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对文献辑佚学的贡献

合集下载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献学的贡献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献学的贡献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献学的贡献关键词:《中国小说史略》;目录;版本;鲁迅既是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学术严谨、成果突出的学者。

他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古典文献学领域,利用自己辑佚整理的文献建立了体系完备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

鲁迅从《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百川学海》《说郛》《文房小说》等文献中辑得散佚的古小说百余篇,著成《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就是在这三本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

在鲁迅之前,“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又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制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史略》不仅理清了中国小说史发展的面貌,打破了中国小说历来无史的尴尬局面,同样体现出目录学与版本学的贡献。

一、目录学意义章学诚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简洁有力地概括了书目的功用价值。

实现书目的这一功用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为专家们所用参考文献的书目和研究成果本身,如《史略》的参考征引文献就全面的反映了中国小说及其研究的学术源流;二是专为揭示学术源流而编订的文献目录,如《四库全书总目》就从文献的角度系统揭示了传统文化各学科的学术源流;三是记录专家学者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目录,如他人为鲁迅的学术活动编订的各种目录和鲁迅自己编订的、记录自己学术活动的各种目录。

首先,《史略》所记载的小说许多是从类书、地志、史料、诗话、佛典、时令等书中辑录出来的,这对于我们了解小说的数量以及各时期小说保存、发展的情况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如,秦汉之前的许多篇目得以辑出并对它们的存佚情况有所了解;魏晋时期的小说数量明显增多,而且有了不同的小说类型等。

从整部《史略》来看,每篇都可以说是小说这一大类的小类。

且每篇都有篇名、解题、作者、版本(有些重要作品有介绍版本流传情况)、内容(提要)、流传、影响等,这明显是一部记录小说的目录书。

戴震研究的新收获

戴震研究的新收获

戴震研究的新收获
刘跃进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0)4
【摘要】文章以《戴震年谱长编》(简称《长编》)为研讨对象,评述了该书在戴震
生平、思想、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长编》恪守文献为本的原则,尽力搜罗与戴震生平、交游、著述相关的文献,巨细不遗,辨伪存真。

第二《,长编》体例编排很有特点。

正编之外,特设附编,始于戴震逝世的次年(1778),迄于戴震弟子段玉裁逝世之年(1815),进一步反映了戴震学术的传承和影响。

第三《,长编》充分论述了戴震在清代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

作者特
别指出,戴震的朴学成就固然举世公认,同样,戴震的哲学思想也影响深远。

在戴震心目中,并无所谓汉学、宋学的严格畛域。

戴震虽批驳宋明理学,但其治学方向更加宽广,实为建立一种新的义理之学。

这是戴震学术高于侪辈之处。

【总页数】8页(P1-7)
【作者】刘跃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9.6
【相关文献】
1.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的新范式——《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的主要论题及其延伸性讨论
2.江永反朱思想及其对戴震的影响——基于新见文献《昏礼从宜》的研究
3.乾嘉学术研究的新范式--读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
4.新的阶段新的收获——《聂耳音乐研究文集》读后
5.新的阶段新的收获——序《聂耳音乐研究文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戴震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

雍正元年(1724年)腊月廿四出生在安徽徽州府(今黄山市)休宁县隆阜街。

戴震生于深冬,但出生时却雷声大作,甚是少见。

因此,他父亲给他取名为“震”。

戴震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随父母四处奔波,还讨过饭,十岁才读私塾。

去读私塾后,便显露出超强的记忆力,那真是过目不忘。

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小戴震走在大街上,突然饿了,看有卖烧饼的,但由于没有钱,他突然心生一计。

他来到烧饼店,看到记账的账本,拿起来看一眼就仍进炉火里。

店老板一看就怒了,要打他。

小戴震说:“我能给你再抄一份,前提是得给我几个烧饼。

”店老板不信,只见小戴震刷刷点点,写完了。

店老板一看,这可真神了,于是给了小戴震几个烧饼。

戴震不满于背诵,还要弄懂背后的深意。

有一次私塾先生在讲《大学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师读完后,告诉学生:“这句话是孔子讲的,曾子述之。

后面的是《传》,是曾子对孔子讲的进行解释,曾子的门人记录了下来。

”只见这时,戴震突然问道:“先生,您怎么知道这些?”私塾先生说:“这都是朱老夫子说的。

”戴震又问:“那朱老夫子什么时候的人?”先生回答:“南宋”;“那孔子曾子呢?”回答:“周朝”。

接着问道:“那孔子曾子和朱老夫子相差多少年呢?”先生回答:“差不多两千年吧。

”只听戴震说:“既然相差那么久,朱老夫子又是根据什么断定就是那么回事呢?”私塾先生大为惊讶,认为这孩子不是等闲之辈。

戴震十六岁之前就将《说文解字》和《十三经注疏》背得滚瓜烂熟。

二十岁时偶遇当时的著名学者江永,遂拜江永为师。

江永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

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

戴震在江永那里,学问大有长进。

戴震二十二岁时写成《筹算》两卷,二十四岁时写出《考工记图注》,三十岁到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寰记》、《周稗北极璇玑四游解》等自然科学著作。

