矫正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17c360d02020740be1e9b6e.png)
浅谈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矫正措施小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在查阅学生作业时,发现不少学生一次作业或一篇作文中的错别字少则一两个,多则十几个,甚至更多。
许多教师为此非常头疼。
笔者通过粗略统计,略加分类,发现学生的错别字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笔画错误。
如“喉咙”的“喉”多写一“│”,“废物”的“废”将“广字头”写成“病字头”,“具体”的“具”少写一横等。
2.形近而误。
如将“脍炙人口”的“炙”字写成“灸”等。
3.音同音近而误写。
如鬼计(诡)、忘想(妄)、必竟(毕)等。
4.受前后字影响而误写,如“清晰”(淅)受前一字影响,“按排(安)”受后一字影响等。
一、学生写错别字且不易纠正1.在主观方面是有些学生对待写字态度不严肃、不认真有的学生认为写字是小事,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同音字随便用,不会写的字也不去查字典,写完后也不检查。
2.对一些字词的意义不明确,囫囵吞枣,以致误用如“脍炙人口”的“炙”最初表示“肉在火上烤”的意思,上面部分是月(肉旁的变形),“家祭”的“祭”上面部分也是如此,而有的学生由于没有领会这方面的意义,而将“炙”上面部分误写成“夕”或“久”等。
3.受遗忘定势等心理因素影响学生从做完作业后交给教师批改,到教师批改好后发给学生改正,其周期往往太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记忆时间超过24小时就属于长时记忆,如果学生写了错别字不及时改正,超过24小时后变成了长时记忆,就会深深地留在脑海里,要纠正过来就很不容易了。
有时尽管在短期内纠正了,但时间一长,开始时留下的错误的记忆内容,又会再次出现,对正确的记忆内容产生干扰。
4.教师暗示等不当做法有些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为了突出一些易错的部位而反复强调,有时适得其反,时间一长,学生就弄不清了,倒把老师强调的错误写法记住了。
如一位老师对“求”字的处理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次练习时该老师班上“求”字正确率较高,在评讲时该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提醒学生“求”字不要少写一点,事隔几天后第二次练习凑巧又要求写“求”字,该班竟有十几名学生将这个字少写了一点。
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de5e7f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5.png)
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一直存在,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问题,还影响到了他们的其他学科的学习。
那么,为什么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为您展开分析并提供对策。
一、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1.缺乏阅读习惯小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能力有限,阅读习惯也不够。
阅读习惯不好会导致他们写字时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容易产生错别字。
2.语文知识生疏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上还有一些漏洞,他们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没能发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语文很枯燥,产生不想学的情绪,反而会让小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3.缺少语言环境在家里或者学习环境中缺少语言环境,小学生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语言模范,这个问题可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一些简单的词语的时候也出现字眼错误。
二、对策1.增加阅读量阅读增加的策略包括每天读一些课外书、图书馆借阅、尽量参加阅读活动或者进行排队看书等。
阅读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并且阅读能够提高我们对语言的敏感程度。
2.扎实基础知识扎实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所在。
学生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就必须重视语法、词汇和语文基础的学习,这也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创造语言环境要想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语感,中外语言的对比、运用场景的切换和词语的差异,也要注意让孩子沉浸在语言环境中,读书的环境中、身边的语言环境中和浸泡在谈话中。
4.注重写作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注重写作,这是学生语文学科的实际操作。
写作可以从语法、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个重要的练习和培养良好语感的方式。
总之,在解决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问题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扎实基础知识、创造语言环境、注重写作等都是孩子能够避免常见的错别字问题的好方法。
娴熟地运用这些方法,将使小学生长久以往不再因拼字问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aec73fbcc7931b764ce157a.png)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个字是哪方面的意思,然后就是根据这个意思来选择正确的“形旁”的汉字。
最后再检查一下这个(写上的)汉字的拼音是否正确,是否合乎题意。
举个例子来讲,如“栽”、“裁”、“载”,学生犯错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裁”,学生经常遇到,如某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很多时候写的都不是“裁”,而是“载”或者“栽”。
我觉得解决的方法是学生首先要知道这三个音近形似的汉字的意思和使用场合。
“裁”、“栽”和“载”的“形”的区别主要是形符“衣”、“木”、“车”;而这几个字实际上已经表示了“栽”、“裁”、“载”的使用范围和场合。
即“裁”是与“衣服”有关的,如“量体裁衣”;“栽”与“树木”有关;“载”与“车”有关。
知道这些以后,学生再了解一下三个汉字的“音”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形似这个原因造成的学生写错别字在学生写的错别字里面也有很大的比例。
如“晦”、“悔”、“诲”;又如“缉”、“楫”、“辑”;“戍”、“戊”、“戌”;“已”、“己”、“巳”;……这种错别字学生一般比较好解决,但也需要方法。
犯这种错误的学生,一般是对教材的原文不是很熟悉,或者是读书的时候大而化之,不认真;叫写出来的时候是“信手拈来”根本就不考虑一下,而检查的时候又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这样,当然只能错到底了。
这种错别字的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也很麻烦,那就是学生要掌握形声字的相关知识。
还是举刚才的例子,如“晦”、“悔”、“诲”。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e996f3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5.png)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对策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错别字。
这篇文章将深入剖析小学生在学习中常见错别字的成因,提出对策以期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
一、认字不牢小学生常见的错别字原因之一就是认字不牢。
关于认字不牢的成因主要包括:一是拼音理解不到位,二是字形不熟悉,三是字音不准确。
针对这些成因,我们需要采取对策。
