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2年4月1日201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合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改善民生,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精神,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增庐江县和(县级)巢湖市,现辖四区五县(市),土地面积114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636.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56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519美元。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08.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02.2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2亿元,增长11.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7:55.1:3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3636.6 15.4 第一产业208.2 3.5 第二产业2002.2 19.8 工业1560.4 22.4 建筑业441.7 10.8 第三产业1426.2 11.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8.4 10.2 批发和零售业281.6 16.9 住宿和餐饮业48.9 11.3 金融业179.6 5.1 房地产业219.1 9.4 营业性服务业301.0 11.5 非营业性服务业247.6 13.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9%,烟酒类、居住类价格均上涨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5.2%,衣着类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4%。
合肥市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
合肥市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正文:---------------------------------------------------------------------------------------------------------------------------------------------------- 合肥市统计局关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奋力开拓,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多种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机遇,克服各种困难,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整体平稳运行的态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述在中央增加收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市国民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年初制定的目标。
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9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9.3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7.77亿元,增长12%,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9:46.5:38.6调整为12.3:47.5:40.2。
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
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推进企业重组和改制步伐;粮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启动;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大幅度增加社保支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得到落实;住房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一定进展。
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需求仍然不足等。
2010年合肥市国民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奋力争先进位,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总体呈现: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明显提升、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趋强趋优,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3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2:52.6:42.2调整为4.9:53.9:41.2。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图1 2006-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65.18万人,比上年增加6.88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累计帮扶“零就业家庭”3849户,共5158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2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1.5%;油料种植面积12.46万公顷,减少10.1%;棉花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减少1.5%;蔬菜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增长5.3%;瓜果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增长15.8%。
粮食产量193.52万吨,比上年增长1.6%,连续七年增产。
其中,稻谷产量149.81万吨,下降0.5%;小麦产量30.91万吨,增长11.8%。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1年3月18日)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奋力争先进位,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总体呈现:规模迅速扩张、质量明显提升、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趋强趋优,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7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112.3亿元,增长12.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2:52.6:42.2调整为4.9:53.9:41.2。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1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2702.517.5第一产业132.63.5第二产业1457.622.3工业1122.623.8建筑业335.016.2第三产业1112.31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7.214.1批发和零售业228.920.9住宿和餐饮业36.77.2金融业151.16.4房地产业139.7-2.2营业性服务业201.516.7非营业性服务业247.215.3图1 2006-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幅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合肥GDP超越计划分析
16、南京市 5086.00亿元 增长13.0% (江苏3)
17、沈阳市 5015.00亿元 增长14.0% (辽宁2)
18、长沙市 4500.00亿元 增长15.5% (湖南1)
