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模板_0

合集下载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意思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意思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意思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环境、山水景色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传递出对纯朴、宁静生活方式的向往。

"买田"意味着置业买地,可能指的是购买一片位于田园乡村的土地。

"阳羡"则表示对阳光明媚、宜人的环境的向往。

"吾将老从初"表示一种持久的承诺和决心,意味着愿意一直陪伴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余生。

"只为溪山好"则是表达对山水景色的喜爱和追求。

"只为"意味着将一切努力都放在追求溪山之美上,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和物质财富。

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不追求繁华喧嚣的城市生活,而是希望拥有一块自然环境优美的土地,享受宁静、纯朴的生活。

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这片土地上,与山水共存,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样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它也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和物质追逐的反思,希望能够找到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这句话通过表达对自然环境、山水景色的热爱和向往,传递出对纯朴、宁静生活方式的追求和珍视。

它呼唤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买田阳羡吾将老”范文

“买田阳羡吾将老”范文

“买田阳羡吾将老”范文篇一:“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提要:900年前,一代文坛巨子苏轼仙逝常州。

本文围绕苏轼与常州的“缘”,论述了苏轼与常州的关系。

对苏轼自首次通判杭州途经常州,至晚年海南获赦逝世于常州的重要活动进行了叙述,强调苏轼买田阳羡,归老常州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仕途的厌倦和畏惧,常州的秀美山水,常州人民及好友的真挚情谊等等,突出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联系,认为常州可谓苏轼的第二故乡。

关键词:苏轼常州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

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

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

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

”[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

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

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

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ii]。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

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

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

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

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iii],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

苏东坡宜兴诗词

苏东坡宜兴诗词

苏东坡宜兴诗词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曾多次游历宜兴,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1. 《菩萨蛮·阳羡作》: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

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2. 《浣溪沙·阳羡爱上元》: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

化工余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

甚时名作锦薰笼。

3. 《和蒋夔寄茶》: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从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粟埋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啜俱豪举,尤忆石上烹新泉。

老来事事皆抛尽,只有好诗不厌烦。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

更把馀香唱和诗,春风吹送我江船。

4. 《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妙见应难。

破琴虽未筑,遗墨尚依然。

想象南湖水,吾庐在其间。

相携一笑处,醉后各分还。

宁使空名传蜀地,不将雅趣博吴天。

高风自可追千载入,何必论功到二疏前。

5.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一:从来直道不辜身,得向西湖两过春。

沂上已成曾点服,泮宫初采鲁侯芹。

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

细雨晴时一百六,画船撑入柳阴滨。

其二: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

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

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非。

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

其三:占位钕鹈泉上石丛丛,淡淡烟笼淡淡风。

占位那得君王卷绡幕,惟见蛾眉浅黛红。

其四:占位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得磻溪一片沙。

占位老来却被功名误,青镜红巾白发新。

其五:占位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

第35卷第2期 2017年4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5 No.2Apr.2017doi:10. 3969/j.issn.1673 -0887.2017. 02.002苏轼诗词中的常州形象魏际兰(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022)摘要:苏轼曾十几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

他的诗词反映了常州在他心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 地位,描绘了常州“多君子”、好风光、宜归隐的形象,抒发了他对常州的眷恋之情。

查考他的诗词,可以发现宋代的常州是君子之邦、鱼米之乡和归隐佳境。

关键词:苏轼;诗词;常州;君子之邦;鱼米水乡;归隐佳境中图分类号:I07.23 文献标志码:A苏轼自二十岁中第之后,多处为官,遍访美景,然而只有常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十几次来到常 州,并终老于常州的藤花旧馆(今延陵西路前北岸 79—81号)。

在苏轼心目中常州到底有多重要,常 州到底有何特点?他的诗词有助于解开谜底。

苏轼一生创作了 2 700多首诗,400多首词,4 200多篇文章。

他在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真州一带作词近30首,其中在常州境内作词6 首,分别是《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浣溪 沙》(倾盖相逢胜白头)、《浣溪沙》(炙手无人傍 屋头)、《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浣溪沙》(几共查梨到雪霜)、《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 路)[1]6,但与常州相关的诗词数不胜数。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江南遭受旱 灾,苏轼奉命前往常州、润州等地赈济灾荒。