三十三岁之前还著有《六书论》、《尔雅文字考》等文化著作。

穿越两千年的共鸣_戴震_屈原赋注_成因管见

穿越两千年的共鸣_戴震_屈原赋注_成因管见

151

大者 , 为 孟子字义疏 证 一书 , 此正人心 之要。 # 又 说 : ∀ 今人 无论正 邪 , 尽 以意见 误名之 曰理而 祸斯 民 , 故 疏 证 不得不作# 。故章学诚深刻地理解戴震说 : ∀ 戴震生雍正末 & &发愤著 原善 、 孟子字义疏证 , 专务平恕 , 为逆民诉上天# 。这里举一反例 , 那就是嘉庆年间私淑戴震的哲学家焦循 , 曾经摹仿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试著 论语通释 , 正是因为缺少戴震的胆识而未成功。因此屈戴精神 的承传可以说前有古人 , 后有来者。 其次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 , 屈 原张扬 个性、 人性的 求索精 神在戴 震身上 的体现。∀ 屈 平疾 王之不 聪 也 , 谗诌之蔽明也 , 邪曲之害虫也 , 方正之不容也 , 故忧愁 幽思而作 离骚 。 #∀ 屈 平之作 离骚 , 盖自怨 生也。 # 司马迁对 离骚 的创作动因在于∀ 疾# 、 ∀ 怨# 的理解 , 准确地揭示出屈原精神最重要的底蕴。戴震一生 , 充满坎 坷 , 使他对屈子及其作品充满了感情和理解 , 其认识和观点甚于司马迁。且看他的一段批注 : ∀ 惟党人之偷乐兮 , 路幽昧以险隘 , 岂余身之惮殃兮 , 恐皇舆之败绩# 。戴震批注 : ∀ 君之疏 己 , 皆由党人 , 故 先入党人 , 通篇反复言此 , 不敢怼君也# 。 ∀ 忽奔走以先后兮 , 及前王之踵武。荃不 察余中 情兮 , 反信谗 而 出 , 又祗云信谗 , 立言婉曲之至。 # 旧注未敢言怨恨国君的 , 而戴震敢言 , 引 惜诵 说∀ 国君不可依 靠# 这 里显然继承 晚明以来 的早期启蒙 思 想。黄宗羲 原君 曾 说 : ∀ 天下 之大害者 , ∃ 君% 而已矣 ! 向使无君 , 人各得 自私也。 # 屈原赋注 中戴 震强烈 谴 责∀ 君# , 与黄宗羲痛斥∀ 君# 何等相象 ! 黄 明夷待访录 一直是禁书 , 戴震写∀ 君不可恃# 一类的话 , 在乾 雍年间 是何等危险。顾炎武曾以为读屈赋有确立人格的作用 , 人格不立 , 一切学 问皆成废 话 , 并认 为忌圆滑 , 行方 严 是要紧的。他说 : ∀ 读 屈子 离骚 之篇 , 乃知尧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 , 合乎污世 , 则不 可与入 尧舜之道矣。 # 而在雍乾年间注释 楚辞 是凶多吉少的事 , 一是屈 原亡国破家的哀痛 , 二是楚王的昏庸 , 都极易 惹出是非来。戴震恰恰在此时著 屈原赋注 , 其桀然不驯、 苏世独立的人格及蕴藏于胸中的深意不言而自明。 况且∀ 创作有寄托# 在整个清代 , 尤其清前半期 , 可谓呼声 高炽 , 蜚 声文坛。明清 楚辞三之大 家之一的 王夫之 , 其生平事迹 学界相当熟悉 , 他是崇祯 ( 1642) 举人 。清 兵入关 南侵 , 在民族 生死存 亡之危 急关头 , 他投 袂奋起 , 组织衡山义军抗清 , 失败后 , 又入南明王政府继续抗清。但王夫之没有料到 , 即使国难当头 , 民族危亡之际 , 一 个偏于南方隅角的小朝廷居然还党争内讧不已。王夫之险 遭迫害 , 辗转于湘 西、 郴 州、 永州 等地 , 后愤而潜 入 深山 , 闭门著书三十多年 , 清王朝多次礼聘 , 均被坚决拒 绝 , 表现出令人叹服的民族气节 , 他的 楚辞通释 所以 取得很高成就 , 主要就在于王夫之的亡国之痛、 黍离之悲 深寓其中。而三 大家中另 外一位蒋骥 , 其 山带阁 注 楚辞后序 云 : ∀ 甲午 ( 康熙五十三年 , 即 1714) , 游京师 , 有睹是书者 , 窃议曰 : 方今文教大行 , 苟从事经籍理学及 诗章算术 , 皆可立致青紫。顾穷年毕精为此凶衰不详之 书奚取焉。 # 在康熙的专制之时 , 蒋弃功名富贵 , 冒险著 此∀ 凶衰不祥# 之书 , 没有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寄 寓其中是不 可能的。蒋、 戴所处的 社会现状 相同。只要结 合 上述写作背景 , 联系戴氏生年思想 , 其 赋注 寄寓的戴之深意还是不难体会的。段玉裁曾评价此时的戴震云 : ∀ 盖先生之处困而亨如此。 # 一个∀ 亨# 字 , 昂 扬挺拔 , 不 为愁苦堕 其志 , 不为 富贵易其 节 , 活现出 戴震 的早年 之 志。所以 , 尽管戴氏身世经历不如屈子之艰辛 , 其愁苦类之 , 通过 笺释屈赋 , 他找到了自己个性的张扬处 , 感情 的渲泄口。与 离骚 的∀ 盖自怨生# 一样体现了作者的抗争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 , 以治经闻道为业的戴震 , 当时无官无职 , 甚至一 日三餐都难 以为继 , 居然闭户 累月给屈 赋 作注。在该书刻版刊行之时 , 他还亲命胞弟专程将书稿 呈送学士卢文 弓 召, 约请为序。晚年在四库馆校书时 , 又 一直为该书未能被收入 四库全书 而深感遗憾 , 戴对屈 赋的撰注 , 印行与存传如此热忱和郑重 , 已不限于学者 对其著作的自我珍爱之情 , 正如前文所述 , 戴氏对屈子∀ 三至纯# 的评说及对屈作∀ 二十五篇之书 , 盖经之亚# 的 认定 , 再充分不过地表现了戴对屈原的推崇敬 仰程度。另有一事也表明屈原及其作品在戴心目中地位非同寻 常 , 可备一说。戴震不喜欢使用别号 , 这与其它的许多学者名人多不同。段玉裁说 : ∀ 先生不随俗为号 , 天下人 称东原先生而已# 。但戴震生前用过一个别号 , 两枚闲章。别号是∀ 茸荷散 人# , 其中∀ 茸荷# 一 词取自 湘夫人 ∀ 茸之兮荷盖# 一句的缩略。闲章是∀ 恐修名之不立# 与∀ 白玉兮 为镇 , 疏 石兰兮为 芳# 二 枚 , 这明 显取自 离骚 与 湘夫人 中的成句 , 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肯定 , 戴氏一生用 过的别号仅 此一个 , 闲章仅此 二枚 , 而它们竟全 部 取材、 取意于屈原作品 , 它不很值得令人玩味吗 ? ( 下转 184 页 ) 怒。 # 戴批 曰 : 说到君 便住 , 若 因党人 带