19、烟台市 4358.46亿元 增长14.9% (山东2)
展望2012年,合肥GDP约4352亿元。维持本人一贯的预测,届时,合肥GDP进入全国前30名,大概排在第30位,肯定超越省会城市福州,与其它省市城市西安、长春、石家庄、哈尔滨的差距显著缩小,可能会与石家庄在伯仲之间。2014年以后,合肥超越的进程相对将慢一些。
以上分析,请网友指正。
2、南通市GDP可能在3405亿元左右,故排在石家庄市前面。
3、排在第41的是台州市,GDP为2415.12亿元。去年本表只排到第44位,而台州排在第45位。为比较方便,故没有录入台州市。
4、2011年本表将只排到40位,去除山东的济宁、临沂、东营和河南的洛阳。
10、青岛市 5666.19亿元 增长16.0% (山东1)
11、佛山市 5638.47亿元 增长14.0% (广东3)
12、武汉市 5515.76亿元 增长14.7% (湖北1)
13、成都市 5500.00亿元 增长16.0% (四川1)
14、大连市 5150.00亿元 增长15.2% (辽宁1)
本人从第18名开始列表,就是寄望合肥GDP平均每年前进2位,到2020年闯进全国前18位。2011年合肥GDP3432亿元左右,排名有望继续前移,预计排名在34-36位之间,与第30名的城市GDP总量差距在200左右。2011年合肥GDP超越绍兴市的概率在9成以上,超越淄博市的概率在8成左右,超越徐州、温州、潍坊、福州的概率在5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城市GDP未来几年内增量将步入前几年浙江、河北、河南等省所辖城市的后尘,进入缓慢增长期,这也是合肥GDP赶超的机遇期。
关于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2011年1月12日在合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合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去年以来,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相关会议精神和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部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继续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完成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见附件一)。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均超过预期目标。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70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7.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2和3个百分点,连续七年保持在17%以上,增速有望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前列、中部省会城市第一;财政收入476.2亿元,增长3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9.4亿元,增长4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67亿元,增长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亿元,增长19.8%;外贸进出口总额99.6亿美元,增长54.9%,其中出口56.3亿美元,增长26.5%;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1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7118元,增长17.4%;新增就业1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7%。
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见附件三)。
(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运行质量持续改善。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6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2.7亿元,增长24.9%。
2010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时间:2011-2-28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1年2月24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宏观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3.3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8.7∶36.4变化为14.1∶52.1∶33.8,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十一五”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上涨2.2%,上半年上涨2.5%,前三季度上涨2.6%,全年上涨3.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
201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年末在岗职工339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0.8万人,增加110.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6%,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16.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0.8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892.6千公顷,扩大126.1千公顷。
油料种植面积944.3千公顷,减少24.6千公顷。
棉花种植面积344.3千公顷,减少7.4千公顷。
2010年合肥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0年合肥市经济运行情况刚刚过去的2010年,合肥经济发展再创佳绩。
1月31日上午,合肥市发布了2010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统计部门披露,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02.5亿元,同比增长17.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2个和3个百分点,连续七年增速保持在17%以上,增速有望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经济首位度提升1.1个百分点合肥经济2010年实现新跨越。
经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02.5亿元,同比增长17.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2.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57.6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12.3亿元,增长12.7%。
“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7.9%。
2010年,我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为23.1%,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为22.6%,提高1.7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
工业实现“6个千亿”重大突破去年工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实现了“6个千亿”的重大突破,即一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过千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过千亿、工业投资过千亿、家电产业产值过千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过千亿、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过千亿。
2010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091户,完成总产值3768.94亿元,同比增加1015.8亿元;实现增加值1052.71亿元,增长24.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2个和1.3个百分点。