到常 州时,正赶上除夕夜,东坡担心州府的船只一上岸,当地官员必定会按礼仪隆重迎接,衙门上下连同衙 役,恐怕过不好年。

因不忍心惊扰当地官府和百 姓,他提议:把船停泊在城东运河畔,大家在船上过 年守岁。

此刻岸上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飞舞着鹅 毛大雪,想着常州百姓民不聊生的荒凉景象,思绪 万千,他写下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

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春景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东山再起: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苏轼上书朝 廷,请求先到常州居住。这段时间,既无饥寒之忧,又可 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 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 之地。
苏轼生平
• 流落儋州:哲宗执政,新党再兴。苏轼被贬至惠州,又贬 至儋州,年58。苏轼乐安天命,在海南兴办学校,颇有名 望。
第一节 苏轼《菩萨蛮》
一、苏轼生平
韩柳、•三苏苏轼、(欧103阳7-修11、01),北宋文学 王安家东石、坡、书居曾画士家巩。、一美生食仕家途。坎字坷子,瞻学,识号
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 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 《枯木怪石图》
• 充满了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说明: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岛儋州贬所北归途 经润州(镇江)时,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画 家,苏轼好友)所画东坡像,回顾一生,心潮难平,感 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 苏轼《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全词基调轻松自 在,怡然自得。词人心中这种远离残酷政治斗争、 回归自然田园的喜悦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之中,读 之令人动容。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归隐词探究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归隐词探究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归隐词探究俞兆良【摘要】从现存的苏轼词来看,苏轼想要归隐的愿望很早的时候就流露于其作品中,并且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涉及.苏轼想要归隐的愿望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虽然苏轼终究没有彻底地归隐,但是其在从政期间不间断地享受着的归隐状态,却已经让他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满足.【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5)001【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苏轼;归隐词;隐居【作者】俞兆良【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出仕”被解释为“出任官职”,“归隐”被解释为“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

[1]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面对的矛盾抉择,而苏轼却能做到进退自如。

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中评价:“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2]164本文从苏轼的归隐词探究其归隐的状态。

现存完整的334首苏轼词中归隐词有26首,占其词作的十二分之一,因此其归隐词绝对不可小觑。

在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写下了其人生中第一首归隐词——《浣溪沙·徐邈能中酒圣贤》。

[3]15其后,苏轼又陆续写了许多首词表达其对于归隐的渴望,如:“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水调歌头·安石在海东》)[3]211“何时收拾耦耕身?”(《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3]237而在有些作品中,苏轼甚至都选好了自己的归隐地。

归隐于阳羡的作品,如:“买田阳羡吾将老。

从来只为溪山好。

”(《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3]527归隐于西州的作品,如:“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南歌子·古岸开青葑》)归隐于黄州的作品,如:“居士。

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如梦令·手种堂前桃李》)[3]586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苏轼在常州写的诗词

苏轼在常州写的诗词

苏轼在常州写的诗词
哎呀,你知道吗?苏轼在常州那可是留下了不少让人拍案叫绝的诗词呢!就说那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你想想,在那除夕夜,他独自在外,又病又孤单,心里想着家乡,这得多难受呀!这就好比我们在外地过年,周围没有熟悉的亲人朋友,那滋味能好受吗?
还有,“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他想要在阳羡买田养老,不就是因为那里的山水美嘛!这多像我们想要找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安度晚年呀。

苏轼在常州写的这些诗词,字里行间都是他的真情实感。

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生的感悟,对家乡的思念,都一股脑儿地写进了诗里。

这不就跟咱们一样嘛,高兴了就笑,难过了就哭,只不过他用诗词来表达。

我觉得呀,苏轼在常州的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他那颗炽热的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苏轼生于四川眉山,死于江苏常州,却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三地互相之间相隔千里,苏轼也不曾在常州和汝州任职,何以会于这两个地方有如此深的交集?先说常州苏轼不曾在常州任过职,但他与常州神交已久。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殿试,苏轼进士及第,同科有八百余人高中,创北宋开国的记录,宋仁宗组织了一次浩大的琼林夜宴,宴请新举人。

苏轼在宴席上结识了常州府宜兴人蒋颍叔、单锡,及武进县胡宗夫,他们向苏轼介绍了常州,说常州河湖纵横,山川秀美,生活富足,是人间的世外桃源,劝说苏轼去常州定居,让苏轼十分向往,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这一段佳话在苏轼作的《次韵蒋颍叔》一诗中有记录: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神交了十四年后,熙宁四年(1071),苏轼通判杭州的路上第一次途经常州,终于与常州相见了。