首先,我们要通过加强拼音学习来加深孩子们对拼音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包括口背拼音、听读练字等。
其次,我们要通过频繁练习来提高孩子对字形的熟悉程度,这对于帮助孩子认清生字和提高写字速度都很有帮助。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多听多读的方式来加强孩子们对字音的理解,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用字方法。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除了认字不牢,小学生常见的错别字原因之二则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这里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的掌握等。
由于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还比较薄弱,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时会容易出现错误。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读多写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包括口背词汇、多读好书、注意语法准确等方面。
家长可以多与孩子讨论语法知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并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帮助孩子掌握文章写作技巧。
三、书写习惯不规范小学生错别字原因之三则是书写习惯不规范。
这主要体现在书写顺序、字形等方面。
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常常出现错别字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多写多练的方式来加强孩子们的书写技能,培养好的书写习惯。
同时,家长也可以反复检查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并提醒孩子注意书写习惯。
四、不做足够的题目量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小学生缺乏足够的题目量。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时期,但仅有课堂学习无法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水平。
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才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多读好书,多做语文题目,并且保持长期性,无论课余时间是否有作业或者考试,都要给孩子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习题和阅读,以提升语文课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ec28f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4.png)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小学生的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语音意识不足小学生的语音意识较弱,未形成正确的音韵辨识能力。
当听到一个新的词汇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发音,就需要通过读音符号来学习。
但是,小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读音符号所代表的含义,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音标读音练习,才能形成正确的语音意识。
二、语法掌握不牢小学生的语法掌握能力较差,常常出现错别字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常用的汉字,词性复杂、上下文语境不同,很容易产生语法错误。
因此,要加强语法练习,提高语法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三、学习习惯不好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草草了事、思维散漫等,导致关注度不够,容易出现错别字。
所以,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定时、定量地学习,备好所需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阅读量不够小学生的阅读量较少,词汇量有限,因此容易犯错。
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来扩大词汇量、加深对汉字的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语音教育提高小学生的语音意识,让他们对发音变化有更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激发小学生对语音的兴趣,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新的字音形态。
二、加强语法练习通过教材、习题、课外读物等多种形式加强小学生的语法训练,熟悉和掌握汉字的构成原理、词汇的词性和用法等,从而减少错别字出现的概率。
三、加强学习管理通过制定严格规范的学习计划和监督机制,促使小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细节,多做笔记,练习书写,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多读好书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优秀文学作品,帮助小学生扩展阅读量,提高汉字识别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教师指导,进行朗读、讲解等相关训练,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汉字。
总之,减少小学生的错别字出现,需要从语音教育、语法练习、学习管理和多读好书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保证相关能力的稳定提升,才能有效地降低小学生作文和阅读时出现的错别字率,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a501cb2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9.png)
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汉字是小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常常出现错别字现象。
错别字不仅令人感到困扰,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本文将就小学生错别字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是指在书写或阅读文字时,由于对字音、字形、字义的理解不够清晰或混淆不清而导致的错误。
“圆明园”误写为“元明元”、“香港”误写为“香港”等。
一些简单的字词也会出现错别字,比如“山”误写为“彡”、“日”误写为“曰”等。
这些错别字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掌握,也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原因分析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音形相近、意义相近的字词容易混淆。
比如“好”和“学”之间的区分,“明”和“是”之间的区分等。
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汉字的认知和掌握并不够充分,容易产生误解和错误。
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加之课外学习压力和兴趣爱好的多样性,导致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粗心和马虎,从而产生错别字现象。
家庭教育和校外环境也对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起了一定作用,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并不够重视,导致孩子的语文基础薄弱。