2010年,全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481户,同比增加131户。
其中,超十亿元45户,增加9户;超百亿元5户,增加3户。
八大产业实现增加值762.1亿元,同比增长28.6%,创2005年以来最高水平。
装备、汽车产业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化工及橡胶轮胎、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接近300亿元。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7%,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1个百分点。
2010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比上年增长1 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
人均消费性支出115 13元,增长12.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7.9%,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33.9%,衣着支出增长13.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0.8%。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比上年增长1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5%。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3
元,增长9.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9.3%,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2.2%,居住支出增长6.7%。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 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
2010年马鞍山与省内城市及合肥、芜湖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2010年马鞍山与省内城市及合肥、芜湖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分析2010年,面对省内城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抓机遇,奋发进取。
全市经济总量指标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主要指标增幅位次显著提升。
一、经济总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GDP):2010年,全市GDP为811亿元,占全省(12263.4亿元)比重达6.6%,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
合肥(2702.5亿元)、芜湖(1108.6亿元)和安庆(988.1亿元)分列前3位。
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GDP分别为两市的30%和73%。
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458.1亿元,继续居全省第3位,占全省(5601.9亿元)比重为8.2%。
合肥(1052.7亿元)居首位,芜湖(641.2亿元)居第2位。
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两市的43.5%和71.5%。
财政收入: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40.0亿元,占全省(2063.8亿元)比重为6.8%,继续居全省第3位。
合肥(476.2亿元)、芜湖(200.7亿元)分列前两位。
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财政收入分别为两市的29.4%和69.8%。
投资: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为740.3亿元,占全省(11849.4亿元)比重达6.25%,居全省第4位,比上年提升了1个位次。
合肥(3054.3亿元)、芜湖(1220.1亿元)、安庆(809.4亿元)居前3位。
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两市的24.2%和60.7%。
消费: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8亿元,占全省(4151.5亿元)比重3.6%,继续居全省第13位。
合肥(839.0亿元)、安庆(338.7亿元)、阜阳(326.7亿元)居前3位,芜湖(287.4亿元)居第4位。
与合肥、芜湖相比,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两市的17.6%和51.4%。
进出口: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8.8亿美元,占全省(242.8亿美元)比重为11.9%,居全省第3位。
2010安徽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9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9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85万公顷,减少10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97万公顷,增加3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92万公顷,增加3万公顷。
2010年合肥市数据
2009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0年3月20日)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最具挑战性的一年,更是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可喜成绩的一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谋创新与促发展相结合,抓经济与重民生相结合,在一系列政策调控措施作用下,经济运行逐渐朝着积极方向转化,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综合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1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69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104.98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5亿元,增长12.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9:50.0:44.1调整为5.2:52.6:42.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41543元(折合6082美元),比上年增加5718元。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小幅下跌。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99.1%,下跌0.9%。
八大类消费价格“四升四降”,食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2.6%、1.2%和0.9%;居住类、交通与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12.8%、2.9%、1.5%和1.1%。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8%。
2009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0.96万人,其中被企业(单位)吸纳就业人员8.8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4.51万人,其中被企业(单位)吸纳就业人员8.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7万人;“零就业家庭”援助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485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合肥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7℃,降雨量900~11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
