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一
![哲学与人生复习一](https://img.taocdn.com/s3/m/ce15325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d.png)
复习课(一)
授课时数
2节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班级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学业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
过度的阶段。他们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思考,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并不清楚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选择以后怎样进行人生行动。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是第一章的重点内容,它清晰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同时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依据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本课着重阐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引导学生要敢于行动、善于行动。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第一课“人生选择”是前提,这一课告诉学生人生选择以后怎样进行人生行动。
A.要尽可能做到不开发不伤害自然资源
B.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C.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努力改变自然的规律
D.人类虽然不属于自然,但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回顾第一课知识,展示、分析练习题
回顾第一课知识,展示、分析练习题
学生做练习,记录重点知识点
学生做练习,记录重点知识点
40分钟
40分钟
学、正确,才能走好人生每一步
2.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从事
任何工作,都要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依据
重点知识点: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级)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级)](https://img.taocdn.com/s3/m/0bc1e5f1a1c7aa00b52acbf8.png)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P4D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实事求是:P5D2所谓"实事求是。
,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运动:P17D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规律:P21D2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自觉能动性:P27D2自觉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6、联系:P44D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发展:P58D2发展的实质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8、新事物:P59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9、旧事物:P59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
10、矛盾:P70D3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11、内因:P76D1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12、外因:P76D1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13、实践:P84D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4、认识:P84D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5、现象:P97D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
16、本质:P97D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7、真像P101D3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18、假象:P101D3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的、歪曲的表现。
哲学与人生提纲
![哲学与人生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1d643ef998fcc22bcd10dfc.png)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答:【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 : “三纲八目”的内容,解释“八目”中每一目的内涵。
看法:“八目”与当代青年的人生发展?答:“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
“三纲”与“八目”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现实的依据的。
三纲以“止于至善”总揽“明明德”、“亲民”两个子纲,两个子纲下统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个德目。
八个德目又以修身为核心,依序递进,并把前几个德目的重心落在第一个子纲上——“明明德”,把后几个德目的重心落在第二个子纲上——“亲民”。
这样,三纲八目以独特的框架构建了一个封建士人的人生图式,为"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的天下读书人规定了一个人生理想,也规定了一个人生方向。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
哲学与人生复习
![哲学与人生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6a8c616cc22bcd126ff0cde.png)
17.根据表现事物本质的不同形式,可将现象区分为真相与假相。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联动思维,原点思维。
3.哲学就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4.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
10.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1.遗传与变异统一于生物体中,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则是使物种的进化成为可能。
12.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都是与矛盾的特殊性。
13.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
14.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5.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三种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5. 人的自觉能动性就是指人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6.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7.规律就是事物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社会理想具有客观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9.在空间尺度上,现在科学家将整个世界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bc2805d0912a2161579290f.png)
复习提纲1.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 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 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本质” 和“现象”3.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5. “唇亡齿寒”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6.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7.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8.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是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9.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10. 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 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
这说明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11. 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
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
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
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
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12. 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这说明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1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明了(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14. “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5.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体现的道理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6. 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17. 三十年里,陈景润、张海迪、中国女排、杨利伟、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感动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高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高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92281e5250e2524de5187eba.png)