戴震(清考据学家,思想家)

戴震(清考据学家,思想家)

戴震(清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1723——1777),字慎修,⼀字东原,号杲溪。

安徽休宁⼈。

出⾝徽州⼩商贾之家,乾隆举⼈,屡考进⼠不中,后纂修《四库全书》,殿试赐同进⼠,任翰林院庶吉⼠。

少时勤学好问,成年后,对经学、天⽂、历算、地理、⾳韵、训诂等都有深⼊研究,为18 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师及“徽派朴学”集⼤成者。

戴震幼从塾学,遍览诸经及⼩学之书。

⾃⼗七岁时即有志闻道,已尔精通《⼗三经注疏》,“谓当先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以通六经之语⾔。

考诸篆书,由《说⽂》以观古圣⼈制作本始。

更念《尔雅》为承学津筏,⼜殚⼼其书,旁推交勘,尽得古画古义古⾳声。

有⼀字不准六书,⼀解不贯群经,即⽆稽者不信,不信者必反复参证⽽后即安。

”(⽀伟成《清代朴学⼤师列传》)⾃⾔⽈:“余于疏不尽记,经、注则⽆不能背诵也。

”⾄⼆⼗岁,在郡城紫阳书院从师徽派朴学的创始⼈江永,与程瑶⽥、⾦榜、郑牧、汪肇龙、⽅矩等同学于歙县西溪不疏园,学问益进。

其后⾄京师,与王鸣盛、钱⼤昕、朱筠、纪昀、卢⽂绍、王昶、惠栋等知名学者交往,共同研讨学问。

此外常与洪朴、洪榜兄弟等相与交游。

戴震的周围聚积了诸多良师益友,他们之间学术⽅⾯的切磋探讨对其学识建树⼤有俾益,并使他得以与当时考据学的主流相往还。

戴震⽣平⽆嗜好,惟喜读书,博闻强记,于⼩学、经学、哲学、天⽂、数学、机械、历史、地理都有研究。

戴震治学志存闻道,领域⼴博,有着强烈的经世⾊彩,从考据出发⽽⼜不囿于考据,在考据的基础上阐发义理,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

戴震在⼩学研究⽅⾯始终贯穿着⼀种既注重汉学师承⼜锐意创新的精神,以“精专”为最⾼的学术追求,“贵精专不贵博,与其知⼗⽽皆⾮真,不若知⼀⽽为真”,开乾嘉朴学精专学术风尚,发明六书“四体⼆⽤”说,提出声转说,作“转语”以补“尔雅”、“⽅⾔”、“释名”之缺,阐释“训诂声⾳,相为表⾥”的训诂原理和“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证之”的⾳义互证⽅法,主张以字考经,以经考义,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训诂与校雠密切联系。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清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个学术发展高峰。

考察这一前后相续的学术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清代学术是在扬弃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新的时代风气的学术类型。

通观清代学术,可以将其大体上分成康雍初期、乾嘉中期和道咸以降这样三个阶段。

其中乾嘉中期的学术是清代学术的全盛期,也是最能代表清代学术成就和特点的发展阶段。

而在乾嘉学术之中,乾嘉朴学最盛。

因此,学界常以“朴学”代称乾嘉学术或清代学术。

①乾嘉朴学纠谬考辨,注重证据的治学方法和特质,奠定了朴学的坚实基础。

清代大师辈出,各领风骚。

可以说没有乾嘉朴学就没有清代学术的盛大成就。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有一总体评价,“康雍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一各“精”字,凸显了乾嘉学术的总体特点。

乾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即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吴派以其“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的之学宗旨,笃守“汉学”壁垒,因其盲从、偏好,排斥异己的态度,在“精”字上不及皖派。

戴震曾言:“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有名之见,其蔽有二:非掊击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

”②“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此种学术精神,实为一科学求真之精神也。

故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③本文试通过对戴震学术成就及其特点的考察,窥测乾嘉学术成就及特点之一二。

戴震(1723——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少聪慧,“就传读书,过目成诵”,幼时一段佳事常被人引用。

私塾先生教授《大学》章句,念及又经一章,戴震便问先生:“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先生答:“此子朱子云尔。

”又问:“朱子何时人?”先生答:“南宋时人。

”复问:“曾子何时人。

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

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

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余国庆中文提要:戴震是乾嘉时代考据学“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

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就戴氏在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天算学以及参修《四库全书》等方面的成就作出述评。

高度评价他在传统经学、文字学、《水经注》整理等方面的卓越见解。

关键词:戴震文献学徽学戴震(1724~1777),清安徽休宁人,字慎修,一字东原,号杲溪。

一生著述宏富,其著作有《尚书义考》二卷、《毛诗补传》二十六卷、《毛郑诗考正》四卷、《杲溪诗经补注》二卷、《中庸补注》一卷、《深衣解》一卷、《石经补字正非》四卷、《经考》五卷、《经考附录》七卷、《经雅》五卷、《方言疏证》十三卷、《续方言手稿》二卷、《声类表》十卷、《声韵考》四卷、《屈原赋注初稿》三卷、《屈原赋注》十二卷、《原象》一卷、《续天文略》一卷、《水地记初稿》五卷、《水地记》一卷、《水经考次》一卷、《句股割圜记》三卷、《策算》一卷、《九章算术订讹补图》九卷、《五经算术考证》一卷、《考工记图》二卷、《原善》三卷、《孟子私淑录》三卷、《绪言》三卷、《孟子字义疏证》三卷、《东原文集》十二卷、《算学初稿四种》一册、《戴东原先生文》一册、《戴氏杂录》一册、《与段茂堂十一札》一册、《补遗》一册。