三、解决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方法要解决小学生错别字现象,需要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入手,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错别字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错别字的引导和纠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并通过练习、讲解等多种方式加以纠正。
针对常见的错别字现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专题讨论和练习,增加学生的错别字意识和纠正能力。
家长在孩子的语文学习中应该加强监督和指导。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对孩子的作业和练习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孩子的错别字现象并加以纠正。
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ada9a4b312b3169a451a424.png)
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及对策从教小学语文教学六年以来,我发现小学生经常写错别字,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纠正写错别字的现象,那么就会给小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
为了纠正这种影响学生一生的不良习惯,教师和家长需共同努力,把小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消灭在萌芽阶段。
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和家长思想上重视,方法上用心,措施上有力,学生笔下书写出来的汉字一定会日益正确的,学生的错别字现象会越来越少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思维发展还不完善,他们往往只注意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因此,小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时候,往往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所以写出的汉字往往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那么,造成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感知粗略字的笔画相同,但位置不同。
如,“土—士”“甲—由”。
字形相似,只有一两笔笔形不同。
如,“处—外”“已—己”。
字或偏旁的状态相似,或笔画相似,而结构单位局部不同。
像“床—麻”“因—困”。
字的结构相同,但位置不同。
如,“陪一部”。
2.强化干扰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
强化了的信息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先入为主”效应容易掩盖其他信息。
我们教学生写“迎”字时,强调不要画蛇添足多一撇,而学生在以前学到“柳”字时就容易受到先前的影响,而将“迎”字错写为“柳”字了。
3.情感脆弱小学生自控能力、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容易浮躁,做完不检查,粗枝大叶,急于求成心理,是小学生写作业中出现错别字的另一重要因素。
他们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急于求成。
学生在一起做作业时,出自好胜心的驱使和“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
由于生理、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取以前学过的生字时出现暂时遗忘,不能认真耐心地分析、追忆,或通过字典寻求帮助,而是为赶时间匆匆动笔,至于书写正确与否,是抱着“碰运气”的想法。
粗枝大叶。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06573d56edb6f1afe001f1b.png)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摘要:小学生写错别的原因有遗忘、因书写习惯而写错别字、未做字形的辨析练习、乱用同音字。
因遗忘而使学生写错别字就要强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加强记忆;学生因书写习惯写错别字,要告诉学生写错别字的危害;教师给学生教完每一课生字都应给学生做辨字练习;要引导学生总结同音字,杜绝学生对同音字的乱用。
关键词:遗忘复习习惯认识辨析总结学生学习的生字多起来以后,他们就或多或少地有写错别字的情况了。
错别字会影响学生正确表达的效果,其次会造成他人对自己所表达内容的理解歧义。
造成学生写错别字的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进行逐一的分析。
一、遗忘。
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
学生学完生字以后,刚开始还能将生字全部书写出来,可过几天之后,他们就将生字遗忘了,要么忘掉了生字的形旁,要么忘掉了生字的声旁。
解决因遗忘而写错别字的办法是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记忆的保持时间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而我们平时的记忆过程是这样的: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如上午刚学完的生字到下午就赶快复习,昨天学过的生字今天在学新课之前还要进行复习。
如此多次以后被学生记住的生字就多了,被学生遗忘的生字就少了,学生因为遗忘而写错别字的频率就会降低很多。
二、因书写习惯而写错别字。
有些学生因为粗心,总会在写字时多一笔或是少一笔,不该加点的地方加了点,而该加点的地方他却没有加点。
如“烧”字的右半边不该加点,而他却加了点,“烧”字就变成了错字。
再如“荒地”的“荒”字,好多学生在写这个字时受“流”字的影响,在写“荒”时总爱给“荒”字多加一点。
还有“武”字,表示一个人摆出与人打斗的姿势,斜钩就好像武者的腿,如果给“武”字再多加一笔,就会把武者的腿打断。
分析小学生经常写错别字原因及纠错解决方法-错别字纠错
![分析小学生经常写错别字原因及纠错解决方法-错别字纠错](https://img.taocdn.com/s3/m/b4a2d29a804d2b160a4ec055.png)
分析小学生经常写错别字原因及纠错解决方法:
错别字纠错
分析小学生经常写错别字的原因及纠错解决方法
一、原因1、学生原因(1)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十分有限,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
让他们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上是很难的。
还有一些学生做作业时有意无意地比速度,写完作业又不检查,当然也会写出许多错别字。
(2)、记忆因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遗忘曲线表明:人在识记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但是与遗忘做斗争的最好的方法是经常去复习。
一些学生学会生字后从不进行复习,这造成了学生写错别字。
(3)、感知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观察事物笼统不精确,辨别能力和空间方位知觉能力都较差。
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
当然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自然心理成长现象。
因此,学生在识字和写字时,常常对相似、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写错别字。
如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1.字形相似,如“灸
第 1 页共 1 页。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90e141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f.png)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
1.感知字形的才能低。
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笼统,感知字形的才能很低,识字时只能记住字的粗略轮廓,因此常常对相似或相近的字产生感知失真,甚至张冠李戴。
比方,他们往往会将“士兵”的“士”写成“土”,将“自己”的“己"写成“已”,将“到处"的“处”写成“外",等等.