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
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
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全市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
合肥市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360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708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328.37万人,非农业人口315.84万。
(数据来源:2010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常住人口746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57万人,流动人口127.9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城市由来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历史沿革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合肥历年GDP增长率三产占比
39%
49% 55% 50% 50%
415%0%
55%
4%
55%
45% 5515%%
4%
40%
49%
30%
20% 43%
39%
39%
41%
10%
42%
39%
0%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2017年 7213.45 GDP GDP增长 14.97% 率
第三产业占比
4%
4%
4%
2017年
45%
55%
515%1% 51%
4%
41%
45%
45%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第一产业
0.44864 0.508312 0.043065
0.406152 0.547308 0.04654
10.85%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GDP
GDP增长率
2016年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 值270.2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89.3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实现
三产 二产 一产
合肥市2010-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
2009年
2010年
100%
2011年 920%012年11% 2013年
201124%年
2110%15年
4%
2016年
44% 43% 13%
43% 46% 11%
42%80% 39% 49%70% 469%% 90%5600%% 12%
希尔顿酒店集团公司管理分析报告
一、希尔顿酒店集团的相关简介
(一)背景分析
2.发展历程
1907年,正当美国发生经济大恐慌的那年圣诞节,一个名叫康拉德-希 尔顿、年龄是20岁的孩子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安东尼奥镇堆满杂货的土坯 房里开办了家庭式旅馆以应付生计并庆祝自己的生日,他还对母亲说:“ 我要集资100万美元,盖一座以我命名的新旅馆。”又指着报纸上一大堆地 名说:“我要在这些地方都建起旅馆,一年开一家。”
二、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产业环境分析
5. 行业竞争者分析 从合肥市酒店市场的整体情况看,目前共有41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3
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18家,二星级14家。高星级酒店的客房数相对偏少, 从客房的出租率来看,三星级最高,四星级酒店是竞争最激烈的部分。另外 三家五星级酒店为合肥古井假日酒店、雅高索菲特合肥明珠大酒店和外商国 际俱乐部酒店,这三家同级别的星级酒店,大小、规模和功能大体一致,局 限于在现有的客源市场中争夺份额,而不关注新的客户群体的开发,竞争十 分激烈。
二、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外部环境分析
行业竞争者分析
酒店名称
元一希尔顿酒店 古井假日酒店
客房数 餐厅 酒吧 桑拿 KTV SPA水疗
561外加 行政套房
7间
音乐吧
5
啤酒吧 雪茄吧
行政酒廊
专业的欧
有
洲女子
SPA
320
4
1
有
无
外商国际俱乐部
200
3
2
有
无
雅高索菲特明珠酒店 261
3
1
有
无
三、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内部条件分析
(一)希尔顿酒店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⒈核心竞争力及其源泉
2010年安徽省省情
2010年安徽省省情安徽省政府网2010年2月11日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全省发展成就振奋人心的一年。
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克难奋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综合成效明显提升,结构调整有新进展,改革开放有新突破,人民生活有新改善,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005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95.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4902.8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654.5亿元,增长11.1%。
三次产业结构为14.9∶48.8∶36.3。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6391元(折合2400美元),比上年增加1944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5438元/人,比上年增加2548元。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比上年同期下降1.5%,上半年下降1.8%,前三季度下降1.5%,全年下降0.9%。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7.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4%。
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0.9%。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2%。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988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566.1万人,减少26.7万人;第二产业996万人,增加27.3万人;第三产业1425.9万人,增加71.4万人。
年末在岗职工335.7万人,增加17.2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60.4万人,增加16.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2%。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05.6千公顷,比上年扩大44.5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766.5千公顷,扩大95.6千公顷。
官方2010年全国各省市GDP