自此开始,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逝于此,苏轼曾14次到常州,与常州生死相依30年。

任杭州通判期间,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蒋公裕等朋友,并实地领略过常州的湖光山色,感受到常州地肥水美,卜居常州的意愿便更强烈了。

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终于收到了朝廷发来的迁汝州的调令,这是苏轼东山再起的起点。

从黄州赴汝州,苏轼先转道去筠州看了弟弟苏轼,游了庐山、石钟山,又到金陵看望了已经致仕的王安石,两位文坛巨人从此一笑泯恩仇,王安石还劝苏轼尽早置办田产,见《次荆公韵四绝》(其一):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许是常州太美,许是苏轼漂泊的心需要有一个归宿,多年的官场凶险和贬谪黄州,让苏轼认真地考虑了王安石的建议,“老境所迫,归计茫然,故所至求田间舍。

”(《与滕达道七十二首》其三十四)。

离开金陵后,苏轼专程去了常州,委托常州好友蒋公裕帮他置办田产,最后苏轼在阳羡(今宜兴)黄土村买了一个小田庄,“田在深山中,去市七十里,但便于亲情蒋君勾当尔”(《与王定国四十九首》其十六)。

“买田阳羡吾将老”

“买田阳羡吾将老”

“买田阳羡吾将老”篇一:包含-”买”-字的成语1▲百万买宅,千万买邻△bǎwànmǎizhái,qiānwànmǎilín △典故: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出处:《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

僧珍问宅价。

曰:‘一千一百万。

’怪其贵。

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例子:~,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宋·辛弃疾《新居上梁文》)2▲博士买驴△bóshìmǎilǘ△典故:博士:古时官名。

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

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3▲隔山买老牛△g?shānmǎilǎoniú△典故:比喻人办事冒失,没有弄清情况,就轻易决定。

4▲买菜求益△mǎicàiqiúyì△典故:比喻争多嫌少。

△出处:《高士传·严光》:“买菜乎?求益也。

”5▲买椟还珠△mǎidúhuánzhū△典故: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例子: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

~,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

(清·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6▲买空卖空△mǎikōngmàikōng △典故:买卖双方都没有货款进出,只就进出之间的差价结算盈亏。

也用来比喻政治上招摇撞骗的投机活动。

△出处:清《宣宗圣训·清道光帝上谕》:“奸商开设太和字号,邀群结伙,买空卖空。

”△例子:因为多年~的结果,文界就荒凉了,文章的形式虽然比较的整齐起来,但战斗的精神却较前有退无进。

关于田子的四字词语

关于田子的四字词语

关于田子的四字词语以下是十个包含“田”字的四字词语:1. 瓜田李下- 意思: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 出处:《北史·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 近义词:瓜李之嫌- 造句:在这种瓜田李下的情况,你最好还是避嫌为好。

- 小片段例子:小王和小张在公司里负责同一个项目的不同部分。

有一天,小王在小张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一份项目策划书,那份策划书和自己正在做的有很多相似之处。

小王心里有点疑惑,但又不好直接问。

这时候同事小李就对小王说:“你可别在这瓜田李下的乱猜疑啊,说不定就是巧合呢。

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看到两个人穿一样的衣服,你能就说人家互相抄袭吗?不能吧。

”小王想了想,觉得小李说得对,就打消了疑虑。

最后事实证明,那真的只是巧合,是项目本身的要求导致了部分内容相似。

所以啊,在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情况下,可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多调查清楚才行。

2. 蓝田生玉- 意思: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

- 出处:《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 近义词:将门虎子- 造句:老张的儿子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就成绩优异,真可谓蓝田生玉啊。

- 小片段例子:老陈和老赵在公园里遛弯儿。

老陈看到老赵的孙子在一旁背诵古诗,背得那叫一个溜,字正腔圆的,还能给老赵解释诗里的意思呢。

老陈就羡慕地说:“老赵啊,你这孙子可不得了,这么小就这么聪明,你可真是有福啊。

”老赵笑着说:“哈哈,这就叫蓝田生玉呗。

我儿子从小就爱读书,他也一直很用心教育孩子,现在孩子这么棒,我也觉得很欣慰。

就像种树一样,你把根基种好了,它自然就茁壮成长。

我儿子给孩子打好了基础,孩子肯定差不了。

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大出息,我就等着享孙子的福喽。

”3. 田月桑时- 意思:泛指农忙季节。

- 出处:南朝齐·萧子良《谏射雉启》:“且田月向登,桑时告至。

苏东坡晚年“阳羡买房”的故事

苏东坡晚年“阳羡买房”的故事

苏东坡晚年“阳羡买房”的故事苏轼《阳羡帖》纸本行书27.5×22.6cm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旅顺博物馆藏释文: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