2.意志薄弱。
小学生自控才能不强,意志薄弱,这是他们常写错别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非常有限,让他们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上是很难的.有些学生写字时往往只注意把字写对而不注意笔顺,因此很难掌握字的构造和形态,当然就会常写错别字。
还有一些学生做作业时有意无意地比速度,写完作业又不检查,当然也会写出许多错别字。
3.习惯不好。
学过的知识必须不断复习才能得到有效稳固。
一些学生学会生字后从不进展复习,做作业时出现遗忘又不去认真分析或查阅工具书,这也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一大原因.
(二)汉字的原因
汉字构造复杂,仅造字法就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且有很多字是形近字和同音字。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很大,再加上
形近、同音、多义等复杂情况,因此小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写错别字。
(三)老师的原因
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根底,小学生没有全面掌握字的音、形、义是他们写错别字的根源。
这就要求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把字的音、形、义严密结合起来。
但是,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是重视句、段、篇的教学,而无视识字教学,这也是导致学生写错别字的一大原因。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82baa5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2.png)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成因及对策引言:在小学阶段,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词汇的积累和正确的用词表达,然而,由于词汇量较少和对语言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小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别字。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
1. 成因1.1. 字音和字形知识不牢固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字音和字形知识不牢固。
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经验有限,对于一些字音和字形的差异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容易在拼写时出现错误。
1.2. 书写不认真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较为分散,有时候在写字的过程中容易粗心大意,得过且过,没有认真检查自己写的字是否正确。
这种马虎的态度也会导致错字的产生。
1.3. 词汇量不足小学生的词汇量相对较少,遇到一些生僻词汇时容易拼写错误。
此外,一些常见的词语他们也容易混淆,造成错字的发生。
2. 对策2.1. 加强字音和字形的学习老师和家长应当加强对小学生字音和字形的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字音和字形的差异,并进行相关的巩固训练。
可以通过朗读、拼音和字形记忆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字音和字形的认识。
2.2. 培养写字的细心态度学生需要培养写字的细心态度,提高对书写的注意力。
老师和家长可以设置一些写字的练习,要求学生写字时认真对待,每个字都要仔细检查。
同时,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增强他们对写字的重视。
2.3. 增加词汇量提高词汇量是减少错字的关键。
学生应该多读书、多积累词汇,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和活动的形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例如,可以进行词义辨析的游戏,让学生通过不同词义的区别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结论: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成因有字音和字形知识不牢固、书写不认真、词汇量不足等。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水平,我们可以加强对字音和字形的学习,培养写字的细心态度,并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指导,才能减少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错字现象。
中小学生日常书写及交流使用错别字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日常书写及交流使用错别字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c0f7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8.png)
中小学生日常书写及交流使用错别字的原因分析错别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小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
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给学生的日常书写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从教育环境、学生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层面分析中小学生日常书写及交流使用错别字的原因。
首先,教育环境是导致中小学生经常犯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很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了课文的默写和填空上,对于学生的日常书写缺乏系统的指导。
此外,教材中涉及的生字词量较大,学生难以消化吸收,更没有时间进行巩固和反复训练。
而且,一些中小学教师忽视了错别字的纠正,只顾着检查语法是否正确,对于错别字纠正的要求不够严格。
其次,学生个体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经常犯错别字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专注度,对于课文的内容和字词的拼写没有足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对于错别字的纠正和改正能力较差。
此外,课余时间的利用不当也是导致错别字问题的原因之一。
许多学生习惯于玩手机、看电视和玩游戏,忽视了书写技巧的训练和日常学习的巩固。
最后,家庭因素也对中小学生日常书写及交流使用错别字产生了影响。
一些家长忽视孩子的书写问题,更注重成绩和应试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纠正和帮助。
