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轨迹分析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3 3s 2 2s K * 0
s3 s2 s
1
1 3 6 K* 0 3 K*
2 K*
3s 2 6 0
K* 6 s j 2
自动控制原理
12
s0
(8)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8)根轨迹的入射角和出射角 出射角:根轨迹离开开环复数极点处的切线方向与正实 轴之间的夹角 入射角:根轨迹进入开环复数零点处的切线方向与正实 轴之间的夹角 结论:开环复数极、零点的出射角与入射角由下面公式 计算 出射角: p 180 ( s zi ) ( s p j )
6
自动控制原理
4.3
根轨迹的绘制
4.3.1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和步骤
(1)特征方程、确定根轨迹的方向、起点和终点
列特征方程形如:
1 K
*
sz
i 1 n j 1
m
i
s p
0
m 1 s p j * s zi 0 K j 1 i 1 n
j
既有:
s p

l
m
n
i 1
j 1 j l
入射角:
z 180 (s z i ) (s p j )

l
m
n
i 1 i l
j 1
自动控制原理
13
闭环极点之和、之积
(9)闭环极点之和n n m m n n 1 m m1 特征方程为: s p j s p j K [s zi s zi ] 0
nm
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为
180 (2k 1) , (k 0 ,1, 2 ,, n m 1) nm
自动控制原理
9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及渐近线举例
设系统开环传递数为
K* G( s) H ( s) s( s 1)(s 2)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得知开环极点数n=3,开环零点数 m=0,首先将开环极点0,-1和-2标注在s平面上。由规则: 1)根轨迹有三条分支,分别起始于0,-1和-2,且这三 条根轨迹都将趋向无穷远处; 2)实轴上根轨迹分布在0~-1以及-2~-∞之间; 3)根轨迹的渐近线共有n -m = 3条,与实轴的交点和夹 角计算公式如下:
幅值方程: K * 相角方程:
m
(T s 1) sz
j j 1
m
(s p
j 1
j
)
i
s
j 1
i 1 n
* 1 ,K 为根轨迹增益
pj
n j 1 j
(s z ) (s p ) 180 (2k 1),
i 1 i
k 0, 1, 2,
d[G ( s ) H ( s )] 0 或 ds
1 j 1 s p j
n
1 i 1 s z i
m
(7)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与虚轴的交点可利用下面两种方法之一 : 方法一:用s= j 代入特征方程求解
1+G( j ) H ( j ) 0
Re[1 G( j ) H ( j )] 0 Im[ 1 G( j ) H ( j )] 0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完全由闭环特征方程的根 (闭环极点)决定。而系统瞬态响应的基本性能 则取决于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的分布。 计算的复杂性限制了时域分析法在三阶以上控制 系统中的应用 。 1948年,伊文思(W.R.Evans)提出了一种求解特 征方程根变化规律的简单方法 -----根轨迹法 。