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

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

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

轼再拜。

《阳羡帖》,苏轼墨迹,纵27.5,横22.6厘米,纸本,旅顺博物馆1963年购藏。

行书,68字,是苏轼致友人信札。

署款“轼再拜”。

此帖大致意思是:我(苏轼本人)虽然已经在阳羡买了田地,但也不能满足生活所需(伏腊:古代冬夏两种祭祀的名称),禅师以前说过在邻庄准备了田地,结果怎样?我委托得之(苏轼的朋友)去商议经办这件事。

景纯家的田地,也请得之商议经办,此事就不详说了。

为这点琐事不时的打扰您,您大人大量,想来必定不会怪罪我。

苏轼再拜。

此帖为苏轼有关阳羡买田信札的后半部,虽只有60余字,然字里行间风流胜赏。

其书体刚健阿娜,绵里藏针,足见其秀伟之气,系苏氏晚年手笔,帖中钤有元、明、清三代收藏者印章及清内府藏玺。

有“抽”字编号,元代郭畀、陆友,明代沈周、崔深、项元汴,清初元揆曾收藏此帖;信札后有元末明初名僧来复、明董香光、项元汴诸题跋钤印,弥足珍贵。

乾隆年间入内府收藏,清代几个皇帝在上面盖了乱七八糟的印,实在大煞风景。

《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著录。

现仅存明初灵隐比丘来复行书跋文。

传闻当年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携带大量历代内府所藏的字画名迹,偷偷密藏于东北(长春)伪宫“小白楼”,苏轼此札亦在其中。

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逃命,不少宫内宝物弃之于“小白楼”中。

乱兵发现楼中有宝,一阵哄抢而尽,苏轼此札散落民间。

后,幸被国家文物部门征购入藏,成为旅顺博物馆镇馆之宝。

此札,曾经启功、谢稚柳、杨仁恺等国宝级专家过眼鉴定,认为其笔墨气息甚佳,来源真实,确为内府收藏之珍品,疑为钩填本。

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

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

蜀山东坡书院讲解词

蜀山东坡书院讲解词

蜀山东坡书院讲解词各位领导,各位宾客,各位朋友:欢迎大家前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蜀山东坡书院寻幽览胜。

品味这遗迹古韵,感受这一脉书香。

东坡书院是块风水宝地,它枕山面河。

背靠的蜀山,林木叠翠,梵钟悠扬。

书院门前原有一条小河,叫“书院浜”,是四乡八邻的莘莘学子,乘舟上学的河埠,在上世纪60年代被掩埋成了马路。

东坡书院的大门是1982年时重建的。

原来书院大门悬一匾“东坡学校”,是清代翰林唐文治书写。

如今这“东坡书院”四个遒劲大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舒同先生题写。

走进东坡书院,我们见到了具有江南园林小巧精致特色的“东园”。

在青砖小径的右侧小坡上,石骨峥嵘,千姿百态。

这池中的巨石,如卧水之牛,所以称为“石牛池”。

早先的学生曾在石上题刻“卧云”、“饮水思源”等字,尽管不知道出自谁的手笔,同样可以领略到东坡学子缅怀书院,不忘师恩的拳拳真情。

科举时代,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格外讲究礼仪和格局,一般称读书为入泮,学府为泮宫。

东坡书院也建有石桥泮水。

百余年来,桥下池水清洌明澈,终年不竭,池中有一条“石鱼”潜入水底,寓意“鱼跃龙门”,金榜及第。

现在,我们来到东坡书院正屋,厅前一对石鼓依在。

原来正门上悬挂“东坡书院”匾额,由曾国藩当红幕僚高心夔所写。

正屋东西共七间,栋梁窗格,雕刻精美。

这里向各位宾客展示的是东坡书院全景模型,从这里可以看出典型的江南书院格局和特色。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早在宋熙宁、元丰年间,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多次游历宜兴,酷爱宜兴青山绿水,并于元丰七年(1084年)买田筑室于蜀山南麓,打算安度晚年,这就是“蜀山草堂”。