此外,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缺乏监督和指导,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庭环境的不良也影响了学生对于正确书写的重视程度,使得他们对于错别字无所谓或者认为是可以忽略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日常书写及交流使用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教育环境、学生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不仅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加强对于错别字的教学和纠正工作,同时也需要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学生应该加强学习的主动性,注重书写技巧的训练和日常学习的巩固。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书写问题,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监督机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帮助中小学生解决错别字问题,提高他们的书写和交流能力。
小学生写字笔顺错误严重、错别字多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小学生写字笔顺错误严重、错别字多的成因与解决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2f5c32867ec102de2bd89c2.png)
小学生写字笔顺错误严重、错别字多的成因与解决策略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变化,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许多低年级的家长反映孩子写字时笔顺错误严重,简直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
许多中高年级的老师也反映,使用新教材的学生升入高年级,作业、习作中错别字比以前使用旧教材的学生明显要多得多。
针对他们的反映和抱怨,我有意识地做了一些观察和统计,结果确实很吃惊。
五年级学生在写一些常用字的时候,出现"凑"字现象的学生竟然高达76%。
像写"武""慌""纸""尊""裤"等这样常用字时加减笔画的情况竟然达到37%。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深入分析与研究。
找到了一些成因与解决策略。
现求教于大家,和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家长操之过急,拔高要求当前,办学的竞争已经蔓延到学前教育,许多幼儿园为了用所谓的显性成果向家长证明自己办园成绩,提前介入识字、写字教学。
再加上现在的家长都普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小孩子手指力量发育尚未达到握笔要求,还没认识几个字,就早早地让孩子看图写话,写日记。
当孩子遇到不会写的字时,家长常常会找到孩子问的字,告诉他就是这个字。
或者给孩子写"范字"让孩子照着写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家长重视的是"指明",忽视的是这个字的间架结构及笔顺。
即便注意到了,也不会很细致地和孩子讲"偏旁是什么",每一笔的笔画名称。
就拿最最普遍的名字来说吧,我们做过测试,孩子入小学前,绝大部分都会写自己的名字,即便名字很复杂。
但我们发现小孩子在写名字时"凑"名字,"画"名字的比比皆是。
我们也对家长进行询问,在教孩子学写名字时,有没有一笔一画告诉孩子笔画名称,有没有提醒孩子笔顺、间架结构,大部分家长都说没有。
三年级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类型
![三年级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b244395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6c.png)
三年级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类型一、三年级小学生容易出现笔画错误汉字由笔画组成,笔画是汉字书写的基础,所以笔画尤为重要,三年级小学生容易产生笔画错误,主要表现在:一是笔画增加或减少。
三年级小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不足,还没完全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学生在理解和识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漏写或多写笔画。
如“幼”字右边的“力”少写一撇、“值”字的右边的“直”少写一横、“幻”字右边的“”多写了一撇、“尧”字上面多写一点。
二是笔形错误。
这类错字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对笔画的形态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在书写过程中容易把正确的笔画写成相似的错误笔画。
常见的有:将“叼”字右边的“刁”写成“习”、“贺“字下面的“贝”写成“见”。
此类字还有“黎”“族”“规”“需”“旅”等。
二、三年级学生容易出现部件错误汉字部件是指组成汉字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汉字形体的基础,包括偏旁、部首、组件等,所以部件错误就是指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将汉字的部件写错或漏写、多写、颠倒顺序等错误。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容易产生部件组合错误。
这类错别字在小学三年级学生中出现的概率较高,当他们遇到一些难写或复杂的汉字时就会出现书写错误。
虽然他们能写出一部分正确的笔画,但容易出现将部件写错、漏写、多写的现象。
如“菠萝”两字就容易少写上面的草字头、“鼓励”的“鼓”把右边的“支”写成“力”、“蜡烛”的“蜡”把左边的“虫”写成“火”。
另一个主要错误是部件顺序颠倒。
这类错误常见于学生将汉字的左右部件或上下部件交换位置。
经观察,视觉知觉能力较弱或左右上下不分的学生就会产生这种情况。
如“知”写成“口+失”、“陪”写成“部”、“需”写成“而+雨”。
三、三年级小学生也容易在整字方面产生错误整字错误是学生将正确的甲字写成了错误的乙字,虽然字没写错,但不符合实际语境。
这类错误往往是将生字写成了与之音同、形近、义近的别字。
同音字。
指读音相同但字义不同的别字。
如“飘、漂、票”、“彩、采、裁”、“带、袋、戴”的混用。
小学生错别字心理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错别字心理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d93470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6.png)
小学生错别字心理成因及对策小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在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错别字。
这些情况很常见,但也不能忽略它们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小学生错别字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一、心理成因1.学习动机不强小学生阅读、写作的动机在于老师的布置、家长的要求,而不是从自我内在的兴趣和渴望中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兴趣去认真地学习和研究知识点,也不会从错误中学习。