j 1 i 1
nm

2 1
0

渐近线为整个负实轴,沿实轴趋于-∞。
5)由
1 1 1 s 1 s 2 s 3,可解出
2 1
180
s1 = -1.586(分离点),K*= 0.172; s2 = -4.414(会合点),K*= 5.818 绘出根轨迹如图
j 1
若系统满足n-m 2,有:
s n p j s n1 ( p j K z i ) 0
j 1 j 1 i 1
j 1 n
i 1 n
m
i 1
闭环极点即特征方程的根,若为 -s j ,则有 n n n n n n n 1 (s s j ) s s j s s j 0 ,所以 s j p j
自动控制原理
7
根轨迹的分支数、连续性和对称性
(2)根轨迹的分支数 每个闭环特征根的变化轨迹都是整个根轨迹的一个分支, 因此根轨迹的分支数与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的数目相同。
(s p
j 1
n
j
)K
*
(s z ) 0
i i 1
m
结论: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特征方程的阶次,也即开 环零点数m和开环极点数n中的较大者。 (3)根轨迹的连续性和对称性 K*的无限小增量与s平面上的长度|s+pj|及|s+zi|的无限 小增量相对应,即复变量s在n条根轨迹上均有一个无限小 的位移。当K*从零到无穷大连续变化时,根轨迹在s平面 上一定是连续的。 特征根可以是实数根或复数根,而复数根又必然是成 对出现的共轭复数,所以这些根必然对称于实轴。 结论:根轨迹是连续的,且以实轴为对称的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
15
例1(续)
证明:根轨迹图是一个圆 证 如果用s=a +jb代入特征方程1+G(s)H(s) = 0中,并经整理 可得到以下方程式:
(a 3)2 b2 ( 2 )2
显然,这是个圆的方程式,其圆心的坐标为(-3,0),半 径为 2 。推广到一般形式: K ( s z1 ) G(s) H (s) ( s p1 )( s p 2 ) z1大于p1和p2(即开环零点位于两开环极点之左),则 系统根轨迹在复平面上为一个圆,其圆心在-z,半径为:
j 1 j 1 j 1
j 1 j 1
结论:当满足(n-m) 2时,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 (10)闭环极点之积 n n m n (s j ) (1) ( p j K z i ) n个闭环特征根之积为: j i j 1 i 1 n n m z i 0 ,有 (s j ) ( p j ) 若 i 1
在极点0和极点-1之间的根轨迹上一定有分离点存在, 令d[G(s)H(s)]/ds=0,整理后求得s1= -0.42(在根轨迹上, 是分离点),s2 = -1.58 (不在根轨迹上,舍),所对应K* 由幅值条件确定:
K1* s1 s1 1 s1 2 0.42 0.581.58 0.38 用劳斯判据法与虚轴交点:
j 1 j 1
结论:若满足(n-m) 2,且有开环零点位于原点时,闭环极 点之积等于开环极点之积。
自动控制原理
14
4.3.2
绘制根轨迹举例
K * (s 3) 例1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H (s) ,绘制 ( s 1)(s 2)
根轨迹。 解 1)起点在p1= -1,p2= -2处,终点在z1= -3及无穷远处。 2)根轨迹有两条分支,且对称于实轴。 3)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在-1~-2之间和-3~-∞之间。 4)因 n=2, m=1, n m p j zi 180 (2k 1) (1 2) 3
j 1
n
j
K
*
sz
i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
i
0
当K* →0时, s→pj (j=1,2,…,n)为系统的开环极点; 当K*→∞时,s→zi (i=1,2,…,m)为系统的开环零点。 结论: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如果开环 零点数目m小于开环极点数目n,则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 穷远处。
自动控制原理
3
4.2
根轨迹的概念
(1)解析法绘制根轨迹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K 2K G( s) s(0.5s 1) s( s 2)
单位反馈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C ( s) 2K 2 R( s) s 2s 2 K
闭环特征方程
s 2 2s 2 K 0
闭环特征根
s1 1 s 2 1 1 2K 1 2K
自动控制原理
5
4.2
(3)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的概念(续)
根轨迹方程
C (s) G( s) R( s) 1 G ( s) H ( s)
闭环特征方程: 1+G(s)H(s) = 0 或 G(s)H(s) = -1
通常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H(s)等于系统各环节传递函数 m m 之积,即 K ( i s 1) (s zi ) 或 G ( s) H ( s) K * in1 G ( s ) H ( s ) ni 1
自动控制原理
17
例2(续)
5 )求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令s= j 代入特征方程 ,解 后得 1.61 ,此时K *=7。 6)求复数极点的出射角。 极点-p2的出射角为-22.6° 极点-p3的出射角为+22.6° 完整根轨迹如图:
自动控制原理
8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渐近线
(4)实轴上根轨迹的分布 若点s0右边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 数,则s0点所在线段是根轨迹一部分; 若点s0右边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偶 数,则s0点所在的线段不是根轨迹。 结论:实轴上属于根轨迹的部分,其右边开环零、极点的个 数之和为奇数。 (5)根轨迹的渐近线 结论:如果系统的有限开环零点数m少于其开环极点数n,则 当根迹增益K*→∞时,趋向无穷远处根轨迹的渐近线共有n-m n m 条。这些渐近线 p j zi i 1 与实轴上的交点坐标为 ( j 1 , j 0)
方法二:根据系统临界稳定的条件,利用劳斯判据法求解 结论: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坐标及临界根迹增益,可以通过 用s= j 代入系统闭环特征方程求取,也可用劳斯判据列表的 方法确定。
自动控制原理
11
求根轨迹的分离点、与虚轴的交点举例
设系统开环传递数为
K* G( s) H ( s) s( s 1)(s 2)
令K从0到∞变化,则闭环特征根在复 平面上描绘出若干曲线(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
4
4.2
根轨迹的概念(续)
(2)从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各种性能 分析稳定性:在0<K<∞范围内,系统是稳定的。 分析动态性能:当0<K<0.5时,系统是过阻尼的; 当K=0.5时,系统为临界阻尼状态; 当K>0.5时,系统是欠阻尼的。 若已知K=1,则闭环极点为-1±j,参数ζ=0.707, ω=0.414,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超调量σ%= 4.3%,调节 时间ts=3秒。 当K继续增大时,其超调量σ%将增大,而调节时 间基本不变。 分析稳态性能:系统是Ⅰ型的,阶跃函数作用下的稳态误 差为零。
( z1 p1 )(z1 p2 )
自动控制原理
16
例2
的闭环根轨迹。
K * (s 2) 开环传递函数为G(s) H (s) ,求该系统 2 s(s 3)(s 2s 2)
解 根据根轨迹绘制规则,计算步骤为 1)有四条根轨迹,分别起始于0, -3,-1±j;一条根轨 迹终止于-2,另三条趋于无穷远处。 2)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在0~-2之间及-3~-∞之间。 3)渐近线有3条数,渐近线的倾角为±60°,-180°, (3 1 j 1 j ) 2 1 。 渐近线的交点为 4 1 4)由于实轴上为零点与极点间的根轨迹,故没有分离点 及会合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 材
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分析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4章 根轨迹分析法The Root Locus

Method
4.1 4.2 4.3 4.4 4.5
概述 根轨迹的概念 根轨迹的绘制 广义根轨迹的绘制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2
4.1

概述

p
j 1
3
j
30

0 1 2 1 3
180 (2k 1) 60 , 180 30
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渐近线
自动控制原理
10
根轨迹的分离、会合点、与虚轴的交点
(6)根轨迹的分离、会合点 分离点:根轨迹分支在实轴上某点相遇又向复平面运动 会合点:根轨迹分支从复平面运动到实轴上某点 结论:根轨迹分离点或会合点的坐标,可通过求解方程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