他还参修《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

此外,《四库全书》天算类提要也出自戴震之手。

戴震对于传统经学、小学、哲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深刻研究,而尤专精于小学、数学、地理,是考据派中“皖派”重要人物。

他精通古音,提出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首创阴阳入对转理论。

他治经学,旁及名物训诂,从训诂入手探讨古书义理;他对于古代名物考释也有创获,在考据学方面卓然成一代大师。

他治经宗汉学,重证据而不轻信,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晚年,他精研哲学,以考证、训诂阐发哲理,建立了戴氏哲学体系。

下面就其一生文献学重要著作作约略的介绍。

一、经学部分《经考》,五卷。

是戴震早年读经时所写的札记,亦即经学考证,它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记经文及各家注疏,然后于卷中或卷末加“按语”,从“按语”可看出戴氏的思想观点,知识论方法,以书本知识为领域的实事求是研究法。

戴震简介_戴震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戴震简介_戴震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戴震戴震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汉学家,与吴派并称的皖派(见乾嘉学派)主要代表。

字东原。

安徽休宁人。

早年从著名学者江永问学,于经学、文字、音韵、训诂、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家贫,以教书为业。

乾隆二十年(1755),因避仇家陷害,携所著书北上京城,得交新科进士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人,被赞为“天下奇才”,声名大著。

后南下扬州。

结识著名学者惠栋。

二十七年,四十岁时始中举人。

此后累次赴京会试,均遭落第。

直至乾隆四十年,才为清高宗弘历特许,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一生先后撰成《筹算》、《勾股割园记》、《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声类表》、《方言疏证》、《声韵考》及《字义疏证》等,并应河北、山西等地官员聘请,纂修《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主讲浙江金华书院。

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以举人受特召任纂修官。

在馆五年,疑文奇义,累有辨析。

先后经手校订《水经注》、《仪礼集释》、《周髀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海岛算经》及《五曹算经》诸书。

逝世前夕,写有著名的《答彭进士允初书》。

其学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览,务为专精。

在文字、音韵、训诂及地理、数学等方面,都以断制精审著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几部古代算经,经其校订,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所撰《声类表》、《声韵考》等,将入声及祭、泰、夫、废四韵独立,析古韵为十六部,对古音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其所提出的“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见理学),集中阐明其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皖派宗师戴震名物训诂方法的科学性

皖派宗师戴震名物训诂方法的科学性
皖派宗师戴震名物训诂方法 的科学性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戴震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 戴震的名物训诂方法 • 戴震名物训诂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与其他学派名物训诂方法的比较 • 戴震名物训诂方法的影响与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戴震的生平与学术背景
戴震的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综合性研究
戴震在进行名物训诂时,注重综合运用历史、考古、语言 等多方面知识,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古代名物的特定含义和 历史演变。
戴震的名物训诂方法应用案例
对《诗经》中草木鸟兽虫鱼的考释
戴震通过对《诗经》中描述的草木鸟兽虫鱼进行深入研究和训诂,揭示了其中 许多生物的特定含义和历史演变,对于理解《诗经》的内容和意义具有重要意 义。
戴震的训诂方法为古代文献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促进了文献学 的发展。
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提供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
01
戴震的训诂方法不仅适用于古代文献的研究,也可以为现代语
言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02
戴震的训诂方法强调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联,这对于现代语言
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与现代学派名物训诂方法的比较
语言学视角
戴震的训诂方法基于语言学视角,强调语言内部机制的分析和解释,而现代学派更注重语言与外部因素的关联, 如社会、文化、认知等。
实证资料
戴震的训诂方法依赖于大量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考证,对于一些难以获得实证资料的结论,戴震持谨慎态度。现代 学派更注重假设和推理,对于实证资料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02 03
重视语言事实和语义关系
戴震在名物训诂中,重视对语言事实的考据和语义关系的探究,通过对 字音、字义、语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语言内部结构的规律和特 点。

乾嘉时期宫廷里的徽州人

乾嘉时期宫廷里的徽州人
汪由敦在朝期间的履历和事迹,我们可以参 阅相关史料,借以考察出身于徽州的仕宦,是如何 在朝廷中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清史稿》曰“:汪 由敦字师茗,浙江钱塘人,原籍安徽休宁。雍正二 年二甲第一名进士,选庶吉士。遭父丧,以纂修明 史 ,命 在 馆 守 制 。 丧 终 ,三 迁 内 阁 学 士 ,直 上 书 房。乾隆十一年,命在军机处行走。十六年,调户 部侍郎。命同大学士高斌勘天津等处河工,请浚
第 35 卷 第 3 期 2021 年 6 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Vol.35 No.3 Jun. 2021
乾嘉时期宫廷里的徽州人
徐道彬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合肥 230039)
摘要:清代乾嘉时期,“贾而好儒”的徽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由山野而驰骋于商海,也为庙堂输送股肱之臣、饱学之士和宫廷御医。这些徽州人杰, 胸怀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为国家和民族鞠躬尽瘁,青史留名,也为今天的故宫学和徽 学研究提供了切实而丰富的研究史料。
汪由敦为人老诚敏慎,虑事周全,办事敏练, 在朝三十余年罕有过错,实属难能。因办事甚合 圣意,曾得赐御书“松泉”二字,故此后即以此自 号,以示皇恩浩荡,永世不忘。其学问渊深,文辞 雅正,既是朝廷重臣,又兼内阁书家,为清代馆阁 体的代表书家。后值平定金川用兵,羽书频传,战 事紧急,乾隆帝亲自坐镇指挥,以汪由敦与湖南陈 文肃草拟谕旨,皆合圣意。乾隆十七年(1752)初 冬 ,乾 隆 帝 垂 问 由 敦 家 世 ,并 赐 御 临《快 雪 时 晴 帖》,因跋文中有“时晴快雪对时晴”之句,汪氏随 即自命斋名为“时晴斋”。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 月随驾抵扬州,获御赐“六典持衡”匾额,可谓荣耀 一时,如此也尽显汪氏“经邦华国、表正百僚”的名 臣风范。从《松泉诗文集》所载唱和诗文来看,恭 和御制诗文居多,与乾隆朝的重要人物都有密切 交往,如张廷玉、钱陈群、刘统勋、赵翼、刘纶、纪昀 等皆为超群之辈。汪氏屡做乡试、会试主考官,一 生提携选拔人才众多,但他洞悉世态,从不妄交, 淡泊名利,严格自律。钱陈群称其在朝为官之风 范时,称其“为人沉静寡言笑,喜愠不少见于色,遇 事有识,默定于中,不以议论捷给相尚。当群言纷