2010发布的中国城市GDP排行榜60强1、上海市14900.93亿元增长8.2% (沪)2、北京市11865.9亿元增长10.1% (京)3、广州市9112.76亿元增长11.5% (广东1)4、深圳市8201.24亿元增长10.5% (广东2)5、天津市7500.8亿元增长16.5% (津)6、苏州市7400亿元增长11% (江苏1)7、重庆市6527亿元增长14.9% (渝)8、杭州市5098.66亿元增长10% (浙江1)9、无锡市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10、青岛市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11、佛山市4814.50亿元增长13.5% (广东3)12、武汉市4500亿元增长13% (湖北1)13、大连市4410亿元增长15%(辽宁1)14、成都市4380亿元增长10% (四川1)15、沈阳市4350亿元增长14.1%(辽宁2)16、宁波市4214.6亿元增长8.6% (浙江2)17、南京市4170亿元增长11.5% (江苏3)18、唐山市3800亿元增长11% (河北1)19、东莞市3763.26亿元增长5.3%(广东4)20、烟台市3720亿元增长12.4%(山东2)21、郑州市3365亿增长12% (河南1)22、济南市3350亿元增长12%(山东3)23、长沙市3300亿元增长14.5%(湖南1)24、哈尔滨市3258.1亿元增长13%(黑龙江1)25、石家庄市3110亿元增长11.1%(河北2)26、泉州市3002.12 增长12.5% (福建1)27、长春市2919亿元增长15%(吉林1)28、潍坊市2791亿元增长12%(山东4)29、南通市2760亿元增长14%(江苏4)30、西安市2719.1亿元增长14.5% (陕西1)31、淄博市2576亿元增长12%(山东5)32、温州市2527.88亿元增长8.5% (浙江3)33、福州市2520.69亿元增长12% (福建2)34、常州市2430亿元增长11.4%(江苏5)35、绍兴市2375.46亿元增长9.3%(浙江4)36、济宁市2280亿元增长14% (山东6)37、徐州市2220亿元增长13.5%(江苏6)38、邯郸市2220亿元增长11% (河北3)39、大庆市2120亿元增长12.1%(黑龙江2)40、临沂市2110.18亿元增长13.4%(山东7)41、鄂尔多斯2100亿元增长23% (内蒙古1)42、洛阳市2074亿元增长13% (河南2)43、东营市2060亿元增长11.8%(山东8)44、台州市2025.47亿元增长8.5% (浙江5)45、包头市2000亿元增长18%(内蒙古2)46、合肥市2000亿元增长17% (安徽1)47、威海市1970亿元增长11% (山东9)48、嘉兴市1917.96亿元增长9.3% (浙江6)49、鞍山市1915亿元增长12%(辽宁3)50、沧州市1862.5亿元增长11% (河北4)51、盐城市1860亿元增长13.5%(江苏7)52、南昌市1820亿元增长13% (江西1)53、昆明市1808亿元增长12% (云南1)54、扬州市1800亿元增长13.5%(江苏8)55、保定市1790亿元增长12% (河北5)56、南阳市1780亿元增长11% (河南3)57、金华市1765.94亿元增长9% (浙江7)58、泰安市1700亿元增长13%(山东10)59、泰州市1650亿元增长14%(江苏9)60、厦门市1619亿元增长8%(福建3)社科院蓝皮书:2010年中国GDP增速保持10%左右中国网北京12月15日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今日上午在京举行,中国网现场直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5%,居住价格上涨6.1%。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7%。
201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指标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2.7其中:食品 5.5烟酒及用品 2.2衣着-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8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2.3交通和通信-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3居住 6.1年末在岗职工65.18万人,比上年增加6.88万人。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累计帮扶“零就业家庭”3849户,共5158人,基本消除城市“零就业”家庭。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比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8.26万公顷,比上年扩大1.5%;油料种植面积12.46万公顷,减少10.1%;棉花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减少1.5%;蔬菜种植面积5.06万公顷,增长5.3%;瓜果种植面积1.87万公顷,增长15.8%。
其中:轻工业422.9926.8重工业629.7323.7其中:国有企业94.6027.7集体企业7.7010.1股份合作企业 3.69-7.8股份制企业659.392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74.7722.2其他企业12.5622.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363.2224.7其中:大中型企业700.1022.4图2 2006-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幅全市34个工业行业中生产实现增长的有33个。
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完成产值2728.74亿元,八大产业增加值762.06亿元,增长28.5%,创下2005年确立八大产业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三大产业分别增长35.4%、31.2%和29.7%。
表4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八大产业762.0628.5汽车137.8535.4装备制造196.4631.2家用电器193.8529.7化工及橡胶轮胎89.4417.9新材料8.28 4.5其中新开工面积5102.73万平方米,增长35.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45.34万平方米,增长7.7%。
建筑业从业人员53.54万人,增长1.8%。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6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103.58亿元,增长11.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52.36亿元,下降6.6%;民间投资1811.03亿元,增长37.3%。
市区投资2410.40亿元,增长23.2%;县域投资656.58亿元,增长28.3%。
图3 2006-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幅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7.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投资1038.14亿元,增长34.6%;第三产业投资2000.88亿元,增长19.8%。
工业投资1010.17亿元,增长34.3%,其中八大产业投资620.75亿元,增长54.9%。
全年房地产投资81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住宅投资561.36亿元,增长19.9%。
商品房销售面积1004.91万平方米,下降22.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63.86万平方米,下降26.8%。
商品房待售面积128.01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65.72万平方米,减少15.07万平方米。
全年新开工项目338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2个,比上年增加29个。
竣工项目322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8个,增加60个。
“1346”项目投资944.45亿元。
“861”项目投资758.07亿元。
全年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
五、国内贸易元,增长19.6%;县域消费品零售额94.32亿元,增长21.3%。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68.21亿元,增长19.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0.81亿元,增长17.6%。
图4 2006-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1.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6.6%,汽车类增长34.9%,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2.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7%。
全年新建万村千乡农村连锁店523家。
备案家电下乡销售网点879个。
举办各类会展153场。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全年进出口总额99.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9%。
其中,出口56.26亿美元,增长26.5%;进口43.32亿美元,增长118.9%。
从出口经营主体看,生产型企业、贸易型企业出口分别增长31.1%和14.4%。
全年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14.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9%;完成营业额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外派劳务人员8168人。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2户,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增长10%。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96亿美元,增长27.8%。