苏轼逝世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原址上建起“东坡祠堂”,后成为和尚的居所。

到明弘治十三年,宜兴人沈晖官至工部侍郎,返乡后重建东坡书院,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多次修缮扩建。

之后废除科举,将其改为东坡高等小学堂,并一直是东坡小学所在地。

自2002年至今,丁蜀镇全面整修东坡书院,恢复了前后4进,每进7间的规模,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新建碑廊180平方米。

宋·东坡年谱简编

宋·东坡年谱简编

宋仁宗○景祐三年(1063)一岁十二月十九卯时生眉山县纱穀行。

○庆历二年(1042)七岁始读书。

○嘉祐元年21岁七月十三,朝廷以范师道等考试开封举人。

秋,应开封府解。

榜出,袁轂首选,苏轼第二。

弟辙亦中其选。

○嘉祐二年(1057)22岁正月初六,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翰林学士王珪等同知贡举。

应省试,所撰《行赏忠厚之至论》无所藻饰,一反险怪奇涩之“太学体”。

梅尧臣得之以荐,欧阳修喜置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三月初五,仁宗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又试特奏名。

十一日,赐进士章衡等二百六十二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

苏轼苏辙皆进士及第。

与琼林苑宴,与蒋之奇约卜居阳羡。

见欧阳修,以书启谢修与梅挚、王珪、范镇、韩绛。

上书韩琦及梅尧臣,见琦及富弼。

谢秋赋试官。

修喜得轼,并以培植其成长为己任。

士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文风为变。

苏氏文章,遂称于时。

四月初七,母程氏卒。

讣至,父子仓皇返蜀。

○嘉祐三年(1058)23岁梅尧臣题《老人泉》诗寄父洵,赞苏轼兄弟,勉洵出仕。

十月,父洵得雷简夫书,闻将召试学士院。

十一月初五,召命下。

父洵称病不赴试。

十二月初一,父洵上书仁宗,答雷简夫书,致书梅尧臣,叙不赴试之意。

○嘉祐四年长子迈生。

○嘉祐五年五月,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不赴。

六月,欧阳修、杨畋分别举苏轼苏辙应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八月初八,父洵为秘书省试校书郎。

○嘉祐六年七月父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八月十七,命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直学士杨畋、权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就秘阁考试制科,奎等上王介、苏轼、苏辙论各六首,合格。

其科号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二十五日,仁宗御崇政殿试苏轼等。

苏轼入三等,辙为四等。

轼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通判,辙除商州军事推官。

追封母程氏为武阳县君。

十二月十四,到凤翔府签判任。

○嘉祐七年八月初一,伯父涣卒。

○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仁宗崩。

四月初一,皇子曙即为,是为英宗。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29岁○治平二年二月,还朝,除判登闻鼓院。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

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

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下面是苏轼被贬常州所写的诗,欢迎参考阅读!一、鸡黍之约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

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

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限好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

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和羡有关的成语

和羡有关的成语

和羡有关的成语以下是十个与“羡”有关的成语:一、临渊羡鱼1. 出处-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2. 解释- 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

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3. 近义词- 望洋兴叹。

这两个词都表达出一种面对美好事物,却因缺乏实际行动的手段而只能空自叹息的意思。

4. 反义词- 退而结网。

与“临渊羡鱼”正好相反,强调采取实际行动。

5. 造句- 小明看到小红弹钢琴弹得那么好,就只是临渊羡鱼,也不想着自己去报个钢琴班学习。

哼,这样下去他永远也弹不好钢琴。

就像看着果园里的果子熟透了,只流口水却不伸手去摘,能吃到果子才怪呢!二、令人艳羡1. 出处- 这是一个现代常用的词汇,没有明确的古代典籍出处。

2. 解释- 形容让人非常羡慕。

- 惹人羡慕。

都表达出引起他人羡慕的情绪。

4. 反义词- 遭人唾弃。

与令人艳羡完全相反,是被人厌恶的意思。

5. 造句- 小花考上了那所名牌大学,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她的生活真是令人艳羡啊!她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周围的人都暗暗感叹自己怎么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我要是有她一半厉害就好了,那我也能成为大家眼中羡慕的对象啦。

三、买田阳羡1. 出处- 出自宋代苏轼的《菩萨蛮》词:“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2. 解释- 指辞官归隐。