戴震著述书目补正上

戴震著述书目补正上

戴震著述书目补正(上)杨应芹戴震著述的存佚、真伪、版本等,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前辈学者写过不少这方面的稽考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梁启超《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和胡朴安《戴先生所著书考》[1]。

梁氏对于戴震书目“无论已成未成、已刻未刻、或存或佚、为著为校、独著共著”[2],皆依段玉裁《戴东原年谱》加以编列,全录原序,多所考证。

胡氏则把戴震书目分为“见存”、“佚失”、“手校”三部分,重点考述了已刊书稿的版本源流、未刊稿的收藏来源,以及佚著的内容、著录。

胡氏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安徽丛书》本《戴东原全集》编刊前的考查报告,为《全集》精选了最佳底本,并提供了无可争议的未刊稿。

近年来,随着对戴氏学说研究的深入,以及对戴氏著作的进一步搜集整理,我们有机会看到了戴氏手稿等一批新材料,同时也发现了前人研究中的一些疏误,因此本文对戴震著述书目再作一番补正。

一、孔刻戴著的种数及其版本称谓梁氏在《书目考》中说:孔氏拟尽刻先生书而未能,已刻者名曰《戴氏遗书》,凡十五种:《毛郑诗考正》五卷,《杲溪诗经补注》二卷,《考工记图》三卷,《孟子字义疏证》三卷,《境韵考》四卷,《声类表》十卷,《原善》三卷,《原象》一卷,《续天文略》二卷,《水地记》一卷,《方言硫证》十三卷,《水经注》三十五卷,《策算》一卷,《句股割圜记》三卷,《文集》十卷。

[3]“《戴氏遗书》凡十五种”,这句话原出于段氏《戴谱》,但是段玉裁从未说过孔继涵刻过《水经注》。

《水经注》为戴氏自刻,并非孔刻。

段氏说“十五种”,而他在《戴谱》中实际只列孔刻戴著十四种,即以上梁氏所列书目除《水经注》以外的十四种。

查《微波榭丛书》,在《算经十书》中还有戴氏的《九章算术补图》一卷,《五经算术考证》一卷。

这样,孔刻戴著的实际数目既不是十五种,也不是十四种,而是十六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整理出版的戴震著作(如《戴震集》、《戴震文集》、《戴震全集》等),仍沿袭孔刻戴著为“十五种”这个错误的数字。

戴震的古代文学治学方法探微

戴震的古代文学治学方法探微

戴震的古代文学治学方法探微摘要:作为清代首屈一指的考据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治学方面,戴震的作品为后代研究者提供了很多有益借鉴。

笔者拟以其《毛郑诗考正》为例,通过戴震的学术研究文本分析其治学方法。

在了解戴震这些治诗方法后,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戴震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戴震;《毛郑诗考正》;治学方法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017-02十八世纪的中国,学术界考证之风盛行,这是继宋明理学的一种学术发展新方向,这种情况与清朝统治者的高压政治是分不开的。

那个时代的学者,在对古籍整理、校勘等过程中,大多拘囿于字句解说,沦为琐碎知识的研究者。

戴震的出现打破了寂静,他以一种不甘沦为琐碎知识的思想家姿态出现,以孜孜不倦的努力阐明了他的治学思想与方法。

《戴震全书》中有关于戴震考据学研究的具体文章,《毛郑诗考正》只是考据大师治学和思想的一隅。

倘若能透过这些文章,来发现戴震的治学方法,也可以为后人治学提供借鉴。

本文将通过戴震精湛的小学求证、严谨的互证总结、文一词一道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以及去蔽求是的思想指导等,结合《毛郑诗考正》例证分析戴震的治诗方法。

一、精湛的小学求证在戴震之前,中国古代有许多从事小学研究的训诂学家、注解家,如毛亨、孔安国等等。

产生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诸如《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在戴震的时代,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投身小学研究,造成了清代考据学的空前兴盛。

戴震本人也是小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他是一个天才少年,记诵能力尤佳。

黄侃曾评价他道,戴氏之于小学,可谓能集其成。

褒扬之词中可见戴震小学功底之深厚。

凡故训之失传者,于此亦可因声而知意矣。

戴震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把古代文学中通过文字训诂无法推知其意的,用以声来做推导。

此外,戴震还提倡把本义和假借义分开,如《毛郑诗考正》中《诗经·小雅》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一句,戴震在这条下注贤,劳也。