2.学习态度不良小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例如认为作文只是一个任务,而不是一个创造性过程。
这种态度可能导致小学生在写作中不去思考每一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而是随意使用词汇或错误的字词。
3.学习技巧缺失一些小学生在阅读理解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层面上,没有注意到单词和词组之间存在的关联。
他们也没有养成检查自己写作的习惯,容易犯拼写、用词、语病等错误。
二、对策1.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应对学习项目和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家长和老师应该通过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书籍和阅读材料,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他们应该给学生提示或启发,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考和判断能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心态是学生日后人生成就的基础。
孩子应该意识到,写作是一种表达和沟通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从事自己兴趣的机会。
家长和老师应该对孩子持鼓励态度,及时给予表扬和反馈。
3.提高学习技巧提高孩子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家长和老师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词语搭配、语病、逻辑关系等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促进孩子反思自身文化素养,了解文化知识对于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性,对写作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生错别字问题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孩子应该从小学习规范的语言和书写姿势,提高写作技能、阅读技能和语言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提供帮助和支持,通过引导和激励,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写作和阅读技能,从而更好的成长。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0be029964bcf84b9d57b72.png)
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因素1.音近这种错别字在学生中最容易出现,而且即使学生很善于检查或者检查出来了,都不容易改正确。
因为学生在写的时候先想到的是汉字的“音”,接着就是汉字的“形”。
所以如果汉字的音、形都接近的话,学生是很容易出错的。
如“晦”、“诲”“悔”;“缉”、“楫”、“辑”……对于这种错别字,我认为学生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采用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首先对教材原文要熟悉,要知道这(写,合。
“裁”;“栽”2、“诲”;、“悔”3。
这。
一下让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在记忆的时候,没有认真分析,即读“望天书”。
这在学生中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的解决方法是,请学生在写好答案后,花一两秒钟的时间读一下。
如“朱自清”写成“朱字清”,我就说,难道朱自清“字”“清”?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中的“脉脉”,学生却写成了“默默”。
我就教学生:照这样,这首词还有意境可言吗?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方法,理解性的进行背诵和默写,我想问题就不会太大了。
(二)主观因素1.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要让小学生将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小学生的难以忍受的。
读书时,不认真看书,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朗读时,学生对所学生字新词的书写格式和笔画认不清、记不住,在书写中又马虎、不认真,练习中因一时神游天外或是一心二用了,把一个本应会写的,也能写正确的字少写一笔或多添了一点,或该弯的变直了,该直的拐弯了,这样就出现了错别字。
2.行为习惯小学生自控力不强意志较薄弱,写作业时浮躁,做完不检查,写不出时还会胡乱写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代替。
学生做作业的习惯、态度、情绪等与作业中是否出现错别字有很大的关联,错误率高的学生往往只求和速度,不求正确和质量。
(三)社会因素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
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要写错那些字。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的文献综述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a9ae0c910ef12d2bf9e71b.png)
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识字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不容忽视.现就小学生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策略这两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经过分析与归纳,从错别字的概念、错别字产生的原因、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错别字的概念研究本课题,首先要对何谓错别字有一大致的认识。
《辞海》中对错别字的解释:错别字即“本无其字而误写之”。
另,武秀梅(2010)认为所谓错别字,就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
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也就是写的字不是字。
而别字,则是用其他的字代替应写的字,这样的字是字,只是不该用在这个场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写错别字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也随之逐渐增多。
二.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分析在总结小学生错别字产生原因时,为更科学地进行归因、思考其解决对策,我们将原因分为:学生内部原因-—可控原因、不可控原因;学生外部原因——可控原因、不可控原因.归因成果(总表、分项)如下:1.学生内部原因学生内部原因,主要指学生生理、心理、态度三方面.它们是小学生写错别字的最主要原因.1.1可控原因经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将学生粗心、惰性及意志薄弱三点归入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内部可控原因.成卫菊(2009)、黄长法及黄水琴(2008)认为,学生在书写时粗心大意,态度不认真是产生错别字的一大原因。