3. 近义词- 归园田居。

都表达出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生活的意思。

4. 反义词- 追名逐利。

与买田阳羡的归隐心态相反,是追求名利的意思。

5. 造句- 老张在官场打拼了多年,最近总是说想要买田阳羡,过那种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他说他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鸟,渴望飞向广阔的田园。

我想他要是真的这么做了,肯定能过得很惬意,不像那些还在官场里争得头破血流的人。

四、慕古薄今- 出自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音律》:“贵远贱近,慕古薄今,天下之通情也。

”2. 解释- 慕:羡慕,仰慕;薄:轻视。

带有田字的诗句

带有田字的诗句

带有田字的诗句1.四海无闲田——唐李绅《悯农》2.才了蚕桑又插田——宋翁卷《乡村四月》3.田家少闲月——唐白居易《观刈麦》4.相随饷田去——唐白居易《观刈麦》5.田家输税尽——唐白居易《观刈麦》6.田父有好怀——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九》7.便至四十西营田——唐杜甫《兵车行》8.邀我至田家——唐孟浩然《过故人庄》9.无力买田聊种水——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10.昼出耘田夜绩麻——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11.无花无酒锄做田——明唐寅《桃花庵歌》12.君恩近许归田垅——宋欧阳修《渔家傲·四纪才名天下重》13.尊酒不空田百亩——宋苏轼《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14.买田阳羡吾将老——宋苏轼《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15.阳羡姑苏已买田——宋苏轼《浣溪沙》16.望极平田——宋苏轼《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17.作成丰稔到田莱——宋韩淲《浣溪沙》18.田夫与醉歌——宋晁补之《菩萨蛮·玉京不许尘容到》19.绛裙青袂斸姜田——宋范成大《浣溪沙》20.双清道人田唐卿——金蔡松年《水龙吟余始年二十馀,岁在丁未,与故人东》21.清晓看田去——宋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22.石田罹清霜——宋晁补之《八音歌二首答黄鲁直》23.堵田溪渊清洄洄——宋范成大《游仰山谒小释迦塔,访孚惠二王遗迹,赠长老》24.田十五顷清颍湾——宋方回《题郎川纪胜图》25.平田高树带清沟——宋贺铸《陈留南城马上简李公年》26.心清聊溉不毛田——宋胡铨《小西湖》27.田家足清旷——宋姜特立《晚步阡陌见水珠逡逡上沿苗叶月华露彩相映清》28.百顷陂田过雨清——宋孔武仲《田间》29.田中发清叫——宋李处权《雪中赴德孺燕集》30.玉树琼田莹骨清——宋李弥逊《和董端明大野渔父图》31.若也买田清颍上——宋李思衍《万斛山》32.吾已买田清颍上——宋欧阳修《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33.行当买田清颍上——宋欧阳修《寄圣俞》34.有田清颍间——宋欧阳修《清明前一日韩子华以靖节斜川诗见招游李园既》35.筑室买田清颍尾——宋欧阳修《有赠余以端溪绿石枕与蕲州竹簟皆佳物也余既》36.溢荥清溜接家田——宋宋祁《和待制庞学士寄献宫师相公之作》37.当此秋清身健田——宋苏泂《即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与常州提要:900年前,一代文坛巨子苏轼仙逝常州。

本文围绕苏轼与常州的“缘”,论述了苏轼与常州的关系。

对苏轼自首次通判杭州途经常州,至晚年海南获赦逝世于常州的重要活动进行了叙述,强调苏轼买田阳羡,归老常州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仕途的厌倦和畏惧,常州的秀美山水,常州人民及好友的真挚情谊等等,突出了苏轼与常州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认为常州可谓苏轼的第二故乡。

关键词:苏轼常州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轼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整整900年了。

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

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

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

”[i]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

900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

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

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ii]。

常州为我国江南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很早就有历史记载。

自汉朝起,先后曾有毗陵、毗陵郡、晋陵之称。

隋开皇九年(589)于常熟县置州,因县得名为常州,后移治于晋陵,废郡称常州,沿用至今。

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市、无锡市及武进、江阴、宜兴等县地。

苏轼与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他买田宜兴、仙逝常州,常州可谓是苏轼的第二故乡。

“吾归何处”苏轼自幼才华横溢,至嘉祐二年(1057)一举进士及第,名震京师。

从此宦海沉浮,屡遭不幸。

在坎坷的仕途上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苏轼飘泊无归,已是“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iii],这使其不得不对自己归根何处及早进行周全考虑。