高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复习提纲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一、名词解释:1.联系:P34联系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发展:P46发展的实质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前进和上升的运动。
3.新事物:P47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4.旧事物:P47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
5.矛盾:P58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6.内因:P64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7.外因:P64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二、问答题:1.怎样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P35(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
(2)联系是客观的。
不论是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哪些表现?P40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普遍联系是通过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出来的。
物质世界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持续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有偶然的联系和必然的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等。
3.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P40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1)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而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
4.如何学会共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P41-P42(1)学会共处,关健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承认多样性、尊重多样性。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第11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第11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e6bde90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1.png)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第11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第11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学习目标)1.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2.了解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3. 学会将个人理想融人共同理想之中,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青年时曾三次修改自己的志愿。
他们的做法告诉我们( )。
A.社会理想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B.有了社会理想就能实现个人理想C.社会理想服从于个人理想D.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2.胡锦涛同志曾说:“人为什么要活着?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意义是很有限的。
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利益,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这说明( )。
A.个人理想可有可无B.个人理想融人社会理想才会有真正的价值C.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矛盾的D.个人理想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理想3.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
这说明( )。
A.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B.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C.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D.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4. 中国十大杰出农民的吴江青年王平,几年来带领伙伴疏浚河流100多条,复垦造田近5000亩,这是位把“挖泥大王”当做自己理想的农民。
下列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是( )。
A.自觉把个人理想的实现融人社会共同理想之中B.个人理想的实现是自己主观努力的结果C.个人理想的发展受社会条件和发展规律的制约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 “饮长江水”是北方几代人的梦想。
经过几十年的科学论证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兴建。
“南水北调”工程从设想到开工说明了( )。
A.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人生奋斗的目标B.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C.理想只有经过奋斗才能转化为现实D.崇高理想是我国各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冲力量6、在边疆的40年里,救死扶伤是吴登云一直坚持的理想,他为病人无偿献血30余次,总计7000多毫升,超过了一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治液的总量,为了抢救烧伤的婴儿,他从自己腿上制取了13块皮肤。
哲学与人生总复习
![哲学与人生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5227a5e524de518974b7db1.png)
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3.新事物和旧事物: (1)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的东西。②旧事物:是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 而驰的东西。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①是否符合客观规律;②有没 有强大的生命力;③有没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3)反对几种判断新旧事物错误标准:①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 后来判断。②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 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③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 上判断新旧事物。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还因为:社会领域的新生事物符合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彻底的否定
二.意识
如何理解意识、或如何判断是否属于意识范畴:人的想法、念头、 观念、观点、看法、意见、感觉、理解都是意识,比如感到肚子 饿,对哲学的看法,对知识点的理解等都是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 动地改造世界,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起促进作 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 2.对应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 主观符合客观
《哲学与人生》全书基本框架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辩证的唯物论 唯物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历史唯 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价值观 人生观
哲学与人生
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一.物质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2.物质的唯一特性的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存在方式:运动
哲学与人生-期末总复习
![哲学与人生-期末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8d671200b4c2e3f572763e5.png)
)
• “把握好人生的航标,顺利驶过顺境的险滩”,这说明 身处顺境我们应该( )
A、自鸣得意 C、提高警惕,具有忧患意识 B、贪图享乐 D、不思进取
•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涵 的哲理是( )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
• 下列关于理想与信念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
A.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证 B.理想与信念是彼此孤立且毫无关系的 C.理想是信念的延续 D.理想与信念是密切相连的
• 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 行公开投票,由公众推选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 思想家。前三名名依次是:马克思、爱因斯坦、 达尔文。他们推选的依据应当是( )
* 如今“下岗”对人们来说已不再陌生,一切艰苦工作岗位却 出现了职工队伍萎缩的现象,有些职工宁可下岗,也不愿坚 守工作岗位。以下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是( ) A.对职业理想的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 B.艰苦的工作岗位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C.工作岗位的差别决定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D.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矛盾的
*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客观实际是做出
P17
• 物质运动
是有条件的,存在于—— 是有规律的 : 含义:P21 特点: 客观的 普遍的
客观规律
• 自觉能动性 P27
含义:人能动地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表现: *客观规律和自觉能动性的关系 P34
第二单元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辩证法)