有的字在一处写错,在一处又写对,显然是马虎造成的。
做作业只求做完,不求做好,敷衍了事,胡写一通。
作业本上错字连篇,“满目疮痍".王海花(2009)认为,惰性也是写错别字的原因.一些学生学会生字后从不进行复习,做作业时出现遗忘也不去认真分析或查阅工具书,而是凭印象写字,甚至臆想“造字"。
王海花(2009)还认为,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薄弱,亦是他们常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时,边写边玩,或是出于好胜心的驱使和“做完作业就能玩”的诱惑,往往有意无意地比“速度”,写完作业又不加以检查,这些都会导致小学生写出错别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容易写错别字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识字要求越来越高。
但在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过程,却出现了错别字现象。
一、成因分析(一)汉字是较难掌握的一类文字它有以下特点:1、难写:汉字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
2、难读:汉字字形类似者多,差别细微。
3、难记:汉字字型的记忆主要靠机械重复,记忆强化,导致识字过程枯燥无味,影响识字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局限,掌握字形有以下特点:1、对物体知觉主要以整体的轮廓感知为主,忽略细枝末节的辨别。
于是,在辨别和记忆字形时,易抓住较明显笔画,而忽略细节。
特别是一二年级注重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不多,而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虽然只写片段,但要求会写的汉字数量大大增加,而有许多是学生没写过的字,小学生只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于是想当然地写上一个自己认为“好象是”的字,或者是以前学过但不要求写的字,因为没写过,所以错字、别字特别多。
2、注意力不稳定,不能对字形进行反复认读,不能主动对汉字进行反复认读进行识记。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汉字结构的繁杂同小学生尚未发育成熟的认知能力形成巨大反差,这就对汉字的字形识记带来了一定困难。
正因如此,字形的出错率总是大于字音、字义。
实践表明,小学生字形记忆过程中主要会发生三种错误:忘字、错字、别字。
1、忘字:即忘记整个汉字的字形,听其音而忘其笔画、结构等。
这种情况在听写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
当老师念某字字音时,常有学生会将整个字都忘掉,而当老师稍加提示,该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猛然想起这个字。
2、错字:即只大概记住该字的轮廓,书写该字时出现细微错误。
错字又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增减笔画:如“或”学生经常少写一撇,而“武”学生有经常会多写一撇。
第二种是改变结构,如把左右结构的“落”写成上下结构,把上下结构的“猫”写成左右结构等。
第三种是改变局部,如把“游”写成三点水加放,把“奶”写成女子旁加及。
3、别字:既在书写某字时,将该字写成其它汉字的情况。
别字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1)一种为音同而形、义不同的音别字,如把“汗水”写成“汉水”。
(2)第二种为音形相近而字义不同的音形别字,如把“亲人”写成“辛人”“抢东西”写成“枪东西”等。
(3)第三种为形近而音义不同的形别字,如“刻、该、孩”三字经常有学生混用,再如“渴、喝”“热、熟”等,在书写运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混用现象。
4、第四种为双音词中前后两字互换替代的义别字。
如“肮脏”一词,经常有将“脏东西”写成“肮东西”的情况。
(二)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心理原因分析1、知觉的分化还处在初级水平。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知觉最初还带有不随意性,即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对感知的对象分化水平很差,对事物只能作笼统的感知,而难于对相似结构的事物进行有效辨认。
知觉的分化水平低,感知事物的特征就不够精细,比较笼统。
对学习抽象的文字又缺乏感性材料。
因此,在识记生字时,往往只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对于字体精细部分却忽略了,写出了形近别字。
如识写“拔”与“拨”、“今”与“令”、“钓”与“钩”等形近字时常混淆,书写“今、考、试、奶”等字,多点、多横、多撇、多捺的现象随时可见。
我们的方块汉字中有很多同音字,读音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
而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因课外阅读量较少而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
因此,缺乏对同音字的字义理解,导致学生写错别字。
如学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你到校后为什么不及时把作业本教(交)给组长?”、“妈妈,请您在(再)原谅我一次吧。
”等错误。
2、强信息产生的思维干扰。
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易消失,一遇时机,这种痕迹常会使学生受干扰。
在教学复杂的或易错的生字时,教师往往会着重提醒学生某个部件或某一笔画不能写错,这种提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强刺激,本来能使学生对要认识的字产生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对信息的获得往往不能全面,因此,有时教师的刻意提醒所产生的强信息在学生的意识中反而形成了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
如识记“武”字时,教师提醒小朋友注意斜勾上不能加“撇”,而在学生的意识中,“加撇”便成了强刺激,至于是“能”还是“不能”反而变得不明确,有的认为是要加撇,有的认为是不要加撇,甚至有的学生在以后写“成”“戚”这些字时也不加撇,从而形成了该加撇时不加、不该加撇时多加的恶性循环。
3、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作用。
思维定势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不变的环境中,定势有助于学生迅速作出认知反映,而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定势常常阻碍学生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如学生在首次运用汉字出错后,在以后遇到相同的语境运用相同的汉字时,往往重蹈覆辙,无论老师怎么纠正,都奏效甚微,即所谓的“屡纠屡错”。
如,对于“商”与“摘”“放”与“游”“柳”与“迎”等有相似部件的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对先教的字较熟悉,导致运用后教的字时习惯性地将相似部件写成先教的字中的部件。