乾嘉皖派学者在谱牒文献学方面的成就

乾嘉皖派学者在谱牒文献学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乾嘉学派;乾嘉皖派学者。;戴震 ;谱牒文献学 【基金项 目】本文为 2017年度安徽省教 育厅 高校优 秀青年 骨干人才 国内外访 学研 修 项 目“乾 嘉皖派 学者 的文献整理及其 方法
研 究”(编 号 :GXFX2017214)资 助 成 果 。 【作者简介】石开玉(1972一),男,安徽芜湖人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文献
201 8 年 第 17 卷 第 1 6 期
乾 嘉 皖 派 学者 在谱 牒 文 献 学 方 面 的成 就
口 石 开 玉
【内容摘 要】乾嘉皖派 学者 以戴震 为领 军人 物 ,主要 包括段 玉裁 、王念孙 、王 引之等人 。他 们在谱牒 文献学方 面颇 有建树 ,遗 留 至 今 有 不 少他 们 所 撰 写 的谱 牒 文 献 实 体 ,另外 他 们 在 谱 牒 撰 修 方 面提 出 了一 些 原 则 、方 法 、理 论 。 这 些谱 牒 文 献 实 体及其谱牒撰修原 则、方法 、理论在今 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所撰写 的谱牒文 献 ,主要 是今本《戴 震全 书》(黄 山书社 2010年 版 )第七册 中收录 的 《戴东原先生 年谱》,它 由戴震 的弟 子段玉 裁于 1814年左 右 撰写 ,详 细记述 了戴震一生 的著述与 交游 ,内容丰 富、材料翔 实 ,是后世研究戴震 的最重 要资料之一。
二 、乾 嘉 皖 派 学 者 撰 修 谱牒 类 文 献 的 原 则 、方 法 (一 )为民修谱 的原 则。戴 震乐 于为“名不 见经传 ”的平 民百姓著书立传 ,从 而体现 了修谱为 民的原则。例一 ,《戴节 妇家传》是为 “穷 巷里 曲之 妇人 女子 ”_2 立传 。例二 ,《戴 童 子圹铭》是为 “十二 龄而殇 ,可哀也 ”的戴 氏童子作墓 志铭 ,然 而戴氏童子“生 平无可 述 ,书其年 月名 字于圹 ,而加 以铭 ,防 陵谷之有变迁 ,义不取 尔也 。”例 三 ,《查 氏七 烈女墓 志铭 》则 是戴震为普通的宛平查 氏同葬 的七烈 女所作 的墓志铭 ,如此 等等 ,皆是戴震为 “名不见经 传”的平民百姓而著书立传。 (二 )修谱 重民、利 民的原则。戴震十分善 于运用朴实 的 语 言对 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历史人物 进行评述 ,从而 体现 了 修谱 重民 、利 民的原 则。例如 ,戴 震在 为《汾州府志 》所 撰写 的《王廉 士(王敏 )传 》中 ,首先 写道 :“王敏 ,汾 阳县 武生 也。 廉 洁 白持 。”进而指 出 ,“然敏生 平勇于为 人 ,性憨 直 。”“廉 洁 自持 ”、“性憨 直”两个朴实无华的词语描述 ,直接 点明了王敏 “廉”、“憨”这两种 平 民普 遍具 有 的特色 。在 《王廉 士传》末 尾 ,戴震 进一步对 王敏评 述道 :“敏 狷洁 多近义 ,是 以人 喷啧 喜称道 。…‘啧啧喜称道 ”一词 ,特别形象地描述 出了王 敏深受 老百姓所喜爱 、称赞的一面 。 (三 )注重对文献所 栽史 事考证 的原 则。戴震 治谱牒 之 学时 ,特别 注重文 献所载 史事 的考证 。例 如在其 所撰 的《族 支谱序》中 ,戴震首先对史籍所载 的史 事进行 了详 细的考证 , 基 于 考 证 写 出 了 戴 氏 的 氏 族 谱 系 ,指 出 戴 氏 的 先 祖 为 子 姓 , 到 了春秋时 ,宋 国有 戴 、武 、宣 、穆 、庄 之族 ,据 此进 一步考 证 道 :“戴 公之子 武公 ,武公 之子 宣 公 ,此 世子 嗣 国为 君 者也 。 宋之有戴族 ,则戴公之群公 子从 宗而合族 属焉。武族 、宣族 , 则武公 、宣 公 之 群 公 子各 从 宗 而 合 族 属 焉 庄 、穆 以 下 亦 然 。”综 合这些文献资料的考证 ,戴震 明确 地指 出“戴 氏之称 , 缘 于戴 族。”

戴震:前清学术之集大成者

戴震:前清学术之集大成者

戴震:前清学术之集大成者
郎丰生
【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戴震是前清学术集大成者。

他继承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反对理学的传统,对程朱理学“以理杀人”虚伪残忍的本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他对清儒的繁琐考据,宋儒的凭己臆说和汉儒的墨守家法均有所批判,坚持“空所依傍,唯求其是”的学术主张,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页数】6页(P65-70)
【作者】郎丰生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国际文化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戴震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评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J], 王国良
2.学术规范讨论的集大成者--《学术规范读本》述评 [J], 王兵;杨春胜
3.“戴震诞辰290周年纪念暨2014戴震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朱宏胜
4.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及吴皖学术的评析--纪念戴震诞辰280周年 [J], 李帆
5.戴震早年对朱熹学术的评判——以戴震《毛诗补传》与朱熹《诗集传》为例 [J], 程嫩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戴震对水利文献的贡献

论戴震对水利文献的贡献

第36卷第3期2015年6月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36No.3Jun.2015收稿日期:2015-04-28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明清时期安徽水利文献成就及价值研究”(SK2012B596)作者简介:熊帝兵(1976-),男,安徽定远人,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博士后)。

①陈桥驿先生的《水经注戴赵相袭案概述》(《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曾系统总结过这一学术公案,主张撇开纠缠不休的戴、赵相袭的笔墨官司,把主要精力放在充实《水经注疏》的地理学内容研究方面。

②杨氏的代表性成果有《戴震与<水经注>》(《江淮论坛》1995年第3期),《孔氏原抄本<水地记>》(《文献》1995年第4期),《御用之作与独立研究的终极成果--戴震两种不同版本的<水经注>》(《文史哲》2014年第2期)等。

