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与乡土文化-6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与乡土文化
第一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传统村落
村落,通常指的是由大型聚落或者不止一个聚落聚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现今的人们则把村落看作是人类聚集而居、比邻生活的区域,包括行政村和自然村两种。村落在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还保留自己的传统,形成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村落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新观念。在 2012年,以住建部为首的国家四大部门,文化部、文物部等共同印发的通知给出对传统村落的概念定义:“古村落是指我国早期形成的,保留了较多的民俗文化,传承了当地人文气息,拥有景观、生态、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
可以说我国农耕文明的产物之一就是传统村落,他们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目前我国所评选出的传统村落遍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环境下所孕育出的传统村落都有着不同的特点,选址布局、整体风貌、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这些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体现出地域的多样性,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村落公共空间
传统村落在历史记忆下变迁及发展,它是自然农耕经济社会的经济形态和自然环境达到整体协调而出现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宜居形式。因此,村落公共空间是一个空间主体,具有空间形态、规模和边界特征;同时,它是一个场所,是传统村落中的公共场所包含着各类活动的开展;另外,它也是村民公共活动与生活交往的物质载体。村落公共空间可以是开敞的,半开敞的,也可以是闭合的。因此,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可以从物质空间与社会生活两个层面来认识,乡村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乡村聚落中容纳公共活动的实体要素所建构的空间与场所,也是在这些场所中产生的一些制度化的组织和活动形式。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物质空间来说,具体就是包括乡村聚落内部的入口空间(如村口、水口等)、聚落交
通空间(如巷道、街道等)、公共活动场地(如广场、戏台、运动场地、井台空间等公共开放空间)、公共建筑(如活动中心、小卖部等)、宗教礼仪建筑(如祠堂、寺庙等)、生态空间(如田地、山林、景观绿地、河道滨水空间等)、入户空间(如前院、门头空间等);而对于村落的生产性建筑空间、私家宅院、专用停车场等空间形态,则不在主要研究的范畴之中。
三、乡土文化
所谓乡土文化,是指起源于农业文明社会,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衍生和发展的文化形态。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形态里乡土文化由乡村社会环境下的群体历经世代相互传承,形成一个系统、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脉络。它包含了个体和集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一种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文化积淀,也反映了在一定范围内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依存的生存哲学。
乡土文化包括地方的地域特色、历史遗迹、建筑形式、空间形态、乡风民俗等内容。大体上可以从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来理解:
一是自然环境层面,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乡土文化体现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要素为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和元素。
二是物质文化层面,人文景观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人与社会性活动有关的景观构成。具体体现有聚落空间形态、建筑形式等,它们影响着人们对场所的认识感受。
三是非物质层面,在乡村环境里社会形态是乡村经济、观念形态和社会活动的总构成,乡村社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乡土文化的组成要素
四、“鲁南”地区的界定
即山东省南部地区,是山东的南大门。主要包括:临沂、济宁、菏泽、枣庄、
日照,共计5地级市、43县(县级市、区),面积5.0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近三分之一。鲁南属于人口稠密区,人口占全省三分之一。经济上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形势良好。鲁南五市在经济上互补性强。鲁南资源丰富,以煤炭为主。
本研究对鲁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界定
研究范围拟将山东鲁南地区微山湖东,邹城市以南,临沂市平邑县、费县和苍山县西侧的枣庄市及济宁市微山县确定为研究对象。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介于建筑与生态景观之间,隶属景观设计的一个物质空间,又担负着人们公共交往平台的功能,立足于村落的大环境中,以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内心变化为导向。鲁南地区传统村落中一般以磨盘、水井、村委会、村口为中心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大都是自发而成,因所处位置、尺度大小、村民参与程度来决定空间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
本文在研究范围或类型上,主要针对鲁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与景观环境联系密切的部分公共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来讲主要有:村落入口、村落内部街巷空间、居民经常聚集的街道交叉口、原有的村落中心公共空间、新建的以健身设施为主的公共活动空间、村落公共建筑空间及其他节点公共空间等。
第二节相关基础理论分析研究
一、新乡土主义理论
新乡土主义理论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建筑风格与地域环境保持一致,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其中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挖掘地域文化,探索历史发展脉络,探究民俗传统文化的精髓;二是保留历史特征,保护传统文化不被破坏,在延续传统文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新乡土主义诞生于历史特色和现代风格所形成的冲突中,利用将古今风格融会贯通的方法平衡两者之间存在的风格差异,弥补各自的不足,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得以传承。沿袭经典不应该仅局限于物质实体本身,对其所处于的场所、空间氛围甚至所传达的精神含义都应该涵括在内。新乡土主义理论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一)形式的再现与抽象
新乡土主义是建立于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新。它并不是单纯的模仿或文化符号的简单拼贴,而是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利用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对乡土建筑进行修复重建,创造新的乡土建筑形式。新乡土建筑
能让传统文化精髓得以更立体的、更直观的形式展现,除此之外,在创新过程中对空间环境的强调,使建筑与环境氛围可以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与环境完美融合
弗兰普顿曾经说过:“将不规则地势修整平整是一种基于技术之上的严谨精神,利用该地域的天然地势致力于创造出无环境感,并且更具包容性的建筑场地。”自然场所的空间结构主要涵括了地理条件、植物、水体等生态景观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意义体现在于强化自然场所的空间结构特征,为建造与该场地能够更好融合的建筑提供物质环境基础,保证该建筑可以获得肯定和认可,同时让该地域所特有的场所精神可以得以表达。
(三)文化的隐喻与象征
为了让建筑可以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相适宜,人们发展出各种巧妙的方法进行建设,建筑形象也展现出更多元化的特征。由此可见,新乡土主义并不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空间形态或表面的文化符号,而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在展现基础特征和特殊符号的同时进行创新。所以应该将重点放在掌握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建筑理念和方法上,利用对空间环境、形体和细节的强化,利用隐喻或象征的手法,对该地区独有的空间意向和场所精神进行表达。
(四)传统材料的融合
对场所精神的定义不能局限于表层的物质基础,而是要与现有材料的色彩、味道及细节相匹配。将传统材料、空间构造和布局方式与现代材料与技术结合,在质感、色彩、形体等方面取得优雅的对比效果,由此突破矛盾的束缚而获得平衡,在对比中得到和谐的统一,构建乡土文化所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和精神。
(五)传统工艺创新
地域文化是在历史时代的更迭中不断累积而诞生的开放体系,科技的进步逐渐打开了地域文化的全新格局,所以仅依靠传统技术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多元表达形式的需求。新乡土主义建筑应该要以传统建筑设计方法为基础,提取有价值的、能够适应现代环境的精华,利用更先进的设计理念来确定与之更适应的技术方法,这样才能在精简建筑成本的同时为建筑注入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灵魂。
二、“有机更新”理论
与生物体本身或者与生物体相关的被称为有机。“在城乡建设理论中,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