• 唯物辩证法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15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15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5703fa24b9f3f90f76c61bf1.png)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第15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学习目标1。
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2。
理解个性自由的含义及其与社会约束的关系:3。
加强训练,努力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社会本质的全面丰富,还指( )。
A。
个别人的发展 B。
大部分人的发展C.每个人的发展 D。
杰出人物的发展2.下列选项中,对个性自由描述正确的是( ),A.个性自由就是我行我素B。
个性自由就是随性而为C. 个性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个性自由就是无拘无束3。
个人的身心和谐、协调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A.物质条件B。
外部条件C.先决条件D。
客观条件4.学生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穿古怪的衣服等是一种个性(行为习惯是个性的主要表现),但学校的纪律不允许,纪律与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 ).A.纪律不会制止个性的发展B.纪律会制止个性的发展C。
纪律只是调控人们的思想D。
纪律限制不了人们的行为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主客观条件。
下列条件属于社会物质条件基础的是( )。
A.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极大提高B。
每个社会成员个体的身心和谐及协调发展C.人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D.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6。
中职生要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必须().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②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动手能力③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④加强身心锻炼,提高身心素质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7。
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是( )。
A。
个性自由是绝对的,社会约束是相对的B。
两者只有统一,没有对立C.两者只有对立,没有统一D。
完全摆脱社会约束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8. 下面不属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选项是(A.人的素质全面提升 B社么本质的全面丰富C.社会每个成员的发展 D社会每个成员文化程度的提高主的通知书,说到哈佛相中学教师职2012年“80后" 深圳女孩张佳妮收到来自哈佛大学教师职位的通知书说到,哈佛相中女儿主要原因时,父亲说:“中学时她喜欢到操场跑步、打篮球来释放学习压力:大学时女儿的是广播台的主播、论队的辩手、艺术节的主持人……也许女儿并没有哪项专长特别优秀,但并没有短板的她综合素质却非常出色。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https://img.taocdn.com/s3/m/60d62ca6f121dd36a22d8209.png)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P4D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实事求是:P5D2所谓"实事求是。
,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运动:P17D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规律:P21D2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自觉能动性:P27D2自觉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6、联系:P44D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发展:P58D2发展的实质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8、新事物:P59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9、旧事物:P59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
10、矛盾:P70D3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11、内因:P76D1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12、外因:P76D1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13、实践:P84D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4、认识:P84D2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5、现象:P97D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
16、本质:P97D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7、真像P101D3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18、假象:P101D3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的、歪曲的表现。
2019学年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2019学年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c41f91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b.png)
2019学年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考试时间:6月22日----6月24日(二)考试形式: 开卷考开卷考(三)考试题型: (1)(1)简答题简答题简答题;(2);(2);(2)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3):;(3):;(3):辨析题辨析题辨析题 (4) (4)理解说明题理解说明题理解说明题 (四)考试范围: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 (第五单元作为暑假练习第五单元作为暑假练习第五单元作为暑假练习) ) (五)注意事项:请同学们对照复习提纲请同学们对照复习提纲,,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理解说明对照教材认真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理解说明对照教材认真的进行知识梳理和复习巩固,相关知识要点请在复习的同时做好注解和标记。
第一单元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基本概念: 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运动、规律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运动、规律基本知识: (1)(1)(1)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2) (2)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4) (4)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理解说明: 阅读教材P27---P28页提供的案例页提供的案例,,说明自觉能动性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说明自觉能动性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单元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新事物、矛盾、内因、外因联系、发展、新事物、矛盾、内因、外因基本知识: (1)(1)(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 (2)学会共处,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学会共处,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4)(4)(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理解说明: (1)(1)(1)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37页提供的案例页提供的案例,,结合该实验结果,谈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人去结合该实验结果,谈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人去交往态度营造人际关系。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ed73064b73f242336c5fbb.png)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底之勇。
9.怎样善于行动?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
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0.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生活2.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哲学与人生总复习
![哲学与人生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58beab965ce050877321305.png)
为什么必须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
→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 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 去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 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 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
第二,改造世界 的能力和活动
第三,精神状态
不 能 被 消 灭
第一单元
第三课 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人区别于动物 的根本特点
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 点。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 是其他 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能力。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 方式 2.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从前有个人,名叫无赖,借了名叫诚实的人的钱。 借期到后,诚实向无赖索钱,无赖不给。 无赖曰: 一切皆流,万物皆动,此时的我不是彼时借 钱的我,现在的我借你钱了吗?没有哇! 诚实无奈! 忽然灵感出现…… 一切皆流,万物皆动,此时的我不是彼时打 你的我,现在的我打你了吗?没有哇!
如何做到自强?