戴震(1724-1777)是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生著述宏富,于水道、沟洫多有考证,留下了若干较具影响的文献,如《水地记》、戴校《水经注》等。

目前,学界对戴震的学术思想研究成果丰硕,戴氏治地理、水利的学术实践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集中表现在《水经注》戴、赵相袭的争论方面。

①杨应芹长期专注于戴校《水经注》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②台湾学者陈鸿森讨论过《记洞过水》一文的撰者问题。

[1]还有部分学者在探讨戴氏地理学成就时曾述及其代表性水利著作。

[2]但是总体而言,学界尚缺乏对戴震水利文献的系统探讨。

故此,笔者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对之作粗浅总结。

一、撰写《水地记》与戴震相关的几部水利文献中,无著作权争议的当属《水地记》。

此书有微波榭刻《戴氏遗书》本一卷,后《安徽丛书》据以刊印。

戴震对文献辑佚学的贡献

戴震对文献辑佚学的贡献

The Contributions of DAI Zhen to the Compiling
Theory
作者: 石开玉
作者机构: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2
出版物刊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6-5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戴震 历史文献 辑佚
摘要:戴震是清代"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经学、哲学、天文算学、方志学等方面。

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戴震在文献辑佚学方面的成就:辑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七种算书,对《仪礼》三种注疏及其他古书的辑佚。

戴震对古文献的辑佚所遗留的著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代考据学家兼思想家戴震

清代考据学家兼思想家戴震

作者: 孙钦善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97-103页
主题词: 清代考据学;程朱理学;义理之学;孟子思想;戴东原;考工记图;统治思想;义疏;三十岁;
躬操井臼
摘要:在考据学占主导地位的清代学术界,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清代思想界,有一位兼涉两域而又异军突起的人物,这就是——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大师,他生当雍乾之际,为人好学深思,精于考据,但他并未沉溺于墨守汉儒、埋头考证的时代潮流,他十分重视义理之学,与宋明以来统治思想领域几百年的程朱理学势不两立。

戴震的一生,在学术史上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在思想史上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学识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月 Vol.34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2────────── 收稿日期:2012-01-17作者简介:石开玉(1972-),男,安徽芜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56-戴震对文献辑佚学的贡献石开玉(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摘 要:戴震是清代“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涉及经学、哲学、天文算学、方志学等方面。

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戴震在文献辑佚学方面的成就:辑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七种算书,对《仪礼》三种注疏及其他古书的辑佚。

戴震对古文献的辑佚所遗留的著述,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戴震;历史文献;辑佚 中图分类号: K 8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4-0056-02The Contributions of DAI Zhen to the Compiling TheorySHI Kai-yu(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u 241002, China)Abstract: Among the textual research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DAI Zhen is a famous scholar of Pu-learning of School-Wan. He wrote rich and generous works in the fields of classics, philosophy,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s, etc. It studies the contribution of DAI Zhen in the field of historical-document-study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even nowadays.Key Words: DAI Zhen; listorical-documents; compilation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前期著名思想家、考据学家,对文献辑佚学有很大贡献。

一、辑纂算书七种辑佚是对群书中保存下来而单本已经亡佚文献的佚文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册,以达到基本恢复其原貌或辑录出一个残本的工作,它是整理研究古籍的手段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清廷成立四库全书馆,开始编修《四库全书》,戴震即在开馆的这一年,以举人身份特召入馆,参与编纂《四库全书》,而编《四库全书》的第一步工作是整理《永乐大典》。

戴震入四库馆后,充任校勘《永乐大典》的纂修兼分校官。

他和兰应元、周永年、邵晋涵等39人,负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古书。

由于戴震在天文、历算方面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著有《策算》1卷、《勾股割圜记》3卷、《原象》1卷、《迎日推策记》1卷、《历问》1卷、《续天文略》(《古历考》)2卷,并为秦蕙田纂《五礼通考》中的《观象授时》一门,还对各史天文志、律历志及《西洋新法算书》、《大清会典推步法》等进行过整理,所以辑校天文、历算类古书便由戴震负责。

算学在唐以前很受朝廷重视,科举也有“明算”一科,宋以后逐渐成绝学,许多单行本算书不再传世,仅存于《永乐大典》中。

如晋刘徽注疏的《九章算术》,是古代一部经典性数学著作,明清之际大数学家王锡阐、梅文鼎竟寻访一生不能得见。

戴震从离散错乱的《永乐大典》中细心缀辑,排纂成编,并加以考订、注解,从而辑出7部古算书:《周髀算经》2卷,汉赵爽注,北周甄鸾重述,唐李淳风释,唐李籍注《音义》1卷。

此书旧有《津逮秘书》刻本,但讹脱甚多,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并详加校勘后使之成完篇。

《九章算术》9卷,晋刘徽注,唐李淳风释,李籍《音义》1卷。

此书明时已佚,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9卷,排纂成编,并考订讹异,依《注》补图,以成完帙。

《孙子算经》3卷,旧有甄鸾、李淳风注,久佚,戴震石开玉:戴震对文献辑佚学的贡献-57-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编次并冠以原序,使之恢复原貌。

《五曹算经》5卷,元、明以后已无刻本,汲古阁有影抄宋本,但讹误太多,不可读。

旧有甄鸾、韩延、李淳风注,已不见,惟经文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戴震“参互考核,俾还旧观,遂为绝无仅有之善本。

”[1,p637]《夏侯阳算经》3卷,旧有甄鸾、韩延注,但“传本久佚,惟《永乐大典》内有之,然逐条割裂,分附《九章算术》各类之下,几于治丝而纷,不得其端绪。

”[1,p640]戴震根据原序、原目,寻绎编次,条贯其文,依宋元丰监本将它厘定为3卷。

《五经算术》2卷,甄鸾撰,李淳风注。

此书久无传本,惟散见于《永乐大典》中。

戴震循其义例,以各经之叙推之,辑成完书。

《海岛算经》1卷,刘徽撰,李淳风注,久佚。

戴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散乱的原文,编成1卷。

这7部算书辑出、校定后,立即被排印,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不久,戴震又收集到汲古阁本《张丘建算经》(甄鸾、李延注,刘孝孙细草)、《辑古算经》(唐王孝通撰并自注)以及明万历间胡震亨刻本《数术记遗》(旧题汉徐岳撰,甄鸾注),对它们详加校勘、补图。