工业实际利用外资7.91亿美元,增长34.9%。
新增3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来我市投资。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94.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6%和42.9%。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5亿美元,增长39.4%;国内旅游收入237亿元,增长43.2%。
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29处。
七、交通和邮电全年旅客运输量2亿人,比上年增长19.3%。
其中,公路1.8亿人,增长19.7%;铁路1588万人,增长15.0%;民航416万人,增长19.2%。
全年货物运输量1.97亿吨,比上年增长31.8%。
其中,公路1.74亿吨,增长27.3%;铁路150.80万吨,增长11.6%;民航3.34万吨,增长14.8%;水运2183.56万吨,增长86.7%。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9.32万辆,比上年增长29.7%,其中私人汽车25.05万辆,增长42.2%。
民用轿车拥有量20.48万辆,增长37.9%,其中私人轿车16.51万辆,增长44.6%。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5.29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2.81亿元,邮政业务总量2.48亿元。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60.7万户,比上年增加1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04.9万户,增加105.6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接入用户数53.7万户,增加12.2万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全年财政收入476.20亿元,比上年增长39.3%。
地方财政收入259.43亿元,增长43.4%,其中税收收入221.43亿元,非税收入38亿元,分别增长43.5%和43.1%。
财政支出317.72亿元,增长29.2%。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8亿元,增长30.1%;教育支出37.01亿元,增长23.2%;城乡社区服务支出102.56亿元,增长61.5%。
图5 2006-2010年财政收入及增幅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41.78亿元,比年初增长21.6%。
其中,企业存款2180.87亿元,增长18.3%;储蓄存款1233.73亿元,增长19.6%。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14.08亿元,比年初增长20.7%。
其中,短期贷款1028.29亿元,增长8.1%;中长期贷款3161.67亿元,增长28.8%。
2010年全市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筹资43.1亿元。
其中,首次公开发行A股3只,筹资21.46亿元;3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融资规模21.65亿元。
到2010年末,全市有上市公司22家。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79个(含村卫生室、科研院校和计生服务站),其中医院、卫生院21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5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49万张。
全市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9490人、注册护士12367人。
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5.0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93人。
婴儿死亡率6.92‰,产妇住院分娩率99.96%,新农合参合率为100%。
全年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4枚金牌、3枚银牌和5枚铜牌。
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和3枚铜牌。
成功承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在比赛中获得6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
全年举办百人以上群众体育活动19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户籍总人口494.95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214.37万人,增长2.8%;非农业人口215.84万人,增长1.0%。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1元,增长11.0%;人均消费性支出14012元,增长10.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7.4%,衣着支出增长21.4%,食品支出增长6.3%。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26.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
图6 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18元,增长1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88元,增长12.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5.6%,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3.4%,居住支出增长17.4%。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6%,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3.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4平方米。
图7 2006-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幅全年58.42万人次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城市低保金1.22亿元;43.05万人次享受农村低保,发放农村低保金1.11亿元。
年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9.68万人、65.32万人、121.88万人、67.51万人和60.92万人。
城乡20.49万人次享受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5184.85万元。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万人,覆盖率100%。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参保人数54.5万人。
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48%,发放五保供养资金5958.43万元。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床位2.09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4565人。
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中心(站)557个,其中乡镇、街道及县(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49个。
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62亿元,筹集公益金6456.5万元。
十二、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全年累计完成城市绿化投资5.97亿元,完成人工造林4.56万亩,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1万亩,城市绿地率达40.2%,人均公园绿地12.5平方米。
“清洁家园、绿化乡村”启动行政村234个,成片造林4.56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