3、再次要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鼓舞
自己,自己激励自己。
4、最后要自责,即自我责备,勇于承担责
任。
即要求把成与败、得与失、荣与辱、幸与不
幸归因于己,不怨天,不人,从自身方面找 原因。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联系
内部联系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 以及 各要 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 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关系 的 。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bbd7ea1b0717fd5360cdc41.png)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哲学与人生》分为五个单元,每单元三课,共十五课。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本单元以人生选择为起点,要求脚踏实地,从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规律办事,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少走弯路、错路。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客观实际2.人生的客观实际①个人的主客观条件②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3.怎样看待过去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1.运动的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怎样才是善于行动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1.自觉能动性2.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3.怎么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本单元从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顺境与逆境,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促进自身更好发展。
第四课普遍联系和人际和谐1.联系①含义、特征、表现方式②普遍联系观点的要求2.人际关系的含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特征3.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的要求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1.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顺境与逆境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1.两点论2.内因与外因①含义②两者的联系3. P51案例分析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却成淮阴侯,怎样看待顺境与逆境第三单元坚持始建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本单元要求掌握科学思维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开拓创新,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1.实践①含义②特点2.实践与认识3.P70案例分析:①失败与成功的联系②将失败转化为成功4.怎样做到知行统一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1.现象、本质①含义②关系2.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要领3.明辨是非的积极作用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1.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2.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本单元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冃U 言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02、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物质: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
2、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
首先,自然界是物质的。
其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第三,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4、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5、可能: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6现实:是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
7、可能与现实的关系:可能与现实具有质的区别。
一方面,可能与现实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可能与现实是统一的。
8、人生发展:人生发展是一个可能与现实相互转化,即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出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客观实际的多样性为个人的人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9、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做到:首先,要学会选择。
其次,要善于选择。
第三,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不能与不为的关系。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绝对的。
3、为什么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其次,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最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4、规律的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为什么规律是普遍存在的?第一,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三,人的思维活动也是有规律的。
6为什么规律是客观的?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主观上是否承认或喜欢,它都存在并发生作用,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或思维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
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首先,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其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3、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
(2)禾U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4、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1)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指导行动。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3)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磨炼意志,鼓足干劲,战胜困难和挫折。
5、为什么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1)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2)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3)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6 、自尊的含义:自尊是尊重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心理。
7、做一个自尊的人一是要尊重自己,肯定自己。
二是要悦纳自己,完善自己。
三是要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四是要坚持自己,尊重他人。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1、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的事物处在各种联系之中。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4、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出来。
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与非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5、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交互性与复杂性:人际关系具有客观性、交互性和复杂性。
人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
7、和谐:是指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
8、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1)利益原则。
(2)平等原则。
(3)宽容原则。
(4)合作原则。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3、旧事物:旧事物则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4、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7、量变:又称“渐变”,是指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变化,量变既可以表现在时间的久暂,速度的快慢上,也可以表现在空间的分布、排列组合上。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8、质变:也叫“突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9、度:所谓度,就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
判断一个事物是处在量变状态还是质变状态,关键要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通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实现的。
只有当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10、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
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3)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指的是事物自身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归性的对立统一。
11、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
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12、顺境:所谓顺境,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行进时有优越的条件保证,前进的障碍和阻力较小,可以较顺利的达到成功的彼岸。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13、逆境:逆境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行进时遭遇到较为严重的障碍和阻力,一时很难达到成功的彼岸。
客观上的顺利条件并不能直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在顺境中能成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从小就培养自我加压,自我磨炼,高标准,严要求得来的。
14、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逆境更是对人生的巨大考验。
在人生道路上,顺境与逆境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5、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逆境磨炼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第六课矛盾推动人生发展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
这种对立性又被称为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这种统一性又称为同一性。
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这两种属性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它概括了事物中共同的东西。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处处存在矛盾。
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说,矛盾无时不在, 每个事物时时刻刻都存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不仅表现在空间上事事处处有矛盾,而且表现在时间上时时刻刻有矛盾,任何一个事物,从其产生、发展直至灭亡,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
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旧的矛盾不断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产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4、矛盾的客观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外部客观世界还是人的生活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5、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实现矛盾双方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没有必要的条件,事物不会无缘无故地转化。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6矛盾的特殊性: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
不同运动形式、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
世界上之所以具有各种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就是由于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矛盾特殊性。
正是由于内在的矛盾特殊性,才将各种事物区别开来。
其次,每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上的矛盾也有其特殊性,正是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变化才使得发展过程区分为不同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