苏轼在各地为官时均以体恤人民疾苦为己任,再加上他负有魅力的才华,乐观豁达的胸襟,热爱生活的本性使他无论官居何处,都深受各地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对将来卜居何处,他有太多选择,这与他随遇而安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叶落归根乃人之常情,在初入仕途不久,他在《华阴寄子由》诗中就说:“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iv],可见苏轼对故乡的一片拳拳赤子之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政见不和,出任地方官,通判杭州,与杭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有卜居杭州之意,有诗云:“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

”[v]苏轼也曾任徐州太守,他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说:“余为彭城二年(徐州又称彭城),乐其土风。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vi]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的感叹[vii]。

后苏轼贬谪黄州,元丰七年(1084)移汝州团练副使,他于四月离黄州时作《满庭芳》云:“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viii]这首诗把苏轼历尽颠沛离难,渴望一个宁静港湾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以后的飘泊生涯中,苏轼还曾有卜居金陵、蒜山、汝州、庐山、惠州等地的打算,在其诗文中屡屡可见,但均未如愿。

而买田宜兴、卜居常州也是他多年的愿望,并最终了却心愿,这也许是中国传统宿命论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缘份”吧。

“殆是前缘”据《苏轼年谱》及其他史料记载,苏轼一生中出入常州多达十一次。

其中路过常州,仅作短暂停留有六次,在常州停留较长,并有各种活动,留下不少诗文、佳话、遗迹的有五次。

从熙宁四年(1071)仕途不畅到归老常州,消逝人寰,苏轼对常州青睐倍致。

元丰七年(1084)十月十二日,苏轼撰《楚颂帖》:“吾来阳羡(即宜兴),船入荆溪[ix],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

逝将归老,殆是前缘……”[x]。

在《又送叶淳老》中也说:“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

”[xi]可见一个“缘”字把苏轼与常州紧密的在一起。

早在嘉祐二年(1057),苏轼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倾心畅谈,遂结成莫逆之交,并相约卜居阳羡。

这可以说是苏轼与常州之缘的源头。

继初次相约居常到苏轼首次过常相隔整整十四年。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在朝廷政见不合,自京师通判杭州。

在赴任途中,苏轼第一次路过常州,但却没有时间,似乎也没有心情到早已心有所属的常州游历一番,而是后来在杭州任上常来往于常州、宜兴等地,赈灾、救饥、访友、游览,常州等地遍布了他的足迹,更有大量佳作传世。

特别是在熙宁六年(1073),苏轼畅游常州阳羡,尽情领略清山秀水,与好友饮酒作诗,不亦乐乎。

后于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距宜兴县城五十里的黄土村买了一份田产,卜居阳羡之约初步履行,心情舒畅,遂寄友人诗曰[xii]: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

对此,周必大《省斋文稿》卷19《书东坡宜兴事》云:“公熙宁中倅杭,沿檄常、润间,赋诗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又有‘买田欲老’,‘地偏’、‘俗俭’之语,卜居盖权舆于此。

”苏轼买田居常,也惹得章惇相约:“君方阳羡卜新居,我亦吴门葺旧庐……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

”[xiii]然而苏轼并未能如愿所偿,因政治风云,官场动荡,展转颠沛又近十年。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之后,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获赦量移汝州,途中不惜路途遥远绕道来到常州宜兴,再次买田置房,为移居常州作充分准备,可见苏轼在历经磨难之后归常的迫切心情。

后苏轼于赴汝途中两次上表乞常州居住,词意肯切:“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

”[xiv]金人赵秉文《题东坡乞常州奏草》云:“唐卢坦有言,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蓄,其能积材者必剥下以致之,……东坡奏稿以薄田粗给饘粥,乞常州安置,其后竟卒于常州,岂以田故邪?天留此二帖以警世贪饕之徒耳。

然则无德而千驷者,亦可悲也夫!”[xv]“以薄田粗给饘粥”,真是一代清官,两袖清风。

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南都(今河南商丘)接到了朝廷批准他常州居住的诏命。

五月,苏轼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xvi],充分表达了他得以放归阳羡,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道人劝饮鸡苏小,童子能煎莺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但好景不长,元丰八年(1085)六月,在过了一段时间虽短但极其舒适的田园生活之后,苏轼受诰命复朝奉郎,知登州军州事,在常州“为田舍翁”的梦想又一次破灭。