后来,孔继涵将这10部算经(附《策算》、《勾股割圜记》)刊刻成微波榭本《戴氏遗书》之一的“算经十书”(1777年左右)。

而故宫文渊阁《四库全书》在收录这些著作时,一概删去戴震的名字,另加署总纂官孙士毅和总校官陆贵墀之名。

“算经十书”的名称在唐初出现并立于学官(唐时含祖冲之的《缀术》,但宋时已亡佚,以《数术记遗》代之),至清初仅存3部完本,经戴震辑出7部算经后,才恢复了北宋“算经十书”的原貌,其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工作使10部古算书得以重光于世,并避免了后来八国联军烧抢《永乐大典》之灾,否则,中国自清代以前2000多年的数学成就会存在一大片空白。

戴震本人就说过辑佚算书的重要性:“古者九数,惟《九章》、《周髀》二书流传最古,故讹误亦特甚。

然溯委穷源,得其端绪,固(术)数家之鸿宝也。

”[1,p634]“算术莫古于九数,九数莫古于是书(《九章算术》)。

虽新法屡更,愈推愈密,而穷源探本,要百变不离其宗。

录而传之,固古今算学之弁冕矣。

”[1,p635]另外,戴震的工作启发了人们研究中国古算学的兴趣,掀起了乾嘉学派研究中国传统数学的高潮。

其后专家辈出,他们均以“算经十书”为底本,从而使数学成就蔚为大观,至咸丰、同治年间极盛,得以与传来的西方数学顺利接轨。

对戴震的功绩,阮元总结道:“九数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也。

自暴秦焚书,六经道湮,后世言数者,或杂以太一、三式、占候、卦气之说,由是儒林之实学,下与方技同科,是可慨已。

庶常(戴震)以天文、舆地、声音、训诂数大端,为治经之本,故所为步算诸书,类皆以经义润色,缜密简要,准古作者,而又网罗算氏,缀辑遗经,以绍前哲,用遗来学。

盖自有戴氏,天下学者,乃不敢轻言算数,而其道始尊。

然则戴氏之功,又岂在宣城(梅文鼎)下哉?”[2,p59]二、辑纂《仪礼》注疏三种《仪礼》难读,儒者罕通,篇目和注疏亡佚甚多,至唐贾公彦作疏时,仅根据齐黄庆、隋李孟哲两家之疏定为官本,然贾疏自身从明以来又是讹误甚多。

宋张淳曾校《仪礼郑氏注》17卷和唐陆德明《经典释文》1卷,并另举所改字撰成《仪礼识误》3卷。

朱熹曾说:“《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

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陆氏《释文》亦甚疏略。

近世永嘉张淳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然亦不能无舛谬。

……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校他本为最胜。

”[1,p619]但明代以后已无《仪礼识误》传本,惟散见于《永乐大典》中。

戴震则从《永乐大典》中将它缀录成编,并考订补缉原本数处残缺,各附于下方。

宋李如圭撰《仪礼集释》30卷。

《宋中兴艺文志》记载,“《仪礼》既废,学者不复诵习。

乾道间,有张淳始订其讹,为《仪礼识误》;淳熙中,李如圭为《集释》。

出入经传,又为《纲目》以别章句之指,为《释宫》以论宫室之制。

朱熹尝与之校定礼书,盖习于礼者。

”[1,p620]宋人陈汶曾刻《仪礼集释》,但世无传本。

戴震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完篇15篇,排纂成书,而《乡射》、《大射》两篇及《纲目》,因在《大典》缺卷之内,故无从考备,但已得其十分之九。

李如圭依据郑玄《注》撰成《仪礼释宫》1卷,以考论古人宫室之制。

其体例仿照《尔雅·释宫》,逐条之下,引经记、注疏详加讨论,“其考证明晰,深得经意。

发先儒之所未发,大抵类此,非以空言说《礼》者比也。

”[1,p622]陈汶曾刻该书,但刻本不传,惟《永乐大典》内全录其文,戴震据以录出,以恢复《仪礼释宫》旧貌,而与《仪礼集释》相辅。

这三种《仪礼》古注疏辑出后,即被《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收录,后又收入《四库全书》。

戴震的这一成果,对治《仪礼》之学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仪礼释宫》,对了解我国古代宫室制度有突出意义,正如戴震在校书提要中所说:“古者宫室各有定制,历代屡变渐非其旧。

如序楹、楣、阿、箱、夹牖、户,当荣当碑之属,读《仪礼》者倘不能备知其处,则于陈设之地,进退之位,俱不能知,甚或以后世之规模臆测先王之度数,殊失其真。

是篇之作,诚治《仪礼》者之圭臬也。

”[1,p622]三、其他古书的辑佚宋袁甫撰《蒙斋中庸讲义》4卷。

袁甫之学出于杨简,杨简之学出于陆九渊,故该书立说多与(下转第136页)第34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月-136-资发展状况和均衡配置程度影响着义务教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需要政策的支持、观念的改变,需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需要学校间沟通基础上的实打实的执行力,这样才能使教师流动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制度。

[参考文献][1] 张馨芳.透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5).[2] 张雷,李华臣.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模式探析——以山东省部分市地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7).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 佛朝晖.县域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执行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县市教育局长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1(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小学专任教师变动情况[EB/OL]./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2/201012/11344.h tml.[6] 苏文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7] 苏娜,黄崴.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与改进——基于广州市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5-11.[8] 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4-5. [9] 曾天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0] 周绍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期流动意向调查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1] 董京京.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0.(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上接第57页)陆九渊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