如把“摘”的右边写成“商”,把“游”的右边写成反文旁,将“迎”的里边写成“卯”。
4、注意的分散影响,取而代之。
小学生知觉的过程中,其水平的高低受到注意的制约。
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注意力所顾及的面又不广。
因此,要让学生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在无趣的写字练习中,有意注意便倾向于不须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
在这样的过程中,错别字就产生了。
如抄写生字“爱”时,写到第五个就写成“爰”。
又如组词中:因(困为)。
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粗心。
(三)小学生写错别字“粗心”的原因1、“粗心”跟遗忘规律有关。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是:在初步识记完成的同时,遗忘也就开始了,而且在学习后的短时间遗忘特别迅速,经过较长时间的间隔后,遗忘的进程渐趋于缓慢。
这种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这就成了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之一。
如学习“直”字,学生当时记住了里面是“三横”,可是过不了多久,学生只有一个轮廓印象了,把“直”里面写成了两横。
2、“粗心”跟感知水平有关。
小学生感知事物,习惯于看个大概,缺乏精细的分化能力,因此往往只能获得粗略、笼统的印象,而遗漏重要的细节。
他们识字,就倾向于整体地感知字形、而不善于分析字形结构,尤其容易忽略那些被强的成分所掩蔽的弱成分。
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写字中的错误,主要表现为结构错乱、部件混淆、笔画增减等“形错”。
这正是由于他们知觉分化水平低的原因所造成。
3、“粗心”跟动型干扰有关。
学生过去形成的技能会对当前形成新技能产生阻碍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动型干扰。
如有的学生写“知”和“朗”字时,不自觉就把它们左右两边掉反了。
是因为在汉字中“口”和“月”在左旁出现比在右旁多,学生对这些偏旁的位置形成了动型,从而导致把字写错。
又如把“武”字多写了一撇,把“步”多写了一点,也是由于学生对“戈”与“少”已经形成了动型所致。
4、“粗心”跟思维定势有关。
定势是指由刚刚发生的知觉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
受定势的作用,前一个字的书写会影响后一字的书写。
如把“批评”写成“批抨”“湖畔”写成“湖泮”“辉煌”的“煌”写成了“光”字旁,“蜡烛”的“烛”写成“虫”字旁,这便是双音词中前一个字的偏旁对后一字产生了定势影响。
5、“粗心”跟存量不足有关。
有一些错别字的出现,是由于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词汇量不足,对一些词的书面形式未曾掌握,书写时以同音字代替,从而造成冠戴现象。
如把“一鼓作气”写成“一股作气”,把“提纲”误写成“题纲”。
这种代替在客观上是由于汉字中的同音字数量很多。
据有关研究资料统计,汉字平均每一音有同音异形字773个。
这么多的同音字,如果区分不清,当然就容易造成这类错别字。
6、“粗心”跟书写态度有关。
学生在书写时的粗心大意,态度不认真,也是产生错别字的一大原因。
有的字在一处写错,在另一处又写对,显然是一时的疏忽,如果仔细检查就会发现并加以避免。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1、浮躁好动,注意分散。
现在的孩子生活好,身体健壮,活泼好动,坐不住,心不稳,注意力就特别容易转移,观察、感知事物浮光掠影,粗枝大叶,不求准确,这对于学习那些区别细微的汉字十分不利,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比如,常有学生把“已经”写成“己经”,把“侍从”写成“待从”,等等。
询问原因,他们都毫不觉察地认为写的就是那个字。
2、惰性心理,随意而为。
“识字与写字”是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各学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年级“识字与写字”要求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和“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7~9年级“识字与写字”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懒惰,遇到不会的字词不查字典辞书,不问老师同学,随意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结果成了错别字。
调查发现,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碰到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主动查字典的同学仅占27.3%,绝大多数同学要么读半边字,要么用形声字、同音字代替。
古汉语中有通假字,只可惜现代汉语中已不流行,要不然绝不会有错别字。
在平时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模棱两可的字,很多学生是用翔的绝技——跨栏给跨过去的,要知道这样的叠加就像是拦的栅栏一样,学习中如此对待会越来越多地产生错别字。
如:有的学生把“深明大义”写成“深明大意”,把“不可思议”写成“不可思意(异)”,把“不知怡阿谁”写成“不知移(贻)阿谁”等等,均属此类心态使然。
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
哪怕是抄一段文字,也应认认真真,一丝不拘。
但是有些学生,即使是抄写,也达不到完整无误的境地,由此可见他们学习习惯之差。
4、对字词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
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多数错别字,在老师看来根本就不应该出现,但实实在在地出现了。
有些错别字可能是马虎粗心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对字词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
这需要语文老师们多下功夫,细心指点。
5、学生写字时注意力不集中。
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要求抄三遍的词语,往往前两遍是抄对的,第三遍时脑子开小差就写错了。
由于学生学习时不专心,老师教学生字时,只记住了字体的轮廓,常常会忽略细微部分。
如:把自“己”会写成自“已”,把“外”面写成“处”面。
汉字的结构较复杂,汉字结构差别较大,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字。
6、跟学生的写字状态和环境有关。
有的小学生可能经常处在一些嘈杂的环境中,养成了不专心或东西望等不良习惯。
他们写字时往往是手中在抄,脑中却在想其他的事。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以不同的写法来写同一个字,前面一个写得很好,后面却冒出一个错别字来。
(五)社会环境、媒体的误导1、媒体影响。
社会由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使学生成长受到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学校教育控制力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