此后苏轼又在官场几经沉浮,晚年竟然垂老投荒,远贬惠州、海南数年。

苏轼将全家安顿在宜兴,只有朝云和三子苏过同赴贬所。

常州仍然是苏轼赖以存活全家的故地。

直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幸获大赦后,经过数年凄苦的海南贬谪,踏上归途,下决心定居常州。

对此,费衮在《梁溪漫志》卷4中载苏轼语友人曰:“然某缘在东南,终当会合”。

正象苏轼本人所说的“某缘在东南”,自从三十年前首次经过常州之后,九死一生,此时常州是其归老的最佳选择。

周启隽说的好:“盖尝论之东坡赤壁,非不乐也而非其志;珠崖儋耳,非不安也而非其宜;金马石渠,非不欲也而非其处;惟阳羡之居,先生欲之志所存也,而安而乐焉。

”[xvii] “眷此邦之多君子”自海南获赦北归之后,苏轼最终消逝人寰于常州顾唐桥北孙氏馆。

“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满城(常州)上下,咨叹之涕”[x viii]。

一代人杰与世长辞。

凡事必有因果,苏轼选择常州为归老之所,不是无故而为,而是有诸多的缘由在里面。

1、苏轼自少就“奋历有当世志”[xix],想成就一番事业。

但名扬京师后,却因政见不合而屡受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满腹经纶也是徒劳。

在种种无奈的情况下,苏轼疲惫不堪,他不愿继续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摸爬滚打、勾心斗角。

在北归途中,苏轼曾作《雨夜宿净行院》诗:“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xx]可见,苏轼对“名利场”——官场,已深感厌倦和畏惧。

他毅然决定回归常州,与此有很大关系。

2、大凡古代的风流才子均乐山水之美,佳山胜水令其流连忘返,吟咏不已,甚至产生永居于此之念,苏轼也不例外。

最初蒋之奇与苏轼的鸡黍之约即因蒋大赞其家乡山水之美而订。

对此,明人吴宽有言:“盖嘉祐初,公登进士第,与同年蒋之奇联宴席。

蒋,阳羡人也,谈及其乡山水之胜,遂有终老此地之约。

”[xxi]后于熙宁六年(1073),在好友的陪同下,苏轼畅游阳羡,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使苏轼为之感动。

元丰七年(1084),苏轼力请居常终如愿以偿后,直言“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xxii]。

“溪山好”显然是苏轼居常的重要原因,看来苏轼是要在山明水秀的阳羡聊度余生了。

对此,清人周煇也说:“东坡初入荆溪,有乐死之语,盖喜其风土也。

”[xxiii]3、“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xxiv]这是苏轼在常州为好友钱君倚作《哀词》时发出的感慨。

苏轼一生好交游,由于其为人幽默风趣、豪爽正直,所以至友众多,常州人士就不下十多个。

如钱安道、钱君倚、胡宗愈、蒋之奇、单锡、单锷、孟震、胡仁修等,在现存的苏轼诗词文中频频露面。

前已述及,早在嘉祐二年(1057),苏轼就在琼林宴上与同科进士常州宜兴县的蒋之奇、单锡,武进县的胡完夫等相约卜居阳羡。

后来,蒋之奇等人果不食言,为苏轼在宜兴买田助了一臂之力。

此后,苏轼又结识了报恩寺长老、滕元发、邵民瞻、蒋公裕等友人,均有诗文记载。

4、苏轼决计卜居常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他与常州人民的深厚感情。

政治上的波折大大缩短了苏轼与人民之间的距离,使苏轼成为处处体恤人民饥寒的父母官。

在熙宁六年(1073)苏轼通判杭州期间,常州地区岁旱民饥,苏轼奉命前往常州赈饥。

除夕之夜,苏轼为了不惊扰地方,竟泊舟常州城外,过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大年夜,并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来表达内心感受,其中一首云[xxv]: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轻。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这样的父母官,哪个老百姓不崇敬,不爱戴呢?而其诗情之至深,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卷一中说到:“每当孤舟旅泊,时披读一过,觉陇水巴猿,未是断肠声也。

”元丰六年(1083),苏轼上《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谓“苏、湖、常三州,皆大水害稼”,并“旧闻常州宜兴县进士单锷,有水学,故召问之,出所著《吴中水利书》一卷,且口陈其曲折,则臣言止得十二三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